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切口妊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切口妊娠范文1
【关键词】
作者单位:466300河南沈丘县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站妇产科
剖宫产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是指受精卵、滋养细胞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处,被子宫肌纤维组织所完全包绕,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异位妊娠。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增多,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对此类妊娠缺乏深入了解,其首次诊断率较低,特别在基层医院仅满足于妊娠的诊断而行清宫、引产等治疗方式而致大出血。河南沈丘县计划生育医疗服务站妇产科近10年明确诊断治疗21例CSP患者,现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近10年来收治CSP患者21例,患者年龄23~40岁,孕次2~7次,产次1~4次,剖宫产术次数1次为15例, 2次为5例, 3次为1例。前次剖宫产距此次CSP时间为10个月到10年,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21例患者中, 14例在我院首诊, 7例急诊转入。15例有停经史,停经时间为42~91 d, 3例人工流产术后半个月至1个月, 3例药物流产后半个月至1个月。
1.2 临床表现 本组21例患者均表现为阴道出血,其中大出血者10例,少量出血伴下腹痛7例,少量出血不伴明显下腹痛4例。3例人工流产术后和3例药物流产术后半个月到1个月之间仍有持续或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4例停经后阴道出血,外院B超诊断为“难免流产”行清宫术,术中发生大出血。妇科检查:宫颈未见异常,宫颈管存在,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前下段可触及不均质包块。
1.3 影像学诊断 21例患者血βHCG 300~25 480 U/L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尿βHCG均阳性;9例患者B超显示子宫增大,宫腔线清晰,宫腔内未见妊娠证据。子宫下方不均质占位病变突向膀胱或浆膜,直径均大于4.2 cm,周边血流丰富。6例患者B超可见子宫前下段妊娠囊,其中3例囊内未见胎芽及胎心搏动。6例子宫下段处包块破裂,腹腔可见液性暗区,子宫下段瘢痕处表现为异常低回声区或混合性包块,下段肌层变薄或边界不清。人工流产者见子宫下段瘢痕处杂乱回声团,内不规则无回声,边界不清,向浆膜面突出。
1.4 治疗方法 本组21例患者均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7例获得成功,患者均予以米非司酮15 mg,口服,2次/d,继服5 d,甲氨蝶呤(MTX)50 mg,深部肌内注射,1次/d,共用5 d,停经时间超过50 d者加用宫外孕Ⅰ号煎服,连续5 d。同时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止血支持治疗,治疗1 周后根据B超及血βHCG复查结果决定是否追加治疗,4例大出血患者行手术,2例行病灶部位楔形切除术,2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发现病变累及肌层。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证实为妊娠组织。
2 结果
保守治疗21例,治疗前盆腔包块 3~5 cm,治疗后包块消失,βHCG 降至正常,1.5~2.0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5例保守治疗后,仍有反复阴道流血,采用病灶部位楔形切除瘢痕修补术,患者 1~5 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2例大出血患者因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发现子宫前壁广泛出血坏死,病变累及肌层,为挽救患者生命,履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7 d 出院,一般情况好。
3 讨论
剖宫产子宫切口妊娠是剖宫产术后罕见而危险的妊娠类型,其病因尚不明确[1],目前认为剖宫产造成的子宫内膜及肌层损伤和瘢痕形成是主因,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肌层生长,植入穿透宫壁,随着妊娠进展造成子宫破裂及大出血。子宫内膜间质蜕膜缺如或缺陷、剖宫手术中切口缝合错位及感染、愈合不良、子宫下段致切口位置过高、多次宫腔操作等均可诱发CSP。其临床特点为:剖宫产病史;停经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尿βHCG阳性;清宫术中大出血或清宫术后反复阴道出血;术前血 βHCG阳性;B超或彩色多普勒检查子宫下段不均质团块,血流丰富或孕囊。该妊娠类型因其没有明显特点,常致误诊[2]。在基层医院诊断率低,原因为医院诊疗技术欠缺,B超医生对不均质肿物及孕囊位置判断不清,妇产科医师仅满足于妊娠的诊断。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上升趋势,其切口妊娠也有上升趋势,在有剖宫产史的妊娠中超过宫颈妊娠,早期诊断及处理非常重要[3]。目前诊断主要依靠:询问病史及妇查,对于有1次或1次以上剖宫产史,人工流产史,本次早孕有阴道流血,宫体下段膨大者应以重视;血βHCG阳性,但尿βHCG阴性者不能排除;B超是常用的可靠方法,可用腹部超声或腔内超声,可在子宫峡部前壁发现孕囊,孕囊与膀胱之间距离<5 mm,孕囊与膀胱之间肌层有缺陷,磁共振及内镜对诊断该妊娠类型也有帮助。本组采取保守治疗,以杀死胚胎,保留子宫,保持生育能力为目的。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铜片联合应用,对于孕期>60 d 者加用异位妊娠1号可提高疗效,MTX 可有效杀死胚胎,而米非司酮则能使绒毛和蜕膜组织发生坏死,两种药物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保留了生育能力。
总之,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是一种少见的高危妊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仔细病史询问,准确的B超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金伟.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1例报告.中国医药导报,2008,5(12):159.
