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送别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1

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连江的意思是指连接楚江。寒雨连江夜入吴出自《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

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两首诗当为此时所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2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三首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将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相同题材的名篇加以比较,可以较全面地领会诗人构思的苦心,提高我们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并对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首诗都属于送别题材。送别诗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古人生活密切相关。古代因交通不便,往往一别就是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终身不能相见,这都属于平常之事。别因很多,但不外觅取功名,擢升,贬谪,赴任、归隐……总之是“别方不定,别理千名”。但不管何种原因,不少送别诗写的悲悲切切,凄凄惨惨。然而上面的三首诗则一反前人送别诗的感伤颓废的低沉情调,而是有豁达乐观的气概,这是难能可贵的。

《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诗,作者是被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当时就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美称。此诗是作者在江宁丞任上写的。原作有二首,本诗为第一首。这首诗前二句写景,通过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来表达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首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作者舍弃了从送别当天写起的老例,而是把时间拖长,从送别的前一天,即从“夜入吴”写起。诗人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把送别时的一景一物写得多么真切,多么富有感情!透过这些自然景物,我们体验到了诗人对朋友那种真切的难舍难分的友情。后两句是抒情,是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束,比喻新鲜,想象丰富,含蓄蕴藉,诗人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地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有不尽的余味。用“冰心”、“玉壶”比喻清廉的节操真是新颖、鲜明、生动。这两句是诗人自表心志,也是与老朋友共勉,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是王诗独特风格。王昌龄极重立意和章法,它曾说:“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也重视入句和落句,认为落句要“常须含思,不得令语尽思穷。”看来这首七绝是体现了王昌龄自己主张的。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入乐,当作送别曲,并将末句反复迭唱,故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也从写景入手,一开始就渲染了送别的气氛。早晨的雨下的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驶,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静、清爽。天格外的美,“”字用得极准确,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说明这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周围的景色又是那样“新”,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作者写景从晴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在这样的环境中离别,会是一种什么情绪呢?作者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后两句以频频劝酒写离情。“劝”和“更”字饱含了丰富的感情。明知己喝多,但还要劝仿佛唯有最后一杯才能表达出朋友的心意,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达到了顶点。没有直发议论,作者用劝酒来传达依依惜别、此时丰富复杂的感情。这首诗写景上用了反衬法,诗人为了把离别时的感情表达的更深沉强烈,他特地选择了春光明媚的良辰美景来反衬离别带来的伤感,这就收到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

《别董大》这首诗与前两首在风格上迥然不同。《芙》以立意新,构思精,结句奇特令人拍案叫绝;《送》以凝炼含蓄,别情表达得低徊缠绵叫人赞不绝口;这一首却以意境深远,格调高昂语文明快令人五体投地,是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它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和前两首一样,这首诗也从写景开始,与上两首不同的是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大笔勾勒法。诗人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情,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对北国风光有切身的感受,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与北风狂吹中,为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他笔下的景物是雄浑寥落的,与王维的纤巧不同。末两句是抒情,是诗人对董大深情的劝慰,也是热情的鼓励,于慰籍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它变哀愁为开朗,变惆怅为振作,变消极为积极,充分地显示了诗人宽厚的胸怀。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3

下面我就以2010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题为例,谈谈古典诗歌的解题程序和规律,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规范古典诗歌的答题要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无论诗歌的命题形式如何变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真正理解整个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真正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那么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呢?

一、把握诗歌内容

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知人论世

“诗言志”,在鉴赏古诗时,我们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及情感抱负。比如,王昌龄(公元698―756年),盛唐著名诗人,家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背景有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诗人有如此的经历,就不难理解诗中的“醉“凉”“忆君”“愁”等情感了。

2.诗歌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标题可以知道一些文章的内容。从《送魏二》题目直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一想到送别诗,学生就应该想到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不外乎就是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意长的勉励及坦陈心志的告白。

《送魏二》从标题看,也是一首送别诗,体现的必然,诗人和友人之间的送别之情。

3.紧抓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而要分析诗眼,展示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在《送魏二》中,“醉别”“忆君”“愁”“梦”这些关键词无非就是诗眼,能准确透露出诗歌本身的情感。诗人和友人为什么“醉别”?“愁”什么?等等,紧紧扣住这些诗眼,反复思考,自然就能揣摩出诗歌的思想内容。

