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的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雪节气的谚语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1

继续浇灌冬小麦,地未封牢能耕掘。

大白菜要抓紧砍,菠菜小葱风障遮,

大小冬棚精细管,现蕾开花把果结。

冬季积肥要开展,地壮粮丰囤加茓。

植树造林继续搞,果树抓紧来剪截。

牛驴骡马喂养好,冬季不能把膘跌。

农家副业要大搞,就地取材用不竭,

油房粉房豆腐房,赚钱养猪庄稼邪(长),

苇蒲绵槐搞条编,技术简单容易学。

鱼塘藕塘看管好,江河打鱼分季节,

春打黄昏冬五更,浑水白天清水夜。

河北:“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是农民朋友对小雪节气时下雪的赞扬,此时的雪水能抗旱防寒。

山东:“小雪收葱,不收就空。萝卜白菜,收藏窖中。小麦冬灌,保墒防冻。植树造林,采集树种。改造涝洼,治水治岭。水利配套,修渠打井。”

河南:“立冬小雪,抓紧冬耕。结合复播,增加收成。土地深翻,加厚土层。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长江中下游

小雪期间,长江中下游开始进入冬季,部分地区可见初霜。但初雪来得迟,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这一地区在小雪节气期间开始了小麦、油菜的田间管理,并开始积肥。

江苏:“立冬下麦迟,小雪搞积肥。”

上海、浙江:“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华 南

福建、广东:小雪期间地里仍有庄稼,有谚语可查。福建当地有:“小雪点青稻”的说法,青稻指的是晚稻。广东则有:“小雪满田红”,大雪满田空”,这里所谓的红,不是指红颜色,而是指农活多,此时开始收获晚稻,播种小麦。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

1.2015小雪节气的民间谚语

2.2015关于小雪的谚语最新

3.关于春天六个节气的谚语汇总

4.各地关于小雪的谚语锦集

5.各地关于二十四节气歌谚语大全

6.小雪节气关于农事的农谚【汇总】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研究

职业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已经上升到了高等层次,身负重任。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科技型以及应用型人才为主,讲求招收――培养――管理――教育――服务之路线,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然而,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学习的发展,但是职业院校在教育职能上存在先天的有限性,不能与较正规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相提并论。因此,学校应注意考虑,以便为解决问题提出根本途径。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不够合理。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为主,在教育的改革上大多针对技术型人才的方向出发,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要,把社会的实际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也适应了社会的变革。但是,虽然做得如此缜密,却还是存在相应的问题,在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评估、技术标准方面还有些不足。

第一,很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的管理上仍然坚持传统的内部教学模式,“开放的中国,开放的学校,开放的教育,开放的行政化管理”与学校张扬的“适应当代教学模式”格格不入,教学的程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第二,虽然教学管理相对的起了些作用,但是教学的评价在一定层次上存有不合理性,职业院校专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却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沟通,使得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浮技能”,与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宗旨相背离,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学校就业目标相背离。

第三,在许多的职业院校中常出现这样令人疑惑的现象,那就是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学校倡导的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不着边际,企业有要求,学校却没有去跟从,教师们也是见机行事,对待学校就业率这一块漠不关心,只要嘉奖,不要成绩,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逐日上升。

第四,学校虽然积极引用科研项目作为职业院校的参考物,但未结合企业的情况和实际的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沉积,并无过多的价值学术意义。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标准的不合理性,背离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院校的初衷。

二、加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措施

1.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加强。素养是我国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传统象征,职业素养作为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引起了很大重视,职业素养的高低大到关乎国家的政治问题,小到关乎家庭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关乎程度更是不能忽视。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就是各自的职业素养,合作来源于信任,信任来源于素养。高素养的企业和学校必能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的素养代表人物主要是学生这个大众载体,学生的素养就是学校的形象。虽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对职业院校不是专职属性,但是它也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此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适应社会、企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

2.重视条件的创造。职业院校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条件,是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考虑的重中之重,如何真实的把校企结合与工学结合成功的进行实践,也需要极大的考验,更是一种挑战。

第一,尽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企业的氛围,帮助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有利于学校预期的长期合作,深化新时期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

第二,不论是什么行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利益在各个行业中的竞争力较大。职业院校追求的利益是学生的就业率,企业追求的利益是职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创造有利的条件对校企结合、工学合作都有积极意义。

三、总结

总之,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以后各大职业院校促进学校发展的必要手段。好好的把“两个结合”应用到教学的设计中,并忠实于教学过程,我相信职业院校的发展必会有大好光景。在人才的培养上,尽量将学生学到的理论技能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起来,以促进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进步,实现我国的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性、技能型、复合型栋梁,更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延.如何使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更加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7).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3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

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4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模型;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企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78-02

产学研结合的提出是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在现代经济与技术条件下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创新、企业生产和市场运行紧密结合的新形式,对技术创新与进步、科技成果的转化、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与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一、本文研究的“产学研”

普遍的观点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和协同下,以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为基本原则,按照一定的机制和规则进行合作,形成某种联盟乃至独立的实体,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仪器设备共享、信息获取等活动,以推动科技进步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上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结合来实现互利共赢和技术创新。而本文认为,在合作动力方面,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所并无太大动力参与产学研合作。原因在于,科研机构一般均有自己的企业,其成果转化也均应用于自己的企业,这样一来,科研机构自身形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组织,它们在科研能力、生产能力上并不逊于一般的企业。高校则不同,高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且在市场经营上也受相关法律限制,并无太大意愿来经营产业。对高校而言,一方面技术、科研能力富足,另一方面科研资金却相对不足,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较弱,相对于科研机构而言,高校有着更为强烈的产学研合作意愿。因此,本文研究的“产学研”主体倾向于企业与高校。在高校聚集的大学城地区,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必然对于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产学研结合的意义

1.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如前所述,产学研双方主体分别在资金与市场指向程度和科研实力和设备人才方面有优势。产学研结合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合作规避企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在生产与科研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让拥有雄厚资金的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拥有雄厚科研人才、科研实力和良好科研设备的高校充分合作,有利于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2.实现技术协同创新。高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雄厚资金为支撑,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实力、科研人才和科研设备,有利于实现技术的创新。产学研相结合,使得企业与高校形成一个新技术的孵化器。不仅能够对于已有技术进行很好吸收与转化,而且能够在已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促进技术不断创新。

3.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高校缺乏科研资金,很多技术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而企业拥有资金却缺乏技术。产学研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从而促进高新技术的转化为企业提高生产率和强大的竞争力。如此一来,实行产学研结合则既让高校资源得到有效发挥并获取一定利润,又让企业增强技术创新实力,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了产学研主体之间的互利共赢。

4.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产学研虽然更多的是市场规律调解下的企业与高校自发进行的合作行为,但是产学研的作用却不仅仅局限与企业与高校之间。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可以便利人们生活,还能通过提高生产率而降低商品价值从而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

三、基于企业与高校相结合的产学研模型运行机理

下页图1给出了企业与高校、大学城相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模型。为了便于分析,模型被分为两部分,右半部分为投入部分,左半部分为产出部分。模型核心为图中A、B两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引进的技术(A)和高校自主拥有的技术(B),技术是高校、大学城,最是高新区和产业园(企业主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模型中的技术具有广义含义,既包括直接用于生产的硬科学技术,也包括管理思想、手段与方法等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而生产、创造出来。引进技术特指其知识产权并不为该企业或高校所有,而是通过购买国外公司或其他公司相关版权、产品而获得的技术。自主技术则是高校的自主科研创造或者是企业已有的技术。不论是引进的技术,还是自主享有知识产权的技术,都是理想产学研模型的核心。新技术的创新与技术产业化依赖于已有的技术,并且是对已有技术的发展。外部支撑是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外部环境的两种不同形式,包括政府政策、企业融资环境、产学研信息服务与中介等方面。支撑反馈则是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产学研结合主体对于现有外部支撑作用的反馈,通过反馈可以促进外部环境的调整与优化。

(二)理想产学研结合模型的运行

1.外部支撑的具体构成。在理想产学研结合模型下,产学研结合有良好的外部条件作支撑。在政府支持方面,政府对于产学研结合大力支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在资金方面大力投入以促进高新区、产业园建设,并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引导高校与高新区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同时,政府在相关政策(如税收)等方面也积极支持高新区、产业园企业与高校实施产学研结合,奖励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在企业融资环境方面,企业有良好的融资环境,能够为企业与高校的科研、生产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在产学研信息与中介方面,既有较为成熟的中介机构向企业与高校提供信息,为产学研相关主体“牵线搭桥”,又有政府部门及时公布相关政策信息,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2.产学研结合模型的内部运行。在理想产学研结合模型下,高校与企业以大学城和产业园为依托,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已有技术(A、B)为核心,充分合作实现了技术的创新与成果的转化。

