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1
我叫XX,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追求卓越,奉献青春,这个话题,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甘于奉献,点燃烈火青春》。
让青春烈火燃烧永恒,让生命闪电划过天边,用所有热情换回时间,让年轻的梦没有终点!我非常欣赏《烈火青春》里面的这段话,并一直用它激励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认为,青春就应该燃烧,发出亮光才有价值!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既然这样,我不愿腐朽,也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在座的朋友们!你们愿意吗?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当然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答案只有两个字,奉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不付出、不创造、不追求,这样的青春必然在似水年华中渐渐老去,回首过往,没有痕迹,没有追忆,人生四处弥漫着叹息。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古往今来,有无数能人志士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就已经成就了不朽的人生,在这里我来不及一一列举。可是,有一个人的名字我却不能不提,他是我们永远的学习榜样,一个最平凡最无私也是最伟大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吗?这个传奇人物就是雷锋,他告诫我们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自己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2
为人立传,难;为诗人立传,更难。
以我的理解,诗人的传记,无外乎两种作法:或以史料研究为主,须建立在资料广泛搜集的基础上,事无巨细地记录其生平,做到翔实与真实并重;或侧重于诗歌本身的评论,结合纵向的文化渊源与横向的文化生态,给予相应定位与评价。但这两种写法,无疑都分离了人与作品的关系,切断了作者与作品的之间的息息相通的脐带。
而本书则采用了“以诗证人、以人解诗”的写法,人诗合一。在作者的笔下,诗歌接通了生命的血脉,浓郁的青春气息混合着生存本身的焦迫,物质的挤压,理想的幻灭,爱情的重创,追随着英雄主义的八十年代落寞的挽歌,最终隐遁在历史深邃的暗道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子生平的立体呈现,还有命运的日晷在诗人内心投射的阴影。
这种写法,当然不是偶然的兴之所至。作者说:“我读一本诗集,必须找到这个诗人的传记。我不承认诗与人是分离的,一个没有生活理念的人,不可能有独到的诗歌;我甚至极端地认为,人比诗更重要。这也是萨特的《论艺术》把作品与经历结合起来评价的方法影响我的原因。”我想,正是这样的观念,构成了写作此书的契机。
海子的辞世,距今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有关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而他倾注了心血的长诗,也至今仍未获得广泛认同。另外,关于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定位也一直没有公论。阅读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海子的生活历程、写作过程、思想嬗变以及相互关系,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观照海子诗歌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自己所擅长的诗歌技术层面的分析――这对诗人边建松来说,是多么游刃有余――他揭示了海子所倾心的农耕文明、原始主义、神秘主义,揭示了海子由文化诗与体验诗构成的两大诗歌主线,揭示了海子由“实体”到“民间主题”到“集体仪式”到“元素”的写作历程,从而揭示了海子为什么与中国现代化的母题格格不入的根源。作者认为海子是一位“文化诗人”和“生命诗人”,引人深思。
西川对作者说:“写完这本书,可以了结你的一桩心愿。”是啊,对于热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意气相投、气血相通的诗人的致敬,也是对开阔生命的礼赞和求索。
《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
作者:边建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6元
