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李清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蝶恋花李清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1

关键词:隐喻;诗词;认知语言学

Abstract:Poetry is 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attract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Li`s Ci has always been a hot area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metaphers in Li Qingzhao`s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Key Words:Metaphor; Poet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引言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认知活动中,能让我们思考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也能让我们认识自然界,反观自我。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三类隐喻有相同的工作机制和原理。Lacoff和Johnson把他们按由浅入深排列,能从付出的认知努力的程度去理解。最容易的是方位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常常被称为“死隐喻”,因为他们认知起来很容易。而且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出现。但是我们要研究的隐喻是活的隐喻,因而多为结构隐喻。这里以李清照诗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分析。

1.理论依据

在众多对隐喻的研究角度中,本文采用了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依据Lac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类,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隐喻现象进行研究。

2.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简介

公元1084(宋神宗元丰七年),在华夏文明的齐鲁大地上,诞生了一代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李清照才华卓著,诗词文赋,各擅胜场,但确立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的词。有人说过,李清照不是女神,也不是女奴,而是女人。易安词以女人的敏感细腻来展现内心的情感世界,显得格外真切格外动人。以靖康之便为界限,李清照的词作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少女闺中生活,作品轻灵,柔美。后期则呈现出愁苦之情,感时伤事,缠绵悲惋。

3.隐喻在李清照词中的体现

笔者共分析了收录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中的46首词,分别是《点绛唇・蹴罢秋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鹧鸪天》《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浣溪沙》《小重山》《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怨王孙・帝里春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摊破浣溪沙》《渔家傲》《念奴娇》《点绛唇・寂寞深闺》《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满庭芳》《玉楼春》《凤凰台上衣吹箫》《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长寿乐》《菩萨蛮・归鸿断生残云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声声慢》其中频频使用隐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3.1抽象概念为具体事物

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所共有的能力。在李清照的词中体现也尤为明显。例如将愁绪哀思当做物体来看。《凤凰台上忆吹箫》表达了对自己丈夫的离别相思之苦。最后一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将愁思化为一段段,仿佛一段段所谓展现在读者面前。属于本体隐喻,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念的思想和感情和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愁思本来是抽象的看不见的东西,词人将他化为可见的事物。这首词抒发的离别之情吞吐隐约,欲言又止,很是耐人寻味。词大意为:隔夜的残香,凌乱的被褥,精致的室内铺设,懒于晨妆的思妇。(开篇就流露出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心里状态。如果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连自己的头都懒得梳理,就不是一般的愁绪了)由于她任凭梳妆匣闲放着,里面都布满灰尘。每天她总是清醒而慵懒的拥被坐着,看着太阳慢慢升高,日光爬上帘钩。原因说的吞吞吐吐,自从得知情人移情别恋,以自愁肠百结。因为生怕离别终会到来,所以几番欲说还休。如今他更要远离,而自己仍然依恋他。他走的再远,也走不出自己的视线。寂寞深闺,这段新愁该如何排遣?只剩下痴人妄自凝眸罢了。

3.2自然现象为人

将自然现象,如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喻为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极为常见,如太阳公公,月亮姐姐等等。这一点在李清照的词《满庭芳》中也有体现。从“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可以看出,词人感叹梅花是风韵的完美结合,但受不了风雨的蹂躏和摧残。在这里自然现象里的风和雨都成了讨厌的人,任意的摧残着寒梅。这里就是将自然现象比拟为人,赋予自然现象人格。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用形容人的词语来形容自然现象。

3.3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为人

从认知角度,把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物体看做人,赋予他们人的感受和感想。在李清照的《点绛唇》中也有所体现。其中“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描写了花园中早晨的景象,在细细的花枝上挂着露珠。属于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以一种概念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用一种概念的词语来谈论另一种概念这里把细细的花枝比喻为人,被形容为像人一样瘦。词意大致为:夏日的一个早晨,一位闺中少女荡秋千罢了的情景,夏日清晨带露珠的鲜花,薄汗青衣,忽然看到陌生人走进门来,少女的娇羞使他来不及穿鞋就往里走,头上的金钗也因忙乱而花落下来。因为好奇之心想知道到究竟是谁。但如果直瞪瞪的看,那显然是失礼,也不符合贵族少女的身份。所以她用嗅青梅来掩饰。

4.结论

本文运用Lac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理论以李清照的词为例对汉语诗词的隐喻现象进行分析。最容易的是方位认知,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基本认知域。处于中间位置的是本体隐喻,即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最难的是结构认知域,即非基本认知域投射到非基本认知域。诗词中多用结构认知域。隐喻具有张力,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得其具有启迪功能,读者能品读出复杂而抽象的情感。(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贾红霞,《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J].广州大学外语学院学报,2009-6

[2]尹琼英 涂靖,《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10-9

[3]余衔,《李煜词作中隐喻及其组合》[J].漳州学院学报,2004-1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2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但身为一个女人,她不能像岳飞一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一样上朝议事,更不能和政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骂座,只有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经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觅幸福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认为奇,不以为功,“女子无才便是德”,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个时代所承认,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给了她很高的评价“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今天,我们在她的诗词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们在欣赏她的诗词时,仿佛又看到了一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纤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派词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少女时代即名操一时,暂露峥嵘。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然而好景不长,新旧党争激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饱尝相思之苦。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腐败无能,其夫满怀热血,但出师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过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竞之功。

因此可以说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为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情思。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活泼秀丽,语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抒发了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可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词充满了浓重伤感情调,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的怀念。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月”的京洛旧事;《满芳庭》“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景”,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在词中她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这些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凉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通过对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们就可以明白“凄凄惨惨戚戚”的感叹,绝不是她的无病,而是其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深刻总结与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着极为敏锐、善于观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这就使得她特别深切地感知着人生所固有的悲剧成分。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醉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伤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该如何呢?读《鹧鸪天》词:“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多愁善感的心理气质,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发酵变酒一样,具有着使人外界刺激中专门酿生悲剧性感受和悲剧性体验的特种“魔力”,词人张炎有词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声。”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树梧桐所引发的秋声,都能产生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词,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难所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却几乎都对李清照那饱蘸泪水的词篇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点:

首先,人又七情,尽管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有长有短,有顺有逆,但终究难逃生老病死,也无法免除悲欢离合对人的内心折磨,更会产生理想和外界环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触景生情的伤感。李清照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当她面对人生的大悲大喜时,一定有自己深刻的体验和领悟,周围的环境与他的心情正好发生碰撞时,她那无尽的愁和恨就涌上心头,正所谓触景生情,她就用词把她当时的心境反映出来。“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读者读到这,难免会生出怜悯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运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风顺的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3

2、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3、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买花》

4、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李商隐《春雨》

5、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7、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8、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9、可怜春似人将老。——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4

一、李清照的生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李清照是生活在两宋之际的人物,她的生卒年份为1084年―1155年,因此她的一生经历了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等时期,从安定的生活走向了动乱漂泊的生活,因此李清照的一生也算是阅历相当的丰富。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师承宋代的文豪苏轼,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宋代状元王拱宸的孙女,文学修养极高。因此,李清照自幼便生活在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氛围中,故而自幼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恰恰因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李清照的生活也与这段历史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李清照一家因为卷入党争,备受政治打击。在颠沛流离之中,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当做是自己生命重要的依靠,随后的一段时期李清照度过了稳定的生活。历经靖康之变,国家变得支离破碎,李清照的生活也开始颠沛流离,经历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尽失多年收藏的文物图书、再嫁张汝舟、牢狱之灾,李清照的后半生变得极其坎坷。1115年李清照在孤独、凄凉中死去,走完了她73岁的一生。

李清照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不是她一个人所特有的,而恰恰是那个时期士大夫群体中千千万万女性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那个时代又是一个极其动乱的时期,外族入侵,内部争斗愈演愈烈。身为一国之君的赵构尚且四处逃散,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女性又怎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呢?

二、李清照词艺术特色中的内容和思想分期

李清照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因此她词的艺术特色必然就会受到深刻的影响。李清照词艺术特色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词的内容和思想有着明显的分期,这一分期恰恰是以北宋灭亡、时代动乱开始为界限的。因此,在内容和思想上就存在着前期和后期的截然不同。

1.前期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其少女、的安逸生活,充满了欢乐与相思之情。在这些词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生活的愉悦和夫妻感情的美满。《一剪梅》、《醉花阴》等作品就很好地表现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2]。《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主要表现了她对女伴的留恋。这些作品虽然也表现了李清照的孤独、寂寞,但是这种情绪更是在安逸生活下滋生的,更多是其主观上的一种百无聊赖。

2.后期的艺术特色

后期的词则主要是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以及个人生活的种种遭遇,思想上更多透露的是凄凉、悲惨。《菩萨蛮》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就表现了她对故土北方的留恋,《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充分表现了李清照内心的孤独、无所依靠之情。此时的孤独、凄凉更多不是主观的内心感受,而是外在客观环境现实的一种反映。

三、李清照词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应该说李清照的词充分展现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两点成为了其词艺术特色上的拔高点。

1.历史意义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够展现一定的历史意义在于她并不自己后期的凄凉、悲惨生活归结为个人的命运不济,她也没有单单停留在对个人命运的感叹。她更多把把自己的遭遇和现实、国家联系起来。她的很多作品中赞扬了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壮举,更讽刺了当权者的软弱无能,更寄予了她对收复失地的期盼。所以,从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能够洞察到一个时代人群的思想。

2.现实意义

李清照的词中还表现了一定的爱国主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我们当代的人太多地关注自己,太多时候因为自己命运的不顺而对人生失望。而没有过度地关注国家的命运,而想到自己应该对这个社会负一定的责任。可以说李清照的词能够启发我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激发我们强烈的爱国之情。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5

关键词:隐喻概念 李清照 词

一、隐喻

隐喻基于人们的身体感知和经验基础之上,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传统的隐喻观主要包括:比较论、替代论和互动论(刘苏丽、李瑛,243)。现代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1980)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认为,隐喻是语言深层的认知机制,能组织我们的思想,形成我们的判断,构造我们的语言,有很强的语言生成力。隐喻是比较,也是一种思维创新;隐喻通过两个词项的相似点开展比较。从此,对于隐喻的研究突破了文学和修辞学等传统隐喻理论的范围,隐喻一跃跨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认知语言学家Ungerer & Schmid(2001)在对隐喻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后,认为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并且是发生在两个概念模型(即概念域)之间的概念映射。(Ungerer & Schmid, 2001:120)

二、隐喻分类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赵艳芳,106)。莱考夫与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曾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实体隐喻,都体现了隐喻是不同领域内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达到对目标域的理解。上面提到的这三种隐喻是常规隐喻。除了常规隐喻外,随着隐喻的不断发展、创新,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创新隐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分析,揭示诗词语言是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扩展,诗喻也可归于基本隐喻概念的框架之中。

三、李清照词中的隐喻认知模型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自是花中第一流:细品李清照》,对书中45首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作者对本书中的隐喻做了具体分类:

(一)用具体物体代替抽象概念

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赵艳芳,2001)。人类每天必须无数次与具体有形的物体或物质打交道,这为我们表达抽象概念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此类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反映出这种类型的隐喻。

人生比喻为旅程,把一生当成一天

《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路长嗟日暮”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暗含了两个概念隐喻。如图1所示。词人将抽象的“人生”比作“旅程”,将“生命”比喻为“一天”。“路长”指人生漫长,此处暗指词人自己已处于人生尽头;“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作者用“日暮”隐喻自己已至人生的暮年,感到前途茫茫、内心傍徨。

图1:人生比喻成旅程

在《蝶恋花》中,“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将浓愁比喻成物体。可以拥抱的物体这一特性映射到情感“愁”这一目标域上,暗含了孤寂与愁思萦绕在胸中须臾不散的情形。在《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也运用了隐喻。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怕双溪中如蚱蜢一般大的小舟会载不起、拖不动如许之愁”。词人将“愁”喻为实物,使“愁”这一目标域富有形象感。通过隐喻的运用,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触、可见、可感,从而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词人的愁绪。如图二所示:

图2:情感比喻成物体

(二)自然现象看作人/物体

第二种隐喻是将自然现象,如月亮的阴晴圆缺、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比喻成人或物。这种隐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太阳公公、风姑娘、月亮姐姐”等将自然现象比作人的称呼。另外,还有许多将自然现象比作物的隐喻成语,如“满城风雨、高山流水、呼风唤雨”等。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隐喻呢?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一种事物时,倾向于通过思维中已经熟知的事物来理解把握陌生或抽象的事物。相对于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来说,人们对自身的了解比对身边熟知的具体事物要清楚得多,因此我们习惯把“人”或“物”作为始源域,将其内部的结构投射到目标域“自然现象”之上。李清照的词中对这一隐喻概念的运用主要有两类:

1.自然现象比喻成人

(1)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

例(1)中的“长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长门”是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曾居此地。李清照把自己的住所比成“长门”,暗示自己如当年的陈皇后一样孤独、寂寞,有着刻骨的相思。而“春到长门春草青”中,词人将丈夫的归来比作春天的到来,该隐喻中的始源域为丈夫,目标域为春天。春天的到来给万物带来生机和希望,词人将丈夫的归来比作春天的到来,突出了她与丈夫久别重逢的欣慰、兴奋。

(2)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

例(2)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远山”“风雨”比作人。远山喷出云雾,仿佛无意中催促着日落快快下沉;风雨故意播弄着气象的阴晴不定。“催促”“播弄”这两个特属于人的动作,词人却用在了远山、风雨这两个目标域上,其实隐含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心情。

2.自然现象比喻成物体

(3)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满庭芳》)

例(3)中的“藏”字运用了隐喻手法。春天本是抽象的,藏不住的,词人却赋予它特殊的品质,将“春”成为可以感触,可以手持,可以收藏的东西。春天如物体般被藏起来了,词人将这个抽象的自然现象形象化、具体化,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春气可言的阁楼。

(三)自然现象被视为社会现象

(4)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

创作《多丽》这首词时,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正经受宦海风雨的冲击。丈夫受奸人迫害被迫离开京师,回到故里躲难。丈夫的遭遇与惨遭风雨蹂躏的一样。词人将“风雨”比作“社会的风雨”,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蹂躏、糟蹋美好的事,暗含了词人对黑暗社会的痛恨。

(5)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此处的“风势”既指“自然风”,又指“社会黑暗势力”,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国运衰败的深深忧虑。这句话是词作的最后一句,表面上是指风势很大,源域映射到社会这一目标域上,实则表明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状,表达了李清照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

(四)植物/动物/无生命物体比喻成人

在我们的思维中,习惯把植物、动物和一些无生命的物体当作人,赋予它们人的感受、人的情怀。在李清照的词中,运用的最多的是将植物赋予人的感受。例如:

(6)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

在例(6)中,“宠”和“娇”本是用来描绘人的字眼,词人巧妙地加以移用,将“花”和“柳”拟人化,仿佛可以触摸、可以感觉到,这种形象化的描写让人感觉惹人宠爱的垂柳和鲜花已浮现在眼前。

(7)风度精神如彦甫,太鲜明(《摊破浣溪沙》)

将物比人,将物人格化。词中只字未提桂花的高贵品质,但是通过这一隐喻,读者却能感受到桂花超凡脱俗的高贵品格。

(8)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

词人将梅花比喻成美貌的女郎,将源域美丽的女子绝妙传神的映射到目标域梅花身上,突出了梅花的娇羞、高雅、柔美。

(五)人比喻成植物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醉花阴》之佳句妙语。词人将自己比作黄花(),表明思夫之切使她瘦比黄花。和李清照来自两个不同的认知域,词人将自己比作,的纤细、瘦弱这一形象映射到了目标域身上,使词人憔悴、消瘦的形象呼之欲出。

(六)以物体的性状喻物体

性状即一事物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气味等。这一隐喻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很常见。比如:《蝶恋花》中的“山枕”以枕头的形状似山而作山枕,“山”这一源域的形状投射目标域枕头上;钗头的形状似凤而叫作“钗头凤”,“凤”这一源域的形状投射到钗头上。通过隐喻,使枕头、钗头的形状跃然纸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金猊”是指狮子形状的铜制香炉,猊即狮子,因香炉形状似狮子,而称为金猊。词人以红色绸缎被子随人身体翻动所呈现出的动态状貌而称作“红浪”。波浪的形状为大家熟知,词人将“红浪”这一源域的形状映射到翻动的红色的绸缎被子上,描绘更形象,暗指词人在床上辗转反侧。《摊破浣溪沙》中“揉破黄金万点金”将“黄金”比作“桂花”,源域黄金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桂花上,突出了桂花色彩的绚丽及可贵程度。

七、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通过隐喻的运用,李清照不仅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其心境和情感,还让读者感同身受。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式,是丰富文学作品语言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部分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2]Ungerer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刘苏丽,李瑛.的认知隐喻分析——基于李清照词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0.

