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层住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层住宅范文1
1.总体指标控制计算判断结构抗震是否可行的主要依据是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水平位移的限值;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振型曲线,自振周期以及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建筑物底部剪力和总弯矩是否在合理范围中。总体指标对建筑物的总体判别十分有用。譬如说若刚度太大,周期太短,导致地震效应增大,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但刚度太小,结构变形太大,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合理的刚度是多少,笔者建议对于小高层住宅μ/H取1/2500~1/3500,刚重比在10~15之间是比较合理的。周期约为层数的0.06~0.08倍之间。另外,对结构布置扭转的控制: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当然,笔者建议对于顶层构件可不考虑在内,否则很难满足上述指标。
2.基础设计目前的短肢剪力墙体系小高层由于考虑埋置深度的要求,一般均设置地下室。基础则采用桩筏基础。如何对桩进行合理选型,将对整个地下室设计的经济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某一工程,上部十八层带一地下室,根据勘察报告,采用400预应力管桩,可选桩长有桩长25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900KN,桩长34m,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300KN。采用25m桩需要290根,采用34m桩需要200根。从桩本身比较两种方案,总的桩延米数量相当,但采用25m桩为满樘布置,筏板厚需1200mm,而采用34m桩为墙下布置,筏板可减至900mm,经济性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基础选型应作方案比较,才能选定经济合理的方案。而对于筏板厚度的取值,则应考虑桩冲切,角桩冲切,墙冲切及板配筋等多方面的因素。另外,筏板长度的设置也须我们研究探讨,由于考虑地下室的使用合理性,常规我们采用设置后浇带来解决底板超长引起的收缩及温度裂缝,后浇带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也给施工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由于处理不当而引起后浇带漏水及裂缝。而有些高层,长宽均达100m以上,中间就设置几条后浇带,也没有其他措施,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3.剪力墙设计
3.1布置。剪力墙布置必须均匀合理,使整个建筑物的质心和刚心趋于重合,且X,Y两向的刚重比接近。在结构布置应避免一字形剪力墙,若出现则应布置成长墙(h/w>8);应避免楼面主梁平面外搁置在剪力墙上,若无法避免,则剪力墙相应部位应设置暗柱,当梁高大于墙厚的2.5倍时,应计算暗柱配筋,转角处墙肢应尽可能长,因转角处应力容易集中,有条件两个方向均应布置成长墙;规范中对普通墙及短肢墙的界定是墙高厚比8倍以下为短墙,大于8倍则为普通墙,这就引起高厚比为7.9倍及8.1倍的两种墙的受力特性截然不同,而配筋亦大相径庭,这显得比较机械而不合理,因此笔者建议布置长墙时高厚比能大于9。
3.2配筋及构造。对于小高层住宅来说,剪力墙是面广量大的,因此合理的控制剪力墙配筋对于结构安全及工程的经济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1剪力墙墙体配筋(以200厚墙体为例)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配筋满足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笔者建议加强区10@200,非加强区8@200双层双向即可,双排钢筋之间采用6@600×600拉筋。但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则另当别论。因为地下部分墙体配筋大多由水压力,土压力产生的侧压力控制,而由于简化计算经常由竖向筋控制,此种情况下为增大计算墙体有效高度,可将地下部分墙体的水平筋放在内侧,竖向钢筋放在外侧。地下部分墙体钢筋保护层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第4.1.6条规定:迎水面保护层应大于50mm,且在保护层内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2.4条规定增设双向钢筋网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外墙裂缝验算时有效截面高度仍按保护层50mm计算,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当采取了双向钢筋网片后,计算保护层厚度至少可按30mm来取值,这对节省墙体配筋效果相当明显。
