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电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电视论文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1

网络调度过来的内容进入推流服务器后立刻为用户推送出去,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写入带宽还有富裕,则该网络调度过来的内容会同时缓存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为以后用户的点播进行服务,若推流服务器的硬盘写入带宽已满,则该网络调度内容直接经过推流服务器为用户服务而不进行缓存。在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控制下,骨干节点内容库中缓存的内容能根据当地用户点播率的情况自动地更新。确保用户点播量大的节目内容尽量存储到就近骨干节点上,实现本地存储的命中率在90%以上。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作为分布在各个城市的视频服务器群组与后台管理系统之间的统一接口,和视频服务器群组一起构成内容软件组(Content),在视频服务器集群中,执行内容存储、分发和查找等功能。核心内容分发管理子系统需提供开放的接口供第三方的视频服务视实时调用。视频服务器群组的组成可以是同一个节点中的多个视频服务器,也可以是分散在不同节点中的视频服务器。

系统特点

分级部署中心节点:位于省中心,集中部署内容分发网络的存储服务器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包含节目存储服务器和对应的网管系统骨干节点:位于地市分公司,每地市按照系统设计容量部署2~7台推流服务器,每台服务器提供中心内容的本地智能缓存,实现分布式服务,提高全网并发响应能力。边缘算法基于点播请求,影片观看长度,每天观看次数等信息,保持最热最流行节目状态;经过算法将推选出的流行节目进行保持并分发到各个边缘推流服务器,大幅度节约骨干网络带宽;同时对不流行节目进行筛选并降级,当达到设定阀值时,在边缘服务器上进行删除而不再缓存;高可用性和扩展性采用省中心集中存储冗余方案,对多个地市提供实时内容分发服务,避免设备单点故障引起的业务中断;当系统并发量逐步增加时,可以增加CachingServer,使内容片库多个地方异地备份,提高系统能力同时,更加提高系统可用性。减少系统提供服务时延采用优化的边缘缓存算法控制边缘节点热度池,能够有效节约边缘缓存和骨干带宽同时,提供对热点节目有效缓存和命中,减少索引时间,更快推流和更少的时延。有效降低成本在省中心内容集中存储条件下,优化边缘推流服务器对热点节目缓存,提高边缘推流服务器命中率,减少边缘服务器存储以降低边缘服务器成本,同时减少从省中心调度流量,降低骨干网络的带宽;集中维护也带来维护成本优势。

应用情况

中心节点中心存储为2万小时标清节目,系统支持50万双向电视业务用户及7万并发流能。系统支持VOD业务、28套节目的时移业务、家居银行、股票、电视游戏、机顶盒短信及咨询类信息业务。骨干节点在全省完成17个地市骨干节点的部署,根据系统设计,每个地市部署2~7台推流服务器,支持2000~20000个并发流。在此系统平台上,开展视频点播、节目回看、栏目回看、频道时移、增值业务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用户体验,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和测试已经达到设计目标。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2

传统的广播电视网络中,信号通过有线线路范围覆盖,中心和边缘位置因为信号放大和传输距离的问题,信号质量无法保证一致,为此在实现数据推送时,信号质量成为最大的障碍,而且因为放大设备不具备双向处理能力,单向推送明显已经不能应付当代的使用要求。蜂窝网络是比较典型的双向通信技术,双向通信效率高,但存在辐射范围小的问题。如果使用蜂窝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无线网络传输,就需要更多的信号发射装置,这无疑增加了网络建设投入。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将会采用重叠式网络构架,传统广播和双向推送共同使用。通过大范围传播装置实现数据推送和用户反馈信息的处理,再结合小范围传播装置对网络推送进行补充,重叠式的信号交互可以让网络运用更加充分,传播效率也更高。

2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模块

广播电视网络最主要的信号是音视频信号,但在加入了交互信息后,成组信号传输时容易出现信号混合。在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模块首先要对信号预处理进行解决,将混合信号处理成有逻辑的信号组,通过信号封装流进入无线网络传输到用户端。

2.1信号的输入处理

广播电视信号在进入网络传播前,要对信号进行编码以保证传播过程中的准确性,编码与适配器组合才可以进行后续的信号操作。对于不同的信号采取不同的编码,也就对应不同的适配器,一对一的进行处理,更好的形成输出流。无线网络模块信号输入处理的部分,编码适配器都具备特定输入接口,将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分到不同传输域中,通过适配器处理的信号都会加入头包进入数据域。

