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数学; 评价;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96-01

一、案例

案例一: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后,就说:“你说的真好!你真棒!”更有夸大其词的:“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没有人比你更厉害了!”;要么,常见课堂上学生回答错误后,教师就说:“说的不对,请坐下。”“错了,谁再来?”……

案例二:在某学校家长开放日的一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4+5=?”,一位学生高举小手,大声地说:“4加5等于8。”这位教师用了三句话这样评价:“很好!很接近!谁还有不同意见?”

二、问题分析

由以上案例一可以发现,只给予“你真棒!”“你说得真好!”等简单赞扬的话语,这样的评价当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你真棒!”——棒在哪?“你真好!”——好在何处?教师简单的赞扬,评价不明确,导致学生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或给予言过其实的评价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变得心浮气躁。要么,给予“说的不对,坐下。”等简单定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课上到最后没人想举手了。再看案例二可以发现,这位教师的三句话是多么的巧妙。第一句“很好”,充分肯定了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第二句“很接近”,既给予了学生希望又婉转说明了不正确;第三句“谁还有不同意见?”,把思考留给大家,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课上到最后,小朋友们都高举小手,踊跃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在评价语上多练内功,使评价语发挥激励、指导的作用。如果我们进行课堂评价时能做到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独特创新,就一定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使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在目前,一线课堂口头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评价语言和标准单一、僵化。在口头评价中,语言单调、笼统、含混不清,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表现在评价标准上,有三种心理定式:一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二是以优秀生为中心的评价定势。三是以整齐划一答案为中心的评价定势。2.评价侧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然而,现实中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非学业评价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因而评价的范围很窄,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对学科教学中丰富的培养目标,如对自信心、创新习惯、思维推理、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与分享等等,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3.评价主体单一,自评、互评流于形式。口头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现象十分普遍,而忽视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性的发挥。有时组织一些学生自评和互评,但这些评价模式还很不成熟,一部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明确的评价目标与标准,忽视对学生的反思、比较、观察能力的培养等。

三、启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每个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评价犹如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直接动力。要真正营造充满生机,焕发人文气息的课堂,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注重正确性、激励性、多样性、多元化评价,同时无声语言的评价是补充。让评价具有真诚性、针对性、指导性、多样性和独创性,发挥评价所具有的神奇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1.正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乃至错误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犹如高速路上第一次行驶的小汽车,教师要适时充当一个“三岔路口的标志牌”,及时明确的“指出方向”。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到前进方向。2.激励性。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对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要适当的点拨,留些时间,让学生重新感悟,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辨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3.延时性。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教师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学生甘当听众、观众。而延时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研讨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普通的一员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去发展、去分析、去论证。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学会转化、调动体态语言、让学生评价等多向互动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4.独创性。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口头评价,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创造性地实施口头评价。如“送你智慧星”;“太精彩了,今天你以某某学校为荣,明天某某学校以你为荣”;“来,握握手,祝贺你取得的进步。”等等。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可能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诚恳,态度宽容,要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2

一、关于内容的整合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这一教学理念广大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在落实与践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In a new house”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整合美术的内容,要求学生设计理想的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花了近10分钟的时间来设计房间,他们忙于剪、贴、画,忽略了语言的运用,导致后面的句型交流环节因为时间关系草草结束了。

【反思】这原本是不错的创意,但目前这样整合教材,看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但也因此冲淡了英语学习的内涵。课堂中学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忙于剪、贴、画,脱离了本学科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这一环节可以作为创造性的作业在课后来完成,然后在下一节课上用所学句型来描述自己的设计以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虽然新课程强调在教师教学中要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但教师无论采用怎样的方式开展教学都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为英语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服务。英语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不能把英语课上成美术课或其他课。

二、关于教学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或引入,能抓住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情绪高涨,调整到学习新知识的状态。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导入这个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用各种方法导入新课。但在英语教学导入中却存在导入指向性、简洁性、有效性的问题。

【案例】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是time,该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What’s the time? It’s ... o’clock. It’s time to ... It’s time for ... 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2.能听懂、会说1-60的数字。

