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1
数字出版专业好就业吗
数字出版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新闻、出版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书刊、杂志、报纸的数字化出版与传播等工作。
数字出版专业是建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型应用性学科,也是当今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媒体融合是平面、影像、网络等在数码技术平台上融合到一起,形成多元化交互式的新媒体传播形式。
该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现代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技能、较为宽厚的人文与社会知识及科学知识,熟悉我国编辑出版的法规与政策,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在网络传播、出版、宣传以及企事业单位、军队等行业与部门,从事书刊策划、编辑、发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数字出版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毕业生可以到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等传统媒体从事数字网络出版的创意策划、内容加工、技术支持、组织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网站、影视制作、软件、文化传播等新型文化创意企业从事创意策划、多媒体信息表达、信息资源平台集成定制服务、跨媒体运营管理等工作。
数字出版专业学什么
主要课程有《书籍装帧设计》、《字体与版式设计》、《JavaScript与jQuery》、《方正飞腾数字排版》、《电子杂志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摄影摄像技术》、《Photoshop图像处理》、《Illustrator图形制作》等。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2
1.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技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的专业。最突出的应该是全国首家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是其中两个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认识现状来说,都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都在培养体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2008年开设以来,很早就提出了“技术-艺术”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1]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为了打破现在很多高校出现的教学极端技术化或极端艺术化现象,我们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习的课程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不同的课程相互支持,互为依托。不仅在整个四年学习中,我们还在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中找到关系,比如第四学期我们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那么我们相应的会开设数字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再比如我们会把二维动画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几门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课程安排在一学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单独的课程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比如图案设计,除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技法外,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图案作品或把传统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做数字化处理。再比如图像处理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教学,实现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思想。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技术-艺术”思维等,让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有一个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和思想基础。艺术类型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设计能力;技术类型的课程包括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基础、三维动画基础、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储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能;“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包括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数字插画、数字影视特效、UI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艺术素养为基础,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创作的能力;实践类型课程包括写生、采风、数字摄像、毕业设计创作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该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里的师资结构指的是在“技术-艺术”教学体系中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数量、知识能力构成、学历职称构成等。教师可以包括专业教学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也包括外聘的教师。根据高等院校艺术类及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们“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学术工程统一的建设思想的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结构构成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该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必须提升我们培养体系的“技术-艺术”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学习研究一般的“技术-艺术”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将一般理论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适合“技术-艺术”教学的师资结构,探索师资力量的恰当融合。
