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物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学会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学情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课堂模式
新课堂追求和谐、活跃、有序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构建知识,最终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以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因此追求有效教学,从生物课堂教学层面分析,有效的生物课堂模式尤为重要。但调查、反思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没有深入的研究分析,使得课堂教学质量低效。
一、学生学情分析
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大致分成以下四种:
第一类: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对生物学习兴趣浓,成绩相对比较稳定;
第二类:一部分同学,学习生物热情高,但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
第三类:一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成绩始终提不上来;
第四类:这一小部分同学,基础差,对学习没兴趣,但内心还是想尽量跟得上老师。
学生存在了差异,必须分层教学,才能提高成绩。怎么分层呢?在同一个班级里也不能分个快慢班,即使分个快慢班,学生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不少学生还是会掉队,教学质量不理想。
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认识规律,经过分析、考虑、实践,反思,我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二、课堂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实践(看书、检测)形成初步的认识。
分层后怎么教学呢?
这就是“后教”,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采取“生教生”、“师教生”。“生教生”可以采取我校一直提倡的“18420”模式,即合作学习。让做对的同学讲出“为什么”,最后老师点拨,共同教会不懂的学生。
(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课堂上,教师知识再渊博,讲得再精彩,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这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最近,“听讲座睡觉的孩子们,你们欠92岁院士一个道歉”不就是从侧面说明了这个情况吗?!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突出内因的重要性,也并不否认外因――“后教”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后教”一定要教好。
(二)体现了学生主体主体原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主次、关系;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符合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原则,并科学处理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也同时科学处理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
所谓“先学”,就是指学生看书、检测,一部分做对了,一部分做错了,这就是符合实际、准确的分层。分层后怎么教学呢?“兵教兵”,即合作学习,采取我校一直提倡的“18420”课堂模式,让做对的同学给做错的同学更正,让懂了的同学讲出“为什么”,最后老师点拨,共同教会不懂的学生。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生物课例
(一)导入
教师由现实生活入手,采取一切可能性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引入课题。1分钟
(二)预习:学生以展示提纲为本,8分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基本能够在主观意识的驱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去探索、学习了解课堂即将感知的知识点。因此,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知能力。这在施教育区效果较明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先学――读书、检测),暴露出疑难问题,个人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先,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后教――学生更正、讨论)。这时,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合作的人(做对的学生帮助做错的学生更正,懂的学生教不懂的学生。这样的合作学习(后教)解决了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最后,还是自主学习(当堂完成作业)。
(三)释疑
以提纲为轴,以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释疑。
简单的知识点一代而过,时间约为5分钟,
在重要的、难理解的知识点处,教师要进行适当地、精确、高效地分析,结合图表、动画、视频、表格、等多元化的感知途径促进学生的理解,最后以习题的形式辅助学生去巩固理解。时间约为15分钟。
(四)课堂总结
如果前面两个环节进展地很顺利、很高效的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回忆知识点,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5分钟
(五)课堂巩固
教师展示课堂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巩固和记忆。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点的记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点的再次消化吸收过程,这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再理解过程变得更流畅、更迅速。(2分钟)
(六)课堂检查
课堂习题独立完成,这是检查课堂高效率的必备方式。(8分钟)
1.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强化课堂秩序。
2.为使学生提高自觉意识,避免过大的成绩分化,倡导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技巧,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3.在先学后教,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一部分尖子生学生的培养工作,使学习优秀者一直保持在领先行列,引领和鞭策其他学生,努力拼搏,迎头赶超。
4.对第2、第3层次的学生进行培优和补差相结合,课堂辅导,作业批改及已学知识过关上进行系统化跟踪管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像上战场一样,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家军,张军.理解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3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一】“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篇【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DNA;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十五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一节内容。由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复杂。涉及范围又较广。为使学生充分理解遗传物质的实质,教材中通过灰鼠和黑鼠的遗传实验解释了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本节内容在整章中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它既是本章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遗传、变异、克隆等名词又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梳理知识,层层递进,抽丝剥茧,为学生学习知识,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DNA的空间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对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的深层次的思考。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细胞核移植、染色体、DNA基因的相关资料