2.2编码纠错能力

无线网络传输组帧之间需要适当的编码和调制技术进行协调,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将采用联合处理技术。首先是交织打散,对反分散后信号在时间和频段上进行复核交织以提升信号的分散度。这样分散交织的处理手段,能够强化信号传输质量,编码模块通过编码纠错、调制和交织综合处理。编码纠错主要是保证广播网络信号出错率在10-7以下,为此编码主要采用内码外码混合编制技术进行处理。外码编码完成后会产生对编码检验的结果信息,这些校验信息会放到信号处理模块的尾部,与处理生成的基带编码形成内码处理的信息串。调制主要采用的星座映射,任意的两个星座之间只有一个变化位,以此来保证变化误差降到最低。调制方法有很多,为了保证调制后的信号具有统一性,映射处理还会对信号功率进行处理,保证信号具有统一的功率。传统的编码机制在网络中已经表现了较好的数据传输效率,但有线网络面临衰减,无线网络面临选择,编码信号的传输还是存在问题。在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调制技术得到了更新,星座关系通过旋转和交织,支路采取单独传输策略,接收端不仅能够接收当前线路的信息,还能接收另一条线路的有关信息,这样单独传输复合接收的模式,保证支路信号丢失时仍有可以恢复的信号流。交织技术是针对传统有线线路干扰多、衰弱快的问题产生的,多种交织技术在无线网络中,对信号通道进行处理。信号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就是多通道噪声,在较长的传输过程中,变信道对信息流的干扰,在多通路传播时影响的不只一条信息流,而在接收端进行恢复时,又只能单独进行恢复,其他受影响线路就出现了永久的连续错误。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中,多种交织技术,在多通道信号内部形成更为精准的随机效果,时间交织和频段交织能够保证受到影响的信号流仍然能够进行完全恢复。时间交织是将模块内数据用伪随机机制分散到不同的时间处理线路上,将无关信号的干扰降到最低。频段交织则是在频段数据内进行随机化配列,对信号单元进行重组,极大的降低了选择通道中信号的相互干扰。

3总结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3

心电网络系统建设目标

实现网络接收医院各病区传输的心电图数据,合理利用心电图专家资源,实现为全院心电图检查集中出诊断报告,建立专家会诊与审核机制,建立现代化心电图网络工作模式。建立医院心电信息管理平台,在满足心功能科室工作流程需求的同时,将医院的静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等相关设备进行连接。集中诊断报告、集中存储与管理所需病历的心电信息检查资料,将保存的心电图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随时查阅的方式,彻底解决心电图的信息网络报告,心电图信息存储的需求,实现医院心电信息电子化,无纸化的工作模式来改变心电图室医生日常繁重的心电图手工操作的历史,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以最小的工作强度换取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医院建立完整的心血管专业心电信息疑难病症资料库,建立这个心电信息诊治平台可以积累临床资料,资源共享,广泛讨论,从个案的心电图资料中发现共性的特征,总结经验,有助于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正确合理治疗,随时观察、对比,改善预后,提高诊疗质量。为青年医师提供临床心电图信息资料经验,激励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指导临床研究方向,为最终防治心血管疑难重症打下基础,促进学科的诊疗水平的提高。将每日临床工作与临床研究资料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直接为临床医疗、教学及研究工作提供强大的心电信息数据库。建立心血管心电信息疑难重症及特殊病例诊断与治疗临床资料数据库。为这类疑难重症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实践依据。用临床实践指导教学和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疑难重症和特殊病例实例,强化教学效果。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具有学术研究的心电图病例,改变以往无病历可查、可用的状态,建立规范的科室管理模式,按照医生权限工作,实现科室内各种信息全面、实时、客观统计管理,真正的实现心电信息化与工作的综合管理。具有可靠的数据备份机制,支持光盘备份。实现诊断报告模版化、规范化,报告集中管理打印,提供较完善的诊断模版,减少医生重复输入的工作量。

