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堪舆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堪舆之术范文1
[关键词]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 质量评价 期刊评价
[分类号]G255.2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一再要求制定期刊质量综合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期刊质量进行全面评价。经综合评价,未达到规定标准或者不能维持正常出版活动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撤销《期刊出版许可证》,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登记。那么什么是期刊的质量,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是何关系?这是目前学界、管理界、期刊界等普遍关注的问题。
质量是什么?国内外学者有过很多讨论,似乎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从字面上看,质量是满足或符合一些既定的标准或适应目标或达到目标的程度。常以“卓越”、“优秀”、“第一流”等词来描述,它涉及价值论领域。在有关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中,质量被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一般可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固有的’(其反义词是‘赋予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按照此定义和注释,学术期刊的质量是指学术期刊符合一些既定的办刊标准或达到办刊目标的程度,涉及到期刊编辑、学术、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的水准或质量,其中尤以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主要,可以用“权威”、“一流”、“优秀”、“好”、“高”等一组有联系的词来形容。而核心期刊原本的含义则是指用文献计量学的数据,诸如载文量或载文率、文摘量或率、引文量或率、利用量或率(阅读、借阅、复印、下载等)统计分析后得到的概念,通常用“核心”与“非核心”,或“核心”、“相关”、“边缘”等一组词来表达。
可见,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其不同点至少有三点:其一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期刊质量评价是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政治水平等达到的既定标准、目标或程度,外延较大;而核心期刊主要从载文量、文摘量、引文量(率)的大小、比例来测定期刊所属的层次,并辅以专家微调,核心期刊的数量应较少。其二是评价的方式方法不同。尽管目前核心期刊评价也应用定性的专家评价法,但侧重点不同,期刊质量评价以专家评价为主,而核心期刊则以文献计量学的指标为主。其三是评价语词不同。期刊质量评价多以“权威”、“一流”、“优秀”、“好”、“高”等词表示,而核心期刊则根据信息集中分散的程度用相关的语词来描述。其相同点主要在于核心期刊评定依据的载文、文摘、引文、利用等指标与期刊质量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载文量,即期刊编辑部通过同行评议认为文稿达到该刊发表水平的数量,通常选题有意义、概念清晰、论证有力、结论合理的文稿,即具有一定质量的文稿才会被正式发表,有一定质量的文稿正式发表量大,与该期刊的质量有弱相关性。而文摘量的相关性则强于载文量,因为文摘是文摘期刊编辑部(也可能有专家介入)对已正式发表的论文的内容是否重要、是否被读者所关注进行评价的结果。引文数据与期刊质量的相关性更强,因为引文数据是众多作者(引用者)对已发表的论文等对自己研究有无影响的评价,其中正面引用数据与期刊的质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值得强调指出,与期刊质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的评价并不等于期刊质量的整体评价。把握和处理好两者评价的异同的“度”,对期刊评价和管理至关重要。
实际上,关于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的异同,早在14年前,笔者在拙作《核心期刊概论》中就明确表达过:“核心期刊主要是通过载文量、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献计量学的指标来筛选的,这些指标从一些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技术水平及质量,然而,要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除了文献计量学指标外,尚有其他一些指标。这(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是一项十分有益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叶继元,核心期刊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3)。关于核心期刊与其所刊载的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书中也明确指出:“一般说来,核心期刊上刊载的论文,大都是质量高的,但并不是所有高质量的文章全部只刊载在核心期刊上,由于投稿的目的不同等各种原因,有些高质量论文也会出现在一般期刊上”(56页)。可惜这些有价值的观点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正是由于没有下功夫认真研究和正确对待两者的异同等问题,对科学概念不求甚解,将“很强的正相关性”大而化之地等同于质量整体评价,将核心期刊中高质量论文在概率上较多完全等同于其刊载的论文篇篇都是高质量论文,“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导致了核心期刊概念的泛化或异化。