[4]王远国,佘克勤.自是花中第一流:细品李清照[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蝶恋花李清照范文6

[关键词]唐宋诗词;重叠词;构词形式;表达效果

重叠词的发展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各种文学著作中皆有体现,例如,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重叠词,古代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重叠词是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的一种趋势和手段。在现代汉语中,重叠词的构词形式主要有AABB、ABAB、AA和ABB等,重叠词地使用可以表达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唐宋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叠词,别具特色,例如:日日、年年、■、茫茫、盈盈、潇潇、苒苒、丝丝、漠漠、萋萋、簌簌、营营、点点、枝枝叶叶、点点行行、云青青、血纷纷、风飘飘等。文章从构词形式和表达效果方面来研究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

一、唐宋诗词中重叠词的构词形式

《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中的重叠词的构词形式主要体现为:AA型、AABB型和ABB型。分述如下。

(一)AA型:两个单音节语素的重叠。

(1)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2)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3)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赵佶《宴山亭》)

上述例子中都是AA型的单音节语素的重叠。例(1)中“相见语依依”的“依依”是“依”的重叠,重叠之后更能体现出村民间纯朴的邻里关系,见面后絮絮叨叨地家长里短。例(2)中“凄凄”和“泛泛”把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之情写得真挚而深刻,用重叠词烘托出诗人对好友的深厚感情。例(3)中“凭寄离恨重重”的“重重”是单音节语素“重”的AA型重叠形式,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恨和国破家亡之感。

(二)AABB型:AABB型的重叠词一般是由双音节词“AB”重叠而形成的,重叠之后可以加深语义,使感彩更加浓厚。例如:

(4)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5)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是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6)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

例(4)(5)(6)里面的AABB型重叠词都是名词。例(4)中的“点点行行”表示在聚会时所赋的诗句,用“点点行行”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凄哀愁情。例(5)和例(4)表达的思想情感差不多,“渡口周围的杨柳青青绿绿,一枝枝一叶叶都是那些离情”,用杨柳的“枝枝叶叶”表达自己心中的离情别绪。例(6)中“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叶叶声声”指梧桐树上繁密的树叶和三更时分的落雨之声,声声雨滴片片落叶诉说着别离,极言离别之苦,“叶叶声声”的重叠使用,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愁绪,把秋叶听雨的寂寞与凄凉写得很深刻。

(三)ABB型:A是中心语,用B来修饰A,B是对A的补充和描述。

(7)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

(8)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

(9)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

上述例子中的重叠词分别是:马迟迟、风细细、云青青、水澹澹、柏森森,其构词形态都是ABB型,“A”是重叠词的中心语,中心语后面的“BB”型单音节语素是用来修饰“A”的,是对“A”的补充和描述。“马迟迟”的意思是“马在缓慢前行”。同理,“风细细”指“微风”;“云青青”和“水澹澹”分别是“乌云”和“平静的水面”的意思;“柏森森”指“郁郁葱葱的柏树”。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ABB”型重叠词之所以受到文人墨客地青睐,是因为其重叠词在表辞达意上具有“言简意赅”的作用,不仅能够用最简短的语词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而且可以取得极强的表达效果。

二、唐宋诗词中重叠词的表达效果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表达效果上别具风格,其表达效果主要体现在语音和语义层面。分述如下。

(一)语音层面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在语音层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例如:

(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12)■雨、春心如腻。(彭远逊《六丑・杨花》)

例(11)是李清照千古名篇《声声慢》中的名句,写尽了作者惨遭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愁苦。起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连用七对叠字,把作者的怨情表述得淋漓尽致,具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音乐效果。例(12)“■雨”中的“■”是“静寂无声”的意思,作者使用“■”这一重叠词来描写“雨”的情态,具有一语双关的效果:其一,“■”可表示“雨的静寂无声的样子”;其二,“■”谐音“阴阴”,也就是“阴阴雨”之意,表示降雨时间之久,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所遭遇的灾难之久,实际上借杨花来暗写作者自身的苦难生活。这些单音节语素在重叠之后,在语音上具有音节整齐匀称的听觉效果,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提升了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语义层面

唐宋诗词中的重叠词在语义指向上更加准确而简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向读者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

(13)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毛滂《惜纷飞》)

(1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

例(14)中的重叠词“朝朝暮暮”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中运用的频率也很高,作者给“寂寞”下了一个期限“朝朝暮暮”,语义准确而鲜明,言外之意是“将日夜饱受寂寞和相思之苦”。例(15)是欧阳修的闺怨词中的名篇之一,重叠词“深深”不仅写出了庭院的深,而且写出了闺怨之深,试想,如果把原句换为“庭院深几许”在语义表达上就不够具体而准确,就无法传达出独守深闺的苦闷怨情。综上所述,重叠词地使用,不仅准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把诗词的诗性思维展示的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清)蘅塘退士编选;吴兆基注译.唐诗三百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