3.2.2剪力墙按规范应设置边缘构件,一.二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余剪力墙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第7.2.17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本节仅就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作一点讨论。笔者认为首先要区分剪力墙的受力特性及类别,即:普通剪力墙(长墙),短肢剪力墙,小墙肢和一个方向长肢墙而另一方向属短肢墙来区别对待配筋。对于普通剪力墙,其暗柱配筋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建议加强区0.7%,一般部位0.5%。对于短肢剪力墙,应按高规第7.1.2条控制配筋率加强区1.2%,一般部位1.0%;对于小墙肢其受力性能较差,应严格按高规控制其轴压比,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并应控制其纵向钢筋配筋率加强区1.2%,一般部位1.0%;而对于一个方向长肢另一方向短肢的墙体,设计中往往就按长肢墙进行暗柱配筋,笔者认为这并不妥当,建议有两种方法。其一,计算中另一方向短肢不进人刚度,则配筋可不考虑该方向短肢影响;其二,计算中短肢进人刚度,则配筋中应考虑该方向短肢的不利影响。建议该短肢配筋率加强区1.0%,一般部位0.8%。
高层住宅范文2
关键词:高层住宅核心筒;疏散;设备管井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 A
一.高层住宅楼中筒的基本元素
1.安全疏散口:封闭楼梯或防烟楼梯及前室
2.电梯,电梯厅及消防电梯前室
3.公共走道
4.设备设施及设备管井
二.各元素设计的基本要点
1.楼梯及前室
1.1. 基本要求:梯段净宽≥1。1M(墙边倒扶手中心线的净空尺寸)
梯步净宽≥260mm;梯步净高 ≤175mm
梯步数每段≤18步
普通楼梯基本尺寸:4700*2600(8*260+2400+200=4680)
剪刀楼梯基本尺寸:7100*2700(17*260+2400+200=7020)
(中间100或200防火墙)
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基本面积要求:住宅≥4.5平米;公建≥6.0平米
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基本面积要求: 住宅≥6.0平米;公建≥10.0平米
1.2. 设计要点:
1.2.1如地下地上共用一个楼梯,应在首层出口处将地下地上楼梯用防火墙及防火门分隔开,并且地下地上的楼梯对外疏散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门开启后相互不能影响疏散宽度。
1.2.2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标准层其开门宽度可以是1000mm,但在首层楼梯间对外开启的防火门应满足大于1100mm(等同楼梯间梯段最小宽度)
1.2.3.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外窗和其他部分的外窗的距离应满足水平大于2.0米,转正对时应大于4.0米的防火要求。
1.2.4.两个放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不能同时共用一个前室(三合一前室)(高规p128)“特别要提出的是,有少数设计在剪刀楼梯梯段之间不加任何分隔,也不设防烟
梯间,还有一种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两个楼梯口均开在一个合用前室之内,
种设计都不利于疏散,不能采用,更不能推广。”
1.2.5.楼梯应出屋顶.
1.2.6.楼梯段不能设扇步。
1.2.7.当楼梯梯段井净宽大于500mm时,楼梯栏杆应按临空栏杆设计,其高度应大于1100mm。
1.2.8.高层住宅楼设置各类楼梯的条件:
1.3 设置开敞楼梯间的条件:
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1.4 设置封闭楼梯间的条件:(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应满足下列规定: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1).12层-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2).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3).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1.5 设置防烟楼梯间的条件:
除上述外的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高层建筑以及塔式住宅楼,均应设防烟楼梯间。
1.6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间)的条件:
(1).18层及18层以下,每层不超过8户,建筑面积不超过650平米,且设有一座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塔式住宅。
(2).18层及18层以下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单元之间的楼梯通过屋顶连通,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
(3).超过18层,每个单元设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18层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18层及18层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有防火墙,且户门为甲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大于1.2m且为不燃烧体墙的单元式住宅。
2.电梯,电梯厅及消防电梯前室
基本要求:
(1). 12层以上的住宅楼每幢需设2台以上电梯
(2).12层以上的住宅楼需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应≥800KG/台,且从首层到顶层的运行时间≤60秒)
