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1
>> 中职电子专业实训课运用“导生制”教学模式探索 中职生专业课学习动机研究 导生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中职机电专业课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导学模式探索与应用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中职生专业课学习动机变量对动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高职模具专业课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研究 如何让中职生学好专业课 中职生农学专业课教学探讨 浅议中职生专业课学习兴趣的培养 “导生制”教学模式在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训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探讨 中职学生专业课多元化评价模式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中职数控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国内外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模式对比与探索 浅谈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导生制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大学新生导生制管理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吴鹏泽.基于导生制的主题教学设计与应用[J].教育研究,2011(12):103- 106.
[8]李鸿.导游专业实践教学导生制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62-63.
[9]王庆禄.“导生制”的实验与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59-60.
[10][13]孟祥芬.高校导生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41-42.
[11]胡永盛.关于在学生管理中实施“导生制”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1):50-52.
[12]胡丰春.导生制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研究,2011(46):214.
[14]雷岳明.“导生制”在餐饮服务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08(12):83-84.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和社会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全国各地的职业学校都在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当下各类热门职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成为各学校开设专业的方向。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专业几乎成了各个职业学校的公共专业。每年都有大批学生选择学习计算机专业,但是这些学生毕业后,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
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从报刊到网络常能看到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找工作不好找、到处碰壁,毕业即面临失业的报道。大学生处境尚且艰难,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对口就业就更加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生源质量下滑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成绩稍好的学生都能就读高中,这使得中职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各所中职学校每年都会为如何招到学生而绞尽脑汁,出现了只要报名就能上学的局面。
2.学生的选择盲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中国沪深股市的概念股到美国的纳斯达克,从年度行业收入排行到新闻人物评选,媒体的各类报道无不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计算机行业可以产生大量财富。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凡是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都能挣大钱,在选择所学专业时不考虑学习内容、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要和计算机沾边他们就会盲目报名,随波逐流。
3.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中职毕业生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只掌握了办公软件的使用,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这些基本的技能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4.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很多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值很高,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希望毕业就进好单位,但又不能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事实证明,凡是态度端正、敬业、诚实、虚心好学、工作认真负责的实习生都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好评,也为他们迈向成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学生因自身综合能力的不足,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导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他们往往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学生对社会以及人生产生偏颇的看法。有些学生因自己专业技能不如其他同学,或因面试屡次受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失去了求职的信心和勇气。还有些同学因职场竞争的激烈,以及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再给父母增加负担的想法,使自己无形中背负着很沉重的压力,常常会表现出焦虑和急躁,缺乏自我控制,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指导是一个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它既是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服务手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行最佳配置,从而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是指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职业结构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被指导者的个性特点,以科学的就业概念指导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选择职业的过程。
为此,必须改变仅将职业指导作为学生临近毕业时开设的一门课程的做法,而应切实将职业指导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切实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人职匹配,真正培养出社会适应型人才的目标。
笔者认为职业指导在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时,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
教育部办公厅、信息产业部办公厅联合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将计算机专业进行了具体细化,同时明确了相关的培养目标,这就充分说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并非无用武之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人才,在于你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懂技术,会操作的实干家。
采取辩论、游戏、典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就业政策指导,帮助其树立学好本专业的信心,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形势,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和就业准入制度,同时让学生树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意识,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途径,以及劳动关系与个人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指导学生设计编写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
职业意识包含职责与服务、人际沟通等方面。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围绕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奉献意识、沟通意识、创业意识和协作意识等主题,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企业的文化特征,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现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人才而不是“学生”,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职业服务的,是把普通学生变成具有较高素质劳动者的过程。学校本身的性质要求其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现在,笔者学校在研究市场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开始将计算机专业 “解体”,细化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装、电子商务等专业,这就是一个进步的标志。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这一“硬”技能的培养,其实学生的职业意识这一“软”技能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软”技能对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时勇于面对现实,树立起“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职业观,正确地进行择业的准备、职业选择,关系极大。
3.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
职业技能的基础指导包括个人形象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和制定求职计划五个方面。通过职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及求职过程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其竞争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4.职业适应期的追踪指导
中职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即“职业适应期”。笔者学校近几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期”的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难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稳定性较差、频繁调换单位和岗位的现象。导致学生频繁转换单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作报酬太低、工作环境太差、劳动强度太大、生活条件太差、不喜欢所做的工作等。这种随意离职、不讲诚信的做法如果不加以纠正,必将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追踪指导,引导他们找寻应对职业压力的方法以及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就业心理,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3
[关键词] 中医类;毕业生;社会评价;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5(b)-0138-02
为了进一步改进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中医专业学生,2008年2月~2011年1月本课题组对在广东省内部分地区工作的中医类医生做了质量追踪调查,以期通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对今后的中医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改进。现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了广东省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进行调查,分别是深圳、中山、揭阳、湛江、韶关,涵盖了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以2002~2008年广东省内就业的80名中医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46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专业13名,湖北中医学院11名,暨南大学中医专业6名,湖南中医药大学4名,工作从事的专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中西医结合科等。主要调查毕业生所在单位对该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
1.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联系各地人事部门、卫生部门,取得2002~2008年毕业到当地工作的中医类学生的就业单位信息;然后,直接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由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及相关科室填好问卷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临床技能、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中医水平、与同事协作精神、工作实绩、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单位对其的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问卷还设计了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该毕业生总体评价及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一栏,由就业单位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经毕业生工作单位盖章后寄回课题组。
