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文结束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文结束语范文1
1、结论: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企业职位分析面临的问题及策略论文终于完成。
2、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时对企业职位面临的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明白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的做,真正做到林论时间相结合。
3、总之,通过毕业设计,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结束语范文2
1.1 课程设计目的 1
1.2 课程设计的预备知识 1
1.3 课程设计任务 1
1.4 课程设计要求 1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1
2.1 数字温度计设计方案论证 1
2.2 设计方案的总体框图 2
第3章 各部分电路的实现 2
3.1 传感器电路 2
3.2 A/D转换器MAX197 4
3.3 8279驱动显示器 6
第4章 各个部分流程图及设计 9
4.1 A/D转换器MAX197的流程图 9
4.2 8279 的程序及框图 11
4.3 数字式温度计的整体程序 12
第5章 15
论文结束语范文3
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2、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论文结束语范文4
1高职数学、高中数学、中职数学三者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脱节
高中数学、高职数学与中职数学这三者之间的教学目标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解题方法,并注重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成绩的上升,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中数学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学生们对于解题方式的把握以及对题型的归纳。而中职数学与高职数学的教学目的则是充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职业院校中的数学教学则主要侧重于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教学的内容相对脱节
高职数学的教学一般比较侧重于研究变量的数学内容,比如说函数或者微积分等;其难度相对较大;高中的数学教学则将重点放在了定量运算上面;而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则注重一些数学基础计算知识的教学。就教学内容来讲,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所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且数学的理论性也相对较强,其实用性强。高中的数学教学相对比较生动形象,而且其掌握程度也较为简单。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内容最为简单,且只是一些比较常見的数学基础,其教学目的也是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
1.3教学手段严重脱节
高职数学、高中数学与中职数学这三者在课程设置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其所需要的教学手段也不尽相同。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的是其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但是高职院校的数学内容相对较多,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课时有限,因此许多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能力,进而大大降低整个高职教学环节中数学教学的效率。而中职数学的教学手段与高职数学大体相当,但由于其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使中职院校在数学课时的安排上面甚至还要低于高职院校。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其课时也多。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注重的也都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相关解题方式的掌握,而教师们也有足够多的时间来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与解题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就可以充分掌握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
1.4学习方式的脱节
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因为课时的限制,导致高职的数学教学进度较快,这就需要高职学生们能够在上课之前就进行充分的预习,并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讲,使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够迅速掌握所讲数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也应当利用时间去进行复习。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们的数学学习中,不需要做过多的习题,但是需要能够对学习到的知识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因此具有强大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的学生才能够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方式。而中职院校因为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师通常采用机械化讲述方式,且在整个中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对于学生也只是单纯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并且不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样就会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无法有效地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欠缺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而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并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后的高考中取得更好的分数。而教师与学生为了这一目的,往往会使得学生们过分依赖教师的讲述来,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够强。而在高中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负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借助于大量的习题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解题方法,但这样势必会使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不够,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只是生硬地照搬相关知识点,也就缺乏了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的能力。
2高职数学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与中职数学教学衔接方法的探讨
2.1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数学的应用性
