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励志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励志片范文1
小时候看完《少林寺》,就真的去少林寺去拜师学艺。16岁学成出山,跑到北京,一心想当个武打片明星。由《少林寺》引发的这一系列又轴又愣的人生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放在社会新闻里做反面教材。但是在王宝强这里,成功了。
《少林寺》决定的命运
王宝强出生在河北南和县贾宋镇的大会塔村,村子里赶集,会弄一个帐篷,五毛钱能看一天电影。尽管《》《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这些电影王宝强也都很喜欢,尤其是《小兵张嘎》这种军事题材的儿童片,让他觉得“很想当英雄”,但什么都没有第一次看李连杰的《少林寺》来得震撼。
跟小伙伴们一起在露天场地看完影片之后,王宝强有了一种强烈的想演电影的欲望,和朋友们当场决定要一起去少林寺学武拍电影。一帮小兄弟回去跟家里面商量,但是都没去成,就他去了。“当时我跟爸妈说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太愿意我去,因为我太小。于是我就跟他们说:我以后要是能拍电影赚钱的话,一定好好孝顺你们。就是因为这句话,他们就同意了。”
结果到了少林寺才发现梦想还很遥远。练武很辛苦,而且也压根没有拍电影的机会。
北漂:艰难的起步
16岁,功夫学成,王宝强离开河南,来到北京,开始圆梦。
他的北漂岁月起步实在艰难。没形象没演技没文化,做群众演员也毫不起眼,王宝强穷到几乎连饭都混不上,不过虽然没钱去影院看电影,但也省钱买碟看。不过,对他来说,看电影也不是为了学习表演,而只是“单纯爱看”,“看了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想扮演成戏里的人”。
当时的王宝强和大多数北漂的想法一样实在,除了电影梦想,奋斗中看不到前景时,更多时候靠另一种信念支撑:自己混好了,就可以让父母过得好一点。自己如果回去的话,也就一事无成,连跟别人一起上课都跟不上了。那时的景况进退两难,王宝强只好天天自我安慰说年纪还小,应该还有不少机会,退路也给自己想好了,万一真不行,自己好歹学过武术,可以去干武行,或者在剧组打杂来维持生活。傻根、许三多、王宝
在北京这样的日子一熬就是三年,然后王宝强终于拍了第一部戏,《盲井》。刚拍的时候,他心里还有点不情愿,觉得不是自己向往的那种武打片,心想“农村这点儿东西,拍出来谁看呀”。结果就是跟《少林寺》八竿子打不着的《盲井》,真正让王宝强跨进了电影的门槛,虽然这部拿了不少奖项的电影,只在小圈子里叫得响,却把王宝强指向了冯小刚,到了2004年贺岁档的《天下无贼》,全国观众都记住了一张脸:傻根。
如果说《天下无贼》真正实现了王宝强的电影梦想,那么真正改变他生活状态的则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下子从闲死到了忙得要死。”
此后,他成了一个勤奋而高产=的明星,有客串有主演,有烂片有好片,总之毋庸置疑,中国影坛出产了一个气质独特的演员。而他从龙套出身的励志故事,远比《泰同》里王宝更传奇,更是激励了无数北漂从影的年轻人。
励志电影梦
励志片范文2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个人主义;精神取向
电影是写在胶片上的社会文化,不同文化国度、不同影视题材所传递的精神取向也十分不同。[1]励志电影之所以感人肺腑,激人上进,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及制作技术,影片的精神取向是最具冲击力和震撼性的。美国精神中的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和对自由的追求等在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使得我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更能感受到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
《当幸福来敲门》是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经典大片,根据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纳的同名自传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美国平凡小人物艰辛奋斗史的励志片。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影片中的黑人推销员克里斯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用在购买和推销骨密度扫描仪上,每天提着这种医疗仪器四处奔波推销,却始终无法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妻子琳达无法忍受生活的苦难和压力,对他失去信心最终离他而去。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克里斯仍然怀着成为一名证劵分析师的梦想,并且赢得了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在一家著名证券公司实习三个月的机会。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儿子的未来,他在逆境中吹起向命运开战的号角,不断克服一个个常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噩梦一般的困境,终于实现梦想和自我价值,成长为一名成功的投资商人。
在奔向成功之路上,克里斯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持和执著、乐观向上、永不言弃的精神是美国社会几百年来所公认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2]美利坚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社会历史等都在这部影片里精彩呈现。
一、“独立宣言”和“美国梦”——精神源泉