(3).电梯的设置数量参考标准:60-90户/台
(4).7层及7层以上住宅楼的电梯需满足无障碍要求,(电梯开门≥800mm,电梯轿厢进深≥1400mm,开间≥1100mm。一般800KG的电梯均能满足此要求)
(5).消防电梯与客梯,其管道井及电梯机房均应分隔开(防火墙,消防电梯机房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6).电梯厅的深度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1800mm。若多台电梯双侧排列,则电梯厅深度应不小于向对最大电梯轿厢深度之和且小于3500mm。
(7).消防电梯前室的面积应:住宅≥4.5平米;公建≥6.0平米
与楼梯间合用的消防电梯前室的面积应:住宅≥6.0平米;公建≥10.0平米
(8).消防电梯前室若有直接对外的开窗,其开窗与其他部位的开窗距离应满足水平距离大于2.0米,转角及相对时距离应大于4.0米。
3.公共走道
基本要求:
(1). 公共走道的最小净宽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不小于1200mm(一般设计为轴线1500mm,墙与墙之间1300净空,主要是考虑到后期的抹灰以及走道中安装消火栓后,能保证其实际净宽达到1200mm的要求。)
(2). 高层居住建筑首层;每个外门的净宽≥1.10m;走道净宽单面布房为≥1.20m,双面布房为≥1.30m。(高规6.1.9条)
(3). 长度>20m的内走道(两端无窗)、长度>30m的走道(只有一端有窗)、长度>60m的走道设机械排烟,排烟井面积应计算所得,参考值0.3m2左右
4.设备设施及设备管井
高层住宅楼中筒中常见管井有:(管井门均为丙级防火门,应尽量外开,以便在走道上检修设备,节约空间)
(1). 水表井:
(2).强,弱电井:
11层:强弱电一般共井,尺寸为1200*600=0.72平米
18-20层:强电井 1500*800=1.20弱电井 1200*800=0.96
强弱电共井2800*800=2.24
25-33层:强电井 1500*800=1.20弱电井 2000*800=1.60
强弱电共井 3500*800=2.80 配电小间 2500*1200=3.00
(3).正压送风井(无自然通风情况下)
需要加设风井的位置:楼梯间风井,楼梯前室风井,消防电梯前室风井,超过规定长度的走道风井
注意:当楼梯前室设风井困难时,可以加大楼梯间的风井风量来保证楼梯前室的加压要求(中筒各部分加压压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楼梯间-前室-走道)。
a.加压送风风井要求:窄边净空≥500mm;内壁抹灰密封;各标准层安装正压风口的墙体
b.量避免是剪力墙。(风井的面积需通过计算所得)
c.楼梯间及前室的防火门是双扇开启时,对风压损失较大,相应的风井也会增大。
d.若建筑楼层超过32层(含地下室),则正压送风需分段设计,即分上段和下段,
e.一般情况下,上段的加压风机位于屋顶,下段的加压风机位于地下室或者1层架空层。
f.井在分段层要用结构板断开,即层层封堵。
5.剪刀楼梯应分别加压送风,但可以共用一个风井。
注意:设备管井门(除为楼梯间加压送风口外)只能开在走道及各前室中,严禁将设备管井门设在防烟楼梯间内。
三.高层住宅楼中筒中的常见设施
1.防火门:楼梯间,楼梯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2.直接开向前室的户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但不允许一个标准单元中所有的户门全开向前室。
3.消火栓:
1) 总则:必须同时有两股水柱到达任意一处着火点,每个消火栓保护半径按25m计(不能用圆来表示,应考虑龙带拉到位置,龙带至少应能拉到最不利房间的门口)
2) 高层建筑的合用前室必须设有1个消火栓,如果有开向该前室的功能房间(不包括管道井),则该合用前室必须有两个消火栓;
3) 按成都消防支队个人意见,前室和走道如果都有户门,前室必须有两个栓,走道必须有两个消火栓。
4)如顶层跃层,应考虑下层消火栓能保证到楼上部 分(应考虑楼层高度)
四.建筑中筒设计中的容易出现常见问题
1.楼梯及前室
1).剪刀楼梯间梯段净宽不够,没考虑扶手的宽度。
2).楼梯间的平台宽度不够,没考虑扶手转弯时占据的宽度。
3).地下与地上合用楼梯时,地下楼梯在首层的防火门开启时影响上部楼梯的疏散通道宽度。
4).楼梯间在首层的疏散门宽度不够1100mm,常常等同标准层门的宽度1000mm.
5).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疏散门距离不够5000mm.
6).剪刀楼梯间按标准层层高3米设计时,其踏步数不能超18步(即18个踏步高),在首层层高或地下室层高变化时,往往会出现楼梯步数超标或楼梯碰头的情况。(个别情况有在半平台上增加扇步)
7).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间合用一个防烟前室。
8).疏散楼梯间没出屋面.
2.电梯,电梯厅及消防电梯前室
1)电梯的设置数量不够,或不满足消防电梯及无障碍电梯的要求。
2)电梯候梯厅的深度不满足无障碍的要求(1800);双排相对的电梯不满足轿厢深度之和的要求。
3)电梯速度过慢,不满足消防电梯60秒到顶的要求。
4)消防电梯与普通客梯共用井道及机房。
5)消防电梯载重量不足800KG。
3.公共走道
1)走道上有明装或半暗装的消火栓,影响了走道的净空宽度
2)双面布房的内走道净空宽度应满足1300mm
3)超过20m的内走道要设机械通风和排烟。
4)建筑户门外开在走道内时影响了其他住户的疏散。
4.设备设施及设备管井
1).消火栓布置在住宅户门外,墙垛宽度小于250mm,影响住宅户门的开启(外开)。
高层住宅范文3
【关键词】外墙保温;饰面装饰;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 TU56+1.62 文献标识码: A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济南市花园路35号院内,场地内建七栋高层住宅楼,住宅楼地上17-22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6万㎡,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加气砌块填充墙,外墙保温及饰面工程总量约为60000平方米。
