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列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司马相如列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1

关键词:辞赋 理论 述评

两汉的文学理论中辞赋理论是一个重头戏。在汉人痴迷于辞赋创作的同时,辞赋的理论已经发轫,汉代人有关赋体文学的认识和评价,诸如:辞赋的源流、辞赋的讽谕和颂扬作用、辞赋的艺术规律以及对辞赋家辞赋作品的褒贬,“给人提供了批评模式和理论框架”,龚克昌认为“它意味着文艺创作已不再是自发的被动的盲目的活动,而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追述辞赋的源流,介绍写赋的方法

汉人在探寻辞赋源流的问题上作了不懈的努力,班固《两都赋序》称:“赋者,古诗之流也”,汉宣帝云:“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他们从创作内容和创作指导思想的承袭关系对辞赋的源流作了解释。在班固看来,赋是在“学诗之士,逸在布衣”的境况下,由“贤人失志”才产生的,赋的作用是“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关于诗、赋之间的源流关系,褚斌杰认为班固的意思是“赋体作品与《诗经》的‘雅’、‘颂’相通的……他认为《诗经》的雅、颂有‘通讽谕’、‘宣上德’的功用,汉赋的作用也是如此,所以说《诗》是源,‘汉赋’是流,‘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对班固的话作了合理的诠释。

扬雄早年热衷于辞赋写作,崇拜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常以他的作品为典范,创作了《甘泉赋》等作品,扬雄总结作赋的方法时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谚云:伏习象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大量的反复诵读、揣摩辞赋佳作,熟练地掌握了创作技巧,一定会提高艺术水平,写出很好的作品来。刘大杰评价甚公:“扬雄虽专事模拟,究其因才高学博,他还能独成一个局面,能在摹拟的生活中,运用他的才学,使他得到较好的成绩。当日如刘歆、范逡对他都表示敬意,桓谭以他的文章绝伦者,也就在此。”

二、探求辞赋的艺术规律

从《全汉文》和《西京杂记》(卷二)所反映的史实来看,最早发表赋论的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在群星璀璨的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司马相如所提出的“赋迹”、“赋心”说是对文学理论的重大贡献。他是这样回答友人盛览作赋的方法的:合纂组以成文,列绵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这是司马相如根据自身的创作经历总结出来的辞赋创作的艺术规律,也是他孜孜以求辞赋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所谓“赋之迹”,指的是辞赋写作超越时空的铺陈技巧。“纂”、“组”是一种五彩丝织带子, “宫”、“商”为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前两音。司马相如认为辞赋的辞藻和文采,有如五彩丝织般华丽;他也强调了辞赋的韵律,如音乐的宫商般和谐、铿锵。“经”、“纬”是指作品中的纵线与横线,司马相如以此比作安排写作材料要井然有序,也凸显了时空的审美整合性。

所谓“赋家之心”,指的是辞赋家创作时神思自由驰骋,心灵飞跃的神态。“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其中“宇宙”一指天地,如《庄子•让王》“余立于宇宙之中”;一指时空,《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人物”是人与物的合称。“苞括”和“总揽”是指作家要胸怀宇宙万物,也只有如此,才能作到像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三、凸显辞赋的“讽谏”功能

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对于“怨”的解释,何晏《论话集解》引孔安国云:“怨刺上政”,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诗歌可以用来批评现实,表达民情,实际上也就是说诗歌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讽谏”。赋家不是将倾向“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是在恢宏气势的渲染、博大而壮阔的场面描写之后再加上一个含有“讽谏”特色的尾巴。但讽谏只是众多功能中的一种,而汉人们把“讽谏”作为评价辞赋成败的主要理论标尺。如司马迁评《子虚赋》、《上林赋》,“《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讽谏,归于无为。”(《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之所以肯定司马相如赋,主要原因是它具有“讽谏”作用。当然司马相如毕竟是大手笔,他的大赋中融以讽谏,手段是高明的,先努力夸饰上林苑面积广博、物产丰饶、田猎盛况,然后“曲终奏雅”,“引之节俭”。如:上读《子虚赋》而善之……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故空籍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讽谏。奏之天子,天子大悦。(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是煞费苦心的,一是要以“侈丽闳衍之词”夸饰恢宏的场面,二是要达到含蓄委婉的“讽谏”目的。司马迁在传记中一方面揭示了司马相如作赋的意图,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重点宣扬赋的“讽谏”意味: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癯,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张衡也毫不隐讳地说他作《二京赋》是为了讽谏,“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愈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列传》)。为屈原、贾谊作传,司马迁坦言,他也是出于“讽谏”的意图,“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王逸在解释“离骚”的含义时,也指明它的功用“以讽谏君也”,所谓“经”,“径也”,它的意思是“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经序》)