我院心电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

住院病人心电图检查①医生开具病人心电图检查电子申请单后病人信息会自动传到心电网络管理系统中。②由临床医生推着无线心电图网络系统移动设备,给需要做检查的患者做心电图检查。③打开无线移动心电检查仪,在心电工作站上找到该患者的检查信息。④给患者接好导联,开始心电检查。⑤做完心电检查后,利用无线网络把采集到的病人心电信息发送到心电图室,让心电图室的医生给病人出报告。门诊病人心电图检查①医生开具病人心电图检查电子申请单。②病人到收费窗口缴费。③病人拿着发票到心电图室候检区等待检查。④心电图室医生接过病人发票,在心电工作站病人列表中找到该病人的检查信息。⑤选中该病人的检查信息,给患者接好导联,开始心电检查。⑥检查完之后,病人在外面等候医生诊断报告。⑦医生在心电图工作站软件上打开刚做好的心电图检查,对报告进行分析,下结论。⑧打印审核完的诊断报告,交给患者。

使用心电图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全部实现无心电图纸的工作时代,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节省。通过心电信息管理系统规范以及优化了工作流程,对心电图仪器的使用网络化管理,减少医务人员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医生工作量,快速提高工作效率从电子申请单的提交、收费、检查、数据录入直到出检查报告,心电检查网络系统设计了一套适合医院的工作流程,使心电图的工作流程实现网络自动化进行。建立信息化资料库,提升医院软实力规范医院的心电图检查与诊断秩序,所有心电图集中出报告,集中数字化的存储,可以实现心脏病患者资料统计存储和自动化,疑难患者资料的储备,对于科研分析有重大意义,同时可以对科室员工的工作量和状态进行统计,能够发现管理薄弱环节,更好评价员工,激励员工。提高医院科室形象心电图检查后,打印出图文并茂的病历,同时生成电子病历,为病人提供电子病历存放查询服务,增加对用户的影响力。远程心电图诊断。提供远程诊断功能,对于病区临床医生做的心电图检查,通过网络将采集的心电图传输到诊断中心,当时即可得到报告,并且无需人工取送。提高协同工作的能力,实现网络会诊的功能。方便了临床医生网络查询检索建立心电信息网络系统后,心电数据采集后,临床医生立刻经网络得到患者的波形信息图文一体的诊断报告,及时做出诊断,从而极大限度地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了整个医院的运转效率。临床医生也能够实现在网络上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测量、分析、多次图型对比的功能,还可以将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心电图资料做讲课课件资料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临床医生的网络办公能力。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4

网络新闻评论有如下特点:

广泛参与性由于网络的技术特点,只要身边有联网电脑,关注新闻时事的人就可以登录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电视媒体望尘莫及的。一些网络媒介在重大新闻发生时开设“BBS论坛”,网友发帖子数量每每数以万计。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力量为社会开辟了新的评论空间,而这种评论空间又因不受时空限制,特别是不受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公众发表言论的绝对选择权限制而极大地调动了网民参与的积极性。再加上网络电视的出现,弥补了网络原有的声像缺失,网络参与者越发增多。

自由开放性网络评论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网民在接受信息和发表言论时理论上的无限自由度;一方面表现在网络评论的内容也更加具有开放性,开放是网络评论传播的基础。比如目前一些网络媒体在处理重大和重要以及突发事件时,不仅采取直播形式对事件进行实时报道,而且还为网民创造参与评论的空间,对事件进行即时评论,这种个性化、多元化、多点对多点的广泛参与,印证了网络评论的开放性。

内容的离散性由于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即时交互等网络特性,导致“边缘评论”或“离题评论”的信息量明显增大,其评论的内容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种多元化和离散性的评论无疑推动了网络评论的发展。但一些“离题评论”其实已经不是评论,只是借助网络评论平台提供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好恶将随意的内容写在上面。当然这也难免有一些有害的信息混杂其间,形成网络评论噪音。

评论的大容量性网络评论具有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的显著特征。如今的受众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事件评论,而是随着受众接受水平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增强,网民更加希望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而网络新闻评论通过网民的参与和互动正向专栏集纳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随着新闻事件向纵深发展,不断向专题评论充实最新最快信息,同时将相关背景资料等内容填充在专题新闻评论中。通过网民的互动,评论在“海量信息”的支撑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一些网站还在图片、照片,视音频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以补充网络评论“具像化”不足,提高传播效果。

