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书法作品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1
[关键词]高校书法通识课 教学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宋斌(1977- ),男,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讲师,主要从事书法理论、书法艺术创作研究。(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36-02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全国各所高校的重视。诸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就业技能的课程在高校的通识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其中书法通识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书法通识课的开设固然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是在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而每一位书法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教学中的问题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一、高校书法通识课现状分析
考察全国高校书法通识课开设情况不难看出,在实际开课过程中各大院校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高校对书法通识课普遍重视不足。书法通识课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是通识课本身的课程性质为选修课程,再加上学校的不重视,结果导致开课时间不足,且均是考查课的形式。书法通识课需要特定的教学环境,普通教室的桌椅不能满足书法实践的教学任务。另外,书法课程的班型设置也要根据教室和教师的实际授课情况而定,班级不宜过大,人数不宜过多。而实际教学情况中的班型基本都为超大班型(100人以上),学生听课效果很差,更谈不上手把手辅导。成绩评定也不尽科学,基本是草草写就一副所谓的书法作品便结束了课程。学校几乎没有派人听课监督,教学监管制度也是一纸空文。诸如此类问题都有待于教学管理部门解决,并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因此,只有高校的重视才能完善书法通识课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硬件配套,以及加强教学管理软件的各项建设。
2.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合理性。书法通识课不是写字课、练习课,更不是楷书艺术课。多数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而写字就是要写楷书,这是一种对书法艺术的片面理解。书法是写字,但反过来写字并不一定是书法,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说法。真正的书法艺术是建立在书写基础上的,但要高于书写且要基于中国古代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或认为把钢笔字写得漂亮些就可以称作书法。书法通识课内容应该基于书法艺术对古代文化传承方面,侧重书法艺术对现代人心灵的净化作用和对现代生活的调节作用,让学生们在书写毛笔字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此外,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各种书体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等发展阶段。这些书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各自有其精彩的方面。楷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楷书仅仅是书法入门的初级和基础,不能把它凌驾于篆、隶、草、行其他书体之上。恰恰相反,其他各种书体的艺术性更强,会给学习者带来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对它们的学习需要更高的学养和毕生的修炼。所以,如果把书法通识课局限于楷书艺术课来上,对于已经具备基本艺术造型能力的高校学生,特别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够的。
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师资力量的优劣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各所高校书法通识课开课情况的调查得出,书法通识课的师资来源有多种情况,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书法教师来自校外书法培训机构,这类教师的优点是具备一定的社会青少年书法教学经验,但是高校教学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教学需求。还有的书法教师由校内教职工中的书法爱好者兼任,这些书法教师虽然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但是从书法专业的角度而言专业水平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仍然不能完全符合高校书法通识课的教学要求。只有少数院校由书法专业教师担任书法通识课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师既具备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又有足够的专业水平,基本能够满足书法通识课的教学要求。但是,这类书法教师毕竟是少数,因为书法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的数量仍然不多,能够拥有书法专业教师的高校仍然不多。因此,学校有必要花一定的力量,派送那些从事其他专业和工作的兼职教师出去进行专业深造或专业交流学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质量。
二、高校书法通识课现有教学模式概述
由于受书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现行高校书法通识课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讲授课的形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书法教学模式,即书法教师对书法理论及书写技法的理论讲授,使学生首先从理论上了解书法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法,让学生在概念上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书写实践。这种方式是最为常用的教学模式,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操作也较为简单,备课不必费心,但是长久下来就会令学生感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从而使初学者产生逆反心理,逐渐失去学习书法的兴趣。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不要过分强调书法理论,因为如果将理论讲授内容过多渲染,那么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书法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要培养书法家,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潜能,进而适应未来工作的各种需求。因此,书法理论讲授应该是适可而止或点到即可。
2.实践指导示范模式。在理论讲授结束后需要学生进行书写实践,那么指导示范的教学内容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因为在教学初期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书法技法的全部要领,往往在书写实践中错误很多,这就需要书法教师走下讲台,在学生中认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书写方式,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授者手把手或面对面地实践指导的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的当堂示范也很重要,会对学生学习书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书写示范时应做到示范准确,如笔画运笔过程、毛笔的笔锋姿态、运笔方式等。示范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演示笔画、结构的书写规律,也可以演示书法作品的书写要领及创作原则。示范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在黑板上演示,也可以是分组的铺案挥毫,或者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手把手示范。这种教学模式是常规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但是实践指导的时间和人数毕竟有限,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该依托于小班型的授课方式效果才能更佳。
3.书法作品赏析模式。为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可以通过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进行作品赏析这一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历朝历代的书法碑帖,包括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的介绍与欣赏;欣赏作品的多样形式,如横幅、立轴、对联、扇面等。引导学生体验书法家的情感及作品的形态美、点画美、意境美、风格美、神韵美等,从视觉和感觉两方面感受书法作品的外部书写技巧及内在精神气质。
作品赏析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作品赏析中往往流于专业书法内容,很多非专业的学生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在书法美。因此,作品赏析不应只局限于欣赏古代书法家的作品,还可以联系书法家所在的历史年代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内容,并适当介绍书法家所在时代的文化传统,使学生对书法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真正达到书法通识课的教学目的。
三、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模式创新
上述书法通识课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高校书法专业教师,笔者认为,高校书法通识课应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努力开拓新型教学模式,弥补原有教学之漏洞,具体方法如下:
1.增加书法文化属性的引导。在高校书法通识课的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书法的文化属性。高校书法通识课教学绝不能偏执于临帖教学,应通过书法教学使学生尽早认识书法的文化属性。中国书法艺术从诞生起就不是单纯依靠艺术性而存在的,它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润,具备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融汇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可以说,中国书法的文化属性就在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属性,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书法。因此,无论是理论讲授模式还是作品赏析模式,都应增加书法文化属性的教学引导过程。当前高校书法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为常识性的介绍,大致为书法史概述、文房四宝介绍、基本技法与作品赏析等形式。对普通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说,仅有这些内容是不够的,还必须增强书法教学中的文化属性的介绍,例如除书法常识外应介绍一些与书法相关的中国画鉴赏及书画收藏等知识,再有书画装裱的常识也可以让学生适当了解。这对保护传承祖国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2.与专业教学接轨,提倡创作型教学模式。在书法通识课教学中可适当提倡与书法专业教学接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可邀请书法专业的学生担任书法通识课的校外辅导员,这样既可以为非专业学生找到相对专业的免费辅导教师,同时又可以为专业学生提供书法教学的锻炼机会。另外,书法专业教学中有较多的专业内容,对于通识课教学内容是有补充作用的,同时专业教学中有些教学经验也值得通识课教学采用。如在教学中适当提倡创作型教学模式,即不要一味地多临碑帖,而应适当增强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成功感。建议学生首先从临摹做起,随着临摹的深入可适当增加集字创作练习内容,先由少量字符再到多字多句字符,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在集字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简单书法创作的乐趣,从而增加学习兴趣,这会极大地促进书法通识课的教学效果。
3.建立网络书法展及比赛。书法通识课在教学中应增加作品展览及各种规模的书法比赛等形式,因为通过展览可以增加学员间的交流和比较,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学生技能。除了普通的实体展厅展览外,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展览,进行校内校外的交流展览。还可以进行校际间的交流与比赛,组织网络书法展及书法比赛。通过这些网络展览及网络比赛可以快速方便地了解其他院校书法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而且比实体展厅要节省时间、空间和办展经费。
综上所述,书法通识课是高校通识课中的重要一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书法艺术鉴赏能力、书法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书法通识课不仅要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努力采取多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组织更多有益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书法教育的进步,为我国书法文化传统的传承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栓怀,于唯德.高等书法专业的教学模式研究[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12).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2
关键词: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探讨分析
美术这门课程中,鉴赏比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感受,进而通过观赏者个人的经验、感知和记忆进行综合评析美术作品,通过这样的鉴赏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美学知识。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够使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进而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鉴赏活动,进而在不断地课内外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进而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本文就美术鉴赏比较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我国人们的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审美观等方面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但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仍然会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在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具体有:①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进行文化情景模拟,可以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强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鉴赏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中国画的作品鉴赏时,可以使学生首先掌握必要的传统鉴赏语言,进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利用这些基本语言组织描绘绘画中所体现的情感、格调、个性、功力以及其与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从传统的审美观念出发,赏析作品中所传达的意境,进而欣赏传统中国画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②利用鉴赏原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美术教学产生兴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地扩大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美术资源进行分享和鉴赏,比如说去博物馆、美术馆,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进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二、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也开始进行网络式的教学模式。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在电脑网络文化中进行高层次的互动和学习。
在中专美术鉴赏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网络教室,使学生能够通过鼠标、键盘等设备进行美术作品的选择和细节放大,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仔细地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然后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与老师和学生进行鉴赏体验交流大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美术教学具有更加卓越的效果。
三、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参考“百家讲坛”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地去学习美术作品的多元化价值,拓宽自己的美术视野,进而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因此,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参考“百家讲坛”,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真实的体验,使学生通过“百家讲坛”,获取自己的情感取向。比如说,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美术作品时,大家讨论的重点就是其神秘的微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其微笑比较神秘,给人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而有的人却认为其微笑娴雅、端庄;有的人从那永远的微笑中体会到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的人从那微笑中感觉到悲伤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设置“百家讲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学生当中产生“百家争鸣”的格局,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并能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在不断地学习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在中专美术教学中进行鉴赏比较教学
