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意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意向范文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据2012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大连市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814.5万人次,海外游客128.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7.2亿元,且这一数据近年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此外,大连也是著名的夏季达沃斯年会议常驻举办城市,加之最近几年会展业的高速发展,全面拉动大连酒店业的发展,提升了酒店的服务质量,更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大连市拥有旅游宾馆240余家,其中星级宾馆161家,星级宾馆数量已占总数60%以上,不仅说明大连旅游市场上的酒店、宾馆服务质量处于较高水平,也表明酒店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发展态势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呈现一种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然而事实却并不乐观,学生在校阶段对于酒店的意向不是很明确,毕业后签约酒店的寥寥无几,多种因素造成了这一局面的形成。笔者将针对这一现象,以大连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成因。
二、研究样本概述
笔者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1],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连市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为主,选择其2009级至2012级的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在学校不同阶段的酒店就业意向及其择业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实际回收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约为92%。
结合每年高考考生录取状况,在各高校该专业女生比例一般较高。从问卷的调查情况来看,在性别结构方面,女生约占78%,男生约占22%,女生比例远超过男生,符合该专业现状。年级分配方面,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别约占总人数的29%、28%、19%、24%。
关于“是否愿意从事酒店业”的调查问题,笔者借鉴李克特量表等研究方法,学生可以从“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很不愿意”五个量度进行选择,使参与调查的学生能够很方便标出自己的意向状况。根据有效回收问卷统计,选择了“很愿意”的同学仅占7.6%,而表示“愿意”的约占31.7%。总体来看,具有酒店就业意向的学生不到40%,而选择“很不愿意”、“不愿意”的无酒店就业意向的学生接近60%。
一般来说,劳动者的择业观念与意识受社会、行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毕业生普遍是“90后”独生子女居多,其成长环境、物质条件均比“70后”、“80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择业观念更加偏重于经济收入高且能够按时休息的职业,而酒店业属于服务行业,多数酒店从业初期经济收入不高,岗位经验需要从基层积累,工作时间不固定等因素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2]。
三、影响酒店就业意向的成因分析
(一)阶段就业意向分析
根据近年来教学与实习状况并结合本次调查,笔者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愿划分为两个阶段:酒店就业意愿上升期,酒店就业意愿下降期(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阶段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分析
(1)酒店就业意愿上升期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其总体酒店就业意向处于上升阶段,大一新生刚刚参加完高考,踏入大学校门,就业意识处于相对淡薄阶段,部分同学对于自己专业不是很了解,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的学生并非填报本专业志愿,而是专业调剂到所学专业,狭义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就是到旅行社工作。此外,该阶段学生对于酒店的认识也相对缺乏,多数处于住店客人的感性理解阶段,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视角。
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学习,大二学生的酒店就业意向提升明显,其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让一些学生提升了对于酒店工作的兴趣。比如,笔者所在学校为了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专门建设了旅游管理规划实验室,能够实现旅游三维虚拟与规划设计以及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与实践。实验室将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导游实训、酒店实训、旅游景观设计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表明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就业认知和择业意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酒店就业意愿下降期
本次参与调查的高校多在大三阶段开始与酒店合作进行实习,将其视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该阶段在教学环节来看,应该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实践阶段,学生通过有效的岗位实习,深化在校知识与技能。然而,目前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在经过三、四年级的专业实习之后,改变了一、二年级形成的酒店就业意愿。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三年级后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处于逐年降低的趋势,大四阶段甚至降至10%以下,低于大一新生的酒店就业意愿。
深入剖析可以发现,一方面,学生就业观念正在由“乐趣、兴趣”趋于“理性”,更加务实。另一方面,酒店实习工作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目前,学生在酒店实习阶段一般都会从基层岗位开始,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到管理环节,与高职、中职学生相比本科生就业期望更高,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不能进行岗位轮换,如果实习期过长、工作内容单调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对于酒店从业的“偏见”,从业热情与意愿受到影响。
