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1
国家粮食局:主产区秋粮收购14232万吨
本刊讯 据统计,截至1月25日,秋粮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中晚稻、玉米和大豆共计14232万吨,同比增加4887万吨。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中晚籼稻2971万吨,同比增加912万吨;黑龙江、江苏等7个粳稻主产区累计收购粳稻2999万吨,同比增加933万吨;黑龙江、吉林等11个主产区累计收购玉米7885万吨,同比增加2929万吨;黑龙江、内蒙古等6个主产区累计收购大豆377万吨,同比增加113万吨。
农业部部署今年农垦重点工作
本刊讯 为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1号文件精神,加快实现农垦“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农业部编制了《2014年农业部农垦局工作要点》。要点提出的主要目标为:实现农垦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粮食总产保持640亿斤以上,棉花总产140万吨以上,全国橡胶产量保持80万吨以上,农业战略产业掌控能力稳定提高;农垦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垦区社会和谐稳定,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要点还提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推动奶牛等优势养殖业联营发展、进一步推动热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垦信息化建设、创新和完善农垦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农垦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全国人均吃肉29公斤
本刊讯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纲要》指出,我国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就食物消费量目标而言,《纲要》明确,我国将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2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淮安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淮办发〔__〕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
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
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苏财社〔__〕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苏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
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7年,印度鲁尔基大学经过对卫星图像和数字地形模型和多源数据采集数字地质图,引入滑坡的风险系数。在喜马拉雅山麓地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获得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区图[1]。2004年,乔彦肖等[2]在分析泥石流灾害发育条件、主要因子的基础上,通过结合遥感信息模型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泥石流致灾系数遥感信息模型,用于预测泥石流灾害和区划泥石流灾害危险地区。2005年,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梅特涅联合瑞士学者劳伦兹与拉杜[3]对遥感技术在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空间系统的预测探讨。认为将应用于遥感数据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准确,具有较高的实用。
2 研究区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三面环山、向东北开口为马蹄形盆地。境内地貌复杂,山岗和盆地交错分布,河流与溪水纵横交错。其境内山地面积广阔,主要有九嶷、四明山和阳明山。此三大山及其支脉构成了两个半敞开型山间盆地,永州市地貌复杂多样,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永州全域有中山、中低山和低山总面积11 044.533 km2,占永州市总面积的49.5%。平原面积3 191.133 km2,岗地面积3 979.133 km2,丘陵面积3 243 km2,水面880 km2,各占总面积14.29%,17.81%,4.51%和3.94%。
2.2 数据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选用来源于马里兰大学免费提供的,成像于2009年10月31日的Landsat7遥感影像。相较于Google earth提供的图像,Landsat7遥感影像更便于图像的处理和分析,Landsat7陆地卫星成像于1999年4月15日,较之其他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的质量和连续性具有明显优势,中国遥感数据的主要来源就是Landsat系列卫星。
2.2.1 辐射校正
辐射校正主要的目的是消除或减弱传感器获得的测量值与光谱辐射亮度间存在的差异。传感器灵敏度、太阳辐射和大气影响是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个部分: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为了消除传感器带来的误差,得到正确的辐射亮度值,需要进行辐射定标,将传感器记录的无量纲的DN值转换成具有实际物理意义的辐射亮度值或反射率。辐射定标完成后,即可开始大气校正。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和光照等因素对地物反射的影响,以便获得地物反射率和辐射率、地表温度等真实物理模型参数。目前,常见的大气校正方法有直方图匹配法、不变目标法、辐射传输模型法、综合大气校正法、参考值大气校正法等。
2.2.2 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是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最大限度地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
图像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不同的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和时相分辨率,将他们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不仅使各信息化应用范围并大大改善,遥感图像精度也大大提高[4]。融合后研究区遥感影像如图1所示。
不同类型遥感影像之间的融合,必须具有3个条件[5]:(1)融合影像数据包括不同空间和光谱分辨率。(2)融合影像应是同一区域。(3)影像应准确配准。
融合影像须具备以下3种性质[6]:(1)影像被降解到它原本的分辨率时,必须与原影像一致。(2)影像应尽量和高分辨率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一致。(3)影像的光谱特性应和多光谱影像相统一。
3 遥感影像的地质解译及分析
本文选用的数据源为Landsat7于2009年10月31日拍摄的遥感影像,为了分析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影像区别,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2009年前后曾发生过3次典型泥石流灾害,分别为2008年6月13日道县洪塘营乡东江脚村良木树自然村泥石流,2010年7月29日永州市双牌县塘底乡刘家寨村泥石流和2010年8月7日零陵与双牌交界处分水岭泥石流。主要是通过泥石流的形态判识标志来对泥石流所在区域进行识别。由遥感影像的假彩色图像可清晰分辨出该区域的三大泥石流形态区域,形成区呈现为椭圆形,流通区呈现为“V”字形,堆积区大致呈现为弧形。永州市位于湖南省的最南部,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减灾工作需待提高的地区之一。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前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永州地区泥石流潜在区域判识标志,以零陵与双牌交界处分水岭为例,如表1所示。
