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喜剧电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喜剧电影范文1
喜剧与中小成本电影结缘
中小成本电影是指相对于那些商业大片来说投资成本比较低的电影。随着近年来对电影的投资额比重不断加大,对于大制作、中成本、小成本的界定标准也开始不同。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认为:“按现在中国的行市(2009年),3000万元上下叫中等成本电影,1000万元以下是小成本电影。”①饶曙光、毕晓喻在《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为例》文章中提出,从票房期待上来区分等级制作:“中等制作:投资和期待(国内)票房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②从以上学者提出的划分标准来看,中小成本电影应该是把投资额划归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电影。中小成本电影为什么选择喜剧电影,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资金方面。中小成本电影不能像国产大片或好莱坞大片一样靠宏大的场面制作、全明星阵容、精良的特效等手段吸引观众,所以只能在非资金方面下工夫,比如影片的创新性、故事的可看性、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喜剧片有更多的受众,因此相对来讲成功率也会更高,会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2.受众群方面。据艺恩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影人群主要是青年观众,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具有很大压力与挑战性,这就使得他们希望通过电影或其他渠道寻求娱乐宣泄。这个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特征,喜欢营造的大众化的轻松娱乐氛围。因此他们需要的是无深度、无负担的纯娱乐的精神消费产品,而喜剧正是能够满足需求的类型。
3.观影习惯方面。观众走进电影院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心情,抛弃现实中的烦恼。“对于大众来讲,宁愿躲避在庸俗剧中愉悦,也比清醒地焦虑要好。对于创作者来讲,宁愿媚俗地、轰轰烈烈地为人们提供游戏资源,也比在孤傲冷清中等待思想的枯萎要好。”③因此,《心花路放》《分手大师》等虽然有观念、伦理、道德方面的缺失,但票房成绩依然骄人,就是因为它们满足了受众“娱乐”这一最普遍的需求。
中小成本喜剧电影的特征
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开创了喜剧电影的成功之后,一大批青年导演纷纷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喜剧这一类型,使得中小成本制作的喜剧电影迅速发展并成为一种浪潮。而最为成功的应该是《泰濉泛汀缎幕路放》。《泰濉芬圆坏3000万元的成本获得12.67亿元的高票房,成为贺岁档的大赢家;《心花路放》的票房是11.67亿元,稳居2014年票房榜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认为:“当下以《泰濉贰缎幕路放》为代表的轻喜剧符合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趣味,谁掌握了中国观众的趣味,谁就掌握了中国电影的未来。”这些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有许多共同点,不论黑色喜剧类电影如《人在逋尽贰堆战到底》,轻喜剧电影如《桃花运》《完美爱情》《分手大师》,还是古装喜剧如《十全九美》《天下第二》,都有很多共性。
1.拒绝深度思考。喜剧电影拒绝深度思考,是为了迎合当下的青年受众。青年受众不缺乏情感,也不缺乏热情,青春电影总能激起他们的热情,这也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以及《匆匆那年》等忆青春的爱情片票房火热的原因;他们拒绝深度思考,不喜欢一些发人深省或有哲学思考的电影,显然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是读图时代,图像追求的就是感官刺激,喜剧电影为了凸显喜剧效果,吸引观众的眼球,通常采用强刺激、重口味等方式。
2.戏仿性。当下电影市场中有很多喜剧电影从风格、造型、角色名称等方面戏仿经典电影,如《大电影之数百亿》戏仿的经典影片有《阿甘正传》《雏菊》《花样年华》《人鬼情未了》《功夫》《我的野蛮女友》《十面埋伏》等;《十全九美》里对现在流行的电视购物广告的戏仿等。
3.消解性。中小成本喜剧电影试图消解一切,调和一切,指向价值虚无的草根狂欢,构成强烈的喜剧感。
喜剧电影的隐忧
就目前的电影市场来看,部分电影作品只顾满足受众的需求,忽略了社会责任,缺乏对受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引导,更缺乏对社会现实生活及人文精神的思考,品质低劣、趣味庸俗,用一种游戏的态度迎合受众。
1.娱乐粗鄙化。当下很多喜剧电影以粗制滥造的故事情节或谄媚的低俗笑料表现所谓的平民化。当这种情况被许多娱乐电影竞相效仿时,势必对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娱乐要有一个‘拨乱反正’的叙事机制,让它宣泄完了一定要净化,不能只停留在宣泄层面上。”喜剧电影虽然迎合了当下青年观众的口味,但如果为了赢得市场,一味地迎合受众,作品粗制滥造、过度宣泄、不顾道德底线,则会不断地透支观众的信任。百姓需要快乐,但是要健康的快乐;百姓需要轻松,需要插科打诨,但应该向上、向善,而不是单纯地逗乐,传达萎靡的精神。
2.“贱下”。喜剧电影挖苦、讽刺、作践普通人,如《泰濉分型醣η堪缪莸摹捌孑狻苯巧;电影《高兴》中的五富极具丑角化色彩,身材肥胖,西瓜太郎式发型,表情夸张、略显痴呆,言语和动作滑稽、丑拙;电影《斗牛》中黄渤饰演的牛二满身脏兮兮,头发乱蓬蓬黏在一起,满脸污浊和伤疤,满嘴黑牙;《人在逋尽分型醣η渴窝莸募纺坦づ9,土气又傻乎乎的形象贯穿始终。似乎“贱下”、丑化人物形象已成为吸引受众的法宝,承载中国精神或民族文化的人物形象几乎没有,更不用提英雄形象。
3.山寨化。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300万元的小成本投资收获2300万元票房大获成功后,同类型的电影蜂拥而至,如《鸡犬不宁》《夜店》《倔强萝卜》等。喜剧电影的成功,使得许多中小成本电影越来越偏向喜剧化,竞相模仿,题材缺乏创意,山寨成风,失去了文化价值。
结 语
综观电影市场,多数电影重娱乐,轻教化;重卑丑,轻崇高;重感官,轻精神;重迎合,轻引领。一些电影不断降低人文底线和道德底线,而如今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年,这批电影的作品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情趣,抛弃了传统文化,摒弃了传统道德,实在令人担忧。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文艺应该“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文艺应该是百姓的耳目,不能一味迎合市场。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所取得的票房以及所获得的高度关注,让电影研究者和从业者开始重视喜剧电影的深层意义:有如此多受众的喜剧电影不能只专注于票房,以低级趣味作为票房的法宝;电影作为文化产业不能充满铜臭味,不能为了票房一味迎合受众,应该注重社会责任,尊重普世价值,提高受众的文化素质与欣赏水平。只有电影作品尊重艺术、尊重真善美,用真诚打动受众,才能真正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电影产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注释:
①郑洞天 倪震 黄建新 赵军 陆川 檀秋文:《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出路》[J],《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②饶曙光 毕晓喻:《中小成本电影的困境与策略――以现实题材影片为例》[J],《当代电影》,2008年第6期
喜剧电影范文2
[关键词] 类型杂糅;风格混用;戏谑;语言特征;音乐因素
21世纪之初,韩国电影异军突起。在这股电影韩流中,喜剧电影扮演了十分突出的角色,以《我的野蛮女友》《超速绯闻》等喜剧影片为先锋,迅速地入主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各国。韩国喜剧电影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已经成为韩国新世纪以来商业电影的主流。韩国喜剧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快速发展,除去制作成本低廉、商业推广成熟等原因外,探究其电影本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类型杂糅、风格类型混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和杂糅化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世界各国类型电影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附和着这个趋势发展。韩国喜剧电影在其发展的起步时期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发展趋势,在许多的韩国喜剧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喜剧类型元素,甚至可以看到动作、爱情等其他各类型电影元素。
事实上,韩国喜剧电影呈现出的最大优势便是和不同类型杂交与糅合,喜剧类型电影最能彰显电影的娱乐化要求,和其他电影类型都有结合,形成了青春爱情电影、政治喜剧、历史喜剧、黑帮喜剧、惊悚喜剧、家庭喜剧等电影类型。在《我的野蛮女友》《我的老婆是大佬》《我的野蛮女教师》等这一系列“野蛮”电影中可以看到多种类型风格的混用。比如《我的野蛮女友》是“爱情片和浪漫喜剧的混合类型”。女友不论是如何的“野蛮”,其行为是如何的打破观众的固定思维方式,很明显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女友的“野蛮”依旧来自于爱情(女友失去前男友之后一直沉浸在痛苦中无法摆脱,为了掩饰这种痛苦她用“野蛮”来伪装自己),只是这种爱情的表达方式比较个性、独特罢了,所以其归根到底是一部爱情片。然而从叙事策略上看,《我的野蛮女友》又并不是一部单一的爱情片,而是在爱情的进展过程中加入了其他的类型元素――浪漫喜剧元素。影片之所以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在这部喜剧中加入了诸多的浪漫元素,如男女主人公在公园漫步的桥段,“野蛮女友”发起小脾气,突发奇想地让男友和自己换鞋穿,最后又诱惑男友穿着自己的鞋,满场飞奔,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当看着男主人公,穿着“野蛮女友”的高跟鞋,痛苦又幸福地追逐着女友,笑料百出的同时,又让我们羡慕这对情侣的浪漫风情。
二、反传统、反类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
韩国喜剧电影在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上有反传统、反类型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诞生了多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喜剧影片。如黑帮喜剧《加油站被袭案》与传统黑帮片不同,这部影片呈现出拒绝历史深度、消解对道德的深层次批评而更多的利用非逻辑的画面来拼贴,以此展现一种非本质、非思想、非关联的思维方式,注重偶发性的表层叙事,缺少纵深感。影片的情节荒诞离奇,充满喜剧性。影片的主线虽然很明确(几个小混混抢劫加油站),然而,缺少传统黑帮片中层层递进的叙事模式,只是深度平面化地表现了小混混们在加油站的近似无厘头的破坏、报复的闹剧。因为没有了传统黑帮片严谨的叙事模式,因而整部影片充满了不确定性,使得情节的展开显得荒诞滑稽。因此,《加油站被袭案》运用了夸张、幽默的暴力描写,很好的颠覆了传统黑帮片的深层叙事模式。
《我的野蛮女友》引领了韩国喜剧电影新时期的叙事风格:由喜转悲、悲喜交加。喜剧类型电影的风格无疑是该片的主要基调,但它又不是单一风格的纯粹喜剧。后半部分风格明显发生转变,不再是一味的搞笑,而是渐渐变得严肃、凝重起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男女主人公几次无奈的分离、地铁站里几次相遇和擦肩而过,欢快的风格中陡然多了几分悲凉;由于长辈、事业,更重要的是“野蛮女友”面对逝去的与现在的两份真挚感情,无法取舍,最后不得不分开。在山顶分手的那一幕,全剧悲情达到了高峰,感动得几乎让人流泪。
在随后的众多喜剧影片中,如《梦精记》《色即是空》《杀手公司》《家门荣誉》《淘气烘面包》《光复节特赦》《归来的传说》《我的黑道老婆》系列、《我的野蛮女教师》等众多作品,这些同样类型的喜剧影视作品在叙事模式上都表现出了大致相似的特征,即我们前面总结的 “悲喜转换”。虽然表现的题材与手法各有千秋,但这些作品无不在其中凝聚了“悲喜交加”的叙事特征,将喜剧类型片的叙事模式的精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对传统观念的戏谑和嘲讽
韩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十分相似:受儒家观念的影响,尊崇男尊女卑,大男子主义严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观念,遭遇到后现代大众文化的颠覆与解构,在众多韩国喜剧电影中擦出闪亮火花。
以《我的野蛮女友》为代表的野蛮系列影片用十分特别的方式颠覆了传统中男强女弱的性别模式。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戏说成分,但从荧幕上野蛮女性受欢迎的现象以及《我的野蛮女友》有其生活原型的事实,说明这种看似另类的荧幕形象不仅仅是夸张搞笑,而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和大众认同基础上的。该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在以前影片中少有的“野蛮女友”角色,“女人打男人”也成了该片的最大噱头。“野蛮女友”是剧中绝对的一号主角,她如同一支带刺的野玫瑰,外表虽清丽脱俗,但一出口就是“想死啊”“我会杀了你”“你死定了”之类令人毛骨悚然的粗言恶语。她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稍不顺意就动手动脚,甚至想出许许多多古灵精怪的方法诸如在地铁里打赌、在学校换鞋等来“考验”那苦命的牵牛。传统儒家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文化现象被“野蛮女友”撕得粉碎。不论是角色的人物性格设定,还是语言、动作、表情等外部的演绎性解构的阐释,“野蛮女友”对传统观念进行了无情的戏谑和嘲讽。
在《我的老婆是大佬2》中,一个经典桥段将对传统观念的戏谑和嘲讽推向了高峰。由申恩庆主演的黑帮老大,为了完成身患绝症的姐姐希望有个小孩的愿望,不得不主动与假结婚的男主人公(朴俊圭饰)寻求发生关系。在这段经典场景中,黑帮老大既是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出现,然而妻子在夫妻的权利争夺中完全处于上风。她既可以毫无理由地拒绝丈夫合理的要求,但当她希望得到时却近乎了丈夫。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女主人公对丈夫拳打脚踢,强行剥去丈夫衣裤时,不得不佩服导演颠覆韩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占据夫妻主导地位的魄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传统观念的戏谑和嘲讽在韩国喜剧电影中被推向了极致。
四、夸张的肢体表演和独特的语言特征
与世界范围内喜剧电影的发展趋势一致,韩国喜剧电影也尤其注重人物的肢体语言,充分把握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在表现喜剧效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韩国喜剧电影在这一方面依然有其独特的一面。与我国的冯氏喜剧和周星驰喜剧不同,韩国电影人在运用肢体语言方面可以说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完全没有我们国产喜剧电影那么含蓄。韩国电影人在喜剧电影中经常不顾自己的形象,时不时在影片中展现令观众咋舌的肢体动作,令观众捧腹大笑。如早些年的《犯规王》,演员笨拙的动作给影片增添了几分风趣,还有《加油站抢劫案》,通过一连串滑稽的故事情节逐一展现人物性格,它们使原本生硬的动作片成为一种娱乐味道更浓的喜剧片。
五、音乐元素促进情节转换
在“反传统、反类型的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一节中提到,《我的野蛮女友》引领了韩国喜剧电影新时期的叙事风格:由喜转悲、悲喜交加。那么促成悲喜转换的元素有哪些呢?
音乐就是促进情节转换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我的野蛮女友》悲喜转换最重要的情节中,逃兵抓住牵牛当做人质,“野蛮女友”对着逃兵真挚地说了一番“什么是爱情”,背景音乐就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并且听了之后感人至深、让人动容的I believe。悲伤感人的旋律一时间似乎让人忘却了这是一部喜剧片,这首歌曲很好地完成了促进情节悲喜转换的任务。也正是从这一片段之后,《我的野蛮女友》开始慢慢地改变影片前半部分喜剧的风格,“野蛮女友”受伤的内心开始袒露在牵牛面前。在另一部非常受到观众喜欢的喜剧电影《美女的烦恼》(又称《丑女大翻身》)中,金雅中扮演的汉娜因为长相丑陋只能在后台为别人假唱。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本身就是故事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整部影片下来,汉娜总共开口唱了四次,每一次都在促进情节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第一次,汉娜在唱歌时因为希望能够通过跳舞来展现歌曲的情绪,结果致使舞台破裂,招致了明星歌手的不满,间接促使她进行整容;第二次,汉娜整容成功后,希望回到尚俊(朱镇模 饰)的身边,因而在尚俊面前唱了一首旋律非常优美的歌,结果正是汉娜完美地演绎了自己的声音,才最终回到尚俊的身边;第三次,汉娜第一次在电视直播的舞台上完美演唱了Maria,终于让所有人认识到她出色的声音特质和演唱功力;第四次,也是影片结尾,汉娜再一次演唱了Maria,在动人的旋律中,影片也完美地演绎了爱情和亲情的真谛。喜剧影片并不像其他类型电影那样有鲜明的影像特征和排他性的叙事结构,而诸如爱情片、动作片、黑帮片等其他类型电影为了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都在不断融入丰富的喜剧元素或喜剧桥段,因而对于喜剧电影来说,类型的杂糅是大势所趋。
六、韩国喜剧电影对国产喜剧电影的借鉴作用
韩国喜剧电影最大的特点便是类型的杂糅。可喜的是,我国的喜剧电影也开始在类型杂糅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07年,《疯狂的石头》开创了中国内地新派喜剧电影的热潮。《疯狂的石头》可以概括为“寻宝类型+黑色喜剧+民间语言”的组合。新派喜剧电影区别与冯小刚开创的内地“贺岁喜剧电影”的最大的特点便是类型的杂糅。虽然我国喜剧电影走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对比韩国喜剧电影,还是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改进的地方。韩国在实施电影分级制之后,喜剧电影的创作便以更加灵活的姿态出现在电影观众面前,如“爱情喜剧片”“政治喜剧片”“青春喜剧片”,等等,使得韩国喜剧的发展更加完备。
另外,韩国喜剧电影的生产机制已经十分成熟,在对于观众的号召力层面上,多是依靠电影本身的吸引力。与韩国喜剧电影相比,我国的喜剧电影更多的是依靠电影导演或是电影演员的“品牌效应”①,普通的喜剧电影如果没有明星或是名导,其票房号召力就很低,甚至很难进入院线。这种大明星大导演垄断的局面无形中给喜剧类型电影的开拓带来了障碍,不利于我国喜剧电影的发展。
注释:
① 张燕、:《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参考文献]
[1] 娄晓阳.韩碟――不可错过的韩国电影[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5.
喜剧电影范文3
喜剧是《人再囧途之泰囧》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什么是喜剧?《简明牛津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轻松、有趣,常常有讽刺特点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日常生活,而且伴有圆满的结局。(《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王志敏、陈晓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99页)这一定义清晰地指明了喜剧的内容与结构、情感与基调。可以说,《人再囧途之泰囧》包含了上述喜剧要素,并在创作上遵循商业的逻辑,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喜剧影片,其创作思路具有如下特点:
一、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
现实主义题材与主流价值观念回归是商业逻辑对《人再囧途之泰囧》创作的要求。电影的商品属性要求电影首先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剧中角色的设计体现了导演基于现实主义的考虑:由徐铮饰演的徐朗,是当代社会精英的代表,生活在成功的压力之下,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长期忽视亲情。而由王宝强饰演的葱油饼小贩王宝,则代表现实社会中的“草根”,尽管看起来愚蠢滑稽,却有难得的阳光与真诚。另外,由黄渤饰演的高博,作为徐朗的昔日同窗、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从人物类型上来说其与徐朗是一致的。故事围绕一个社会精英与一个草根之间的旅途“囧事”而展开,这一简单通俗的故事脉络是商业电影对“俗”的要求。
其次,商业电影还必须遵循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追求普世意义。通俗的电影故事固然需要“惊奇”的元素,但道德的稳定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霍加特说:“激情并不比稳定的家庭生活更有意思”。电影观众通常拥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标准、价值信仰,这尤其表现在以爱、快乐以及忠诚为基础建立起的婚姻与家庭中。(《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杨东篱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60页)
《人再囧途之泰囧》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推崇体现在剧中徐朗所经历的一个从 “追求物欲”到“反物欲”的转变过程上。物欲是普遍存在但却永远难以满足的。现实社会中,财富及享乐只是部分人的特权,妻儿、朋友的爱却是多数人可以拥有的。电影最后以徐朗放弃几个亿的合同,回归幸福家庭的选择来提示观众放下贪婪的“物欲”,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这种把因“物欲”而产生的矛盾纠纷诉诸于道德情感的力量,以推动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商业喜剧构建“美满结局”的秘密武器。美满结局符合中国观众对喜剧电影的心理预设,而《人再囧途之泰囧》这部“搞笑”喜剧也因积极正面、温暖人心的价值观念而得到观众的共鸣,发挥了商业喜剧片的正面效应。
此外,《人再囧途之泰囧》作为一部喜剧电影,其在遵循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也对其现实主义题材采用了喜剧的创作手法。当代中国社会对弱势群体普遍抱以同情的态度,因此该片对傻事蠢话不断的王宝予以情感上的关照,将其塑造成“傻得可爱”的正面形象。从喜剧艺术的角度看,葱油饼小贩王宝看似“不正常”,却有着社会上大多数“正常人”所没有的真诚善良;相反外表光鲜的徐朗与高博看似聪明,但却在金钱利益之中迷失自我,这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人再囧途之泰囧》以此方式批判物质金钱对人性的吞噬,引导观众破除追名逐利的魔咒。
二、悬疑与惊奇:巧妙的故事情节
《人再囧途之泰囧》之所以深受欢迎,首先在于它讲故事的能力与态度。优秀的剧本是电影的基础。而商业电影对故事逻辑的简单化诉求及对故事题材的生活化要求,是对电影编剧叙事能力的极大挑战。《人再囧途之泰囧》在此用了商业喜剧常用的叙事手法——悬疑与惊奇来组织电影的故事情节。
首先,设置悬念,揭开矛盾冲突。《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开头便设计了贯穿整部电影的悬念,即授权书最后花落谁家,然后沿着两条叙事主线展开:一条是徐朗与王宝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条是徐朗与高博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的冲突主要源于职业、身份差异而形成的语境差,其结果是双方的误解、不知情。后者的冲突则源于利益之争、情感危机。徐朗与高博在授权书的争夺过程中,分别对对方的目的、计划毫不知情,而观众却是清楚的。该剧以这种类似猜谜的叙述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制造各种因误会而产生的笑料。而在剧情冲突描述中,与推理片、侦探片讲究复杂的动机、严密的逻辑不同,《人再囧途之泰囧》借用偶发性事件,通过相关情节的组合构成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徐朗偶然间发现王宝身上夹带着高博暗自置入的跟踪器,加之先前各种巧合事件,徐朗误把王宝当成高博派来的奸细并与之决裂。这一场风波成为徐朗思想的转折点,推动故事的到来。
其次,《人再囧途之泰囧》大量地植入“惊奇”的元素,放大电影的眼球效应,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因题材缘故,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险情与“囧事”,如误闯黑市交易,徐朗遭毒蛇袭击等。但喜剧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总能“化险为夷”,且趣味无穷,让观众在安全的心理防护下纵情享受喜剧的乐趣。另外《人再囧途之泰囧》在讲究“俗”的同时,也追求梦幻与想象力,满足观众“幻想”、“猎奇”的观影心理,如独具特色的泰国风光、人妖表演、SPA等。另外,为了结尾不落俗套,范冰冰在片尾惊喜亮相,王宝与其拍照、做SPA的场景也成了本片的一大亮点。由于前文已有铺垫,王宝此刻“美梦成真”极富有喜感,也为这一公路喜剧片增添了浪漫气息。
影片的美满结局符合中国观众对贺岁喜剧电影的心理预期。故事结束之际,徐朗在电话中哽咽地向妻子道歉,两人最终含泪相拥、重修于好。这些“泪点”元素及电影所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念使《人再囧途之泰囧》区别于一般“纯搞笑”娱乐片。事实上,真正的喜剧绝非“无厘头”搞笑,俏皮话、笑料仅是其严肃主题的包装,反思与超越的意识才是喜剧之魂。从这层面上讲,《人再囧途之泰囧》所展现的喜剧意识与喜剧精神,代表着我国商业喜剧片在创作理念上的进步。但相较于欧美优秀的喜剧电影,我国商业喜剧电影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喜剧的包装:喜剧事件、幽默的台词和丰富的表情动作
喜剧是综合运用喜剧事件、具有幽默感的言辞和丰富的表情动作来包装反映这一时代主题的严肃题材,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启迪观众思考。喜剧的本质是具有反思与超越的意识。
《人再囧途之泰囧》实际上是把两个人之间的一段曲折的异国之旅加以喜剧包装,制作成一个充满趣味、适合大众口味的商业喜剧片。苏格拉底说,喜剧感是复杂的,它应是“与痛感”的混合。(修倜:《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建构》,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2期,转引自《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生理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不幸从来就是人类发笑的对象。(法国学者让·诺安在《笑的历史》里讲述了两个永恒的笑的主题:生理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不幸,出自《笑的历史》,(法)让·诺安著,果永毅、许崇山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77-81页)无独有偶,《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喜剧素材主要是徐朗与王宝的旅途遭遇,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接连不断的喜剧事件、幽默的台词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表情。
喜剧事件是由角色的出现及情节的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其喜剧效果的产生依赖于具体的叙事环境。(《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前揭,121页)它可以作为剧情中必不可少的连接点,也可以独立存在。前者如王宝在飞机上提出要与徐朗微博互粉,后者如徐朗三人误闯黑市。这些喜剧事件中的台词、动作本身都不能单独发挥幽默效应,但经巧妙的画面组合却能产生喜感。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台词是基于国内观众所熟悉的文化环境创作的,这些“接地气”的大“俗”话,配上演员恰当的肢体语言,给观众创造了最直接的幽默感。玛丽·道格拉斯在《认识的社会制约》中提出,一则笑话必须是不仅被理解为一则笑话,而且要被当作笑话来接受。(《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前揭,136页)“笑”只能与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言语相伴而生。(《理论与批评:电影的类型研究》,前揭,137页)《人再囧途之泰囧》中幽默的台词俯拾皆是,如“世界上最土的事情就是照相的时候比出剪刀手”;“我为了得到一个授权书,比他妈西天取经都难”。这些台词皆来自于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典故以及网络流行语,说明了喜剧电影只有贴近生活实际,符合观众的思维逻辑,才能达到喜剧效果。
喜剧电影范文4
关键词:喜剧电影 观众 刻板印象 认知同构
不同的电影类型观众的接受反应都是不同的。电影的叙事方式、影像风格会直接影响观众接受,当影片第一行字幕呈现,影像所营造的风格和气氛直接左右了观众以何种方式接受,倘若是艺术影片,观众会调整自我认知,以一种对待艺术的方式静观,而不会野蛮地要求影片符合自己的观赏要求。因为观众在观看一部影片时,事先即有选择权,他可以选择看某一部影片或某一种类型的影片,而不看另一部影片或某种类型电影。
当观众为娱乐而去选择观看一部“爆米花”电影时,却发现该片导演偏偏又想在影片中展现艺术才华,致使影片不时流露出艺术片的特点,譬如玩弄镜头语言,情节叙事支离破碎,或意欲表达十分隐晦高深的哲学思想等,在这样的情势下,观众必然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是一种抵制情绪,是在破坏了观众原审美期待和已经建构完型的认知基础上的对影片本身和观众的一种悖离。自然,这种分离的情形已然违背了影片和导演最初对观众的承诺,观众便会觉得受到欺骗了。因此,我们研究大陆喜剧电影必须要探讨观众对喜剧电影类型的态度和看法。
1.刻板印象
电影审美心理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是电影观众的审美经验。但何谓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就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观众观看国产喜剧电影必然会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因为国产喜剧这一特定的审美对象无论从它给观众形成的外在形式还是它所特有的结构和意义,都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影片,更区别于欧美和韩日的喜剧片。甚至观众从电影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故事很快就能判断出某一部电影是否是国产喜剧。所以国内观众在观看喜剧电影时,会不知不觉地形成对国产喜剧电影的一种印象,这种经过长期经验积累下来的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刻板印象。关于刻板印象,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为什么两组被试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所做出的评价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很简单,是人们对社会各类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类为凶狠、狡猾和顽固不化,而把他当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刻板效应实际就是一种心理定势。
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是一种类别化的简单知觉行为,所谓类别化“就是把一个物体、人物、动物、颜色或其他目标、或刺激放进一个群体——确定它是什么(它属于哪一类)”。 在类别化的认知过程中,我们的认知系统处于一种自动化状态,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这对我们认识复杂的世界很有帮助,它可以使我们快速有效地判断出我们视觉、听觉神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到底归属于我们已有认知的哪一部分,譬如当说到周星驰的电影时,我们即使没有看过某一部电影,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之前所看过的《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影片形成的某种印象来推测他的这部电影的风格。在同一类型的群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缩小这一类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转而更多地去注意它的同质性。在观影的过程中,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我们所处社会的文化氛围以及个人观影经历造成的。
2.认知同构
观众在看电影时往往习惯从个人的观影经历来推测影片的类型或某人物的类型,虽然在某些时候这种做法有失偏颇,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由思维定势造成的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譬如观众在看到宣传知道某部电影的主角是葛优,那他们自然就会联系到葛优之前扮演的一系列喜剧片,由此认定这部电影是喜剧片。同样的,由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导演的影片,国内难道还有人会认为是悲剧或是武侠片吗?
