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所见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观心理感受心理体验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那么,对于我们教育者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结合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来谈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以学生的特殊需求为主
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殊需求出发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以我所带领的高中实验班为例。所谓实验班,不言而喻,进入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大多很优秀。实验班学生一直都是父母、学校、社会所偏爱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听从师长吩咐,从不让他们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师的骄傲,更是社会的新血液。但学生竞争压力大,再加上老师、父母、学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过度关注学习,每天把学习挂在心上,担心被老师提问,上课时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试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数而无法安心学习。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焦虑、恐怖、冲动、自责、孤独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教育必须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样的目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唯一的解决途径主是:使教育内容尽可能直接地与受教育者的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为此,利用活动教学的形式是必须的。我通过讨论、交流、学习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讨论、模拟,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等等。笔者建议,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4、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6、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与配合
个别家庭,不仅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对子女的反常行为往往采取粗暴简单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则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生理、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子女产生心理障碍。
如何来观察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呢?我是这样向家长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参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主动,好奇心强,跟父母的关系融恰,主动与父母、老师沟通,同学关系好,是非观念强,自觉性强,学习欲望强烈不厌学,面部表情愉悦,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独等。同时建议家长:(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3)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
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不能把它简单化,形式化。当然家庭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简单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这方面的宣讲,不相信自己的子女会出现心理障碍,把子女有过失行为、违规行为统统视作对子女管教不严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对发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问题大惊失色,对子女的行为疑神疑鬼,把心理问题框框化,在探寻致障因素时也把主要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没有也不会从自身、从家庭、从亲子关系去寻求原因,过分地依赖心理辅导教师协助解决子女心理问题,而自己明显地束手无策。
第三,知行冲突。表现为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子女成长的作用,也能从自身出发,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调适的过程中,选取对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径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的基本原则
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5、目的性原则。心理训练目标一定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学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重点班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学这个关键阶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立保.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式.中学教育研究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2
一、反思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理念其实就是做事的理论,而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既然旧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了,继续采用只能阻碍我们的进步。虽然采用了新课程,已有的一些观念(知识)是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经验、习惯、先例、意见或者仅仅是印象之中,如果仍然用旧的教学理念教与学,所做的工作恐怕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佳。因此,首先我们就得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首先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例如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往往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甚至是“秀”场。而我们的学生却“冷眼旁观”,成为一个脱离课堂教学的观众。甚至有的时候教师讲得汗流浃背,而学生却呼呼大睡。由于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于是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练习与作业就成为教师出成绩的唯一手段。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使学生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疲于应付,当然也就难以达成在身心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反思教学中的备课环节
备课环节称之为教学设计,对一节课或者一单元课怎样上我们往往会进行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就是应该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不能凭着以前的经验和技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反思在上一节课或在更早的时候,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相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比如,历史教学中不断有人提出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我的备课是否隐含了某种“知识结构”呢?我怎样使我的教学保持某种“结构”?根据这样的教学反思我们在考虑本课或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尽可能地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备课才会有的放矢,教师的专业水平才会提高。