通过运用永州泥石流判识标志对永州地区进行分析,可以解译出泥石流的潜在区域。如是,可以在泥石流发生前做好防灾减灾的相应准备,以减少人员的伤亡和财物的损失。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4
[关键字]加固 抗震性能 目标 原则
[中图分类号] P6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63-1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其带来的后果甚至是毁灭性的。它对人类社会主要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危害:(1)地震会严重破坏建筑物,使建筑物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2)地震还会引发其他的灾害,如火灾和水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直接的破坏,社会影响极坏。为了能有效规避地震带来的破坏,需要从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和抗震性加固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本文重点分析的是建筑物结构抗震性加固的性能指标。
1 抗震性能化设计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也开始加深了对结构地震反应特征和地面运动特征的认识。这样开始不断完善和发展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分析能力。目前对结构地震反应已经采用了非线性动力理论的分析方法,而随着近几年来频发的地震灾害,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抗震设计方法和设防标准。
在初期阶段,为了对结构安全作出保证,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而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地震的反应特点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对结构安全和经济二者的之间的合理关系更多的予以考虑。又提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多级设计思想,抗性能设计开始向多层次、多目标的方向发展,并以提高结构承载力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内外抗震设计主要采用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设计,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结构承载力,采用防倒塌和设防的构造,对建筑物实施控制。这种设计原则会尽可能的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侵袭时不发生倒塌,进而对人们的生命安全作出保证。但它仍旧会带来很强的破坏力,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样为人们所无法接受。
目前,对建筑物抗震性能方面,无论是公众还是社会,都提出了多层次和高水平的要求。这样不单单是对强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进行规避,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降低中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在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反应上,为了对不同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予以满足,需要设计具体化的性能指标。
在性能化设计理论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10年12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新的地震规范:在建筑抗震的性能化设计方面,应综合考虑变形能力和抗震承载能力,新的设计规范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常强。它充分考虑在建筑物地震反应方面,不同业主提出的不同需求,选择合理的布局结构构件和结构形式进行结构的设计,对业主的特定需求予以满足。在既有结构加固的基础之上,为了实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针对关键构件、某些部位或者整个结构,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措施,使抗震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以对其结构的使用功能予以满足。
2 结构抗震加固的性能目标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是建筑物的地震作用力的主要表现。位移是地震变形的主要反应。依照抗震抗震规范,对既有结构进行设计,使其变形反应对规范限值予以满足,承载力也能对规范需求给予满足。因为在建筑物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使用要求,同时针对建筑物结构的地震反应,不同的业主要求也不一样。而这种要求也就是结构的性能化指标,包括位移、层间位移和加速度三个方面的性能指标。在对建筑物抗震性能加固方面。需要依照这三个性能指标进行。
2.1 加速度—性能控制指标
位移变量是对建筑物地震反应带来影响的主要因素,但有一些建筑物在使用功能方面,限制了加速度。所以加速度,也就是性能指标,成为这些建筑物主要性能控制指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会出现扭转或平动等整体反应。若建筑物变形结构以平动为主,则剪力为平动产生的主要反应力,平动位移也是其主要的变形情况。若建筑物发生的是扭转变形。则破坏力会沿着建筑物边缘向内部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建筑物的全部构件,在这种破坏方式下,会无法正常发挥承载能力。所以我们在对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规避在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所发生的地震反应是以扭转为主的反应。
此项控制指标主要是在加固过程中,重新分配和调节剪力,或者是通过增加阻尼支座或者是增加附件构件,提供性能指标以一个附加的阻尼,对地震剪力的作用进行抵消,进而对剪力和加速度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2.2 位移—性能控制指标
在性能和结构方面,加速度仅仅是一个方面,位移是主要的表现。当前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和性能化分析,是性能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控制方式主要是采用位移进行,已经成为最有效的途径,实现性能化抗震设计 总体目标。由于地震会产生不同强度的水准,构件或结构采用结构的位移作为相应指标,采用位移对结构的变形程度进行控制。结合业主提供的性能位移,加固设计既有的结构。
3 结语
抗震设计方面,新规范性能设计理论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设计原则。针对既有结构的加固方面,也有了新的思路和概念。在加固时,不单单是从承载力补强方面进行考虑,还要综合考虑业主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使建筑物抗震和加固设计,能对不同的需求予以满足。结合抗震设计的相关理论,将抗震设计和加固从承载力指标转向性能指标,保证结构抗震具有灵活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为未来的提供新的抗震加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闯兴.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和展望[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
[2]徐斌.新规范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浅析[J].广东水利电力.2010.
[3]辛力.高层建筑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法学,2006.
