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着雨的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下着雨的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下着雨的夜范文1

关键词:哲学解释学 德育 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日俱增,相互理解精神已经成为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普遍的心理需求。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理解理论探讨的日益深入为德育中理解的引入提供了契机。本课题的研究借鉴了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思想,他关心的就是人与世界最基本的状态和关系。他认为理解遍及人和世界的一切关系,理解的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整个人类经验的基础。从理解方面来透视学校德育的现实,我们看到理解问题被极大忽视的状况:

一、重识记轻理解。每一项道德内容都产生于人与其生活世界的特定的交往关系中,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之为“背景”。在现实德育中,这个“背景”常常被忽视,相反浮在表面的道德知识、行为表现却受到过多的重视。传统的德育让学生知道了道德是什么,却又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是因为学生仅仅反映了道德,而没有理解道德。理解不是对老师所讲授的道德知识的识记,而是教师、学生和德育文本的视域融合。虽然各自的视域不同,但视域决不是封闭的。理解一开始,理解者的视域就进入它要理解的那个视域,随着理解的进展而不断扩大、拓宽和丰富。二、未充分正视学生的前见。这里强调的前见主要是指学生在理解之前已经具有的认知结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受强制性灌输习惯的影响,现行的德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统一性和同一性的特点。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它本身是具有理解性的,不同的学生对道德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理解本身具有历史性意味着两层意义:第一,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没有历史,理解便不可能,因为人是生活在历史中的。第二,正因为理解是在历史中展开的,因而也就具有历史性。由于前见的存在,也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德育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思想觉悟。所以德育不能完全注重同一性,要因材施教。

传统解释学关注理解方法的寻找而忽视了对理解条件的思考。哲学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注重理解条件的探讨:一、善待前见。伽达默尔把前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法的前见”,即历史赋予的,对理解有正价值的、人永远无法摆脱的前见。它来自人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另一类是“盲目的前见”,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触吸收的、可以消除的见解和观念等,它们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各种各样权威的盲目顺从。这种前见往往会妨碍学生正确理解的实现,使理解走向单一和死板。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应在克服之列。二、把握时间间距。近代方法论解释学把间距视为理解的障碍,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则强调我们与历史之间存在的时间间距不仅不是理解的障碍,反而是我们不断产生新理解和新真理的意义源泉。间距是客观存在的,从根本上说是不可克服的。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理解学生需要时间,对学生的了解过程和对各种事件的分析处理过程就是时间间距发挥作用的过程。学生理解教师同样也需要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比教师理解学生的过程更漫长。三、积极融合视界。所谓视界融合不是简单地服从或重叠,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商谈达成的关于特定话题的共识。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敞开自己的视界,受教育者做出应答。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尽可能地从积极方面理解对方视界中的特殊性,同时尽可能地反思自己视界中的不合理成分,并通过清除这些不合理成分为接纳对方的合理差异腾出空间,就是视界的共同区间即实现视界融合。四、驾驭理解循环。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循环也是解释循环。强调德育文本自身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强调德育文本有独立于环境的永恒不变的原意即文本的客观性。强调历史、社会等与德育文本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强调文本没有原意或者原意是由读者赋予的即文本的主观性。哲学解释学认为理解永远是相对的,循环永远不会消失,理解就是一个意义预期、筹划与具体的理解相互循环的进程,这说明理解是发展的、前进的,也表明理解是开放的、无限的。受教育者与德育文本的视野融合并不是在一次融合中终结,而是不断的融合,从而不断生成个体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 鲁洁,王蓬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0(7).