1776年7月4日,美国大陆会议通过一项由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议案,这就是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言由三个部分组成:所有的人生来平等;所有人都具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政府应保障人民的幸福和权利,如果政府不履行责任,人民有权起来它。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间,这些原则为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中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影片的多个场景都提到了托马斯·杰弗逊总统和《独立宣言》中的经典名句:“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当时克里斯被生活逼迫得走投无路,他无钱支付房租遭房东斥责和驱赶;为了讨要仅仅14美元的欠款,夜晚在朋友院门外愤怒喊叫;为了在收容站得到一张过夜之床,在工作与漫长的排队等待之间疲于奔命……这时他就会想到杰弗逊总统关于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独立宣言》,而更让他叹服的是总统先生预见性地在“happiness”前面用到 “pursuit”一次,更使他感到幸福真正的含义在于追求,而不是唾手可得。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骄人的学历,但他坚信自己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影片片名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其实是“美国梦” (American Dream) 的真实表述。“美国梦”基于《独立宣言》,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反映人们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及价值理念。人们认为在美国这个自由国度,无论一个人出身如何,只要勤奋工作,努力奋斗,意志坚定,就可以获得成功和幸福。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是“美国梦”的精髓;奋斗与坚忍不拔是实现“美国梦”的必要条件;大幅度的社会阶级流动,尤其是下层社会向上层社会的流动,是“美国梦”最显著的特征,“美国梦” 因而成为众多美国人普遍接受和信仰的信念。[4]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信念,主人公克里斯在居无定所、靠卖血维持生计甚至因漏税被关进拘留所等种种恶劣的环境中,每天坚持工作16个小时,积极乐观、勤奋好学,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机遇,迎来了通往梦想的契机和转折点。
二、个人主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前进动力
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利益及个人独立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强调通过自我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个人自由和机会均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保障,竞争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美国学者萨姆瓦认为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个性自由、自主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尊重隐私等。与中国观念不同的是,个人主义在西方人眼中是褒义词,具有“个性”“独特性”的内涵,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控制、自我支配和发展。[5]这种“美国精神”渗透到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励着众多普通百姓美国梦的追逐与实现。
影片充分彰显了克里斯的个性:执著、勤奋、自强,不放弃任何成功的机会。即使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他毅然咬紧牙关,想尽一起办法、吃尽一切苦头去克服,他始终坚信自我的努力必然会博得明天的成功。影片对妻子琳达形象的刻画,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个人主义在人们价值观中的根深蒂固,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将这个可怜的女人折磨得异常憔悴,他们连续三个月付不起房租,总是拖欠孩子的入托费,她每天要打两份工却始终无法改善现状,当她感觉到无法再与克里斯拥有幸福的生活时,她选择了离开,她不愿意为了家庭及孩子放弃自我,这种无奈而绝望的背离实则是美国个人主义的不经意流露以及个人对自我价值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在对待孩子克里斯托弗的态度上,克里斯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他以父亲的爱呵护着孩子个性的发展,维护孩子的尊严;他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幼儿园门外墙面上“happyness”的拼写错误,在幸福的中间应该是“I”而不是“Y“,从侧面隐喻了幸福必须要靠自己(I)去争取,依靠他人(You)是错误的;带着儿子在篮球场上玩耍时,儿子告诉他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对于儿子的梦想他表示赞赏,鼓励儿子要保护自己的梦想,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你想要什么就得努力去得到),“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you cant do something,not even me”(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这些话语成为该部影片的经典语录。