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1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基于此,我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吸取了一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力求接近儿童心理,这样,也使学生怀着好奇心进入到教学中来。

在学习《赠汪伦》一诗时,我的引入是介绍式的:在唐代诗人中,李白是最浪漫的。他的诗不仅想象丰富、独特,而且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李白是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诗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向权贵们低头,却与平民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

这一介绍中,突出介绍了李白的性格特点,因为文如其人,扣住此点介绍,通俗易懂。之后以介绍内容方式引出课题,目的是使学生由浅入深,在预习后对本课有了再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纵观三首诗的导入,各具特点,当然,上课时如何安排教学将取决于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

三、二次创作,诗意盎然

古诗的教学特点是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是不可改变的。然而,教师应设法使之更具趣味性,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所以,我在教学“理解诗意,体会诗情”这一环节时,首先是将预习题再次出示,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对预习题的理解,这一安排达到了让学生互帮互学的目的,同时也为教师后边的指导打下了基础。之后,师生合作将诗句意思弄懂,在大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对诗句的理解后,我以“二次创作”作为对整堂课教学的巩固与提高。

何谓二次创作?就是让学生在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学加工。

之所以这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诗的表现形式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相差太远,这也是使学生望而生畏的主要因素。而古诗的限制又更多,学生难免不发怵。因此,在近几年的古诗教学中,我增加了“二次创作”这一内容,让学生也来尝试作诗。

下面是几首学生的创作:

《暮江吟》

余辉洒落江水中,

一半青来一半红。

深秋月色令人醉,

遍地珍珠天上弓。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做客他乡,

每逢佳节格外思亲。

猜想家人登高远望,

遍插茱萸少我一人。

《赠汪伦》

李白坐船上,即将去远行。

忽听河岸上,传来踏歌声。

眼前桃花潭,潭水千尺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2

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

过程设计   

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和作者

1.解诗题。

书:写    所见:(诗人)所看见的

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

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

(二)二读绘意境

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

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抽生讲述诗意。

3.男女生互读,思考: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读一首好诗如聆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读一首好诗如欣赏一幅优美的画卷,读一首好诗如与诗人促膝交谈。好诗就让我们把它背下来,珍藏在记忆深处。孩子们,快快背下来吧,看看谁是最强大脑!

2.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3

一、了解诗人

文如其人,诗也如其人。一首古诗,要么是诗人的托物言志,要么是诗人的触景生情,诗人性格、命运的差异对他的诗歌创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教学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时,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才了解到这个短命的“诗鬼”竟是皇室宗亲,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已时隔近两百年,故虽为皇室宗亲实则极为疏远,但他自己却时常以此自居,因而他在很多诗中都极力地描写皇室奢华的宫廷生活,连想象中自己的战马都佩戴“金络脑”,以显尊贵。有资料说此人虽满腹才华但相貌实在不敢恭维,且自幼孱弱多病、穷困潦倒,而更不幸的是他为避父讳而无缘科举,他纵有远大志向,奈何无处施展……了解了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彩,更深刻地感受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中所遭遇的悲壮。

二、把握背景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如曹植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恨弟弟曹植的才华,更担心弟弟会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如写不出来,就要对他施以酷刑,而这首诗正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完成的,诗人向他的兄长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责问,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排挤斗争的残酷,从中也不难看出曹氏集团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由之路。再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如果不了解李白之前所遭受的劫难,很难理解他离开那个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三、研读词句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对诗句的理解,有时甚至理解了字、词,就理解了诗意,体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己形单影只的寂寞了。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对诗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行仔细地研读,我们从诗句的表面意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就会发现这句诗同样还揭示了“是金子终究会发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从而使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注意比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4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教师必须熟读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诗宋词,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了解常见诗人所处的朝代风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及心境。教师甚至可以研读现当代名家对诗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丛稿》等等,在学习与反思、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和吟唱已经配乐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沁园春・雪》、 李商隐的《无题》、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或者尝试给经典古诗配上音乐吟诵;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赏,虽然显得稚嫩,但是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机制

在检测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上,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增大诵读、改写等开卷探究题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诗词后布置搜集同类型的诗词,要求诵读乃至背诵,最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量,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感情朗读。如在教完送别诗《赠汪伦》之后,要求学生整理出10首送别诗诵读。在开卷探究题的设计上,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题:“诗人王维的家乡在九月九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寓意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活动?”这一题隐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完成上述题目时必须进行针对性阅读,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带动父母一起加入诗词的学习。在完成上述题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越完成习题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文言”,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立足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笔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是做好预习。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古诗词字、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正确诗词,了解诗人生平事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诗意。在检查诗文意思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答案,告知学生并要求记熟。采用“告知式”教学,这是基于古诗文字词解释的统一性,是学生积累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是品诗悟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约为20分钟。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让学生与叶绍翁角色互换,学生自然就能体味诗人由“满怀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变化了。“红杏出墙,那园内又是怎样的春色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满园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让学生脑中的画面动起来了。在古诗词教学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一提问具有普适性,它能够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古诗词充满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动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体,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情境创设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读成诵。古诗词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表演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5

摘要:我在本文中把自己的古诗教学中的收获加以总结,分别以六步来总结,第一步:课前预习,搜集资料,第二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第三步:解释诗题抓住题眼,第四步:重点字词,帮助理解,第五步:发挥想象创意学习,第六步:诵读悟情,背诵积累。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关键词:古诗教学;诗题;题眼;想象;创意

【中图分类号】G424.1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更是用其含蓄深沉的方式记录着古人的情感,也撩拨熏染着今人的心。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可以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经典古诗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无疑是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小学古诗题材丰富多样,体裁丰富多彩,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有效的授课。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的内涵。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课堂的古诗教学中逐步总结我的古诗课堂教学六步曲:

