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习普通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习普通话范文1
学好普通话,说难不难,说不难还真有点儿难呢!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时,天天读a、o、e,想不到这对我们后来学好普通话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呀。可以想象,拼音不过关,想读好说好普通话是何其之难,简直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学好普通话极为重要,不然的话,就不能把你正确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有这么一个故事,叫乡村面馆。说的是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一个游人路过,因为肚子很饿了就走进一家面馆,说“有什么好吃的,快烧一点,我吃了要赶路。”可这家小面馆由于有特殊原因今天不营业,所以回答说:“咪——”意思是“没有”而这个游客听成了是面,他想“面也行”,就点点头坐在那儿等了。过了好一会儿,不见有动静,就火了,说:“面条,快,怕我不付钱吗?”店里人说“洞国咪——”意思为“和你讲,没有”,一个说:“冬瓜面也可以,为什么不给我去烧?!”一个说:“咪就咪,吵啊咪——”意思是:没有就是没有,争吵也没有。一个说:“还有炒面,为什么不早说?”。说这样,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意思,现在是越扯越远了。(本故事说详细点,时间就没有问题)
要学好普通话,我觉得有这么几条要领:第一,学好拼音字母,掌握发音部位,对于局部个别的方音要反复练习直至完全到位为止。第二,多读些拼音报上的文章等,锻炼说普通话的感觉,或者看到一个字后,就是暗暗地朗诵其标准音,并注意与方言音的对应关系,争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不懂就查。字典是我们很好的老师,若有不懂,定要虚心请教,直至完全正确为止。尤其要注意一些字的多音与多义等。第四,纯属我个人的经验,也是最傻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辞典,翻开现代汉语辞典,一字一字、一词一词、一句一句、一页一页地朗读,极为有效。从这里,我受益不浅。第五,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有人说:语言取决于环境。在一个大家都说普通话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近朱必赤。即使你方音浓重,逐渐逐渐你也会受感染的。只要我们大家一齐努力,同心携手,就一定能把普通话说好,使她真正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交流的普通语言、通用语言。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为了大力提高全园教职工的普通话水平,为了迎接省普通话的测试评估工作,园领导组织开展了全园老师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
本学期,我园再次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办公室里随处都能听到老师练习的声音,到处都可见老师们拿书津津有味看的情景.我在练习过程中发觉,除了苦练,还有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一)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第一,教师之间互相练说。在同一办公室,一位老师读,其余老师边听边指出存在的错误。这样,让读和听的人都能加深印象,很快地记牢该读音 .如'挠,饶,扰"这三个字音,"逐"的发音,我始终弄不清楚,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练读的时候读错,一个同事用我的错误读音和我开了个玩笑,在说说笑笑的过程中,我对这些个字读音的记忆就刻骨铭心了。
第二,师幼互动。即老师在督促幼儿说普通话的同时,幼儿也督促老师,为教师纠错。这样做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前,我班的小朋友在朗读时不大注意平、翘舌音的区分,从我认识到师幼互动这一举措之后,我发现小朋友在朗读时特别注意把音读准。一次,我在讲故事时,故意把"知道"的"知"读成了平舌音,一个小朋友立即站起来说:"老师,你把‘知’读错了."我当时表扬了这位小朋友,并感谢他敢于为老师指出错误。就这样,所有的小朋友更认真的听故事了,也更认真的去寻找错误了.
第三,亲子练习。晚上,我在家里练习读单、双音节词。女儿听我读得很认真,兴致勃勃地对我说:"妈妈,你真好,我们来比赛"我一听,乐了,女儿也对说普通话产生了兴趣,还想和我比一比,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吗?于是,台灯下,我们母女俩认真地读着、听着.看着孩子可爱的笑脸,我思忖着:我和女儿用普通话沟通是那样自然,谁说普通话防碍表达?
第四,录音对照。这个方法也是我从女儿用复读机学习英语受到的启发。一天,女儿听完英语磁带后,用复读机的跟读功能在练习说英语,我立刻想到,这是练习说普通话的好方法,它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错误。还可以把自己朗读的文章录下来,可以从中发现好多不足之处.比如,语速,发音等等.
