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松鼠的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松鼠的资料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1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识字;辅助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寓学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寓学于乐,获取知识。

低年级语文是识字的高峰期,在教学生生字时,面对枯燥乏味的识字,学生往往会显得无精打采,索然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针对识字,可把汉字的学习与创设的故事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习汉字就不会太难了,而且还会变成一种乐趣。例如,在一次识字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一座茂密的大森林,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有一天,小松鼠非常饥饿,向妈妈要松果吃,可妈妈说:“要想吃松果可以,但是必须认识树上的词语,才能吃到树上松果。”小松鼠犯难了,小松鼠说:“啊?这么难啊!谁能帮帮我呀?”看了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不约而同地说:“我来帮你!”于是学生就完成了带有故事情境的识字。完成识字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并出示对白:“谢谢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我以后一定也好好学习,到时我们再来比一比,好吗?”小松鼠的肯定与挑战不失为对学生学习的一次激励。如此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识字,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二、活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融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声色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变难为易,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捷径”,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詹天佑》一文中写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成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在演示这些图片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精简恰当的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利用多媒体,发掘资源,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不少于150万字,凭借计算机储存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为理解课文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课前扩大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教师可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甚至有时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深入地理解。如,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向学生推荐了网上许多关于环保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环保的知识,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破坏环境的现象,此外,还了解到了很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小常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具自主性,他们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字,阅读的量更大、面更广。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语文学习的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这样我们就把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宽广的语文外延。丰富的语文知识,仅靠课堂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比如:经常给学生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给学生推荐语文学习的网站等,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流,发起讨论,建立班级博客等。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2

对网络文化的诘问由来已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22.6%。落实到13亿人口上,这个比例意味着中国的网友人数已接近3亿。

在这3亿网民中,一些年轻人自发地聚集起来。这些人或者在某一知识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或者紧跟最新的资讯,并且乐于将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与更多人分享。他们成立字幕组、翻译组,发行电子刊物,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之内传播信息与文化。

曾有纸媒援引网友的评论: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教育家,如果没有这些人,中国青年脑中的知识将起码丧失一半。

无论这个评价是否有夸大的嫌疑,不可否认的是,这群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填平知识的鸿沟。

道兰字幕组:

为大众翻译有用的信息

两年多前美剧《越狱》的风靡,揭开了字幕组的隐秘面纱。包括CNN在内的多家外国媒体都曾聚焦中国的字幕组。《纽约时报》甚至以“打破文化的屏蔽者”为题,向这些网络翻译团队们致敬。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易的,字幕组成员也不例外,所有的译制都是我们挤出自己的业余时间义务做的。”道兰字幕组组长蓝旗营这样感慨道。

这番话实属有感而发。与其他翻译美剧、电影的字幕组不同,道兰专攻日本NHK电视台的纪录片。没有可供参考的日语字幕,翻译过程完全靠听。一部50分钟的片子,译制时间是原片时长的36倍,从听译到,整个制作周期需要一个月。蓝旗营曾经查询过专业翻译公司的报价,在那里,要译制一部同样的纪录片,费用高达1.5万元人民币。而目前,道兰成员获得的唯一“报酬”是字幕组周年庆时用捐款给每位成员做的纪念衫,成本大约是15元。

道兰字幕组的成立源于组长蓝旗营的“激情澎湃”。自称“80后宅男”的蓝旗营在接触到NHK的纪录片后,顿时眼前一亮。本职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他既欣赏片中承载的丰富信息,更深深折服于这些节目的广阔视角和独到的叙事方式。

“有人西部支教,有人农村扶贫,我们没有那么伟大,那就为大众翻译一些有用的信息吧,于是开始翻译NHK纪录片。”

NHK电视台全天各个时段都有纪录片播放,对于数量庞大的片源,字幕组并不逐部翻译。每月月初,字幕组会参考NHK电视台的节目播放表,制作每月翻译计划。遴选的标准不光是“好看”,更看重片子内容的价值。一般来说,道兰偏重翻译经济、人文、科技类,特别是围绕石油、全球化趋势、金融危机等几个热点话题持续翻译。一旦获得有价值的最新片源,还会调整次序优先进行翻译。