(二)酒店就业期望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的薪酬期望、职业成长时间两个维度来衡量酒店就业期望。近年来,大连市积极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及时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并且多次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不仅推动了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完善,还有效的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薪酬也是劳动者选择就业岗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薪酬期望调查是对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进一步分析,如果酒店提供的待遇无法满足学生的期望,最终会影响学生的酒店就业意向。学生具体酒店就业薪酬期望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薪酬期望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绝大数学生将从事酒店业可以接受的月薪定位在2000元以上,超过40%的同学从事酒店业期望月薪是3000-4000元,约有32%的同学期望从事酒店业月薪在4000元以上。据了解,目前很多酒店的一线员工的工资大约在2000元左右,大学毕业生进入酒店也多是从基层做起的,就业初期月薪不可能太高。对比来看,一边是学生对酒店就业期望较高收入,一边是现实工作中多数酒店不能满足其期望薪酬,两者形成了就业意向差距,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对酒店从业的选择。
此外,职业成长时间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一方面。本次调查中“能接受在酒店基层工作的时间”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酒店工作的成长时间期望。超过60%的同学认为能够接受在基层工作1年以下的时间,约有30%的能接受在基层工作2年,仅有不到2%的同学能接受在基层工作3年以上。实际上,酒店的晋升周期普遍是5年左右,短的也需要3年左右,学生大多不肯在基层岗位工作太久,其职业成长时间期望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降低其择业意向,转而选择其他行业,导致了酒店人才提前流失。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中普遍受到认知情况、就业期望以及家庭背景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的择业认知情况可分为对于旅游管理本专业的认知情况(包括专业课程、专业知识、就业状况等)与酒店业的认知情况(包括工资薪酬、人际关系、发展前景等)。诚如上文所析,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专业、酒店的认知情况不尽相同,阶段性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热情,当然,不合理的实习安排也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择业意向[3]。
就业期望因素则主要从薪酬与晋升时间两个维度考量,就业期望偏高,会影响学生酒店就业意向的实现,从而影响就业率。目前,学生在学校主要着重理论的学习,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体验式教学环节普遍比较缺失,容易形成“眼高手低”、“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基础较好的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很容易就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事实上他们却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而,很多学生过高估计了自己,对就业的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没有做好基层工作的思想准备,上文分析中明显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薪酬的心理预期以及职业成长时间和现实状况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本次调查中发现性别差异对学生酒店就业意向影响不是很显著,独生子女与否、家庭条件差异等家庭背景因素影响较为明显,比如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独生子女更愿意选择薪酬高、基层工作时间短的岗位,生源来自农村的学生酒店就业意愿比率高于城市生源等。
四、酒店就业的发展建议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针对大学生酒店就业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相关成果,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酒店就业策略。
(1)加强素质教育,优化课程设置。“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择业观念与以往的“70后”甚至“80后”毕业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高校开设职业规划与发展类相关课程,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契合点,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4]。
(2)完善专业建设,提高实习质量。学校应将专业建设与实习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紧密联系就业实际,增强专业设置的实践性,并合理控制实习时间、选择实习地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知名连锁酒店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将学生酒店实习时间计入入职后基层工作时间,缩短毕业生职场成长周期,实现学校人才培养、酒店人才使用、学生发挥能力的“三赢”局面。
(3)推进行业规范,完善招聘制度[5]。作为服务行业只有员工满意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劳动者从业酒店环境、软硬件、规范程度是选择就业的重要指标,“打铁还需自身硬”酒店业建立健全其行业管理制度、薪酬福利体系、培训发展计划等,自然会吸引更多从业者就业。当代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酒店应积极完善其招聘渠道,将校园招聘、订单培养、校友推荐、网络招聘甚至微博招聘等模式有机结合扩大行业影响力,转变酒店管理学生就业观念,从而杜绝酒店人才的提前流失,提高行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效忠,王淑敏,叶舒娟,陶晨晨.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82-87.
[2]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90-93.
[3]肖燕舞.酒店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9,11(1):57-60.
[4]范萍,陈应春.浅谈“80后”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21(1):89-91.