四、点评辞赋作家与辞赋体裁

两汉赋论家在对辞赋家和辞赋体裁的评价问题上,其态度是不一致的,或毁,或誉,但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他们都是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其评价的理论标尺就是能否对统治者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皇帝进行“讽谏”。肯定派以司马迁和班固为代表,否定派以扬雄和王充为典型。

1.持肯定态度。辞赋家在汉代社会地位卑微,被当作倡优一类的人物。而西汉的司马迁却专门为辞赋家立传、评价辞赋作品,并在《史记》中为战国时期的屈原和汉代的贾谊、司马相如单独立传。他甚至将司马相如划入“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史记•太史公自序》)之类的人物, 把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上疏谏猎》、《论巴蜀檄》、《难蜀父老》、《封禅文》收入了《司马相如列传》,这是《史记》中收文章最多的篇章。全传九千二百多字,比《项羽本纪》还长,“这里的确表现了他对司马相如这种文学家的高度重视”。

东汉的班固也为辞赋家诸如司马相如、枚乘、严忌、邹阳、司马迁、扬雄等立传,彰显他们的文学事迹,因此姚思廉认为“昔司马迁、班固并为司马相如传,相如不预汉廷大事,盖取其文章尤著也。固又为贾邹枚路传,亦取其能文传焉”。(《梁书•文学传》)史迁为辞赋家立传,并非他们出身高贵,功劳卓著,或者地位显赫,而是辞赋写得特别好。班固在《两都赋序》中极力渲染武、宣两朝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和公卿大臣“时时间作”赋的盛况,把汉赋抬高到“炳焉与三代同风”的地位,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班固的赞美之情。

汉代最大的文学论争主要是围绕着屈骚进行,卷入这场论争的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普通儒生,它发起于刘安与司马迁,中间经过了扬雄和班固,最终是王逸经过经学性的理性提炼而得以完成。王逸从经学立场出发,对赋家屈原及其《离骚》赋进行了全面肯定,“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楚辞章句序》)

2.持否定态度。扬雄对辞赋家是颇有微辞的,包括以前他所景仰的司马相如。“或曰: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则奈何?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法言•吾子》)扬雄在这里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的观点,“丽”是辞赋的共性,“则”则是儒家准则,“丽”与“则”是判断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水岭。他认为凡是“丽以”的“辞人之赋”应该统统取消。扬雄的这些看法为后世所称引,如程廷祚在《青溪集》卷三《骚赋论》中说,“善夫!扬子云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以理胜者,虽则弗利;以词胜者,虽丽弗则;不则不丽,作者不为也。……先以理而后以词,取其则而戒其,则可以继诗人之末,而列于作者之林矣”。

王充在《论衡》中对辞赋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如《自纪篇》云:“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他反对赋颂注重形式上的“深覆典雅”,使人“指意难睹”,倡导通俗易懂的语言。《定贤篇》指责辞赋虽“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却不能“处定是非,辩然否之实”。虽然“文如锦绣,深如河汉”,然而“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是“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的。王充对司马相如、扬雄作赋使汉武帝、汉成帝“惑而不悟”,也提出了批评(见《论衡•谴告篇》)。

蔡邕也对赋家进行了攻击,他在给汉灵帝的“封事”中把赋家视为“俳优”。在选拔人材的问题上,他主张从经学之士中擢拔官吏,反对赋家作官,已被录用的辞赋家出身的官员,他建议不让他们“复使理人,及仕州郡”,“但守俸禄”而已(《后汉书•蔡邕传》)。

参考文献:

[1].阮忠:《汉赋批评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3。

[2].龚克昌:《汉赋研究•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3].褚斌杰:《论赋体的起源》,《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四辑。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5].鲁迅:《司马相如与司马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卷),三联书店,1982。