切口妊娠范文2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 联合治疗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CSP)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妊娠,一般发生率较低,但是随着近几年剖宫产的发生率的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作为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1-2]。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4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病例,探究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40例经过阴道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患者,年龄分布为18岁~46岁,平均年龄29.5岁,病程有1月~3月,都有6月~3年前有过剖宫产历史。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月经停止,阴道偶有不规则流血,下腹坠胀感,伴有早孕反应。40例患者的胚囊较小,血β-hCG 值都< 60 ng/ml。
1.2 方法
1.2.1 分组及治疗方法 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5例)和单药治疗组(25例)。两组患者在人数、临床表现、病程、病因、治疗以前子宫以及妊娠物大小上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联合治疗组采用甲氨蝶呤(剂量为按1 mg/kg 计算,隔天重复使用, 隔天肌肉注射四氢叶酸0.1 mg/kg, 疗程8d)与米非司酮(25 mg,每天两次,口服, 疗程6d)联合静脉化疗,单药治疗组仅适用甲氨蝶呤,治疗方法相同;其余治疗两组没有差异[3]。
1.2.2观察指标 各组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子宫大小、以及妊娠物的大小以及血流状况,血中HCG含量等。同时在治疗后,随访记录患者药物治疗治愈率、需行刮宫术患者的比例。并记录临床症状,药物不良事件等,采用χ2检验或者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需进行刮宫手术的患者的比例无显著差异(χ2=0.37,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子宫大小、以及妊娠物的大小以及血流状况,血中HCG含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
表1:联合治疗组和单药组的治疗后临床缓解比较
表2:联合治疗组和单药组总的治疗效果比较(%)
3 结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是一种见于生育期妇女的特殊的异位妊娠,可以看作是一种行剖宫产后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剖宫产后半年到5年,但是有研究认为[4],行剖宫产术后的时间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之上,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行刮宫术。此时手术,患者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恢复时间较短,减少了患者的手术痛苦。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4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病例,探究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甲氨蝶呤是一种抗细胞代谢的化疗药物,可以杀灭妊娠物的细胞,可以肌肉注射或者静脉使用,对于妊娠物较大的CSP可以局部注入甲氨蝶呤,以提高局部药物作用浓度,使临床效果更明显。米非司酮是一种拮抗孕激素的药物,可以减少孕激素的作用,使胚胎的正常激素水平降低,滋养细胞不能正常生存,从而达到杀胚胎的作用。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的联合作用,因为它们各自起作用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而达到了协同作用。除此以外,两药联合没有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两药的联合使CSP的治疗效果明显加强,提高了保守治疗的效果,使患者的HCG水平可以很快下降,孕囊的血流供应减少,同时妊娠物的体积减小以至于完全消失,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甚至完全治愈。也有少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联合刮宫术、动脉栓塞治疗等联合治疗。
综上所述,单独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的疗效有限,联合使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后患者血HCG、子宫大小以及妊娠物的大小改变较单药的改变更为显著,总的保守治疗的有效率得到了提高,减少了患者遭受刮宫术的打击。两药联用稳定性好,耐受性佳,不良反应较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邓新粮,何小丽,肖松舒.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保守治疗16例疗效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25(02):481-482.
[2]李晓菁,廖湘玲. 9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终妊处理方法探讨[J]. 医学临床研究, 2006, 18 (1) :153-157.
