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惨淡经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语惨淡经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语惨淡经营

成语惨淡经营范文1

2、出自: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愤怒到极点。

4、造句:

(1)昨天,当她的老板听说她又没能在限期前写完一个报告,他火冒三丈,当时就解雇了她。

(2)他说:“其实汽车真正给撞坏的地方也就是后面的保险杠。但是,我知道我爸爸看见了会火冒三丈的。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真是非常生气,甚至要我自己掏钱来付修理费。”

(3)一想起去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我仍火冒三丈。

(4)到了十分钟,我简直是火冒三丈。我把电话听筒甩下去,还把所有的.文件都给撕了。

(5)而只有当这帮乌合之众搞错地方,把废料倒在他们自己国家的时候,这些国家才会火冒三丈。

成语惨淡经营范文2

一、审美品鉴,激发兴趣

成语以形式简洁,意义精辟、深刻为其最大特征。在成语意义阐释的背后,有着或寓意深刻、或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人物等。人有喜欢故事的天性,所以语文教师应从审美的层面,让学生来品鉴成语,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把成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三国演义》的欣赏相结合。望梅止渴、割须弃袍、刮目相看、髀肉复生、三顾茅庐、初出茅庐、集思广益、草船借箭、鞠躬尽瘁、刮骨去毒、乐不思蜀、如鱼得水、势如破竹,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和人物有关的重要成语。教师经常让学生说出与成语相关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故事阐释含义。既在审美层面上增强了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又进一步把握了成语的含义。

二、“望文生义”,理解记忆

中国文字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与实物有着意义上的联系,那么作为语言文字之精髓的成语,要把握基本意义,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望文生义”,然后进一步掌握其引申义。望“文”,这里所谓的“文”,就是指成语中关键的字词,通过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把握成语的含义。

很多成语可以通过“望文生义”这一方法,进行牢固记忆。比如防微杜渐,如果掌握了“渐”是指事物的开端,那么整个成语的核心意思就能把握。意思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萌芽就是通过“微”和“渐”体现出来的。“微”的意思很简单,不需要着重记忆,所以这个成语着重把握“渐”的意思就够了。诸如此类的成语很多,通过把握关键词的意思,从而把握成语的意思。

当然,有些成语的含义是望文生义不能解决的。这些成语要特别警惕,需要特别记忆。比如目无全牛、身无长物等。

三、明其对象,辨别色彩

高考对成语的考查很注重成语的使用对象和感彩,比如对象误用、褒贬误用。所以掌握成语还有一个讨巧的方法,就是明确成语的使用对象和成语的感彩,这样做起这类题目就会游刃有余。诸如沾沾自喜、振振有辞、歌舞升平、死得其所等等,往往会出现褒贬误用的情况。如2014年高考大纲卷成语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敝帚自珍的适用对象是自己的东西,而吉他是朋友的,所以B选项是错的;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形容人,这里形容春天,用错对象。叹为观止,谓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所以不合语境。这样这个题目很容易得出正确选项A。

四、注重语境,细加体味

现在高考语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语境判断显得更为重要。我们所见的常规题目是不同的成语出现在不同的句子中,让考生找出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现在倾向于考查同一段落中的不同成语的运用,所以段落的语境对成语正误的推断来讲非常重要。在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广东卷、福建卷、天津卷就是以段落的形式出现,对多个词语(包含成语)进行考查。这充分说明在做题时,注重语境,在运用技巧把握成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成语的能力特别重要。例如2014年江苏高考词语题,就是体现段落语境的重要性: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成语惨淡经营范文3

一、对实词使用情况的判断

1,从语意轻重角度辨析

不少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语意上有轻重之别:有的适用于重要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辨析时可结合语境内容选用。

例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

(反省,反思),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辨析]“反省”的语意轻重程度要比“反思”重,根据句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等内容,该句应选程度更重的“反省”。

2,从词性角度辨析

对实词、虚词的辨析,还可从两个词语的词性人手。先分清两个词语的词性,弄懂所选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或所起的作用,然后结合词语的语法功能进行判断。

例《图雅的婚事》正是抛弃堆砌复杂――(隐晦,隐讳)电影语汇的中国艺术片的惯用手法,大开大合,以简御繁,才得到挑剔的柏林电影节评委肯定的。

[辨析]“隐晦”指含意不明显,形容词,在句中一般作定语;“隐讳”指因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动词,一般作谓语。此处应选可作定语的形容词“隐晦”。