(二)说普通话的体会
学习普通话范文2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悟
学普通话是一件非常锻炼意志催人上进的事,我学习普通话的一点感受就是坚持。
练习普通话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去提高。可能起初你下了很大功夫在练习,但感觉不到它的效果,不用着急,关键是你要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我对普通话起初不太重视,用普通话说话是在大学里才完全放开的。从小在家乡说方言已成为了习惯,就是上高中,也是一口流利的地区方言和老师同学交谈。除非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问问题时,被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因此,这一切的语言环境,给学习普通话带来了很大的干扰。
我的乡音很浓很重,普通话摸底测试成绩不佳,在第一回的普通话测试中我没有报名。不是我没自信,而是我需要留更多的时间来为自己缓冲练习。
为了提高普通话,我在基于事实的清楚认识后,下定了决心要学好它。我早早购买了普通话的练习书,下了音频文件有事没事进行跟读练习。记得每回晨跑、晚餐后散步我都要边听边练习,每回睡觉前,就会静下心来,仔细地用心倾听别人富于感情的阅读,我把它形成一种习惯,听别人朗读就是一种欣赏。
这学期要考普通话了,我就开始进行冲刺练习。我告诉自己,每天无论多忙多累都要抽时间去练习。每天中午,吃完中餐,只要不下雨我都会拿着一本书,到树底下到草坪上进行边看边听边读练习,给自己纠音。在纠音的过程中,我尤其注意到了自己的平舌翘舌区分不明显。于是在平时说话的过程中,我会刻意地对那些忽视的细节发音加以改进。在口语联系过程中,偶尔也会在宿舍里闹出些笑话来,这更增添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致。
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是和学习普通话一样,学习的收获远远不止奋斗的过程及本身的提高,更是一种精神演练和提升。我学习普通话,学到的就是这点精神,用许三多的话说,就是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悟
说起学习普通话,那我可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没记错的话,我四岁就读了幼儿园小班,虽然幼儿园也读了三年,但正式的普通话学习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从声母到韵母再到拼音,感觉整个一年级的语文课都是在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
现在又开始学习普通话了,是因为我报名了幼教考试,普通话是必须通过的一关。在我们上课的大教室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全国各地的学生朋友,有些地方的朋友普通话不带方言,多练习几次就读的很好了,有些朋友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家乡味道,甚至一听就知道他是哪里人,这种情况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个人感觉声母发音错误比较好纠正,一些差别小的韵母比较难纠正。而且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这种错误的乡音一时半刻还真的不好改过来,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要寒冰融化,就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纠正—纠正—练习,如果有小窍门,则要记住一些区分的窍门。如果没什么诀窍,那就只能靠不断的复读,重复学习来巩固经验,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发音,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保持正确发音,必要的时候可以放慢语速,但一定要将所学的正确发音应用到日常交流中。
不要害怕读错,大声朗读会更有效果,如果有别人指出你的发音错误,也不要难为情,改正过来就好,当错误越来越少时,发音就会慢慢的准确、流利。
个人学习普通话心得感悟
在我还没上大学之前,总以为普通话是很容易讲的,也一直以为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错,学习普通话的体会。可是来了我们学校之后,才发现讲普通话并不如想象中的容易。一直以来,都听说,我们广东人讲普通话是最难听的,可我一直都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普通话不都是这样的口音吗?可是上了普通话训练课之后,听到老师们标准的口音,我才知道错了,我们以前说的普通话太蹩脚了。
我知道,讲好普通话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的练习普通话。不过要练好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我们广东人来说。但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坚持,肯花功夫,就一定可以讲好。
为了练好普通话,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除了上训练课以外,每天早上七点钟我就在校园的草地上练习发音,从最简单的发音练起,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确定的就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幸好我的乡音不是特别浓,纠正的时候就不会太难。但是,有时候为了发准一个音真的很费劲。不断的练习,经常练到嘴巴疼,舌头发硬,甚至抽筋。
上教师口语课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口腔操,于是我几乎每天都坚持练。后来习惯了,发音咬字真的准确了很多。练完发音,接着读单字、词语还有短文。在普通话测试中,最重要最难得是说话部分。我们的普通话书提供了三十个题目给我们,为了在测试中不至于没话讲或者讲走音,我要求自己把每个话题都写一下。不过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好,这三十个话题我在一个月之前才开始写提纲。原本我以为这么短的文章应该很快就可以写完的,谁知道,我几乎挣扎了一个月才把它们弄完。弄得我筋疲力尽啊。
学习普通话范文3
作者简介:陆文君(197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普通话省级测试员。
摘 要: 普通话学习个人档案不只是解决了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它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它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 普通话;学习档案;设计与运用;分析与反思
随着国家推普力度的不断加强,普通话学习与考级成为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于各级各类专业的专门人才,国家均有明确的普通话等级达标要求。但是普通话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其重要性与复杂性学生普遍认识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在机测要求下学生想要过关更是困难重重。加上学校师资缺乏,大班制、教师兼职现象普遍,普通话教学现状堪忧。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兼职普通话教学与参与测试工作的一线人员,在同样的困境下尝试学生普通话学习个人档案的设计与运用,经历了失败的考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积极地反思与改进,最终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此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一、学习档案的设计意图与思路
2008年始,江苏省教育部提高了对幼儿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达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水平达不到二甲,就拿不到教师资格证,也不能毕业。但现状是常州幼儿师范学校该专业近几年一直保持有20个以上的班级,只有4名测试员老师担任普通话教学与辅导任务,而且都是兼职,因此在普通话教学实际中存在种种困难与问题。
在这种困境下,辉进宇老师的论文《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蔡荷芳、陈淑萍老师的论文《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给了我们启发,他们不约而同都提到的建立语音档案的做法让我们想到了建立学习档案这个主意。
学习档案评价也称档案袋评价,档案袋评价源于 20 世纪60 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领导的 “零点计划”,是对学生艺术心理发展 的一种形成性评 价技术,“是在一个或多个领域系统地收集学生作品,用以展示学生的努力、进程和表演能力”,并且“必须要体现学生的反思”(Paulson Meyer,1991)。“这种新型的评价模式以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将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展纳入评价的重要领域,用学生的多元化创造性成果展示和印证学生发展的内在心理,使学生通过对主体创造性产品及其反映的心理发展历程的反思,积极地敦促学生形成更强的动机、态度和审美情绪,有效地判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及策略。”
我们以往对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评价只有测试一种途径,学生通不过相应等级就是失败,他们面对的只有沉重的打击,感受不到自己内在心理的发展与进步,也就缺乏继续努力的勇气和动力。学习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性评价方法,杜威的民主主义思想、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普通话学习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指导学生建立普通话学习档案,不只为解决教师教学精力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能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心理趋向于积极,学习行为趋向于自觉,学习结果趋向于合理。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语言能力得到发展,也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反思等综合社会能力得到发展。
我们参考了档案袋的一些内容形式,根据学生普通话学纲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了较为粗放的设计,挑选试点班实施对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改进,由粗放到细化,整个学习档案的设计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由重视内容学习的小结到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环节,最后还考虑到了目标定位,生生、师生互动环节等。以下为修改第二稿与第三稿学习档案目录。