[4].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消费导刊.2008(11).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5
通过进一步开展创建活动,行政服务效率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转变;通过进一步开展创建活动,使气象行政执法体系趋于完善和顺畅,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争议及时有效;通过进一步开展创建活动,气象干部职工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进一步提高。
二、创建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加强推进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局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依法行政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措施、总结等具体工作。二是建立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依法行政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解决推进依法行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创建工作。
加强法制机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气象法制队伍,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和气象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二)、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
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定期对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
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法制宣传日等时间开展气象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提高气象职工法律意识,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适时开展气象服务、气象知识问卷调查,使社会公众进一步掌握和了解气象法律知识情况。
(三)、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严格落实行政许可项目管理制度,积极开展行政许可监督检查,确保行政许可项目合法。加强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定期清理行政审批项目。
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定期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效能考核。完善办事流程,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办事实行“一次性告知”。
(四)、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等制度。需制定、修改的规范性文件要广泛听取意见,集体讨论。已经通过的规范性文件,在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布。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定期开展气象系统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
(五)、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气象局在做出行政决策前,要广泛征求意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凡有关气象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细化量化自由处罚裁量权。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确保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公正严格执法。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每年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考试。认真落实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亮证执法制度,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健全气象信息工作制度。利用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等手段公开气象行政执法依据、职权范围和责任等办事职责,完善气象工作受理、审查、处理、答复等环节的程序,保证群众监督权和知情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做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和市“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的沟通、交流、回复,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八)、继续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要以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工作为抓手,按照《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完善考核标准,强化督促检查,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对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创建步骤
(一)、准备、实施阶段(2013年4月15至4月30日)。召开我局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活动动员会。根据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通报进展情况,认真查找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
(二)、总结、迎验阶段(2013年5月)。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科室,对创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迎接上级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科室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力推进。
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范文6
现阶段开展科学的居民安全教育计划应当从多角度考虑适应居民安全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充分认识现阶段居民面临的风险,以及民众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全灾害谱对民众防护能力的要求。现代社会居民面临的风险有信息安全类的风险;自然灾害类风险;人为灾害类风险;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风险等等,所以居民需要的安全知识是一种全灾害谱的知识,要求居民具备全面的防护能力。在教育方法方面要侧重能力培养。人民防空教育是要让居民形成防护能力,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主动行动,保护自己和他人。这种动手能力的养成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获得,所以居民安全教育应强调训练的重要性。
在教育效果方面注重能力的获得,注重学习方法的获得。只有获得了学习方法,居民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实现居民防护能力持续提高的目的。此外在教育时间方面还应注重灵活性和循环性等。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得出,居民安全教育指导思想是针对居民所面临的各种可能风险确定教育内容,运用以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民众在教育中获得能够持续提高的防护能力。防护能力主要体现为民众安全意识,掌握防护知识,形成安全防护技能,并能有效运用。
二、确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
开展安全教育之前要对本区域进行风险分析,考虑本区域内民众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的种类及所承担的防护任务,依据任务确定该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民众的哪种或哪几种防护能力。对于同一个灾种,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不同的。如居民安全负责人的防护任务以组织大家自救互救及有效撤离为主,而一般的居民防护任务是保证自身安全,尽其所能为他人的安全提供帮助等。所以还要区分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同时,还要充分理解上一级的应急预案中要求的本区域防护任务,确定具体的任务承担方式,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本区域内人员的安全教育内容,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及防灾救灾效果的有效性。下表从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角度列出了居民安全教育内容,以供参考。另外,由于不同地域内人员居住特点、人群安全需求、面临的风险、技能水平等因素各不相同,安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针对风险开展教育,这样才可以保证居民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防护能力。这就要求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安全需求,这样的安全教育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可和配合。
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计划
制定科学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是实现理想工作目标的保障。居民安全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安全教育计划。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是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份教育计划的要素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师资等。需要强调的是,制定教育计划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任何计划都有时效性,因为计划是受制定背景、制定者认识程度等因素影响的,只能保证在一段时间内是科学有效的。所以要根据情况及时修改或制定教育计划。随时在教育活动中检验教育计划的科学性并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内容是制定教育计划的重要环节。让教育计划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计划,形成教育计划与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计划中的教育时间应该是循环式的,为民众学习提供多个可选择的时间段。
安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一次性实现对所有人员的教育,所以教育的组织者应常年循环式开课,受训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听课时间,目的是方便人员学习,也能保证居民接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群体。为社区15岁以上居民的教育计划(示例),以供参考。阳光社区15岁以上居民防空教育计划(示例)教育对象:阳光社区15岁以上常住居民教育目标:1.熟悉身边易发灾害的种类并能够判断灾害发生前兆2.具备稳定的自救互救能力,并能积极参加各类防灾减灾活动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内容4.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安抚教育内容与课时:1.心理防护知识(1小时)2.常见灾害应对知识:火灾、风灾、常见化学品泄漏、寒潮(2小时)3.个人防护技能训练(4小时)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小时)5.沟通与协作技巧(1小时)教学地点:多功能教室,训练基地教师:阳光社区各防护小组长:张三李四王五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教育时间:周一至周五晚上7:00-9:00。考核时间与方法:周六晚上7:00-9:00闭卷考试,周日上午操作考试。
四、促进意识、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