三、反思课堂的教学策略
最完美的教学设计必须在有效的教学策略中才能体现,我们急需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和实践。例如我们常见的公开课。我们往往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课堂热热闹闹,现在的公开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对于这些见怪不怪的现象,是否值得我们的反思?我们将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既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又能不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反思我们是否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只有这样充分地反思,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反思教学评价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合作反思;实践;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27-02
我们从教师成长的规律中看到,教师的实践经历不会自动生成科学经验,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地促进自我更新取向的专业化发展。反思既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意志,具有内隐性,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合作有助于激发和强化教师发展意愿,提高教师个体反思能力。借助于群体进行的合作反思需要组织一个活动群体,我们称之为“反思实践共同体”。它以平等合作的对话关系为前提,从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实践、反思和对话交流的方式,改善教师的认知结构和教育教学行为。我们教研组共有高中教师8名,其中5人在35岁以下,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2:3,有三人为市级学科带头人。这8名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有着较高目标,关系融洽,组成反思实践共同体有着实际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尝试组建生物学科反思共同体,以模型建构为切入点,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以案例为载体的反思
1.初步设想。案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之间以课例为中介,展开反思、同化、顺应、内省、嫁接与迁移的过程。案例讨论中,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与挑战,能增加彼此对于各自实践的信心、不满和反思,使之更关注自己的工作结果。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官网的“名师课堂”栏目有丰富的资源,我们以这些课堂实录为案例进行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反思。
2.实践过程(以“DNA分子的结构”课案为例)。第一步,抛出中心问题。为了呈现的是诸如“二期课改”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我们确定了“课堂究竟是谁的?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来进行模型构建”的主题。第二步,观看课堂实录。第三步,群体讨论。为了使群体讨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推荐一名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经讨论,对赣榆一中的成洁老师引导下学生对“DNA”分子的构建,运用了以下条件:一是学生已有知识为基本。利用学生高一已有的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入手,从搭建脱氧核苷酸的模型、标注C的5个排序位到让学生尝试连接相邻两个脱氧核苷酸,都是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要求学生主动回顾旧知识。二是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老师在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或手绘模型,同时要求学生利用人体模拟脱氧核苷酸,再由6个同学用人体模型搭建脱氧核苷酸链,12个同学搭建2条反向的脱氧核苷酸链,然后再由富兰克林到沃森、克里克的双螺旋,提供工具供学生搭建两种DNA的双螺旋结构,最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种模型的共性和差异。三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成老师的课堂从开课到结尾,学生几乎都处于动手或动脑的过程中,动手是为了更好地动脑,动脑又跟动手互为呼应。不仅如此,还原创地用人体模型构建脱氧核苷酸链。多种形式的动手和动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DNA的结构,不同的活动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强化了DNA的结构这一学习的主题。第四步,反思感悟:老师讨论结束,写下自己的感悟,并相互交流。
3.获得的启示。我们选择了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优质课,通过分析和研究,学习了他们的经验,体会了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贯穿的理念。通过反思自己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设计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进一步提高了群体各成员的反思能力和反思水平。除了精心准备或选择案例外,中心问题是否有针对性,骨干教师是否具有引领作用,教师是否勇于袒露自己的观点等都是顺利进行案例反思的重要保证。
二、以同课异构课为载体的反思实践
1.初步设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经过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获得的对教育的各种看法、所接受的各种新理论和新学说,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嫁接和融合,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公开课为实践者提供了精神诉求和精神相遇的机会,创设了“传播教育智慧,创生课堂文化”的情景“场”。
2.实践过程(以细胞核的模型建构为例)。第一步,公开课准备和展示。以“学生如何自主构建细胞核的模型”这个问题为突破口,我们选择高一两位任课教师作为实验对象,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第二步,生成式听课。成员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听课教师要始终处于积极的反思状态,积极寻求改进措施;要及时把生成的“惑”或“感”记录下来。第三步,合作反思评课。首先,被听课教师上完课之后,首先要对自己的课进行评述,比如,你设计哪些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到细胞核的功能?实验资料的设计意图是什么?细胞核的结构比较抽象,你是如何突破的?学生能否顺利构建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构建存在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你的引导“支架作用”体现了吗?教材、学生、教师三者和谐统一吗?然后,主题性反思:针对我们设置的主题,全体成员采取不同的视角对公开课的进行全方面的反思。如问题解决的方式、提问的有效性、资料的组织和呈现、对学生的评价等等。第四步,延伸和推广。在“公开课评价记录表”中,我们专门设计了“研究课题”一栏,引导教师深化思考,撰写论文。教师将通过公开课实践活动总结形成的研究成果推广运用于“家常课”,使日常的教与学的行为发生相应变化。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教学反思能力 英语专业师范生 培养途径
一、引言
反思是新时代需要的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养,反思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与帮助老师获得技能相比,使教师有思想性更重要。”(饶从满,2005:119)然而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教学研究能力薄弱,专业发展进程缓慢。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关。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必定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会在教学上渐渐取得突破。但是,善于反思是一种意识的生成和习惯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而,在英语教师职前阶段培养其教学反思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加速其专业发展进程,促进反思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
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Dewey,1933)的概念首先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界流行,随后迅速成为全世界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Richards & Nunan,1990; Wallace,1991,1998;Richards & Lockhart,1996; Richards & Farrell,2005)。Dewey对反思概念的解释,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Dewey(1933:9)将“反思”定义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地思考。”他认为反思“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能动的、审慎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1933:30,32)。
反思作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策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如果能对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能动、持续、周密的反思,那么就能较快地提高其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培养出教师的钻研精神,从而促进反思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加快其专业发展进程。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倡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反思,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是当今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外教学中,尤其是英国,特别注重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国内教学界非常重视入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开展难以满足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要求。对于具体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探究更是比较少。鉴于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还处于疲惫的反思中,笔者认为要渐渐让英语专业师范生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因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只有让反思成为具体的习惯,才能将反思落实到日常点滴中。
1.反思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对他们来说,大学期间的教育是其成为教师之前的职前教育。按照美国学者傅乐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教师关注问卷”调查研究,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早期的生存关注;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Fuller,1975)。对于还在接受教育尚未真正就业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正处于教学前关注和早期的生存关注两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是职前理论培养时期,英语专业师范生此时主要在大学接受师范教育,沉浸在学生角色中,对教师角色仅凭想象。早期的生存关注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课堂这个新舞台上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所以此时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更多是能否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肯定及学生的接纳等。相较于其他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表现得更焦虑和紧张。
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仍处于疲惫的反思、紧张的学习中。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既要努力做好一名学生,又要思考和实践如何做一名老师,处于双重角色中;同时,既要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又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既要“学”又要“教”,处于多重任务中。加上英语专业师范生毕竟是学生,缺乏实践阅历,催生不出反思需要;理论功底薄,思考稚嫩,无法与理论、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精神对话;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较少,因而无处反思。在这种焦虑、紧张的反思中,笔者认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
2.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习惯是一种有意识地练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如果反思能够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那么它将自觉融入到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生涯中。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我的智慧行为并不是魔鬼般地发生的,它们依据的是我在回忆性的反思中所能获得的智慧。”(2001:154)可见,智慧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孕育在日常点滴中,日积月累,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习惯的反思,其实是意识反思向行为反思的升华。英语专业师范生只有真正拥有反思的意识,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产生反思的行为,这样的反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并且是有意义的。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作为教育战线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曾经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如何,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在整个40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确实会影响到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可见教师最初开展教学的情况对其影响很大,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入门阶段所能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不仅能够加速其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还能够促进反思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的实现。