在师资结构中首先是教师数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划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须配备专业教室。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4为宜。其中生师比=普通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职教师数+兼职教师数/2。其次是学历和职称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艺术型、技术型、“技术-艺术”复合型教师的比例要合适,达到1:1:2比较适宜。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所谓“技术-艺术”作品教学指的是以“技术-艺术”思维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以作品创作为驱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完善学生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作品教学我们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典型模仿阶段、类型定位阶段、独立创作阶段、作品展示交流阶段、参赛阶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针对某种技术运用、某种效果表现、某种艺术风格展示而进行的学习阶段,和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写的对象改变了,摹写的方式不同了。类型定位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技术-艺术”作品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而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以这种风格类型为主开始自己的“技术-艺术”作品创作。每个阶段完成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展览供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然后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指的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教学不应闭门造车,应该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专业发展状况、作品创作要求等,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工程中,“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内容作品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岗,罗维亮. 技术-艺术思维[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3
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专项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水平。调查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审美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寻找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向大自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周围的艺术氛围、鼓励性的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
关键词:
美术教育;策略;专业课程
基金项目:
本文系南通理工学院教研课题“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研究”(2015013)研究成果。
一、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现状
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以中职类学生为主,高考生源很少,即使有少部分的高考生,他们的美术基础不牢和审美能力也不足。他们接受的美术教育非常有限,根据《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问卷》(下称《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对美术课的印象还停留在上小学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对美术课特别感兴趣,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就没怎么接触美术,所以美术教育现状堪忧。
(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问卷》还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美术教育,不到一半的学生觉得本专业的学习需要美术基础,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去看展览,也很少有同学会觉得美术教育会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提高,学习生活中也很少有同学会主动关心美术现象,很少同学意识到美术学习对于自己的能力培养有帮助,但是有很多同学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高校非美术专业的学生的美术教育几乎处于“真空”的状态,鉴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并不是艺术特长生,所以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暴露了他们美术基础较差的缺陷,正是由于缺乏美术教育,导致艺术修养不够,以致于他们所做的设计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设计主题不明确,主次不分,版面混乱,创新度不够等,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缺乏美术教育。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教育,亦称美术教育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以用来在未来教导学生。专业学习内容包含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等一系列同美术能扯得上关系的技能,当然、政治、英语、体育等课程也还是要的[1]。还有人认为,美术教育,是由“美术”和“教育”组成而成的。