要想有效地将这三者之间的数学教学进行衔接,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明白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而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并且熟练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点对于职业院校其他专业的学习也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不管是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还是高中,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也能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2.2充分注重教学成果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所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让学生们的成绩得到提高,而应该是如何让学生们能够迅速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并且去接受这些知识。而教师们也应当将学生放在整个数学教学环节中的主置,来帮助学生们更加迅速地理解相关数学概念,学会如何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各个院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们的特性,来对自身的数学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删减,从而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高中院校、中职院校这三者的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2.3进行教学手段的调整
高职对于数学的应用性要求更高,而教学的内容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时,虽然要充分注重所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但也不能放弃对相关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应降低整个教学速度,并增加数学课堂的课时。这样就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数学水平。而高中数学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们逻辑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去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考试成绩,这就需要教师们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讨论课或者是答疑课,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将学生作为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主体部分,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充分提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的调整,也能够有效地使这三者的数学教学衔接起来。
3结语
论文结束语范文5
所谓“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的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中国的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它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其融合“世界性”继承先人的优秀文化底蕴,结合当今世界较为前沿的理念,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国际水平的作品。没有“民族性”“世界性”的设计作品空洞乏味,缺少灵魂,无法矗立在世界优秀的设计之林,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两者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来说缺一不可。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从岁月的长河中通过摸索、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精粹,正是这些历史的积淀与民族智慧的结晶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资源,它体现为对过去历史的记忆,一种怀旧的情节;一种对先辈们探索知道的借鉴,一种肯定,一种学习;更体现为人文精神的一种。是国家形象的象征、其范围也十分的广阔丰富,如中国传统的国学京剧、针灸、哲学思想、陶瓷、剪纸、饮食文化、武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结合这些财富,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如戏剧中脸谱元素,其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性”中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各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的文化根基。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的深入认识,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艺术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还具有“世界性”。艺术文化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有一部分是运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如影视动画中的水墨动画,是基于中国传统水墨画创作手法与动画艺术创作技法,创造出的一种艺术表现等式。像徐悲鸿画的马,用水墨画的技法,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加之对在叛逆中不弃类、不屈服的发族的把握,才画出了他的骏马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形象是根植于民族原型,所以才得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那个时期中国人的普遍认同。
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是指一味的“崇洋”,它不等同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文化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要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抱残守缺、孤芳自赏”,在信息高速交流发展的现代,不能无视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要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精华而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可能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而且也无意义,但是我们能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西方艺术文化的借鉴融合不是简单在将对方的文化精华直接拿过来,不是“1+1=2”的叠加,而是吸收他民族艺术文化,去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将其正确的融入到自身的艺术文化当中,其结果可能是“2”或远远超过这个结果,这也正是吸收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目的所在,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纵观国际上设计影响较大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所谓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如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赋予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视艺术设计为一种文化和哲学。他们坚定自己鲜明的文化立场和民族传统,不盲目抄袭,强调设计与传统的关联,强调设计中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专心地发展自己的设计体系,其设计具有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日本在本国的的设计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于一身,结合自身的民族文化元素创造出较为成功的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设文化。美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得益于政治远见,而美国文化能够在数十年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也得益于其文化中的对未来的大胆想象、重新想象对各方文化精华的吸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论文结束语范文6
