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曹文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前方曹文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前方曹文轩范文1

——读曹文轩《细米》有感

岱山实验学校 刘冰莹

封面上是两个醒目的大字:细米。橙黄色的封面,在大片大片金色的稻田中,一个少年呆呆的在稻田前守望。

这就是细米,一个单纯的男孩子,爱害羞,爱脸红。他和其他所有乡村里的孩子一样,喜欢爬树,喜欢在田间和同伴嬉戏,喜欢在小河中和同伴比赛捉虾捉鱼,喜欢疯天疯地地玩耍。正如他母亲所说的,这是一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乡野之子。然而随着来这里插队的女知青的到来,这个叫梅纹的女孩,改变了他的生活。在后来漫长而温馨的岁月中,细米在梅纹的引领下走向前方,走向未来:而梅纹在那段孤独无助的时光里,更深刻地陷入了一种对于细米的眷恋和依赖。他们之间的姐弟之情,在这个到处是河流与芦苇的水乡世界中,令人感动地展开着。

细米生来便有一种发现自然中美的天赋,淘气而又腼腆,充满了想像力。他用一把小刀在满村子刻下的图象,大胆而真实,刻出了一个个令人忍俊不禁的生动的故事。这就是细米最大的不同之处,淳朴而有着艺术的天赋。而梅纹以她不同于乡间的独有的敏锐的感觉开发引导细米。让细米对于艺术有了一种心灵的自觉。

因为艺术,细米的生命才变得更优美,不仅细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应该是如此。细米生长在乡村,虽然有些野性,但他的心灵先天就孕育着艺术的元素。梅纹来自城市,她面对细米浑沌的艺术世界时感到了新奇和迷惑,细米以及他父亲这两人的“心灵与血液里暗藏着与艺术息息相通的东西”,她对细米的帮助不只是引导,也是共同创造。

前方曹文轩范文2

达儿哥本是健全的孩子,可小时候他在攀登古城墙时却被掉落的大石头砸中了左臂,最终他只能截肢。可他却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不但乐观向上,还学会了打篮球,勾手,中投,什么都会。达儿哥的生活没有就此平静,还是困难重重,但他仍不在困难前低头,又坐上了一条船去外地打工去了……

达儿哥乐观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不由得想到,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我的邻居王叔叔就是其中一个。王叔叔比我们搬来的早,前年就来了,爸爸说他是个才子,是一家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字写得很清秀,行书,隶书,草书……样样精通,还会作画,棋下得也挺不错,曾经还出过几本书。可是爸爸每次提起王叔叔就唉声叹气的,我就打破沙锅问到底。后来我才得知,原来爸爸和王叔叔是初中同学,王叔叔在初中时出了一次车祸,虽然身上并没受到什么损伤,但是听力和却大大下降,听爸爸说,王叔叔刚从医院出来的几天,老师在讲台上说的话一点儿也听不清楚。于是他就每天在寝室里让室友重述老师的课,再反复读。他比任何人都要付出得多,可是却事倍功半,数一数二的成绩一落千丈。可他一点儿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更加努力了,到毕业的时候,竟然考到全班的第2名!

我被达儿哥的精神震惊了,我被王叔叔的精神震惊了,可是我呢?考试考差了就垂头丧气,一点儿皮肉伤就大哭大闹,我真的有些无地自容了。

我翻开暑假作业写了起来,却是那么心不在焉,心中全是达儿哥,突然我想到了海伦,她也是那样,凭着自己的力量和乐观的精神,坚强地生活了下来。太多太多的人正为着生活努力奋斗。我没有理由让自己放弃对生活的信心,没有理由不乐观向上。

前方曹文轩范文3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叙述事件、表达观点、抒感的本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独特性在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学文本的言语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对言语内容的理解来体会言语运用的妙处,提高言语运用的能力。语文教学文本一般为教材选文,教材选文具有示范性,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因此让学生在理解教材选文言语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言语运用之妙并学习之、运用之,是语文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但语文教材选文并非尽善尽美,纵使名家名篇也难免瑕疵,因此师生共同探析教材选文的不完美之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锤炼言语的兴趣,也不失为善用教材提高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从正确、精炼、艺术性三个言语运用能力层面,分享对一些教材选文的探析实践,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证。