二、外墙保温施工做法:
1、施工工艺
本工程的外墙面保温采用聚苯板薄抹灰系统,保温材料选用50mm厚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EPS板),外保温用聚合物粘结砂浆及抹面砂浆,抗裂防护层采用聚合物抹面砂浆复合涂塑耐碱玻纤网格布 (涂料饰面)构成抗裂防护层,表面采用真石漆构成饰面层。
2、施工程序
基层墙体找平处理: 结构墙体基面施工前按国家相关标准全面组织检验墙面平整度和垂直度,对于偏差超出国家相关标准的部位及时进行处理,凸起、空鼓和疏松部位应剔除找平,保证EPS板的厚度不小于设计厚度。外墙体的孔洞必须先用掺加膨胀剂的细石砼堵实。外墙外保温施工的基层墙体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规定。
3、涂料饰面聚苯板面层施工做法
(1) EPS板表面打磨完后用锚栓固定,锚栓规格根据EPS板的厚度,锚栓数量为每平米约5个,采用规格Φ8×120 mm,EPS板粘贴24h后开始安装,用冲击钻垂直对准墙面钻孔,孔径8㎜,钻孔深度为锚固深度再加上10㎜,先放入锚栓塑料膨胀管,再直入胀钉,做到塑料圆盘同EPS板表面平齐或稍凹为宜。锚栓要求混凝土基层有效锚固深度不小于25mm;砌体基层有效锚固深度不小于50㎜。墙体转角、门窗洞口边缘,水平、垂直方向应加密,间距不大于300㎜,锚栓距基层墙体边缘不应小于60㎜。
(2) 配制聚合物砂浆:将聚合物抹面砂浆直接加水(灰水重量比:1:0.21~0.24),先量好水倒入容器中,把砂浆倒入水中用专用电动搅拌器搅拌,达到无死角,无粉块,均匀后停止五分钟在搅拌三分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若有过干现象,可加适当的水在次搅匀后使用。一次配制量以2小时内用完为宜
(3)在涂抹抹面砂浆前应检查EPS板是否干燥、清洁、平整,做好翻包玻纤网的包边施工。用抹子在EPS板表面均匀涂抹第一道厚度为2~3mm的抹面砂浆(面积略大于一块网格布范围),立即将玻纤网压入抹面砂浆中,以覆盖玻纤网、微见玻纤网轮廓为宜,要平整压实、无褶皱。待第一道抹面砂浆稍干硬至可以触碰时再抹第二道抹面砂浆,厚度为1-2 mm,以完全覆盖玻纤网为宜。使玻纤网处于两道抹面砂浆中间。抹面砂浆切忌不停揉搓,以免形成空鼓。同时避免干搭接、干铺设网格布,造成虚贴。抹面层总厚度控制在3~5㎜为宜。
首层墙面应加铺一层玻纤网,铺设时应加抹一道抹面砂浆。加铺的玻纤网的接缝为对接,接缝应对齐平整;首层墙体构造及转角阴阳角处网格布的搭接和二层及二层以上墙体构造及转角阴阳角处玻纤网的搭接。
(4)耐碱玻纤网格布间互相搭接≥100mm,分段施工时应预留搭接长度。在转角部位,网格布应是连续的,并从每边双向绕脚后包墙的宽度不小于200mm。
(5)铺设网格布时,网格布的弯曲面朝向墙面,并从中央向四周用抹子抹平,直至网格布完全嵌入抹面砂浆内,若有的网格布,应再抹适量的抹面砂浆进行修补。
(6)抹面砂浆施工间歇应在自然断开处,以方便后续施工的搭接。在连续墙面上如需停顿,第一道抹面砂浆不应完全覆盖已铺好的玻纤网,需与玻纤网、第一道抹面砂浆形成台阶形坡茬,留茬间距不小于150mm。
(7)抹面砂浆和玻纤网铺设完毕后,不得挠动,静置养护不少于24h,才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寒冷潮湿气候条件下,还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对已完工部分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避免雨水的渗透和冲刷。
4、真石漆饰面层施工做法
(1) 工艺流程:原有墙面清理基础处理涂刮柔性腻子打磨涂刷封闭底漆分格喷真石漆涂刷罩光漆清理验收
(2) 清理基层:将基层起皮及松动处清除干净,并用水泥砂浆修补,将残留灰渣铲干净,然后将基层扫净。用外墙腻子将基层磕碰处及坑凹缝隙等处找平,干燥后用砂纸将凸出处磨掉,将浮尘扫净。
(3)基层处理:
基层表面不得粘有灰尘、油迹、铁锈及砂浆块,为约束涂装材料收缩变形,较牢地附着在基层上,基层应有高于涂层的强度与刚性。连接基层的金属件、木螺钉、钉子等必须进行镀锌等防锈处理。建筑物外立面处理,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有关技术规定执行。基层含水率应小于10%,所有基材PH值必须小于10。
(4)满刮柔性腻子:
施工一般采用二至三遍成活,腻子层总厚度控制在1.5-2mm之间,且每一遍腻子的厚度不超过1mm。待第一遍腻子干后,方可进行第二遍腻子施工。第二遍腻子施工应同时把阴阳角找直。
(5)打磨:将浮腻子和斑痕磨光,并进行清扫。应该在最后一遍腻子施工完毕后进行,打磨工序应在腻子初干后的24小时内完成。
(6) 刷封闭底漆:待基材清理干净后,均匀涂刷封闭底漆一遍,涂刷要求均匀,不可漏刷。
(7)墙面分格
高层住宅范文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eakage problems in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by drawing references from a such project as an example. By analyzing the key sections and main causes of the seepage issue, it proposes efficient technical leak-proof approaches, and also generate further studie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feasibility and performances of the solutions proposed.