2 结果
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尚可,其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满意度达83.75%,但毕业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满意度及为46.25%,中医毕业生临床技能较西医类毕业生明显不足,满意度为77.50%,总体工作能力与水平仍需提高,满意度为70.00%,另外,近几年中医类毕业生对传统中医的认识较浅,中医水平稍显不足,满意度为65.00%。见表1。
3 讨论
就业指导是国家人才规划的长远战略,是实现人才匹配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医类本科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类毕业生学历的逐步提高,本科生就业压力渐增,改进与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能帮助中医类本科生挖掘个人潜质、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针对课题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中医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疗卫生工作要适应时展, 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拥有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医学教育不仅应培养医学生基本的医学理论、医技能力,而且要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1]。发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吸收,能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实现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中医院校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单纯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各国许多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用PBL教学法,该法以问题为导向,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具有激发潜能、拓展兴趣的教学功能,能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亦能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等措施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2],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暑期“三下乡”、社区卫生服务如义诊、义教、看望福利院老人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室开放-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链[3]。
3.2 加强中医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没有严谨的思维和端正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而医学本身面对的是人体及其疾病,医疗及相关的医学科研直接对生命负责,所以中医院校要想培养出优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得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的能力[4]。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措施,鼓励学生增强科学态度的培养,做到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培养亚里士多德“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勇气和精神[5]。中医类本科生无论临床技能还是科研思维都需要训练、培养,临床导师结合床旁教学,训练其规范化临床操作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科研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小课题、撰写论文,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形成一定科研思维;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以及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基础实验的制度,能为本科生近距离接触科研提供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在科研团队的影响下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3 加强引导中医类学生对传统中医的深入研究
医学教育是发展的教育,中医教育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自1966年开始,中医院校多次进行教学改革, 但总体上仍遵循西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6]。因此,继承不足、创新不够成为了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难题。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文化、哲学三种学科属性的特点,对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理论, 要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得到理解和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7]。细数历代名医,无一不是博学广知,卓然成家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院校首先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并发扬,例如设置文、史、哲相关课程,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医院校应将“经典”著作设置为课程的重中之重。“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加强经典理论的学习,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经典,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上建议,不仅应单纯地在就业指导课中实施,还需要在整个中医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完善,以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类毕业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忠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5.
[2] 杨燕玲.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7-28.
[3] 云长海,宋晓明,董韬.实现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187.
[4] 毛晓光,王挺,毛新军.变化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84.
[5] 孙景芬,康晓洁,宋禾.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77.
[6] 宋丹宁.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因素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05.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4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辅导员去做,那么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也应当以辅导员队伍作为主力军。这就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学生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应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至少应当了解学生的就业方向,可能就业企业的企业文化、职业要求等相关知识。有可能的话,高职院校应力争建立职业专家式辅导员队伍,以便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学生管理。采取的途径可以是派辅导员到行业兼职、进修,也可以选聘有从业经验的人员充实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管理中引进职业管理模式。
2.建立职业导师制度。学生进入学校是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步,需要有人对他们给以指导,学会适应职业要求,设计职业未来,解决成长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以来,在学校给予学生思想教育与引导的主要依靠是校内辅导员或班主任,而且担当此角色的往往是刚刚毕业尚缺乏人生经历和职业体验的年轻教师,这样很难给予学生好的职业指导。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中,应该有一支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的导师队伍。这个导师队伍中,不仅有学校富有教育经验的学者,还可包括一定比例的富有经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和性格特征,对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体会,他们可以通过定期做报告、座谈、个别交流等方式,给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
3.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周济部长在2006年11月份高校就业指导会议上强调,有条件的学校要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没条件的也要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所以高职高专必须创造条件,利用业余时间,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给学生上就业指导课,使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必备的就业技巧,具备良好的就业心理,在就业前让学生有个充分的就业准备。
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1.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以企业行为规范要求学生。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就基本选定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术、技能,更应该了解职业理念、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考虑学生群体的共性,更应该考虑其成长方向的要求。应该借鉴未来从事行业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要求等,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同时借鉴企业中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模式,不是笼统地对其德、智、体进行培训与考核,而是要细化为企业奉献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职业素质要求。
2.定期组织学生在未来从事行业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让学生通过兼职、参加行业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来深入未来从事行业。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会脱离过去从书本上了解的对社会行业肤浅的理解,真真切切感受到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变迁中了解社会问题与应付社会需要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发展人际关系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可以初步掌握在社会行业中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最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管理者应当随时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引导,并收集学生的社会实践资料,以便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学生成长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
3.利用学生社团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高职院校有学生会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但目前给它的工作职责仅仅局限在组织学生活动。其实,学生组织是建立校企联合非常重要的窗口,而且这种形式的交往更具有自发性和自觉性,因而更有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激发引导学生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社团,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进行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做报告等手段来实现对行业的理解,把握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5
关键词:卫生学校毕业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中专生就业指导范文6
【关键词】中专生;厌学;原因;对策
【Abstract】This paper lists a number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ariness common phenomenon, try from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o analyze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three tedious to learn the reasons and explore way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econdary students; