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怎么造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绚丽多彩怎么造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绚丽多彩怎么造句

绚丽多彩怎么造句范文1

儿童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他们有着 颗天真烂漫的心,对世上万物充满了好奇感,拥有自己纯真的独特体验。写话,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体验多彩的世界,丰富内心的情感,展现生命的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从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来说,写作能力也往往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从小学低段开始就重视写话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低段写话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用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写”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一、挖掘文本资源,重视写话积累

深入研究教材,可以发现,这是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的土壤。书本上那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歌,一幅幅形象直观的插图,让孩子爱不释手、浮想联翩;课堂作业本上那一道道精心设计的练习,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提问,不断叩开孩子思考的大门。面对这样的课堂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挖掘文本,重视积累,带孩子步步进行写话训练,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1.组词成句,让孩子“乐于写一句”

造句是小学生练习写话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词语的功底,如一下第3课要求用“已经”造句,二上识字1要求用“秋天”“丰收”造句等等。

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刚刚接触造句时,我们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学会正确运用,并要特别认真、仔细地批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段学生“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所以在批改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四方面:标点符号是否使用正确或漏掉;有无错别字;语句是否完整、流畅;能否用上一些好词。

造句练习引导得法,可以使简单的文字变得更加灵动。如针对“今天,我真高兴1”一类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具有定情境性的句子——“今天,我帮助了一个同学,老师表扬了我,我心里真高兴!”课堂上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写话的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2.抓住语言特色,让孩子“乐于仿写”

(1)仿写特别的句型,掌握一定的表达方式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模仿是儿童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开始写话训练的必要手段。教材中,有一些特别的句型,教师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发现句子的特点后熟练运用。如二上教材中倒装句、被字句与把字句之间的转换,二下教材中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化等等。利用好这些课堂资源,学生脑海中的句型就丰富起来了。

(2)巧设读写结合点,掌握一定的写话技巧

何谓读写结合点?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进步理解文本,同时架起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桥梁,帮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低段教材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浅显,语言生动活泼,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架设写话阶梯。如教学一上《四季》第一小节时,我问孩子:“春天除了草芽和小鸟,还有什么呀?”孩子们一下子说了很多,桃花、柳树、蝴蝶、迎春花……”原来这些都代表春天啊l你们真会发现美。那你能模仿课文也来编句小诗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一句句充满童趣的小诗就从孩子的小脑袋瓜里跑了出来。

桃花红红,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柳叶绿绿,她对燕子说:“我是春天一”

泉水丁冬,他对小鸭说:“我是春天。”

像这样相同结构、句式反复出现的句子,只要善于发现与观察,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话的好机会。再如二下《找春天》有四个自然段是这样的: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这四句“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什么吧?”都是以暗喻以及拟人的形式出现,非常儿童化,适合孩子学习仿写。所以在朗读体悟了这四句后,我问“小朋友,你还能在哪儿找到春天呢?春天的景物怎么样呢?请你仿照课文第4~7自然段,写一两句,能干的小朋友写三四句话。”不会儿, 个个学生就像小诗人一样迸射出优美的句子。

牵牛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喇叭吧?

长长的柳枝垂到小河上,那是春天的秀发吧?

五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那是春天的发夹吧?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那是春天的小手吧?

活泼的小燕子在空中飞翔.那是春天的使者吧?

读写结合点的训练,架设了一定的写话阶梯,让孩子们把平日观察、生活体验和语言表达融为体,实现了质的跨越。

二、运用专题写话,有机指导学法

小学低段写话常见的形式是看图写话,它是习作教学最初的训练,是培养、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

1.学会观察,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学会看图是写话的首要条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段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学会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观察方法。

(1)看图写话

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细致地观察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时按照四要素说完整的话,如“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同时,要培养学生按定顺序观察画面的能力,如主次顺序和方位顺序。

表达时还可以运用一些句式,让语句更连贯,更有逻辑性。比如并列关系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承接关系的“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等等。

例如二上《园地四》的看图写话。

先看图,主要写谁7猴子,而非孩子们。

接着重点观察猴子分别在干什么。“一只猴子蹲在假山上津津有味地吃苹果。一只猴子在快活地荡秋千。猴妈妈给猴宝宝抓虱子。一只猴子在表演杂技——用鼻子顶起了香蕉。 只猴子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跟我们讨吃的。一只猴子在欣赏风景……”

挑选你喜欢的几只猴子写,用上句式,加上开头和结尾,就是一段有条有理的话——

天,老师带同学们去猴山观猴。猴子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猴真友爱啊!

(2)观察实物

如二下《园地五》,要求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通过指名说、老师评价,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部位时,抓住该部位的颜色和形状来说一说。课堂上,学生易将自己最先观察到的一个部分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介绍金鱼时就显得无序、凌乱。所以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之后,要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点拨指导,即从头一身子一尾巴进行有序的介绍。这样一来,学生连起来介绍时就更加有序、清楚了。

简而言之,指导学生观察的模式一般为整体一局部一按顺序一抓特点。

2.启发思考,展开想象

图最大的限制是静态,最大的优势也是静态,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观察中进入角色,大胆地、自由地联想,他们就能写出精彩的文字。

如指导一下学生观察《公园的早晨》一图,可以启发学生当看到鲜艳的花朵和碧绿的柳树时,想象时间是春天,地点是公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观察,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在干什么、说什么,并能用简单文字表达出来。

3.多用好词,多写好句

二年级的孩子,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好词,这些好词可以通过老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出来。比如在教学《我喜爱的小动物》中,有的学生用上了“圆圆的”“黑黑的”等叠词,“……像……”的比喻句式,我马上予以了肯定。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好词的运用让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三、引导观察生活,丰富写话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体验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下来。

1-生活演练,写出真情实感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鼓励孩子写“一句话”日记。写的内容可以不作限定,如写当天的心情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在家里做了什么……如果有家校联系本,建议就写在家校联系本上,这样一来,作为班主任老师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真是一举两得!