下着雨的夜范文2

比如,你在菜市场上买菜,人们讲究的是一分钱一分货,讲究的是钱货两清,这是理所应当的,不存在情感因素在里面,也就是,你不会在买完菜后感激对方,更不会临走为了那五个茄子两根黄瓜给对方一个热情洋溢的拥抱。因为,这里是市场规范,是严格的市场契约关系。可是反过来,你的一个多年好友帮了你个忙,过后,你NB地拿出一千元给他,你说,咱们两清了。

结果会如何?再比如,你和你的女友去看了场午夜电影,你们沉浸在那个感人的爱情故事里,分手时,你深情地吻了她,然后,你掏出十块钱来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这个吻十块可以吗?我们下次什么时候见?你说,还有下次吗?。毋庸置疑,当你用社会规范去处理本应由市场规范处理的问题时,你很可能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当你用市场规范去处理本应由社会规范处理的问题时,你的下场很可能是被打得头破血流。这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有相当多的东西,不是可以用金钱手段(或其他商业手段)来实现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友情、爱情以及没有提到的亲情。

当然,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罗胖子语),上述的情况也可能并非如此。我们的社会规范有江河日下之哀,而市场规范的力量却在无度、无序地发展,正以无坚不摧、无缝不钻的态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就像二手玫瑰唱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在卖,我往哪逃?”市场规范的力量强大到让社会规范枯萎,其实很杯具,所以有权力寻租,有包二奶,还有别的很多让人叹息的事情。

还是书归正传,回到上面的话题,企业和消费者间在本质上到底是什么关系?答:市场规范下的商业关系、买卖关系。这个回答可能让很多企业开始怀疑它们能否在微博上与消费者建立更进一步的情感交融,而那些更聪明的企业家或营销者可能已经在想,花点钱,有没有可能买到社会规范下的那种友情关系呢?毕竟我们是神奇国度。

我的答案是不能。花钱买不到融洽的关系。我之所以如此坚决地说不能,是因为我了解微博。我们复习一下微博的概念,微博究竟是什么?微博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它必然是一个社会规范下的公共环境,要不,它怎么就叫社会化媒体?如果我没有过分想当然的话,微博在中国,甚至起了一个在美国都没有起到的作用,它在用大众的力量重塑社会规范。

当然我不是没有担心,有些微博平台,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对微博进行过于市场化的操作,比如,只拼命地拉企业进来,而没有告诉企业,在这里,应该怎么做才能符合一个社会规范下的公共环境的生态平衡的需要。如果这种急功近利不能得以适当的控制,那微博平台在不远的将来也将被那些无度无序的市场规范所吞没,神奇也许将再现。又是题外话,打住。

现在我们知道企业与消费者间,是买卖关系。而微博是社会规范下的公共环境。企业还有没有可能在微博上与消费者建立更融洽的,区别于买卖关系的社会关系呢?实际上,这里还有个时间与情商的问题。还是那个菜市场,你买菜,你第一次买,你们是买卖关系,你越来越多次的来买,你开始跟卖菜的人熟悉起来,当然,买卖时,你们还是市场契约关系,但人与人之间,已经可能有友谊存在了,尤其一个高情商的人,可能比较快的,就在买卖关系以外,又发展出了社会关系了,你相信吗?

也就是,你们可能在买卖以外,开始谈论几句其他的事情,然后,你们熟悉起来,双方有了互相帮助的可能,而这种帮助,将是基于社会规范的,你们将不再计较利益得失。这与前面说的,并不矛盾,你还是不能白拿人家的菜,市场规范,还是市场规范,但人际间,我们有了人情味。这就是我们人类,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要符合社会规范,一个要符合市场规范。我们自然而然地,分清期间的界限。

下着雨的夜范文3

>> 基于法律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消费者视角对乳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消费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相关文献综述 基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的劳动者“加薪”问题探究 劳动者“自助”维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待命时间的法律属性分析 女性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法律应对研究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浅析劳动者因工作过失对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对企业目标的分析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培养 劳动者的歌 温顺的劳动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杨琳.劳动者工资共决[J].瞭望,2010(18).

[6] 祖林.日本班组的恳谈文化[J].现代班组,2010(7).