关键词:高层住宅工程渗漏部位渗漏原因防渗漏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0.引言
在住宅建筑施工中,防水施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建筑质量控制的要点。防水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住宅建筑质量的好坏,从而也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对于造成住宅建筑渗漏的质量通病进行分析,探讨切实可行的防渗漏技术措施,对于提高住宅建筑质量水平和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某高层住宅工程为例,分析住宅建筑渗漏的主要部位与成因,阐述工程实例中所采用的较为有效的住宅防渗漏技术措施。
1.高层住宅建筑渗漏的主要部位与成因分析
1.1.外墙面渗漏
1)框架结构外墙柱与砌体结构连接处渗漏
由于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相比,其温度线膨胀系数是2 倍的差距,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和普通砖砌体产生不同的变形,在二者的交接处形成了裂缝。由于在外墙砖砌体和剪力墙之间的拉结筋施工时出现遗漏或者存在长度不同的情况,导致框架梁柱和砖砌体之间不够密实,在框架梁底的填充墙的顶砖角度不好,造成填充不密实,进而产生经常性的渗水、漏水。
2)钢筋混凝土结构墙面渗漏
未采用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性较大,强度不够,在混凝土养护中,保养不及时或保养不足,在混凝土受荷后发生开裂,产生墙面渗漏。
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缝部位未清理干净或凿毛,以及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而产生的混凝土冷缝,导致墙面渗漏。
3)外墙穿墙预留孔渗漏
外墙施工时留下的模板穿墙螺杆孔、悬挑脚手架预留槽钢洞等预留洞孔,在封墙时不密实,产生缝隙。
1.2.外窗部位渗漏
1)防水构造设计不当,造成窗框四周渗漏
对外窗防水构造设计重视不足,未充分把握多道设防、共同作用的原则,未选用优质的防水材料等;外窗框四周未采取有效的防水密封处理,在风力作用下雨水沿窗台渗入室内。
2)施工质量未得到严格把关,造成窗框四周渗漏
窗洞口处理不彻底,发泡剂或塞缝质量欠佳,窗洞四周粉刷层或塞缝与原墙体找平层不能有效结合,再加之铝合金窗的热膨胀和低温收缩较结构墙体大,从而发送窗框边粉刷层脱落、塞缝开裂,引起渗漏。
3)窗框、窗扇部位的缺陷造成渗漏
窗框本身的强度不足、尺寸不符等,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或者密封条材质较差,老化变形,从而导致渗漏。
1.3.厨房、卫生间渗漏
1)室内楼板渗漏
厨房、卫生间楼板出现渗漏,主要是因为施工前不按规定做泛水坡度冲筋、刮平或者防水层施工质量达不到要求。
2)管道口周边渗漏
厨房、卫生间管道口周边渗漏,究其原因,主要有:管道边灌浆质量、防水层施工质量、地漏安装质量、地坪的泛水坡度等几方面。
1.4.屋面渗漏
一般引起屋面渗漏水的的因素主要有:屋面结构施工质量、屋面防水层的施工质量、出屋面管道、预留洞口等细部的防水处理、屋面天沟防水坡度及水落口的设置等。可能由以上几种施工质量因素叠加而产生屋面渗漏水情况。
2.高层住宅建筑渗漏问题的防治措施
2.1.外墙面防渗漏技术措施
针对外墙面渗漏的主要部位及其成因,首先可在设计环节即对外墙面进行系统防水的设计优化,其次在施工中加强质量监控,同时着重做好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的防水处理。在本工程实例中,进行了以下几点设计及节点处理优化:
1)以非结构混凝土外墙代替砌体结构
在高层住宅建筑中,以非结构混凝土外墙代替砌体结构,可有效避免不同材料交接处因变形不一致产生的裂缝,从而减少因此而造成的外墙面渗漏点。非结构混凝土外墙,应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标号与配合比,尽量与结构墙同时浇筑,一次浇筑完成。
2)外墙穿墙预留孔的处理
将穿墙螺杆孔内的预埋套管取出,清除孔内积灰、垃圾,用合成密封木塞(φ18×25mm)从室外嵌入孔内,深度为25mm。然后,从室内用聚氨酯泡沫填缝剂进行填充,再用合成密封木塞嵌入,深度同为25mm。之后,采用水泥砂浆拌合防水剂,对室内及外螺杆孔表面进行封堵、抹平。最后,在外墙面进行淋水试验,若有螺杆孔出现渗漏,则进行重新封堵。最大程度保证外墙穿墙螺杆孔部位的防水效果。
3)混凝土外墙面涂刷防水材料
以往工程实践中,地上部分混凝土外墙面基本未进行防水处理,而仅是依靠混凝土自身防水。而在高层住宅建筑中,因工期长、施工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等等因素,外墙面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难于得到保证,容易出现引起渗漏的薄弱部位。因此,对混凝土外墙面进行清理,修补,再进行防水涂料(沥青基)处理,形成一系统性的外墙面防水层,在保证外墙防水效果方面有明显作用。
2.2.外窗部位防渗漏技术措施
外窗部位的渗漏问题,是最为常见,也最难处理的。为保证外窗部位防渗效果,严格把控窗框材质、成品尺寸精度,处理好窗洞四周的墙体接触面,是常见的防治措施。但如果在防水构造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的话,还是无法保证该部位不出现渗漏情况。在本工程实例中,对于窗框四周的防水构造设计进行了层层加强,使其共同作用,起到最佳防水效果。
1)采用防水砂浆进行窗框塞缝
常规窗框塞缝采用柔性连接,即发泡剂填充塞缝,但受发泡剂填充质量的影响较大,很难保证填充均匀饱满。在长时间的振动、风压作用下,窗框变形或由于窗框自重大而窗框下侧无硬支撑,导致开裂渗漏。
在本工程实例中,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塞缝处理。首先对洞口凿毛面进行毛刷,气压喷气等清理掉碎石杂物。然后在凿毛面喷水,保持凿毛面水分,再涂刷界面剂。为防止砂浆胀缩,必须分两次或多次塞完,确保塞填饱满。同时,为满足保温要求,在防水砂浆中掺入外掺剂,起到微膨胀的作用,经检测保温系数满足设计图纸要求。完成塞缝后,对全部窗框四周进行淋水试验,哪一侧出现渗漏情况,将该侧塞缝砂浆全部铲除,重新塞缝。
防水砂浆塞缝具备如下优点:塞缝比较密实,框体稳定性好,不变形、耐振动、耐风压、耐久性好。但同时,亦存在以下缺点:普防水砂浆要分两次或多次填塞,工效低、工期长,尤其是框下口和连接片处的填塞;④塞缝砂浆若开裂、破碎,修补难度较大。
2)窗框四周涂刷防水材料(巴斯夫防水涂料)
在本工程实例中,与外墙涂刷防水材料相仿。窗框四周在塞缝完成后,涂刷一层巴斯夫防水涂料,起到加强作用。
