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1

实用主义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学科教学活动,追求的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学习效能的最大化.而衡量和评判学与教活动效果的有效载体之一,就是借助于课堂练习问题这一有效抓手.预设活动中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是其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证明,课堂之中练习题的科学设置、精确设定,有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学与讲双向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有益于学与导双方实践的发展进步.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轻视课堂练习问题设计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成为影响学教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作为新课标的忠实践行者和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直接讲授者,应把数学课堂练习问题设计作为重要任务和内容,予以实践和探究.

一、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数学教材重难点的生动代言

开展的备课活动、设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讲解方式等,都要贴近教材,围绕其目标要求以及重点难点等实施.作为预设活动之一的课堂练习问题设计活动,自然而且必须紧扣数学教材的核心要义和目标精髓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这就要求教者在设计课堂练习问题进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做实教材研究分析的先期准备工作,找准数学教材的重点要义和目标意图,学习借鉴其他先进教学经验,认真研析并设计出与教材贴近、重点切合、难点紧密的练习问题,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成为数学教材精髓要义的形象代言和生动代表,让初中生通过探析解决练习问题而窥得数学教材之要旨和核心.如“平方差公式”一节课课堂练习设计中,教师通过备教材前提活动,认识到该节课数学教材中教师需要围绕“平方差公式的应用”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根据以往教学心得,“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是学生认知掌握的薄弱环节.此时,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时就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设计出了“1.(a+b)(a-b)(a2+b2);2 (a+2)(a-2)(a2+4)”、“1.(4a-1)(-4a-1);2.(b+2a)(2a-b)”、“1.(a+b+c)(a+b-c);2.(a+b-3)(a-b+3)”等练习案例,以供初中生进行思考分析、巩固完善,暴露缺陷,对症施教.值得注意的是,教者在围绕教材重难点设计数学练习问题时,要做到与新知讲解以及学习学情之间的深度融合,体现练习问题的巩固性、补缺性和完善性等鲜明特征.

二、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桥梁纽带

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讲授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交流、共赢的关系.任何一节课要达到“有效”一词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体现落实教与学的双边、双向特性和要求.但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观摩和教学教研中发现,有不少教师存在布置问题了事,学生自主解析的“甩手掌柜”现象,没有将所设问题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效互动、深切交流、深刻碰撞的桥梁和纽带,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教育学指出,数学问题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介质”,呈现互动、双向特性.因此,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问题应紧紧抓住教学活动双边特性,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内容要呈现出显著的交流特点和双向特性,融会贯通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等内容,层次性、递进式的呈现问题、设置要求,推动师和生之间的深入活动、有效交流、共频共振.如“如图1所示,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E=DG,如果已知道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试求出EDF的面积为多少”练习设计中,教师预设课堂练习问题时,采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填空式问题设置方式,提出如下需要学生一起协作解析的问题过程:

解作DM=DE交AC于M,作DNAC,交AC于N.

DE=DG(已知),

DM=DE(),

AD是ABC的角平分线,DFAB,DNAC,

(角平分线定理),

DEF≌DNM().

ADG和AED的面积分别为50和39,

SMDG=SADG-SAMD=50-39=11,

SEDF=SDNM=()().

三、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主体技能锤炼的重要平台

学习技能培养,是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要义和现实要求.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练习题应是锤炼学习活动主体思维能力、锻炼学习活动主体辨析能力、培养学习活动主体归纳能力等方面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有效介质.因此,数学学科教师设计课堂练习案例,不能照搬照抄、固定不变,而应该充分挖掘和释放数学练习案例中的丰富内涵和培养功效.一方面设计时兼顾导学合一方式运用,既强化初中生自主探析思维的活动实践,又重视学生探析过程的指导.另一方面设计数学练习时统筹教材丰富体系,注重对现有练习案例的加工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解析多样、思路多样的数学案例,力促初中生在探究解析获得辨析、思维、创新等方面技能素养的提升.如教者在“正方形DEMF内接于ABC,若SADE=1,S正方形DEFM=4,求SABC”问题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析、上下衔接,对上述问题案例进行“深刻挖掘”,利用数学案例的发散特性,加工和变化出“已知菱形AMNP内接于ABC,M、N、P分别在AB、BC、AC上,如果AB=21 cm,CA=15 cm,求菱形AMNP的周长”、“在ABC中,有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DG∶DE=1∶2,BC=12 cm,AH=8 cm,求矩形的各边长”等案例.这些变式案例的设计意图和解析要求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生在解析时需要运用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菱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等知识点和方法,利于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四、课堂练习问题应成为中考政策要义的渗透载体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2