就业意向范文2
一、毕业生的择业态度
1.近六成的调查者选择直接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和“深造”是主流,有55.7% 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就业,31.3% 的选择继续学习,9.7% 的被调查者表示将留学。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者中有21.6%表示将自主创业。一方面现在教育界普遍认同“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使“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创业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与职业目标。
2.积累实践经验被认为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在被问到最认同的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方式时,“积累实践经验”的认同率最高为51.1%,38.6%的被调查者认同“调动一切资源,促进就业”,35.2%的人认同了解社会和相关行业,14.8% 的人认同“了解企业情况,有的放矢”,而现在企业招聘员工时也十分看重求职者是否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
3.缺乏对社会和相关行业的了解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的匮乏,成为最困扰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被调查者中有47.2% 的人表示面对就业形势,最困扰他们的因素是对所在行业、社会、企业缺乏了解,5.2% 认为是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28.4% 认为是缺乏求职方面的技巧,23.3% 认为是缺乏就业信息。分析认为,学生之所以缺乏对社会和相关行业的了解,主要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他们除了学校规定的实践活动外,自己几乎没有再参加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个很小的圈子里,没有深入社会。
4.毕业生还不够积极主动。调查结果显示,67.6% 的被调查者称他们是在校内招聘会上获得的就业信息,而有58% 的被调查者是在校园招聘会上确定就业单位;45% 通过毛遂自荐,25%通过社会上的招聘会。(如下图所示)。
(A. 校内招聘会 B. 毛遂自荐 C. 单位组织的招聘D. 社会上的招聘会 E. 学校推荐 F. 回定向地区)
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上还不够积极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不相适应。
二、就业意向
1.择业期望月薪集中在1500 ~ 3000 元之间。被调查者择业时的期望月薪在“1000 元以下”的占31.4%,“1000 ~ 1500 元”占22.7%,“1500 ~ 2000元”占35.8%,“2000 ~ 2500 元”占12.5%,“2500~ 3000 元”占21.0%,有8% 的调查者则表示无所谓,96.6% 的被调查者期望的薪酬在1000 元以上,而大部分企业提供给初次就业的大学生的薪酬在1000 元以下。
2.对就业地的选择集中在北京、成都等发达地区。被调查者中选择在“北京等发达地区”就业的占42%,选择在“成都”就业的占40.9%。选择四川省地市级城市的占37.5%,选择四川省外的省会级城市的占23.3%,选择回户籍所在地工作的占15.3%。这表明毕业生更加注重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多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和成都等省会中心城市。
3.择业时认为理想的单位类型。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选择“外资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比例分别为47.2%、43.8%、38.6%,有29.0% 选择“私营企业”,选择“国营企业”的占23.3%,而选择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的只占8.0%。“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仍是毕业生最理想单位,极少人到“乡镇企业”,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三、影响就业的因素
1.发展空间成为影响择业的最主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发展空间”是影响择业的最主要因素的占56.8%,其次“薪金水平”占37.5%,“兴趣爱好”占29.0%,“区域因素”占23.3%,“专业对口”占19.9%,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已日趋成熟,“发展空间”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因素。针对“专业对口”问题的调查显示,54.5% 的调查者表示“希望专业尽量对口但不强求”,认为“无所谓”的占27.3%,“不喜欢所学专业,希望转行”的占14.2%,只有6.8% 的被调查者表示“专业不对口就不考虑”,表明专业是否对口对择业的影响不大。
2.被调查者希望得到更好的就业指导。被调查者面对就业,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准备不足,所以他们表示希望得到学校更好的就业指导。在被问及需要什么样的就业指导时,结果为“面试技巧”,而问到他们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时,结果如下表:
四、对策
为了扎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与质量,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只有学校和广大毕业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通过调查发现,有69.3% 的毕业生希望薪酬在1500 元以上,有47.2% 的人希望到外企工作,大部分毕业生都向往环境舒适、待遇高的企业,说明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定位发生了偏差。因而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需求,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意识。
2.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基层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最能体现我国国情和反映民情的地方,是广大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措施,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因而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积极宣扬优秀事迹,做深、做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进一步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3.加强职业指导的信息化建设。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的职业指导也必须适应这一时展的要求,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充网络功能,丰富网络内容,普及网上招聘、远程面试等功能,缩小职业指导与就业市场的时空差距,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搭建更加优质、快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4.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大学生就业指导是贯穿于大学学习全过程的一项工作。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就业指导,方法单一、内容枯燥的就业指导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而应不断创新就业指导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在方法上可采用系列讲座、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个案咨询、讨论辩论、实践教育等方式,在内容上应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职业道德指导、就业心理调适指导等,只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才能增强就业指导的有效性,提高毕业生的择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就业意向范文3