近十多年来,随着核心期刊概念突破图书情报界,迅速向社会普及,由于“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迟迟没有完成或及时推出,而学术界及社会又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于是,很多人,包括科研管理部门、文理各学科的专业人士及公众已将原本文献计量学上的概念有意无意地发展到了期刊学术质量上的概念,将一个方面的评价扩大到期刊质量整体评价。例如,媒体在报道、表扬某个学者时,经常说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在各学术机构评职称时,有关部门明确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这里已将核心期刊等同于好期刊。有的评价部门也将核心期刊再划分,将期刊质量评价的一些形容词,如权威期刊、一流期刊来表述核心期刊中的部分期刊,也是将核心期刊泛化为好期刊。这些都说明,不管是由于无知、误解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核心期刊已被许多人约定俗成(或异化)为质量好的期刊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核心期刊在我国登陆20多年来,虽累遭质疑,却依然不衰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既然核心期刊在我国已有狭义(原本)和广义的两种理解,既然学界、期刊编辑界要求核心期刊回归原本含义的呼声没有产生实际效果,为了尽快解决核心期刊泛化或异化问题和期刊质量评价系统工程长期没有建成的问题,何不换一种思维方式,将已有相当基础的核心期刊广义概念进一步“合法化”,即按照“好期刊”的概念重新定义,并按好期刊的评价标准、指标、方法来评选?广义的核心期刊与质量好的期刊可以看成同义词,可以互换,因为概念、术语很大程度上就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翻翻字词典,一个词有几个义项的比比皆是。当然,如果经过学术共同体的讨论,觉得区分核心期刊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并非最佳之举,那么,依然可以用“权威”、“一流”、“优秀”、“好”来表述质量高的期刊,而核心期刊只指原本文献计量学上的含义。但不论用什么
术语,“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却是当务之急。
要“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不仅要完善引文、文摘等与期刊质量有密切关系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体系,而且要制定同行评价的期刊学术水平的指标体系。可以吸收核心期刊评价的经验,深入到期刊文本内容,以同行专家精读为主,从整体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期刊质量。
笔者在2008年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中曾对期刊质量评价的指标、评价方法等有过初步设想,现根据最新的思考,对期刊质量,尤其是对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评价提出建议。
首先,要更加注重学术期刊评价的目的性。是一般性的过关评价,还是分级评价,还是淘汰性的精品评价,必须首先明了。评价目的明确,才会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指标和评价方法,才有可能避免对学术期刊的过度评价、异化评价、“千刊一面”的同质化评价的现象,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例如,新闻出版署期刊“退出机制”的评价是“达标”、“合格”之评价,而教育部名刊工程的评价则是“优中选优”的竞争性评价,这二种评价的目的不同,就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和指标、评价方法的不同。
其次,要分类分层评价,即各学科类(二或三级类)的期刊,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专科性、研究性与资料检索性期刊分开评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期刊的办刊目标是不同的,期刊所载论文的研究内容也是多样的,研究的层次、深度也不一样,这些特点决定了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期刊的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只有确定一组期刊有可比性,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结果。
其三,要更加注重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导引作用。根据学术质量的要求,在匿名审稿、策划、特色、创新等方面设置指标,以导引期刊质量的提高。比如目前中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普遍存在学术性不强、审稿制度不全、学术影响不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置相应的指标和权重,诸如策划能力、独立风格、创新指数、专家审稿人数、审稿严格程度、引用率等指标,使这些指标能对期刊的常态工作发挥导引作用,以促进整体期刊水平的提高。
其四,注重同行专家对期刊整体学术水平的定性评价。所谓专家定性评价,即由专家直接面对期刊的文本,根据自己的阅读和研究经验,直接评判期刊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并给出理由。为了使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列出一些指标,但不要求像定量指标一样各项指标平均加分后叠加统计总分,而是重点考察每个期刊在某些分项指标方面是否有独特的优势,如有,则仍可能获得“优秀”的评价。此评价可以与引文、文摘等计量学指标互为参照,最终给期刊一个总体评价。比如,可以分成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等指标,对于期刊整体学术水平,可以从科学性、创新性、前沿性、价值性、规范性、可持续性等方面考察,期刊整体编辑水平则可以从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文字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去评价。
堪舆之术范文2
摘要: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在目前国内是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共存的一种模式。但是随着国内科研工作者对于实时学术的追求,数字出版模式将引领未来的出版潮流。信息技术发展的将来,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完全有可能替代纸质出版。本文详细阐述了现阶段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关系,认为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最终模式。并且展望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未来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关系