4.意象意境

把握意象,感知意境。意境(或叫“境界”“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形象体系。在这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有启示性的生命景象的图画,又包含诗人主观情感,两者融合而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所谓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感知意境的方法就是发挥想象,补充画面。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是进行鉴赏性阅读的必要途径。考生在鉴赏过程中,必须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和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使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空间,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体系,确定意境的基调,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歌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歌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丰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等等。

“江”“楼”“橘柚”“江风”“雨”“舟”“潇湘月”“清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迷离、凄清的秋天的画面,再联系“送别”这一主题,就能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伤感心情。

5.诗歌注释

在高考试卷中,诗歌的注释不可忽略,往往暗示诗歌的内容。有的诗歌鉴赏题没有注释,若有,考生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命题者添加注释,无非是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总之,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和背景,阅读标题,走进诗歌意境及揣摩可能有的注释,对诗歌有一个整体认知,再读题目,明确答题的要点,按照题目的要求答题。

二、明确答题要点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呢?要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还是只涉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同时还要注意,无论题目如何要求,答题时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送魏二》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第1题,考查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识记的能力和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考查结合起来,这种命题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可以引导老师和学生重视教材的学习,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第1题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第2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命题者已经降低试题难度,明确告诉是“惜别深情”。要求做简要说明,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到诗歌中去找根据,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3题,借用古人的鉴赏语,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里的“之”指代谁?“情”是什么?第3题的难度明显高于第2题,只有理解了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这句话,考生才能答好题。

三、规范答题要领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题时一定要扣紧命题要求组织答案。

简答题,其实质就是微型论文,即必须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就诗歌鉴赏题而言,论点就是对问题的最直接的回答,比如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等;论据是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并把摘录的词句用双引号标好,这样才能既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曾经有人将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进行归纳,分为分析意象、意境型、分析技巧型、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情感主旨型、评价题型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无论是什么模式,无非包括三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这样理解,就能很好地掌握答题的要领,使得答题更有条理,也更容易接近得分点。

比如:

(2)一、二两句诗中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这里,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观点(论点)已经很明确了,关键是考生结合诗词内容进行说明,如果按照表现手法、内容描述和概括、诗人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的话,参考答案应是这样的:

表现手法:双关、烘托等;内容概述:秋风秋雨的的凄清,诗人和友人依依惜别,两人借酒浇愁,“醉别”暗示着情谊之深,“江风引雨”气候已变,风雨入舟,“凉”,一语双关,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暗示心理的感受,“引”与“入”字呼应,描绘了秋风秋雨的的凄清特点;诗人情感: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烘托了诗人和友人内心的悲凉的依依惜别之情。

标准答案是: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又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就是观点(论点),还是让考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表现手法:想象和虚实结合;内容描述和概括:“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里由眼前的实景,想象友人到达潇湘之后的愁苦与孤寂的虚景,虚实结合。诗人情感:惜别深情。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4

关键词: 赠别诗 意象 思想感情

诗歌侧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离别,极有可能永不再见面,离别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以往的和现实的种种复杂的社会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会在此时被激发和集中起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这难舍的时刻。为了永久地记住这难忘的日子,诗人们总是赋诗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赠别诗。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赠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文学形成之初就已出现,如《诗经・卫风・燕》就写了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读来让人忧伤。

赠别诗不仅仅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表现,也不仅仅记录着远行之人或送别之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历代诗人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来传递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纵观历代赠别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选用以下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意象。月亮的圆缺,象征了亲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风,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不忍分别的心理。“乱烟笼碧透,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月在飞,说明时间很快过去,表明话别时间之久,写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借眼前景色,抒发深厚情谊,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别离的时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为一种意象,在历代赠别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酒还没喝,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何等悲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酒已喝尽,再相聚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日子,增强了伤感的调子。“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李白,《广陵赠别》)到底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借以销愁的酒用玉瓶装着,不再有伤感痕迹,表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岑参,《送杨子》)写出了朋友之间情浓似酒的特点。