方法
选择某职业院校600名护生,采用自制社区医院就业意向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的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本科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低于专科生。影响护生择业决策因素中,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
结论
护生应树立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
【关键词】护理专业;就业意向
中图分类号:R47-4
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社区护理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上海某医学院校在校、实习护生进行从事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明确学院护生从事社区护理的态度,分析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期对学院社区护理教育及发展提出依据及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2015、2016届护理专业学生共600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参考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问卷及《社区护理》教材自行设计护理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学历,②社区护理认识程度,③社区护理就业意愿态度等共25个题目。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医学院每一届分层抽取五个班,再整群抽取每一位护生,共600人。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信度评价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评定。在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学院30名护生进行小样本预试验进行信度检验,发现问卷的总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 878,可以认为此问卷信度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年龄结构
本次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5-25岁之间占人数最多436人,平均年龄为15-22岁,占比例为72.64%,其次为22-24岁(17.38%)、>24岁(3.50%)和
2.2 调查对象学历及学制结构
在所有的调查者中大专人数最多,共250人,占比例41.67±5.96;其次是中专(23.5±10.09)、本科(17.67±3.18)、硕士(0.17±0.17)。
2.3 调查对象的择业观念
2.3.1 影响护生择业决策的因素
针对周围人群对护生择业的影响调查中反映,父母对其影响最大,占比例55.21%,其次是社会,占比例为36.59%;接下来就是老师占比例 6.31% ,亲戚朋友占比例1.89%。
针对不同学历护理专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家庭及社会人员对其决策影响进行调查中,本科和专科学生受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总趋势基本一致,唯有一个较为突出不同就是,专科生受教师影响要大于本科生,比例为6.89%:2.82%。
2.3.2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意向
针对是否有愿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工作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大约32.57% 学生愿意到基层社区工作,大约49.25%表示暂时愿意,有14.39%学生表示只有自己在没有任何选择时候才考虑到社区服务,还有3.79%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社区进行工作。
同时,针对不同学历结构学生对于是否愿意到基层社区进行服务展开调查,结果发现本专科学生情况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专科学生表示愿意比例大于本科表示愿意比例,表示暂时愿意比例专科也是高于本科,表示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本科都要高于专科。
2.3.3 护生社区医院就业的主要目的
针对上述护理学生对于从事社区工作的目的展开调查,结果发现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学生占比例最多,其次为为社区发展做贡献。
2.3.4 护生愿意或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原因
护生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看中个人发展空间大,其次是专业对口和行业前景看好。仅仅有少量学生是因为不上夜班、容易调整岗位和社会地位和知名度高。
同时,护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福利待遇低和工作环境不好。
2.4 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程度
针对当前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开展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联系紧密占26. 32%,比较紧密占55.42%,联系不多占17.96%,没什么联系占0. 31%。
针对不同学历在校护生对社区医院护理工作与自己学习的专业课内容联系程度的比较调查,结果发现本科和专科生认为的紧密度总w趋势较为一致,但是认为非常紧密的比例本科低于专科(15.49%:29.37%)。
3 讨论
分析护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社区护理教育方向提出建议,对社区护理事业发展及改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护生对社区护理就业态度中,护生的社区护理就业意向率较高,但就业意向自主性较弱。分析愿意或比较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可以看出,他们比较看重自身价值体现,而那些不愿意或不太愿意从事社区护理的护生,其主要因为经济和社区条件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对策,如护生自身应树立起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贡献社会相统一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酌情增加社区护理课程内容,积极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方向,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应该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积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政府部门应提高对社区医院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琼.青海省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调查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2.
[2]李佳佳.职业院校护生社区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2.
[3]于海艳,黄巨恩,刘静,徐嵘嵘,何伯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04:104~106.
[4]曹玉凤,李向云,马姝.吉林省护生社区护理就业意向及其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6,02:210~213.
[5]詹斌.将社区养老作为高职类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新亮点[J].知识经济,2012,09:156.