四、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反思习惯的生成,意识的培养是关键,行为的养成是基石。渐渐地,反思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1.意识培养是关键
“当反思成为一种意识,教师的反思意识总能指引着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具体工作中”(胡萨,2010)。反思意识的形成,就是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认识的对象,教师总是站在教育实践之外,反观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行为事件。只能将教学后的反思提到教学前,从而形成“前瞻性反思”和“过程中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并且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专业发展入门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他们热情、主动,对教育怀揣梦想和激情,这为培养反思意识奠定了基础。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越强烈,教育意识越清醒,教育实践就越具有目的性。因此,本文建议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意识:(1)举办学术讲座。反思型教师教育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是一个既遥远又晦涩难懂的未知领域,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认识,可以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普及反思型教师教育常识。必须让英语专业师范生认识到: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会反思,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2)运用榜样示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影,阅读名师传记,看优秀课录像或到小学听课等,为英语专业师范生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使英语专业师范生主动反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2.行为养成是基石
有了反思意识作为指引,反思行动应该具体落实。本文认为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行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必须有重点地培养,具体来说,就是用脑、勤写和动口。
(1)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知识,饱览教育经典,研读期刊论文,更要主动思考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由老师带领的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问答意识。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导入,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活动等,并试图回答自己,使每一个为什么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同时,将阅读中的经典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2)捕捉灵感,乐于写作。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反思过程中要学会撰写教学日志,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师范生的方法。教育日志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甚至教育理念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记录下来。当然,现在网络技术发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微博、博客上抒发自己的教学感想。又或完成随笔式教育日志,当灵感出现时,将好的想法记录下来,即使寥寥数语也没有关系,重点是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总之,英语专业师范生要学会随时观察、随时捕捉、随时记录,虽然可能比较零散,但通过撰写教育日志,就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专业师范生所见、所闻、所触动的事件,再加以梳理、分析、回顾、总结,形成对教育活动有价值的理性思考,也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长远教育生涯提供丰富的素材。不仅如此,经常写教学日志,还会让英语专业师范生变得乐于写作,变得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止于羞怯,大胆表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养成写作习惯的同时,要善于动口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表达,很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当然,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职业发展入门阶段,难免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因而应该多鼓励英语专业师范生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将反思的内容与看法表达出来,从而进行讨论和研讨。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师范生才会收获中肯的建议,获得客观、理性、清晰的评价。
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无论是正在进行时的“学”,还是未来进行时的“教”,无论是内省地思考还是自发地实践,如果反思采用通过意识―行为―习惯的训练方式,将有利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而反思习惯的养成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反思意识和用脑、勤写、动口的反思行为一旦成习惯、成自然,定会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走入教师职业生涯终身受益的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饶从满,等.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9.
[2]鲁玲.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14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
[4]韩刚,王蓉.理解职前外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8(3).
[5]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J].教育研究,2010(1).
[6]兰英,张博.英国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7]刘正伟.培养反思型教师:从教育实习开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3).
所见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家园关系 有效沟通 思考与对策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与家长沟通的技能、能力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足见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在幼教中的特殊重要性。沟通是一种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在双向交流中彼此互相协调的默契。而要取得家园的有效沟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沟通的策略,取决于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亲密感情和良好关系。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情况,我园在内部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分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沟通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沟通方式,第三部分是沟通能力。从调查情况看,老师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必要性,这为做好家园沟通在思想上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我园教师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工作中虽有良好的愿望,有时却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法和家庭中家长的教育方法发生分歧,产生教育不一致。如: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而老师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这样不统一的教育很难使家园形成共育的局面。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归因的矛盾。