〖JZ〗目录(二次修改)
一、普通话水平自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二、普通话水平组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师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五、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日期、存在问题反思)
六、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日期、反思朗读表现及不足)
七、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日期、反思说话表现及不足)
八、附录:命题说话思路及内容概要
(一)命题说话要求
(二)命题说话技巧
(三)命题说话思路
〖JZ〗目录(三次修改)
一、普通话学习要求(专业要求:二甲、会说会教、熟练交际)
二、普通话水平自测、互测(日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三、普通话水平组测、师测(抽测、动态记录:日期、具体情况)
四、普通话学习目标与计划(短期目标,计划随组测与师测情况调整)
五、普通话读单音节字词训练情况
(一)读单音节字词要求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六、普通话读多音节词语训练情况
(一)读多音节词语要求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七、普通话短文朗读训练情况
(一)读短文要求与技巧
(二)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篇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记录、自我反思)
八、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情况
(一)命题说话要求
(二)命题说话技巧
(三)命题说话内容提纲、训练情况记录及反思(日期、说话提纲、互动记录、反思)
1我的愿望/我的理想
2我的学习生活
3我尊敬的人
……
二、学习档案的实施原则与做法
在学习档案建立与实施的始终,都必须遵守个人计划与学纲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以及个人最终目标与学习目标相吻合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遵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做法是选定人数适中、男女生比例均衡的试点班,在期初布置设计好学习档案目录,设计目录以教师提供模板为准,可以在遵守以上原则前提下添加个性化项目或创新性内容,如果想要修改模板内容则需要经过与老师的沟通协商。目录建立以后,按照目录指引与学习进度添加活页,用铅笔标注可能需要随时更改的页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需要随时关注几种情况:一是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情况。他们可能难以独立完成学习档案的设计与记录,需要进行个别指导,并且需要安排优秀学生进行日常的帮助,以免停滞不前。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这部分学生相应降低目标要求,循序渐进,慢慢建立良性循环。二是关注持久性较差的学生情况。除了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学生之外,一般学生在没有督促检查的情况下都很难坚持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更何况学习档案的记录不是靠学生自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中间互动的环节需要大家的合作。所以教师还应安排课代表、组长、学习对子三种层次的检查督促、合作互助的关系,以推动全班学生学习档案的正常进展。三是关注共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学习主动的学生会经常主动与老师进行互动,得到的教学帮助和建议会比较多,一般同学则比较被动,但是相同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教师就要善于记录和整理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及时在全班进行讲解。四是重视抽样检查。教师抽样检查的质量常常决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教师抽查的内容除了普通话训练部分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学习档案记录的其他所有内容。教师在抽查过程中还应兼顾不同因素,如男女生情况、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情况、不同方言区学生情况、不同语音基础学生情况等。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指导督促学生利用学习档案,提高学习水平与效率。
三、学习档案的运用特点与成效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当今时代提倡个性化,珍视个体的思维自由与创新能力。学习档案的运用给了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充分地体现了个性化学习这一特点。它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学的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在这种学习途径中,学生个人必须有选择的能力,一边从教师教学中选择,一边确立自己的计划,寻求有效的学习途径。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常常会碰一点壁,吃一点亏,走一点弯路,但是这样反而让他们成长得更快,特别是对于中等和低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说,获益更多。
第一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是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经常承担检查和督促的任务,在解疑答疑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实力与自信,更加激发了积极求知的欲望,对自己的要求自然更高。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较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慢慢融入优秀的群体,也更有了学习后劲。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是最大的获益者,他们得到了最多的关注和帮助,他们由最低目标开始努力,每一次目标的达成都给予他们极大的惊喜和鼓舞,“升层激励”满足了他们的希望心理,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信心,他们由“不被重视”转变为“自我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热情大大提升。
第二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听和说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每天都要帮助对方听出问题,说出对方的问题所在,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要和同学沟通、交流,互相检查、督促,这些都是极好的听辨训练和言语思维训练,极大地锻炼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在构建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性、计划性、自主参与和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自主反思与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本年度普通话测试结果显示,试点班学生二甲过关率明显高于其他班学生,达到80%以上,而普通班二甲过关率平均只能达到50%左右。在话题部分得分也普遍高于其他班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档案的尝试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深远。
第三是为教师节省了精力,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教学的效益。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一对一的单打独斗,而是指导、激发、组织、协调,一石三鸟,以一当十。学习档案也将成为生生互动、师生沟通的动态信息库,随着档案的不断充实与刷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的过去作出评估,每位教师都可以对学生的现在作出评价,双方能够更好地找到下一个共同的新目标和新方向。
四、学习档案的不足之处与改进
在学习档案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如下不足之处,将在后期继续改进。
一是在学习档案的设计上还是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意志。由于模板设计较为具体全面,学生较少自主设计的空间,加上多数学生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自主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因此在观察中未能发现学生更多的创新内容与做法,学生在学习内容安排、学习方式选择方面的自主能力发挥有限。教师应该把握大方向,将学习档案按照目标模块、内容模块与评价模块适当划分,让学生具体设计内容与学习方式,将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创意特点。二是团队合作体现不够。学生方面还是以个体的进度为关注点,与其他同学未能形成共同利益体。学生之间水平差距较大,对个别学生的指导与督促仍需花较多工夫,教师精力仍显不足。如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档案设计,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将更能体现团队合作学习优势。三是激励措施未能跟上。教师适当的激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展示优秀档案,为学生提供借鉴与参考。可以加强学生档案之间的交流,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还可以与班主任联合,设置评比和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辉进宇 .当前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云南高教研究,2000(1).