浙江诗人边建松的新作《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本解读海子及其诗歌的专著,书中有大量精辟独到的分析和探讨,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诗人存在的印迹。作者在写作这本诗传的过程中,花了大量心血,寻访联系海子生前的同仁亲友,收集相关资料,努力还原海子的生活经历、写作衍进和思想嬗变。《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是一部独具价值的人物传记。
《和学生一起读诗》
作者:余文浩 海天出版社出版 定价:22.5元
《和学生一起读诗》是作为中学老师的诗人在中学课堂上进行新诗阅读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拆除新诗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藩篱所做的一种努力;通过作者的诗歌教育实践表明,当代诗歌是受到中学生热爱的,中学生需要接受新诗的美的熏陶和教育,青春如诗,诗如青春。
《大地红》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3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一在地球的日子里
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
如蝗虫掠过庄稼
我们的梦,把自己惊醒
同一天,同一个梦里,没有星星
夜漫长,梦无多,披衣立
锿灯下
将灵魂订集成册
在装祯的缝合中睡去
宇宙的早晨
千百万个太阳升起
星际花 凄艳、端庄、秀丽
摘一朵幽蓝的花
走进星系墓地
走近银河系
回忆起,我们在时间时代的一些人、情、事、物
在太阳系
在地球的日子里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二山紧连着海,海紧连着山,
五大洲各国山水相连。
同踩一个地球,同顶一片天,
六十亿人口命运相关。
塘里的青蛙,堂前的紫燕,
决定亿万亩良田的丰欠。
南极的臭氧,北极的冰川,
关乎千万种生命的危安。
看宇宙茫茫,数繁星点点,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你保护环境,我节约资源,
把完好的地球留给明天。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三给地球母亲的安慰,
应该是明澈的蓝天白云;
应该是翠绿的山岗草原;
应该是鲜活的清流碧海;
应该是丰硕的资源物产。
给地球母亲良好的祝愿吧,
生态平衡,景象丰润;
环境优美,健康发展;
活力充溢,青春常在;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四今天,4月22日,
是全人类的反思日;
是全人类的忏悔日;
是全人类的觉醒日;
是全人类的行动日!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只有一个母亲。
地球母亲养育了万物,
万物在地球母亲的怀抱里生长。
我们,岂能让母亲遭难;
我们,岂能让母亲哭泣!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人类的文明;
保护母亲,
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
救救地球母亲吧!
多节约一份珍贵的资源;
多保护一个人类的动物朋友;
多开展一次绿色环保行动;
多打造一片和谐生态环境!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五4月22日,
是地球母亲的生日。
每逢这一天,
地球儿女应该献上鲜花,
应该添上祝福。
然而,儿女们却看见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一个个城市的烟雾滚滚升腾,
那是地球母亲的额角愁云密布;
一片片森林慢慢消失,
那是地球母亲的鬓发伤心脱落;
一顷顷田地渐渐干旱,
那是地球母亲的肌肤在忍受龟裂;
一座座冰山悄悄融化,
那是地球母亲的泪珠在痛苦地下滴!
…………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六若仙人掌也能一望无际
沙漠就能成为绿洲
若人类不以文明自居
野蛮的我们
就不会让河流浓妆艳抹
廉价香水熏死了房客
不会让北极熊离家出走
踩着冰块去浪迹天涯
不会去想着掰大象的牙
因为野蛮的我们
懂得敬畏
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语言
便忘记了代代相传的训言
野蛮比文明更高贵
关于世界地球日的诗歌七地球 母亲
宇宙中 你
是我们生存的唯一
我们所有的所有
都来源于你
而你的青发
已寥寥无几
你河流的脉搏
已频繁 间息
地球 母亲
我们 我们无休止地增长 庞大
而你显得
越发的瘦小
你面对肆虐的榨取和污染
而精神无常
你面对劣势的延伸和枯黄
即将匮竭无力
地球 母亲
你已严重缺血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4
干净整洁的小木屋散发着松木小屋特有的芳香。屋里没有佣人,时间仿佛早已从这个空间淡出。