一、善于发现教材语病,力求言语运用的正确性

语文教材选文一般遵循文质皆美原则,但纵使名家名作,也难免有不完美之处。故充分利用教材,就应善于发现教材选文中的病句,通过剖析教材选文中的病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锤炼语言的兴趣、习惯,提高言语运用的正确性。

(一)关联词错误

关联词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对言语内容的达成有重要意义。关联词使用正确与否,直接体现言语使用者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言语运用能力水平。关联词运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即使名家作品中,关联词运用也难免出错。如曹文轩《前方》一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子“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关联词“而”在句中表转折关系,从逻辑上来说是否定“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与“还不完全”的表述矛盾,从而造成句意混乱,修改为“也”更合适。如余秋雨《白发苏州》中的“现实生活常常搅得人心志烦乱,那么,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定一定情怀。”句中关联词“那么”表示顺接关系,而前后句子并无因果联系,修改为“而”或直接去掉较合适。《白发苏州》中的“于是,苏州,背负着种种罪名,默默地端坐着,迎来送往,安分度日。却也不愿重整衣冠,去领受那份王气。反正已经老了,去吃那种追随之苦作甚?”句中“于是”表顺接关系,可从前文来看,用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不用关联词较合适。句中“却”表转折关系,可前后句意有顺接关系而无转折关系,故去掉“却”保留后面的“也”较合适。

(二)句子成分错误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常见的错误为句子成分残缺,尤其是主语残缺。如张洁《我的四季》中的“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缺少“谁”“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如余秋雨《白发苏州》中的“在清理河道,说要变成东方的威尼斯。这些河道船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荒原一片。”缺少“谁”“在清理河道”。另一种常见错误为句子成分位置不当而引起歧义。如《我的四季》中的“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句中“成倍的”位于“体力”前则成为“体力”的定语,容易理解为消耗着的是整个体力数倍的体力,若改为“成倍地消耗着我的体力”则意义更明确,可理解为消耗着体力的是原本消耗体力的数倍,这时“成倍地”就成为“消耗”的状语。再如《前方》中“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句中“从苍茫的前方”作为状语位于“听到”之前不合适,人未到前方,不可能从前方听到声响,只可能听到从前方传来的声响,故改为“他们仿佛听到了苍茫的前方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更合适。

(三)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最细小也是最常见的错误,即使名家也难免犯这种错误。如《前方》中的“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句中“当……之前”使用不当,改为“在……之前”或“当……之时”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无数的古迹会让你熨帖着历史定一定情怀。”句中的“熨帖”一词不能用任何现有的用法和释义(参考《辞海》“熨帖”词条)来解释,当为误用。如《白发苏州》中的“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句中的“周年”改为“周岁”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句中的“2500年”改为“有2500年历史”的街道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句中的“又”字有歧义,删去更合适。如《白发苏州》中的“我也算一个越人吧,家乡曾属会稽郡管辖。无论如何,我钦佩苏州的见识和度量。”“无论如何”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用在此处不妥,改为转折连词“但”较合适。

对时间的叙述,尤其是多个时间交错在一起的时候,容易用词不当。《白发苏州》中的“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文中的“前些年”与“刚刚”同用,“前些年”、“前些天”与“与此同时”同用是否合适有待商榷,在此存疑。

二、勇于锤炼教材文本,提高言语运用的精炼性

在言语运用正确的基础上,应注意对精炼的追求,使言语运用简洁、准确。即使是教材选文,也应当有锤炼其言语的勇气,让师生在对教材选文近乎“吹毛求疵”的言语锤炼过程中,提高自身言语运用的精炼性。

(一)去除明显的赘余和重复

长句中易出现赘余和重复,当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如《前方》中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句中两个“要”字重复了,删去一个为宜。如《前方》中的“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句中出现三次“他们”,至少可删去一处。如《前方》中的“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路途。”句中的“这辆车里”和“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重复,可将后者改为“这样的拥挤不堪中”

(二)可有可无的成分删掉为宜

如果不是为了凑字数,那么在不影响准确表达的情况下,能删除的字词都删掉为宜。如杨子《十八岁和其他》中的“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的文章。”连词的使用是为了表明前后句意的逻辑关系,当前后句意逻辑关系清楚时,连词一般可以去掉;当逻辑关系不清楚时,硬加上连词也无法表达得更清晰合理。句中的“因”和“而”删去完全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删去为宜。如《白发苏州》中的“海内美景多得是,唯苏州,能给我一种真正的休憩。”句中的“一种”一词可删去,类似的如“一种真正的悲伤”,“一种真正的快乐”中的“一种”都可删去,仔细锤炼言语,会发现很多修饰语是多余的,去掉比保留更好。

三、超越教材选文品位,追求言语运用的艺术性

在言语运用正确、精炼的基础上,宜超越教材选文的水准,对比阅读更高水平的文本,追求言语运用的艺术性。叶圣陶的《藕与莼菜》与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在选材、构思与主题意蕴上多有相似之处。对比二者对思乡诠释的文字: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叶圣陶《藕与莼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前方曹文轩范文4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缺失、参与性不高,没有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的热情。因此,重视课文问题的预设,可激起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合作的兴趣,获得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课堂预设的含义与预设现状分析

预设最早是二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的,笼统意义上的预设是一件事、一项活动开展的前提、先设和前设,也就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之前所做的假设。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也就是精心思考学生如何认识到教学重点,如何点燃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探究兴趣,如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得重难点的把握与突破,从而促成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形成。当然我们预设还要关注学情,认识学生学习认知能力,将教学内容的理解融入学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情境中,思考学生会遇到什么困惑与阻力,怎样一步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领悟获得能力提升。

随着教学理念研究的深入,我们老师也意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但是课堂教学中可能只是将原来的灌输式换成问题的解答式教学。出现诸如某老师教授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父亲》一课,让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变化时提出:“父亲哭过几次,为什么哭,我对父亲的流泪有什么感受,怎样看待父子之间的关系微妙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可能也算预设,但是问题炮轰式教学,让学生很难一下子有效解决那么多问题。这里问题应该是逐步推进的,一股脑抛给学生,学生怎么去阅读与思考呢?另外,有种情形就是将课文内容过度分解,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这虽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有帮助,但是文章的整体性被割裂。如此,语文课堂问题预设要有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要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

二、有效问题预设与问题质量提升的思考

互动课堂需要问题探讨,有些问题是老师提出,而有些问题需要学生提出,只有学生有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才能证明他们是在阅读、在思考。因此,我们的课堂问题预设不仅要显现预设内容与重难点,还要对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有所预设。

1.有趣提问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学生的阅读思维需要老师拨动,学生情感需要老师点燃。预设的课堂问题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海伦三天的活动内容,体悟海伦在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课文画面的描写与品味获得语言分析与鉴赏运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我由已学《我与地坛》导入:双腿残疾的史铁生用文字抒写心灵,也为我们铸造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外国也有一位了不起的盲人海伦·凯勒,她写了她想象下的三日光明,盲人眼中的三日光明会是怎么样的?学生意识中盲人是没有光明的,如此导入激起他们想追究盲人眼中光明会是怎样的欲望,他们就能进入阅读状态,能够在阅读中梳理情节,获得海伦的内心所想,在海伦的内心世界透析中获得她热爱生命、品行人格的美好以及关注世人的博爱胸怀,从而获得生命的启迪与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高中语文老师的课文问题预设要注意高中生自认为已经长大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追问探究的兴趣,获得主动进入阅读状态,积极去寻找概括分析内容与思想情感的冲动。

2.预设张弛有度让学生获得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琐碎繁杂的语文知识并能系统化的能力,需要在经典作品的阅读思考和感悟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的课堂问题预设要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整体性。首先问题预设要针对课文的学习重难点突破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曹文轩的《前方》学习中,学习重点是理解“家”的寓意与“人生是一场苦旅”的含义,在文章的主旨理解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分析教材上的《前方》照片,谈谈所见和所想,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是对后文情感与主题理解的有效铺垫。我们要“弛”,把分析概括和思考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的畅所欲言,让他们说出图片内容和图片中人物的心理。然后可以“张”起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达他的随见和所想的,思考其思维深邃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深入浅出表达自己感悟的?这里学生可以在文章找到一些语言,如“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的实质”等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获得作品的人文气息与充满浓郁思辨色彩的语言表达。