面对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世界正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改革早已经颠覆了人们对新闻以及知识的获取方式。对于以前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的说法似乎早已经过时,数字化图书馆,手机阅读APP,电脑阅读终端等多形式的信息获取途径早已经蕴育而生。对于学术研究者,在信息闭塞的过去只能通过纸质版的书籍获取外界同行的信息,殊不知等纸质书籍传到国内研究者的手中时,或许这可能是国外半年前甚至是几年前的研究结果。学术信息的获取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这可能也是导致国内某些领域的科研水平远不如国外的原因。但是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出版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信息获取滞后的问题。数字出版依附与网络这一平台,能优先出版学术刊物,进而提高学术期刊本身的影响力更有利于科研学者第一时间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目前我国一些学术期刊也开始采用数字优先出版,然后是纸质出版的模式,紧跟国外顶尖学术期刊的脚步。如畜牧行业的国内顶尖杂志期刊《动物营养学报》就是采用这种出版方式。广大的畜牧爱好者与科研者,能第一时间通过其官方网站获取自己想要的讯息,快捷而且方便。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正在处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磨合期,相信数字出版会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目前阶段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关系
在信息相对闭塞的过去纸质出版一直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流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纸质出版的学术刊物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内科研工作者通过纸质版的学术刊物中寻找与世界对接的讯息。但是这种学术交流方式费时,费力,很多刚拿到手中的科研资料可能是外界早已经否定或者放弃的。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互网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优秀论文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优先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随后纸质出版物紧随其后。这一模式受到了国外许多知名期刊的追捧以及使用,国内一些先进学术期刊也早早看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也纷纷改进本身的出版模式。但这毕竟是少数期刊的做法,大部分期刊依然坚持把纸质版的期刊最为学术评价的最终定稿,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数字出版在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如何能够快速实现数字化出版引领出版模式的潮流,依然是摆在出版方面前的一道难题。目前阶段,在国内数字出版很难取代纸质出版而引领出版的潮流,但是向一些先进出版单位数字化出版与纸质化出版相融合的出版方式还是值得推崇的。
二、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最终模式
在这个信息时代引领时代潮流的今天,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基本是通过互联网满足其需要。互联网的问世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世界某个角落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完全做到了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研究带来了福音。不仅实现了学术信息实时传送,而且可以与学术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互动,省时,快捷,这是纸质出版物所具备的。按照这种趋势,数字出版必将成为学术出版的最终模式,从而取代纸质出版。学术期刊其问世的根本目的在于进行学术的传播与交流。以前纸质出版刊物的问世,可以满足科研研究者的需求。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纸质出版刊物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科研者的需求,此时数字出版正好可以接替纸质出版而完成学术期刊的本来目的。同时还应该突出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应该继承纸质出版原有的优良传统,坚持学术内容为上,并很好的结合网络信息化技术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三、小结
信息时代已经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模式已然满足不了现代科研工作者对于学术信息更新的渴求。数字出版模式下的学术期刊因其快速的传播速度更具有时效性,完全符合未来的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是未来国内各大出版社努力的方向。在如今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将各个国家研究精英的思想以及研究成果汇聚在一个公共平台上,以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爱好者学习,研究与交流,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模式完全可以使其变为可能。要想使这个模式在未来的某一天变为可能,需要包括出版社管理者,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与扶持,引进国外的先进数字化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数字出版管理模式,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早日迈向数字化。
参考文献:
[1]张宏.从转型走向破局――关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博弈[J].编辑学刊,2011(3):6-11.
[2]郑新超.日本扶持数字出版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J].传媒,2017(1):53-54.
[3]刘春莉.数字出版时代图书校对人员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7(1):102-103.
[4]周长天.浅谈原生型数字课程的出版流程――以《中西文化面对面》网络课程为例[J].编辑学刊,2017(1):52-56.
[5]康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关系[J].科技传播,2015(3).
堪舆之术范文3
关键词:《地狱变》;人物关系;良秀之死;艺术至上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留下了很多杰作。《地狱变》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高杰作,受到了高度评价。《地狱变》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为原型,叙述了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看着女儿惨死于烈火中而完成自己的画,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地狱变》中的良秀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近乎理想的艺术家,而《地狱变》正是芥川龙之介对艺术信仰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用主人公良秀的死表现了自身的艺术观,并通过良秀的死表达了他对艺术之上和艺术的完整性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地狱变》中的三种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
一、小说《地狱变》与艺术至上主义
日本平安时期,良秀是极富盛名的画师,又是一个有着丑陋的外表和傲慢霸道等诸多坏脾气的人。其女儿在堀川大公府做小女侍。有一天良秀奉大公之命绘制屏风“地狱变”,但因画不出在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的场景而苦恼时,大公将其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里烧死,让良秀看。良秀看着女儿烧死在槟榔毛车中,最终绘制出了他的最高作品“地狱变”。完成屏风的第二天,良秀悬梁自尽。
小说《地狱变》的主题正是艺术至上,就如吉田精一所说《地狱变》是接近疯狂的艺术至上主义。
二、人物关系
(一)良秀与女儿的父女关系
良秀是当时最富盛名的画师,年过五十,长得瘦小,性情傲慢霸道,脾气非常坏。对于这样的良秀,大家无一例外地厌恶。不过从外表到脾气都欠缺人性美的良秀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及其的疼爱。女儿十五岁,在大公府做小女侍,是个娇美的姑娘。女儿与父亲良秀不同,非常懂事又富有爱心,也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同时也是个非常关爱良秀的孝女。良秀对于女儿的感情体现是小说中良秀的唯一一个具有人性的部分。
虽然良秀非常疼爱女儿,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给女儿找个好女婿。良秀对于女儿的爱体现为不想给任何人自己的女儿的畸形感情。在笔者看来小说的这种设定的目的在于体现女儿是良秀的无法割舍的唯一一种人性。血浓于水的父女关系以及深厚的爱最终也将阻碍良秀达到艺术的顶峰。
(二)堀川大公与女儿的主从关系
堀川大公是手握生杀大权的统治阶级人物。大公对作为小女侍的良秀的女儿曾称赞是孝女,喜爱她也是因为她的孝顺,但是小说同时也体现了大公对良秀女儿的非分之心,曾在一次黑夜想良秀女儿而未果。如果大公与良秀女儿不是这样的关系的话,最终大公不至于为了惩戒良秀而将良秀的女儿烧死。因此笔者认为设定大公与良秀女儿的这种人物关系,是为了将良秀女儿的死体现为自然的发展结果。
(三)大公与良秀的主从关系
良秀脾气虽坏,但作为画师他的画技是得到了大公的认可和器重。可是良秀频繁的要求归还其女儿,大公逐渐对其不耐烦,加之与其女儿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大公决定惩戒父女二人的结果。
大公与良秀以及良秀的女儿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推进《地狱变》情节的关键人物。小说结尾中良秀之死也通过此三人的关系设定成为自然的结局。
三、从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
良秀是由于其个人内在原因而选择了死,但从道德基准来看,亦可看做是从将女儿作为代价完成了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负罪感导致的自杀的结果。
良秀确实是一个受大众肯定的优秀画师。但他也有自身的局限,即创作对象需是实际存在并自己亲眼确认过的事物。虽然良秀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创作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良秀作为画师的一定的局限。
随着屏风“地狱变”的创作,出现了良秀无法画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在熊熊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他将这个烦恼告知于大公,大公最终将良秀的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中并将其烧死,让良秀看到全过程。最终,良秀牺牲女儿完成了他的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地狱变”。
通过女儿烧死于槟榔毛车中,良秀亲眼证实了地狱之火,更体会到了地狱之苦。在此基础上良秀才能够完成至今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因此屏风“地狱变”可称为他的艺术顶点,而且良秀往后也不可能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良秀的艺术道路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完成屏风“地狱变”的良秀最终选择自杀的形式来结束人生。不管是从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欠缺着人应具备的美的良秀对女儿却是极其富有爱心,即女儿是良秀作为人在这个世上的唯一重要的事物。一旦女儿死亡,良秀也随之失去作为人活着的重要动力。
良秀女儿的死,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拒绝大公而遭致的灾祸,一是父亲良秀的袖手旁观。女儿是良秀不可割舍的情感体现,也是与良秀的艺术精神相违背的存在,它是阻碍良秀艺术精进之路的最后障碍。因此良秀虽然非常疼爱女儿,但在艺术与女儿的矛盾中他选择了前者。通过女儿的死,良秀完成了他的作品,但是他作为人在世界上的唯一感情牵绊,即女儿已死,良秀的人生之路也就到了尽头。
作为艺术家,良秀完成了最高作品“地狱变”。作为人,良秀在世上的唯一情感牵绊即女儿已死。随着上述两个重要的事物的消逝,良秀已没有了活的意义,小说《地狱变》以良秀的死而构建了它的完整。