夕阳的余晖涂抹的窗下,坐着一位银发的老妇人,岁月凋谢了她如花的美貌,却使她高贵的气质更像经过长久打磨的璞玉,那份慈爱与安详,只有她那样的老妇人才有。
老人睡意沉沉地在炉火边打盹,打盹的老人想起了从前那些清晰得比什么都模糊的往事,逝去的岁月,像永远无法靠岸的渡口。她想起了威廉・巴特勒・叶芝,也就是在这样温馨的炉火边,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向她求婚。
那时他多么英俊啊,微卷的褐色头发,飘扬的鬓角,黑色的眼影,两个传神的眼眸时时闪烁着诗歌般轻盈、深邃的灵光:他把诗歌作为向世界表白某种真诚的工具,他是爱尔兰的水土养育出来的、正宗的爱尔兰诗人,他用诗歌审阅爱尔兰这个民族的命运。
从第一次见到她开始,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他为她写诗,写了很多关于爱情的诗。那些诗后来被编辑进一本本诗集,而他几乎每一本都在签上自己的名字以后,送给了她。
老人慢慢起身,走到书架前。他的诗集在书架的最右侧。她翻到那首《当你老了》,她用爱尔兰最纯正的声音读道:
当你老了,白发苍苍,睡意朦胧,
在炉前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吟咏,梦见你当年的双眼,
那柔美的光芒与青幽的晕影;
多少人爱过你的美丽,
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
假意,或者真情,
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当你佝偻着,在灼热的炉栅边,
你将轻轻诉说,带着一丝伤感,
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
在密密星群里埋藏着他的赧颜。
这首诗,没有纵横激荡的狂嚎,没有热血沸腾的激动,像一支幽雅舒缓的小夜曲,将爱的忧伤、爱的永恒,真挚地、轻轻地诉说。写这首诗的时候,叶芝才二十九岁。那是一个爱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情侣的味道。
要说她不为他的执著动心,那是假的。但她知道,不能爱他。她是个演员,同时又是一个革命者,她同情饱受英裔欺压的爱尔兰人民,她正投身于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她没有选择他――一个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来自不同层面的爱,但只有拥有一份的权利,其他的,则能像名画一样在记忆中珍藏。
后来,与她并肩战斗二十三年的丈夫麦克布莱德少校牺牲的时候,叶芝来了,手里握着凭吊丈夫的白花和一枝专门给她的红玫瑰。相互打量对方的时候,彼此都已银发苍苍。
他说:“我现在还爱你,爱你朝圣者的灵魂。你是我爱情的信仰,你是我创作的力量源泉,你是我理想的象征。”
他们互相微笑着向对方问好,似乎又回到了二十三年前,积攒了一辈子的爱,像给对方活下去的信心和理由一样,深深地拥抱在一起,然后在一句“始终有人惦记着你”的话中,微笑着离开对方。
想到这里,老人重复吟咏着那朴素而脱俗、充满悲怆意味的诗歌:“多少人爱过你的美丽,爱过你欢乐而迷人的青春,假意,或者真情,唯独一人爱过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老人反复吟咏着,仿佛二十九岁的叶芝又回到她的面前,英俊的脸膛,微卷的褐色头发,飘扬的鬓角,黑色的眼影,两个传神的眼眸闪烁着诗歌般轻盈、深邃的灵光……
炉火也燃烧得正旺,好似当年。一切爱与恋的情愫都远远地消逝了,却又似乎在夕阳照耀下的回眸中,走向永恒。老人的小木屋浸沉在这种永恒里。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5
海子被写尽了谈完了便成神话,热爱海子的人很多,包括我自己,深爱着海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求学。求的是中文文学之类的学,有点虔诚有点神经质,算半个文学青年半个混混级人物。那时候圈子里谁都可以成为好朋友,前提是谈海子,对海子的熟悉对海子诗歌的理解,在每日关于海子的话题里便成为知己了。
那时候我听大家谈,听大家朗诵海子的《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听得懂了,或者根本就不懂。我看谢冕、西川、骆一禾或苇岸写海子的文章,慢慢就喜欢了海子。我开始读他的诗,追随他的足迹,一段时期,我成了海子尘世的影子。海子让我走进一个飞翔翩翩的世界,我徜徉在他童年幻想中的梦境之河,走在他洒满阳光飘着花香的五月麦地,感受他笔下草原古老而清新的风和秋天丰收的果实,我看到牧羊小姑娘温暖无邪的微笑
从他的诗中,寻找明净,澄澈和悠远。
我在北师大读的作家班,牛汉、任洪渊、王家新常在诗歌课给我们讲诗歌,他们都会谈起海子。我们比较喜欢西川的课,他是海子北大同学,诗歌的兄弟和挚友。人长得俊雅深沉,说话也有趣味力量。最重要的他讲起海子,必会绘声绘色谈一阵,海子的趣事海子的性情,然后用他浑厚的男中音读海子。“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西川沉于一种诵读,带着七分的情绪,很有感染力。我们可以感觉他眼里盈了绿水,诗人内心肯定装了很多的东西。