3)附加一层金属披水板
最后,在窗框四周附加一层铝合金披水板,厚度1.2mm。披水板拼接位搭接50mm,顺水搭接,并保证收口部位平贴,最后在披水板四周用道康宁建筑密封胶进行密封处理。铝合金披水板作为窗框四周最后一道防水处理措施,经实践验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防水作用。
披水板施工节点详见图1、图2。
图表 1 披水板现场施工
图表 2披水板节点详图
2.3.厨房、卫生间防渗漏技术措施
1)楼板防渗漏措施
针对厨房、卫生间渗漏的主要原因,本工程实例中,采用冷溶改性沥青聚氨酯防水涂膜作为防水层,厚度1.5mm,并控制好基层的干湿度≤18%。卫生间楼板采用降板结构方式,在涂膜施工完成24-36后,进行24h盛水试验,于背面检查是否存在渗漏点。
若发现有渗漏,背水面查看后,在相应部位割除防水层后,采用高效止漏剂等堵漏材料堵漏后,局部渗水试验,待基面干燥,在割除防水层处重新涂冷溶改性沥青聚氨酯防水涂膜,搭接15cm。
2)管道口防渗漏措施
对于穿楼板管道口的防渗漏处理,关键在于处理好管道口四周的封填。当钢套管埋设于楼板段的中部应加设1道Bw止水条。钢套管与管道之间空隙采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浇筑,套管周边还要留出深l5 mm~2O mm的凹槽,并采用防水油膏嵌缝密实。
2.4.屋面防渗漏技术措施
1)屋面混凝土防渗漏措施
屋面混凝土浇捣流程合理安排,避免出现施工冷缝,混凝土浇捣必须密实、连续。原则上屋面施工应一次完成,不宜设置施工缝。出屋面预埋的套管周围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应采用人工振捣,确保口部混凝土密实。严格控制屋面层结构拆模时间,在屋面层在未达到强度前,严禁在屋面上堆放材料,严禁屋面上集中堆放材料,防止屋面结构产生裂缝。
2)屋面防水层措施
屋面防水施工前,必须先对结构层渗水情况逐一检查,采用盛水试验,如有渗水现象,及时采取措施修补。屋面防水施工。基层清理干净、平整、干燥,卷材施工及细部处理严格按照屋面防水施工验收要求进行施工和验收。卷材施工完毕后,待验收合格应立即采用保护层施工,避免长时间暴露,破坏卷材的防水性能。尤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檐口、女儿墙、水落口等部位的防水细部处理。
3.结语
实践证明,上述住宅工程防渗漏技术措旋在提高施工质量、预防渗漏质量通病方面能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采取确实可行的防渗漏技术措施,防止住宅渗漏问题的出现,从而保证住宅质量,需要建筑工程管理者和技术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住宅工程的渗漏预防和整治工作,不断完善使用合理有效的预防及防治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牛紫龙.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的分析与控制IJ].工程建设.2006
高层住宅范文5
关键词:高层住宅剪力墙转换层结构调整构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02210㎡,其中, 高层住宅地上28层,一层为架空门厅,层高7m,二层以上标准层,层高3.15m。建筑总高度84m,有两层人防地下室,总建筑面积:1210.9㎡,基础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持力层为中、微风化花岗岩,建筑类别为一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2 抗震等级的确定
本工程转换层以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为纯剪力墙结构,是多层结构高层建筑,从而不能以单纯的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形式来确定抗震等级,而应该严格按照现行规范的不同章节,分别针对性地确定结构体系各部位不同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该工程属“框支剪力墙”结构,地上高度84m,转换层设在三层楼面(属高位转换),其框支框架抗震等级为一级,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3 上部与下部结构的调整
建筑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且应避免刚度突变,然而带转换层的结构显然有悖于此,因此《高规》对转换层结构的侧向刚度作了专门规定。对该工程而言,属于高位转换,转换层上下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于1,不应大于1.3。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归纳起来就是要强化下部,弱化上部,尽量避免出现薄弱层。可采用以下几点方法进行调整:
(1)应与建筑工程师协商,使尽可能多的剪力墙落地,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底部增设部分剪力墙(不伸上去)。这是增大底部刚度最有效的方法。除核心筒部分剪力墙在底部必须设置外,还通过与建筑专业协商,让两侧各有一片剪力墙落地,并且北部还有一大片L型剪力墙也落地。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底部刚度。
(2)底部剪力墙厚度应加大,而减小上部剪力墙厚度,转换层以下剪力墙厚度取为300~500mm,上部厚度取为200mm。
(3)底部剪力墙应不开洞,以造成刚度削弱太多。
(4)采用C55混凝土,以提高墙混凝土强度等级。
4 结构布置
本工程转换层下部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形复杂,不规则;转换层上部为纯剪力墙结构,由于建筑布置的不对称,剪力墙的布置经过多次试算,最后结果是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偏差不超过1m,结构偏心率较小。除核心筒外,其余部位剪力墙布置分散、均匀,且尽量沿周边布置,以增强整体抗扭效果。通过有关的计算结果,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为0.81,各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楼层平均值的比值不大于1.4,均满足平面布置及控制扭转的要求。
5 结构整体计算与分析
本工程主要运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表1:住宅楼(23层)前五个结构计算周期
