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1
关键词:解决问题; 趣味教学; 高效课堂;创新 ; 终身学习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学生的终生发展的综合能力。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课改所提倡的,然而我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其目标是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为我们服务,从而体验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我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7.1.3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先思考屋顶木架如下图:
让学生观察(一)图是否具有稳定性
一、让学生思考并判断如下图:哪些具有稳定性,哪些不具有稳定性。
根据上图,请1-4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只有(a)具有稳定性。
二、木工师傅在修房屋窗框时,为什么总在窗框未安好之前要斜钉一根木条?使它不变形,具有稳定性。
三、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扭动它,它的形状不会变,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代入数据(统一单位),计算结果,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
四、 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果扭动它,它的形状就会改变,再在四边形上钉一根木根,它就变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形状就不会改变。(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综上所述,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大。如:房屋的人字梁,它就坚固和稳定、在栅栏门上斜钉一条木板,构成三角形,使栅栏门不变形。大桥钢架,输电线支架,索道支架等都采用这一三角形结构原理,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加以体会。
(1) 三角形三条边长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2
一、片段回放
教师在介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开展让每一位学生拉一拉自制的三角形框架、给晃动的椅子加固等学习活动,巩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在其后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
生1:我发现屋架是三角形的,具有稳定性。
生2:我发现自行车车架中的三角形框具有稳定性。
……
生5:老师,红领巾是三角形,可以任意地揉捏,容易变形,它没有稳定性。
生6:是啊,红领巾是三角形,它没有稳定性,说明三角形没有稳定性。
教师略一思考:“唉,是啊,红领巾是布做的,我们不能用红领巾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要看看人字架屋顶、高压线架框这些物体,多牢固啊。”
二、原因分析
红领巾真的没有稳定性吗?难道它与材料有关吗?作为数学概念,是不研究材料的粗细、大小、颜色等非数学本质属性的。红领巾是三角形毫无疑问,当然有稳定性,但是红领巾确实又容易揉捏变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根据思考和推敲,我认为三角形的稳定性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它的三条边的长短一经确定,所组成的三角形图形是唯一确定的,稳定性实际上指的是图形的唯一确定性。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这样描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形状不会改变,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小学教材安排这一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原来就没有打算让学生从数学的本质上去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是只要求学生通过现实生活去感受并体验三角形具有这种“稳定”的特性,而从本质上理解“三角形稳定性”这个概念,最具代表性的描述是“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其本质就是“边长确定,则大小、形状唯一”更多地表现为确定性。
其次,因受教材的影响,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大部分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用木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发现拉不动,以此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难道“拉得动、拉不动”是判断图形是否具有稳定性的标准吗?如果我们用钢管焊成一个四边形(车架),用力拉这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会改变,是否可以由此判断四边形具有稳定性呢?再如,红领巾拉一拉就变形了,那三角形就不具有稳定性了?这当然是荒谬的。因此,“拉得动、拉不动”不能被作为判断三角形是否具有稳定性的唯一标准。
最后,我们研究的是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数学属性),然而学生面对的红领巾、屋面等都是三角形的物体(物理属性)。我们错将“三角形”与“三角形物体”混为一谈,也就是把数学属性混淆了。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它在某些三角形物体上表现为稳固、不易变形,但这并不说明所有三角形物体都很稳固、不易变形,更不能说明不易变形的物体就具有稳定性。所以,上述教学犯了以“物”代“形”的错误。同时,以“物”代“形”容易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干扰,例如材料因素、学生观察因素等。
三、对症良方
如何突破这对矛盾?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及认知过程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同教学自身的内在逻辑的严密性之间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处理?如何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呢?下列案例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片段:
师:刚才同学用三根牙签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想一想,用这三根牙签还能围成其他形状的三角形吗?