另外,预设问题要大处着眼,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获得;又要细部入手,让学生获得信息筛选、关键词句的理解,提升分条概括、文意阐发能力等方法。从而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地获得语文本质与人文精神的浸润。当然,对于疑难问题、多向探究的问题,我们要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借助文本有理有据的自圆其说,获得思维品质的训练和个性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我们在问题预设中也要合理分配问题的数量和学生思考作答的时间,从而让课堂预设的问题更能符合学情,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和谐起来。

前方曹文轩范文5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而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章作品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与作用,可以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而作为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另类文本的加入,能够体现出不一样的教学价值。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从而能够为学生带来另类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另类文本 价值

语文教学中,不同的阅读文本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能够使学生得到积极的进步。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另类文本来说,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增长学生的阅读经验,从而能够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价值的体现

(一)借助特殊的人生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这样比较独特的文本形式,能够给学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积极地启发。例如,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文章的整体构架与写作都是从作者的摄像角度出发,并且向学生指出了“流浪感”属于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特征,而且将人生比喻成一场苦难的旅行。而这种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精神是对学生人生观的突破,也是影响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有效工具。但是,人们在反复地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作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能够对人身中的困难遭遇进行理性思考。而这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影响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注重对自我感受的表现,而且他们存在着不太成熟的想法,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而这种另类的文章形式与内涵,能够给学生对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有良好的认识,还能通过一种理性的思考形式,对人生进行认识与探索,因此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表达形式的另类,对学生阅读经验的积极完善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形式,并且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了自己的阅读方式与经验。无论是从语言结构、写作技巧以及文本特征,学生都能大致地掌握。因此,这也使得学生形式自己的思维定式,不论对待什么样的文章作品都借助老师教给的阅读方式来进行。然而,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比较特别的文章,这样的方式就显得力不从心。例如,这样的文章《斑纹》,还有《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为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样的小说形式,具有比较简单的情节,而学生在阅读后常常是带有疑问。小说中,主要是主人公遭遇车祸,并且被送到临时医院中,而且被抬上“手术室”的刹那,自己恍惚看到了很多比较熟悉的画面。而学生的阅读后,常常感到不理解。为什么主人公在学校八年,但是回到学校后会不敢肯定?文章的题目具有什么样的内涵与意义?同样,同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这篇文章学生在阅读时却没有同样的困惑。原因在于这两篇文章的结构,尤其是叙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后者的逻辑顺序比较清晰,而前者属于意识流小说,并且对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突破。因此,这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作品,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可以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提供积极的借鉴。

(三)阅读过程的痛苦性,使审美体验到达高峰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到达一个高度。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有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做到不将自己的感受与价值观等带入进去。如果作者的情感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彼此相融,能够达到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使学生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情有一定的追忆、感受与憧憬等。而对于比较另类的作品来说,主要在于思想高度与深度,读者无法企及,因此就会造成读者阅读过程中的痛苦感受。而对于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这些另类作品,能够体现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例如,《斑纹》这篇天马行空文笔下的作品,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比较困难,但是这也是为学生提供的一次珍贵的审美体验,能够审美阅读毕竟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中难以生存,但是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理解概括能力的提升,可以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此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提升。这种审美形式的阅读在当前的语文考试中少有涉及,语文考试通常以理解、概括、鉴赏和分析为主,这些元素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但是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式、个性化的审美形式,由于难以考评就被我们抛弃了。阅读审美教育已经被主流语文教学边缘化了,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另外,对于这类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引入,能够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与素养的提升,以此更好地指导教学。

【结 语】

综上,高中语文教学中另类文本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而作为语文老师来说,应该积极认识到另类文本的积极作用,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使学生能够体会到阅读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瑞芝.让生活的清泉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汩汩流淌【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2】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前方曹文轩范文6

一、实验源起

1 源于教学实践

课文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理解最深的语言材料,从这样的语言范例中学习写作会收到较好的写作效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段,能够激发写作兴趣、快速掌握写作技巧。

2 源于作文教学中遇到的困境

从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来看,记叙文写作一般是缺少生活经历,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缺少具体有效的描写方法;议论文写作一般是缺少有力的论据,缺少逻辑的支撑,缺少科学合理的论证。概括起来说,学生的写作内容空洞、思想肤浅、感情虚假、技法幼稚。