进入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量和句型,可以鼓励写周记或日记。要求不宜定得过高,不讲究字数,只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可。

2.巧借活动,搭建写话平台

作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只要有心,就可以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作为 次契机,为孩子搭建写话平台。如小干部竞选时,提供一定格式的竞选演说词,倡导每个孩子写一写、选一选;当观看了云南受旱灾地区的图片后,组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写一写“我为云南小朋友加油!”的祝福语;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指导全班积极撰写光荣稿;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建立“悄悄话”信箱,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绚丽多彩怎么造句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低年级 教与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3

课堂是有效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向课堂要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是永远的教学呼唤,是有效教学的追求境界。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它们完美契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补白想象,使教与学更轻松

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填补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清楚、完整。巧妙的补白,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为学生打开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

《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但课文中对梅兰芳受到师傅的打击后怎样下决心?勤学苦练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书中没有具体描述。为此,我展开了如下教学。

师: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但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仍然没有动摇。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生1:我觉得我很棒啊,我就不信我不能唱戏。

生2:眼睛没有神儿,我就练习,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师:是啊,梅兰芳不气馁,没有因为师傅的话而动摇自己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梅兰芳坚定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

生:“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决心”“动摇”重读)

(学生边想象边朗读,把语言变成画面)

师:有决心就有行动,从此梅兰芳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不管是头疼脑热,还是身体疲惫,梅兰芳都怎样?

生:梅兰芳都坚持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

这样,通过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拉近了学生与梅兰芳的距离,让学生理解勤学苦练不是轻而易举,是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这样,为理解下文“终于”一词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懂得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努力的道理。

二、学法引导,使教与学更扎实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师在借助文本开展语言训练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条框步骤,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课堂上恰当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秋游》第三自然段用了三个“有的”,表现了孩子愉快的心情。用三个“有的”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出三个“有的”。学生从文本出发,感受文本语言。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我点拨:“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同学在玩,能用三个‘有的’吗?”这样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的用法。最后,我再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试着运用。这时我问:“什么时候你们也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人在分别做着不同的事?比如说,下课了……”这样,降低说话难度,让学生的回答游刃有余。这里教师不是刻意教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方法学习,学会运用,促使他们举一反三,真正学习语文。

三、抓关键词,使教与学更实在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作了较明确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就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蹦跳”“涌”等关键词体会草原上羊群欢快的情景。学生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我过渡引问:“醒来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小朋友们想去瞧一瞧吗?”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有个学生回答:“我看到了一只只羊儿。”我顺着问:“羊儿在干什么?”学生读出了第一句话。

我抓住关键词“蹦跳”提问:“羊儿是怎么蹦跳的?“蹦跳的小羊,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兴趣盎然,根据生活经验蹦跳起来,并产生了奇妙的想象。我接着引导:“蹦跳的小羊心情多快乐呀!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羊儿很开心?”引出“涌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我们什么时候也会涌出哪里?”学生造出带有“涌出”的句子:放学时,我们涌出校门,想快点见到父母;大课间活动时,我们涌出教室门,到外面活动。我最后总结:从“涌出”我可以感受到小朋友们放学时想要见到家人的急切、欣喜的心情;通过“涌出”我又好像看到孩子们想要尽快游戏的强烈欲望。那课文中的“涌出”可以看出羊儿怎么样呢?学生的回答异常出彩,并朗读了课文。

在孩子们的感情朗读中,我仿佛来到了无边的大草原,看到了欢快的羊群。我把我的感受与孩子们分享,作为对他们朗读的真诚肯定。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我也感到很欣慰。

草原因为羊儿的涌现热闹了,课堂因为孩子们的激情“醒来了”。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体验。关键词的引出、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拓展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也能使他们在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信息渗透,使教与学更深刻

有些课文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一味地朗读,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内容。相关信息的渗透,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见了,北京!》课文第一句话“北京时间2008年8月24日晚,第29届夏季奥运会即将落下帷幕”。奥运会对农村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帷幕”他们更是很难理解。怎样让学生读懂这句话呢?仅仅停留在文本所描述的时间、事件上来把握教材,行吗?经过反复揣摩,我想,不能生硬地向七八岁的学生介绍奥运会,但可以通过深入浅入的信息渗透,春风化雨般地将奥运精神传递给纯洁而幼小的孩子们。因此,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四个关于热闹场面的成语,大家还记得吗?(出示,齐背)

生: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欣喜若狂。

师:这几个成语就是描绘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人们欢庆的场面。北京奥运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北京奥运会资料)

师:这届奥运会虽然已经过去了9年,但它的影响却无比深远。(播放奥运会的剪辑视频。相机让学生了解“鸟巢”“五环旗”等专有名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奥运会闭幕式的现场看一看。(播放奥运会闭幕式剪辑视频)

有了以上情境的铺设,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有了形象的感受,使原本陌生的概念得到激活。这样,他们再读课文第一句话就有鲜明的形象,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