[2]蔡荷芳,陈淑萍 .高师普通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池州师专学报,2005(1).
[3]钟启泉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0):20.
学习普通话范文4
[关键词]教师 普通话学习 教学策略
一、教师普通话学习的特点
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教育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也呼唤教育与时俱进。教育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必然要求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特殊性使得教师教育无法一次性完成,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成长。普通话的学习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办法(试行)》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等文件后,全国各省市加大推普力度,加快推普进度,举办推普培训班,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尤其是对在职教师,由此而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学历与水平倒挂的现象: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师生;大学教师不如中学教师,中学教师不如小学教师,小学教师不如幼儿教师。为什么学历高的不如学历低的,学得多的不如学得少的,难道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差,语音天赋低吗?调查发现,这与各地各级学校重视的程度和个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关系。
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语言环境、社会背景、学习者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语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策略等个人差异;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测试机制以及教师的语言水平与认知能力、教学态度与方法等客观因素。但近年来人们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学习动机、自信心或过于焦虑会阻碍语言输入到达学习者的内部学习机制,从而影响语言的习得。
就普通话学习而言,影响教师学习的情感主要是对普通话学习所持态度的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动机是影响学习的直接动因,它从整体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兴趣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精神体验,从微观上决定着学习的“意义构建”。笔者从事普通话教学近10年,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较深入的了解。就教师来说,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分为三类:一是生存需要:国家语委有关文件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其中语文教师和对外汉教学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普通话教师和语音教师的普通话应当达到一级乙等水平。普通话等级证直接关系着教师的上岗、教师资格证的办理、职称评定等等。为了过级而学习,是教师中的多数。他们把普通话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一部分人(尤其是农村年纪大的教师)甚至感到是一种痛苦。但为了“生存”,负担也得承担,痛苦也得忍受。虽然在普通话的学习中也有乐趣,但面对浓重的方音、别扭的发音方法,乐趣总是断断续续,稍纵即逝。为了“生存”冲力十足,“生存”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习普通话的动力就较快衰退。二是发展需要:这类教师以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为多,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更多的发展机会。负担感、痛苦感减轻。学习中的乐趣增多,学习动力比较持久。三是成就需要:这类教师把普通话作为增进人际交流和提高自身素养的工具。他们对普通话学习没有了负担感,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积极利用一切机会来主动学习普通话,主动与他人交流,自觉地担负起普通话宣传推广的责任。
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可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这样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二、普通话教学的策略
1.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普通话教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学习者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口语使用问题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这门学科看似只是解决学习者的语言使用问题,实质上却是学识与修养的综合培养。根据教师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普通话训练的目标定位在――立足于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培养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等综合素质。
(2)理论、实践、方法三者结合。教师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究训练方法,将理论、实践、方法结合起来。普通话理论知识系统是通过传授自学获得的,要求掌握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规范。普通话技能是指应用操作的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大量语料的实践才可能得到巩固。巩固技能需要有切实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有了理论指导,还需要总结一套理论和实践能紧密联系的方法,有了有效的方法才能避免盲目随意、低效无序的实践。
(3)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普通话的认识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认为语音标准了,就等于学好了普通话。其实不然,因为普通话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都合乎规范,才是纯正、标准的普通话。诚然,把方言和普通话作一下比较,不难发现分歧最大的是语音。所以学习普通话,语音是重点。但是纠正方音不应成为学习普通话的全部内容,因为我们把夹杂方言词汇、方言句式的语句用标准音发出来,仍然不是纯正的普通话。只关注语音,忽视词汇、语法训练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
语言进入交际包括五个环节:首先说者根据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适当的词语组成话,用信息论的说法即“编码”。话语组织好后用发音器官说出,是“发码”。发音器官把话说出后,通过声波向听话人输送,是“传码”。听者用听觉器官接收对方发出的言语声波,是“收码”。听者根据特定的语境把接收到的信号经大脑思考辨识还原为思想内容,是“解码”。因为口语表达具有即时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即要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思考,要随时根据听者的反应,调节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这就要求说话者词汇量丰富,用词准确,句子合乎语法规范,而缺乏语汇、语法的训练,会直接影响口语交际。因此,学习普通话不仅要抓语音,而且还要抓词汇、语法的训练,要做到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