切口妊娠范文3
关键词 左侧卧位;妊娠纹;晚期妊娠;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是妊娠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2012年3月-2016年2月收治妊娠期阑尾炎(ADP)58例,采用左侧卧位妊娠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58例患者年龄23~41岁,平均26岁。孕期均≥28周,以往有阑尾炎发作病史5例。病程24 h以内5例,24~72 h41例,超过72 h 12例。临床表现:腹痛与腹压痛以右侧腹部或腰背侧为明显,大部分腹肌紧张不明显,但有反跳痛。Bryan试验阳性31例,Alder试验阳血性22例;伴有恶心呕吐38例,白细胞计数20×10/L 21例。阑尾根部与妊娠纹的关系:左侧卧位时阑尾根部在腹壁的投影位于右下腹妊娠纹内41例,稍外侧11例,稍上侧6例。
手术方法:术前患者取左侧卧位,根据B超及压痛部位确定并标记阑尾所在部位。硬膜外腔麻醉成功后保持左侧卧位,根据术前标记阑尾位置,以距离阑尾表面或最近的妊娠纹为中心,顺妊娠纹方向做手术切口,长4~5 cm,依次切开皮肤及浅、深筋膜,皮下组织,用拉钩顺腹外肌纤维方向拉开并显露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切开腹膜,顺结肠带找到阑尾,以常规方法处理阑尾。缝合皮肤时,缝合针自切口―侧妊娠纹的边缘穿入,另侧妊娠纹的边缘穿出,使针眼位于妊娠纹内。对妊娠纹较窄、密集者,缝合皮肤时,可从邻近的妊娠纹穿入、穿出。对妊娠纹较窄、少者可行潜行缝合,间断皮内缝合或连续皮内缝合,不留针眼瘢痕。
术后处理:术后早期适当限制患者活动,选用对胎儿影响小、对细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术后3~4 d内给予抑制宫缩药物及镇静药物保胎治疗,肌注黄体酮、口服维生素E静脉滴注小剂量硫酸镁、口服沙丁胺醇及利托君等,以减轻宫缩,预防流产或早产。
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经过顺利,手术平均时间(45±1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5)mL,术中患者无头晕、烦躁、胸闷、恶心、呕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不适反应,全部患者治愈出院,无早产、流产或死胎发生,无切口感染,切口瘢痕细微、走行隐蔽。
讨论
ADP是妊娠期急需要处理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1%~0.2%,与非妊娠期基本相同,妊娠并不诱发阑尾炎,但妊娠期阑尾的炎症容易扩散,病情发展快,影响母婴安全,阑尾穿孔后引起腹膜炎的危害远高于阑尾切除手术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且妊娠期阑尾炎手术治疗一般不影响继续妊娠,目前多数文献认为ADP首选手术治疗,且高度可疑病例也应具备剖腹探查指征。
仰卧位阑尾切除术对非妊娠患者操作较为方便,对妊娠患者存在操作不便、寻找阑尾困难等问题,有时要牵拉宫体以显露术野,反复寻找阑尾,易激惹子宫导致流产或早产等;反复提拉肠管寻找阑尾,胃肠道反应较重,功能恢复慢,增加术后肠粘连的机会;手术取仰卧位,平卧时间较长,硬膜外麻醉使腹腔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腹壁肌肉松弛,加重了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使下肢及盆腔内静脉回流受影响,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右心房压下降,心搏血量减少,容易出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烦躁、胸闷、恶心、呕吐、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一系列症状。妊娠纹是妊娠期母体随着妊娠,子宫逐渐增大,肾上腺皮质于妊娠期间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该激素分解弹力纤维蛋白,使弹力纤维变性,加之孕妇腹壁皮肤张力加大,使皮肤的弹力纤维断裂,在腹壁出现较多的紫色或淡红色不规律、平行、略凹陷的条纹,是一种生理现象,而阑尾切除手术在妊娠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切口瘢痕,让年轻爱美的女性难以接受。
切口妊娠范文4