因为美术教育是由美术和教育这两者结合产生的,那么美术教育中美术就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也就是说没有美术就没有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要求,以美术为媒介,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的教育系统工程[2]19。还有很多的美术教育理论家根据美术教育的定义与组成分析把他们分成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从美术角度出发的美术教育:从这个角度看着眼点是美术,也就是说由美术本体出发,只是以教育作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以及创作技能。即通过教育的手段达到对美术文化的延续。二是从教育的角度做为着眼点看:美术就只是充当了教育的一个媒介,追求一般教育意义的功效。其实任何一个教育科目都具有双重的。即通过美术这一驾驭的媒介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2]19。本文将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结合实际的专业课程,将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去,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学生要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掌握广告数字媒体的基础理论且具有广告数字媒体的专项技能、熟悉相关业务运作的,适应广告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第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面向广告公司、网络多媒体公司、电视台、专业设计公司(事务所)、印刷行业、出版社、报社、企事业单位的广告事务部门、政府机构和行业主管机构的宣传、广告事物管理部门等,从事广告媒体策划、配置、设计、制作及单项或综合广告实务工作,具体如在各类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策划、制作等工作;在企事业宣传部门从事宣传、和管理工作;在电视台从事策划、摄像、采编工作;在出版社、报社从事美术编辑等工作。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以上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就业的方向有:广告公司、网络多媒体公司、专业设计设计公司等,不难发现这些就业方向都与美术、设计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以及审美能力,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造力。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美术教育策略研究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插画设计课实施美术教育策略
1.向大自然学习
突破传统的教室课程教学,多带学生到户外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不处于教室,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学生不一定要在教室上课学习,带领学生到校外感受美,没有了教室的束缚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到自然界去感受美,可以去感受植物的美、动物的美、自然景观的美,让学生带好相机,或者手绘本,将学生认为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发现身边的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传达美。这种在户外上课的模式,比较新颖,需要注意的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和带领下,学生才能较好的去体会和表现。
2.教师的引导性
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所言:“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矣。”[3]虽然这是恽寿平描绘国画创作过程中的状态,但是同样说明了美术学习中所需要的自由性,所以在插画设计课程中老师不再充当主导性的地位,而是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作为这门课的主导者,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老师则是在各个部分充当引路人。学生可以自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雨果说过:“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4]因此,要注重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
3.运用周围的艺术氛围
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南通市中心美术馆的展览。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经常会有一些展览,虽然经常和学生通知一些展览的消息,但是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参观。因此,在插画设计课程中应设置学生外出参观的一些课时,由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对于一些好的作品进行分析,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且在参观和展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不同作品不同的美。运用周围的一些有利的美术氛围,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课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进步,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如随身携带小的便签本,以备随时随地进行插画设计,同样提醒学生也这么去做,因为只有这样,把美术基础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养成一种习惯,才有可能长长久久地进行下去,当然这也是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美术基础、艺术修养最可靠的方法。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看展览的照片、视频影像资料,并且和学生分享自己看展览的心得体会或者是给学生一些启发等等,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看,可以通过老师来给他们带来一些更好的启示,同时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招贴设计课实施美术教育策略
1.提高眼界
同样还是通过观看展览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感受这样的氛围,同时提高学生的眼界,眼界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地去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当然观看的展览并不局限于招贴设计展,也可以是所有与本课程相关的展览。