下面是具体的导入步骤。

1. Greeting.

2. Sing an English song Ten Little Indian Boys.

3. Play a game —Next number. 复习数字。

4. Say numbers in our life. 教师列举了众所周知的号码,如:110、114、119、120等,还让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

5. Game—Be a policeman. 通过观看动画迅速读出汽车车牌上的数字.

【反思】显然,教师想通过对数字的复习过渡到时间的表达,但这个导入用时超过10分钟,教师组织了唱、玩、说等好几个复习、热身活动,而本课重点要学的句型还未呈现,那么,接下去这堂课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吗?这样的导入是否冗长?如此耗时耗力的导入是否有必要?看起来这些活动虽然都与当天的教学内容有联系,但在导入及热身这个环节如果组织的活动过多,会影响到后面新授内容的进行。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在设计导入时,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一定要明确导入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处理好导入与新授内容之间的关系。有时,在一个简短的warming up或相关的free talk之后,无须绕很多弯,就可以自然、直接地切入新课的主题。

三、关于活动的设计

“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指导思想。教师在课堂上也力求让学生在“动”中学,在“乐”中学,因此,每位英语教师几乎都成了活动设计专家,在公开课上,学生唱唱跳跳,既有做游戏又有演节目,还有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来助阵,气氛非常活跃,场面非常热闹。然而,活跃和热闹之后,学生到底掌握了些什么呢?特别是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案例】有位教师在学生学完国家和国籍的单词后布置了一个学生之间互相询问“Where are you from?”的调查任务。

【反思】这样的学习任务还是停留在机械性的语言练习层面上,缺乏有意义的交流。调查是英语教学中的热门活动之一,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其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在学完了有关数字的单词后,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句型“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My telephone number is ... ”调查本班同学的住宅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并让学生将信息填入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这个具有信息差的活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有意义的交流中获得了信息,运用了语言,并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技能。笔者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设计都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趣味性以及快节奏和高密度,这样的课堂活动才是有效的。

四、关于媒体的组合

现代教学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无疑给传统的英语课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它将视频和音频融为一体,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给学生创设了赏心悦目的英语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不足——授课课件化、板书屏幕化等问题屡见不鲜。

【案例】有教师在执教“A trip to the zoo”这一课时,费劲心思,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还收集了动物玩具,墙上贴满了动物图片,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动物大观园。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学生虽然兴致勃勃,但其注意力更多地被异彩纷呈的画面和新奇有趣的教具所吸引,强烈的感官刺激反而弱化了语言信号的刺激。

【反思】滥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有些英语观摩课上的一大通病,异彩纷呈的画面和精彩的视频代替了朴实简单的图片或简笔画,有些完全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体态语解决的问题也用多媒体,具有示范意义的板书也只是在电脑上一闪而过,是否有这个必要呢?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教师应遵循适时、适度、适效的原则,而且对于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教师来说,寥寥几笔的简笔画、几件小道具、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有效的互动游戏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 却不应该让它喧宾夺主。

五、关于教学的细节

关注教学细节,能为有效课堂增色。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细枝末节。透过课堂现场的一些教学细节,就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虽小,但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它;细节虽小,但教学失败的罪魁祸首有时也是它。

【案例】教师对答对问题的学生经常会说“You’re very good. Here’s a gift for you. Sit down, please”,而对答错的学生则会说“Sit down! You must listen carefully!”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3

案例教学教学法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法,这些案例都是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和实践,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效果显著。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在《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研究案例教学法则是在1990年以后才开始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对案例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发现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和反思中深刻地感受到,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最为突出的问题不是不为,而是不能。特别是有追求的青年教师,更要解决不能的问题,以此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教师教学素质提高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成长。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研究中,教学围绕研究的课题,积极扎实地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个别性,方法的综合性,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1.撰写教学案例

要撰写教学案例,首先要明确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标题在教学案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能够提高人们的阅读兴趣和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标题可以是单一的,一句话、一个短语来表达观点、概括情境、点明内容;也可以是复合型标题,除主标题外还有副标题(对正标题的内容加以说明、补充)。

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包括环境、教师和学生,对象不确定,过程不可复制,结论不能套用。在撰写案例的时候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并且要准确的介绍教材版本、学制、学科及课题,重点要说明案例中故事发生特殊原因和条件。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就是除了把案例教学中的核心事情写清楚,还要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在对话互动中发现、提出、思考和交流问题的过程写详细、具体、清晰,尤其是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学生的情绪反应与教师的内心感受进行真实的描述,成为教学实践的真实再现。最后,在记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与反思。就是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与分析,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总结利弊得失和启示。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要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案例,这样有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某种技能。挑选的案例一定要真正来源于生活,具有可信性和典型性,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所选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通过案例讨论以达到理解理论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新课标中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对学生发言中的论点随时进行引导、点拨和补充。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考核,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三、中小学教学案例实例分析