蓝旗营很为他的字幕组感到骄傲。字幕组现役的翻译有30多人,先后为道兰纪录片同好会出力的人员有一百多。依靠这些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字幕组成立才一年多就已经翻译了160多部纪录片。经过字幕组的推广,在中国,NHK纪录片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不过蓝旗营也承认,一个松散组织的字幕组之所以能凝聚这么大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提供了全球分工协作的可能,因为共同的目标和爱好,大家围聚在一起分工合作,跨越地理跨越时区,跨越国籍跨越肤色。”

【读品】:阅读记录分享

数量庞大的字幕组和译言类网站只是新兴网络传播团体的一种体现。在此之外,诸如【读品】、“科学松鼠会”之类的专业聚合体可以算是另一类“症候群”。

“书籍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上瘾品。”带着刻意为之的谐音名称,电子书评期刊【读品】已经走过了3年的历程。能够坚持到现在,创始人之一的李华芳表示他也没有料到。

“上海滩历史上有很多同仁小报,存续时间都不是很长。实际上我一开始认为【读品】大概能做3个月,做完3个月之后,就没有了。很多同仁刊物的命运都是如此。”

【读品】一开始确实带有同仁刊物的鲜明气质。谈到创刊的缘起,李华芳用了一个词“饭局革命”。

2006年的情人节,几位平时就爱写书评的年轻人在上海徐家汇的一家火锅店里“无主题乱弹”。“我们对媒体上的新书宣传一面倒和学术期刊上佶屈聱牙的书评,都表示不满。”一本电子书评刊物的轮廓在谈话间渐渐清晰。

一个月后,李华芳做出了【读品】的第一份电子小样。3年多的尝试,打造出了【读品】独有的气质:不太关注畅销书,而侧重社会科学和思想文化类的书籍;不局限一本书发表评论,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扩展。

多少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被普遍认定的“速食消费时代”,【读品】主张的深度阅读却收获了热烈的反响。点击进入豆瓣网的【读品】小组,可以看到小组人数已经过万。而一些媒体也不吝赠送一些溢美之词,甚至还有人冠以【读品】“web2.0时代的活雷锋”的名号。

创刊一年之后,【读品】的辐射由虚拟的网络世界扩展到现实生活。本来只是想“见面聊聊”的想法衍变成了读书沙龙,每月一次,雷打不动。网上的热烈气氛也延续到了线下,每次沙龙都有很多人站着听讲,参加讨论。

读书沙龙之外,“金塘岛公益图书馆”计划是【读品】新近推行的另一个网络之下的项目。金塘岛是东海上的一个小岛,也是李华芳成长的地方。关于这个项目,李华芳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过一段文字:“从金塘乌开始起步,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有莫大的关联。因为自己小时候想读书而不得的窘况触发了自己的一个小小心念――在有能力的时候,在岛上建一个公益图书馆。”

这一步棋走得不甚明朗。不过麦德林图书馆的故事似乎可以作为李华芳这一举措的旁证。哥伦比亚的第二大城市麦德林曾是人们公认“很毒很暴力”的地区、增加警力打击犯罪的措施并没有有效改善当地的治安、而成功解决麦德林地区治安问题的是――图书馆。

“图书馆美化心灵的各种传说,对我冲击很大。我也希望能带给当地一些知识力量,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产出。当然,这也不违背【读品】推动‘阅读记录分享’的宗旨。”李华芳补充道。

科学松鼠会:让科学流行起来

与【读品】的人文气质相映成趣的是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的“科学松鼠会”。2008年11月,这个上线仅半年的科普群体博客,一举夺得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

而仅仅一年之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科学松鼠会”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科学嘉年华”。对于举办嘉年华的初衷,姬十三的解释是:“让科学欢乐起来,就像音乐节一样。”

