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的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诸葛亮的评价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1

古人对诸葛亮有:

1、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2、辛弃疾对诸葛亮的评价:“渊明重九,晚岁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

3、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

(来源:文章屋网 )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部分收录了杜甫的名篇《蜀相》,该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的浣花溪畔的茅屋里,生活艰难困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破灭,杜甫欲报国而无门,于是想到了曾经在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诸葛亮,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政治军事均有建树,其政治上的成就更是令诗人杜甫钦佩不已。

整个三国鼎立的过程,可以说是三方军事、政治、经历发展变化的过程,相对于魏国、吴国两国的建立、发展,蜀国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从最初的刘备四处流浪,到智取荆州、占领益州,从最初的兵少粮缺,到后来的兵精粮足,整个过程除了刘备礼贤下士,对待百姓和军士如亲兄弟一般之外,诸葛亮的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未出隆中之时,外界对于诸葛亮评价颇高,最有代表性的是是徐庶,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时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最能反映诸葛亮智慧的是三顾茅庐时,与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隆中对',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从天下形势讲到内外政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文采斐然,堪称策论的经典。

刘备死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诸葛亮依然是高瞻远瞩,展现了超凡的战略眼光,又维持了蜀国近二十年的盛世;诸葛亮死后,蜀国一落千丈,最终被魏国所灭。诸葛亮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刘备在世时,第二个时期是白帝城托孤后。重要的是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有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蜀相》一诗,更可谓是对诸葛亮的千古绝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对于诸葛亮也是心存敬佩。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把他与管仲、萧何相比,足见诸葛亮在政治上的突出成就。

诸葛亮可谓是古典小说中被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丞相,也是最为全能的人物,有兼济天下的大志,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略,同时精于治国,通晓阴阳之变、六丁六甲之术。历史上治国有方的贤相无数,名臣众多,比如霍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但这些人的星光和名气与诸葛亮相比都显得黯淡了许多,在杜甫的组诗《咏怀古迹》中,将诸葛亮与伊尹、萧何等人相提并论,在崇尚正统的思想古代,来自西南小国的诸葛亮能够与历代中原王朝的贤臣相比,是对诸葛亮的至高颂扬。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时,正是内外交困的时期,以丞相和相父的双重身份开始了治理蜀国和对后主刘禅的辅佐,在历史上,获得如此高的地位的臣子,而不专权欺主又能够礼贤下士的少之又少,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而当时的情况,诸葛亮的压力实在非常大,但是他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切,将蜀汉由弱慢慢转强,以成都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桑,一时间成都地区纺织业成为成都百姓的主要收入,"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屯田,将军士兵与百姓融为一体,解决了最重要的粮食问题与军士的安置问题,军队得到了最好的安置,百姓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发展了军民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使蜀国获得了百姓最大的支持,为蜀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役,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此情形乃太平盛世之象,实为诸葛之功。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3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千载之下,重读《出师表》,仍不禁为诸葛孔明的忠义所震撼,为他的遭遇而扼腕叹息。近来易中天讲“三国”,把“三国热”又推向一个新的高点,我也来谈谈浅见吧。

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在《三国演义》中已经快被描写得接近“神仙”的水平了,功高盖主啊,刘备倒是深知诸葛亮没有什么“打猫心肠”,放心的把江山交在他手中。面对刘禅这个毫无君主资质的主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最终也没能为蜀地带来什么长治久安,如果诸葛亮真的篡权夺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有姜维,有费祎,应该比在刘禅手里好得多吧,虽然为天下文人所不齿,可是象曹操那样的人不是也有很算多人去投奔、去依附吗?诸葛亮当蜀郡之主,哈哈,想想也叫人兴奋啊!可惜,诸葛亮永远也不是司马氏,永远突不破文人的大防——忠。他的忠也应该有愚忠的成分在里面吧。其实,他应该忠于人民,而不是忠于君主,更可怕的是忠于一个死人。计划没有变化快,死守着对一个死人的承诺,对现实的生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危险!!!

历史上,人们对于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今天,本人斗胆也来谈谈我对诸葛亮的一些看法。

诸葛亮智。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实在是智!

诸葛亮神。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实在是神!