就业意向范文4
现在来总结一下一些心得体会。
1.组队要找有经验的人一起,虽然说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有现成的,为什么不用呢?大把的伟人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成为巨人的嘛,因此,不要照顾一些人,贸贸然组队,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要么你一个人累死(太熟了,他们又真的不太会,一推脱,你就没辙了),要么就是你们的成果比较惨淡,比不上别人来的成熟有深度。
2.选题很重要。这需要队伍里有有眼光的人。可以选一些贴切主办单位的主题,投其所好,或者是一些有针对性的话题……其实很难说怎么样的课题比较好。我也是属于“乱来”型的人,觉得什么有趣就弄什么,没什么眼光。但是经过这次,我觉得做调研一定要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对调研对象有一定帮助的主题,才能双赢,也不算白费力气。还有要有可操作性,没有可操作性,或者可操作性低的话,那么就真的会举步维艰了。
3.要有计划,可以列出你有多少时间,或者你打算用多少时间,你有那些事是要做的,是可以做的。还要组织好你的队员。其实太忙的队员,或者和你离得比较远的的队员最好也不要多,即使他们很有实力,因为他们大多难以组织起来讨论,对小组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4.要清楚你的伙伴的“强项”在哪里,信任你的伙伴,要鼓励他们,要分好工,最好分得公平点,还有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督促一下。
5.至于写的哪方面呢,很难讲,至少要有一点点的写作能力吧,还有一开始不能想着网上有得下载所以懈怠了。还有问卷的数据,还有其他的资料,一定要物尽其用,浪费了真的很可惜,因为这些才是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还有要注重报告的“权威性”,所谓的权威性,对我们这种“初生牛犊”来说,也就是注意引用“专家的话”、采访“权威人士”、“引经据典”……
就业意向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意向;调查思考
一、调查测试对象与研究方式
调查测试对象为四川理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8级学生,共对130人进行测试调查,回收有效样本127份。
调查方式是通过学生采用职业决策平衡单的方式对自身三个以上职业发展方案进行选择,对其进行价值量化打分,根据各项职业的最终量化分数作出职业决策确定工作岗位。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所呈现出的特征,为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提出建议。
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体现以下特征: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成首选
经调查显示,教师岗位占21%,公务员13%,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大学生的首选.由此反映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学生找工作求稳的心态,对于21%的学生想要当教师,这个比例有些偏高,据了解主要原因为: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高,教师公招考试竞争激烈程度比公务员考试小。另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女生占多数也是选择教师比例高的原因之一,一份稳定的职业更符合女生的心理预期。有13%的同学选择公务员这一职业,无疑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他们向往“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工作舒适、稳定、待遇不错,有政治发展前途。从学生的意向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极高,反映了在大学生群体中,职业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差,开拓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注重专业岗位
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20%的学生选择从一名普通的酒店职员做起,还有12%的学生希望从事旅行社的相关工作,其中导游占多数。酒店、旅行社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这说明较大部分同学希望毕业后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部门找到就业机会,愿意在本专业上有所发展,将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社会。
3、自主创业增多
有15%的学生要自主创业,说明大学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愿意自立、自强,希望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在商海搏击中锻炼提高自己,期望将来可以大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表明一些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正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4、工作岗位多样化
经调查,在其他类中有考虑从事记者、会计、婚庆、销售、室内设计等等职业,多样化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选择岗位时从实际出发,不再着重强调专业对口,头脑较为灵活。
5、考研人数较少
只有8%的学生考虑考研,比例较低。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为为了兴趣或想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考研目标明确,态度正确。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就业。
三、调查研究的对策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工作岗位选择的情况,为了让学生选择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正确的进行职业决策,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
目前大学生对职业选择有着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受到目前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极倾向,如求稳心态、崇拜权力、功利心理,哪个职业热门,哪个职业环境优,就选择哪个,以至于在择业中出现了“教师热”、“公务员热”、“外企公司热”等非理性选择,作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我,克服盲目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面对现实,主动认真分析形势,结合自身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就业选择。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兴趣爱好、个人的能力、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劳动报酬等等。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重点也各不相同。但大学生必须明白求职是职业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择业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的职业理想和利益,而要努力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单位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地服从单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自觉地统一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中去。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到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去的”就业观念,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谋求自身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
2、分析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学生应从自己的专业特点出发,有一个准确的职业定位,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知己”,科学评估自我。可以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是否适合在旅游管理行业发展、适合做导游还是适合做酒店管理营销、或者旅行社外联等等,对于自己想从事的专业方向做出判断,并且有计划、有重点地把精力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的地方中去。然后要“知彼”,对自己的目标单位进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这门学科的产生时间不长,但是近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现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相关专业岗位很多。如专业技术岗位:旅游景区讲解员、导游、旅游产品营销与研发人员;经营业务岗位:旅游线路策划员、外联销售人员;经营管理岗位:旅游财务人员、旅行社经理酒店管理人员等等。最后是“抉择”,不同类型的单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将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与目标类型单位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结合起来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根据自身能力,理性地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向飞.机械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青春岁月,2010(18).