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又5只鸟,又飞来了3只,一共是8只”。右边图和左边的图一样,只不过小鸟头的方向是朝向远离树的一边。这是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走了3只,还剩下5只。”在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的算式还是“5+3=8”。老师就问:“难道你没看见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吗?”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老师曾经做过很多这样人为的规定,“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和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如果把此案例用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得出为第二个图为什么是8-3=5而不是5+3=8,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发现规律找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一概而论“头朝左边表示加,头朝右边表示减”。通过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教师应该像学生传授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所谓“公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此教学案例,不仅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加以纠正,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在中小学推广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中小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基础的地位,在这个阶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等,对于学生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进作用。如何能够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中小学教学中,正确的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完成“三维目标”。在案例教学法中,首先,教师要经常撰写、搜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定期与同事交流案例心得,从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同时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以补充到自己的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其次,是教师围绕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在教师的策划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深入角色进行案例的分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方法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分析、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笔者在小学、中学、高中三种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心理特征的受教群体中走访、听课、调研,最后得出结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应该在现有的案例资源中进一步发挥每一位一线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我们的教学案例逐渐系统化、成熟化,为我们的中小学教学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数学;案例教学;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42-03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手段单一、枯燥的现象,这就使得很多医学生谈数学色变,望而生畏;另外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缺乏对医药、卫生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很难将数学课程的知识点与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有机地结合,使得数学课程不能很好地发挥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优势。基于这样的教学实际,课题组结合数学中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主要知识点,潜心研究,整理设计与专业结合的教学案例26个,并配有相应的训练题目,包括混合溶液配制、细菌培养数目、检验几率等一系列卫生领域密切相关的问题,丰富了现有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有必要对医药类相关案例应用于数学教学的阶段性课堂实践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扬长避短,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同一教师所担任的数学教学班级,14届A1,A2和14届B1,B2四个分层班,共19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4届A1,B2班共98人为实验组,14届A2,B1班93人作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为了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采用实验对比研究,将设计的案例应用于实验组的教学实践,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课程结束后,通过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对数学课程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认同度、授课效率和满意度比较,作为案例教学效果的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图1 数学课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三)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Excel2010软件录入,SPSS16.0软件分析。计算指标包括计数、百分比,采用检验,P

二、结果

(一)数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数学课程学习是否有利于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发展、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历提高等问题的认识上有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案例教学在降低课程难度、实施手段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提高,但总体感觉数学学习“不困难、还可以”的比例占到64.6%以上,只有近35.5%的学生感到困难。

表1 两组学生在中职数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认知程度的比较

(二)案例教学效果的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通过对实施案例教学的实验组与普通教学班的对照组问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023,0.014,0.016,0.022,0.025,P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比较

(三)案例教学改进方式的调查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案例教学班级的学生在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具有较高比例的改进意见(>83.7%),例如:91.5%的学生认为,为了开展好案例教学,教师应该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而不只局限于本课程的知识结构;89.2%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案例讨论和教师总结的合理时间比例是7:3;90.5%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报告应作为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最重要内容等等。这些改进意见是我们完善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讨论

(一)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贴合专业,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一般来说,所选择的案例要与相应专业比较接近,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我校各专业间、各授课层次间存在差异,就使得案例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调查中显示,91.5%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掌握本门课程的知识结构,还要通过与专业教师交流探讨,对专业教材阅读分析等途径,来掌握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组织教研活动进行专题讨论,分类汇总,最后编辑成案例资源库。案例库建设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长期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教师应紧密关注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推陈出新,使案例库得到完善。

表3 案例教学改进方式的调查结果

(二)明确案例教学思路,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明确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案例的讨论与分析这一中心环节,对案例进行讨论的目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可以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剖析案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讨论的进程,调查中83.7%的学生认为,学生应做为案例讨论的主体,教师要把握好案例讨论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要辅以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提出观点,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考兴趣,使案例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好案例与课堂知识点的结合,不能公式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过程,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总结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必备环节

对案例的总结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对于一个案例,让学生提出各种观点及其案例所包含的数学原理,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案例,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二是教师对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做补充或提高性的阐述,指出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三是教师自身在课后要进行总结分析,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是否恰当,与课堂知识点的结合是否良好,案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加以改进,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水平。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关注,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多向交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案例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它为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强了趣味性,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应用自如;案例教学中的实例能促使学生动脑,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对学生将来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还能增强教学参与,培养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鉴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案例教学法作为发挥数学教学优势,实现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雅贞.数学案例教学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和运用[J].考试周刊,2010,(37):54-55.