克里斯在身无分文、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与儿子在夜晚流浪街头,为了维护儿子的尊严,他编织了一个关于恐龙的史前童话,带着儿子狼狈住进厕所却让儿子欣喜地认为爸爸与他在进行游戏,儿子幼小的心灵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失去对美好的向往及童真的个性。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世代相传,深深融入其民族文化之中。
三、勤奋、执著、人际沟通能力——成功途径
美国人的处世态度与美国的成长发展历史密不可分。19世纪40年代的“西进”运动,培养并发展了美国社会“自由、平等与竞争”的民主意识,造就了美利坚民族勇敢与冒险的精神。[6]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仍然无所畏惧,开拓进取,逐渐磨炼出乐观、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他们相信个人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不畏艰辛、努力追求、勤奋执著,这些品质经常在美国电影中得到体现。影片的主人公克里斯对目标有着执著的追求,他迎着目标全力以赴、不畏困苦,浑身的力量都凝聚在了摆脱逆境的努力上。故事的情节不断在绝望与希望之间转换,其间穿插着克里斯不停奔跑的身影,虽有喜剧效果,却可以看成他奔向梦想跨越一个又一个前进障碍的隐喻。为了实现成为证劵分析师的梦想,克里斯争取到了一个在证劵交易所无薪实习的机会,工作时他不放下电话话筒、不喝水、不上厕所以此来节省时间;为生活所困带着儿子住进收容所,晚上安置儿子入睡后自己借着走廊昏暗的壁灯看书学习,,正是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主动精神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正面的推动作用。
影片中的克里斯不仅对困难无惧无畏,还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他一直坚信,成功的前提就是“be good with numbers and be good with people”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为了争取到证劵交易所面试的机会,他主动与人事部主管杰·托斯特尔搭讪,不断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并且想办法与他搭乘一辆便车,随机应变,利用机会让他对自己潜在的数学才能(魔方的重拼)刮目相看,从而赢取了面试机会,为自己敞开了通向成功的大门;因为拖欠停车罚款而被拘留一夜,第二天穿着沾有满身油漆的寒酸工装飞奔到面试现场,当面试官指责他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却不穿衬衣时,他幽默机智地回答:如果面试者不穿衬衣,那他一定穿着考究的裤子,从而使紧张的气氛转化为轻松愉快的谈笑;克里斯由于错过和退休基金会执行主席沃尔特的见面,在周日带着儿子登门道歉,以此赢得了和他同去观看橄榄球赛的机会,并在赛场结识了多位体育俱乐部的会员,为自己将来的工作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里斯以他的勤奋、执著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自己搭就了通往梦想与成功的阶梯。
四、结 语
好莱坞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不仅从视觉上带给我们震撼,而且让我们从内心深省。影片向我们生动地呈现了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克里斯在逆境中对幸福的执著追求,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精髓所在,他们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并鼓励个人奋斗,认为勤奋乐观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相互之间需要了解和沟通,因此在欣赏电影动人的故事情节的同时,还应发掘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并正确看待,使我们能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理性借鉴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加深我们对美国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教育及宗教等的了解,增强自身文化意识,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有效指导我们的学习与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曦.美国文化的精髓——个人主义[J].读与写,2008(04).
[2] 皮小卉.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 郑立信,顾嘉祖.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216.
[4] 唐朝秀.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文化价值观[J].考试周刊,2011(43).
[5] 赵婉秋.从价值观看中美文化差异[J].长白学刊,2008(05).