(4)听、说、读三项并举。教师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于书面语,依赖于朗读。注重对普通话书面语的摄入与输出,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这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而后才有文字。从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看,也是先听说后读写的。当然,普通话教学不一定照搬习得母语的模式,但必须意识到听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普通话的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音形的刺激,在学习者的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与兴奋中心的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普通话知识的体系。语言的内化需要有一个过程,感知不等于已充分理解,更不等于完全掌握。没有内化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属于个体自己的第二号系统,因此,也不可具有交际工具的全部职能。所以,语言的输出远远滞后于并小于摄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意味着摄入在时间上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要大于输出。具体地说,就是坚持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心理语言学也证明这点,而我们的教法却本末倒置。因此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普通话表达水平要做到听说领先,听说读三项并举。
2.教学方法的选择
(1)比较法。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就是运用汉语演变规律,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学习普通话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一门将语言学概论,普通语音学、汉语音韵学、比较语言学、方言学和教学法等有关理论联系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用比较法学习普通话,对于教师,尤其是了解语言学、语音学、音韵学等有关理论的语文教师来说,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加强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加强学习的针对性,节约学时,提高实效。教师要先了解普通话的结构系统,然后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了解自己所说的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能够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互动法。互动,是指在口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作用。听说的互动形式是构成口语交际活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必须具备至少一个说话人和一个听话人,即当一个人说出一段话的同时存在另一个人在听。听说的互动存在于口语交际的各个环节和话语理解的各个层面。教师普通话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使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中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理解得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语言学习本身偏于理性思维,容易令人枯燥,如果在教学中以生活、职场中的口语话题为主线多采用听说互动的训练方式,将会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3)情感法。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有机统一。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完整的教学。普通话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就普通话本身来说,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命就在于交流,而在交流过程中,情感因素就显得极为重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仅对学习者行为及个性方面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教学关系的协调发展,为教学营造一个愉快的环境从而推动教学效果。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选择那些贴近现实生活,并对目标文化肯定态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意义性、趣味性会使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授课中应多使用现代化的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唤起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参与欲,融普通话教学于情景之中,刺激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增强普通话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竹均.懂・通・传・到――试论普通话科教师研修教学的四个境界[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2]陈才佳.方言区普通话教学低效的成因初探[J].广西教育,2005,(5).
[3]刘玫.推广普通话应三位一体[J].中学语文教学,2001,(12).
[4]宁方民.普通话训练应全方位进行[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学习普通话范文5
最近,我和一位女同事参加教研活动。在路上,无意间听她谈到她婆婆现在也会说“普通话”了。我就好奇地问:“老人小时候就没上什么学,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干嘛还要学普通话呀?”“不学不行啊,我儿子一出生,我们都说普通话,这样孩子就一步到位学会了普通话。我给婆婆布置了任务,一定要尽快学会普通话,不能影响孙子的文化成长。”闻听这套理论,我顿生疑惑:“那你的儿子只会说普通话,根本不会说南通话了。”“普通话才实用,学说南通话有什么用呢?”
后来,我注意到教师、公务员的子女,大多只会说普通话,成了一群“普通人”。城市中的年轻家长普遍认为,经由方言再学普通话,会困难得多,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还不如一步到位的好。甚至有人根据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经验得出结论――方言容易对学习普通话造成干扰。他们认为方言是地方封闭和社群隔绝的产物,继续保持方言会阻碍社会流动和人际往来,妨碍推广、学好普通话,不利于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认为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因为俚俗而不美,有碍于美好感情的表达,或者说会造成粗陋不堪的文风;认为孩子们要掌握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普通话,没有更多精力学习实用价值较小的方言。因此,在高学历人群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方言有害无益。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幅喜而隐忧的场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出外活动,无论是师长同学朋友,还是其他的人,都用普通话交谈;他们把普通话讲得如播音员那般流利、自然、标准,可是对方言却一窍不通。
作为最大方言的北方方言,经过民族国家的管理变成了普通话,提升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交流工具,就使这种方言发生了变化。如同英文在世界上的扩张一般,普通话也在我国境内扩张,而且像英文一样曾经借助国家权力的推动。逐渐的,有了普通话吃掉无数的小方言的趋势,小方言有了灭绝的危险。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都变成清一色的“普通人”――只会讲普通话的人。
我们的未来就是“普通人”吗?