诸葛亮义。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效死不渝,“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名人志士的座右铭!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是义!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4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它表现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在刘备辞世之后,他肩负重托,精心辅佐刘禅,虽然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会治理朝政,亲信宦官。但诸葛亮仍然没废除刘禅,取而代之。而是更加精心,耐心地教导刘禅。这足表现诸葛亮的品格高远,淡泊名利。

诸葛亮更是智绝的代表。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巧布八阵图,草船借箭,更显出他的才华出众。借东风,可见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智慧过人。写《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更见他文采飞扬。

关羽是义绝的化身,他在曹操手下时,为了报曹操对他的厚恩,斩颜良,诛文丑,以报之。在华容道,他明知自己立下军令状。但还是为了义,为了偿还曹操昔日的厚待之恩,放了曹操。这些都表现了他的义。当他得知刘备等的下落的消息时,毅然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去寻主。这更加体现他的忠义。关羽——他是义绝的化身,忠义之臣的代表!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5

我认为不傻,理由如下:

1、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下台,称帝共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若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亦不合适。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

2、《三国志》记载:“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意思是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3、《晋书·李密传》记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来源:文章屋网 )

对诸葛亮的评价范文6

慧眼识人的刘备一针见血,既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因此,刘备成了诸葛亮的千古知己。

诸葛亮走出茅庐之时,还想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哪知滚滚红尘中荣华富贵太过迷人,到此也不曾返乡。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别名,只可惜,诸葛亮所谓的智慧,并非为人造福,而是为了如何置人于死地。

客气时,面对诚实的鲁肃,孔明又哄又吓:若不准我文书,我翻了面皮,连八十一州都夺了,心烦时,将俘虏衣服脱了,红墨涂面,步行出阵,以此折辱司马懿,送女人衣物给司马懿,以此激怒对方出战这样的智慧,满街的小痞子都能想出来,豪情时,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盘蛇谷中烧得孟获三万藤甲军互相拥抱,伸拳舒腿,死于谷中,臭不可闻,最终连他自己都不安起来,“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他所担心的,并不是多少人亡家破,只是他自身的寿限。

诸葛亮有堪称古今一绝的辱人本领,轻三寸舌,骂得王朗撞死马下,一纸书信,气死病中周瑜,曹真,对老者,对病残,全无怜惜之心,活脱脱一个索命鬼。

正如周瑜所评价的,诸葛亮是奸猾之徒。

自我标榜“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诸葛亮在战争流漩涡中,能横立潮头不可一世,缘自他心肠之硬,手段之恶。为了他那点可怜的所谓忠心抱负,穷兵黩武,血流成河,一次次将无辜的军民,抛进战火的地狼,他狡猾的屠人点子,从纯粹的军事学角度研究,还可理解,可身受其害,被他当作工具草芥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尊他敬他,是何情结?

我们今天所赞美崇敬的英雄,应是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关天培、吉鸿昌……而不是为了个人或某小集团利益,置人民于战争水火的野心家。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智慧,应是数人如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幸福生存,愉快发展,可翻开历史,连篇累牍所歌颂的,是一场场灾难深重的战争,一个个毫无人性杀人不眨眼的大屠夫,持久统一,津津有味,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心态,缘于什么?

体小胆弱之人,屡遭欺侮,正面的反搞冲突,不但无法取胜,还会加剧不幸,这个时候,便期盼半路杀来个程咬金,除暴安良,救他离险,程咬金盼不来,便把希望寄托在以弱胜强的计谋上,也许,正因为明争有害无益,才导致黑处的暗算至今未断,手无缚鸡之力,胜敌百万思,空前绝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尊崇诸葛亮,是不是一种弱者的病态情结?

唯其缺乏,才崇尚。

山川因诸葛亮的出世,多了一片片冒烟的焦土,人间因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多洒下一掬掬悲酸泪水,除了用成堆的血肉给刘备几人造下安乐窝,对平民对社会,别说用今天的民主思想,就是从当时的人民大众角度来拷问,诸葛亮又有多大价值,多大意义?

对上司刘备,仁慈若老母,忠诚若猎犬,纯真若羔羊,即使对刘备的几个磕头兄弟,也是催眉折腰,但对诸如委延之类无靠山的手下,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对于他眼里的敌方,手段之阴黑,心肠之冷硬,令人发指,诸葛亮在是刘备膝下一只既可捕获猎物看家护院,又会讨主子欢心的狗奴才。

人们常常嘲笑历史上的那些因儿女情长,耽搁了前程事业的项羽们是妇人之仁,赞美那些铁手腕的刘邦,诸葛亮们。一个有血有肉,有亲有爱健全的人,连一点起码的妇人之仁都不曾有,按中国传统的说法,那他还算什么东西?他所谓的前程事业,不是为弱妇幼子,是为谁?依此理论“泰坦尼克号”临危乘船脱险的,应该是首长,其次是皇亲国戚,再次是骨干……最后的最后,才是弱妇幼子?

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蛇一样冷血的英雄,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