3,从感彩角度辨析

实词和虚词都有一些词语带有一定的或褒或贬或中性的感彩,辨析时,先要把握整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感彩,然后选用那些能和句子感彩协调一致的词语。

例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巴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故事。木兰的性格被――(窜改,篡改),为的是体现美国的文化价值理念。

[辨析]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属于中性词;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属于贬义词。该句不含贬义,应选“窜改”。

4,从语体色彩角度辨析

语体色彩一般分书面语和口语两大类。书面语具有严密、规范、文雅、庄重的特点,口语则具有自然、活泼、通俗、生动的特点。辨析时,应根据句子的语言特点选用。

例这个星期天去什么地方活动,大家____(商榷/商量)一下好吗?

[辨析]“商榷”是书面语,一般用于较为正式、严肃的场合;“商量”则一般用于口语:此处宜用“商量”。

5,从适用对象角度辨析

不少词语具有一定的适用对象,有的适用于人,有的适用于物;有的适用于具体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自然,有的适用于社会。

例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的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震荡/振荡),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辨析]“震荡”指震动、动荡,它既可用于自然,也可用于社会;“振荡”指振动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它只能用于自然。该句的语境为社会生活,因此只能选“震荡”。

6,从搭配角度辨析

一些词语如果随意改变它们的搭配对象,就会违背语言习惯,影响语意的表达。和病句辨析一样,实词也可从主谓、动宾、主宾、修饰语和中心语、介词短语、关联词语等搭配角度考虑。

例 近期我市雨水____(充沛/充分),容易引起传染病流行,因此消毒预防工作不容忽视。

[辨析]“充沛”是“充足而旺盛”之意,根据搭配习惯,一般说“雨水充沛”“精力充沛”“感情充沛”;“充分”是“足够”的意思,一般跟“条件”“理由”搭配。此处选“充沛”才能与主语“雨水”搭配。

7,从谦敬角度辨析

敬辞多用于尊重他人,谦语多用于自我谦虚。有时,近义词的选用也可从谦敬角度人手。

例这不过是朋友们的(过誉,赞美)之辞,他们希望我不要辜负师傅的栽培。

[辨析]“过誉”是“过分称赞”之意,可用于表示谦虚的说法。该句说话者所表达的是一种自谦之辞,因此宜选“过誉”。

二、对虚词使用情况的判断

1,从语义关系角度辨析

对关联词和一般连词而言,要快捷而准确地判断它们的使用情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弄清楚所连接句子(或词组)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事实证明,不管在何种年代,人民____(不但/不单)是一支战斗的队伍,还是一支生产的队伍。

[辨析]从上下句的语义关系看,“战斗的队伍”和“生产的队伍”应该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不但……还”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单……还”才是表并列的关联词,此处应选“不单”。

2,从强调内容角度辨析

有时,句子强调的内容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反过来也一样,选用不同的词语,也可以强调不同的内容。因此,正确把握语境的内容,揣摩语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选用此类词语的前提。

例4月2日,东亚、汇丰、渣打、花旗首批4家完成本地法人银行注册的外资银行____(一起/一齐)开门迎客,正式为中国内地居民提供人民币零售金融服务。

[辨析]在“同一时间”的一致行动(强调“时间”),应用“一齐”(此时“一齐”可用“同时”代替);表示“在同一场合”的一致行动(强调“地点”),则用“一起”(此时“一起”可用“一块儿”代替,如“等一下,我跟你一起走”)。从“4月2日”等信息可看出,该句强调的是4家外资银行“同时”“开门迎客”,因此应选强调时间的“一齐”。

3,从已然与未然角度辨析

分清事情是“已然”(已经发生)还是未然(将要发生),也是辨析选用词语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虽然,即使)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____(但/也)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

[辨析]从句中“提出了”可看出,“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的“理论或模型”已经是一种事实性情况,“提出了”是一种“已然”行为。“虽然”是一个表示承认事实的关联词语,而“即使”是一个表假设让步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条件是尚未实现的事情(未然)。因此该句应选“虽然……但”。

4,从使用习惯角度辨析

有些意思非常接近的词语,如果孤立地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很难区别它们有什么不同。对于这类词语,我们可以结合语言环境,根据它们的习惯用法来辨析和选用。

例包公作为封建社会的优秀

人物,其忠义、公正、廉洁形象

(历来,从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传诵。

[辨析]“历来”和“从来”意思差不多,但“历来”习惯上用于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则多用“从来”。该句是肯定句,应用“历来”。