[8].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2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入机械学校的,当时有一个很时髦的叫法,叫“半工半读学校”,学校有四个工种,车、钳、铸、锻。那时岁数很小才十五六岁,根本不懂什么工种好,而且对这些工种性质也不了解,但是知道锻工就是打铁的。当时有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干锻工。锻工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民间俗称“打铁的”,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人们不了解锻工,但都知道打铁的,我的脑海也深深印上了“打铁的”这种形象,这印象可不是什么太好的印象,而且觉得打铁的,多难听!,所以干什么都行,千万不要打铁。但没想到公布工种名单,我偏偏被分配到锻工工种,为此难过的流下泪,当时岁数小,很快就丢到脑后去了。看来这出师不利,人生才开始就入错行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毕业后分配到一个柴油机配件厂,在锻造车间从事本专业,现在的锻造,已经不是几千年传统“打铁的”那种形象了,工厂基本都是机械化了。炊事班一位老师傅,常到锻工房看我们干活,他常说:“开过药铺打过铁,给个县官都不换”,这是说从前开药铺和打铁,是非常赚钱的买卖,因此给个县官都不换。开药铺的发财的很多,这个有目共睹;但开打铁铺的发财的真是没听说。不过看文史资料,汉朝有位叫卓王孙的人,先辈最早是赵国一个铁匠,秦灭赵后,被秦迁徙推着小车来到四川。后来发了大财,成了当时有名的钢铁大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卓王孙家僮八百人”这是说在卓王孙家的僮仆就八百多人,可想而知,他的工场人数更是非常可观。历史上还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就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卓文君是一位美貌且有才华的女性,精通音乐,十八岁就守寡在娘家。司马相如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位青年,并擅长作赋,琴也弹得好。一次,司马相如去卓王孙家做客,弹了一曲“凤求凰”,深深打动了卓文君,当天晚上,卓文君就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这是说司马相如家里穷的“家徒四壁”。卓王孙羞耻女儿的做法,一分钱也不给她。为生计他们开了一家小酒店,司马相如当伙计,文君坐台,这就是有名的典故“文君当垆”,四川邛崃很多旅游景点与他们的美丽传说有关。司马相如的赋受到汉武帝的欣赏,并在朝廷里担任官职这都是后话了。

卓王孙是汉朝,距今两千年了,比这再早的出名的铁匠是春秋时的,锻造宝剑的名叫干将、莫邪的一对夫妻,他们锻造的宝剑非常锋利,削铁如泥,他们锻造的宝剑一雄一雌,宝剑名字就叫干将、莫邪,名传天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也曾见过两口子开打铁铺的,男的掌钳,女的打大锤。掌钳就是左手用钳子夹住加热好的工件,做90度或180度翻转,右手用手锤指挥大锤击打点,轻重缓急都用手锤指挥,技术高低都体现在掌钳上。女的先拉风箱,铁烧好了,女的丢下风箱,拿起大锤就打起铁来,听那有节凑的锤点,真为这天衣无缝的配合叫绝,他们可不是锻造宝剑的,同心协力也就是为了生计,可女人抡大锤,看起来仍让人顿生怜意,同时也让人肃然起敬,她们很能干。看这两口子的打铁形象,大概就是几千年前干将、莫邪的影子,干将和莫邪夫妻俩当年是否也像这夫妻俩的样子,干将掌钳,莫邪拉风箱?铁烧好了又拿起大锤?是否也是这样配合,锻出了百世传名的宝剑?这样夫妻配合模式难道传承了几千年?这些都不得而知,只能想象!

现在的冶金技术太发达了,钢材品种达几百上千种,两千年前的冶炼技术没法和现在比,但现在的人们,却无论如何也锻不出干将、莫邪这样传名百世的宝剑,这些锻造宝剑和热处理技术已经失传了,甚为可惜,可见当时我门古人的冶炼、锻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今也有几处用传统方法锻造宝剑的,比较出名的有“龙泉宝剑”,他们锻宝剑用的钢材是汽车废弹簧钢板。据说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的佩剑,就是专门精工打制的,只是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机械普遍应用,已经用不着女人抡大锤了。

现在工厂的锻造,主要是生产机械零件,是机械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汽车、轮船制造很多零件都是锻造,军工更是离不开锻造,像坦克、大炮关键零件都是锻造。锻造工作是一种强体力作业,火烤烟熏,劳动环境较差,打铁人的脖子(脏的)可以和乌鸦比黑,一般没人愿意干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老师傅常说:“好汉不干(打铁),赖汉干不了”;看来我们属于“不好不赖”那种人,所以才当了铁匠。但实际上,干锻工是一样很雄壮的工作,常言说:“打铁须得自身硬”,没有一副好身板,确实应对不了锻工工作。你看!炉火映红了锻工的脸庞,汗珠与火星同时飞溅,火红的钢铁,在锻造人的手里,犹如一条火龙,有时又像是一团火球,随着激动人心的锻锤轰鸣,在有节奏的咚!咚!声中,火龙、火球手中翻腾、飞舞,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旁观者往往看得目瞪口呆。

打铁人整天盯着炉火和火红的钢铁,都练就了火眼金睛,他们对炉中加热的钢铁,胸有成竹;如果钢材温度高了,钢铁组织中的晶粒就粗大,钢材的强度大打折扣,甚至报废;温度低了也不行,必须恰到好处,才最利于锻打。好锻工锻打工件的尺寸,仅凭眼力,往往锻完后不差一毫米。有句歇后语:“木匠打老婆——有尺寸的”其实铁匠要比木匠更有尺寸,更有眼力,他们打铁是行家,却舍不得打老婆。“打铁的”虽说是入错了行,可打铁人娶的媳妇,个个如花似玉,曼妙无比。不信你到铁匠家看看,哪个铁匠家不是“铁屋藏娇”!她们可没嫁错郎,打铁人是好样的!

现在锻工在锻锤前操作的工件太重,已经不能像手工锻造那样一只手操作了,需要双手握住钳子,再大的工件需要几个人协助才能翻动,更大的需要机械来翻动,但司锤工操纵锻锤,锤击轻重都得听掌钳的指挥。常用的锻锤有空气锤和蒸汽锤,空气锤是电机带动连杆活塞,压缩空气,推动工作活塞上下运动,实现打击动作,空气锤一般吨位较小。蒸汽锤是利用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活塞上下运动,实现打击动作,蒸汽锤吨位较大。以前看过这样的报道,技术高超的司锤工,可以把手表用锤头压住,人取不出来,但提起锤头,手表正常走动,这是非常高超的技术,要知道,这些锤头重量上吨重,还有的报道是在锤面上涂上墨,砧面上放上鸡蛋,锤头呼啸着落下来,压住鸡蛋,提起锤头,鸡蛋上被墨染黑,蛋却完好无损,这锻锤操纵的实在是有点出神入化,这真是重击如泰山压顶,轻击如怀抱婴儿,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3

2、出处,风景名胜:今四川阆中市阆中古城,有阆苑风景区。此地号称:揽嘉陵圣境,集天下风水。

3、东晋·葛洪《神仙传》:“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

4、楚·屈原《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4

【关键词】 爱情诗歌;中西方比较;主题;及时行乐

爱情是一种纯真而美好的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世人从不吝啬于赞美那些努力追求爱情的勇者。因此,爱情也是文学讴歌不尽的永恒主题。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提到:“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让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东西方人的爱情体验是不同的。但2010年4月6日,美国Human Brain Mapping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翁旭初课题组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 SUNY) Arthur Aron课题组联合开展的与恋爱相关的跨文化脑成像研究:工作人员分别让处于热恋期的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观看自己恋人的照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设备记录脑活动。这项研究表明,从生理水平上看,处于热恋期的东西方人对爱情有着相似的体验,并没有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研究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网站)这样炙热的爱恋也体现在中西爱情诗中:

《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表达了他对卓文君的无限爱慕和热烈追求:

其一: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第一首,司马相如自喻为凤,比卓文君为凰,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情真、意切,凄凄然如鹤吠天,自然文君深深为之感动。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第二首语言更为大胆炽烈,司马相如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并且嘱咐对方切不要使自己失望,徒然感念相思而悲伤。这两首琴歌之所以广为后世传唱,在于“凤求凰”表达了强烈的反封建思想。相如文君大胆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家长制的桎梏,且他们争取美好爱情的举动在普天下有情男女中产生了共鸣。这两首琴曲也寄托了古代男女青年恋爱婚姻自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而英国著名诗人Byron(拜伦)的Maid of Athens(《雅典的少女》查良铮先生译)也是一样热情如火:

By those tresses unconfined, 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