传受人群的相对确定性从网络新闻的角度讲,网民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网民是受众,是网络评论的阅读者和接受者。另一层含义是网民是传者,是评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后者更多的既是受者又是传者。但不管是受者还是传者,网民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必须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其网民身份和发表网络评论。由于这种较强的技术约束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参与人群也相对固定,也就是说,网络评论的接受人群基本上限制在会使用网络的相对固定的人群中。而这一人群的总体特征就是具有知识化和现代化倾向。

由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这些独特优势,使得近年来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被网络分流。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的兴起,网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

那么,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态势,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怎样应对挑战,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呢?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与网络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电视特征”一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突出这个优势是电视新闻评论赢得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是电视的具像化特征。电视评论主要以事件、人物的直观影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这与网络评论的信息(文字)的间接性传播相比,更加具有直接性。电视评论可以通过现场报道、纪实拍摄,发挥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优势,以电视影像特有的张力,增强电视评论的说服力。其次是评论形式的多样化特征。由于电视评论节目是可以由画面、声音、同期采访、字幕乃至电子特技等多种视听符号和表达手段来结构,所以从表现形式来讲也多种多样,比如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偏重报道的评论节目,像直播+主持人(嘉宾)类评论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以少数嘉宾参与的言论为主的评论,还有参与者相对较多的新闻性谈话类节目,都属于评论节目的范畴。再次是人际传播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相对网络新闻评论来说,特别是在“评论”信息传播环节,更接近人际传播,或者可以称为“准人际传播”。口语传播在这里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它能够实现屏幕内特定交流人群的充分互动。对于屏幕外的观众来说,这种传播方式的接受效果也较网络评论要好,但不足是除了现场直播类评论节目外,很难实现与屏幕之外的人群的直接互动。以上这些特征是网络评论难以企及的,电视评论应将这些优势充分放大,形成竞争强势。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个性“凤凰”以短短的8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华语电视媒体的奇迹,这其中,具有“凤凰”特色的评论节目的构建功不可没。观众不难发现,不论是《锵锵三人行》,还是《有报天天读》,“凤凰”的所有评论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电视新闻评论的这种个性,也是网络新闻评论很难比拟的一个优势。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化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评论内容的个性化、节目形式的个性化、主持评论风格的个性化等。关键是要根据节目的定位,充分发掘个性,让观众对节目能够产生深刻的印象。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水准与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开放性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也可以在竞争中创造优势。特别是在专业性强的特殊领域,权威专家和业界知名人士通过电视与观众谋面,对某一领域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这往往更能吸引观众的目光。比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4套)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特别节目,就是邀请知名军事专家紧跟战争动态,通过电视发表评论,结果该节目在同一时期不同电视媒体的同一题材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平民化电视新闻评论平民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事件具有“三贴近”的内涵;二是以平民角度和平民化的叙述方式来进行评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像原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等节目,更加关注百姓身边的事、与百姓有密切关系的事,并对此进行平民化的评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发表见解,来关照生活、反思生活,进而达到电视新闻评论的广泛教化功能。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方式的娱乐化随着电视新闻报道和电视评论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的叙述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比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今晚》、《马斌读报》,都采取了一种娱乐化的方式进行讲述与评说。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开设的一档足球评论栏目,由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3人共同主持(其实没有主持),整个谈话氛围基本上就相当于熟悉的街坊四邻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天,但聊天的内容和评论的内涵还是非常有专业水准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朴实自然幽默的评论风格是一种创新,是电视评论方式多元化的一种倾向。

强化电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与网络电视新闻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的互动性有着明显的不足,这就要求电视媒体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积极借鉴网络的优点,在节目的互动设计、调动观众的参与性上加以弥补。比如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直接与观众形成互动,包括异地视频切换、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的直接互动。中国教育电视台2006年的《两会进行时》直播特别节目,就在评论过程中充分运用互动手段,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每次节目播出过程都收到大量短信、电话反馈。除直播手段外,利用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也可以增强节目的互动性,特别是电视媒体可以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和嫁接,实现电视和网络的互动,促进观众与节目的间接互动。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5

(一)文本是指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的相应符号及符码所组成的表义结构,而电视文本就是一个与电视层面相结合的符码网络,并以一定的形式加以交换和传播。简单而言,电视文本就是电视媒体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的符号载体。电视受众可以通过电视文本获取、接收和吸收文本内容,同时也可以参与其中,对文本加以自身的解读和注释,从而对电视文本进行再创造。