2.鼓励性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5]由于招贴设计课程还需要学生动手去画设计草图,当然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鉴于目前这个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美术基础,所以在需要学生动手的环节,要尽量多鼓励学生。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基础,往往不敢动手,畏畏缩缩的,生怕画不好,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尽可能地去多鼓励学生。有这么一个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刚开始画得不好,甚至于有点糟糕,但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自身的不断努力,终于创作出了令人惊艳的作品。当她自己回过头来再看自己最开始的作品时,觉得自己的进步非常大,由此可见,鼓励性教育对于学生美术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3.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由于这门课的特点我们需要很多的创意和想法,但是我们不会随时随地用电脑软件把想法表现出来,但是笔和纸还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不管什么笔,不管什么纸,随时随地把你的想法用画的方式体现出来,当你的灵感一现的时候,想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坚持让学生这么去做,就会发现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很快得到提高,而且美术基础越来越好。同样美术方面得到提高,你会发现其在创造力方面,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际的专业课程出发,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渗透美术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掘出一些可以用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广告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美术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仅供参考。
作者:黄蓉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EB/OL].
[2]刘琼.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3]恽寿平.南田画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38.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4
当谈到数据新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讨论交互设计、数字媒体架构改革等话题。是的,它们的确密不可分。要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常常需要借助交互设计的手段,要让懂得交互设计的设计师和程序员加入媒体,并和记者编辑们在一起工作,这也是对新闻编辑部架构的不小挑战。现在割裂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式肯定无法应付未来的局面。而数据新闻让我们开始准备,让不同背景的人加入媒体,并且让他们一起工作。
数据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摆脱碎片化的内容处理方式,也在于逼迫媒体面向未来在工作流程、部门架构上改革。许多西方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屡屡拿奖,也在多媒体新闻、交互新闻等领域有亮眼成绩,这些源自它们在背后进行的管理革新。
《纽约时报》拥有许多复合型的人组成的团队,这些人既懂新闻,还懂数据、设计、编程,一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几乎能一个人包干。而这些人的背景呢?一部分是在计算机辅助报道或数字媒体方向积累多年的采编人员,还有一些是“弃理从文”的科班计算机工程师、统计学硕士甚至博士们。这样的“发达”局面,对我们有什么借鉴价值呢?
进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人才的积累和组织架构的调整都非常重要。在一些媒体的早期阶段,它们利用一些中间人将现有的采编力量与技术人员组织在一起,完成了许多复杂的数字媒体创新项目。2012年秋天,我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数字媒体部实习,同时为自己的毕业作品做采访。我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的一些中间人进行了采访。
中间人是谁
帕特里克・库珀(Patrick Cooper)在2010年加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他的职位是叙事工具经理。这个名字有点奇怪,你可能在美国找不到第二个人。“我选择了这个名字,因为他们给我提供的选择更加模糊,比如内容管理系统经理。”库珀说他仍然需要经常解释自己的职位究竟是干什么的。
劳伦・基恩(Lauren Keane)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她曾经是《华盛顿邮报》的数字媒体创新编辑。当她2012年离开去斯坦福大学深造时,她的同事们给她写告别信,有人甚至问她:“你究竟在过去五年中是做什么的?”他们总能看到她,她总是参与多个项目团队,总和记者、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很少有人能弄清楚她真正的职责是什么。“说清楚我的职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的工作在不断改变。”她说。
不断变化的媒体产业创造新的职位,比如互动新闻编辑,新闻应用开发工程师和数据新闻编辑。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不同的,但共同点是:他们协调记者和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数字媒体创新项目。10年前他们的工作可能并不存在,但现在他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在的新闻表现形式更多样,有的故事可能适合做成一个可供搜索的在线数据库,一些新闻可能适合交互的多媒体效果。媒体在新闻生产环节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参与。然而,记者和技术人员有着迥异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原则,在一起工作时可能面临挑战。技术人员认为记者的想法老是不切实际;记者认为技术人员不在乎讲故事,而且很难理解他们的技术用语。因此,在他们之间,可以安排一些这样的中间人:首先,中间人的主要自我认同是记者而不是技术人员,因为他们将专注于讲好故事,而不是炫技;其次,中间人的主要职责是组织数字媒体的创新项目,与记者和技术人员频繁地工作在一起;第三,中间人需要拥有新闻和技术方面混合的技能,以便与两方沟通。因此,中间人的角色更像项目经理,而不像传统编辑。