中国国产喜剧从早期的滑稽剧到近年来的贺岁片,虽然从形式到风格,从故事到内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近百年来的中国喜剧电影依然有很多共通性的地方。而人们从一开始看电影,看喜剧电影,无论是30年代的《王先生》系列,还是40年代的《三毛流浪记》、50年代的《五朵金花》、80年代的阿满系列、陈佩斯父子系列直至最近的冯小刚电影,其中一以贯之的本土特征和民族化的特点是无法抹杀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张文燕曾对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征做了相关研究 ,从动作形态、情节构成、空间、节奏、声音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特点,所概括的特点都是很明显的,普通电影观众虽然不能如此有条理地将这些特点叙述出来,但一旦说起这些特点观众还是会很快认可的。观众从心理就认为国产喜剧电影是某种样式的,可能具体的某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认识有某些不同之处,这是和个人的审美经验息息相关的。但是无论具体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一看到某部电影,人们还是很快确定它是否是国产喜剧电影。影片与影片的区别被大家淡化了,从而很快在某一部电影中找到共通的元素。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方面,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 从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长期使用媒介,受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认知图式,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认知结构网络。但在平时,除了当前活跃在意识范围内的认知图式外,大多数认知图式是沉入潜意识之中的,当面对新出现的媒介信息,需要进行需要和选择时,主体须主动从潜意识里提取足够的能同化新信息的认知图式,以此来填补一时出现的认知空缺。” 这种将陌生的信息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领域的做法,正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一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名词即:同化与顺应。依照皮亚杰自己的解释,“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虽然普通观众一眼看不出某部电影的独特之处,但凭借自身的经验知识,他们却很容易判断出某部电影的基本类型,对于这些普通观众来说,一部新上映的喜剧片被他们及时用自己的认知同化了,所剩下来的即是这部喜剧片最本质的特点了,这个特点就是,这是一部大陆的喜剧电影!
刻板印象的影响并没有到此结束,在观影过程中这种刻板印象就会通过选择性信息加工保持刻板印象,“我们的期望会使我们对目标对象的行为表现与在没有刻板印象的情况下应有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有时候这些不同的行为会引发目标对象做出一些证实我们期望的行为,这个恶性循环,一种称为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能够产生证明我们的‘实际的’行为。”
任何观众不仅是社会中个体的人,同时也是历史中的人。我们生活在当下,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瑞典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意识到这一情况,并将之称为集体无意识,虽然荣格本人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也常常含混不清,但概括起来,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的基础上,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他对此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海面上有很多个小岛,那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通常是不被自我承认的经验、思想、情感以及知觉,个人的冲突、未解决的道德焦虑和充满感情的思想也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个体无意识显然是和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到个人方可展开,但集体无意识的部分内容正如前文所述是比较恒定的,我们在探讨观众观影过程中审美心理之前,不能不考虑到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基础。正如朱栋霖先生所说:“这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制约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形成。富有体验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在具有深厚现实主义土壤的俄罗斯诞生,追求哲理思索的布莱希特的间隔化叙事体戏剧在素有理性传统的德国产生,声情并茂、载歌载舞的梅兰芳戏剧体系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形成,这些艺术事实都不是偶然产生的,都可以从他们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找到根源。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也许可以经缜密的研究用文学形式总结出来,但是它的真正形貌和内涵,却是任何抽象的文字、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它的真正的所在,是在千百万年的世代承袭中活在人们心头的东西,完全是活生生的千万年始终充满活力的文化灵魂。任何一代人都无法背弃它,无法与它决裂,这就是打上烙印的民族文化性格。”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美]斯蒂芬·沃切尔.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张文燕.浅析中国喜剧电影的形式特点.当代电影,2004
[4][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81