科学的狂欢究竟是什么样的?两天的嘉年华交出了一份“松鼠”们的答卷:在嘉年华的现场有以科学为内容的说唱,也有研究弦论的理论物理学家与音乐家大侃音乐,还有供科学爱好者交流的沙龙。

这是“科学松鼠会”首次举办大型活动,但并不是第一次线下尝试。小鸡看片会、小鹿读书会、还有达文西行走中队……“松鼠会”的活动花样繁多,总能让人大呼惊喜。“品牌活动”小鸡看片会人气极高,往往定额200人的活动,报名开启后几个小时就超员了。

“从网上走到网下的过程很重要。”“松鼠”张峥评价道。张峥博士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松鼠会”的成员们,被拉入了伙。他自谦自己只是一个比较的“松鼠”,发文不多,更多是支持这群可爱的年轻人。

张峥口中“可爱的年轻人”就是肩负“剥开科学坚硬外壳”任务的“松鼠”。这些“松鼠”们大多数是理科的博士,还有一些是科学记者和编辑。一年多前,神经生物学博士毕业的姬十三将一群喜爱科学写作的同道中人聚集起来。“松鼠”杨杨打了一个很“科学”的比方:就像一群无序运动的分子,刚好气场相投,就凝在了一起。2008年4月,“科学松鼠会”群博上线。主题为科学的群博并不单一,“小红猪”翻译小分队引介外国的优秀科普文章,Dr.You进行有趣的科学问答,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松鼠”们的原创文章。

对于他们的工作,姬十三一直避免使用具有居高临下意味的“科普”一词,而更多以“科学写作”定名。中国科学写作力量的薄弱并不是什么秘密,张峥向记者介绍道:“在国外,科学发展很前沿,有很多科学写作作者本身就是科学家。相比之下,中国的差距还比较大。”为了发掘有潜力的作者,“科学松鼠会”举办过几次专题征文活动,在北京、上海两地还举办了科普写作进修班。虽然优秀的科学写作作者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但“松鼠会”愿意花力气把一批有兴趣的年轻人领入门。

web2.0时代的小众传播

“网络最大的力量就是能够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聚堆之后,故事就发生了。”张峥饶有兴趣地回味道。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1994年,张峥就参与创办了网络杂志《新语丝》月刊。

网名“红心杀手”的王佩是另一位堪称前辈的资深网络参与者。他的“聚堆”故事发生在1999年,当时他和张广天、王小山、张路等朋友一起创办了黑板报网站。鼎盛时期,他们《黑板报文艺》电子周刊有12万订户。在网民只有2000多万的当时,这实属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介。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自发的、非盈利的文化团体,只不过在网络时代,他们换了一种传播方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间学院的匡文波教授表示新团体的出现不足为奇。他同时指出,虽然【读品】、“科学松鼠会”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仍没有跳出小众交流的圈子。匡文波所言非虚,就在今年10月,“科学松鼠会”刚刚获得“年度小众网站奖”提名。

王佩对于“小众”的称呼相当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些“小众”传播团体的终极目标是为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化争取话语权。虽然是“小众”,但并不意味着影响力就小:“如果放在传统社会,小众团体的传播半径也就方圆几百里。但是,别忘了现在是web2.0时代,小众传播的途径不再受时空局限,小众不需要改变属性,只需要掌握twitter、facebook、开心网等种种现代传播工具就行了。”

而去年的一份读者调查问卷显示,“科学松鼠会”的读者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者占了83.1%。面对相当精英化的趋向,张峥有自己的看法:“每个团体对社会的影响力总归是有分布的。如果能影响一部分人,而他们在将来可能会造成强大的社会效应――即便这是很小的一群人,那么影响他们比拯救大众来得更有效。”

蓝旗营的想法与张峥有相似之处。这也就解释了道兰字幕组为什么坚持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还将翻译的片子刻成盘赠送给大学老师做教学参考资料。