有酒就容易醉,在赠别诗中,诗人也常以酒醉为意象入诗。“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表面写送行欢宴,实则蕴含着惜别的痛苦。“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尽醉不足以销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韩,《送客水路归陕》)酒还没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没有半点伤感的情调。

离别总有一些不舍,这就注定了泪也成了赠别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只有泪可出,列复情可吐。”(佚名,《丁督护歌》)情人不忍分别,可说什么呢?除了流泪,再也无话说。确实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离别之情写得感伤凄惨,悲怆动人。“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韦庄,《咧萁上别李秀才》)分别时的悲伤,以离歌催人泪下,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苏轼,《席上代人赠别》)多少的泪,一阵少一阵多,分别时的伤感,自然流出。

赠别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如风雨,也是历代诗人爱用的,风雨可以衬托环境,也可以寄托情感。这时的风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风雨了。如:“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鲍照,《赠傅都曹别》)“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记室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庚信,《别宋常侍》)“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王昌龄,《送魏二》)

云的漂泊无依,给了诗人不尽的想象,作为一种意象,云在赠别诗中经常出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应`,《别诗》)“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鲍照,《赠傅都曹别》)“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汉代以来,诗人还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另外,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词,如“寒”、“孤”、“秋”等来修饰自己选取的意象。“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些意象的选取,很自然地就把诗人离别时寂寞、凄苦、孤独无助的心情写出来。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5

关键词:旗亭画壁 王之涣《凉州词》

中国诗歌的发展到唐朝时达到巅峰,无论是音乐性或者是形式美都臻于完备;字数以及平仄的规定使得唐诗每一首都非常地精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声律上的和谐。根据古籍记载唐诗是可以演唱的,只可惜却没有留传下当时的诗谱。

在盛唐时期,塞外辽阔的风光,英雄策马的景象,抛头颅、洒热血,建功立业,是每个好男儿心中都有过的梦想。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边塞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是其中佼佼者。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共鸣,也被人们所广为传唱。

《集异记》里便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开元年间的某一天,天上正下著小雪,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风尘朴朴地来到一家酒店,三个人在上面喝着小酒,忽然有梨园的十多个伶官登上楼来举行宴会,三位诗人便避到了旁边去,找个有火炉的角落,一边烤火、一边看热闹。又过了一会儿,四位非常美丽的歌妓陆续上楼来了,酒席间乐声响起,演唱的全是当时最流行的诗歌。三个诗人看得热闹,就私下打了个赌:“我们三人哪,各自都有名声,总是分不清谁比较好些,现在我们就偷偷地观察一下这些歌妓所演唱的诗歌,如果谁的诗被演唱的最多,那就是最杰出的诗人了!”

不久,一位歌妓打着节拍开始唱了,正是王昌龄的创作《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举起手来在墙壁上画了一痕,说:“哦,一首绝句了。”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歌妓唱起歌来,是高适的诗,高适也学王昌龄在墙壁上画了一条线。第三位歌妓开口也唱起来了,竟然又是王昌龄的创作,王昌龄在墙壁上又画了一条线。这时王之涣有点不是滋味了,他想,自己成名已经那么久了,怎么可能输给另外两位诗人呢?于是他手指著歌妓当中最漂亮的那一位说:“刚才那几个全都是三流的乐工呀,唱的也是一些下里巴人的词罢了,待会儿这位歌妓开始演唱时,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一辈子都不敢跟你们相比了!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你们就要在这里跟我下拜,拜我为师呀!”

于是三个人嘻嘻哈哈地开始等待。很快的,这位梳着双鬟的美丽歌妓开始演唱了,唱的正是王之涣的作品。王之涣得意极了,笑着对另外两位诗人说:“怎么样,乡下人!我可不是吹牛的吧!”三人哈哈大笑。歌妓们不知道旁边的客人为什么大笑,便跑来询问;王昌龄便告诉他们打赌的事,乐工们才知道三位大诗人就在身旁呢!赶快请他们过来一块儿喝酒。于是诗人和乐工们坐在一起共同欢歌畅饮,直喝了一整天才尽兴而归。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王之涣压倒众人的诗作就是《凉州词》。《凉州词》,原本题名为《出塞》,“凉州”是曲调名,表示它是按照凉州,也就是现在甘肃河西一带地方乐调而歌唱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全诗描写塞外苦寒景象,并表达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与思乡愁绪。整首诗就像一幅壮观无比的图画,首句与天相接的视野描写出了黄河的极度辽阔,接着荒烟孤城、万仞高山,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生活的苦寒,离乡在外深刻的寂寞。最后,诗人巧妙地使用杨柳与春风的双关意,点出皇恩遥远,归乡的无望。