患者,30岁,G3P1,2004年剖宫产1次,因停经48天剖腹探查+吸宫术后1个月阴道大流血5小时,于2010年3月8日急诊再次入院,该患者既往月经规律,4~5/27~28天,末次月经2009年12月20日,停经后自测尿HCG(+),2010年1月24日开始少量阴道流血,2010年2月1日我院B超示:宫腔下段剖宫产切口处可见22cm×12cm×12cm孕囊回声,2010年2月4日停经48天阴道流血10天量多5小时第1次入院,当日复查B超示:宫腔下段剖宫产切口处可见22cm×17cm×17cm孕囊回声,内见胚牙及原始心管搏动,于当日经腹拟行子宫切口妊娠剜除术,但开腹探查见子宫增大如鸭蛋大小,软,子宫下段前壁局部无膨大无隆起,无紫蓝着色,质地不软,术者认为术前B超诊断有误,遂关腹后在手术室申请B超监测下吸宫,操作医生觉绒毛位于宫腔内,顺利吸出绒毛10g,故术中诊断为宫内妊娠。术后4天查血HCG 51434IU/L(正常值≤5IU/L),术后常规出院,未嘱动态监测B超及血HCG。患者术后一直少量阴道流血,2010年3月8日突然阴道流血较多5小时,含血块,再次急诊入院。入院PE:P 78bpm,BP 120/75mmHg,精神可,心肺正常,腹平软。PV:阴道畅,有凝血块,宫颈光滑,无着色,可见血液自宫口外流,子宫稍增大,子宫压痛明显,双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入院急诊B超示:子宫切面形态失常,子宫前壁下段切口处可见40cm×46cm×35cm混合性回声团,内回声杂乱不均,CDFI:内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并测得RI 061,急查血HCG 25466IU/L,入院诊断:①子宫切口妊娠绒毛种植;②绒Ca;经讨论后考虑为子宫切口妊娠绒毛种植,并于入院当天行子宫动脉栓塞术,于3月11日再次开腹行子宫切口妊娠绒毛种植病灶剜除并子宫修补术,术中探查见子宫较正常稍大,子宫下段前壁明显凸起一45cm×45cm包块,紫蓝着色,切开见为暗红凝血块样组织,清除干净并修剪周围子宫肌层,局部注射MTX 50mg。术后病检示:子宫切口异位妊娠,术后6天血HCG 12351IU/L,术后7天B超示:子宫声像图未见异常,术后1月回访血HCG降至正常。该病例最后诊断:子宫切口妊娠。
讨论
子宫切口妊娠全称为子宫下段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CSP),是指胚胎附着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的微小缝隙处,是一种少见的异位妊娠,极具危险性。有专家认为其发生是因为切口有微空隙存在,允许孕囊种植于其内,而微空隙的形成与刮宫、剖宫产、子宫腺肌症有关,尤其是剖宫产,由于剖宫产中损伤了子宫内膜基底层,从而促进了孕囊渗入和子宫肌层内生长[1]。Vial等认为,CSP有两种生长形式:①孕囊种植在子宫瘢痕上,向子宫峡部或宫腔生长,可能生长至活产,但大大增加植入部位大出血的危险;②孕囊种植在有缺陷的剖宫产瘢痕深部,而妊娠早期即可致子宫破裂或大出血,全子宫切除后的病例检查表明,绒毛不仅穿透子宫肌层而且还与之粘连或植入,绒毛深入肌层易导致不全流产,着床部位血管因肌层薄弱不能闭合而发生大出血。至发稿为止所在医院已收治10例子宫切口妊娠患者,通过对该1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及查阅大量医学资料,了解到子宫切口妊娠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停经后无痛性阴道流血,停经后阴道流血伴下腹隐痛,或仅有停经史,通过妇检仅有少数病例可被扪及子宫下段膨大变软,而不像宫颈妊娠,通过妇检即可得到宫颈桶状增粗、紫蓝着色等较典型的体征,故而影像学检查在明确孕囊与宫腔及剖宫产切口的关系上具有重大作用,包括阴道彩超、三维B超、MRI,其中阴道彩超以其简便、直观、准确的优势成为CSP诊断中最常用的技术。由于子宫峡部本身缺乏子宫肌层,收缩力差,而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绒毛深入肌层,一旦盲目吸刮,血管开放,瘢痕又缺乏弹性收缩力更差,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导致子宫切除,所以一旦诊断为CSP,禁止盲目吸刮,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出血风险前提下清除妊娠组织,主要方式:药物杀胚治疗,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药物杀胚治疗联合吸刮术或子宫病灶剜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联合吸刮术或子宫病灶剜除术,子宫切除术,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应根据病情灵活选择,加强与B超医生沟通,根据CSP生长方式、CSP种植处子宫肌层的厚薄及病灶大小、血HCG综合考虑,如CSP向宫腔方向生长,种植处子宫肌层较厚,可行子宫动脉栓塞后或药物杀胚,滋养细胞活性基本丧失,局部血供已不丰富时行吸刮术;如CSP深入肌层,病灶明显凸向膀胱,肌层菲薄,则可在控制子宫动脉血流后行子宫病灶剜除术。虽然随着剖宫产率增高,CSP这一极具危险性的异位妊娠发生率随之增高,但仍有许多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从而误诊误治,本例中由于临床医生未能认识到CSP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及阴道彩超在CSP中的诊断价值,故根据术中所见子宫下段不膨大、无隆起、无着色而子宫体部增大变软B超所作的子宫切口妊娠诊断,虽侥幸在B超检测下吸刮出绒毛未发生大出血,却无法清除已深入瘢痕中的少量绒毛,致使少量残存绒毛在日后继续生长形成局部包块,由于术中误诊为宫内早孕故未采取动态监测及杀灭残存绒毛的措施,致使患者又行第2次开腹手术。倘使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与B超医生加强沟通,判断该病例为CSP外生型,且病灶局部肌层较厚,采用杀胚或子宫动脉栓塞控制局部血流后再行吸刮术并动态监测血HCG及B超至正常,或可避免患者两次开腹手术,当引以为戒。鉴于CSP系剖宫产远期并发症又极具危险性,关键还需妇产科同道及全社会一同努力降低剖宫产率以降低此病的发生。
切口妊娠范文5
关键词:剖宫产术;妊娠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56-01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疤痕妊娠是指孕囊、受精卵或胚胎着床于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疤痕上,属于异位妊娠的一种,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治常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院妇产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妊娠5例,其中3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现就此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至今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疤痕妊娠5例,其中3例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确诊患者年龄在30-35岁之前,均为已婚,停经45天-90天,所有病例均由妇产科医师和超声检查确诊。
1.2 诊断:CSP诊断标准:①患者是否有剖宫产史;②停经后是否有阴道不规则出血;③阴道超声提示子宫增大,子宫壁上1/2空虚,宫颈管内有无妊娠胚囊;④妇科检查宫颈形态及长度正常子宫峡部膨大。
1.3 操作方法与结果:例1,33岁,孕4产1,因停经45天,疑为早孕在我院门诊行人流术,术中患者阴道出血较多,予急诊收住入院,B超考虑子宫切口疤痕妊娠,入院后予以阴道顶端填塞纱布压迫止血,缩宫素20u每日静滴,予甲氨喋呤(MTX)20mg肌注每日一次,共5天,,第二日取出阴道纱布,观察未见阴道流血,刮出组织送病理,见绒毛组织。
例2,31岁,孕4产1,停经50余天,B超示:宫内孕囊样回声,子宫下段前壁杂乱回声区,宫腔积液。门诊拟诊为:“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疤痕妊娠”收住入院。入院后予米非司酮100mg每日一次,共5天,予MTX20mg每日肌注,共5天,5天后在B超监测下,做好进腹准备条件下行清宫术,刮出组织送病理,术后阴道淋漓出血,予止血、抗感染、缩宫素等治疗,出血逐渐停止,术后20天,B超示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正常。
例3,30岁,停经3月后阴道流血半小时由门诊收住入院,入院后B超示宫颈增大,颈管内见无回声暗区,颈管肌层厚0.3cm,右附件包块,血HCG检查为30000u/L,因阴道流血较多,在B超监测下行诊刮术,术中见宫颈口处血块堵塞,将血块钳夹,探查宫腔时见宫颈处向前壁有一交通,仅余菲薄肌层,将宫颈搔刮后宫颈注射缩宫素20u,停止手术,B超检查膨大的宫颈明显缩小,颈管处无回声暗区仍存在,继续缩宫治疗及MTX治疗,第5天HCG检查为4565.5u/L,数值仍高,予继续米非司酮杀坯治疗及缩宫治疗,术后10天,HCG降至1650u/L,在B超监测下再行清宫术,在B超示强回声处刮出陈旧积血及机化组织,予缩宫素宫颈注射,刮出组织送病理,报告示:积血块及蜕膜组织。术后继续予止血、抗感染治疗,术后20天复查HCG降至正常。
2 讨论
2.1 妊娠胚囊种植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疤痕处是一种少见而危险的情况,随着妊娠进展,有可能导致阴道大出血或子宫破裂而切除子宫,乃至危及生命。1997年Godin等[1]提出诊断标准:宫内无妊娠囊;妊娠囊生长在子宫下段前壁;妊娠囊与膀胱之间的子宫肌层有缺陷.阴道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子宫前壁下段近切口处的妊娠囊或混合型包块,并能观察该处的子宫肌层的厚度,B超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
2.2 目前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全身或局部应用MTX、米非司酮;②子宫动脉栓塞;③B超监测下妊娠囊内注入MTX50mg,杀灭胚胎,排出妊囊,减少出血;④病灶切除。多数医生认为一旦确诊该病应立即终止妊娠,早期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随着超声技术的提高及阴超的应用,使异常妊娠得以早期发现无疑提高了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的诊断率。在剖宫产手术时选择子宫切口千万慎重考虑,不能一味追求取头容易致切口位置过高或切口长度过长。笔者认为剖宫产选择切口首先尽量选下段切口,位置适中。切口过高术后易有疤痕切口妊娠的危险,过低易致出血、膀胱损伤,切口过长易造成子宫动静脉损伤、疤痕过大。手术缝合切口时不要过密,切口要对合整齐,缝合子宫切口上下距离不要太宽。此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宣传,降低剖宫产率。