对于芥川龙之介良秀的死又意味什么?假设良秀没有选择死而活着的话,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就失去它的完整性。芥川龙之介通过良秀的死来完成了自己所理解的艺术至上。如果良秀继续活着,他已无法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如此一来从艺术至上的立场上,单纯作为人活着的良秀就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事物。因此笔者认为良秀的死是芥川龙之介在完成艺术至上的完整性上必须的最终阶段。
良秀女儿的死是屏风“地狱变”的,而良秀的死是小说《地狱变》的。芥川龙之介说“艺术家必须力求作品的完美。当我们奔向艺术完美之路时,有某种东西会妨碍我们的前进。是苟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恋云层下面的山麓一样。这样说如果还不明白――那么,这种人于我终归只能是个无缘的众生。”小说从屏风“地狱变”的完成和良秀的死来构建了芥川龙之介内心的艺术至上。作为艺术家和人,都会有其局限,良秀亦是如此。作为人的局限和艺术家的局限,两种矛盾纠结在一起最终导致艺术家不可逃避的命运。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小说主人公良秀所说的“艺术”,即芥川龙之介寄托于良秀的言行来体现了一切要奉献给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另外一点芥川龙之介以良秀的死而结尾的故事构建了艺术至上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筑摩现代文学大系24芥川龙之介集[Z].筑摩书房,1981
[2]宿久高.日本文学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陈德文.日本现代文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黄丽霏.从叙事者角度看《地狱变》小说主题的表现[J].科技信息,2012(12)
[6]桥本稔.地狱变・芥川龙之介作品研究[M].东京:八木书店,1969
[7]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M].东京:樱枫社,1979
作者简介:
堪舆之术范文4
关键词:地质勘查;找矿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造勘察与找矿工作是地质工作重要的两项工作,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呈现出高度相关性,特别是在当前地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很难用一个较为系统的方法区分地质勘察与找矿工作的差别,相反,追求地质勘察与找矿工作相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涨。随着国家资源政策的变化,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但在新时期,地质勘察与找矿工作出现了各种新问题。我们需要在认清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地质勘察与找矿工作的难点,展开不断的探索,形成在多元化资金投入、管理措施完善、监督体系健全、人才培养等方面支持地质勘察与找矿工作变革和创新,促进地质行业全面进步。分析了地质勘查以及找矿技术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对找矿技术的剖析,旨在提高地质找矿技术及能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地质勘查以及找矿技术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 对能够产生矿山的考察
我们都知道,就算是一座蕴含大量矿质的矿山,它的采取时间也是有年限的, 如何使它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率的开采,这些都是要经过周密的商榷,而且,重要的是能够保证它在开采完以后还能够得到再次的利用而不是成为一座死山、废山。在开采的过程中,对开采的数据要进行严密的监督、记录并且存档,要对该矿山的储存有一个准确的计量,确保每一份矿产合理开采、合理利用。同时,除了对矿山做出调查统计外,周围的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 都是要进行监测的。
(二) 对矿山闭坑的勘察
除了在开采前要对矿山进行严密的考察,在矿山的复垦和关闭中,考察也是尤为重要。国家对于闭坑矿山是有相关的法律条款的,采矿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不能采取随意敷衍的态度,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事故问题。在开采结束之前就应当计划好闭坑的相关措施,提前做出相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闭坑后,应当定期进行检查以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在勘察过程中若遇到闭坑矿山,应该立即向有关部门上级汇报以便及时检查做出结论。此外,在矿山坏境保护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在它的治理方面能够出台有力的措施。
(三) 对于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察
矿产开采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就非常有必要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矿山能够长期进行重复间歇开采。对矿山进行勘察,重点的除了铅、铜等重要常见矿源外,还要结合目前国际市场来看,哪些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就要适当开采多一些,而不必要开采的则不用去花费过多物资浪费。对于一些矿质好的、市场有需求的危机矿山,应该给予优先安排权,做好矿产的测量以便进行精确预算, 最后确定最优开采方案。
(四) 对尾矿和生矿的综合评价
在采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尾矿等等情况,这是要对此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后才能得出结论,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得矿产资源能够再生和利用。在对该类问题的处理上,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不得存在一丝侥幸心理。否则,由此产生的恶性循环,导致采矿引起的环境等问题一直严重下去。