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也是国家最重要,离境最遥远的一道防线,驻守于此的辛苦可想而知。诗中羌笛所怨恨的“杨柳”,其实指的是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是唐朝盛行的风俗。杨柳,是河岸旁常见的植物,古人远行通常乘坐舟船,因此送别也往往就在江边。杨柳的“柳”字与挽留的“留”字谐音,柳条纤长随风而动,又像纤纤素手的招引挽留。折柳相赠,不只因它随手可得,更代表了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意!虽然行人终究是挽留不住的,但无论他去到何方,舟停处,必然看见江畔同样青青的垂柳,想起相送的故人。家乡的美好,伊人的痴心,千丝万缕的思念与愁绪,都与杨柳结合成了不可抹灭的记忆。

将士吹奏《折杨柳》曲,正暗示了思乡的情绪,然而杨柳又怎可能在荒芜的塞外生长呢?诗人于是干脆借题发挥,责怪起了春风,春风不至,才使边关草木不生呀。这春风,暗喻了朝廷的恩德。高居宫廷的帝王,在安逸的生活中也许早已遗忘这些拚死捍卫家园的士兵了呢,更不用提返乡轮调的日期了!何须怨”三字,其实是说怨也没用,诗人不以心酸涕泪作结,反而用豁达的语调表达了离情与讽喻。

王昌龄的送别诗范文6

①送别的地点:如离亭、长亭、劳劳亭、谢亭、南浦、西楼、灞桥、霸陵、古道、歧路、渡头等。

②送别的音乐:如骊歌、离歌、劳歌、阳关曲、渭城曲、折柳曲等。

③送别时常见的景物、事物:如柳、芳草、浮萍、孤蓬、烟波、浮云、酒、月、寒蝉、鸿雁、清猿、班马(离群的马)、孤帆、征帆、暮砧等。

④送别的习俗:如折柳赠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等。

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有:

①体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诗歌通过描写送别时环境的凄迷黯淡或想象中别后的孤单思念,来表现诗人诚挚的留恋和无奈的伤感。如: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诗歌首句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江楼之上,橘柚飘香,正值金秋,却要分别。“醉”字暗示着主客情谊之深厚。第二句写与友人分别之时,秋风萧瑟,寒雨纷飞。“凉”字既指外界环境的寒凉,也指人物内心的凄凉。三四句未按常理抒别情,而是从对方落笔,设想朋友夜泊潇湘之上,明月孤寂,梦中愁听猿的凄清长鸣。虚实结合的手法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使诗中表达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伤感更朦胧含蓄,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并回味无穷。

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词也同此诗,设想别后场景,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使送别时的缠绵悱恻更震撼人心。

②表达对朋友的安慰、劝勉、鼓励,展现诗人的旷达胸襟。有些送别诗没有一般送别诗悲凉凄清的氛围,情绪积极开朗,意境开阔高远。如: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诗歌首句点明朋友将去的地方,“接”字让人感到距离很近,不像是分离。第二句诗人一反送别诗的感伤传统而直言不觉离伤,让人好奇。原因在三四句,诗人写到与友人同住一条江边,共睹一轮明月,这哪里是分离呢?读完全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并非没有离伤,只是为了劝慰友人,减轻对方的离愁,才有意这样说。这样表达不仅不会让人们误解,反而会让人们感动,感动于诗人的阔达,感动于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仗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陆龟蒙《别离》)

此诗写离别却丝毫没有离情别恨,议论充满全诗,慷慨激昂。前两联刻画了主人公威武刚毅、潇洒轩昂的风姿。第三联用成语“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毒蛇咬手后,为保全性命,壮士不惜斩断手腕)体现主人公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联又回到离别主题,点明壮士的志向在建功立业,离别何足叹息。此诗奔放的感情给人以壮美之感。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周紫芝《临江仙》)