励志片范文3
2.有事业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智慧的珍珠里,有勤奋的心血闪光。
3.运气永远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持续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
4.我主动,你不主动,你不主动,我也不主动,很多关系就这样,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6.也许别人给得了你安慰,也给的了劝慰告诫,却永远不知道你心底是多么的万箭穿心。
7.你把思考交给了电视,把联系交给了手机,把双给了汽车,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8.只要用力呼吸,就能看到奇迹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9.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0.激情,这是鼓满船帆的风。风有时会把船帆吹断;但没有风,帆船就不能航行。
11.时间从未因为谁而停止过,所以心烦时大可不必忧伤,努力去改变始终会被人看见。
12.生命只会来临一次,所以要做自己开心的事,要和让自己开心的人在一起。
13.有钱的人,把自己的房子装饰得很漂亮;有德的人,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得很健康。
励志片范文4
一个叫贝蒂的牙套女,如今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女性征服者,在14年之内,横扫了拉美、美国、欧洲、日本,然后杀到中国来,登上湖南卫视的黄金时段,变成全国收视冠军。
又是一部没有明星却很励志的电视剧,去年火的是《士兵突击》,今年,是《丑女无敌》。
在中国,丑女贝蒂有了一个很本土化也很雷人的名字:林无敌。尽管被许多美剧拥趸者指责是“山寨剧”,林无敌仍然人气奇高,一些看过美剧版《丑女贝蒂》的观众,也成了林无敌的粉丝。
有的人边看边骂,却又边看边笑,“明知剧有雷,偏向霹雳行”。林无敌在网络上的批评声中,一路飙升成全国第一,收视率最后的数字是9.3%。
林无敌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个最有同情心的国家,她赶上了一个最渴望丑女的时代。
丑女东嫁
引进电视剧《丑女贝蒂》的计划,是从陈烁(响巢国际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文学策划)在网上看见一条新闻开始的。2007年是中国和墨西哥建交35周年,双方举行了许多的交流活动。其中包括墨西哥版《丑女贝蒂》的主演来中国。陈烁建议公司应该拿下这个剧。
对许多30岁以上的人来说,墨西哥电视剧给他们留下了难忘深刻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曾经引进了一批墨西哥电视剧,比如《卞卡》和《诽谤》,浓厚的异域风情、曲折冗长的剧情,再加上外形靓丽的男女主角,一下把当时的中国观众吸引住了。墨西哥剧动辄上百集,在那个娱乐贫瘠的时代陪伴了很多人的业余生活。
墨西哥版的《丑女贝蒂》是最赚钱的一版丑女,最终拍了超过580集。墨西哥人把大量的广告植入到这个大肥皂剧里,让此剧赚了很多钱,而这一模式,后来也直接应用到中国版《丑女无敌》中。
最终响巢总经理刘文武决定从墨西哥televisa电视台拿下了《丑女贝蒂》的改编权。但具体怎么改,大家却意见不一。这个传媒公司里大多数人都看美剧,美剧爱好者们认为应该直接搬用美剧那种紧凑的结构。但陈烁却认为“墨西哥和中国的情况更接近,他们的贫富分化很厉害,各阶层的矛盾更尖锐,剧中好几个秘书都是带着孩子的单身母亲。而美剧则必须有阴谋和悬念,因为美剧一周播一集,剧情要安排得很紧张很抓人。”
刘文武最终决定用墨西哥剧的模式做改编,开始找人翻译和改编剧本,同时寻找导演。其他电视台也在策划拍类似于《丑女贝蒂》的故事,此时他们买下的改编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南卫视和响巢国际给竞争对手发函,告诉对方:“我们是付钱的,你们别做了。”
“网上说我们是山寨剧,有改编权就不是山寨,我始终认为公司花这笔钱(购买改编权)非常值得,这和获利相比是一个很小的数目。”陈烁说。
在改编剧本的同时,刘文武也在寻找导演人选,2008年1月,他找到了张峰。
男性化的女人戏
刘文武选中张峰担任《丑女无敌》导演的时候,许多人都捏了一把汗。
张峰有一张轮廓分明的脸,长发微微有些花白,今年37岁。
当年张峰在中国戏曲学院学的是花脸。现在却要导一部女人戏。其实如果细看《丑女无敌》,可以找到张峰在剧中留下的京剧痕迹,第一集里,家明批评模特们愁眉苦脸的像王宝钏似的,而在有些场景的配乐里,有京剧的锣鼓家伙,“框框框切……”
张峰的导演生涯是从动作片开始的,之前的作品包括《血色誓言》、《黑白人生》、《云雀行动》、《铁甲英豪》,最喜欢的前辈导演是吴宇森。张峰梦想拍一部《英雄本色》、《断箭》、《变脸》那样的戏。在那种戏里,男主角穿着满是弹洞的风衣开枪扫射,为了义气和友情,把大反派们打得个个中枪,满地翻滚。
然而现实却是:他导演了《丑女无敌》,剧中的男性角色是富家公子、好色男和娘娘腔……
在《丑女无敌》热播的那些天,张峰经常接到朋友的电话:“你怎么拍了这么个戏啊!”