Wooed by each Aegean wind; 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

By those lids whose jetty fringe, 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

Kiss thy soft cheeks’ blooming; 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

By that lip I long to taste,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

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 ... 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

By those wild eyes like the roe, 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Csan I cease to love thee? No! 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这首爱情诗,写于拜伦第一次旅居雅典期间。一句 “ Zoe uml; mou sas agapo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贯穿全诗,诗人毫无掩饰地倾诉了对雅典少女深深的爱恋。这是诗人的心声,也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使读者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诗人以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心上人的美丽风姿,“无拘无束的鬈发”、 “墨玉镶边的眼睛”、“野鹿似的眼睛”、“轻盈紧束的腰身”,使这位天真活泼的雅典少女跃然纸上,令人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中西爱情诗歌中除了表达炙热的爱,也有“及时行乐”思想的体现。古罗马诗人贺拉斯(Horace)(公元前65-8)在他的《短歌》(Odea)中,主张享乐为人生第一要务,第一次提出了“Carpe Diem(拉丁文)”这个词语,意为 “Seize the Day”――“抓住时间”、“只争朝夕”。17世纪,在英国玄学派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致妙龄少女,莫负青春》(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中写道: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ou may, 快采下玫瑰花蕾,

Old time still a-flying; ... 往昔如风恐难追;......

The glorious lamp of heaven, the sun, 灿灿朝霞比天灯,

The higher he's a-getting; ... 载光载热朝天腾;......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莫因娇羞惜爱怜,

And while ye may, go marry; 趁此春光嫁少年。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等闲负了青春约,

You may for ever tarry. 此生难再觅良缘。

诗中反复警示年轻的少女“莫负好时光”,诗人用玫瑰花的比喻来说明人生的短暂。接着,他又用天灯(lamp of heaven)――太阳一天的行程来比喻人生的历程。两个类比之后,诗人直奔主题,由玫瑰和太阳想到了人生:青春时光匆匆,无情岁月催人老。在诗的后一部分,他规劝少女不要羞涩,不如趁着年轻,及时恋爱结婚,享受生活。

在中国,“及时行乐”的主题,也早在歌集《诗经》中就有记载:“今者不乐,逝者其耋”,“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诗人由惜时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寿几何? 逝如朝霞。时无重至, 华不在阳。”再有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字面意思是: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而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后两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二来,这里以鲜花的意象作为喻体,来比喻青春、情爱,非常隐晦委婉地规劝有情之人要及早相爱,切勿留下悔恨。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儒家文化及西方宗教文化的氛围和审美情趣有所不同,但爱情在相爱的人心中都是一样的炙热。世间多少情侣曾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因此在中西诗人的诗作中表达青春短暂、莫如及时行乐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吴笛. 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 [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

[2]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中华书局,1959.

[3]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商务印书馆, 2012.1.

[4] 郑佳燕.中西爱情诗下隐藏的不同文化内涵.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4.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5

关键词:《史记》 文学批评 金圣叹 评点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091-02

一、关于《史记》文学批评的发展

《史记》的文学价值的发现比其史学价值发现得晚。学界普遍认为《史记》的文学价值的真正研究是在明代开始的。明代关于《史记》的研究出现高峰,有大量的史评与史抄,还有各类辑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凌雅隆的《史记评林》。王世贞曾为其作序,将《史记》评价为“良史至文”,并且认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一样重要,要两方兼顾。而之后的著名文学家金圣叹更是独辟蹊径,为《史记》的文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新方向,其将《史记》列为“六才子书”之一,与《水浒传》《西厢记》《庄子》《离骚》《杜诗》并列。

而《史记》研究与评点在明代之前也从专门的史书研究向文学作品研究过渡。

两汉之际,《史记》研究与评点还更多地站在历史叙事的角度,关注的主要还是史笔,不是文笔。但是也有个别文学家或文学批评家认识到了《史记》的文学价值。比如班固在其《汉书・公孙弘等传赞》中曾云:“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款;……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其余,不可胜计!”①此处班固将司马迁与司马相如归于一类,重点突出了《史记》的文学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唐朝时期,《史记》的史学地位确立,《汉书・艺文志》以《史记》为正史之首。而《史记》的文学地位也正在提升。韩愈等文学家们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效仿先秦两汉的散文,其中就提到《史记》的文学价值。古文运动将《史记》作为学习的模范,但是这种模仿与学习功利性还是很强。同时唐朝人也同样注重学习《史记》的文风,唐朝恢弘大气,注重修史,同时也喜爱《史记》壮阔的风格。柳宗元称赞《史记》文章“峻洁”,韩愈评其“雄深雅健”。

宋代开《史记》文学评论风气,从文学角度点评《史记》,研究其表现手法、文学形象。欧阳修是师法《史记》最经典的人物,苏轼曾经评价其“记事似司马迁”。而苏洵发现了《史记》经典的“互见法”,即在本传中展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展现此人物的其他性格。北宋文人马存长于史论政论,写就《赠盖邦式序》中重点探讨了司马迁游历经历对于《史记》文风的影响,其中的“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的观点影响了后代的《史记》研究。

元代是久负盛名的戏曲时代,《史记》中的故事与传记被改编成戏剧,在当时有助于史记中的文学历史知识的传播。元代是少数民族执政的时期,汉人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做《史记》研究的不是很多,没有著名的专著出现。

明清时期“《史记》热”形成。如上文所说的明代的史抄与史评风靡一时。原因之一就有明代前后七子派与后来的唐宋派提倡的不同程度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运动。对于《史记》文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金圣叹,其研究《史记》的方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金圣叹将《史记》这样一本大众眼中的史书,当作一本小说来阅读,来点评,将其观点收录在《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中,在《史记》评论界有不小的影响。

二、金圣叹评点《史记》

金圣叹在《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中点评了《史记》中的五篇文章的节选,分别是《项羽本纪赞》《孔子世家赞》《伯夷列传》《酷吏列传序》《太史公自序》。金圣叹将《史记》当成小说来解读,将《史记》的文学价值放大,并且其评论方法也是前人的集大成者。之前的凌雅隆、李贽等也对《史记》的文学批评研究有一定的建树,而金圣叹则直接将其列为“六才子书”之一,提出了惊人的见解并且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其研究《史记》的方法着重于文学笔法,不看重史学笔法,让人耳目一新。

金圣叹在《项羽本纪赞》中做了如下评点:“此断项羽全不师古,其亡固宜。只是起于暴兴,却是何故?凡作一扬三抑。注意正在豪杰‘不可胜数’句。言除却重瞳,更不可解。”②(《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

原文中:“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字’,又闻项羽亦重瞳子。”③(《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此处评点认为《项羽本纪》通篇声势浩大,但是在夸奖项羽的时候,却只是说其目重瞳,此处运用夸张地手法言明司马迁写《史记》时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夸张描写。原文中先写项羽“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政由羽出,号为霸王。”④此为评点中“一扬三抑”中的“一扬”,而后文紧接着叙述“……难已”这为第一“抑”,接着“……过已”此为第二“抑”,“岂不谬哉!”这“一扬三抑”,展现了《史记》叙述手法的高妙之处,描写人物时充分展现人物性格,让项羽这个历史人物鲜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其文学价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又如金圣叹在《孔子世家赞》中评点:“赞孔子,又别作异样淋漓之笔,一若想之不尽,说之不尽也,所谓观海难言也。”

此评点中专门指出司马迁善于炼字炼句,文章通篇布局,有理有据,情节以及发展顺理成章。原文中有:“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此句承上启下,是本段中的过渡句,此句前文写所见的关于仲尼的事物与景象,内心充满了敬仰之情,而此句后引出关于仲尼的评论与所思所感,引发司马迁结合自身经历的感慨。全篇布局合理恰当,让读者阅读时有顺着台阶而上的寻觅之感,不会枯燥无味。

除此之外,金圣叹还对司马迁写《史记》所寄托的感情进行了评点,认为其情感之深沉真挚,既体现在《史记》中的人物身上,又体现在行文的过程中。金圣叹赞美其隐忍以成就功名的深沉情感,并且对此类人物有着极高的评价:“弃小义,雪大耻”。在评价《伍子胥列传》中评点伍子胥“隐忍是烈丈夫”;并且在《越王勾践世家赞》中赞誉越王勾践隐忍成就大业。司马迁因为自身的经历所以对此类人物有极大的赞誉之情,这也是司马迁文化复仇,发奋著书,著书立说的体现。体现了《史记》中蕴含的情深似海。

《史记》的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各朝历史,到金圣叹这一独辟蹊径的评论家,已充分让读者认识到其“无韵之离骚”的本质,《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其史学价值一样熠熠生辉。

注释:

①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3:256.

②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6.

③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6.

④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03:167.

⑤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118.

参考文献:

[1]宋秀秀.金圣叹评《史记》之“精”――金圣叹理论对阅读《史记》的启发[J].宜春学院学报,2014(2).

司马相如列传范文6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必修;文言;中华文化;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作为古老文明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卷帙浩繁。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如何在短短三年对中华优秀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熟悉的了解,这给我们语文教材所应该选哪些古诗文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从当下人教版必修课本所选编的古诗文谈起。

魏秘书监荀砸谰葜D《中经》,更著新薄,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中华典籍首开四分之法,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纂的《四库全书》为集大成之著作。当下高中的语文教材选编虽说没有按照经、史、子、集来编排,但通过分析入选的古诗文,依旧能发现经、史、子、集的影子。为了更方便论述,文章也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展开:

一、经部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最初的《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发展到后来的儒家“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当然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没有全部编选以上十三部经典,而是选取了文学性比较强的《诗经》、《左传》、《孟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人教版选入了《氓》和《采薇》两首诗歌。《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女子的口吻诉说了婚变经历和体验,以及女子的决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风俗民情资料。《采薇》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面对凶悍的猃狁,他们忍受着思家念亲之苦的煎熬,舍小家保大家的“征人”是最可爱的人。《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展示了烛之武良好的外交辞令,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为国尽己一份绵薄之力的高尚品德。“亚圣”孟子好雄辩,善于譬喻,他的许多文章都有此特点。《寡人之于国也》中面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娓娓道来,借梁惠王关心的“好战”来引起其注意,从而把梁惠王带进自己设计好的“圈套”,以至于“王顾左右而言他”。从而很好地去宣扬自己的仁政主张,也就是文中的“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宣扬王道,反对霸道,在当今猖獗的社会依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史部

中国的史书经历了家修到官修的转变,南北朝以来统治者多为前朝修史,以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从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画面。翻开一部部发黄的史书,我们依然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十四史”最著名的是前四史,人教版的选编也是秉承这个原则的。入选的篇目分别是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汉书》的《苏武传》以及选自《后汉书》的《张衡传》。除此之外还有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

先说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自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首先我们应当感激以司马迁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的史学家“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史德,让我们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帝王将相真实的一面。《鸿门宴》中项羽的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重情重义;刘邦的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圆滑狡诈;张良的深谋远虑、胆识过人;范增的老谋深算;樊哙的忠勇豪胆、忠心耿耿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欢三个典型事件,突出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不计私怨的美好品质和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廉颇勇冠三军、坦诚直率的性格和敢于改过的高贵品质。次说选自断代史――《汉书》的《苏武传》:十九年边地牧羊,饮冰餐雪,风雪染白了你的双鬓,但改变不了你对汉家的无悔忠贞。每每读到苏武在天寒地冻的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故事,常常会感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对汉家的忠诚和坚贞,才会使得他从人生的中年一直坚韧到两鬓雪白回到中原的那一天。再说《后汉书》中的名篇《张衡传》, 郭沫若有很高的赞誉:“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文学方面,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齐名;科学方面,发明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同时,在哲学和政治方面也很突出。昭示着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好当下的知识,同时要开阔眼界,转益多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素养的学生。最后我们说一下选自《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料编订的国别体的史书,在二十四史之外。《荆轲刺秦王》主要歌颂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反抗的英雄气节以及精忠报国的献身精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身上的侠义精神。

三、子部

先秦是中华文化极度繁盛的一个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培育了中华文明茁壮的根脉。除了儒家经典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小说家等。出现了诸如老子、墨子、孙子、商鞅、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能够数代的风流人物。而先秦诸子散文最杰出的代表是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不在此列。韩非子的文章,人教必修没有入选。接下来我们要说一下庄子和荀子。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许许多多中国士人的人生准则,苦读圣贤书,希望致君尧舜,然而奸佞当国,阉宦执政,正直之士苦于无处伸展抱负。此时我们不妨向庄周学习,学习他的一份逍遥和洒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庄周。我们需要有一份《逍遥游》的情怀,有一份庄子的情怀。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劝学》殷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你先天禀赋如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一心一意的付出,想要获得人生的满意回报是近于痴人说梦的。