三、对熟语使用情况的判断

限于篇幅,且其他类型的熟语辨析方法都有相通之处,因此下面只着重谈谈成语的辨析。

1,从成语义和语境又是否一致角度辨析

成语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语境,换句话说,一个成语必须用于适合它“生存”的语言环境,才能发挥出它独特的表意功能,否则很有可能弄巧成拙。因此,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

辨析时,我们尤其要注意以下类型的成语,因为这些类型的成语最易造成和语境义的不协调,甚至相冲突。

①似是而非的成语。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字面上差别不大,含义却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很容易混用。如: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能睡觉或睡不着觉);目光如炬(眼光像火炬那样亮,形容见识远大)――目光如豆(形容眼光短浅);不胜其烦(使人无法忍受的那种繁琐)――不厌其烦(形容人有耐心,不嫌麻烦);不可理喻(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可理解)。

②近义成语。有些成语,在含义和用法上存在着既“大同”又“小异”的特点,而这“小异”,往往就是此类成语的根本区别,也是命题者考查此类成语的着眼点。如:前赴后继(赴:上去)――前仆后继(仆:倒下);鱼目混珠(用于物)――鱼龙混杂(用于人);安分守己(偏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循规蹈矩(偏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半途而废(偏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

③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有些成语,若按字面上的常见义去理解,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得出跟它的实际意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判断。如“危言危行”,它的正确含义是“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端正,正直),其中的“危”,易使人误解为“危险”。汉语中类似的成语还有不少,如:差强人意、目无全牛、休养生息、涣然冰释、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火中取栗、不可理喻、不刊之论、不足为训、文不加点、一文不名、不绝如缕、江河日下。

④有使用前提的成语。部分成语的释义包含有该成语的使用前提,如果运用时忽视了这一前提,则会导致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如:谈笑自若(前提: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含义:跟平常一样说说笑笑)、大快人心(前提: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时。含义:大家非常痛快)、有口皆碑(前提:只能用于既成事实的好人好事,即“已然”之事。含义:人人称赞)、安之若素(前提: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时。含义: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拍手称快(仇恨得到消除时拍着手喊痛快)。

⑤有褒贬色彩的成语。不少成语是有感彩的,如果忽视其感彩,也会造成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一致。褒义成语用于贬义语境,或贬义成语用于褒义语境,是高考中较为常见的设误类型。如容易褒义贬用的成语: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比喻名声在一时广为传扬。噪:传扬)、惨淡经营(比喻作画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精心布局;或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开拓并从事某项事业。惨淡:费尽心力)、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有头有脸(比喻有名誉,有威信)、有口无心(嘴里爱说,心里没什么)等等。容易贬义褒用的成语: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明哲保身(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采取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好好先生(一团和气、与人无争,不问是非曲直、只求相安无事的人)、处心积虑、趋之若骛、无所不为、巧言令色、巧立名目、好为人师。

⑥有谦敬语气的成语。成语中也有不少谦语敬辞,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毛病。如常用于自我谦让的成语有:敬谢不敏(比喻因为不聪明无才能,恭敬地表示谢绝)、一得之见(表示自己一点浅薄的见解)、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常用作对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说的客套话)、狗尾续貂、笨鸟先飞、洗耳恭听、雕虫小技、才疏学浅等等。常用于尊重他人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高抬贵手(恳请别人原谅或饶恕)、卓尔不群(用于称赞别人非常优秀,超出常人,与众不同)、金玉良言、金枝玉叶等。

⑦有特定对象或范围的成语。不少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用法上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使用不当便会出现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之间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致使成语义和语境义的不协调。如:汗牛充栋(用于形容书籍多),鳞次栉比(用于建筑物),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之好(用于夫妻之间),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人老珠黄、沉鱼落雁、秀外慧中、风韵犹存、嫣然一笑(专用于女性),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只用于形容“人工”的精巧)。

2,从是否属于多解成语角度辨析

大多数成语的含义、色彩和适用对象都是相对稳定的,但也有不少成语含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意义或语体色彩,可以根据不同的含义满足不同的表达需要。如“轻描淡写”:既指“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如:安祺在小说中虽不是主角,但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时并未轻描淡写),也指“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如:这事后果如此严重,你竟然就想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此类成语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倘若我们不了解其语义的多重性特点,答题就容易产生判断上的以偏概全。如:老张今年65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如果我们只了解“短小精悍”用来“形容文艺作品或发言简短有力、内容充实”这一含义,不知道它还可用于“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这一用法,就很容易把该选项当做错误选项看待。