我心中已是有了“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以后,我参加过关于纪念海子的诗歌朗诵会,也看了大量朗诵海子诗歌的视频。诗人也好,专业朗诵家也好,我没有了那种震撼和感觉,我也只有了“天空一无所有”。
倒是在凤凰中文台看海子母亲读海子的诗,这位没有太多文化的农村女性,普通话也实在太普通,但读得非常诗性诗意。“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女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她的声音和神态一直在我脑里,让我感到了麦地的光芒和情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亚洲铜这首诗挂在嘴上,神情一如海子母亲的庄重。我以为她是真正理解这一片黄土地,理解和痛惜他的儿子的。也许她就是一首诗,一片麦地,因此才有了诗歌的儿子。
海子死时25岁,也许死才能成就海子,成就一首伟大的诗,也成就他的麦地和姐姐,让他得以涅槃与升华。让我们记得安徽怀宁的高河,也是埋葬我们的地方。
海子生前太孤单,也太绝望。
诚如西川所说,海子的生活缺少一双有力的大手,没人把他从铁轨上拉出来,他的肉体终是在火车轮下分裂。
海子死于1989年3月26日,至今22年,我认定他22岁。
如果不是山海关他的卧轨,不会有这么多人谈论海子,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海子。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将少却一段光彩和传奇。
最先预见海子将成为时代神话的是西川。我想,如果不是一个群体的不懈努力造神,海子也难有今日的荣耀,他的村庄和麦地也难有这金色的阳光。
尽管海子作为时代或诗歌的精神和象征,死亡的诗人使他的诗歌和灵魂永恒。他是幸运的,但我们应该看到,海子死后,我们的诗歌没有太多的幸运,我们的诗人也没有多幸运。同样,有着很多优秀或不优秀的诗者,他们跟海子生前一样,落寞、伤情,他们已自杀或准备着自杀。但是,他们再难有海子的幸运。
精神总是被嘲讽的,诗歌尤甚,诗人尤甚。
我常想,假如海子不死,这个世界能包容他吗,这个冷硬的社会能认同他吗?
这功利的人类很难放过他,尴尬和寂寞将伴随他一生。
海子是单纯的,干净的,诗人的心灵是高贵的。他在诗歌的道路走得很深很远,他忽视或无力于生活中的物性。
人总是世俗的、市侩的。海子来自农业,经济拮据。他尚算五官齐整,但不修边幅,头发凌乱,衣着寒酸。他个子矮小,干瘦,谈不上精干性感。他整天沉浸于诗歌哲学而心远于生活,没有太多的生存技巧。他的宿舍时常凌乱狼藉,散发着一股馊味。海子经常受着排剂和歧视,他无法适应那里的环境,又无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是的,他曾想过离开,到海南或那个地方。他不愿象别人一样勾心斗角毫厘必争,无意鸡毛蒜皮的计较。而任何一个群体难免吱吱歪歪,不愿做生活中的小人,便必被小人当作小人。除非你象俞心樵所说的,只有巨人,才会知道我是巨人。他的不屑便成了他的偏颇,这是世俗庸众大爷们无法容忍的。
这个从乡村中走来孩子,依然农民的质朴。他渴望城市光芒的照耀,却在这个城市中找不到一把椅子。他无所适从地猫在客厅里,不知道主人要对他如何的客气?他缺乏友谊,茫然爱情,他渴望“有一所房子,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但是他土老帽又囊中羞涩,性格内向,很难赢得女性的青睐。在他的诗歌中,很多质询拷问,他是无奈的伤感的。处于青春骚动的他,难免有着性压抑的苦闷,他甚至羞于看一眼美女的裙子。他象我所处在的伶心岛一样,黑海恶浪,遍布蛇蝎。他恐惧,痛苦而又无奈。他孤独成“王”,自封为太阳,并要成为太阳进入太阳。这些无疑宽阔了他的内心也拓展了他的诗歌,让他走火入魔而具了神性,走向无限。
在生活和诗歌中,他颠沛流离,无家可归。他伤心痛绝,无力握住一滴眼泪。象西楚霸王,孤苦绝望,唯有一戮。海子,这个以诗歌为王的“王”者,最后把自己推上断头台。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要说我一无所有/不要说我两手空空”他贫穷、孤独,家徒四壁。他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不会跳舞,不会游泳,不会骑自行车。他每天在单调的读书写作中度过,他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不能融入一滩浊水,共同进退,必须会导致更多的压力。这使得他惶恐、敏感。他躲进小楼成一统,将他心中的纯粹和激情,一心地用于创作中。“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青稞只属于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姐姐令我落泪。诗人走向孤独,走向无以复加的疼痛,漫入无边无际的酸楚。这世,果然便容不了一颗纯洁而浪漫的灵魂。
海子的诗是激烈的,由一个乡村水质的温和,而在幽暗阴霾的包围里化为烈火。他在心慌害怕里放弃了诗歌中的母性、水质的柔情而转向了父性火质,象老夫子一样让诗歌构成他的城堡和利器,在暗世燃起烈焰。他不胜孤寂而自虐,当黑夜从大地上升起,他的大火便有了迦太基女王狄多自焚的况味,他抵达自戮。生命得以极致,丰收后,大地一片荒凉。
我读过海子大量的诗,他的内心深处是广阔的有着太多的奥义隐秘,难以进入。但他的诗歌也有着很多的局促和急迫,我们可以从他生活的状态和他生活了15年的农村找寻源头。我也读过很多写他的传记,觉得里面有太多误读。然而我能读懂他的宽阔吗?我常常拿着一本《海子诗选》在海边和野山上哭读。“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在蓝色的月光下/飞翔的是我/感觉到心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辰/醉倒在地,头举着王冠/头举着五月的麦地/举着故乡晕眩的屋顶/或是星空,醉倒在大地上/大地,你先我而醉/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我要扶住你大地”我也和海子一样亲近了大地,与土地与海子痛饮共醉。仰望夜空,心底里有了两分浪漫三分诗意。而对了这落花流水的缤纷世界,我一阵沮丧。
海子一生,活在诗歌和孤单中,这世界没有给他一丝的暖意。他像尼采一样,陷入酒神式的自我狂欢,空虚得无法自拨。
关于青春的诗歌范文6
纳雍,其实我并不熟悉,开始只是听我的学生说过。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毕节纳雍的,他们常常向我推销其家乡如何的美好,那里的文化如何之深厚,是贵州的“诗歌之乡”,让我的思维开始滋生出纳雍地理概念。而真正了解纳雍,却是我读罢《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之后,我才有了真正认识。诗乡名副其实,诗歌羽化成为了纳雍的文化符号。在文化或者精神层面上,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歌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延续。吕进先生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表现一个地方文化与文明的标尺。《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大展的前言里说:“纳雍的好诗人很多,纳雍的好诗歌很多,但版面有限,仅推出了17人的诗歌!”让我们只能从少量的海水中去看大海。从这次大展里,我们看到了纳雍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年龄段诗人的作品。每个年龄段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作倾向,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反映特定年龄阶段的书写模式与文化认同,让人窥探到纳雍新诗歌的全貌:50后是基础,60后是主打,70后是中坚,80后是希望。不同年代的诗人共同经营着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彰显一个地域文学的繁荣。
在大展里,50后的诗人仅段扬1人。段扬的诗歌应该属于新格律诗的范畴,传统的诗歌美学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些“现代诗经”的味道。如《你猜不到那是我》:“在你经过的路旁/我愿变成小花一朵/让你欣赏它的美丽/却猜不到那就是我//在你遐想的夜晚/我愿变成流星一颗/让你赞美它的璀璨//却猜不到那就是我……”从中看出一种古典的美。在他的《延续美丽》《想我的时候》等篇什里都体现着这一创作倾向。60后的诗人占了11人,分别是陈绍陟、居一、空空、田庆中、西篱、睁眠、姜方、罗俊荣、王家洋、平镛、龚红梅,形成了强势的诗人阵容。可见,60后,是纳雍诗人的主体,是纳雍最有实力的诗人群体。吕进先生曾经在近年的一次华文诗歌论坛上断言:中国诗坛已经进入了60后的时代,因为这些诗人已经成为了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从展出的纳雍诗人和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纳雍也不例外。陈绍陟的诗歌有一种地域文化精神气韵,地域书写中带着强烈的现代符号。比如《西部大书》就是佐证:“荒漠。季风。狼。是否一只大鹰/高悬于天?灼热自翼而退,如海潮/凉风吟成蛇体/漫如晚雪,行人归宿……”新奇的诗歌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想象能力。组诗《还乡》表现了作者的家园意识。该组诗里的《就是这条山路》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神经:“这条山路,父亲已经陌生了/尽管山上仍然吹着三十年前的南风/――那么/父亲,我们就顺着杜鹃花林走/一路倾听山泉的声音吧。”山路作为诗歌的具象同时又是诗歌的意象。很多从山路走出来的人,当他们离开山路的时候,山路已经从他们的视野中逐渐的淡去。而陈绍陟却没有忘记自己走过的山路,从中展示出一种浓浓的怀乡情结。还有书写贵州土著民族的《穿青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关怀意识,给读者传达了《土人》刀耕火种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的历史进程,有一定民族史诗的创作倾向。