[7] 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8] 刘晓倩.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变化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2).

[9] 周云峰.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

[10] 成思危.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论[J].中国经济周刊,2007(5).

下着雨的夜范文4

“移民”:中俄之间的理解差异

研究俄罗斯的中国“移民”问题,首先要认识中俄关于“移民”概念界定的差异。在中国,人们通常把“移民”理解为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而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定居的人;而在俄罗斯,凡是置身其境内的中国人,无论其居留时间长短通常皆被称作“中国移民”。对“移民”概念的理解差异,致使俄方统计的中国“移民”人数往往远大于中方统计人数,并在俄国内(尤其是远东地区)持续引发对来自中国的“庞大移民人口”的心理恐慌,而中俄围绕“移民”人数及其对俄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问题往往各执一词。拉林在书中虽然沿用俄方的观点,将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统称为“中国移民”,但他同时也注意到中俄对移民概念的不同界定,将该书中文书名定为《中国人在俄罗斯》。在具体分析中,拉林实际上跳出了有关“移民”概念及具体移民人数的争论,注重从客观角度描述在俄中国人的实际生存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中国人群体对俄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拉林认为,与俄境内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相比,在俄境内的中国人在人数上并不占据优势,然而俄国内对中国人群体的关注度却居高不下,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两国民众对彼此认知度较低、中俄两国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对俄民众造成的心理恐慌,以及非法入境、灰色清关等现实因素对俄签证、管理制度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的蔓延。因此,笼统地谈论“中国移民”并不能切实解决人口问题,而准确地把握中国人群体在俄罗斯的历史的、动态的发展进程,科学评析其对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产生的价值,才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移民”:动态的历史过程

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时间。拉林将150余年中国人向俄“移民”的经历视为一个动态的、连贯的、自发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俄罗斯的中国“移民”最早源于历史上俄国雇佣中国劳动力开发远东地区。出于俄国建设远东地区的需要等原因,俄国中国“移民”人数在十月革命前后曾一度超过30万。苏俄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外国人实行镇压政策,中国“移民”的数量达到历史最低点,仅为5000多人,进而导致中国人未能被列入苏俄少数民族行列。到1966年,中苏关系恶化导致中国“移民”数量没能有所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俄关系的良性发展,由于双方经贸的发展和两国内在交流的需求等原因,俄罗斯中国“移民”的数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至今人数已经超过30万。

拉林对各时期中国人赴俄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剖析,认为,在俄中国“移民”的规模主要是由国际局势的起伏、中俄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中俄各自国情的变化决定的。从俄方角度来看,远东地区的开发以及俄罗斯劳动力不足一直是促使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上,中国“移民”不仅在俄远东地区开发方面出力甚多,对于苏俄革命及其后的国家建设也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从中方角度看,解决失业问题是历史上中国人不断迁入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近20年来,在中俄政治关系持续巩固、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改善经济条件、提高收入成为中国人前往俄罗斯的最重要动因。鉴于目前中俄稳定而良好的政治关系,前往俄罗斯的中国“移民”将会不可避免地增长,并将在俄罗斯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俄罗斯政府应妥善地对待中国“移民”问题,并友善地、坚定地把中国“移民”的活动纳入国家发展的轨道。

虽然拉林力图从宏观上、总体上梳理和刻画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向俄“移民”运动的动态过程,揭示中国“移民”特殊的历史地位及研究价值,从而深化对中俄“移民”问题的认识,但对于一些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问题,如40年的中苏关系对于在苏中国人的影响、俄罗斯历史上一度的“排华”问题,拉林在书中虽然挖掘了一些档案材料,但着墨不多,这或许是因为对文献掌握不足,也可能是出于学者的视角所限,然而不能不说是该书的一点缺憾。但总的来看,拉林在《中国移民在俄罗斯:历史与现实》一书中所应用的历史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中国人向俄“移民”的发展规律、拓宽研究视野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