(二)著名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提出电视文本应当为生产者式的文本,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书写性。具体而言,生产者式的电视文本是指读者可以参与到电视文本中去,并能对电视文本做出丰富多样的理解,电视文本应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文本,读者有其适当的阅读空间,对文本进行创新解读,附以新的文本结构,新的意义;同时,生产者式的文本可以通过文本的通俗性,实现读者有利于自身的解读方式,从而电视文本作为电视文化的媒介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避免传统大众传媒中传播方封闭的文本阻断读者思想交换的情形,实现电视文本传播中读者占买方市场的目的。

二、网络文化语境下电视文本的变化及表现

(一)通过网络视频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越来越大,通过电视收看的人群日益萎缩。这种观看方式的转移不是传统电视媒体的衰退,相反,网络电视的观看方式,反而促进了电视媒体的发展和繁荣。因为这只是一种电视媒体摄取途径的改变,网络中议题的根本来源仍然是电视,而网络文化越是发达,对电视的议论越是激烈和广泛,越能够促进电视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中对电视的评价和聚焦都会对电视文本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一种电视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良好回馈,反映了电视文本生产者式的特点,同时也因网络中的评论及建议,以网络文化语境的形式对电视文本产生影响。

(二)网络文化语境对电视文本的具体影响,具体从电视节目的不同形式分析。首先,电视剧是电视文本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网络对电视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方面,网络文化对电视文本的影响主要通过电视剧文本变现出来。如近年来电视热播的一些青春偶像剧或青春励志剧,此类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的电视文本,必然需要适应青年一代的口味,针对其对网络文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接受度,电视文本则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予以书写,同时在文本中也大量运用到网络文化语境。其次,网络文化语境对电视节目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如果说对电视剧的影响是通过文本内容中涉及的间接应用,电视节目则是对网络文化的直接应用,尤其是电视娱乐节目,网络文化的语境逐渐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所必备的技巧和武器,甚至许多电视节目直接将网络文化语境中的某些部分作为其节目内容加以利用,电视受众同时也以网络媒体的方式予以反馈,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一定程度上更加剧了网络文化语境对电视文本的影响。

三、网络文化语境下电视文本的几个层次

网络文化语境下电视文本的分层主要是从电视文本的由产生到传播,再到受众接受的过程予以划分,根据费斯克对电视文本的划分,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次级和三级文本:

(一)初级电视文本是电视文本的生成阶段,它指的是电视文本中所反映的电视内容,是原始的电视文本创作。

(二)次级电视文本是经过电视媒体的初级解读,将电视文本以一种解读方式对电视文本的宣传,不仅是对电视文本内容的宣传,还可以通过音乐、杂志、评论等多种形式,对电视文本的初级解读。

网络电视论文范文6

【关键字】dttv,sfn,mfn

概述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作为一种无线覆盖传输平台,可以完成多种业务,目前可以开展的业务范围有:

车载移动接收,如公交车、个人用轿车等,收视人群众多,广告收益大;

移动接收,如便携式接收,便携式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未来还可以升级到手机电视;

家庭定点接收,每个家庭可以收看到多套数字电视节目;

公众场合分众定点接收,如宾馆、车站、医院、旅游点等。

系统建设完成后,可以开展的增值业务有:

可以同时转播多套立体声广播;

可以通过该平台发送数据等移动多媒体服务,如ipdc(ip-datacast)广义数据广播系统,该ipdc系统能提供多样化的商业业务:即时新闻与股市、交通/旅游数据、多媒体传输、交互式网页/主题式内容搜索/影院电影数据与预告片、电子股票、电子商务、交互式广告等。

总之,该系统不仅是一个电视广播系统,同时还是一个多媒体广播系统,在这个系统平台上,未来可以逐步发展很多增值业务。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该系统还可以升级为带回传的双向传输系统,业务范围将不断拓展。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划,1/4的电视台(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将发射和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用数字电视转播北京奥运会;2010年计划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广播;2015年停止模拟广播电视的播出。

但是在全国很多省市的系统的建设及试验中,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注重单台发射机的性能,忽略系统整体的性能,不利于系统扩展;

对模拟电视了解比较多,而对数字电视的“网络”性能了解少,所以没有进行网络规划;

对系统的使用要求没有明确的认识,对移动覆盖和固定覆盖的差别认识不够;

对未来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系统建设多为短期行为。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方案,以供参考。

网络规划

未来的数字电视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单个“发射台站”,如单频网(sfn)、多频网(mfn),强调网络概念,所以设计思想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未来的数字电视至少是以省、市为一个独立的网络,由多个发射台站组成,播出相同的节目。与原来模拟电视发射系统相比,系统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建设初期必须考虑网络规划!