第一步: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了解诗人和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做搜集。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我们要拉近孩子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同时让学生猜想,猜想是需要依据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观察感受,迅速从文字和图画中捕捉有效的信息,并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夜书所见》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了作者叶绍翁以及这首诗含有思乡之情,学生先猜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人很孤单,秋风吹着他,他更感到了孤独寂寞,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到了他小时候在秋天的晚上捉蛐蛐的情景。虽然和诗的原意不是完全相同,但孩子们也能够自己走进诗里去感悟了,这样课堂上学起来就更容易了。

第二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寥寥数语,便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画面,并蕴涵着无限的深情。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欣赏能力,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古诗的不同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只有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才能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入境、图画入境、情景入境、吟诵入境……如《饮湖上初晴后雨》用图画入境,展示出杭州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丽景色。如《望天门山》也运用了图画入境,把长江的波澜壮阔展现于眼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导朗读时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说说哪些人用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很贴切,因此教师创设不同的情景使孩子不断的来吟诵此句,不但使孩子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的,而且能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现状融入更多真实的感情,体会更深记忆更牢固。写景的一般图画入境,抒情写事的一般故事入境或情景入境,千古名句一般吟诵入境。

第三步:解释诗题抓住题眼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练,概括了全诗的内容,破题才能入诗境,如果在教学一开始就有一个新颖别致的解题过程,那这堂古诗教学课一定更能引人入胜了。教学中抓住诗眼,本学期学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眼是“忆”,围绕“忆”展开话题:诗人忆谁?在什么时间和地方忆?再以“忆”贯穿全诗,围绕“忆”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但因为诗题的高度凝练性,有时光用讲的方式可能很难办到了。所以我想在古诗的释题环节中,能否恰当的运用声象媒体,发挥它的直观特点,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我借助录象创设情景,那凌空飞下、那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步:重点字词,帮助理解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望天门山》中让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几个动词从“断”、“开”这两个动词可体会到江水的声势多么浩大,“回”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激荡,其实不可阻挡。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那就能体会到诗人炼字谴词的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当遇到难以言表的字词时,多媒体能帮我们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真正做到了化难为易。如:《山行》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的意思,如《宿新市徐公店》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所以说,不是出与形式,电教媒体确实能帮上我们的忙。

第五步:发挥想象创意学习

一首首古诗,进入学生视线的是文字符号的排列,没有可视的绘画,没有可赏的舞蹈,没有形色音具一体的影视动态形象。然而我们能尽力让学生从中听到了落叶的叹息、看到了溪水欢快流淌,闻到了屡屡的花香,甚至感悟到悲欢离合的种种人生话剧。在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每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诗所描写的景与情活化起来。学习整个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合理的补充画面,补充情节,丰富内涵,配上合情合理的图画,编写生动感人的故事,给孩子留下想象的空间。

第六步:诵读悟情,背诵积累

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内容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常常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诵读方式,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

同时古诗教学也要重视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在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幼学如漆”,背诵古诗文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也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因此应多开展些古诗文背诵活动,充分发掘儿童的记忆潜能,如学习《夜书所见》时扩充背诵了《舟夜书所见》,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扩充背诵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参考文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6

一直以来,古诗词之于中国人,就像幽幽夜空中的那轮圆月,是圣洁,是期冀,是向往。然而,现今的古诗词教学,忽略了对诗词意境的想象,忽略了对已会诵读诗词的回顾和运用,致使中学生对我国这一文化艺术的瑰宝产生了距离。我一直认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去张扬文本,去放飞思维,在清新怡人的环境中陶醉,在铿锵豪迈的情感中感慨,在荡气回肠的意境中沐浴。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除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外,做到以下几点会使古诗词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了解背景,与作者握手

每一首诗词的诞生,都有一定的背景,一定的渊源。所谓“愤怒出诗人”“感慨引佳句”就是这个道理。古诗词的作者生存的年代距离我们较为遥远,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都较浅显的初中学生很难感知,因此,学习一首新的诗词前,老师帮忙也好,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也好,总之,老师要先让学生走近作者,明白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弄清写作缘由,这对理解诗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春望》一诗时,如果学生知道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转为衰落的过渡期,写这首诗时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他长时间没有亲人的消息,看着破落的城市,丛生的杂草,不知千里之外的妻子儿女是否还活着,此时,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为亲人命运担忧就顺理成章,“白头搔更短”和“家书抵万金”也就不难理解了。理解了《春望》里作者盼望早日评定叛军,盼望早日亲人团聚,盼望早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的心情,就不难理解诗人于七年后忽然听到叛军被评定了,失地被收复了,他就要与朝思暮想的亲人相见了那个惊天喜讯时,才会 “忽闻涕泪满衣衫”“漫卷诗书喜欲狂”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可见,了解了时代背景,握住了站在诗词背后的作者的手,就能很自然地走进诗词里去,忧诗人之所愁,喜诗人之所悦,和诗人进行面与面的交流,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你才会收获,才会觉得充实,才会觉得学有所长。

二、张扬文本,感悟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古诗词大都篇幅短小,语言含蓄,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古诗词学习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果只停留在诗句表面,就很难感受到诗人磅礴雄浑的气势,博大坦荡的胸怀以及绵长、缜密的感情了。在学生在对文本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如果老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各种人物、环境以及内心活动的情况,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通过想象,通过弘扬文本来领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过程会很轻松,学习会很愉悦。比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时,在学生已经初晓这句诗的意思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他家乡的亲人在这一天的活动情况,此时的王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等学生各抒己见后再感再悟:家乡的热闹和自己的孤单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当然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了。这样,不仅难点迎刃而解,相信,经过自己大脑思索整合出来的画面,描绘出来的意境,表达出来的情感,会让学生趣味盎然,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放飞思维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