二、对找矿技术的多层剖析
(一) 对于找矿方法的利用及解释
过去的找矿的方法死板、单一,就是采取从表层一直开采到深部, 这样做的结果是,有时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后发现,在经历大力气开采的深部反而并得到没有很大价值的矿源,导致该矿山可能变为一次性开采矿山,使得环境也很受污染影响。而纵观如今现代开采技术,会发现在利用蕴含高科技找矿手段技术后,使得开采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并且使过度开采的情况得到有所缓解。当然,为了使得采矿率大大提升,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的分工、合理的进程,都是构成成功的因素。
(二) X 射线荧光分析技术
X 射线荧光技术具有方便、灵动、能够快速分析出地下元素成分及品质等诸多优点,随着采矿越来越深层的进行,射线荧光分析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及频繁。这是因为在对矿山深部进行X 射线照射后,某些矿物质会发射出一些相应的射线,通过分析该射线的特征可以大致了解到矿物质存在位置以及勾勒出矿物深处的大致轮廓,确定出矿物的储存量。有了荧光分析术的加入,采矿工作得以较顺利开展, 但我们知道,精确的估量还是需要其他测量技术的共同协调发挥作用的。
(三)甚低频电磁法
经过多年的矿产开采,很多矿山的表层都己经被开采遗尽,要想进一步开采矿山内部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到底矿山的内部是否还存在矿源、是否还值得进一步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去开采,或者说要怎样合理地、高效率地去开采,面对诸多问题,甚低频电磁测量法的出现解决了很多问题,它可以运用滤波处理的数据判断出,哪一处存在较多矿源,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开采,这就是甚低频电磁法带来的方便、快捷、灵活的好处。但是任何一样东西都会存在利弊两端,尽管它有这么多好处,但也是有不可忽略的缺点,因为在信号方面受到限制,使得精确度不能有效提高;并且时间是对甚低频电磁产生最大的影响的重要因素,由于时间影响也使得精确度不能有效定位。所以, 寻找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技术上的提升能够挽救很多的不必要的牺牲。
三、结语
目前,由于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缺点而存在的问题是很明显的。只有不断提高地质勘查技术才能使采矿工作不断前进,虽然以目前来讲是存在很大难度,但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技术上的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采矿山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使得资源可以持久利用,而不是一次性开采。最后,期待我国开采技术能够更进一步提高,能够大大缓解目前矿产资源短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郑立明;矿产地质勘查及找矿技术的重点分析.[J]2013(04).
[2]李成国;地质勘查及找矿技术要点分析探讨.[J]2012(12).
[3]杜湘宁;关于地质勘查和找矿技术的分析.[J]2012(09).
[4]龙诗彪;马涛;地质勘查与找矿技术.[J]2013(O4).
[5]王东善.当前地质矿产勘查行业的基本态势[J].河北企业,2012,(02):57-58.
堪舆之术范文5
首先从教育目的来看。现代社会中教育追求三个基本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发展人的潜能和传承人类文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讲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长安豪富人”和“卖果者”象征着社会中不同阶层的需求者。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像郭橐驼所培育的树那样,受到社会与时代的欢迎,“皆争迎取养”,那么,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多少也能得到缓解吧。当今有些所谓的“人才”,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上学时需父母供养,学业有成时还要父母供养,成为“啃老族”,岂非咄咄怪事?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则正与“发展人的潜能”这一教育目的吻合。可以说,郭橐驼在植树时发展了树的潜能。他培育出来的树移植到新环境,生命力强,“无不活”,并且能尽快显示其功效,“蚤实以蕃”。而我们的教育在应试思想的束缚下,陷入了破坏性的开发怪圈:生育前,夫妻间小心翼翼,用尽一切科学手段,力保优生;怀孕时期,盲目地进行胎教,总以为听几支曲子将来就会让孩子成为音乐家;孩子一出世就开始学着数数、识字、背诗、背单词……稍大一点,除了完成学校繁重的学习任务外,还得额外地学琴、学画、学跳舞等。这些努力表面上是在开发孩子的潜能,实际上极大地破坏了人的潜能环境,即一次性的破坏开发。我们通常会看到,孩子在学前班学幼儿园的功课,在幼儿园学小学的功课,小学学初中的功课,初中学高中的功课,高中学大学的功课。到了大学,学生的潜能差不多已接近枯竭,江郎才尽,于是就谈恋爱、结婚。这种教育哪里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发展!
从郭橐驼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当人们问起他植树之法时,他是倾囊相授,并不藏私。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如此,对学生倾囊相授,诲人不倦;对同行也该开诚布公,互相切磋。这样才能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植者”尚“窥伺效慕”,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再从教育方法上来看,有人问郭橐驼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具体来说就是:“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我们在教育中,该如何体现“其天者全,而其性得”,即如何顺应学生天性来实施教育呢?