刘文武的评价是:“这个年轻导演,拍摄的手段前卫大胆,拍出来的画面很美。”
湖南卫视在这部电视剧上投资巨大,一个曾经公布的数字是1.5亿元。刘文武敢用一个非大腕儿的导演,这个导演必须回报以加倍的努力。
张峰刚开始有点迟疑,丑女已经在许多国家大获成功,也许导不出什么新意来,而中国许多人已经看过美版的《丑女贝蒂》,他要对付的,是这些曾经沧海的苛刻观众。但最终张峰答应了。“我建议,千万别拍成墨西哥肥皂剧,看过那种戏的人都知道,剧情简单,台词很多,非常拖沓冗长,我们一定要拍成情节剧。”
她叫林无敌
“还叫贝蒂吧,或者在前面扩加一个姓?”
“中国化一点吧,叫张迪、王迪、李迪、朱迪,朱迪福斯特……”
“起个常见点的名字,比如淑芬、翠花、慧芳……贝蒂就是西方国家的常见名字。”
在编剧们的头脑风暴会上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争论,女主角叫什么名字。最后不知道是谁想出一个名字:“无敌,就叫无敌!”这个名字通过了。
张峰拿到的《丑女无敌》是已经经过编剧改编的版本,但他仍然不够满意。“墨西哥剧本改编过来的剧本情节还是很拖沓,节奏缓慢,我和编剧又进行了重加工,几个主要人物的设计上都有了变化。”
在张峰看来,墨西哥的贝蒂是一个有点粗俗的女人,打嗝、放屁、斜眼、出洋相,进办公室的时候啪地摔一个屁股墩儿。墨西哥的观众看着觉得很有趣。“墨西哥剧的故事情节比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大家在斗嘴,台词特别多。我看了就对他们说,不能这样设计无敌。”
张峰认为无敌不弱智、不浅薄,她是不会穿衣服,但她很努力。她更多地表现出了一种谦逊,墨西哥的贝蒂在赢了别人之后还伶牙俐齿,无敌不会,她做人很谦卑,但是职场上许多人是以一种非常西化的原则在生存,这就有了一种文化冲突的元素在里面。“同样我加强了费德南和李安瑞的冲突,让费德南更紧张,而不像墨版的这个角色那样纯帅又纯傻。费德南如果不能胜任老总这个职位就要下台。他就一下子从一个富家公子感到了责任和危机感。”
同时,张峰让裴娜变得更傻了。“在其他版本里,裴娜是很性感的一个波霸角色,我保留这个标签之外,还要让她更弱智化:她已经28岁了,但是还像一个小孩子似的。这个角色也有人喜欢,有些小孩子喜欢看她出场闹笑话。15-20集之后,大家就明白她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裴娜的背景来历观众们了解不多,张峰说“她在美国呆过6个星期,说是留学过,她有房有车,但是没钱交电费。她马上就要青春不再,却还希望能够用姿色来获得上升空间。这都是她傻的地方。至于她28岁以前是怎么活的,房和车是怎么挣到的,观众就能猜出来了。”
演员们对自己的角色也有看法,曾经有男
演员抗议说:“为什么这里面的男人都是又色又笨,而女孩子都是伶牙俐齿、愤世嫉俗,玩弄我们于股掌之上?”
陈烁很耐心地又很简洁地回答:“因为原剧本是一个拉美老太太写的,你们如果出现在墨西哥的剧本里,比现在还要蠢得多。”
把全部观众拖下水
张峰努力把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拉进这个故事当中。不仅让这部电视剧带有卡通、动漫和童话的色彩,还尽量让当今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现在剧中。比如费德南和李安瑞是“富二代”;林无敌是女白领;总是带点鬼气、喜欢漂移的小艾是“90后”,而且是那种喜欢玩点神秘主义的90后。
“许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观众喜欢这个剧,他们是在鉴赏这些青年人,想象着自己的孩子在职场上什么样,他们努力不努力,受没受委屈。最多的人看到的还是一种职场上的努力。一个不成功的人如何逐步走向成功。”
张峰听见的对这部剧最多的评价是“女版许三多”。“不过我还没跟康洪雷(《士兵突击》导演)聊过这个戏,回头我送套碟给他。”
郭德纲在相声《我要上春晚》里,描述过一个丑人怎么让绝望的人恢复信心:“一个死刑犯,四个武警拿枪看着他,整个人蹲在那,人都颓废了……我从那一过,突然,他看见希望了!”――“林无敌”的走红,也有这样的意义。美国经济学家马布里曾经提出一个“裙摆理论”:他研究了女装裙子的长短和道琼斯指数的相关性,发现股市越好,经济越景气,女人的裙子越短,而当经济形势不佳的时候,女性则穿起长裙来。
丑女剧也是如此,2001年是香港金融危机后冷清的一年,刘德华、郑秀文演了电影《瘦身男女》,2006年~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阴影出现,墨西哥也开始不景气,《丑女贝蒂》就在两国热播。当人们需要鼓励、心情压抑,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丑女剧往往异军突起,给人们打气。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则认为,《丑女无敌》舒解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焦虑感。“它很有励志意义,它能告诉观众这样一个道理――丑女有奔头,你也有奔头!”