中国“人口”的历史与现实

与中国“移民”问题相伴而生的“中国人口扩张”、“中国悄悄地占领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偏颇的观点在俄一直占据一定的市场。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中俄接壤的地缘位置以及历史上中俄有关领土的争议,都会催生出当前俄罗斯民众对中国人群体的悲观看法。对此,拉林持有不同见解。他认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居住在俄国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一度达到几十万人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政府的管理及民众心理造成压力,但客观上,这些中国人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当地发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而在俄罗斯日益加强对地区与经济管理的今天,中国“移民”在俄罗斯的活动范围仍然集中在经济领域,没有必要对中国“移民”人口问题过分忧虑。

针对目前俄罗斯对中国“移民”认识的种种乱象,拉林还从调查研究入手,对近20年在俄中国人的实际状况(职业、地区分布、来俄动机、经济状况、语言能力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统计,他认为,商贸人员(主要是中小企业,而非大型国有企业)、劳动工人、留学生及旅游者构成了在俄中国人的绝大多数,追逐商业利益、改善生活质量是他们中多数人赴俄的主要动因。在俄中国人普遍保持着热爱劳动、生活简朴的习性,具有比俄罗斯本地人更为严谨而高超的经商能力,但由于语言能力及固有生活模式的限制,他们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中。多数受调查者对中俄关系持有乐观态度,但对于未来的去留问题普遍表示将从实际生活水平方面进行考虑,选择长久留在俄罗斯的人数并不占多数。在书中,拉林还就俄罗斯民众(来自莫斯科和远东各地区)对中俄关系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中国“移民”的态度等问题开展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于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前景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但对中国快速提升的经济实力、中国对俄远东地区的影响力表示出明显的担忧。在对中国“移民”的态度上,多数调查者持不友好或者谨慎友好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其他国家“移民”(如与俄临近的独联体国家)的对比调查中,俄罗斯民众也甚少表现出积极的、友好的态度。

下着雨的夜范文5

关键词:新形势;中国企业;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F272.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27-02

管理一家企业,是一项非常繁重的系统工程,管理者要挑起成功管理一家企业的重任,不仅要对企业的运营了如指掌,更是要对世界经济和技术形势、国家的政策方针、市场与员工的需求等方面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一、当前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新形势

企业作为当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依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审视企业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发展观等是企业领导者的必修课。而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必然要了解企业的环境基础与现状,并且要着眼于研究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主要趋势,从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方针策略[1]。因此,要从技术形势、竞争环境、国家政府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政策方针、员工文化对企业影响等重要的四个领域进行分析。

(一)技术形势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管理者理解和认知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一个企业的发展也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

(二)竞争环境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即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从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的转变。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更趋于激烈也更趋于公平、自由[2]。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参与竞争,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充分利用市场的有利资源。

(三)政策方针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总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方针政策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企业面临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针对企业发展提出了四项措施:一是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同时,国家还公布了修订后的相关税收条例,对企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3]。

(四)员工文化

企业员工是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主体。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体是当前多数企业所重视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且也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期望与要求。尤其是企业的高端人才,由于企业都希望本企业拥有所需的高端技术人才,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从其他企业挖掘人才。因此,企业高端人才的频繁跳槽也是当前企业发展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动态[4]。

二、当前中国企业管理者在管理上的不足之处

在企业内生的结构性失衡和外生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因无法承受这样的双重压力而纷纷宣告破产[5]。然而,在平时的企业经营中,对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并未加以重视。

(一)对企业自主技术研究重视不够,没有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那些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生存的企业,进而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却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6]。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产能力上,而是缺乏软实力。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都不惜用全部资源来扩张产能,却对软实力建设方面缺乏关注。