教育者自身先要顺应天性。作品开篇就说“郭橐驼”之名是由于“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而得名。郭橐驼对这个不雅的绰号,态度非常坦然,“甚善。名我固当”,于是“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这就是顺应天性的具体表现。郭橐驼有了这种泰然处之、不恼不怨的性情,植树时才会“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同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育者先得端正态度,对教育工作持坦然心态,对教育评价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应波澜不惊,沉着应对;教育者不应把情绪带入课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面对学生的缺点,切忌一味批评,而应以宽容之心相对。有了理解与沟通,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持郭橐驼此心。
教育之“本”欲舒,“本”为根本。树之本为根,人之本为个性。素质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对人才个性的认同、尊重,是对个性的因势利导。人的个性像树的根那样得到舒展,那么人的个性也能全面体现出来。教育在发展人的潜能的同时,也在凸显人的个性。当下的教育有时束手束脚,教育者常用“乖”“听话”一类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学生,总喜欢制订一些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当人的思维、情感被禁锢起来,人的个性也就被磨灭了。若千人一面,只有标准,只有统一,就会没有了创新,没有了个性。标准只是一个衡量的参照,而不是制约发展的绳索。我们应该大胆一些,放开学生的手脚,舒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自由地吸收养分,自由生长。用郭橐驼的话来说,只要“不害其长”便能使之“硕而茂”;只要“不抑耗其实”,便能使之“蚤而蕃”。
郭橐驼是植树能手,必然爱树,但他很有尺度。他说:“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种好树之后,就“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如果“爱之过殷,忧之过勤,旦视而暮抚”“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如此则“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而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实施家庭教育的父母,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教师,都是爱之甚深,忧之甚切,总是把孩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既怕冷着,又怕热着。但过多的爱反而可能会溺坏他们。“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我们应该向郭橐驼学习,只要“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即可。柳宗元曾说:“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明”为明确方向,“志”为意志坚定。有了这两点,人就可以“尽力于所及”,而使自己“备四德”,又何必要别人喋喋不休地灌输一些教条呢?
我们不能凭着一己之主观愿望和情感对受教育者恣意灌输教条,干预其发展。对于那些“好烦其令”的“长人者”,郭橐驼这样描绘道:“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着实烦人!烦人的结果是“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如果教育者也像“长人者”,同样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教育者若凡事过问,结果会身心疲惫,且让学生反感,正所谓“吃力不讨好”。把学生管死、教死的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教育。所以教育也应该无为而无不为,也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通过“引证自然”的方式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不性急地自然生长。一株树不可能马上就长大或者结果,所以园丁并不需要时刻去照料,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更不可揠苗助长。一口吃不成胖子。什么都要学,并且都要学好,马上学好,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需“旦视而暮抚”,做好应该做的事之后,就应“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堪舆之术范文6
关键字:地质矿产 勘查理论 技术解析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地质矿产勘查以寻找和评价矿产为目的,据先进地质科学的理论,占有大量的野外地质观察和搜集整理有关的地质资料基础上,使用地质填图,物化探,钻坑探工程以及遥感地质等方法,同时应用钻探、坑探、井探和槽探的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编录、取样、化验、储量计算、技术经济的评价或可行性的研究等工作,进而可以取得可靠的地质矿产的信息资料,从而发现矿床并查明其中的矿体分布与矿产的种类以及应用前景等等,进而可以满足国家的建设或矿山企业所需的全部地质勘查的工作。矿产勘查的目的是矿山建设的设计提供矿产资源和开采技术的条件等必须的地质资料,才能减少开发的风险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矿产资源具有以下的特点,例如埋藏在地下,稀少,隐蔽和复杂的特点,因而矿产勘查是一项带有风险性的,需投入大量资金的工作。
一.地质矿产勘查的主要任务
发现并查明工业矿床是矿产勘查的任务,要运用地质的填图,物探与化探方法、钻探和坑探等探矿的手段,同时进行必要的取样研究矿石的质量,利用工业指标圈定矿体然后进行储量的计算,再研究矿石选冶技术性能和矿床开采的水文条件和工程地质的条件,进而做出矿床技术经济的评价,进一步的编制地质勘探的报告,所以要求我们发现矿产并查明它的质量,它的数量和应用前景,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地质工作。
二.地质矿产勘查的理论