就业意向范文6
本文以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实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5份,问卷有效率93.13%,其中男生318名,女生427名)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展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调查,分析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提供的服务,为财经类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总体分析
1.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分析
(1)职业规划。关于毕业后的打算,高达92.67%的学生选择就业,只有不足5%的学生期望继续升学,选择出国、自主创业或其他的学生也不足4%。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定位明确,目标具体,且高度集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硕士生涯的学习和锻炼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专业功底积累充分,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定位。
(2)择业意向方面。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首次就业时,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金融机构(占比77.11%)。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比50.67%)、事业单位(占比39.78%)以及党政机关(占比26.22%)等相关岗位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此看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就业的期待起点较高。
(3)期望就业的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及信托等各金融机构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9.22%)期望进入银行,选择证券和信托的比例分别为16.22%和11.33%,居于平均值水平,而选择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则少之又少。
(4)期望工资水平。财经类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时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5465元(选取区间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其中,85%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达到4000元以上,并且45%左右的学生更期望首次就业的月薪达到5500元以上,超过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月薪平均值3680元(数据来源于搜狐教育)。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薪水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
(5)影响就业选择的各项因素重要性分析。考虑就业单位各方面因素,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看重以下两点: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在5级量表体系中,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高达4.46分和4.42分。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目光长远且理性,具备一定的长远规划。薪资福利水平(4.14分)排名第三位,这与前面分析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期望薪资较高的结论一致。
同时,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稳定和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占4分和3.91分;而企业文化氛围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被看重(3.87分)。因此,财经类学校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此外,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较不看重,他们并不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只占3.46分,对比其他因素来说分值较低。
2.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分析
(1)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财经类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获取招聘信息:学校的招聘信息(82.44%,包括网站或海报等)、应届生专业招聘网站(78.89%)和校园宣讲会(70.00%);通过工作实习、企业官方网站等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0.89%和17.56%的比例。
(2)对学校职业规划服务的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希望学校重点提供以下三方面的职业规划服务:职业规划一对一咨询(62.22%)、职业规划课程(53.56%)和职业规划测评服务(44.67%)。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相关服务的需求较大,而且更加需要专业的一对一服务。
(3)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的实习实践活动”这一问题,91.11%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专业实习;其次是企业参观体验(35.56%)和行业课堂(33.78%)。
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就业部门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时,88.67%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认为最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61.78%的人认为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服务也很重要,另有58.89%的人希望学校拓展就业渠道,更优质和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开展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
关于就业意向,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三大领域吸引了90%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而其他诸如民营企业、基层就业项目、选调生等对学生吸引力不明显。为此,财经类学校一方面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以满足广大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高端行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拓展房地产业、快消行业、IT企业、咨询服务行业等就业市场,鼓励更多学生进入社会各主流行业展现财经学子的风采。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财经类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扎根在艰苦的岗位上,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2.加强学生在金融机构就业的差异化引导
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有接近2/3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银行情有独钟,就业目标比较集中。因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差异化引导,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在金融招聘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引进更多类别的金融机构,为硕士研究生的分散化、个性化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提供优质化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就业认知辅导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值存在偏高的倾向。若是在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以及了解总体就业行情后,确定自己合理的月薪期望,那说明学生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充满信心。因此,学校就业中心可进一步扩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信息,创造更精品更高端的就业平台,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防止某些学生盲目跟风,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认知辅导,协助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其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不要盲目跟风,过分看重薪资福利,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空间等,制定更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4.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