从作文教学的情况看,当下的作文教学缺少计划性,随意性较强,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序列;对写作的指导不够具体有效,学生写作方法上没有抓手。

正是基于学生的写作现状和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课题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下作文教学的难题。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跟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课文、写作、图式、模仿、积累。

课文是指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本、选修本以及校本课程中编写的文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这里主要指对课文中有关写作的技巧、结构、表达、意境等方面的仿照。积累是逐步的积聚知识、技能等,这里主要指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素材、写作技巧、语言等内容的积累。

跟课文学写作,就是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获得写作的智慧、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提升自己的写作境界。

三、课题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架设课文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从课文学习中获得写作的智慧和技巧,从而提高写作素养。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认识到课堂上文本的研习与写作教学是密切相连的,不是写作课才是教写作内容,课文学习与写作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课文素材跟写案例研究

教科书中的各类课文提供了大量可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写作素材。比如,写爱国的素材有屈原的《离骚》、闻一多的《发现》、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阿赫马托娃的《祖国土》、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以及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2 课文体式跟写案例研究。不少课文在体式上既有典范性,又不乏个性化。如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和鲁迅的《拿来主义》同是议论文,体式却各不相同。《我为什么而活着》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然后从“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鲁迅的《拿来主义》则先批判错误观点“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然后提出正确观点“拿来主义”。论述部分先从对“大宅子”的不同态度从反面论证,然后以对待“鸦片”“烟枪”“姨太太”的不同态度从正面论证;最后论述拿来主义的意义。

3 课文语言跟写案例研究。课文语言风格多样,而模仿一些作家的语言风格,或以有效地改变作文中的学生腔、语言贫乏的现象。如可以通过模仿作家的习惯性句式的表达,来改变自身的语言风格。如课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最后一段: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学生模仿其句式,这样写道:一位高三学生,经得起多少次考试?他的肩膀是大理石雕成还是混凝土筑成?他的心底到底有多少根支柱?高考的长路走了十余年,一座梦想的大学路的另一端等他,一盏在路的前方高悬,等他前去,用晚自习上的沉思冥想去整理生生不息的渴望。远方隔山。前程有路。想想夜色后隐藏的曙光。

句式完全相同,但其语言风格给我们耳目--N的感觉。

4 课文技法跟写案例研究。课文作者的表达技巧各有特点,分析其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其表达方法,能够逐步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如课文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第二、三段是将抽象的情绪具体化,写得生动感人: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学生模仿这样的写法,写无聊的情绪:

当所有喧嚣都已远去,周围恢复了死一般的沉寂,一个人呆呆地坐着,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想出去溜达,却又总不知道该去何处外面的世界与自己总是不相干的,各人做着自己的事,没有人会注意到你,这种迷茫的感觉实在是难以忍受

静静地看着缓慢放置的电风扇叶,掰着手指一遍一遍地数着转动的圈数,当数字不断上升,到达成千上万时,却发现时间才过去一点点,这该是如何令人疯狂,就像深夜置身于山谷中的老屋中,没有一丝的光亮,没有一丝的声响,是一种静到让人绝望的空虚。

坐在窗边看看星空,对着夜幕中的星星傻笑,然后,伸出手指逐个计算它的个数,当被第十次乃至第一百次故错,不得不重来时,你会明白什么叫发疯,一个人的日子总是让人无助,让人疯狂。

这样模仿之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情感的表达就有了抓手,有了方法了,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文思维方法跟写案例研究。课文文本的独到之处,除了语言表达和技巧的独到之外,更多的是思维方法的独到。如果能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对于提高作文思维的独创性和个性化,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人生,以一种心理试验来表达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曹文轩的《前方》从人内心的矛盾来重新认识故乡;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从山、狼等自然物的角度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学习这些作文的构思方法后,会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有的学生以“我是一只宠物狗”,从一只狗的眼光看主人的贪婪、虚伪。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能够将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统一起来,提高写作教与学效率。目前,课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性,而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课堂学习与写作学习的关系。

2 能够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写作的智慧,充分发掘课文的价值。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联的,而对课文文本的阅读和学习,能够获得大量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而且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典范性,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能够获得许多写作的智慧,这样也充分地挖掘了课文的价值。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