2.寻找自身与父母相似的外貌特征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做一个游戏,(1.两手放在面前快速搓动2.一起弹指)学生倾听所发出的声音似什么?从而引起极大的探求生命的兴趣。
(2)让学生来描述自身哪些外貌特征与父母相似,通过学生的回答,启发和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遗传现象,从而引出遗传的概念。
(3)教师及时归纳: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特有的现象,对生物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引出本章内容。
设计意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简单明了的直指主题,相信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分组讨论,交流展示,提高能力
将学生分成四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分别思考4个问题:1.为什么白鼠会生下灰鼠?2.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什么?3.染色体是由什么组成的?4.DNA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1)第一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白鼠生下灰鼠的实验图解
■
结论: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
说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
(2)第二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的是染色体。通过收集材料举出两个实例:①每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如人有23对,犬有39对,猫有19对。
②当这种恒定受到破坏时,比如人体细胞中第13对染色体多了一条时,人就会患先天性唇裂。
结论: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
(3)第三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通过查找资料,许多科学家通过化学分析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第四组学生代表到讲台讲解:DNA的分子结构是一种像旋转的楼梯,它有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而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5)教师及时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结构的认知,同时又提出问题:刚才第二小组学生谈到的人的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也就是46个DNA分子,但人的性状何止千万,那么DNA又如何控制人的性状呢?
(6)各组积极讨论,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拓展,提高能力。然后小组汇报,总结:一个DNA分子可以决定很多个性状,而决定每个性状的DN段就是基因。从而理解了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平台,会还你一个精彩。”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可塑性,给予他们更多展示的平台,相信学生会越来越精彩。
3.总结评比、及时鼓励、拓展升华
在4组学生展示过后,对知识点掌握较好,表达层次清晰准确的学生给予掌声鼓励,同时又提出一个课后探究题:同学们,你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吗?我国是唯一一个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中国家,请大家设计一份墙报,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五、小结
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来概括本节的学习内容。
■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性;观察能力;求知;兴趣;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91-01
生物学科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要建立以调动积极性为主的课堂,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创新育人的观念,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成为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优秀人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途径进行了探索,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从课堂设计入手
课堂节奏虽然要有张有弛,但整体上要紧凑。所以要吃透教学目标的每一个环节,该整合的整合,可以删除或略讲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使整堂课的知识点前后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使整节课成为一个有主题的完整的整体。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病毒》一节中病毒的发现一段可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可提出一两个问题加以检验和引申。
2.对重难点知识的处理
效率不是越快越好,所以对重、难点知识一定要放慢节奏,要有预设,有情境设置,并可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上进行理解,使师生有欣赏的心境和感受的情怀。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节中,对于"生态平衡"的概念难掌握,我就分了几个层次讲,一先讲清"相对稳定",通过分析食物链,草兔狼,并画坐标图明白稳定不是不变,但是要在一定范围内变。再通过分析一资料:"科学家研究过,要使狼长1kg肉,需吃10kg兔肉,要让兔长10kg肉,就得至少吃100kg的草。"可见他们在数量上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后让学生观察课本45页图2"图中的天平并没有平衡,但为什么图下却注释'平衡'呢?"在学生内心激疑后及时总结,可见物理上的平衡和生物学上的平衡不是一回事。但是初中学生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为什么?这个时候可以教学生反向思维,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至此生态平衡的概念他们才有所掌握。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要善于根据生物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景物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生物的种种乐趣,从而爱上生物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可用诗词创设情境,如讲"两栖动物(青蛙)的生长和发育"时引用辛弃疾的诗《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学生会倍感亲切,脑海中浮现出诗情画意的情境,又能达到点出青蛙生活季节、生活环境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用谚语、成语创设情境,如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入生物界的种间竞争,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除此之外,故事、公益广告、漫画、口诀、游戏、竞赛等,都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有滋有味,极富诗情画意,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4.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能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分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要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初二上册有这样一个探究实验"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这节内容,课本设计的是"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两个,这两个探究材料准备时都很不容易,也不易观察,这时我们可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找容易观察的实验对象。这时有学生提出了用"狗(猫)、小鸭、小鸡等的游泳是先天还是学习行为"来替代上面的实验对象。 笔者听后很高兴,对这位同学的想法给予了鼓励与表扬,让学生根据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假设:"狗(猫)的游泳是先天"。这样一来就容易观察了,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启发。任何探究都可以加以创造、更新,要求教师多给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5.强化生物课堂教学延伸,提高巩固效果