(二)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竞争方式不够重视

多数中国企业传统上的竞争优势是靠着所谓低成本。但是现在,生产要素低价低税的政策正在发生改变,要素价格上升已是大势所趋,低成本竞争方式也正在不断地动摇,中国企业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继续生存,就必须不断探寻新的竞争优势。然而,多数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不够重视,没有形成本企业独特的竞争实力。

(三)企业管理者没有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方针调整到同一步伐

由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根据中国企业的发展态势来进行调整的,在税收、市场商品的进出口等方面会较为频繁地进行调整,并且地方政府也会根据地方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但是,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微观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遇到经济发展问题时,管理者就很难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公司组织制度、财务制度和层次结构等方面进行迅速的调整。

(四)中国企业多数管理者对企业与员工关系管理认知不足

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设置较晚、功能相对不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模块,虽然它包括的工作琐碎且不易呈现价值,但却是构建组织人力资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的关键之一[7]。但是,目前中国企业的员工关系管理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且职能范围和相关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有限,大部分企业也都没有独立设置员工关系管理岗位。

三、提升中国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软实力,实现技术突破

技术是一种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是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提高生产能力,就必须合理协调好生产性投资与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比例。同时,管理者要督促企业必须及时由主要依赖资源投入、靠量扩张实现增长转向以发挥人力资本优势,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为主实现企业发展,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转移[8]。企业要选准某些比较成熟、有开发前景的产品或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能有新的突破,就可能占据一个新的优势,在产业升级和技术追赶上实现一次跨越。

(二)从根本上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主导产品是企业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从根本上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就要保证好主导产品的开发研究、服务等的创新、财务结构的协调发展。要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就是要靠创新,就看谁能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创造企业新的增长点[9]。在创新的同时也必须要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历任领导者所制定的企业发展目标和管理理念,不断加深企业的文化和精神的积淀,也要根据新的形势做到与时俱进。

(三)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政策发展企业

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不断调控,纳税等筹划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要及时把握国家经济政策脉搏,进行合理的企业发展事务筹划,同时紧跟国家的政治动向,适当调整企业事务发展的方向。管理者要做到企业发展能顺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一是要深刻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对企业的任务和要求,主动把企业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中;二是要高度关注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企业的期望和要求;三是要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认真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本国国情,坚定地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四是要注重培育和发展企业自身的特色,积极利用国家以及政府采取的积极政策,利用良好的创业及创新环境,将各种有利的资源结合起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10]。

(四)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质量

企业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体。把握好企业改革的导向,使各种活动都能为员工的成长成才服务。各种制度都能着眼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资源都能集中到满足员工成长成才的需求上来。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并着力抓好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设。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要在事业和待遇等方面向一线员工倾斜,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自豪感;要以超常规的措施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一流人才。全力打造企业员工队伍,让他们在工作中唱主角,让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全体员工。

总之,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管理者就应该从宏观国际经济把握直到企业的内部建设都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管理者要强化自身的管理素质,努力提高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组织领导能力,使企业向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清泰.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该做什么[J].管理理论与案例,2009,(1):42-44.

[2] 仁达方,赵梅阳.金融危机企业该如何面对[J].管理与实务,2009,(2):74-75.

[3] 边杰光.为国分忧为企业解难[J].科技成果纵横,2009,(1):14-15.

[4] 王占波.应对金融危机九大利器[J].计算机用户,2009,(1):20-21.

[5] 余凯成.亚洲企业界对未来创业家抱有怎样的期望[J].管理案例研究,2008,(9):10-11.

[6] 王华昀,刘晓虹.经济管理者应有的素质[J].新世纪,2002,(11):26-28.

[7] 贾玮.员工激励的组合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5):64-65.

[8] 一鸣.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五个技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7):22-23.

下着雨的夜范文6

还下着雨

这是个平安夜

躲起来了

没有影子

微微烛光

迎风

带着许下的愿

吹向你

烛光泪

行行滚下

唤起了我的思恋

对你的思恋

走在路上

淋着毛毛细雨

就这样

度过这个平安夜

回过头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