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刻舟求剑的故事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1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做事情不能死守教条、刻板而不懂变通,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问题。刻舟求剑的故事后来也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四字成语,它出处是《吕氏春秋·察今篇》。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的楚国有个坐船渡江的人,坐船的时候不慎将自己的佩剑落入水中,于是他立马在佩剑掉落处的外侧船壁上刻上了记号,等到渡船靠岸的时候,他立刻依着在船上刻着记号的那个位置,去水下寻找自己的佩剑。自然,最后的佩剑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在船行驶的过程中,船的位置是改变了的,而佩剑是不会随船一道改变位置。这个故事也是讽刺了那些做事情想当然,思想刻板,并且看不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2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楚国人要乘船渡江,不小心将剑掉到江里。于是,他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再去捡,结果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愚蠢而又拘泥固执,不知事物发展变化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事情。就拿我来说吧,记得我在四五岁时,妈妈带我去乡下的姥姥家。在我快要离开之前,我把我最喜欢的小珍珠埋到了离姥姥家门只有八步之远的小土坑里。回到天津时,我一直惦记着它会不会被人挖走,我的心一直悬着。终于在我九岁那一年,妈妈又带我去乡下姥姥家玩。刚一到那里,我首先做的就是挖土坑找珍珠。我仍然迈了八步,可是怎麽也找不到,于是我坐在板凳上左思右想。突然我想起来我现在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原来是八步,现在就该是四步了。我试了试,果然挖到了。

小朋友们,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想好了再去做。否则,就会闹出和刻舟求剑的人一样流传千古的笑话。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3

一、把握设计精度,避免教学环节的繁琐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通过合作与分析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注重时间与教学内容在各个环节的有效安排与精心设计。从而避免由于教学环节设计失“度”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时间浪费等情况。

例如,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情景的创设、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导入的内容与时间,就会造成失“度”现象。以《炎帝的传说》为例,教师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最好将时间控制在三到五分钟之内,且导入应该围绕着“传说”展开,避免喧宾夺主的现象发生,这样才能在紧扣课题的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知识之间的过渡。

二、掌握提问难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避免课堂提问无效、低效的现象出现,教师同样需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采取“因材施教”的对策,根据学生具体学习状况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同时,教师应该把握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与鼓励,这样才有利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以《古诗两首》为例,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水平差异提出有难度层次的问题。例如,针对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原有的内容进行提问:“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朝’是什么意思?”;对于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可提:“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而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创新思维出发,提出以下问题:“你能用自己的画描述诗中的情境吗?”“《早发白帝城》中最后一句的‘轻’字在运用上有什么妙处?”问题的设置必须考虑到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合理把握问题设置的难度,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与精彩。

三、注重评价效度,推行积极向上的教学

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树立评价的维度,即加强对学生在行为、语言上的理解与鼓励,通过把握非语言评价与语言评价使得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爱护,从而提升在学习上的信心。教师还需要在评价中尽显其风度,即利用标准流利的语言、灵活生动的方式发挥其导向性作用,从而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风度”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寓言两则》的《刻舟求剑》中,某位学生对刻舟求剑这个故事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一成不变,应该看到变化、认识变化。”同时,该学生还在老师的提醒下举出了一个生活中与“刻舟求剑”寓意类似的案例。教师对于有个人见解与想法的学生应该给予积极的表扬,通过点评加以强化,促使学生在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而对于课堂上问题回答错误、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以鼓励为主、以批判为辅,避免打击学生自尊心、积极性而影响其长期发展。

四、启发思维广度,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高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的形象性、生动性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思维的启发一定要具有充分的广度。

以《开国大典》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开国大典”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相关的图片、文献与影视作品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联想开国大典时的情景,但是过多、过于直观的图片及影视资料反而造成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教师应优选、精选相关的照片与资料等素材,适度地利用多媒体器材与资源,把握促进学生想象力发展的恰当时机,使得学生思维启发的广度得以加强,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思维之花。

五、拓展延伸深度,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4

刻舟求剑 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不小心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大家肯定知道了。这个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一泻千里 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多用来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高度差越大,水落到低处时转化的动能就越多,动能越大,则流速越高。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很高。

沉李浮瓜 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夏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冬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为如此,它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能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李,则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沉李浮瓜”,而不说“沉瓜浮李”。

一发千钧 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势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随波逐流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那么漂浮在水面的物体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会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扬汤止沸 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带走了一些热量,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带走的热量极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5