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比较常用的鉴赏方法有比较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或者是同类或异类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对作品进行赏析。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尤其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寻作品的产生时代背景以及该时代下的作品共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比较或者是同时代作品比较,亦或是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审美体验,进而加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总结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进行相关的鉴赏比较教学模式,引入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百家讲坛”、比较鉴赏法等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进来,然后,在不断的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氛围,进而能够在这种艺术熏陶中,享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易万春.中专美术鉴赏教学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书法作品赏析范文3
公共艺术课程群大美术措施我国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理论研究也百花争鸣,如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公共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公共艺术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公共艺术教学模式的构建,等等。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下发之后,大多数院校都根据方案的要求开设了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共艺术类课程开设门类、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缺少统一规范的教材,授课内容自由,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阻碍了公共艺术教学目标的实现。
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同样存在上述普遍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客观的原因,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建立、师资队伍、资金投入等方面与名牌大学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然而,在充分认识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合理利用这种优势,将其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大美术”的理论:“大美术”除了包括原有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艺术四大门类之外,近年来又增添了书法、摄影、设计、电脑美术等,还包容了民间美术、原始美术。从更大的视野来讲,也包含了纯艺术与设计的公共艺术;从世界美术宏观看,容纳了中西两大美术系统。
艺术课程群的建设要依据艺术的分类,艺术是一个分支多、门类广的学科。迄今为止,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六种之多:如以感知方式分类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以存在的方式分类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以表现形式分类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还有以表现情感分类法、媒材分类法,等等。
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根据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艺术素养的构成,我们可以尝试将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划分为四个大的课程群:
1.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群。基本知识和技能类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的基本分类、艺术的发展历史概况、艺术的基本表现技法、艺术表现的美学原理等等,具体开设课程包括:《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中国美术概论》《工艺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中国美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画理论与技法》《油画理论与技法》《素描表现技法》《动漫画基础》《艺术设计原理》《摄影艺术》等。
2.审美类课程群。审美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以公共艺术课程为媒介,帮助学生体验审美的过程,掌握审美的方法,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判断的能力,并能给予一定水准的评价。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美术鉴赏》《中国美术名作欣赏》《书法作品赏析》《广告创意与欣赏》《中国建筑与雕塑欣赏》《中国园林赏析》等。
3.创造类课程群。创造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使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两个层面发挥其创造性,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活动。这类课程除了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实施外,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等都是有效的途径。具体可开设以下课程:《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剪纸创作》《摄影实践》《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等。
4.悟类课程群。感悟类课程群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中,了解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对艺术内涵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健康的美学观。具体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画论》《书法艺术哲学》《中国山水画与山水诗》《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等。
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美术类课程,如《湘西土家族建筑与文化》《民间艺术赏析》《苗族刺绣艺术赏析》《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制作技法》等具有特色的任意性艺术选修课程,使艺术类理论、鉴赏、实践全面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除了课程群的建设以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编写和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于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学生基础和兴趣的教材,以传统民族民间艺术为切入点,增加民族传统美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比重,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在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学生对“大美术”类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进步,从而达到其根本的教学目标。
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设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内外高校对各自的公共艺术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而且力度越来越大。这些探索、研究和改进,还表现出一系列的共同趋势和特点:课程门类增多的趋势、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课程评价的多元化趋势、课程实施的人本化趋势以及课程体系的开放化趋势。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还可以从拓宽课程领域、强化特色课程、拓展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尝试,真正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综合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邵秋萍.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6).
[3]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