首先,在投入阶段企业发挥资金丰富和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优势,确定产学研结合的方向,通过提供自主技术或引进技术形成产学研的部分技术基础。高校则依托自身科研优势组织科研团队,同时高校也根据项目需要提供已有的自主技术,构成整个产学研的核心与基础技术部分。其次,在企业主导下,高校科研团队对于现有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处在技术的高校大学城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高校技术成果转化,而转化的标志是新产品(新服务)的诞生。高校围绕着技术所进行的研究与开发,一方面促进了现有技术与成果的转化,从而使得技术更能适应市场与企业需求,更能转化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高校能够创造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提高中国整体科技实力。最后,高校的科研成果在高新区、产业园中的企业内部得到应用。高校研发的具有市场指向性的技术能够在企业中得到较快应用,从而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业化。企业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挑战,并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充分合作,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了技术进步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郭德,马晓宇.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J].机械制造,2012,(11).

[2] 仲伟俊.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

[3] 陈彩霞,王书宽,徐燕.产学研结合理论研究的内涵、意义与现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4] 张平,姚威,陈劲.论大学科技园的产品创新平台建设[J].科研管理,2005,(S1).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八个方面时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推行此模式,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制度和条件作为保障。

(一)打通培养渠道,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

中职学校应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纳人教学工作并且常抓不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合理。

1.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人实训基地,以解决青年教师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

在校内选定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根据青年教师的专长和具体特点,制订提高计划,明确指导教师和被培训教师的责任,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3.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觉提高

为使中职教育步人良隆循环的发展轨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制订一套适合高职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引人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4.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做到“引聘结合”

要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胜任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顺利完成教学文件的建设和教学设计,出色完成实践教学;能对所承担的课程进行教学开发,具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教师在教学、教研、专业实践等方面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师的自身努力下,其专业能力从“会、熟”到“精、绝”,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教师。“会”是指基本掌握相关技能,会实际操作;“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能熟练操作;“精”,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相应的职业技能,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绝”,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

二、对专业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立足社会,面向市场”的思路,从职业岗位分析人手,按专业将学生素质要求分解为职业思想道德、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与能力等四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教学模块。根据每一模块功能确定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规定要求。对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按照必须、够用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技艺性和适当的超前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安排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认识实习、教学实践、仿真机实习、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本专业学生从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践教学的开展作出了完整、详细、科学、合理的安排,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

(一)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

针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可以归纳出以下几项主要构建原则。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是保证学生进行预期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漫无目的,而是需要围绕预先设定的问题来进行。这些问题是工作中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其中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相应的认知和技能获取的过程。

其次,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和条件。工作情景是工作任务和问题发生的基础性因素,是任务实施和问题发生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在设置工作情景的条件下构建工作任务和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可以安排和设置必要的工作情景,而不需要完全再现所有工作情景。

第三,根据整合性认知构建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内容。之所以称之为整合性认知,是因为行为认知并不是按照由事物的一个局部然后顺之进人下一个相关局部的认知顺序来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学习,而是先进行事物的整体把握,也就是进行整体性认知,然后进行认知细化。现实中这种认知并不是直观的线性展开,而是呈现层次(面)化地展开,即在总体认知把握的基础上由外侧递进到内部。如学习开车,当告诉学员如何进行汽车点火操作时,他们不是想到发动机的工作机理,而是对当即见到的其他控件功能和作用产生疑问。在总体把握外部控件的功能后,这一认知流方向才能继续深人,例如会思考为什么这些控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等。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面向工作体系,反映了工作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又体现了学习者在工作过程中认知思维倾向和学习特征,其实质就是将现实工作内容经过教学加工变为可实施的课程教学内容。

(二)基于工作过程确定课程内容框架

由于德国最先针对本国的职教问题明确提出了以工作为导向、以实践为特征的职教课程概念,所以下面以德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确定为参照,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框架性划分。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中将学习域(或称学习领域)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组织的一个课程单位来构建开发课程。学习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行动过程来构建,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值得我们在课程开发中学习和借鉴,利用学习域来确定课程教学的结构性内容。