四、集部

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应该是集部,包括总集和别集。总集比如说《乐府诗集》、《文选》等,别集比如《白氏长庆集》、《王荆公文集》、《苏文忠公文集》。人教版古诗文选入了很多集部的作品,我们一一来说。

《楚辞》,刘向编辑而成,收录了屈原、宋玉、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如果说屈原是楚辞的灵魂人物,那么《离骚》则是楚辞的灵魂。所以,体悟《离骚》的韵味是解读楚辞和屈骚内涵的关键所在。限于篇幅和实际,人教版只选录了《离骚》的四五两段,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仁人志士;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忧伤依然让无数人动容。《离骚》中香草、美人等组成的奇丽的世界,依然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屈原的自沉带给我们无限的伤感,也给我们无限的追忆。今天我们通过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世界级文化为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更应该去挖掘背后的实质性内涵。“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批判,同时也赞美了焦仲卿、刘兰芝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寄予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之情。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涉江采芙蓉》描述了一个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故事,表达了游子对妻子的浓浓的思恋之情。“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朴素的语言传达着浓浓的情谊。

同时诗歌方面,我们既可以领略引领汉末建安一代风气的曹操诗风的“古直悲凉”。正所谓“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与“古今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一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一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起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追随太白来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感受李白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和杜甫一起《登高》、一起咏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白居易一起聆听商女的心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一起感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的琵琶声。同杜牧一起来到忧伤的秦淮河,在“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中,抨击着那些靡靡之音背后的权贵。与李义山一起来到马嵬,凭吊一下“长生殿”里的那对鸳鸯,“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不亦悲乎?空留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词这一块,不妨先听听李煜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家国之愁,因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因为“朱颜改”。跟随有“白衣卿相”之称的柳永来到“杨柳岸”,在“晓风残月”中“执手相看泪眼”地作别。在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在“佳节又重阳”的日子里与易安居士在黄昏后的东篱把盏,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乍暖还寒时候”,听她倾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愁。与东坡居士一起“竹杖芒鞋”,一起“吟啸”、“徐行”来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赤壁,怀念“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只是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陪辛稼轩在“落日楼头”、“登建康赏心亭”,把“栏杆拍遍”,只是“可惜流年”,无人唤取“红巾翠袖”,无法“h英雄泪”。那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文这一块,于《过秦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同也”中,感受贾谊政论文的博学与睿智。于李密的《陈情表》中,倾听肺腑之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感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凉,作为后之览者,我们也有感于斯文。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的日子,追随王勃来到那“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洪都新府”去感受那“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胜践。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中唐,感受“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文公“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呐喊。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之际,和杜牧一起来到“覆压山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聆听“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教诲。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月色,与苏轼一起“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起“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与王荆公一起游褒禅山,洞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真谛。

曲则跟关汉卿一起声援窦娥,一起控诉那“糊突了盗跖颜渊”的天。

要之,高中必修古诗文在经、史、子、集方面都做了选录,而以集部为多;而集部里,又以诗、词、文的选录为多。这样的选录不无道理,既符合高中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又能相对比较全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唯一有瑕疵的地方在于,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体――“赋”的入选几乎为零。(倘若我们严格地界定赋的定义,那么《离骚》、《归去来兮辞》当不属此列。)王国维先生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汉赋无疑是汉代文学杰出的代表。而在赋体文学的研究日益繁荣昌盛的今天,人教版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笔者以为,首先,当增添贾谊的《吊屈原赋》,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作《史记》时,便把屈原和贾谊这两个命运极其相似的文人放在了一起,名之《屈贾列传》。而《吊屈原赋》既是贾谊对异代文人屈原的共鸣,同时又是骚体赋的杰出代表。增选此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二人,只有“感”字当头,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其次,当增添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的片段,正如选入《离骚》片段一样。司马相如被赞誉为“赋圣”,其《天子游猎赋》又是汉大赋的极品,理应入选其中两段,以期让中学生对汉大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当入选张衡的《归田赋》,此篇既是抒情小赋的滥觞之作,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生通过《归田赋》的学习,认识的不仅仅是《张衡传》里面那个更偏重介绍其科学、政治才能的张衡,更重要地是对文学巨匠张衡有了更好的理解,这样一个“如此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更加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