一、遵循双向性教学原则,在双边探讨中开展导学

教育运动学认为,课堂之中的“教”和“学”之间,不是相互孤立、互不相连、独自为阵的单独活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有机统一体.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应该是互动、呼应的双向活动.笔者以为,导学活动要深入实施、取得实效,就必须做到“教师有所指,学生就要有所应”,“导”与“学”之间始终是遥相呼应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实施导学活动,要遵循课堂教学双向性原则,既要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又要组织和设计具有双边互动的教学氛围和教学形式,推动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活动积极回应,对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主动地参与配合,深入地思考分析,并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等双向活动,有效避免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不良现象,实现在双边互动中推动导学进程.如“指数函数”一节课“指数函数的定义”知识点导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师问生答的互动形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板书,指数函数的概念,并向学生定义指数函数.

师:组织学生讨论a的取值规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

生:进行思考分析活动,出现认知卡壳现象.

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a>0,a

生: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学生指出,a

师:组织学生讨论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引导学生回顾指数x的取值范围.

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到指数x的取值范围,并进行简单论述.

师:总结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

上述导学过程之中,师与生围绕知识点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等双向互动活动.在教师的提问、启发、引导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任务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活动,使得导学活动贴近学教事情,推动导学取得实效.

二、遵循启示性教学原则,在设疑解惑中开展导学

导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解疑释惑的发展过程.教师开展的导学活动,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而是依据学生认知实际,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循循善诱的教学过程.教师解疑释惑不能“到嘴到肚”直接告知,而应该“循序渐进”的娓娓道来,在有效引导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找寻根源.因此,数学教师导学时,就必须遵循启示性教学原则,找准症结所在,设置的导学活动要富有启示性、具有渐进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导学进程中,深入细致地思考和分析,逐步获取认知的“本源”所在和解析的“真谛”精髓.如“平面向量”章节“共性向量”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存在“共性向量认知不清”的疑惑,抓住他们学习认知的实际情况,通过设置“a=(-2,1),b=(λ,-1)(λ∈R),如果a和b的夹角为钝角,试求出λ的取值范围”问题,组织高中生认真研析活动,并展示其某一解题过程,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他们认知产生解析错误的原因是“忽视a与b反向共线的情况”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认知疑惑的导学过程中,引导高中生分析推导,从而认识到该问题中的向量a和b的夹角为钝角等价条件是ab0,并且a、b不平行.

三、遵循探究性教学原则,在深入解析中开展导学

问题 已知集合A=xx2-2x-80,C=xx2-3ax+2a2

学生解析 通过解集集合A、B里面的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就可以求出集合A、B中的x的取值范围.根据问题条件能够容易求出A属于B,根据CA∩B这一条件,可以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得出每种情况下集合C的情况,以及a的取值范围.

教师指点:该问解答时需要对集合的包含关系判断以及应用有准确的运用,需要运用到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

学生完成解题活动,归纳总结解题方法,教师进行补充完善,获得其解题策略.

教师进行点评:在解析这一类型问题时,要正确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上述解题活动,是教师针对学生案例解析中经常出现的“不会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形式”不足开展的导学活动.在此导学进程中,教师遵循了探究性教学原则,提供了动手探究的“舞台”以及实践解析的“时机”,抓住解答该类型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动手探究能力获得长足进步,解析问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学科的最根本任务和要求;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最基本要义.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动手探究、思考分析的实践过程.数学开展导学活动,要注重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锤炼和培养,将数学探究活动融入教师导学进程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与学的任务要求,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亲身实践、深入解析等活动,并深刻汲取教师讲解指导的“精髓”,以期获得解析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对其科学使用深刻认知,提升学生数学技能和素养.