[5]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6][瑞士]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
[7][美]斯蒂芬·沃切尔.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喜剧电影范文5
一、许氏四杰雄霸天下
以七十年代最能代表香港喜剧电影特色的许氏兄弟的影片为例,七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演进,港人重利轻情的市民气息逐渐浓重,从电视台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的许冠文,联合兄弟许冠杰关注市民的现实生活,把握他们的世俗心态,从善意的角度将一系列处于弱势境遇中的小市民戏仿在银幕上,并在影像的丝丝缕缕之间,真正捕捉并描摹出了诸如《铁板烧》中被岳父妻子百般的丈夫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可爱又可气的市民形象。十多年间,《天才与》、《半斤八两》、《鸡同鸭讲》等许多影片陆续出炉,不仅屡创高票房纪录,掀起“市民喜剧”潮流;而且还呈现出了鲜明的“行业性”特征,单刀直入特定人群的市民品格,诸如《鬼马双星》中灰头土脸的赌徒、《半斤八两》中行为荒诞的私家侦探、《天才与》中贪婪欲念的医生杂工等。这种以“点”成“面”的喜剧创作,成为了香港喜剧电影的亮色,包括其代表作《鬼马双星》《摩登保镖》《半斤八两》,创造了当时香港影坛的票房纪录,风头之劲当时无人可出其右。风行这个时代的鬼马喜剧系列,古灵精怪之中跳脱了角色脸谱的特性,将社会喜剧电影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的电影一般都是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喜剧,遵循的完全是粤语喜剧的草根路线,故事的发生地点也都是真实的香港社会,而受众群也都是土生土长的香港观众。这类影片的主角无一不是具有人性弱点的特征,例如爱贪小便宜,好色和滑头等等。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个时期香港喜剧电影的典型特征。由许氏兄弟中的大哥许冠文创作的《鬼马双星》,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将电视剧搞笑桥段运用到电影中,并加快笑料的速度,鬼马喜剧的风格就此正式诞生。而与这鬼马相对应的,就是浓缩的香港民生的社会喜剧。他们将最沉重的问题,用最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嬉笑怒骂之中,张扬着逆境里求生存的香港精神。如在《半斤八两》中,许冠杰去公司应聘,老板将糖果盒打开递给许冠杰,可是每次当许冠杰准备伸手拿时,老板却将盖子合上,等手退后,又假惺惺的打开盒子。在另一场戏中,两个职员在厨房抢钱包的精彩段落,更是经典。此时身边的道具都成了打败对方的武器,从香肠到动物头骨,从锅勺到调味品,夸张荒诞的表现戏剧的同时,也展现了两个人底层身份的无奈和艰辛。在七十年代,都市打工者面对繁重的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没日没夜的奔波带来的是巨大的竞争。这一时代的影片,充分的反映了当时的香港社会背景环境[1]。
二、八十年代群雄逐鹿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此时期喜剧片仍旧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可见喜剧电影是香港观众最认可的类型电影之一。除了许氏兄弟之外,黄百鸣和高志森等人的出现,无疑使香港的喜剧电影更加辉煌。产量多,特点鲜明,商业化程度极高,纯香港电影兴起,本地都市生活成为此时期的主要创作题材,本土特色更加鲜明,既讨论了小市民的心态,也探讨了东西文化差异和共存,以及对家庭和亲情观念的问题等等。代表作有《富贵逼人》系列,它讲述了人物的发财梦,又不乏对时下快钱意识的批判和反思。影片主角镖叔际遇不佳,工作多年却仍旧是个小职员,而妻子沈殿霞希望通过买彩票来改变命运,三个女儿各自经常吵闹不堪,就在这时妻子买的彩票竟然中了头奖,却不料因此女儿遭到绑架,只好用中来的彩票换回女儿。这部影片重点张扬了钱财虽好,不及亲情可贵的传统道德观,在热闹搞笑中显得温馨感人。
三、星爷无厘头风格一统天下
八十年代末,不断修正自我、努力成为英雄的传统小人物,逐渐被自作自贱的反英雄小予所取代,这就是一九八八年《霹雳先锋》之后兴起的喜剧电影重要类型——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在一九九二年,香港票房的年度十大卖座影片中,周星驰占据了七部,并且包揽了票房榜前三名。在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一年,网络的兴起让周星驰步入了第二个巅峰期,大话西游和包揽七项大奖的少林足球使得周星驰在香港的地位无人能及。据说在香港只有两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名号带动票房,一位是巅峰时期的成龙,而另一位就是这位被称为喜剧之王的星爷,他将一个地域性词语发挥到了极致,这便是无厘头。
无厘头的本意是一个人无目的的无中心,莫名其妙,粗俗随意转嫁到喜剧电影之中,称之为“恶搞”。在这里以一部影片《国产凌凌漆》的开头为例,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做无厘头。周星驰在影片开始以一个杀猪屠夫的造型出现,穿的是破旧的背心,喝的却是马提尼酒。而饰演达文西的罗家英以弯腿奔跑的姿势出来,面向周星驰,完成了下面的对话。达文西:“阿漆”。零零漆:“闻西”。达文西:“我希望你叫我的全名达文西”。零零漆:“没有问题,文西”。达文西:“多谢”。零零漆:“不客气,文西”。这段对话如果要找出其意义,那肯定是徒劳的。但正是这无意义的对话,却使人摸不着头脑的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揭示出人物自身的荒谬矛盾。周星驰将现代社会的流行用语和时髦的动作随意地加入古装电影之中,这种反潮流的做法,既符合周星驰的风格,也吸引观众。他准确地把握港人恐惧未来、渴求宣泄的心理,以自嘲调侃的阿Q精神作为核心,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无足轻重的升斗小民,他们不论处于古代或现代通常不具备优秀的品行,或是街头无所事事、绞尽脑汁耍花样的痞子,或是厚颜、不择手段的无赖,多以反叛传统、自作聪明、调侃自讽作为标志,有意识地解构传统的为人之道,随之而来的是影片票房节节上升,屡登票房冠军宝座;九十年代以后更以后现代主义式文化渗透的影片《大话西游》为代表,在传统全新演绎的孙悟空、唐僧身上,勾勒出一道典型极致的无厘头小人物景观[2]。
四、新时期喜剧电影兴起原因及文化背景浅析
喜剧电影范文6