生(齐):能。
教师请几个学生到投影仪上演示,若干次尝试后,大家发现,不管怎样移动牙签,三角形除姿势变化外,其形状、大小都不会改变。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在每一张课桌的抽屉里各藏有一个三角形和多边形木架,请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拉一拉。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三角形木架怎么拉也不变形,而多边形木架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三角形只要三条边的长度固定了,它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3
“什么是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一种文本,教材提供的只是素材,只是问题,只是情境,因此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立足教材、尊重教材,树立整合资源的设计思想,在读懂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着力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填补教材的空白,将教材的精华内涵和教师的个人底蕴进行有效融合,才能真正设计出蕴含智慧、散发趣味、折射思想的数学课,下面以“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为例试谈之。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因为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能够从平面图形中清楚地分辨出三角形了,三角形的特性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学生既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及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知识面,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包括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稳定性和三边问的关系几个部分。
一、归纳综合,建立三角形的概念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特殊到一般的,从个别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知识的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所谓完全归纳推理就是考察了某一类事物的全部的个体对象而概括出一般结论,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常常是不可能将某类事物所有的对象都一一考察完后再作出结论的,于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了角形的概念的建立就是一个不完全推理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时,首先可让学生独立画出一个j角形,观察自己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试着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接着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一起找出本小组大家所画的这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的共同点;然后各小组一一汇报,你们组内的==角形有什么特征?这样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到普遍,学生就能明白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并与课本上的定义对照,着重理解“围成”之后再出示一组含正例、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学生就能正确地建立三角形的概念了。
接着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因为学生通过四年级七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技能,老师可让学生利用自己刚才画出的三角形,人人动手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撕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一些老师误以为就是要让学生多尝试,于是屡屡出现对于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约定俗成的名称也让学生尝试取名的现象,对于这种没有探索价值的知识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为了方便今后的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很有必要在这儿提示学生:这条高垂直于这条底边,我们通常称这组底和高是相对应的,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一组相对应的底和高,然后请学生思考、操作:“你还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其他相对应的底和高吗?”鼓励学生发现并总结出一个三角形有三组相对应的底和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钝角三角形两条短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在小学阶段不作要求,点到为止即可,最后还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找找三角形房顶、斜拉索桥等生活实例中的底边和高,沟通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对照比较,反思三角形的稳定性
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教材上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描述是采用维修凳子的方法出现的所以课堂上老师为了让我们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颇费心思地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条吱吱呀呀的破凳子,先当众摇晃凳子让我们看个仔细,接着老师扯出一根木条,挥舞锤子乒乒乓乓一顿锤打,使木条与凳面及凳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尔后再让几位同学实际坐上去扭动身子说说现在的感觉,凳子为什么结实了?不摇晃了?是因为加钉木条之后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很牢同,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当时我们私底里一直在嘀咕:既然三角形很牢固,木匠师傅干嘛不一开始就将凳子做成三角形的凳脚呢?那样不就可以终身免除维修,几多省事!既然三角形很牢固,门窗、床铺、桌面干嘛不通通设计成三角形的?百思不得其解,但又不敢问老师。
人教版课标教材在编写时仍然沿袭了这一方式,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上包含的三角形,联系生活思考:“上面各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亲自做一个“拉一拉”的实验,用手拉扯三角形的木架,学生发现拉不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苏教版课标教材同样安排了一个小实验: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用力去拉,看看三角形的形状会不会改变。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否就是拉不动呢?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说四边形拉得动,不具有稳定性,试想,如果将钢管焊接成一个四边形,即便大人也绝对拉不动,只要制作材料足够坚固,拉不动岂不变成所有几何形体的共性,而非三角形的特性了?可见稳定性并非稳固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否就是形状不会改变呢?如果我们用力拉用钢管焊成的一个四边形车架,这个四边形的形状也不会改变,如此一来四边形是否也就具有稳定性了?如果三角形的木架钉得不牢固,用力一拉,散了架,算不算形状改变了呢?可见稳定性也并非形状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三角形的稳定性应该理解为形状和大小完全确定,也就是说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用这三条边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话,无论你怎么围,都只可能围成一个这样的形状和大小的图形(三角形),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我们用这种理解再来看看四边形,假如有一个确定的长方形,用它的四条边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话,可能得到一个长方形,也可能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用这四条边围成的封闭图形其形状和大小是无法确定的,再假如有一个确定的任意四边形,用它的四条边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话,得到的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同样无法预知,因此我们就说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综上所述,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与其材质也毫无关系,其实质应是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一经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数学教材作为一种较长时期内的固定性教学资源,不可避免地可能呈现出落后于时代、偏离现实的客观缺陷,即便是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所限,也难免出现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的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盲目崇拜教材、全部照搬教材,既是对课程资源观的曲解和误用,又是迷失自我、缺乏反思的表现,因此,教师应该带着思索读教材,创造性地用教材。
三、动手操作,探求三边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4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5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三角形”专题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包括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图形的拼组。本案例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两部分内容。
教学内容:
(一)地位作用
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是学习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知识既能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二)实际应用
本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及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解决建筑、桥梁、道路及图案设计、物品维修、选择路线等生活问题。
学情分析:
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平行与相交等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联系实际并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二)数学思考
在由三角形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发展模型思想;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决
发现不是任意三条长度的边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并提出这一问题的假设;通过动手拼摆、记录归纳什么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总结三边关系的规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运用三边关系解决拼摆三角形、制作三角形用品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
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老师也让大家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请同学们上传到服务器上!