“有时我叫自己翻译,”劳伦・基恩说,“但不是逐字逐句翻译的意思。我的目标是告诉团队成员其他成员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什么样的需求。”她还有另一个比喻:“我经常说我像自行车车轮的中间,让有不同技能、原本不习惯一起工作的人合作起来。”
帕特里克・库珀认为自己是“一种双方关系的促进者”,因为中间人不应该只是把A的话传给B,“最重要的目标是为用户打造良好的体验和提供宝贵的工具”。
中间人是弥合职业差异,促进数字媒体创新的人。在这个概念下,很多媒体行业的职位都可以归为此类,而不同的专业领域也造就了职位名字的不同。
中间人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1.职责和时间分布
劳伦・基恩的一周通常是这样的:她经常同时在好几个项目团队,和编辑部各个部门的人一起工作。这些团队通常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组建起来。有些可能是很小的团队,有一个记者、一个摄像师、一个前端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而有时团队可能超过10个人,有的成员在早期阶段就加入了,另一些可能在项目快结束,需要有人对项目进行整合、并推广的时候才加入。劳伦・基恩会有小组会议或者一对一的会议,来发现工程师需要什么支持,或是记者掌握了什么新材料。这样的会议和管理工作通常会占用她2/3的时间。其他的工作时间,她可能在修改代码,帮助做新闻背景调查或者做任何其他成员需要她帮助的事。
帕特里克・库珀用他30%的时间来帮助程序员和设计师清除障碍。他认为这部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你真的需要跳出指挥角色,而与人真正合作”。他曾经花三个小时,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帮程序员转移代码,只为让同事有时间做更有技术含量的事。
其他的70%是管理工作,他的三大工作职责是“执行计划以进一步发展网站和系统”、“制定、评估现有的有效方法”、“了解同行的动向”。
2.工作流程和管理系统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从科技公司学来一套叫做“Scrum周期”的项目管理方法,并且在整个数字媒体部实施,目的是保持通畅的沟通,并且敏捷开发,随时根据情况调整项目目标。它按照两周为一个工作周期。在每个周期的开始,各组有一个规划会议,团队成员会计划和安排项目。在每个周期结束时,有一个对过去周期评审会议,讨论操作中的进步和缺点。在周期过程中,团队成员会有每日的早会,沟通三件事情: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要做什么?遇到什么障碍?他们还搭配在线管理软件跟踪待办事项清单,并明确每个任务分配给什么人。
在《华盛顿邮报》,“没有这样的系统,但是有很多会议,和很多老式的管理方法”。劳伦・基恩说。但是,缺乏管理系统并不是她面临的最大困难,最难的是说服有传统思维的编辑支持数字媒体创新项目。对于这样的媒体,复杂的管理系统或许会让更多人望而却步,更不愿意参与项目。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在过去的几年里专门雇用了大量员工来搭建数字媒体平台。因此数字媒体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比较年轻,他们适应新的管理系统也更容易。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1.技能
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与这些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并且起到桥梁作用?帕特里克・库珀说,你不需要是所有方面的专家,但是你需要明白这些方面的事是如何做到的以及分辨什么是简单的和困难的。帕特里克・库珀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但他在2002年毕业后掌握了很多新技能,他也渐渐对数字媒体感兴趣,“在10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我现在做的事情,但我一直期望在数字媒体领域做到领先”。他2003年起在《今日美国》报工作,在那里曾参与多个数字创新项目,包括创办一个突发新闻的博客,他一直运营和为之写稿,他还参加了很多众包项目。他的技能也是在这些工作中慢慢积累的。
劳伦・基恩没有学过新闻,她本科阶段在耶鲁大学学习经济学。她说从不讨厌数字,因此她自学基本的计算机语言时也很快。她一直对新闻感兴趣。她有几年的海外报道工作经验,也做过网站编辑。
帕特里克・库珀和劳伦・基恩都是从数字媒体这条路径上发展起来的,而布瑞恩・哈曼(Brian Hamman)则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背景得到《纽约时报》的工作的。布瑞恩・哈曼是《纽约时报》互动新闻组副组长,他的职责与帕特里克・库珀和劳伦・基恩类似。他大学主修美国文学研究,还辅修计算机科学。研究生时他在密苏里新闻学院主修计算机辅助报道,毕业后在美国全国计算机辅助报道中心工作过。
他们都从职业生涯早期在数字媒体领域选择了专攻方向,并通过工作中更新更大的项目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和经验。他们共同掌握的技能是HTML、CSS和数据库。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专长,比如内容管理系统、专业报道或更深的计算机语言。
他们的另一个重要能力,是项目管理技能,而他们都没有管理教育背景。他们因之前的工作被提拔到项目管理的角色。同时,他们的作用又不同于一些其他行业的经理,他们更常作为项目的促进者而不是决策者,这也促成了更协作的管理方式,而不是等级化的管理风格。
2.挑战
有了多元的技能准备,他们能更好地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交流。帕特里克・库珀说,“我们的成员都有不同的特长和思考方式……而我们的工作又是处理这么多新东西。”很多时候,他需要使用从新闻学院学到的沟通技巧,关键就是问问题。“对于我不明白的事情,我应该问问题;如果看起来团队里有人不明白,我也需要把问题抛出来。这是新闻人擅长做的。”
沟通问题只是中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布瑞恩・哈曼表示组建一个项目团队和争取资源也具有挑战性。《纽约时报》的互动新闻团队与新闻中心的许多团队都合作紧密。他需要做大量的规划和管理,组建各种报道项目团队,让相关的人加入进来,决定这些成员何时加入最有效率,并确保有日常工作职责的成员也能充分投入到这个临时的团队中。
许多中间人也和布瑞恩・哈曼一样,需要带领团队,对未来的方向有清晰而正确的认识。而未来趋势的多变和需不断创新的压力,也让勾画未来变得不那么容易。
中间人角色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不再是内容垄断者,新技术让大家都有机会制作和内容。传统的传媒机构非常需要利用这些技术,并继续生产各种高品质内容。在新闻生产阶段,媒体需要越来越多的新闻和技术的融合。
伯特・赫尔曼(Burt Herman)创立了一个组织叫做Hacks/Hackers(文人/黑客),是一个旨在让记者和技术人员一起合作,进行数字媒体创新的非营利组织。他认为不应该孤立地看中间人角色,“而是整个组织需要思考合作问题”。一些组织成立了独立的实验室,有些地方会建个研发部门,但最关键的是将协作理念在整个机构推进。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的尝试方法不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拥抱挑战,并以此为契机,探索新的领域。这样可以更好地讲故事,也能有更好的商业价值。布赖恩・哈曼提到,有一些广告商专门要求投给交互新闻产品的页面。
从媒体机构的角度看是拥抱变化,那么从媒体从业者的角度呢?