灰姑娘是格林童话中的一个爱情经典,之后便演变为“外貌、身份地位并不出众但是内心善良,并最终获得好归宿的女子”的代名词。她是对人们“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受众美好愿望的体现:男女二人一见钟情,但来自阶级差异、家族矛盾、父权意志、天灾人祸等外部条件的阻力禁止二人结合,最终二人冲破各种障碍而“结合”———生前结合或通过死亡来获得灵魂上的结合。[3]这种具有戏剧性的话题,本身就是电影制造噱头和艺术的绝好素材。《我的野蛮女老师》和《狼的诱惑》是“灰姑娘”题材爱情剧的典型代表。前者中的女主人公秀婉是一个不去上家教课就不能维持一家人生活的穷人,而她的家教对象却是开着豪车、住着洋房、整天无所事事不用担心前程的纨绔子弟,和“野蛮”系列女性的野蛮、霸道形象稍有不同的是,虽然片中的女主角秀婉也有动粗,但是是属于“被动”一类,权相宇扮演的男性角色吉鸿对秀婉先是不屑一顾,秀婉在忍无可忍之后才反客为主,事实上秀婉虽然是个“野蛮的老师”,但是绝对不是个野蛮的女人。最终两人在一出“正反合”的喜剧中握手言和并产生了爱情火花,秀婉的性格有其粗鲁的一面,但是其在电影中更多的是表现出了善良、纯真、热心的一面,双方最终摆脱地位的悬殊走在一起。后者亦如此,片中的女主角汉景其貌不扬、成绩不好、出生凄苦,却同时获得两大校园打架大王海源、泰成的青睐,从而引发了一场三角追逐恋爱。有人也许会说,这部剧里并没有体现阶级之间的差异,不能算是“灰姑娘”的爱情。其实不然,它是一部校园热血剧,在热血世界里,拳头取代了金钱成为地位的象征,两位打架高手不仅会打架,而且相貌英俊帅气,是校园女生争相追逐的对象。然而面对诸多的相貌更好、成绩更好、地位更高的女生,他们却选择了一个地位较低的女孩,这种独特的爱情追求就成为一个较吸引人的话题。此外,还有如《假如太阳从西边升起》等,无论剧情、故事背景怎么改变,这类女主人公都有温柔这个固定的特点。“灰姑娘”是爱情电影中的一个重要模板,影片尤其注重表现女性的主观意识和独立意识。
中国喜剧爱情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一)性格大胆,在爱情面前却又表现羞涩
喜剧爱情电影特别注重展现女性情绪与性格变化,展现女主人公内心情感历程。《绝世好Bra》《河东狮吼》《最强喜事》《独自等待》等都是最好的例证。《绝世好Bra》中由梁咏琪扮演的设计师Lena是一个有自信、有主见的女人,其上司Samantha(刘嘉玲扮演)更是如此。但是当她们分别与古天乐和刘青云饰演的男性角色坠入爱河之后,却表现出了女人的温柔、小鸟依人和羞涩。《河东狮吼》当年被誉为“中国的野蛮女友”,张柏芝所饰演的武艺高强、性格泼辣的镖局女子柳月娥和性格懦弱的小男人陈季常就是一种男女地位的反转。柳月娥也和全智贤一样,对男主角打骂相加,甚至不惜殴打男主角的一帮酒肉损友。但是在电影中,我们却也看到柳月娥对陈季常的情意绵绵,柳月娥嗲嗲地喊“老公”,等等。面对陈季常的爱情表白,柳月娥流露出的羞涩和掉下的眼泪,都表现出了这个外表强悍的大女人也有一颗敏感、温柔的心。《最强喜事》里由张柏芝扮演的简洁,是一个事业心强、性格开朗的女人,但是面对喜欢的男人却也表现得羞涩、郁郁寡欢。内地喜剧电影《独自等待》讲述的是陈文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陈文喜欢刘荣并大胆展开了追求,而陈文的“好哥们”李静却暗恋着他。这两个女人的性格不同,刘荣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野心,希望能在娱乐圈占得一席之地,但是面对陈文的追求和表白,在和陈文交往的日子里,刘荣并没有野蛮的特性,而是大胆中不乏羞涩、羞涩中又带风情;李静是一个性格颇为男性化的女孩,陈文就曾笑称李静是他的“好哥儿们”,就在这么一个活泼、野性的女子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她在陈文与刘荣交往之后的那种隐藏在心底的失落、在对陈文表白之后内心的慌乱和害羞,等等,在中国的爱情喜剧电影里似乎都形成了这么一个共识:即使女方再强势,最终都渴望男人的怀抱和肩膀,都呈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
(二)中国的“灰姑娘”
灰姑娘的故事有很多,其剧情的背景构建无外乎就是悬殊的家庭背景、阶级地位等,这在中国的“灰姑娘”系列电影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电影情节。但是中国的“灰姑娘”电影中,女主人公拥有自己的特点。以《吉星高照》和《新扎师妹》为例。前者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周润发饰演的阔少林宝生不甘婚姻受家族摆布而离家出走扮成一位杂工,和女主角阿玉偶遇后坠入爱河,并最终与阿玉排除万难走到一起。片中的阿玉被塑造成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是男人心中的“理想情人。”后者中的方丽娟是一个成绩很差、家庭背景一般、工作也并无成功之处的警察,和电影中的男主角、黑社会组织接班人———区海文相比,简直是不同世界的人,然而就这么两个人,在命运的安排下机缘巧合最终走在一起,方丽娟是一个性格特点很平庸的人,没有突出的亮点,但是她的善良感动并吸引了祖,并为自己收获了一份珍贵的爱情。
中韩喜剧爱情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从中、韩两国喜剧爱情电影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形象具有一定的不同。韩国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比较鲜明,都表现出了较强的女性意识和开放思想。以《我的野蛮女友》和《河东狮吼》为例,全智贤的野蛮是“蛮不讲理”的,她为了试试河水有多深而把牵牛一脚踹进水里看他半死不活地挣扎,她因为自己的脚疼而逼迫牵牛和他换鞋;柳月娥则不同,柳月娥对丈夫的责骂多是因为丈夫寻花问柳,但是面对陈季常,她其实仍然是温柔的,她为陈季常醒酒、按摩,打理陈季常的起居,她不遵从“三从四德”“出嫁从夫”的那一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是她的性格里又有小女人的温柔一面。同韩国“极尽野蛮之能事”不同,中国即使在表现野蛮这一主题上,仍然不忘反映女性的温柔、小鸟依人;和韩国的开放思想相比,中国在喜剧爱情电影上仍然无法走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灰姑娘的主题上,韩国电影表现了一种爱情的盲目性,女主人公没有出众的外貌,没有能配得上富豪夫人身份的学识和优点,只是够善良、够热心,导演通过这种夸张式的悬殊对比,来加大电影的戏剧性;中国的则不太一样,许多灰姑娘式的电影里,女子不仅善良、热心,还温柔、体贴、智慧与美貌并重,即使是《新扎师妹》里的方丽娟,其成功的卧底经历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这主要是反映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思想:虽然我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不如你,但是美貌和智慧足以弥足这一缺陷。中韩双方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造就了两国爱情电影女主人公形象表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