矿产勘查理论主要是解决以下的问题,例如,如何以最少的投入,在最短的周期内,为保证矿业的发展和矿山的建设所需的地质资料与矿产的资源量和储量的问题等,有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矿产资源是埋藏在地下的资源,同时具有极其的隐蔽性和相对的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矿产勘查是带有探索性和风险性的,矿产的分布受地质条件的控制,同时具有一定规律性,所以矿产勘查的各项工作应以对地质工作的认识作为指导,才能减少投资风险和避免失误。要建立合理勘查程序,勘查工作分阶段进行,逐步缩小搜索范围,逐次筛选对象,逐渐增加成功率。 中国现行勘查阶段分为,矿产普查﹑矿产详查和矿产勘探。要确定各勘查阶段最优的勘查程度和资金投入。例如不在近期不开采区段过多探求高级储量而积压资金浪费时间,矿山建设所需资料必须全面研究提供,以免返工或造成矿山投资风险,对已做出否定结论的对象不再继续下阶段工作,而对优越的勘查对象可加速工作等。要注意矿产的综合利用和综合勘探,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造成的投资浪费。
三.矿产地质勘查勘探方法与分析
1、矿产地质勘查勘探的方法主要有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坑与槽探的方法,主要是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挖掘坑、槽、井、洞。便于直接观察岩土层的天然状态以及各地层的地质结构,并能取出接近实际的原状结构土样。 第二种方法是钻探,只要是指用钻机在地层中钻孔,以鉴别和划分地表下地层,并可以沿孔深取样的一种勘探方法。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勘探手段,它可以获得深层的地质资料。在我矿山生产勘探中普遍应用。 第三种方法是地球物理勘探。物理勘探简称“物探”,以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物理性质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基础,用不同的方法探测天然的或者人工的地球物理场之间的变化,通过分析与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以及解释地质的构造和矿产的分布的情况。 矿产地质勘查以寻找与评价矿产为目的,以地质的观察与研究为基础,根据一定的任务要求,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工作量,获得较多较好的地质成果。
2、研究工作区域的地壳演化运动特点,分析成矿的地质环境
建立区域的地质事件表,进一步的研究成矿时代,特别是主要的成矿期与地质的热事件在时间上的一定的匹配关系,并运用综合的资料分析成矿地质环境,在此环境下查明必要的陆壳的基底成分和深部的地质等特征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3、沿着成矿区带找矿,易收到好的找矿效果
弄清区域性的深大断裂以及它的断裂构造相互组合的特点,进而研究与区域成矿带关系密切的深大断裂带的特点及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查明控制矿田的次级断裂的构造发育特点。一般而言控制矿田与矿床的断裂构造多与控制区域的深大断裂相交产出,并以一定的间距行的排列出现,这就是横向矿带的规律,同时在不同构造应力场的条件下,还会产出与区域深大断裂带接近于一种平行状态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的矿田以及矿床成矿带,以一定的间距行的排列产出。所以要沿着不同的级次与成矿的关系密切的断裂追索,进而对比成矿地质的条件,这样会比较容易取得比较好的找矿效果。
4、找矿信息是最直接的依据
做好深入研究找矿信息的工作,充分运用这些信息的指导,在进行一些找矿,所以矿化信息引起的重视就越显得重要了,找地表矿与半隐伏矿的时候,要适当的运用遥感地质与化探找矿的信息,同时要结合其他的找矿信息进行综合研究评价,易于快速的收到好的找矿效果。找隐伏矿要进行矿产的深部评价,须相关的物探找矿信息作为依据,同时要重视所获得的找矿信息,并从中找出反映剥蚀程度的问题,某些地表信息虽然完好但是已剥蚀深,而且找矿的前景不是很大,一些上部已经出现的矿种类型已剥蚀的很深了,所以就更要认真的研究找矿信息所产出上网特点与空间分布的规律,进一步的寻找矿产和相关的成矿系列的矿产,从而确定矿区自然边界与划分矿区的不同产出特征的类型等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矿化以及相关的信息产出的特点圈定矿区自然边界,同时与它的分带与地质构造特点之间的差异和深部大上网岩体所产出的状况予以圈定,在矿区内按矿化所产出的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中心的成矿矿区与主单中心的成矿矿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主多中心成矿矿区,同时在矿区的不同类别的情况下,寻找不同的成矿中心,对取得找矿突破至关重要。根据主要的矿体的自然形态,结合有关的找矿的信息,预测找矿的部位和找矿的前景。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的现状是原有的矿区开采过度,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矿产资源开采的后劲不足。而不断进步发展的经济形势又对新的矿产资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基于这种矿产的矛盾,矿产开采的队伍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理论的提升以及专业技术的拓展,不断的优化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矿物需求,促进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地质矿产勘查是矿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勘查以找矿为主要目标,是资源发现的基础。随着世界能源紧张形势的加剧,我国的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能源,因此对矿产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郭伟,李建军. 探讨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及技术[J]. 低碳世界,2013,07:90-91.
[2]徐华. 解析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及技术[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139.
[3]黄强,郭伟. 试论新形势下地质矿产勘查及找矿技术[J]. 低碳世界,2013,09: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