X方向的地震作用最小剪力系数为1.77%,Y方向的地震作用最小剪力系数为1.91%。最大层间位移见表2:
表2:住宅楼(23层)最大层间位移
转换层位于三层,转换层上下刚度比为:X方向:0.9839,Y方向:1.1982
结论:2栋1座楼周期、位移均正常。
6 结构构件设计
6.1框支柱设计
框支柱截面尺寸主要由轴压比控制并满足剪压比要求。为保证框支柱具有足够延性,对其轴压比应严格控制。
(1)该工程框支柱抗震等级为一级,轴压比不得大于0.6,对于部分因截面尺寸较大而形成的短柱,不得大于0.5。柱截面延性还与配箍率有密切关系,因而框支柱的配箍率也比一般框架柱大得多。箍筋不得小于φ10@100,全长加密,且配箍率不得小于1.5%。
(2)在工程中,个别框支柱还兼作剪力墙端柱,所以还应满足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不小于0.2的要求,折算成配箍率(C55混凝土)即为1.82%。框支柱为非常重要的构件,为增大安全性,对柱端剪力及柱端弯矩均要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因为程序计算时,一般假定楼板刚度无限大,水平剪力按竖向构件的刚度分配,底部剪力墙刚度远大于框支柱,使得框支柱分配的剪力非常小。然而考虑到实际工程中楼板的变形以及剪力墙出现裂缝后刚度的下降,框支柱剪力会增加,因而对框支柱的剪力增大作了单独规定。
(3)为了加强转换层上下连接,框支柱其上部有墙体范围内的纵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一层;其余在墙体范围外的纵筋则水平锚入转换层梁板内,满足锚固要求。抗震设计时,规范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铰范围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围,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纵横向钢筋等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6.2框支梁设计
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压比控制,宽度不小于其墙上厚度的2倍,且不小于400mm;高度不小于计算跨度的1/6。
(1)本工程框支梁宽度为500~1000mm。框支梁受力巨大且受力情况复杂,它不但是上下层荷载的传输枢纽,也是保证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受力构件,因而在设计时应留有较多的安全储备。
(2)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支梁纵筋配筋率不得小于0.5%。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梁中有轴力存在,因此应配置足够数量的腰筋,腰筋采用φ18,沿梁高间距不大于200mm,并且应可靠锚入支座内。框支梁受剪力很大,而且对于这样的抗震重要部位,更应强调“强剪弱弯”原则,在纵筋已有一定富余的情况下,箍筋更应加强,譬如某根700宽框支梁箍筋采用φ16@100六肢箍全长加密,配箍率达到1.18%。
6.3楼板设计
框支剪力墙结构以转换层为分界,上下两部分的内力分布规律是不同的。
(1)在上部楼层,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大体上按各片剪力墙的等效刚度比例分配;
(2)在下部楼层,由于框支柱与落地剪力墙间的刚度差异,水平剪力主要集中在落地剪力墙上,即在转换层处荷载分配产生突变。
(3)由于转换层楼板承担着完成上下部分剪力重分配的任务,且转换层楼板自身必须有足够的刚度保证,故转换层楼板采用C40混凝土,厚度200MM,¢12@150钢筋双层双向整板拉通,配筋率达到0.41%。
(4)为了协助转换层楼板完成剪力重分配,将该层以上及以下各一层楼板也适当加强,均取厚度150MM。
7 结束语
总之,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要尽可能地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的要求,而且要使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化,应从建筑功能、结构受力、设备使用、经济合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结构的选型和柱网布置,不断地提升住宅建筑结构的设计水平,从而满足建筑结构合理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中军,徐茂江,李龙.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
高层住宅范文6
1在建筑工程施工应用中,施工管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良好进行,做好安全性的防护工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这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进度控制是必要的。目前来说,我国的很多施工单位都不能做好这个优化工作,比如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难以提升思想意识,没有将其放在战略性的高度上。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也不具备这种意识,也会影响现场施工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保证现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及其意识的提升,以保证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在实践过程中,建筑工作出现问题,很多是优于施工管理上的隐患,又如不完善的施工资料准备,不安全的施工技术,人员意识的忽略等。为了提升现阶段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益,建筑企业需要健全建筑现场管理体系,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应用,注意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相关的事故。这就需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细节工作,保证相关防火措施的应用。比如进行专业化的安全小组的建立,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保证对安全事故的防患未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进行资料管理是必要的,这是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好这个环节,需要进行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体系健全,保证其科学化、正规化,落实好相关人员的工作问题。