1系统结构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是一个“网络化”工程,系统平台由3个网络组成,即数字电视单频网、节目分配传输网和远程监控管理网,无线覆盖网由多个发射台站(基站)、单频网前端、演播室(包括编码复用)等组成,以完成广播覆盖功能,是系统的核心部分;远程监控管理网络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系统管理功能;

节目分配及数据传输网络是上述两个网络的纽带,完成节目分配和监控回传等功能。

以前的模拟电视系统,主要考虑单台站覆盖,站点相对较少,所以对远程监控和节目分配网络要求较少,随着网络的扩大,对于数字电视系统,站点管理变的越来越重要,节目分配要求的带宽越来越大,所以在系统建设初期,必须考虑三个网络的规划。

2.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以下5个子系统组成,

编码复用子系统,包括ca子系统等;单频网前端同步子系统(对多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频网系统不需要);发射台站子系统,由多个台站组成,包括天馈、发射、供电、机房环境等;监控系统,包括监控中心和发射台站本地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节目分配传输系统,由地面传输网络和接口转换设备等组成。

a.网络的项目需求

首先要明确覆盖范围,及在覆盖区域内有多少可利用的站点资源等,便于系统统一规划;

其次,要明确移动和固定接收的系统覆盖要求,移动接收比固定接收要求高很多,移动能够兼顾固定,但固定不一定能兼顾移动。其中室内便携接收要求的最低空间场强最高,车载移动接收次之,固定室外接收最低,差别可达20db以上。明确了系统的最终覆盖要求,便于选定合适的系统方案;

第三,数字电视的覆盖范围不但与天线的相对高度和台站的erp有关,而且与传输的有效码率(节目数量)有关,如qpsk、16qam、64qam等,采用的码率越高覆盖范围越小,所以在选用系统参数时要折中考虑站点的发射功率等因素;

第四,如果是单频网,还必须考虑站点最大距离、移动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建站密度。

b.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在系统建设中,首先必须进行网络规划,然后进行系统设计、覆盖设计、系统集成等,在系统安装开通后,还需要进行覆盖效果自动测试、评估,最后对系统进行优化。由于各地的地理条件、可用的站点资源、覆盖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在网络建设中必须根据当地条件单独进行设计。

覆盖设计包括站点的布局设计、系统参数选择、功率等级计算等。目前计算采用的参考标准主要是:

采用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系统参数对c/n的要求);

tr101190标准(覆盖最低场强要求,分移动、固定、便携等);

okumura-hata数学模型(考虑地形起伏后的覆盖模型);

ts101191(sfn标准或相关标准,规定了站点密度);

根据sfn要求,确定站点布局;根据站点条件,通过计算确定每个站点的erp值;根据覆盖范围要求,确定天线场型及功率等级;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平衡各个站点的覆盖区域与覆盖场强;

数字电视要考虑网络化设计,所以站点的标准化设计非常重要。标准设计内容包括:天馈系统的共用设计,天线的下倾设计等;发射系统的标准设计,避免erp差别太大的情况;远程监控系统的标准设计,要与站点设计独立,便于扩展。

随着系统的扩展,上述标准设计变的尤为重要。

c系统评估与优化

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需要对覆盖范围进行测试,以评估覆盖效果,同时系统测试可以为下一步系统优化提供依据;

系统测试主要包括:移动覆盖测试和固定场强分布测试(特殊情况下使用);测试采用自动测试系统测试。

测试完成后,可以与原设计进行比较,同时通过系统分析,找出覆盖偏差的原因,通过调整天线场型和系统参数,使系统尽可能优化。

3单频网

a.数字电视单频网的特点

数字电视单频网就是由多个发射台发射组成的数字电视覆盖网络,所有发射台采用同一个频率在同一时间发送同一个节目。

数字电视单频网的主要优点是:

节省频率资源,整个系统只需要一个频率;

小功率多布点,覆盖范围大;

用户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移动接收中不需要更换频道。

数字电视单频网的主要缺点是:

对站点距离有严格要求,因此站点密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