不过让蓝旗曹相当愤懑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相信道兰会赠送免费的光碟,接着就对这种超出一股理解的行为提出恶意揣测。

类似的体验也出现在李华芳身上。最初他认为建立一个图书馆更多是硬件上的问题,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硬件并不是最大问题。当地人并不将筹建图书馆当成一件好事情,流言蜚语都认定,不收钱做好事,那是傻子的行为。大部分金塘人经受过市场的考验之后,已经无法相信还有这样的“傻瓜”存在了。

这一几乎令人沮丧的开端并没有打倒李华芳和负责这个项目的志愿者,他们决心将头3年作为打基础的时间。“从乐观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个刺激当地观念的契机。”

在很多方面,李华芳都表现得相当乐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提出“自发秩序”理论。李华芳深受这一理论影响,他也将【读品】的发展过程看作由“自发秩序”走向“扩展秩序”的绝佳案例。

“尽管今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子项目发生变化、人员流动更新等,但我相信【读品】会以其他的姿态呈现,来继续推动‘阅读记录分享’的扩展。”李华芳这样总结道。

相比之下,蓝旗营的观点要谨慎得多:“我们也拟好了5年发展计划,有一些让人热血责张的目标,可是事实上我们能够存在多久,我们自己心里也没有数。我们是夹缝中求生存,不确定因素太多。”

如何把团体当作一份事业做下去?这是这些新兴网络文化传播团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一直研究新媒体的匡文波教授看来,现在维持一个网站或电子杂志,技术门槛和运作成本都不高。单看生存条件,这些新兴团体要存活下来并不是一件难事。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3

关键词 安全教育 学科整合 实施方法

随着对学校安全知识的普及,学校的安全隐患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对学生本身如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自救能力方面,时下的安全教育做得还不够。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安全意识的重要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整合理念,小学语文教科书享有“百科全书”的美誉,它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被包罗了进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上好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认真开展安全活动以外,我还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从小学语文教材里挖掘安全教育素材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我的做法是:

一、在教学中传授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灭”字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形,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同时就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阅读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时,我抓住文章中关于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垮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救护知识。我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然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传授安全救护方法,提高救护能力

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都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同学们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我问道:“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缸,比如水池,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同学们听后戛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会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出: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是很有必要的。

《我的战友》中有这段描述――“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学生能够理解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也能理解“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我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学生们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无法判断,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教学《老山羊和狼》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穿狼的阴谋诡计,没有上狼的当而引来杀身之祸。学生从中认识到: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小恩小惠而上当受骗。

三、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走出求救的误区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4

关键词: 安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挖掘 教材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社会的重托,是家长的期盼,更是教师千叮咛、万嘱咐的“唠叨”工程。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的具体体现。只有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才能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安全教育是教师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特别注意学以致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适时挖掘教材,对学生实施了安全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

在教学生字“灭”时,我指导学生掌握了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水泥板盖住),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水泥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观察“灭”的字型,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接着我就将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报警等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跨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可能性等安全救护知识。我在备这节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有关地震前的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在教学本文后把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安全救护方法

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有意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谁的方法最好?”学生们都为司马光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地举石砸缸救人的行为啧啧称赞,讥笑那些吓哭了或跑去找大人的小朋友没有司马光聪明。我借机问:“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那些大声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你觉得又怎么样?”学生们听后嘎然止笑,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声哭喊引起附近大人的注意或者找大人来救人才是有效的救人方法。我和学生由此总结: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向其他人呼救也是很有必要的。学习了《我的战友》中“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这一段时,学生能够理解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大火烧身没有自救;也能理解“我”为了保证潜伏成功放弃了救护。我提醒学生:“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怎么办?”学生提出了“往身上泼水”、“在沙地上打滚”等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从而在思想上提高了学生的救护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而是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当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自己又无法判断时,小马毅然回家找最可信任的妈妈询问,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后才过河。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小学生走出求救的误区