如小朋友有打人的不良习惯,教师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现象。当老师向家长反映时,家长则说,这是在幼儿园跟别的小朋友学的。对此,老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寻找具体的原因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不够关注,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
3.教师与家长的地位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幼儿园以幼儿教育为中心,老师习惯了“主动出击”,对家长要求这、要求那,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这也造成了部分家长的抱怨和不理解。
(二)主要原因
造成家园合作上存在的问题,固然有社会原因、家长原因等一系列因素,但教师方面却是家园沟通的关键因素。根据以上问题,分析教师方面的原因如下。
1.教师观念有偏差。
一些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带好,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就行了,至于与家长有效沟通,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因而很难认识到家长教育资源的优势,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教师沟通意识不够。
一些老师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认为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知识,不懂幼儿教育,和家长沟通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3.教师缺乏耐心教育。
孩子有明显的不良习惯,老师缺乏耐心,把有过失的孩子、管不了的孩子推给家长。此时,家长或用暴力制服幼儿或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于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家长也不会很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工作。
4.教师缺乏沟通能力。
主要表现在沟通的内容较片面,沟通的形式较单一,沟通艺术性较缺乏,沟通的频率较低。往往造成家长的误解甚至抱怨,使家长对老师失去了信任。
5.沟通缺乏实效。
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在家园合作中,一些老师比较关注各类活动是否已组织,以及活动的频率高不高,而较少关注活动的效果及影响力。因此造成了很多沟通和活动是表面上的完成,实质上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二、促进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思考与对策
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形形的家长共同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了解和分析掌握家长对家园共育的态度,并结合不同的家长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以使更多的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到家园共育的工作中来。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沟通的情感
1.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尊重家长、与家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是保证与家长顺利交流的必要条件。老师和家长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幼儿的教育者;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幼儿。因此,如果老师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乐意与家长交谈,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比如说你开学即将带一个新的小班,就像和陌生人打交道一样,和新生家长初次接触(家访),老师给他们的印象很重要,这时如果你拥有热情友好、亲切温和的态度,将会给家长留下“好相处”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会通过你传达出的友好信息,揣测老师将来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些都会成为今后教师、家长长时间相处、交流的感情基础。那么这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怎么营造呢?第一,学会“微笑”。微笑是一张名片,微笑的老师具有亲和力,在和家长交流时,一个友好的微笑和礼貌的点头,都能使交流、理解在良好的气氛下进行。第二,学会“礼仪”,比如说和家长交谈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且要和他们平视,也就是要站起来或者让家长坐下来和你对话;当年长的家长与你交谈时,要有礼貌的称呼,可以随着孩子一起喊“奶奶”或“爷爷”;在迎接小朋友或是和小朋友告别时,主动回应孩子和家长,等等。第三,注重形象。老师得体的穿着也是对家长的尊重。穿着得体、大方的幼儿教师总是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好评。幼儿教师切忌打扮得过于时尚和另类,否则会给家长带来不稳重、不可靠的感觉,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长对老师的不信任。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平等、尊重、友好的情感氛围,才能有利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理解和信任的建立。反之,如果老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家长沟通,就只会出现僵局。
2.关爱孩子,赢得家长的积极主动配合。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他们很关注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老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个孩子,那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会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诚意关心自己的孩子,因而家长就会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而与之积极配合。对于一些不太容易沟通,总是绷着脸的家长,老师也不能放弃,要以自己对孩子关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家长,让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被尊重、被关注,真正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相容,在思想上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在和家长沟通中达成共识。
(二)有沟通的能力
1.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
教师如果具有了解家长的能力,那么与家长沟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障碍,交流沟通就会顺畅。这种能力包括:一是第一次见面时的了解能力。家长与老师第一次见面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老师应该从家长的问话、语气、动作中好好分析不同家长的心理,因人而异,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相结合,如: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伙食,有的家长关注学校的教学,有的家长则关注教师的态度,等等。了解谈话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引起家长的共鸣,赢得家长的信任。二是平时对家长的了解能力。对于家长的一些教养态度,老师也要尽可能了解,方法是从孩子的谈吐言行中,从与家长的短信、电话沟通等去了解。