四、遵循拓展性教学原则,在综合提炼中开展导学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探究实践

课程改革成为教学发展必然趋势,对课堂教学要求更具时代特性。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探究,是其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要求。本人现从数学探究能力培养角度,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进行简要论述。

一、强化教师指导功效,在有序引导下有效探究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学活动构建要素众多,内涵要素丰富,其中,教师、学生,是其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部件”。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构建者和规划者,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由于自身现有的学习能力水平与现行教学目标要求之间存在“距离”,致使学生学习探究活动需要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组织、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探知,是其肩负的重要职责。组织初中生数学探究研析活动,既不能做“甩手掌柜”,放任自由,又不能做“包办者”,全程代替,而应该在保证初中生亲身探究活动时间和空间基础上,切实发挥自身主导指导功效,做好对初中生数学探究活动的指引工作,有意识地设计探究任务要求,实时观察和了解探究实际情况,并能针对出现的探究实践不足及时“化解”,保证初中生在“收放”结合条件下深入有序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如在“平行四边形”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者利用初中生具备的能动主体特性,采用实验法,进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研析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向初中生提出本次实践操作的目标和任务,然后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操作”的形式,教师一边示范操作,提出操作步骤,学生遥相呼应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教师组织初中生观察图形特征,学生观察图形,阐述图形特征,指出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相等且平行、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等特点。教师针对初中生所阐述的图形特征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借助教师有效指点,探究活动更为深刻,知识点内涵掌握更为深刻,学习效能显著提升。

二、注重双边互动活动,在合作互助下深入探究

教育学认为,学生学习活动不是个体独立活动,而是集体合作活动。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一份子”,其学习活动离不开与其他学生个体的合作、交流、探讨等双边活动。动手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形式,自然也需要互助协作活动的实施。加之,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更决定了学生探究活动应融入合作互助集体“劳动”。但笔者发现,很多初中生习惯于单打独斗的自主探究活动,不愿意参与到群体中间进行合作互助探究实践。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时,要注重集体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按照“统筹兼顾,整体平衡”的原则,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引导初中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数学知识或数学案例的实践活动之中,在互补互惠、深入探讨中,推进探究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初中生探究实践、互助协作能力。如“已知有一个形如二元一次方程,如果现在这个方程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试求出m的取值范围。”案例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开展探究解析该案例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将初中生分成若干合作探究小组,进行问题探究、推导、解析、概括等实践活动。初中生合作感知问题条件后认识到,该问题要求m的取值范围,需要运用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在确定解题思路时,初中生进行讨论交流,一致认为应先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x=2m-1,y=m+4,然后根据问题条件中的“x的值为负数时,y的值就为正数”条件内容,列出不等式,进行解不等式组活动,即可确定m的取值范围。教师针对初中生合作探析思路,强调指出,解题时要按照同大取小,同小取大,大于小的小于大的取中间,小于小的大于大的无解的思路进行解集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组织开展合作双边探究活动,应在保证学生个体探究效果,避免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参与程度不深,“随大流”、“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

三、重视解析技能积累,在能力保障下高效探究

学生数学探究活动,就是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巩固强化,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时,探究活动程度,受到探究者自身数学技能素养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优秀的学习技能和素养,是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保证”。教师应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注重数学教材内容要义的讲解,帮助初中生积累深厚的数学知识素养,重视数学解题方法策略的传授,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技能,在逐步积累和实践中,为有效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素养“保证”和方法“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知识素养和解题技能培养,是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锻炼和培养,在点滴培养中实现初中生探究能力素养的升华和进步。