[2]王佳秋,孙秀娟,杜广环.案例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11,(5):35-37.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5

案例背景分析: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3.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6

1.案例分析

一次语文课上,一位名叫肖晓(化名)的同学对一个问题的理解产生了质疑,向我发问。当他听完我的解答之后,似乎有点不服气的样子,刚一坐下,班里的“淘气大王”突然张口说道:“肖晓,你明白老师的意思就好了,干吗那么抠字眼呢?”肖晓马上暴跳如雷,大吼道:“你给我出去,这个班有我没你,有你没我!”“淘气大王”哪里会怕他,马上回他一句:“大家都希望你走,还是你出去吧!”肖晓听了,顿时流下了眼泪,打开教室门就冲了出去。

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在意外之余,我见识到了这帮学生居然敢不分场合地争吵。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在这群小小的学生中间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大的矛盾。来不及多想,我急忙走出教室,唤回肖晓,打算下课后和他谈心。可是,在我的办公室里,肖晓一直保持沉默,眼泪却一个劲儿地往外涌。除了安慰他,我什么也做不了,因为从他的口中我几乎得不到任何信息。无奈之余,我从班里其他学生的口中了解到,学生们都认为他太较真了!慢慢地,我发现,学生们的评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确实很难接受别人和他不一样的意见,而且情绪很容易失控。后来我几次试着和他谈心,都是无果而终。

通过观察和多方了解后发现,肖晓的心理问题是几年来积聚形成的结果。每一次和同学发生冲突,都会激起埋藏在他心底的“仇恨”,从三年级开始,他们之间就发生过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小恩怨一直压在他心里,慢慢地,他与同学的交流就减少了,往往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马上爆发。长期如此,肖晓慢慢地成为离群的“孤雁”。

2.教育对策

为了解决肖晓的问题,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希望他重新回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和同学们建立新的友谊。

首先,关注肖晓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让他宣泄自己的坏情绪。古人云:“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意思是说,教导人一定要依据人的性情,治理水必须根据水的流势。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只能“疏”,不能“堵”。所以,一有机会,我就会找肖晓谈心,听他诉苦,尊重和理解他的感受,对于他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总在不经意间向他提起同学们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让他看到一些现实中的美好,使他的心灵不断产生触动。

其次,帮助肖晓改变阅读习惯。在了解了肖晓的心理问题之后,我开始慢慢观察他的行为。下课后其他同学都去玩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课外书。原来,肖晓从幼儿园起就是个“小明星”,他爱读书,并且小小年纪读的书涉及各个领域,虽然还不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却能理解学者们的观点。在同龄人中,他算得上是“小百科”了。或许正是觉得自己课外知识丰富,他总是爱钻“牛角尖”,爱与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他觉得同学的想法幼稚,而同学觉得他的行为怪异,到最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相处了。于是,我和他的家长联系,将肖晓喜欢看的书做一个重新筛选,为他挑选了一些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看的书籍,包括自然科学类、文学名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知识渊博,又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鼓励肖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渴望得到大家的关怀和鼓励。离群之马不一定就是害群之马,我们不能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逐渐让他们重新融入集体中来。上学期末,班里要组织新年联欢会,我特地分配肖晓负责费用预算,为他提供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给他增强自信的机会。事实证明,我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后来他的妈妈告诉我,那段时间他连续几天都在商店对比商品质量和价格,为的就是能让班里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

3.经验总结

通过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肖晓同学慢慢发生了变化,变得活跃、快乐起来了。下课后,他会和同学一起玩耍,看待问题时,他的观点也不那么偏激了,朋友多了,笑容也就多了。看到肖晓的改变,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不能总是将目光放在开朗活泼的学生身上,那些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的孩子同样期待着我们的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