居一是一位具有地域创作理念的诗人,他的诗歌包含了两个创作层面的题材,一部分是乡土的诗歌,另一部分是写自己远离故土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或者统称为过去现在时。前者包括《水西的忧伤》《向一粒苦荞跪拜》《致父亲》等,特别是他的《致父亲》:“写了一辈子诗词才发现/你是一首不讲究格律的古韵/只剩下尾联两句。垂垂老矣/就像瀑布摔到悬崖底下/才从梦中惊醒……”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才知父母恩。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延续在他的诗歌里。后者包括《深圳情绪》(1―6号作品)《小小的肉体》《听雪》等,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和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空空的诗歌主要表现生命的情绪和思考的场景,比如《八月还乡》《一种精神》、《落日》《南方》《人之高原》《追忆死亡》等。《落日》里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一片小小的碎玻璃上/我看见英雄的眼睛/仿佛一块青春的琥珀/在时间中闪闪发光。”同时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情结。田庆中的诗歌自然朴实,其中还不乏诗歌的空灵,如《重返贵阳》《在总溪河》《月夜》《冬夜》《空酒瓶》等。我们以《空酒瓶》为例证:“我手中有一只空酒瓶/空酒瓶里装满了眼泪/一种更加醉人的液体//燕儿/如果你把自己装进酒瓶/我便永生永世/只痛饮你。”空酒瓶里装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装着很多人的无奈和秘密。西篱是比较熟悉的女诗人,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在《花溪》文学月刊读到过她的诗歌和散文。我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并不知道她是纳雍人。她的诗歌清丽婉约,往往表现的是一细微的生命状态。如《梦歌》《我的心在秋季醒来》《暮色如同回忆》《父亲》《随水而来》等,小题材写出了大诗歌。小处着眼,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思考,给人的心灵吹来了一阵清清的风。《梦歌》就是比较典型的:“头挨着头/肩暖着肩/呼吸平和/眼含光明/那是一个多么喧闹的雨季//望着我们想的地方/像两朵花一样/湿漉漉思想/在眼睫间/偶尔闪动……”在她的诗歌里可以听见一种心灵的低语,内心世界的流露。睁眠诗歌里的使命意识比较浓厚。比如《献诗》《怀乡诗篇》《端阳》《有关麦子》《纳雍》等等。我曾经在不少的文字里断言:故乡或者家乡是不少诗人写作的起点,也是不少诗人诗歌创作的高点,甚至是某些诗人或者作家终身的创作主题。睁眠的诗歌创作就存在着这种创作的状态。《献诗》之一就能阐释这一倾向:“现在,我必然以诗歌接近草本/让心深入民间/在穷门小户中也平静地驻扎下来/成为苦水一侧的食物和煤块/替他们的忧伤流泪……”在这几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使命意识。姜方的诗歌比较清新,语言朴素,以小诗见长。像《秋天的路上》《春鸟》《盛满鸟声的脚窝》《当堂作文》《有诗袭来》等,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瞬间采撷诗意,每首诗歌比较短小,很少超过20行的,但是每首诗歌比较精致,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秋天的路上》中的几句:“秋天的路上/我将自己匆匆收割了/又匆匆挂在/另一棵树上。”写诗不容易,但是写好小诗更不容易。因为小诗中蕴涵了不少生命信息和作者的思想。罗俊荣的诗歌表现的是来自震动心灵的诗歌意向,总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出口,表达自己主观情感,在传统的诗歌语言中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文本表达,比如《今夜》里的一节:“今夜/我不会再说话/任滴血的灵魂/为一支流泪的蜡烛/寻找安生的土地。”王家洋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朴实的诗风,有一种生活的历史穿透力,真诚中饱含了自己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我比较推崇他的“新乡村歌”。比如《怀念村庄》《犁》《献给父亲》等。《怀念村庄》就是可以证明:“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怀念村庄/怀念烈日下的那片云朵。”诗里充满着灵气他的诗歌里,父亲这个形象多次的出现,表明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情与感恩。