总之,教师应将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纳入课堂教学体系之中,精心组织,科学指导,注重探究,有效培树探究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文忠.从“效率”走向“效益”――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李永东,孙庆礼.“主体探究式教学研究”课题成果汇报[A].教育管理实践策略研究[C].2009年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4

关键词:分析化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51-01

分析化学中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不仅注重理论讲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学科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用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和创造性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知识点的连贯性差,学生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展示案例

2008年3月,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婴儿食用三鹿奶粉后出现尿结晶和肾结石现象。9月,经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就是婴儿出现尿结晶和肾结石的主要原因。截止到当年11月为止,因食用三氯奶粉和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异常的患儿达到29万人次左右,因此三鹿奶粉在全国各大超市陆续下架,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案例,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各组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问题一:三鹿厂家为什么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

问题二: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问题三:如何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析

学生通过讨论得知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凯氏定氮法和分光光度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婴幼儿奶粉中主要的营养素,指出蛋白质是婴幼儿奶粉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物质,而目前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主要采用凯氏定氮法,它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总含氮量来计算奶粉的蛋白质含量,以确定该奶粉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然后教师给出三聚氰胺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三聚氰胺含氮量达到了666%,含氮量非常高,这样问题一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三氯厂家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通过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是有缺陷的,它只能测定样品的总含氮量,而不是蛋白质的含氮量,并且该方法的分析时间长,灵敏度较低,但干扰小。

图1三聚氰胺的结构

分光光度法测定三聚氰胺的原理是:在催化加热的条件下使食品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可以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盐,在pH=48的乙酸-乙酸纳缓冲溶液中,铵盐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该化合物在40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通过测量400nm波长下的吸光度,并和蛋白质标准系列进行比较,再乘以换算系数,可以测出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这种方法分析速度较快,但干扰较大。通过教师的解析,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既然三聚氰胺对人体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如何检测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这样就回到了我们提到的问题三,学生继续讨论可以得知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然后教师仪进一步解析色谱法和质谱法。色谱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分离和分析方法,可以对复杂混合中的物质进行有效的分离;而质谱法则是利用离子化技术将化合物转变为离子,通过测定不同离子的质荷比,对物质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将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可以同时具有气相色谱的高分辨率和质谱的高灵敏度,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较,定性的可靠性变高,但成本较高。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二、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出发,进行案例式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让学生对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法、色谱法和质谱法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学方式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从原来课堂上的默不作声,转变为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他们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时,就会进行相互交锋和互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5

一、实施自主式教学策略,展现学生主体特性

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就是展示学生主体特性,发展学生学习技能,提升学生学习素养. 学生只有经过主体特性的有效展现和发挥,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活动的深入推进和提升. 自主式教学策略,就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自主能动特性,组织和指导学生主体开展循序渐进、自主独立的学习探知活动,从而实现学生主体在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特性的有效锻炼,自主学习技能素养的有效提升.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新知传授”教学环节,教师抓住利用学生主体能动特性,开展自主式教学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要点和目标要求,向学生提出“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等自主学习目标“任务”,初中生根据“任务”要求,开展自主探知学习活动,通过阅读数学教材、研析文字内容、个体合作探析等活动,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内容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掌握. 学生自主式学习探知过程中,主体能动特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挥主导指导作用,要深入学生中间,实地“勘察”“巡视”,进行实时指导点拨,引导学生按照正确“路径”运行,推进自主学习进程.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锻炼学生探析技能

实践、探究,是学习对象学习探知数学知识和数学案例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 学生学习技能和素养,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究等锤炼,才能获得提升和进步.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将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三大学习能力之一,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 加之,当前国家和社会更加注重实践探究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搭建多样实践探究平台,腾留丰富实践探究时机,注重实践探究过程指点,领会探究解析策略,提升数学探析技能. 如在“如图所示,在一个ABC中,如果∠A为40°,∠B为72°,CE是∠ACB的平分线,CD与AB垂直,垂足为D,DF垂直于CE,试求出∠CDF的度数是多少?”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生探师导”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条件内容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三角形性质运用方面问题”,此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解题要求,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学生意识到:“如果要求出∠CDF的度数,就需要借助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探究的思维过程,得出该问题解答基本思路. 组织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并展示某学生解题过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析解题过程,完善各自解题过程. 最后,组织学生开展提炼总结解题方法活动,学生个体分析、小组讨论,归纳出解题方法,强调指出,要正确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相关性质.