二、废弃方言的后果――地域文化密码的丢失
方言真的是一种落后的语言吗?真的如同鸡肋、敝屣吗?当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高学历的父母把方言无情地抛入历史的垃圾桶的时候,我们就格外地需要提高警惕,作出审慎的思辨,清明的探察,我们抛弃了方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方言,即使是小方言,也同样具有复杂精微的语言结构和丰厚强大的表达潜力。方言的大量俚俗的词语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地方的各种场合的口头表达需要。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交际场合就不适宜用普通话,恰恰正好有方言的用武之地。
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作家王蒙曾说到维吾尔语是如何复杂难学而又曲折精妙,并进一步谈到对语言的见解:“真是怎么复杂怎么来呀!而它们又是那样使我倾心,使我迷恋。它们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联结在一起。……我欣赏维吾尔语的铿锵有力的发音,欣赏它的令人眉飞色舞的语调,欣赏它的独特的表达程序……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从这段话中我们足以看出方言的文化价值。
的确,方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做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必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语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言可以反映出各个地域各有差异的文化的事物行为和人情风貌,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的民俗文化。
如果生活中成人不说方言,儿童从小听不到方言,只剩下普通话,方言全部消失,那么,儿童就只会说普通话。语言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而一种文化的损失,同时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损失,一种生存方式的损失。一个地域丢失了方言,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人类文化整体上说,也就失去了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个性。
在一个单一的普通话的世界里,语言将失去原初的多样化生态。我们要切记,单一和同质是毁灭的状态,而不是生命的状态。放弃方言,人为地造成了语言资源的枯竭与流失和地域历史文化的断层与割裂。方言废弃的那一日,便是地域文化的灾难之日,是地域文化密码的丢失之日。因此,主张语言文化的单一化,追求语言文化的片面同一是不切实际和有害的。普通话,终将让不少孩子成为无根之人。放弃方言,便是忘本。方言是融入我们血液之中的,我们每个人首先是活在方言中的,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是栖息在方言之中的。没有了方言,我们便没有心灵的家园,只能流浪。这是非常可悲的。方言流失,其文化意义上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从小就跟父母使用普通话、放弃本地母语,就失去了自然地习得一种方言的机会,也少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地域文化视角。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保卫方言――语文课程如何发展与运用方言
传播方言文化,真的会影响普通话的学习吗?不!学习方言与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和场合不同:方言是从小由父母、邻居、亲友那里学来;普通话则由广播、电视、学校、文献等途径学习。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互不冲突地同时习得方言与普通话。方言和普通话的学习即使产生干扰,也是短时的、个别的。事实上,传播方言文化,只要是在认同和推行普通话的前提下进行,就不仅不会与推广普通话相悖,还会让方言与普通话共生共荣。一个人掌握的语言越多,得到的文化和社会经验也越丰富。更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从小学习多种语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明晰,掌握多种语言也是国民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的表现,并不会对个人前途有很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语言和谐所追求的是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与共荣。各种语言和方言不论大小,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当今许多发达地区都是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
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保卫方言,语文课程教学大有可为。
1.延伸式干预,倡导方言先行。良好的教育总是整体的、协和的。负责任的小学语文教育自然应该向前延伸。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方言是一种重要的先天性的潜在资源。语言对人来说是一种本能,语法结构,包括方言的语法结构其实已经先在地、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潜藏着。我们后来的语文教学,对孩子语文能力方面的培养,很重要的是要激活这种潜能。特别重要的是,这种潜能像农事的节气一样,要激活它就不能错过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潜能需要适时地激活与开发。如果孩子出生之后完全被单纯的普通话所包围,其天生的方言的种子不能得到适时的催发,就会永久地沉睡与终结,永远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可以通过托儿所、幼儿园,提前和施教区的孩子发生教育关联。让家长认识到方言学习和普通话的推广没有大的冲突,认识到方言具有重大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心智发展性价值。每个家庭都必须不失时机地提供足够的方言语境,并注意保持婴幼儿和使用纯方言的老人之间的亲密度。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父母懂得,在语言的学习方面,最优化的模式应该是方言先行、普通话跟进的形式。如此,通过提前干预,指导家长激活孩子的方言潜能,适时地习得方言。当方言作为第一语言的时候,才是有根性的语言,我们的学生才能自然地采用“方言思维方式”,同时拥有“口中的方言”“手中的方言”“脑中的方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习惯性地做到用方言思考,用方言表达,用方言行事。
2.抢救式保护,还原方言生态。既然每个孩子天生拥有学习方言的潜能,那么,保护乃至抢救的方言的重要一环,就是还原方言的绿色生态。目前,方言生态被人为地破环,显得残缺不全,味道不纯。因此,要做好方言生态的还原、保护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家庭、学校、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整体联动,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来。通过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修复方言的完整语言环境。作为学校来说,在正式的集会,或者是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至于其他的非正式场合,比如课间、午休、放晚学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则可以使用方言来展开交流,为方言留下一点空间。特别重要的是,这种在校园内发生的小空间方言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却带有某种引导性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方言和普通话)交流习惯。作为家庭来说,除非辅导孩子的作业,生活中的交流,与其他家庭的交际等都尽量有意地使用方言进行。家长应该做好“方言化生活”的表率,释放浓郁的地域人情结。因为,孩子学习方言,固持使用方言的习惯,是需要大人的引发与催化的。作为社区来说,应该形成方言和普通话并重的舆论氛围。当然,三方的整合,需要我们学校,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知识权利,作出自己的努力。
3.开放式吸纳,方言适度进课堂。方言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因此,语文课堂不应该成为普通话的一统天下。开放的课堂,应该向方言颁发准入证,允许其适时适当地进入课堂,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丰富课堂文化的多样性。优质的方言资源进入课堂主要有四种方式。(1)用方言朗诵匹配的经典诗文。有的时候,匹配的方言比普通话更具感发的力量,更能传达出经典诗文原初的情感旋律。苏州大学的陈国安博士让扬州一个小学的孩子用杨州话读《清平乐・村居》一读就读出来了词的原味儿背后所蕴藏的直抵心灵的强烈情感。――苦味糖。表面上是“喜”“好”,却浸透了人生的苦味,隐含着庸居乡村的无奈。再如,上师范的时候,语文老师让班上的一个同学用吴语系列的启海方言(沙里话)来朗诵《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时,我们听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心中塞满了愁苦,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适当地运用匹配的方言来朗诵经典诗文,能更直接、更迅速地体味到文本所蕴藏的独特魅力。(2)用纯正的方言学习地道的民间文化。2008年,笔者到海门的一所小学听儿童诗教学观摩课,听到那儿的孩子用海门话读童谣――《唔姓哈》:“唔姓哈?吾姓黄。哈黄?草头黄。哈草?青草。哈青?竹叶青。哈竹?毛竹?哈毛?三毛。哈三?高三。哈高?年糕。哈年?2008年。”《推巴推巴》:“推巴推巴到吗?到特。荞麦园子熟吗?熟特。盛盛几大碗?一大碗二大碗三大碗。”嘿,孩子们读得那个动听,那个过瘾,那个地道,那个“儿童”哟。好像纯正的海门话是专门为那些地域童谣而存在的。实际上,是婉转动听、富含童韵的海门方言孕育了美丽的海门童谣。方言总是和民间文学血脉相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童谣等民间文学的时候使用当地的方言朗读最自然,效果也最好。至于和乡土文化相链接的综合性学习,涉及民间制作、节日风俗等等,我们更可以引入方言进行教学。用方言,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倍感亲切。(3)选择合适的环节启用方言对话。可以就课文的微观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改编与表演。在2009年的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上,南京南湖三小唐晓勤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的课文《鹬蚌相争》时,让孩子们扮演鹬和蚌用地道的南京话创造性地演绎“争吵”的情节。方言使得寓言形象更为丰满、丰富,对于故事的感悟就更透彻。学生也普遍感到说南京话挺过瘾,有趣。(4)以方言解释书面语。对于那些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书面语,我们使用书面语解释有时候是越解释越糊涂。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方言来解释,直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理解“严寒”的意思,在南通地区,我们就可以使用方言“冷得没得魂”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嵌入学生经验的理解才是真性的理解,才可能远离套装知识。
4.变通式学习,观演方言好节目。(1)收看方言版的电视栏目。目前,在方言的保护方面,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的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四川电视台的《天府龙门阵》《新闻书场》,上海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南通电视台的《总而言之》等方言节目,扎根本土文化,贴近普通人生活,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颇具亲和力。有些节目还大胆融合了说唱、表演等多种手段来讲述新闻故事。比如用扬州传统曲艺讲述的《新闻评话》、以绍兴说唱演绎的《师爷说新闻》等,风趣幽默,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如果我们精心挑选高质量的方言节目,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学生就会在阅读人间世事的同时,受到方言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学到更多的方言。(2)欣赏影视小品节目。包括电影、小品在内的方言类文艺节目也是情趣指数很高的方言资源。在电影方面,许多优秀导演把方言的表现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关锦鹏的《阮玲玉》大量涉及上海方言,贾樟柯的《站台》《小武》等“汾阳三部曲”清一色采用山西汾阳方言。再比如当年赢得极高收视率的《寻枪》《手机》等片中的贵州方言、四川方言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电视剧方面,“西有麻辣烫北有马大帅”,以四川为例,出现了《死水微澜》《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一批著名方言电视剧。其他方面,还有以赵本山、奇志、大兵为代表的方言小品,以《猫和老鼠》为代表的方言译制动画片,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课余或者活动时间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观看这些优质纯正的方言节目,既快快乐乐欣赏了节目,又轻轻松松学了方言,可谓一举两得。(3)尝试表演地方戏曲。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某些文化领域,方言甚至是其主要载体,例如戏曲、曲艺、民歌。我们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地方戏曲,将表演和方言的学习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把方言学得更好,而且能够雅化方言,尽情地展示方言的独特魅力。目前,京戏进课堂,我们完全可以让沪剧、越剧、昆剧、黄梅戏乃至于通剧、白剧进入校园。就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言,建立相应的地方戏曲兴趣小组,开设地方戏曲校本课程,举办地方戏曲艺术节等,都是可行的。
5.田园式活动,实时链接方言。方言的学习需要适度的地域化活动。如果能够走进田园,融入地域的实境,方言的学习就会更有根性,更具真实性。因此,我们在规划方言类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做到沉浸地域文化,投入田园怀抱,和当地的方言实现有效的链接。首先要经常将学生带进田园。让他们拥抱自然并融入自然,完成小学阶段应做的“童年嬉戏田园事务”: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沙子“埋人”,堆雪人,养小动物,采草莓,能认出几种鸟,捉小虫子,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中,让学生同步而自由地用方言言说。实现实境和方言的一一对应,实时匹配。而在学生形成田园嬉戏的情思的时候,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集中对话或自由表达:用地域语、传地域情、摹地域景、赞地域人,完全沉浸于方言的世界里。具体说来,可以从下列11个方面来完成实时链接方言的作业:放牧丛林,叙说树趣;走进村野,叙说农趣;怀旧体验,叙说节趣;融入水乡,叙说水趣;走进苇海,叙说苇趣;制作放飞,叙说筝趣;实地制作,叙说车趣;亲近自然,叙说捕趣;现场采摘,叙说采趣;劳动体验,叙说割趣;亲近动物,叙说养趣。
学习普通话范文6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 普通话 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08-03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95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以下简称推普)的文件。然而,位处祖国边疆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普工作进展缓慢。直到20世纪末,普通话在广西少得褡宓厍的普及率仍然不高。1998年的“广西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2.6%的受访者还基本不会说普通话。
进入新世纪后,广西的推普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广西语委组织了“广西中小学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区中小学校已全部使用普通话进行授课,普通话已成为师生课堂内外交流的首选语言。但是,广西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大部分处于二乙水平(56.39%),二甲及以上水平的只占21.25%,而三甲以下水平的有22.36%。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阶段广西普通话总体水平不高的事实,特别是广西少数民族,在掌握普通话方面存在更多的难题。如何使广西少数民族掌握的普通话从说得出到说得好,是今后广西推普工作的重点。
关于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韦茂繁和韦树关详细地分析了壮族人民学习普通话的语音难点所在;覃凤余也指出,广西少数民族的普通话语音上存在“夹壮”“夹粤”“夹平”问题,词汇、语法上存在偏离现象;覃如冰则用实验的方法对比了壮族人民的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在声学参数上的差异。
然而,仅从语言之间的差异来研究这个问题是不够的。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成员对语言的选择既是个性心理的反映,也是社会心理的体现。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问题,不仅要研究语言本身的问题,也要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语言使用者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表现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使用日益广泛,城镇以上的居民大多数能听、能说普通话。少数民族人民学习普通话有主动的向往,也有被动的接受;是个人的选择,也是时展的结果。据调查,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社会心理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一)认同与追求