一、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三人行》一课,通过记叙途中三个战友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战胜重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的故事,歌颂了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战士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教学中,教师放映指导员王吉文背着双脚溃烂的小周,在草地上蹒跚前进的影片时,学生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教师抓住画面的一个细节(小周伏在指导员身上,正用一只手给指导员嘴里喂菜叶子),指导学生观察,说:“小周伏在指导员身上,他的一只手正在做什么?”并且要他们想一想:“小周为什么自己不吃?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正确以后,教师又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他们管吃这种野菜叫做‘增加营养’,说明他们具有什么精神?”学生踊跃发言,深刻地认识到指战员之间互相关心的情谊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并在言语之中流露出对他们无比钦佩和尊敬的思想感情。当学到指导员王吉文带伤轮换背两个身负重伤的战士前进,最后昏倒在草地上,两位重伤员让他躺在油布上,自己并排匍匐在草地上,用两截绑带拉着油布向前爬去的情景时,教师又出示了这一情景的投影片,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提出问题:“他们三人是怎样前进的?”学生回答“匍匐在草地上,拉着油布向前爬。”“那你们看到这种情景有什么想法呢?”此时此刻学生的心弦不仅被感人至深的情景所拨动,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纷纷表示要向革命前辈学习,而且对课文内容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抽象、单调,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再好不过的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能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由于兴趣浓了,积极性高了,理解加深了,记忆力增强了,学习成绩也随之提高了。

三、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电化教学多媒体的运用,丰富和改进了长期沿袭下来的黑板、粉笔、卡片、挂图等传统教学教具,使教学手段和形式现代化和多样化。由于电化媒体手法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情景、过程等,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所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教《刻舟求剑》一课时,“刻舟求剑”的人错在哪里是个难点,用传统说教式教学方法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采用传统教法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办法,在黑板上画出流动江水,再用可以演示船能动的图片,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变化?”学生看后知道江水是流动的,船是向前行驶的,掉剑人只看到剑是从船这个地方掉下去的,而没想到船会动的,不知道事物是变化着的,找出了“刻舟求剑”人的错误。这样形象直观的教法,使学生顺利地突破了难点,理解了课文的寓意,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多媒体教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观察力。许多在教室里或者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但根据教学需要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或者现象,利用多媒体都可以把它们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观察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凭借观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思维传递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和、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由于多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思路开阔,还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由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如教学《鸟》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蝙蝠属于鸟类,还是属于哺乳类?然后演示画有正在飞行的蝙蝠和燕子的图片,由于它们不是同一类动物,比较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蝙蝠不属于鸟类。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五、多媒体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所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特点,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作用。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公鸡开始以为很美丽,就去跟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后来在老马的教育下,提高了认识,于是每天早起为人们打鸣报晓。为了增强教育效果,教师可以制作四张图片,先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公鸡的外形、神态,以及公鸡映在水中的倒影,使学生知道这是一只外表很美而又非常骄傲的公鸡,然后依次展示出其他三张图片,听录音进行图文对照,启发学生分别从公鸡跟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的言行,在文中打出重点词语,并帮助学生着重理解老马讲的那句话:“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最后,再从公鸡听了老马的话以后,天天为人们打鸣报晓的行为,引导学生总结出:这只公鸡不仅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它能知错就改,心灵、行为也美。所以说,它是一只“美丽的公鸡”。这样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看到了问题的实质,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美,而且受到了艺术上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并以此在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和评价人的美与丑。

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 渗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如何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关注的课题。小学生年龄较小,未谙世事,像一张没有任何图案的白纸那样简单,像皑皑白雪那样纯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面窄,表现欲强,争强好胜,教师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讲课要生动、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同时,由于小学生喜欢被肯定、被表扬,教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在教低年级的学生,要引导学生时刻注意到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等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的学生时,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国家和民族的相关知识;在教高年级的学生时,应该重视挖掘教材,对学生党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富饶的土地,壮美的山川,丰富的宝藏,还有一群勇敢勤劳的人民。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丰富的物产。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又如在上《刻舟求剑》一课时,教师要重视刻舟求剑的道理,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不能像《刻舟求剑》的人那样不知变通,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这样就启示学生做事不能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这样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德育教育。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立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特别是在教师无法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时候,更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和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比如音乐情境、画面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等。在学习《小珊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凄惨的课堂氛围,接着用一些语言引导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与小珊迪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两个情境:一、小珊迪被撞,车夫扬长而去的场面。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场面。通过这两个场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赞扬了主人公的良好品德,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

四、利用语文实践活动

教师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演讲、作文、周记、随笔等。作文、周记、随笔等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作文、周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习作,重视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十分重视利用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有一次某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点小事故。于是笔者借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布置任务之后,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查找例子,为演讲比赛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安全方面的德育渗透。同时,教师对于演讲中情绪消极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对自满的学生要告诫他们不骄不躁;对于处于迷茫、困惑中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心里特点,开展适时的教学。积极探索多种途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得到相应的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龙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8).

[3] 陈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