三、实施互动式教学策略,凸显教学双边特点

构建主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有效统一体,双边性、互动性,是其根本特性. 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忽视教学双边特性,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成为“观众”,各自内在特性未能得到展现和发挥,阻碍了教学活动进程. 笔者认为,应将互动式教学策略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学生的能动学习特性,通过交流、互动、合作、讨论等方式,开展深入、高效的互动交流、互助活动,凸显其教学双边特性,提升其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

四、实施评价式教学策略,提升数学反思素养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范文6

【关键词】问题链;数学思维;自主探索;高效课堂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和锻炼学生思维过程为主线,师生合作互动为基本形式”的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路,确保思维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继而提高课堂效率。如何设计有效“问题链”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以下是我近几年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想。

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的学习,教学中,把“问题链”与学生生活实际或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仅能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1:综合复习《方案设计与决策型问题》教学时,我设计的问题链是:

问题1:由于我们生产的东北大米口感好,南方一连锁超市从庆丰农场清河泉米业购进A、B两品种水稻制成的大米。B品种大米比A品种大米每袋进价贵25元,若用4000元购进A种大米的数量与用5000元购进B种大米的数量相同。求两种大米的进价各是多少元?

问题2:该超市决定购进A、B两种大米共200件,并且考虑市场需求和资金周转,用于购买这些大米的资金不少于23500元,同时又不能超过24500元,则该超市共有几种进货方案?

问题3:若A品种大米每袋售价140元,B品种大米每袋售价160元。在第(2)问中的各种进货方案中,哪种方案获利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问题4:在(3)的条件下,超市准备对A种大米进行优惠促销活动,决定对A种大米每袋降价a(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变成一种活动,经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发现和探究,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传授了知识,同时还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二、设计精细化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设计问题链时,我结合本校“高起点、小台阶、快节奏”的教学理念,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设成一组组、一个个彼此关联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都会成为学生思维的小台阶,使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了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达到知识的自我吸取。

案例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相交所成角问题》专题练习时,我设计的问题链:

问题1: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BC=50°,

∠ACB=80°,则∠P=____°

问题2: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60°,则∠P=____°

问题3:已知ABC中(如图1)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则∠P=____°

问题4:已知ABC中(如 图2),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交点,若∠A=α,则∠P=____°

问题5:已知ABC中(如图3),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交点,若∠A=α,则∠P=____°

通过上述问题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系统地掌握了两条内角平分线、两条外角平分线、一条内角平分线与一条外角平分线之间的交角度数与角A的数量关系。从而巩固并深化知识系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达到知识和能力双丰收的效果。

三、设计变式化的问题链,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为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变式形式的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巩固学习,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把一节课再次推向,对教学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3:《一次函数》练习课,我设计的问题链:

题目:函数y=(m+2)x+1-m

问题1:当m为何值时,此函数是一次函数;

问题2:当m为何值时,此函数为正比例函数;

问题3:当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问题4:直线y=(m+2)x+1-m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__,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

问题5:当m为何值时,直线y=(m+2)x+1-m交x轴的正半轴;

问题6:当m为何值时,直线y=(m+2)x+1-m过第一、二、四象限;

问题7:若直线y=(m+2)x+1-m过点(2,2),求此时函数解析式。

通过上述问题链,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让学生们进一步熟练掌握一次函数概念、图象、性质、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达到了较好效果。

总之,有效问题链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高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链”形式来梳理教学的脉络,这样不但可以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素玲,吴维煊.如何构建数学思维“问题链”,《教学与管理》.2005年36期

[2]张卫东.创设问题链培养数学探究能力的实践与认识,《中学数学研究》.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