认同与追求是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对普通话最基本的社会心理表现。这种认同与追求体现在使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上。如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及以上的办公场所,主流的语言都已经由民族语或汉语方言转为普通话(乡镇地区普通话与民族语、汉语方言多语共存)。在大部分的民族自治县或少数民族聚居区,普通话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悄然发展成为大众交流的工具。人们对普通话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普通话,部分家长甚至送孩子去培训机构专门学习普通话。
广西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从根本上说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促成的。
1.学校教育。据广西语委的资料记载,广西自1998年起要求全区各级教学机构都要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此后,普通话不仅被作为语文科目的内容,更被当作学习其他科目必备的工具,得到师生乃至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也因此有机会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系统的普通话教育。如今,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陆续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上说普通话的中坚力量。
2.职业要求。首先,部分职业如教师、播音、主持等对普通话水平有专门的要求,个人要拿到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必须先拿到相应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这也促使从事这些职业或有志于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说好普通话。其次,政府提倡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开、正式的场合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这也促使人们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再次,广西语言众多,绝大多数互相不能通话。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要到外地去求学、谋生,或不熟悉某地民族语言的人要到该地区去工作,都要学习普通话,借助普通话进行交流。这也直接促进了普通话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3.媒体宣传。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等,而这些大众媒体的主流语言是普通话,人们要想理解这些媒体的信息,就必须掌握普通话。这也使得一部分人虽然没有职业要求,也没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也会认同和自觉学习普通话。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行为倾向。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使得社会的主流群体把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这种现象无疑会对当地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些基层民众受到影响后,遂产生学习模仿心理,这样也会促使他们认同和追求普通话,自觉学习普通话。
当前正是这种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极大地促进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然而,伴随着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和追求,还有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中的随流和畏难心理。
(二)随流
当前,使用普通话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说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越来越强的普通话语境。但这种普通话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带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这种“地方普通话”只有本地人熟悉,外地人听来往往“不知所云”,十分不利于更广泛的交流。但个体处在这样的语境中,很容易受到影响而表现出随流心理。随流也是一种从众。随流心理不仅出现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也出现在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个体对周围他人的发音特点和使用习惯的认可和接受上,并使自己的普通话使用表现出与周围他人相似的特点。
第二,确保少数民族教师能得到足够的有效培训。首先,培训要常态化。不仅要让教师在考证前得到培训,考证后也能得到培训,以保持一定的水平。其次,指导要专业化。培训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语言学知识。再次,活动要经常化。相关活动的支撑也是必要的。如可以经常开展诵读、演讲等可以提升普通话水平的活动。
(三)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是一种学习第二语言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若能有正_的理论指导则能事半功倍。因此,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不同的民族语背景的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难点不同。只有找出他们母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才能找到他们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所在,进而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他们。
第二,要加强对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影响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原因,除了母语的影响,更有来自地方普通话的影响。这种“地普”实际上是一种“中介语”,严重地阻碍了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影响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来自母语的影响更大,因而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虽然属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不完全等同于对外国语言的学习,不能照搬外国那套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且不同母语的人学习普通话会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曲线。语言教育家要研究这些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形成一定的理论,以指导实践。
总而言之,认同与追求、随流和畏难是当前广西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少数民族对普通话的认同与追求心理非常有利于普通话在广西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应加以保护和利用。而随流和畏难心理则会影响少数民族普通话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关部门要注意引导,并制定相关的措施,以帮助他们消除或缓解这些不良心态。
【参考文献】
[1]陆红.广西推普问题调查与研究[G]//陈海伦,李连进.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韦茂繁,韦树关.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3]覃凤余.广西人的普通话面貌[G]//陈海伦,李连进.广西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调查与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4]覃如冰.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教学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2015ZMJ023);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语言文字研究专项课题“广西世居少数民族普通话语音习得偏误调查研究”(2005ZY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