2.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
有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往往人云亦云,缺乏对话题中心的把握,面对家长的问题不能给出专业的、深入的解答,使得家长难以产生认同感。因此,要想让家长信服师,老师就不能落伍,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学习,博学多才,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要站在时展的前列。老师的教育思想应该是超前的,老师所采取的方法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这样与家长沟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三)有沟通的艺术
1.对家长多信赖、理解,少指责。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一方面有少数家长或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家教意识薄弱,甚至有的全部托付给老人看管,对孩子只是生活上的关心,也不会与老师沟通。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不会给孩子正确的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对老师怀有戒心,只要老师稍加严格,就认为老师跟自己的孩子过不去。错误的理解、错误的做法导致家长不能和老师配合。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心理上架起信赖、理解的桥梁。老师体谅家长,理解家长的难处,为家长着想,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家长反过来也会为教师着想,很多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如案例:学校的成长档案,家长抱怨老师怎么老是布置作业,老师抱怨家长一点也不配合,从来不做作业。这样抱怨下来只会增加双方的不理解和隔阂,还是没有解决问题。方法:老师首先应该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说明意义及方法。只有在家长理解基础上才会得到家长的支持。
2.对孩子多表扬、鼓励,少批评。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如果每天有人夸你一句,你的自信心、快乐指数和创造力就会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孩子成长的动力来自赞扬,他们渴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尤其是教师的肯定。而家长往往深受中国几千年来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更在意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他们因为关心孩子的在园情况,自然希望教师能够多谈谈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褒奖。有时这份心情会让老师烦恼:这些家长就喜欢听好听的。其实换位思考,你也会这样。因此,在与家长接触中,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只要孩子有优点、有进步,就及时反馈给家长,并大大赞扬一番。同时老师也要肯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成绩,以及孩子自身的优点,这样不仅能让家长放心孩子在园情况,而且能提升其对育儿的信心,更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园共育的氛围。
当然,孩子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缺点和不足,老师不能只报喜,不报忧。老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老师应该委婉地提出,而不是告状式或批评式的口吻。
3.对自身多反思、研究,少敷衍。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教师沟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多反思、多研究,要把每一次的沟通作为一件事来认真做好。要注意以下细节。
(1)语言适宜。语速不可太快,声音也不能太小。尤其面对爷爷奶奶时,一定要吐字清晰响亮,语速适中,不然对方会因为听不清又不好意思反复追问而达不到沟通的目的,以致听错内容办错事。在沟通时老师的语句组织也应有讲究,避免随意性。例如:关于独生子女生活能力的话题,对家长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管孩子。”或者说:“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相信你能理解和配合的!”前者对家长是怀疑的,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
(2)耐心倾听。对家长的倾诉要耐心倾听,千万不能心不在焉,或只顾做自己的事,或者老师滔滔不绝一个人包办。这样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达不到好的效果。曾有家长对我说:“隔壁的某某老师多好啊,家长送孩子到班级总是很热情打招呼,可我们班的老师怎么那么忙啊,孩子送进去有时在做事情,没时间和我们交谈。”虽然家长的话比较婉转,但实质上家长就是对老师不热情接待孩子和家长有意见,对不与她沟通有意见了。
(3)注意观察。一是观察家长的情绪。当家长情绪不好时,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最好不要追着家长谈话,一些建议性的问题也最好等家长情绪好时再说。如果是家访,也要注意观察,家长有兴趣的、欢迎的,就可以多谈些,家长不欢迎的,简明扼要,说完早点离开。二是观察家长的特点。家长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有的健谈,有的少语,那么老师就要注意调节,对于会说的家长要给予空间,对于不会说的家长要有话题,引导家长说。对于脾气急躁的家长应多提孩子的长处,指出缺点时要委婉一些,便于接受。对于不重视幼儿教育,觉得孩子在幼儿园时就不用教育的,要向其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对于能正视孩子的家长可以直接说明孩子近阶段的问题并共同商讨对策。这就要求老师观察分析各类家长的心理,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之沟通。
(4)接受意见。在平时工作中,老师总有想得不周到和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有时家长会对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老师要正确对待,善于接受,并勇于承认。首先是正确对待,要理解家长,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要正面去理解,要客观去分析,不要以为家长一提意见就是对你有意见、有看法,或者在园长面前说就是在背后说你坏话。其次是善于接受,对于家长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要乐于接受,一些不能做到的意见和建议也要耐心解释。最后,当发生一些事情家长有意见后,要及时检查自己的工作,并及时向家长打招呼,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诚心和诚意,从而理解和谅解老师,避免把事情扩大。
(5)经常联系。经常性地交流与沟通可使老师和家长形成随时交换意见的习惯,拉近家园间的距离,促使双方在育儿问题上达成共识。老师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怕麻烦不与或少与家长沟通。沟通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在可以在接送孩子时作短暂交谈,可以和家长互通信息,这类沟通更具有针对性、个性化。这样的交流,家长会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在心里就会认同你是一个会观察、有责任心的老师,对你产生信任感。
(6)相互帮助。做家长工作不是孤军奋战,老师作为当事人存在有些话不便说,有些事不便做的情况,同事可以作为客观的旁观者出面解围。很多老师都有同感:有的家长看不见平时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却很在意哪怕是一件不如意的小事,但是当事人的解释往往被家长当作是为自己辩护,难以扭转沟通局面。这时,另一位代班老师或者相关同事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先是耐心倾听家长的倾诉,对家长的意见和态度表示中立,等家长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跟家长沟通自己在幼儿园对当事老师和孩子之间良好师生关系的所见所闻,为家长和孩子平时的真实情况提供信息渠道,这种做法有助于消解家长激动情绪,进而冷静反思,尽快恢复良好的家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