当然,他的爱情诗也写得不错,如《给阿丽》:“我不想回去/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平静的内心/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移进屋内//阿丽,您弱小的身子/让我想起一支蜡烛/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像一支爱情的午夜插曲,飘荡在人的心里。平镛的诗歌有一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容传统和现代为一炉,比如《果实》《认识黑夜》。《果实》里这几句诗歌比较精彩:“我羞涩于秋天/明月在家园的枝头且歌且舞/果实的声音四处飘逸/于风起处。”诗歌里的通感用得比较到位。龚红梅的诗像一支乡村的双簧管的演奏,揭示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用心,注视你们》、《阿梅》、《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里的几句诗就可以凸现诗人爱情追求:“我的爱人,站在公路那边/御风而至/以春天的温度/深入我的胸腔清点我的积蓄/还有一指之遥/就可触及心脏/为爱情跳动的节奏……”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女诗人林子的著名情诗《给他》。
在大展里,70后的有2位,分别是吴艳林、陈炜。关于70后这种提法,诗歌界一直存在一种观念:游离60后和80后之间的过渡代,70后常常是被人忽视的群体。吴艳林的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打量着生活,反映了一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独语姿态。如《周末,我成了一条鱼》《逃离与亲近》《那些事情》等。听听《逃离与亲近》里倾诉吧:“如果愿意/允许拉上你的手/就让我们/在今夜出发吧/你看月光落在雪峰/该有多么好/漂浮的云朵/那是梦的天使……”不难看出,女性内心的个体流露,婉约里甚至几分的凄清。陈炜的诗歌关注现实,诗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如《儿子》《退房》《伤害》等。如《儿子》:“未来是一副没有翻开的底牌/选择比难产的分娩还要阵痛/没有选择/成了最容易的选择。”诗句里仿佛是在撕碎着传统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诗歌应该是永远的语言艺术,这在两位70后诗人里得到诠释。
80后在大展里有3位,闵云霄、周泓洁和徐源。虽然都是80后的小青年,但是他们的诗风也完全不同。闵云霄的诗歌具有80后的那种独特的思考,语体上有自己的个性。如《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冬天从你的夜晚降临》《献词:灿烂的菊或歌唱》等,单是诗的标题就让人看到与众不同。试读《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的几句:“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是/多么容易的事呵!柔软的小山/和我们纠缠不清并疯狂蠕动/润如酥的小雨在认认真真/清洗我们的天街。亲爱的:/小河已经暴洪了,袭卷我们一春一夜的/疼痛与疲惫。布谷鸟一声声撕心咧叫后/春天已经在我们的怀里降临。”可见,闵云霄和大多数的80后一样,注重语体的革新。在周泓洁的《时光,时光》组诗里,写了1988,2008,2010这三个时间点。也许,这三个时间点,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诗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表现了80后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或者借鉴写作模式。在《1988,启蒙老师的粉笔灰》中写到:“掬一捧启蒙老师的粉笔灰/1998,顽皮成园丁的桃李/我说那些细腻的颗粒像一具具尸体/老师说像泥土中种子的养分。”有人认为,诗歌就是撕碎传统的语言或者对传统语言的彻底颠覆。80后的诗人也不例外。他们大多是这一观点的语体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徐源的诗歌是写实的,乡村意蕴在他的诗歌成为主格调。在80后诗人中这是比较少见的。如《村居有感》《童年洗澡的小河》《焊接竹子的人》《姐姐》等。《村居有感》里对乡村传统物事的书写:“我在乡村里,爱上了这些事物/老牛的哞叫,无限延长/直到黄昏漫过每一块开满油菜花的田地/月亮一挂在院子的篱笆上/就只剩下风从竹叶上,悄悄走过了……”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物事的现代书写。80后有80后的书写方式,作为评论者,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我比较推崇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