(学生将自己拍摄或上网搜集的图片上传至服务器。)
师:这些就是大家搜集的结果,好漂亮啊!(教师调取学生上传的图片展示。)
师:这是谁拍的?(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展示。)
(学生汇报图片是如何搜集并存储的,有的是利用pad上网进入网站搜集并下载的,有的是利用pad拍照功能拍摄生活中三角形。)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利用pad上网进入网站搜集并下载图片,利用pad拍照功能拍摄生活中发现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当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上传之后,使用电子书包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带有三角形的图片,在这样的展示中一方面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生活中三角形的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看到自己作品的时候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认识三角形
师:看来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老师选取了几张图片,已经推送到同学们的pad上,请同学们先找到这张图片,再把图片上的j角形画出来。(教师利用推送功能,将图片推送到学生的pad上。)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批注功能,画出图片中的三角形,完成对三角形概念的初步感知。)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画出的三角形?
(学生将自己的pad画面推送到大屏幕上展示给同学看。)
师:他找到的三角形和你找的一样吗?
(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画的过程。)
师:仔细看看这些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三角形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不仅有三条边三个角,还有三个顶点。
生:老师,我从铅笔这张图中发现了,拼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都是首尾相连的。
师:说得真好,看来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更善于总结!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围成指的就是每相邻的两条线段端点相连。
师: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还有哪些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点开课件中的视频按钮去看一看吧。
(学生利用课件中的资源自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概念、高与底的相关概念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很好,我们对三角形又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评析:利用文件分发功能,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推送到学生的机器上,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利用批注功能,自由地画出他们所认为的三角形,实时地监测到每个学生画的情况,之后学生表达观点、展示画的过程,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点在黑板上绘制。这种方式使学生由被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教者也能及时地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探索三角形特性
师:三角形除了它独特的美感外,还有它与其他图形不同的特性,请同学们动手体验一下吧。
【学生动手操作课件,体验三角形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不同,体验三角形稳定性。】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咱们教学楼对面的支撑热水器的架子就是三角形的,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确实是利用了i角形的稳定性。
生:老师,我也发现刚才我们看的那些图片中的梯子也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有斜拉桥。老师还有我手里的这个pad的支架也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看来小小的三角形用处还挺大呢!
【评析:给学生提供了仿真的多边形,学生动手操作pad课件,体验三角形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不同,体验三角形稳定性,对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与展示,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做一个倾听者和辅助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师:刚才我们从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在照片上画出了三角形,还体验了三角形的特性,接下来老师想让你动动手,你愿意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根小棒,从中任意选出三根,有哪些选法?
师:很棒,你们猜猜选三根小棒我们要干嘛呢?
生:用我们选的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
师: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这10种情况的拼摆,并把拼摆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操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汇报对10种情况进行分类,将拼摆结果推送至大屏幕展示。)
师:你们和他们组拼摆的结果一样吗?
师:谁能说说这几个为什么摆不成?
(学生边说边操作展示。)
师:看来,任意的三根小棒真不一定就能拼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够拼成三角形呢?