被“虐待”的新人
李欣汝是个新人,其他演员也都是。
花20天修改剧本的同时,张峰也在选择演员和观摩墨西哥、美国版的《丑女贝蒂》。”把一起讨论剧本的同事送走,已经深夜了。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那些碟,有的部分要看好几遍。”
选角色的过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前期已经进行了非常高调的宣传,剧组在网上海选演员。“网上选的演员我都见了,”张峰说“可惜都不靠谱。有的外表还过得去,但是一试戏就不行,眼睛往哪儿看的都有,有的倒是还看着有点功底,但是形象平平。我们要打造自己的星,对配角也要很挑剔。”
“来了一个小伙子试费德南,我看了看,决定让他演陈家明。”张峰说。这位就是后来扮演了陈家明的王凯。
“你要扮演的是一个女性化的角色,民间又叫娘娘腔、二尾子……”张峰说。
“导演,我像这样的人吗?”王凯悲愤交加。
“不像,你就是……试一下。”张峰下令。
王凯完成得很好,尤其第一集,开始都是用别人的惊讶来衬托无敌的丑,最后无敌闯进摄影棚,撞到完美主义的陈家明,从这个时尚乃至于女性化的男人眼中,第一次出现无敌的尊容,造成了巨大的反差。
张峰说:“你演的是一个很挑剔、很女性化的时尚导演,但是很干净,一点也不脏,一点也不猥琐。别人没有这种感觉。”
裴娜的扮演者毛俊杰,被张峰直接忽略过。毛俊杰来面试,张峰根本没有让她试戏,因为她“像一个假小子”,第二次毛俊杰又来,张峰答应让她试了一下,换上裴娜的那套衣服一看,张峰觉得:好,行了。
“无敌”李欣汝是一个美女,从来没有过丑女的生活经历,她的专业是舞蹈,没有戏剧表演的经验。剧组请了一位中央戏剧学院的老教授给她突击补习。
“开机一个月之内都是要随时换人的,只要发现你不能胜任,随时就换掉。在给李欣汝补习15天左右的时候,我问老师,李欣汝怎么样。教授说:‘她非常努力。’我才放心了点。”张峰开始把李欣汝送去完成作业。
第一次是送到菜市场看卖菜的中年妇女,回来模仿那股乡土劲儿。第二次是去跟着民工挤火车。第三次是在一个公司呆一天,观察一个相貌平平的、很普通的小白领在做什么。
尽管如此,这个曾经因为跟着同学一起出国巡演,而受温总理表扬过的美女能否胜任丑女,仍然是大家担心的一个问题。
“她是很漂亮,尽管不敢说是天下第一,但是倒持倒持还是很好看的。”张峰说,“拍出来,皮肤太好,我就让化妆给她把颜色加深一点。”
张峰这样启发李欣汝:“长得丑不是无敌的错,无敌是这部戏里最立体的人物,我们交代她的家庭,交代她的朝气,她渴望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她对费德南是一种小孩子一般的傻傻的爱,我喜欢你,就要对你好,就要对这个公司忠诚。”
有人评价说:这个无敌不是丑,而是邋遢。
张峰为无敌抱不平:“我只能说,湖南的天气太热了。”
“概念公司”是在摄影棚里搭出来的,和情景喜剧的三扇墙不同,概念公司是一个四面墙还有房顶的布景,因为经常有甲出门遇到乙的镜头,必须接近实景。头上有无数的灯光烤着,三伏天的长沙热浪滚滚,最强悍的空调装在这里也是势单力薄。白天根本无法开工,大家只能等到夜间才能工作。
“我让李欣汝增肥,她吃胖了26斤,猛然增重之后,她出汗最多,加上还有假的辫子,拍一个镜头就要补一次妆。”
李欣汝在参加一个网站的娱乐节目时曾经上街去拦住普通市民,问人家能不能认出自己是无敌,结果观众吃惊地喊:“不会吧,觉得戏里你好胖。”李欣汝很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有垫棉花……”
“没给她垫棉花。”张峰说,“就是逼她吃胖的。那会她130多斤,都跟我一样重了。”
“我能体会她的压力,她不是一个人,全世界的贝蒂都在看着她。”
投资方担心收不回成本,有时候会在一些问题上和导演发生分歧。张峰经常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告诉自己:“如果收视率拿不了第一,我就完了。”
“那些日子刘文武先生替我扛了很多很多,感谢他的信任。”张峰说。
第二季