开篇写对往事的回忆,他们分别已经六年,这六年中经历的种种心酸让人不堪回首,“往事堪惊”这四个字简练含蓄地表达了这种痛苦的心态。现在二人又重逢,可是都已华发苍颜,并且马上要面对的,依然是匆匆的别离。下片诗人设想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境况:铁马驰骋,红旗猎猎,虽日暮天寒,但胸怀豪壮,不顾岁末寒霜,只求建功立业(“横槊赋诗”,代指人的文才武略)。此词虽为送别,但更多的是对友人在边塞施展才华、建功报国的勉励。

③在叙别离的同时抒发个人的复杂感情。诗人在送别亲人、友人时,往往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浮沉,所以很多送别诗除抒别情外,还会表达诗人自身的某种心情。如: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刘长卿《送严士元》)

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在写景中暗示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诗人与朋友在江南水乡相逢,赏美景,叙别情。最后一联,友人即将远去,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被激起:如果有熟识的人问起我,就说我的前程被这卑微的官职耽误了(“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诗人满腔抱负,可是居在这么卑微的官位上,前程可谓一片渺茫。在别离之际道出这样的情绪,实让人心酸。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卢纶《送李端》)

此诗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氛围。衰草遍地,一片苍茫,“悲”字直抒胸臆,奠定全诗深沉伤感的基调。颔联写送别时的场景,阴云笼罩,暮雪纷纷,友人已经离去,诗人无奈转身。第三联,诗人回忆自己的漂泊身世,抒发伤感之情。尾联“掩泪”总结了全诗所抒发的多种悲凉之情,“何处期”让人们不断感慨回味。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这首词富含理趣,所送之人钱穆父与词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上片最后两句,称赞钱穆父清高淡泊、耿介自守。下片写送别友人的场景:月色朦胧,微云飘浮,孤帆远去,离别依依。最后两句以哲理入词,收束全词。词人写道:人人都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何必伤感眼前暂时的别离呢?以此来劝勉友人不必伤别。最后两句虽是议论,但这两句是在用文学的语言阐述哲理,使表达的哲理涵义更丰富深刻。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此词虽然名为“送人”,但表达的大多是对人事艰难的感慨。上片“唱彻《阳关》”直言送别,把“功名”看作“余事”是词人对朝廷求和的不满,和对自己报国无门、无奈隐居的愤懑。下片开头三句说离别不是唯一值得悲伤的事情,人事斗争上的风波要比旅途中遭遇的风波更要险恶。词人一生志在抗金,收复失地,可是仕途坎坷,最后这两句,正是词人经历许多艰难险阻后发出的感慨。

高考对送别诗考查的角度:

①鉴赏诗中塑造的形象(人物、景物、事物)。如2012年湖北卷,选取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的《送邹明府游灵武》,要求学生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并简要分析。

②考查对古诗情感的分析。如2013年湖北卷,选了宋代欧阳修的《临江仙》,要求学生概括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2010年江苏卷,选取王昌龄的《送魏二》,要求分析“醉别”“江风引雨”表达的惜别深情。

③考查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如2013年福建卷,选了宋代梅尧臣的《送何遁山人归蜀》,要求学生赏析三、四联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抒感。2010年天津卷,选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进行比较,要求学生鉴别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是正面烘托还是反面衬托。

④考查诗歌使用的意象。如2010年江西卷,选了南宋诗人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要求学生指出诗中“子规”这个意象的含义。如2010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⑤考查诗句中字词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福建卷,要求学生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013年天津卷,要求学生回答首句中“嫩”字带给人的感觉。

⑥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如2013年天津卷,选了辛弃疾的《鹧鹄天》,要求学生回答“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2013年湖北卷,要求学生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赏析此词“飘逸”的语言风格。

【延伸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

〔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注〕①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镇东军事。

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诗歌第二句“嗟”字有的版本写作“闻”字,你更喜欢哪个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归

〔宋〕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注〕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坚持面向南方故国。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上一篇刘禹锡的诗

下一篇光电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