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秋月照长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1

1、琵琶丝丝润我心,尘埃越越漫飞舞,当不住!迷离双眼的视线,弦自断,掩不了!柔情动人的英姿。试问:世间多情在?海枯石烂未尽时,鬓已白,又何妨!缠绵情意续。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只盼伊人好容颜!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琵琶声中诉忧怨, 凤凰台上叹悲欢。 一风吹走千愁绪,万花开尽心中艳。 空中无雪雪飞扬, 自是无语语满天。

(来源:文章屋网 )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2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3

【关键词】唐代诗词 月亮 意象

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明月蕴含边人的悲愁,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绵绵思愁。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凄惨寂寥;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有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二、月的思乡意象

月亮因其独特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故乡、亲人,正因为这个意象的特点,月亮也成为十五之夜的象征,成为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诗人身陷敌营中,而妻子儿女却在州,他看到长安之月,却想着妻子在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这里借月亮充分展示了两地的思念之情。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三、月的时间意象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沧桑。“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这是李煜面对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的愁绪。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不仅李煜,杜牧的《润州二首(其一)》也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明月蕴含时空的永恒。既然月光是有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与时间意识相连结。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月的愁绪意象

在唐诗中,月还是有情绪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诗人张继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到: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4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其实,只要注意三种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了。

其一,“三看法”。一首诗词拿到面前要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标题,能基本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主题,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不看标题的话,这首诗分明是在写“池塘”,其内容很难和“书”联系上的;看作者,可知作品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看注释,如在诗的底部加上“这是诗人在安史之难期间写的一首小诗”一行小小注释,可知此诗内容可能是对国家命运的兴叹,对民不聊生的悲歌。

其二,填表法。诗词的语言是浓缩的、凝练的,因为有这个语言障碍,学生理解起来很费时,所以可以用填表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情感——。

其三,记忆法,平时学生要记住三个概念及该概念下的术语。

(一)诗词的修辞手法。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顶真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2.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

3.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5.衬托。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6.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二)诗词的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三)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1.用典。用典分为两类,一是用事,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句。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意在丰富诗歌的意蕴,促使人联想与想象。

2.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典型意象。

3.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与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6.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7.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8.抑扬。抑扬分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9.首尾照应。对前面所写的内容作必要的回答或呼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1.侧面描写。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

12.借景抒情。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着一字,全然寄寓在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3.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14.寓意于象。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代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寓“意”于“象”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喜欢用月亮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夕阳、白云表达无穷的思绪,用杜鹃表示动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喜欢拿松、梅、竹、菊当作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用梧桐写悲秋,用芭蕉写愁肠,用芳草喻离恨,以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还喜欢借长亭叙惜别,借西楼抒愁思,借折柳写送别。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5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分析此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此诗尾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从军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④,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③天山: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④新声:新的乐曲。⑤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释】①寒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泊何处”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1)前三句借助刻画诗人形象来抒发感情。作者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年)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这首词如何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夜阑风静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两诗表现的共同情感是什么?直接触发这种情感的共同物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诗为什么描写儿童灯下挑促织的情景?后诗是通过什么表现自己急切的心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读长恨辞(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分析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潘别驾韵 汪莘

野店溪桥柳色新,千愁万恨为何人。

殷勤织就黄金缕,带雨笼烟过一春。

(1)有人说这首咏物诗抒情不滞不露,是一首文情并茂的佳作。请结合所咏之物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有关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①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②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①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释】①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防守长江的要城,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诗句“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高高秋月照长城范文6

对比鉴赏是阅读鉴赏考查的一种常见方式,从命题所给材料看,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两首课外诗词的对比鉴赏;另一类是课外诗词与课内教材所学诗词的对比鉴赏。如2006年全国卷Ⅲ,“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2015年全国卷Ⅰ“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诗词的对比鉴赏与单首鉴赏在考查角度和能力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对比鉴赏扩大了考查的容量,对知识点的考查更加深入,尤其是与课内教材中的诗词勾连,代表了一N新的命题趋势,具有良好的指引作用,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考查要求有二: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单首诗词的鉴赏一样,古诗对比鉴赏的各种题目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命制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诗词鉴赏的题型分为以下几类去应对。

一、形象对比类

侧重于从诗歌形象对比角度来考查,对比用了什么形象,对比形象特点的异同点,对比形象塑造上的手法的异同点,对比塑造形象的各自目的。如“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本词结尾“独立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在解答这类型的题时,首先要找准相关诗句;其次推敲相关诗句,把握形象的特点;再次,把握塑造形象的常见方法,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对比、衬托等),视、听、嗅、触觉等的描写的差异。最后要结合全诗弄清塑造形象的目的,按照题干的要求,去规范答题,做到有问必答,不问不答。

二、语言鉴赏对比类

从鉴赏语言角度设题,包括对比用字优劣差异的炼字类的题目,对比语言的整体风格差异类的题目。如“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比炼字类的题目关键不是说出哪个字用的好,而是要说出好的理由。炼字类题目答题角度一般比较固定,如字义角度,修辞角度、情感角度等。对于整体语言风格的对比,一定要清楚诗歌中常的见的语言风格,如平实质朴、绚丽、含蓄、幽默、多运用口语等。分析整体语言风格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不可泛泛而谈。

三、对比表达技巧类

与单首诗词鉴赏一样,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也是对比鉴赏考查的一个重点。可以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也可以考查不同点。如“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答这类型的题目一是要理解和掌握具有对比意义的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的不同(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写景角度的不同(想象与写实、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叙事技巧的不同,结构章法的不同等等。二是要结合诗句准确判断具有对比性差异的表达技巧,这是关键和难点。三是按照表达技巧类题型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一般思路为用了什么技巧、如何用的这种技巧、用这种技巧的好处或目的。

四、对比思想情感类

对比思想情感是诗词对比鉴赏考查的又一重点。如“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从三个大的角度:1.关键词、关键句角度(很多关键词,看似描写景物的,其实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古诗词往往有固定的章法,前面写景、叙事,结尾议论、抒情。对于大多数诗词,结尾就是关键句);2.分析意象角度(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的感情往往是固定的。多个意象放在一些,情感会更加明显);3.注释中的写作背景角度。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

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 纲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1)本词上阕“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与刘禹锡写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用意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

(2)本词结尾“独立渔翁满江雪”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形象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与《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语言风格上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闺思

史达祖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旧游帘幕记扬州,一灯人著梦,双燕月当楼。

罗带鸳鸯尘暗澹,更须整顿风流。天涯万一见温柔,瘦应因此瘦,羞亦为郎羞。

【中吕】 山坡羊・闺思

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注],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1)这两首作品后半部分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