(三)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开发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情景的课程内容构建。第一个方面是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等。基于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构建都有着一个相应的工作分析表,通常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工作任务的名称、工作实施的情景和条件、工作者的条件要求、工作的具体操作和目标要求几个方面。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这些工作任务的分析来进行实践场景的设置和任务安排。

第二个方面是根据各种能力要求来设置和构建具体课程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通过安排教学情景下的具体课程活动来实现工作岗位上所要求的能力,例如在实践任务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任务实施计划,正体现了对学生的某种能力要求。

(四)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一般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体进行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订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课程实施的具体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有着明确时间和课时的计划表进行具体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类似于课程表,主要是将实践活动进行时间进度上的安排。这样的计划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安排、实践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课时总量。

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依托行业,长期以来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强化机制,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了优势互补、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受到行业欢迎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五、全面实施顶岗实习

学校学生毕业前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学校本着“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的理念,不断摸索经验,在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确保顶岗实习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确立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开放的、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的育人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活动。加强人文教育,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以引导为主、限制为辅的原则开展学生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八、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将校企合作具有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功能,进一步体现校企的良性互动。

小雪节气的谚语范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205-02

高职经管类专业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级技能型经管类人才的任务,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日益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明晰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一、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征是由其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经管类学科既具有某些自然科学的特征,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特征。因此,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双重性。自然科学特征最典型的表现是数学理念活动中数量的变化,作出运行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发掘,特别是对于许多经济现象都用一些经济模型来加以说明;但是经管类专业又是关于经济与管理的学科,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基础和核心活动。因此,又具有典型的社会科学性质。正因为经管类学科的双重性,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既包括实验室模拟实验又包括进入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当前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

一是分析型的实验实习。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实例,案例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际经济管理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是演示型或验证型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步骤。如会计的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账簿等;国际贸易单证中的信用证、商业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各类单证的正确填写。

三是设计型的实验实习。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如营销调查问卷的设计,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围绕自身的主要目标进行问卷的设计,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

四是模拟型又分情景模拟型和软件模拟型。情景模拟型又可称为体验型,如会计实习的综合模拟,教师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企业会计业务,组织进行会计业务的模拟和学生职业岗位的模拟,使学生在完成单项实验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理解;软件模拟型又可称为实战演练型,如国际贸易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借助于软件的各个角色分工,完成进出口过程中的一系列的手续与单证。又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各个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公司在市场上进行竞争,根据总体营销目标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及时对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等各方面作出策略上的调整与制定,最后以学生的营销实绩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三、高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经管类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学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出率不足、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受教育观念转换滞后性的影响,使得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同时由于实践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技能、工作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会随之创新,经管类专业相应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更难于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理想

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起点,搭建实践教学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由于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和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生产性的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重视不够、管理松懈等原因,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提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高级管理类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立足于企业需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核心。“工学结合”是指在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任务后,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专业学习与顶岗实践交叉进行,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与学习成绩相关联。“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企业深入专业及教学计划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环节,学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甚至将课堂移到企业,双方在产学研领域深入合作,实现双赢效果。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工作流程。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有着一定的传统,古代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措施

1.更新实践教学理念,紧贴市场构建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前提,加强实践教学,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推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方面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充分理解“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架起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进行“零距离”互通的桥梁。学校的办学适应了企业的最新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独立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能力、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企业和学校均从中获益,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多赢的效果。

2.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经管类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定期定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校企合作模式,针对各种培养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实践教学全面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实践教材,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

经管类各门课程和实践教学项目均应配置相应的实践教学教材,明确教学内容及规范的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在编制实践教材时,一定要明确该课程所支撑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明晰企业需求与职业标准,做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有效衔接和融合,避免漏缺或重复。同时,在制定教材编写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和采纳本行业有经验人士的意见,尽量争取吸引企业人士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去。

高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实验;二是聘请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经验丰富的一线在职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发挥专职教师静态结构和兼职教师动态结构的互补作用;三是派送学院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形式多元化

经管类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因此其实践教学环节应充分依托各个工作岗位,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中介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建立公有私有企业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到私有企业参加实训;二是校外实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功能完善的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兼顾公共培训,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三是与人才市场合作,为企业作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和订单培养;四是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程教学,如案例刨析、参观、专题讲座等;五是采取轮岗制,让学生在本专业不同岗位轮流上岗,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管理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

[2] 俞建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3] 蔡向朝.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上一篇剪纸兔子

下一篇政风行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