在《丑女无敌》第一季播出完毕的第二天,10月21日下午,响巢国际在北京四季青附近的一家饭店里举行庆功会。导演张峰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和一起奋斗了半年多的那支队伍一起好好喝一次酒了。
第二季马上要开拍,将会采用原班人马。响巢将会请许多策划广告的专家给编剧队伍上课,解决第一季里软广告让观众不舒服的问题一“以后的植入会更加有创意,让观众看得更轻松。我们鼓励观众给我们提建议,比如您觉得这个广告这样加在电视剧里很生硬,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希望观众提建议。”陈烁说。
励志片范文5
比如,有人出于兴趣爱好,或去登山,或去漂流,或去骑车周游,但后来,有可能成为价值性事件:登山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锤炼意志”;自行车周游者可能被说成是为了完成某种道义;而漂流者,则可能成为“勇敢”甚至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里,都将平平常常的生活事实,转成了某种价值。
每到除夕,央视春晚必然要在节目中穿插,哪儿哪儿的人在为祖国工作、为人民站岗,或者在为人们看病。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与家人团圆。体育比赛拿了块奖牌,一定是为人民、为祖国“争了光”……
这就是一种将生活、工作伦理化的做法。
一个人在获得某些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一定义务。除夕在岗位上工作,站岗或值班,节假日医生为病人治病,这虽“感人”,但都是正常的工作职责。它是一个社会中人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和职责。
2005年7月26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这是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首次升空,也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壮举,凝聚了全球目光。整个过程,惊心动魄,飞行中,油箱丢失一块泡沫隔热材料(同样问题曾摧毁了“哥伦比亚”号),并出现了25处绝热系统损伤。宇航员在太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3次步行。返航中技术故障频出,尽管美国宇航局表示“发现号”能成功着落,但当时很多美国人禁止子女观看返航直播,以防看到灾难画面。
虽然9名宇航员以其冷静、勇气和精湛技术的揪人心魄的出色表现,使他们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英雄,但成功返航后,并没见到他们到处作报告,巡回作演讲,也没看到热闹的表彰会、庆功会,或“道德模范”什么的。如此一件不平常的事,表现得相当平常。
在英雄短缺时代,很容易出现“泛英雄”行为。人们的伦理情结会把许多事情英雄化、价值化,动不动往崇高上靠。在媒体角度,不渲染、不炒作,就没新闻卖点,就不能吸引受众。所以伦理偏好、渲染偏好、煽情偏好,浸润着公共生活。
问题在于,伦理偏好是法治精神的天敌。它不仅导致人治盛行,还诱使伪道德大畅其道。伪道德比无道德更可怕,卢梭曾指出:“假道德比真道德更能使人取悦于人”。一个社会如果伪道德盛行,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什么都不再相信。此外,伦理偏好还使社会治理效率低下。拿腐败治理来说,开上百个会,不如一个真正管用的“把权力锁进笼子里”的举措。
励志片范文6
1、将牡蛎充分洗净,沥干水分,加精盐与胡椒粉并充分搅拌。
2、撒上切丝的洋葱,淋入绍酒,罩上微波薄膜或加盖,高火约1.5分钟。
3、将调料放入深容器中,倒入加盖或罩上微波薄膜,高火2分钟。
4、取出容器,搅拌均匀后再高火1.5分钟,盛入盘后,再装饰香菜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