2目前来说,建筑施工管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决策管理、作业管理、管理监督。在其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环境,针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其要求施工活动人员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及其决策能力,保证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资格。在建筑筑工程应用中,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比较低下的,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的健全
1在高层住宅建设应用中,随着施工管理环节的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改变,这也推动了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的变化。目前来说,我国的高程住宅体系是不断健全的,其一系列的开发强度及其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可以这样说,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进入高层时代,这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建设问题,需要得到解决。目前来说,建筑设计的较高难度步骤是对高层住宅的公共交通极其设备管理环节。这里可以看到其公摊面积非常多,其户型的设计具备比较高的难度,无法确定各个套型的良好朝向性,比如北边住宅的朝向、通风性、采光性等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高层住宅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消防问题,竖向交通问题,做好相关的安全问题。
2在建筑工程应用中,可以看到其高层住宅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也就是建筑的刚才及其混凝土的消耗水平都比较高,普遍高于多层住宅,这就需要进行电梯、高压水泵等的建设,从而进行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的建立。相对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的施工技术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建筑的投资也是比较大的,其建筑费用高、建筑周期长,这也与高层建筑的多层次、大面积、高复杂结构相关。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活动空间小了,也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在建筑施工环节中,其设计的步骤是非常繁杂的,又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其复杂性。这种工程的施工工作量非常大,也具备比较长的施工周期。为了做好这个工作,需要进行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各种责任的落实,实现不同环节的协调,从而实现建筑施工工程的良好工作。通过对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的优化,可以保证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协调,这需要做好相关的分工协调工作。在建筑施工环节中,进行监督监管体制的健全是必要的,这是顺利进行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目前来说,我国的城市住宅建设建筑施工安全事件是比较多的,这极大影响了国家社会的稳定性。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建设监督监管体系的不健全。这就需要进行监督监管机制的健全,保证建筑施工管理的良好进行,保证建筑质量体系的优化。在建筑施工质量的控制中,进行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是必要的,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进度的控制,保证建筑施工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保证一系列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保证建筑施工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建筑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建筑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总的来说,建筑施工管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其需要施工操作人员进行工作步骤的细化,进行施工项目体系的健全,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这需要与员工形成良好的管理,严格的贯彻的企业工作制度,保证其积极的执行及其落实。因此,要搞好建筑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细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提高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安全稳定性,实现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