切口妊娠范文6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切口妊娠 子宫动脉栓塞术 MTX治疗 清宫术
2001年11月~2010年11月收治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的患者138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8例,年龄21~41岁,平均32.5岁,以往均有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剖宫产术后至今已有1~14年,有54例有手术指针,余均是社会因素,其中13例是2次剖宫产史,停经时间35~96天,平均655天,有阴道流血,不规则阴道流血96例,腹痛23例,余19例是彩超检查发现的。辅助检查:所有病例均有血HCG升高为59~76764.7MIU/ml,彩超发现子宫切口部位有孕囊,孕囊周围血流丰富,最大的6.3cm×5.5cm×4.8cm,有胎心的46例,有卵黄囊的24例,有胎芽13例,子宫肌壁最薄处为0.13~0.35cm,平均0.24cm。
治疗方法:①71例采用明胶海绵。甲氨蝶呤(MTX)进行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性栓塞治疗,治疗后7天内超声监护下进行清宫术,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伴发症状及血HCG下降情况。②48例采用明胶海绵、MTX进行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性栓塞治疗,观察血HCG下降及超声变化情况。③9例采用明胶海绵、MTX进行双侧子宫动脉选择性栓塞治疗失败后加以MTX肌注及米非司酮口服加清宫。④10例单顺用MTX加米非司酮治疗。
疗效评定标准:①治疗成功:血HCG是进行性下降,直至转阴,复查超声子宫切口处恢复正常,月经恢复。②治疗失败:血HCG无明显下降或反而上升,复查超声包快无明显缩小或反而增大,治疗过程中出现阴道大出血。
结 果
本组135例经上述几种方法治疗,血HCG由21~73天,平均47天降至正常,超声检查子宫切口处恢复正常,月经恢复正常。
本组有21例均是在下级医院清宫1~3次因出现阴道出血而转入本院,均予子宫动脉栓塞或药物治疗后及输血等治疗,血HCG下降到1000U/ml以下再行清宫术,治疗成功。
本组有2例在治疗中清宫前后出现阴道大出血量>1000ml,均予输血及对症治疗后成功。
本组有1例清宫术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血HCG下降至200万U/ml忽然上升达20万U/ml,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但无肺肝等部位转移,经化疗后治愈。
本组出现动脉栓塞并发症,1例系足背动脉栓塞,于血管外科保守治疗1个月后治愈,1例出现胫前动脉栓塞予血管外科局部取栓子后经对症治疗1个月治愈。
讨 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下段切口妊娠是一种少见的剖宫产远期并发症属于异位妊娠的一种,胚胎着床在前次剖宫产的子宫切口处,随妊娠的进展,绒毛及子宫肌层粘连、植入,子宫切口妊娠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其他异位妊娠一样,停经,多有无痛性阴道出血,血HCG升高,剖宫产多为子宫前壁下段,该部位肌层菲薄,收缩力差,盲目刮宫易导致致命出血,严重的可造成子宫破裂,临床上一经明确诊断,应及时终止妊娠,不宜直接刮宫。应先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和(或)药物保守治疗,胚胎死亡、机化,血HCG下降后,等待病灶自行吸收或行清宫术。
对子宫切口妊娠的治疗由早期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发展到保留生育功能的多种方法,药物杀胚治疗+清宫,介入栓塞术+清宫,单一子宫动脉栓塞术,特别是有介入条件的医院,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或清宫术前的辅助治疗,安全性好,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可有效地控制切口妊娠在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的增多,子宫切口部位妊娠发病率明显增多,此病的误诊率高,宜造成人流术或药流大出血,宜导致子宫切除,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故在临床工作中告诫患者少做流产,医务人员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手术技术,尤其是子宫切口缝合技术,尽量避免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此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Seowkw,Huang,Lw,Lin,YH,etd.Cesarean.Scar pregna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