首先,新闻基础素养
使用新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讲故事。“虽然你需要很多新技能,但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不能只用技术的角度看问题,否则它只是信息。”劳伦・基恩说。她有新闻报道的经验,这使得她有威信。人们会相信她的判断,因为他们知道她会做好的新闻。这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好消息,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没有价值的。帕特里克・库珀认为,如果你有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做基础,可以有更好的创新。
其次,好奇心和尝试新事物
无论做新闻已经多在行,你必须愿意尝试新事物。你可以利用各种免费工具和在线课程。伯特・赫尔曼建议,“你应该尝试不同的博客平台,试着用不同方式讲故事,尝试一下Instagram等,真正地多试验。”帕特里克・库珀说,从其他的领域吸取讲故事的灵感也非常重要。
最后,了解事情的基本原理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5
关键词: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2-02
数字技术对出版业发展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技术变革、媒介融合在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也对其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认真研究和解决数字出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种人才,是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数字技术带来出版业新发展
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社会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出版业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出版业的基础技术,由此带来了出版工作方式、产业形态的变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版业就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实现了排版技术及产品形式的数字化,出现了电子出版物等。但在本世纪以前,出版业产业链的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新产品仅以传统出版技术增值的形态呈现,仍依附于传统出版。进入本世纪以后,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进到了双向传播、互动的Web2.0时代,相对于单向传播的Web1.0时代,用户的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仅是内容的被动阅读者,而且借助互联网,人人均可成为内容的主动制造者与者,这种点对点、点对多、多对多的“自传播”方式,对出版理念、编辑行为、市场份额、消费群细分和赢利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格局,促使产业链重组,形成了建立在数字传播方式上的新的出版形态,如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和复合出版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即将进入Web3.0时代,到时将会实现以知识元为单位的内容自由整合、准确标识,进而实现大规模的定制出版、按需印刷。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延伸了出版产业链,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作支撑,而传统的出版编辑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培养和提升。
二、数字出版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由于数字出版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全新的出版理念和出版行为,是对传统出版的提升和扬弃。因此,它对员工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与传统出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数字出版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为此,我们从某招聘网站中截取了一段时期内“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和“文字媒体/出版”这两个行业的所有关于“编辑”的招聘启事,统计发现共有3200多条,发现相关企业多数要求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数字技术、既懂内容加工又懂市场经营的“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这种人才与传统的出版人才相比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知识结构要求更广
数字出版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艺术设计、出版发行、物流经济等的综合体。因此,数字出版人才既要懂技术,又要懂艺术,要具备文理兼容、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除了要具备坚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新媒体技术知识,懂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通讯和网站编辑等相关知识;熟悉数字内容管理技术和海量内容存储、传输、再现等新媒体技术知识;还要根据市场拓展需要,具备相关的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这充分说明,传统出版中依靠“一技之长”而坐捧“铁饭碗”的单一性人才,已无法适应新业态的需要,更谈不上推动产业发展了。
2. 工具能力要求更多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工作方式和产品呈现方式,增强了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和依赖,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熟悉出版业务,而且要能娴熟地运用IT技术。具体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类搜索工具查找到出版选题、编辑加工及出版物营销所需的资料;计算机处理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对书稿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标引和分类,与作者等合作方进行远距离交流沟通;多媒体转换能力,能熟练使用各类多媒体生产及转化工具,将出版产品由一种媒体熟练地转换成另一种媒体所需的文本格式,为跨媒体开发创造条件;数字技术能力,能掌握数字内容碎片化、碎片化内容整合、数字化内容多渠道等工具,以实现数字出版物的一次制作、多次应用。
3. 业务能力要求更强
数字出版人才的编辑业务能力要求比传统的编辑人员更强,主要是由编辑业务中选题与组稿的能力要求决定的。从选题要求看,数字出版物的选题,必须考虑选题内容二次或多次跨媒体开发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在策划出版项目时,必须具有综合设计能力,能统筹考虑产品在多种媒体运作的实现途径和商业价值,如在策划图书项目时,能同时考虑将其转化成光盘、制作成E-book网络出版物及手机出版物等,以达到为企业创造最大的利益目的。从组稿要求看,由于出版环境的变化,数字出版物的稿件资源数量大,分布广,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不同媒体对稿件资源的要求不同,这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有更强的稿件资源控制能力,既要善于从海量的作品资源中遴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具备资源鉴别能力;又要能将选定的资源开发成受市场欢迎的出版产品,具备资源开发能力;既要能对作品质量进行准确判断,具备资源质量把关能力;又要能按照不同媒体的要求,组织作者将书稿资源加工成相应的作品,具备资源转化能力。
4. 社交能力要求更高