在教学“遇到危险怎样求救”的口语交际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当你遇到危重病人、火灾、抢劫等危急时刻怎么向别人求救?孩子们讨论得非常认真,他们的讨论结果是:可以拨打120、119、110报警求救,并向他们说清楚基本情况和事发地点。我当即问道:“我们地处山区,条件较边远,120、119、110等这些救助队伍赶来后已经于事无补,这时我们遇到险情到底该怎么求救?”孩子们听完我的话后觉得在我们的地域内遇到险情这样求救效率不是最高的。大家再次通过激烈的讨论后达成了一个共识:在离救助中心较远的地方遇到了险情应当首先选择较近的医院、诊所、派出所等,短时间有救护能力的,可采用电话求救;在没有通讯条件时,遇到了险情要大声呼救,从而吸引别人的注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后再作其他处理。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5

二. 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 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2004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一. 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博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二. 关于改造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三. 关于管理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产,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就将这宝贵的遗产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产,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 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另外一个是采访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喜欢自己查资料,但是,文字的资料毕竟有滞后性,而且,普通民众的个人看法也很难找到。而采访,不仅直接、速度快,而且得到的信息贴近于生活,特别是要了解当地居民的看法时,自己查资料是无法得到所需信息的。总之,我认为,没有采访的调查,是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调查的。

有一个问题就是,京密引水渠的改造的确破坏了当地的自然原貌,因此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一定受到破坏。但是,当地的居民却对这一改造十分欢迎。我有些迷惑,我们的改造,到底是应该追求居民的满意还是应当追求自然生态的完美?

参考文献: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6

一、关注活动内容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条件等角度,考虑活动内容的设计。

1.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蜡烛》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在课前观看《白求恩》影片,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国际主义精神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影响。

内容可以是“学生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苑漫步》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搜集与名胜有关的对联;搜集整理对联知识,学对简单的对联,了解名人与对联的趣话等。扩展了语文活动范围。

2.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联系。

七年级的学生还缺乏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复杂问题合作意识尚未确立,思想认识水平还较稚嫩。可以结合语文学习,布置比较感性的简单语文活动。通过不太复杂的活动,让学生们品尝到动手动脑的成功、愉悦,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八年级探究的主动性、持久性有了增强,逐步形成合作意识,能进行较大篇幅的文字阅读,有了简单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探究有深度的问题,活动结果的呈现可以是较大篇幅的文字形式。

九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分化,思想渐趋成熟,无论对学科学习,还是社会生活,都有了关注意识,能通过适当的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和其他学科知识获取资料,写出研究报告。也可以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辩论、专题演讲。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进行活动策划。

3.活动内容要与学生的活动条件相联系。

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苏州或周边地区的学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园林,而其他城市的学生则可以观看录像,或鉴赏本地的园林。又如有些农村学校在活动中就不能布置学生在网络中查找资料,我国农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二、关注活动方式的创新

新课标为教师创新思维的放飞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如果实践活动总是重复,就必将推动它应有的诱人魅力。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千方百计的创造新的活动,不要仅仅停留在诗歌朗诵赛、课本剧、故事会中。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按照成果的呈现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1、文字式。文字式指学生把专题性语文实践的过程、结果写成文字报告、论文、随感,办成报纸等。2、口语表达式。其形式有答记者问、新闻会、知识抢答、交流感受、口头评说等。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3、文化艺术式。是指学生用艺术的形式展示自己完成的专题性语文实践成果的方式,如演讲、故事会、课本剧、相声、小品、舞蹈、绘画等。

关于形式创新下面举几个例子,仅供参考。

——拍摄本地自然、历史或者人文景观照片,并为每幅作品命名,再撰写简短的说明。

——模仿杂志上的诗配画的形式,请学生为图片配上优美的诗歌或散文。

——新年联欢会活动方案征集。

——关于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围绕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举行新闻会。

——我做小小解说员,可以以动物园讲解员的身份,解说说明文涉及的松鼠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