类似的多解成语还有:灯红酒绿、淋漓尽致、指手画脚、沁人心脾、如虎添翼、歌舞升平、秀色可餐、高山流水、左右逢源、瞻前顾后、亭亭玉寺等等。

成语惨淡经营范文4

从学生的实践运用出发,笔者认为生成有效的语文复习策略,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化繁为简。一个个的考点训练,或许扎实但不免流于烦琐、枯燥。而且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太可能边做题目边回忆众多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有效的复习策略要能着眼于知识的关联性和思维的融通性,变分类训练为整合探究,化繁为简,使分离的知识点在运用中“并入”成为一个能力整体。

二是程序运用。静态的知识如何转化为动态运用的实践能力?有效的复习策略,需要关注“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的生成,最好是具有程序运用的情境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整合形成系列可操作的步骤,使其能够在熟悉的条件下借助这些步骤有效激活原有的知识积累,形成恒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以此例彼。具有举一反三的解题思维和学习能力,是高考语文复习所希望达成的至高目标。有效的复习策略,要能促动学生“近”取譬,从课内外的典型“范例”出发,基于熟悉的问题情境,辨析异同,深悟“事理”,整合出一体化规律,以此例彼,实现规律性迁移。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高三语文复习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最后阶段的复习中,加强了对“学生”这一原点的分析,着力探究、生成各种整合性情境策略,以提高语文复习的有效性。应该说这一努力取得了良好实效。下面,笔者拟结合“客观题和语言表达”“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三个板块,具体介绍三种“整合”策略,力求达成一个板块一点突破。

一、凸显语境,“辨析”整合

“客观题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表征是:内容博杂,反复记忆效果不明显;语言运用变化多端,让人理不清抓不住。但纵观全局,我们会发现语境意识的缺失是问题之“肯綮”,解决好这一点,也就辐射解决了关联着的诸多问题。在作知识归类整合时,我们不妨通过凸显语境、强化辨析,来训练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融合成一种整体性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在语境中辨析记忆

如关于“词语(成语)的形义”,举例如下:

①前景暗淡 色彩黯淡

战争爆发 山洪暴发

立案侦查 军事侦察

大坝合龙 双手合拢

群山曼延 火势蔓延

远大抱负 蓄意报复

……

②安土重迁,不肯迁移

不忍卒读,悲惨动人

惨淡经营,苦心规划

瓜田李下,易起嫌疑

目无全牛,得心应手

首当其冲,受攻受难

……

在整合时凸显语境,既有利于辨析记忆,也能提升学生在各种陌生化情境中迁移运用的能力。

(二)在语境中推断确认

无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语句的衔接,如果不具备在语境中推断确认的能力,目前所通行的归类整合复习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要求判断“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这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2006年浙江卷),很多学生脱离语境,凭感觉判断第一句中的“于”表被动,出错率很高。我们来看原文:

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前文有“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是指“人吃物”。可据此推断确认,此句说的是“物吃人”,“于”起到“引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表“被动”。

实际情况表明,学生就算整合了虚词“于”的常见用法,但只有同时具备语境中推断确认的能力,才能保证解题的准确性。

(三)在语境中转化生成

很多语用题涉及学生根据语境转化生成的能力,如2012年的广东卷,要求“将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此题需辨析“语境”――招聘启事。招聘启事一般包括公司自我介绍、招聘员工要求、招聘流程等,多为书面语体。然后可根据从语境中分析出来的这些隐性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转化生成。

复习中,要强化根据提供的素材辨析语境转化生成的能力训练,这是提升学生语用题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回到基点,“透视”整合

关于“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近几年多以小说或记人叙事类散文为主。由于材料内容和题目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这一板块的复习时始终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即使教师整合了各类题型,并且归纳了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但由于缺少深刻的文本感悟基础和阅读思维的建构整合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材料,学生仍感到“手足无措”。对此,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回到基点,“透视”整合。

什么是阅读的基点?就是“理清思路”。可以说,每一类题目的解答都需要以“理清思路”为保障,我们不妨从层次脉络的梳理出发,来“透视”一下各类题型。

(一)直接要求梳理思路的

这一类题型如:

例1 (2012年重庆卷《太阳梦》)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例2 (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例3 (2013年浙江高考样卷《西湖的风》)作者是从哪些时间、空间的角度描述“西子风光”的?