生:前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长度,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生:两条短边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长度,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师:那对于任意一个已经拼成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
生:两条短边长度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长度。
生:可以说,任意两边长度之和都比第三条边大。
师:咱们就利用这三边关系再来检验一下这十组小棒吧!
(学生验证、汇报。)
【评析:在总结了10种线段组合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在平板上展开了协作探索,马上拼摆不出三角形的矛盾冲突效果实现了!很多同学都在纠结:为什么不是任意三条线段就能摆成三角形呢?教者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线段观察、操作去发现规律,以此建立他们的几何直观,另一方面教者在课件中设计了拼摆记录表格,让那些思维断层的孩子可以借助数据进行分析。从数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表达:任意的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条边,这样的三条线段就可以拼成三角形。】
五、深化拓展
(一)巩固三边关系
师:老师想准备制作一个三角形教具,已经准备好了两条木条,请你帮我想一想,第三条木条可以是多长?动手试一试,老师要求大家选整厘米数。
(学生操作课件进行拼摆、汇报。)
生:13―1厘米都可以。
生:不对,我觉得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比14厘米小,但要比4厘米大。
师:为什么要比4厘米大呢?
生:因为如果5厘米、9厘米当做两条短边,那第三条边应该是13、12、11、10、9厘米都可以,但如果把9厘米当做长边,那第三条形最小应该是5厘米!
生:那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是5~13厘米!
师:很好,通过这些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生小结三角形三边关系。)
【评析:通过开放性的题目,利用课件灵活地调节与设计功能,一方面深化两边之和的规律理解,另一方面延伸至两边之差的规律,学生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应用转化与拓展。】
(二)巩固应用
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一起去看看吧,看图说说,大家的选择和三边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表达,教师引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评析:让学生利用规律模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将知识延伸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规律,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评析:
本节课胡老师从知识体系与学习规律入手,将三角形的认识、特性、三边关系设置为一个专题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利用合理的呈现顺序和关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了三角形的概念,深刻地理解了三边关系的规律,适切、高效、智慧是我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最大的感受。
1 教学安排适切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线段、角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这个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因为生活环境、技术课程的影响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胡老师准确地把握了知识体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技能素养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三角形的认识、稳定性、三边关系三个知识点集成为一个专题内容,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说,对知识体系和学生特点的深刻理解是本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常规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需要2~3课时完成,在本节课就比较有效地完成了。
2 教学交互有效
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项师生的互动交流活动。而这种互动是否有效便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这节课上的交互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搜集、数据传送、素材分发、过程推送、结果展示、操作交流、答疑指导,这些很难在常规环境下有效实施的教学活动在这节课里有了比较好的买现,我想这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支撑,让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交互更加方便、直接、全面。
3 探究活动自主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而电子学件与移动学习终端相结合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每个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自我控制中,这种自我调控的状态就是自我发展的状态。在本节课我们看到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这里面既有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也有集体智慧的生成,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4 学习方式转变
三角形的稳定性范文6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在南沙区榄核的农田走着。我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绿绿的蔗田,每一片里都有许多根竖着横着的竹竿搭成一个个蔗棚。我走近仔细瞧瞧,发现每一畦蔗田的两头棚架还斜斜地多插一两根竹竿这些竹竿的一头地里,另一头则交叉扎在一起。这样,斜着的、竖着的竹竿和地面形成了一个个三角形。
为什么蔗棚要搭成这样?正好我看见一个阿姨在地里劳作,我好奇地问:“阿姨,为什么蔗棚的两边要用竹竿搭成一个三角形呢?”阿姨边干活边耐心地对我说:“如果不搭成三角形的话,大风一来,整片竹竿就会倒啦!”“为什么蔗棚的两边三角形可以防风呢?”我打破砂锅问到?。在一旁的爸爸笑着解释;“你知道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些蔗棚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防风的。”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你再仔细观察下身边的事物,看看哪些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妈妈不忘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
一路上,我留心观察,发现还真不少这样的蔗棚!除了蔗棚,还有瓜棚、吊机、广告支架、自行车等,都有三角形的影子!
你看普普通通的三角形运用到生活中,这里藏着不少智慧哩!
四年级:徐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