数字时代出版业与社会各系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众多社会系统的支持与协作。这就要求数字编辑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更高的社交公关能力,能为出版项目的成功运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招聘单位特别注重沟通表达能力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通过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收集选题内容信息,并综合各方信息对选题内容作出价值判断和市场预测,策划有价值的选题;二是能根据选题的要求顺利物色到合适的作者,并通过与作者的良好沟通,形成作品;三是能按照出版流程需要找到最佳的合作单位,包括产品印制厂家、承运单位和经销商等,并与之顺利合作;四是能按照产品营销要求制定各种公关策略,组织和参与各种公关活动,努力开拓市场,实现尽可能多的市场消费。由此可见,数字出版人才,应能经常保持与社会各方面的密切联系,是一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三、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策略
如何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笔者认为应从更新理念入手,紧密联系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政府、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培训机构、从业者自身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走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培养道路。
1. 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出版、大文化、大媒体的职业观念
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媒介融合表现为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机构融合等多个方面。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从传统出版转型升级而来的数字出版为达到“一次制作、多次应用”的目的,就必然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备跨媒体的选题策划能力,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能力,出版产品的多种媒体转化能力,跨媒体传播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等。因此,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媒介融合的要求出发,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树立“大出版”“大文化”“大媒体”“大教育”的理念,突出实用性,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
2. 加强在职培训,实现从业人员素质的数字化提升
数字出版是对传统出版的升级和扬弃,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需求还是人员转岗分流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数字化培养,使传统从业人员能顺利转化为数字出版人才,是一个必须而又现实的选择。要注重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实现传统出版人才素质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求政府要制定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数字出版人才数据库和交流学习平台,完善培训机制,对传统出版人才分层次进行不同类型的数字出版知识培训;其次出版企业要重视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并根据人才个体千差万别的条件,为其提供相应的成长通道,在培养、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要尽快建立学习型出版社,加强对有关数字出版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给编辑们搭建一个创新与发展的平台,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促进编辑人员不断学习、持续提高,增强其应对数字出版的职业能力。
3.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院校编辑出版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目前开办编辑出版类专业的高校有100多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千计,但综观各校的办学实践不难发现,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体系庞杂,重点模糊,内容陈旧;课程内容偏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与出版业的发展需要脱节;任课教师大多改行而来,受本身知识结构所限而不能很好地联系专业实践;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小,实训条件建设严重滞后等等。这种情况的存在,致使我国出版学专业学生中高分低能的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有办学体制不顺,企业参与度不高,教育经费不足等,但最主要还是办学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所致。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几乎都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目标,无视该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严重脱离了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应该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摆正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数字出版业务相关课程,开发数字出版教材;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尽快组建一支精良的数字出版教师队伍;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导入专业竞赛和职业资格鉴定机制,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加强职业规划,提升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出版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发展更需要人才去推动,同时也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广大数字出版从业人员,要自觉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产业发展的大潮中去,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确定自己与企业同步成长的目标,并将目标分步实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和自己的持续提高;其次要紧跟数字出版发展趋势,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努力提升自己的导向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版权意识、诚信意识、沟通意识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出版环境,推动数字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维娣,张志林,黄孝章.数字出版人才知识能力构成特征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0(18).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什么范文6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