论文摘要:在建筑施工中,外墙外保温技术应用广泛,本文主要阐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外保温技术,建筑节能的意义和内容。
目前,建筑节能化是大势所趋,在建筑外墙保温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研究工作主要限于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政策方面,对于建筑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仍关注不足,研究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的施工管理过程,在实际分析基础土,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提高节能建筑外墙外保温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
1 外墙外保温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
对外墙进行保温,无论是外保温、内保温还是夹心保温,都能够使冷天外墙内表面温度提高,使室内气候环境有所改善。然而,采用外保温则效果更加良好,其原因是:
1.1 外保温可以避免产生热桥。在采用同样厚度的保温材料条件下,外保温要比内保温的热损失减少约1/5,从而节约了能耗。
1.2 在进行外保温后,由于内部的实体墙热容量大,室内能蓄存更多的热量,使诸如太阳光照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缓慢,室内较为稳定,生活较为舒适:也使太阳辐射得热、人体散热、家用电器及炊事散热等因素产生的“自由热”得到较好的利用,有利于节能,而在夏季,外保温层能减少太阳辐射热的进入和室内高气温的综合影响,使外墙内表面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得以降低。可见外墙外保温有利于使建筑冬暖夏凉。
1.3 室内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既有室内温度又有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这就证明,通过外保温提高外墙内变面温度即使室内的空气温度有所降低,也能得到舒适的热环境,在加强外保温,保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室温,可以减少釆暖负荷,节约能源。
1.4 由于采用了外保温的结果,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受到保护,室外气候不断变化引起墙体内部较大的温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使内部的主体墙冬季温度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变化较为平缓,热应力减少,因而主体墙产生裂缝、变形、破损的危险大为减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2 外温技术
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2.1 外挂式外保温
在施工中,采用外挂的保温材料有岩(矿)棉、玻璃棉毡、聚苯乙烯泡沫板(简称聚苯板,eps、xps)、陶粒混凝土复合聚苯仿石装饰保温板、钢丝网架夹芯墙板等。其中聚苯板因具有优良的物理性能和廉价的成本,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外墙保温外挂技术中被广泛应用。该外挂技术是采用粘接砂浆或者是专用的固定件将保温材料贴、挂在外墙上,然后抹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格布形成保护层,最后加做装饰面。还有一种做法是用专用的固定件将不易吸水的各种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然后将铝板、天然石材、彩色玻璃等外挂在预先制作的龙骨上,直接形成装饰面。这种外挂式的外保温安装费时,施工难度大,且施工占用主导工期,待主体验收完后才可以进行施工。在进行高层施工时,施工人员的安全不易得到保障。
2.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
采用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成型技术,是在混凝土框-剪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在即将浇注的墙体外侧,然后浇注混凝土,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该技术解决了外挂式外保温的主要问题,其优势是很明显的。由于外墙主体与保温层一次成活,工效提高,工期大大缩短,且施工人员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而且在冬季施工时,聚苯板起保温的作用,可减少外围围护保温措施。但在浇注混凝土时要注意均匀、连续浇注,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影响后序施工。其中内置的聚苯板可以是双面钢丝网的,也可以是单面钢丝网的。双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是依靠内侧钢丝网架与墙体外侧配筋相绑扎及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其结合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安全度。单面钢丝网聚苯板与混凝土的连接,主要依靠混凝土与聚苯板的粘接力以及斜插钢筋、l 型钢等与混凝土墙体的锚固力,结合性能也较好。与双钢丝网相比较,单面钢丝网技术因取消了内侧钢丝网和安装保温板前的板外侧抹灰,节省了工时和材料。其造价可降低10%左右。但此两种做法都采用了钢丝网架,造价较高,且钢材是热的良导体,直接传热,会降低墙体的保温效果。
2.3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
将废弃的聚苯乙烯塑料(简称为eps)加工破碎成为0.5~4mm 的颗粒,作为轻集料来配制保温砂浆。该技术包含保温层、抗裂防护层和抗渗保护面层(或是面层防渗抗裂二合一砂浆层)。其中zl 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材料及技术在1998 年就被建设部列为国家级工法。这种工法是目前仍被广泛认可的外墙保温技术。该施工技术简便,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不受结构质量差异的影响,对有缺陷的墙体施工时墙面不需修补找平,直接用保温料浆找补即可,避免了别的保温施工技术因找平抹灰过厚而脱落的现象。同时该技术解决了外墙保温工程中因使用条件恶劣造成界面层易掉粘空鼓、面层易开裂等问题,从而实现外墙外保温技术的重要突破。与别的外保温相比较,在达到同样保温效果的情况下,其成本较低,可降低房屋建筑造价。
3 建筑节能
3.1 建筑节能的意义
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能源。国家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建筑要消耗几十亿吨树、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带来土地的破坏,大大破坏了自然环境。住宅与公共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和家用电器等设施消耗占全球三分之一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才形成的,它将在几代人中 间消耗殆尽。所以建筑节能即是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能源。在某种意义上称作“提高建筑中能源利用率”。也就是说,并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能,而是从积极意义上提高利用效率。
3.2 建筑节能的内容
在能源和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同时,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创造健康、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建筑节能应该是:(1)冬暖夏凉。由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采暖空调设备效果很好,建筑环境将更加舒适。(2)通风良好。空气经过过滤后,新风“扫过”每个房间,换气次数足够,空气清新。(3)在围护方面,包括建筑物外墙外保温、屋面保温、改善门窗的密闭程度,节约能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