(二)考查层次之间关系的

这一类题型如:

例4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小说第二段”表现的内容是“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精细能干”。要弄清此段与下文的关系,就需先理清下文层次: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逐渐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最后父亲在女儿出嫁后很孤独等。然后再找到材料之间的关系:①写父女相依为命地生活,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作铺垫;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作铺垫。

关涉材料之间联系的题目,包括标题与全文,开头、中间、结尾的材料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等,都可通过理清思路、概括各层次的要点,来分析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考查深层感悟鉴赏的

这一类题型如:

①赏析所写的人、事、物、景象等。

②联系全文,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③文章带给你哪些思考?联系现实谈谈感悟。

解答这些题目似乎和层次脉络的梳理没有关系,但通过“透视”却可以发现,要答得准确到位,还需先“理清思路”。学生答题不会分点或表述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理清层次。我们可结合几个实例作深入分析。

例5 ( 2009年浙江卷《魔盒》)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分析】文章通常是在具体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赏析贝格斯太太的形象可根据相关的情节层次分别概括提炼。情节一,贝格斯太太请“我”喝茶谈心――淳朴善良,热情爽直;观察敏锐,善解人意。情节二,与我分享她的宝贝盒子――热爱故土,珍视亲情。

例6 (2010年全国卷《灯火》)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分析】文意是在作者文思拓展中不断得到丰富的,多层面挖掘“灯火”的意义,还需要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层次一,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层次二,灯火下夜读――陪伴着我们的成长;层次三,灯火下祖孙相牵――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例7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第9 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似乎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其实是要求紧扣文本思想,作出“对应性”评价。而作品的多重意义是蕴含在情节内容中的,所以要根据情节层次去挖掘感悟或评价的点。情节一,“我”的乘车经历和基辅读者的遭遇――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情节二,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回到“理清思路”这一基点,“透视”整合各类题型的答题思路,突破了答题技巧灌输的局限,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可以说层次脉络的梳理训练,是扭转“文学类文本”复习尴尬局面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三、循序渐进,“衍生”整合

“古诗鉴赏”的主要障碍首先是“读不懂”,其次是技巧类术语多,概念易混淆,即使学生能明晰概念也常缺少“慧眼”,赏析不出其中的妙处。得分率低,复习有效性差,是众所周知的事。如何突破?站在学生的起点,重视其畏难情绪,尊重其已有经验,由较简单的开始,慢慢置换成较复杂的,循序渐进,“衍生”整合,使学生逐步攀登上综合鉴赏的高峰。

具体的做法是:兼顾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的传统,调整其复习的顺序,形成能力点上的衍生。其程序图示如下:

首先,从情意较简单、描法较丰富的“咏物类”“写景类”诗歌开始,定点训练学生鉴赏景物描法,并熟知借景物表达情志的常见手法。

例8 (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问:你能看出这首元曲主要的表现手法吗?

这首元曲的表现手法有比喻、对偶、比拟、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一句一景等。

通过此类“多种手法集中”的写景诗鉴赏,可引导学生就此整合出景物描写的常见手法,如:正面或侧面;白描或修辞(借代、比喻、比拟、映衬、对比、夸张、叠词等);化虚为实、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视听觉结合、一句一景等。

例9 (2010年全国卷)

咏素蝶诗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咏物类诗歌除了关注描写对象、描法外,还需重点赏析象征与托物言志手法,赏析时要注意描写对象与想表达的情志之间的“对应”关系,如:“素”,洁白,象征品质高尚与纯洁;“绕、隐、起、出没、飞”,象征仕途数起数伏。

除象征、托物言志外,常见表示景、情关系的手法还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渲染烘托、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化抽象为具体等,都需要结合具体材料深入感悟。

其次,在基本具备鉴赏景、情及两者关系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衍生”整合送别、边塞、咏史、羁旅行役等诗歌其他典型的表达情感的手法,“衍生”整合景与情不同结合所形成的行文结构。如:

例10 (2008年山东卷)“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例11 (2010年江苏卷)“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将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这是思乡怀人时常用的“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的手法,常形成由实入虚的行文结构。

例12 (2011年湖北卷)刘敞的《登城》和苏轼的《望湖楼晚景》两诗的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形成了不同的行文结构。

最后,可“衍生”赏析综合运用多样手法、表达复杂变化情感的“咏怀类”诗歌,以提升综合鉴赏的能力。如:

例13 (2008年浙江卷)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

例14 (2010年重庆卷)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从“愁”到“笑”表现了主观感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