5.1发挥兴趣小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物教学中讲解的知识点开展课外研究活动,如,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意义,将其作为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讨,增强对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成效。
5.2发挥专题活动作用。每年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科研部门都会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如自然科学小论文竞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巩固和深化对生物学习内容的理解效果,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生物综合素质。
生物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物理概念 课堂教学 认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当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够时,课堂教学会不会很顺利地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呢?学生还会应用么?更多时候是学生很努力地听讲,却掌握不了。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及应用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物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举例谈谈学生知识认识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材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本节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能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不少问题,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反思。
假如我们在传授完摩擦力定义及分类后,就着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图1),学生思维会受到很大约束,往往就会犯以点盖全的错误。教师如果直接以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探究问题,就会出现学生很努力地盯着木块思考得出:重力是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结论。学生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往往很难改正,如何尽量避免呢?
可以在滑动摩擦力定义讲解结束后,用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可以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摩擦?这些摩擦都属于哪一类摩擦?学生讨论,然后老师帮助总结归类。归类中教师要注意摩擦力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类。让学生感知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仅是摩擦力的一种情况而已。
例如,以擦黑板为例讲解时,可以提问:有什么方法增大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是不是黑板擦越重,摩擦力就越大呢?学生不难想到黑板擦再重,如果手上不用力,黑板也擦不干净,这样的话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重力没有关系。这样学生不容易犯错,即使犯错了,也容易改正。
在这样以大量举例分类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对滑动摩擦的概念会有一定的理解和消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压力的掌握情况会相对良好。总而言之就是花一定时间加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如果没有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就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以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块为例。学生眼睛只会盯着木块,而忽视水平拉动木块仅是滑动摩擦力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时只想到――木块的重力。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时的提问要针对所有滑动摩擦力提问,而不能仅仅针对木块提问。
2.杠杆的阻力方向教学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学中的阻力方向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杠杆实际使用中存在三个受力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及支点,有的学生常将支点与阻力作用点混淆,而画错阻力方向更是屡见不鲜。仅从三个受力点定义出发,区分这三个点并没有太高的知识要求。造成上述错误的真实原因是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存在困难。
因为学生对阻力这个概念的掌握还只停留在字面上,或者说对阻力的理解不够深刻让学生掌握阻力方向出现困难。
如何让学生不犯错误或者少犯呢?必然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杠杆的认识。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而应该先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杠杆。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自己介绍等手段总结出杠杆都必须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或者有要转动的趋势。再在此基础上介绍杠杆在转动过程中或在转动趋势之中涉及的知识或概念。同样我认为要在学生攻破阻力方向这个难点前花一定时间加强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杠杆概念介绍完之后做一定铺垫。如介绍完定义后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以起子撬动钉子为例,让学生分两次撬动起子,一次有钉子阻碍,一次没有钉子阻碍,让学生比较,然后提问:同学们发现两次杠杆转动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不难发现一次轻松一次不轻松,也就是学生容易感受到一次有阻碍一次没有阻碍。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概念:杠杆转动是要受到阻碍的,钉子给了起子一个阻力作用,钉子阻碍了杠杆的转动。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转到门把手,夹夹老虎钳等。
通过前面活动的铺垫,学生会对阻力有比较深的认识。只有对阻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关于阻力方向问题,学生才容易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
3.加深物理概念认识的意义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物理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有层次地进行。
总之,加深学生知识点、对概念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流畅,我们应该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定认识后才进行下一步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来自生活”,有时候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物缺乏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多通过举例、展示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认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做一些铺垫、多花一些时间加强学生认识,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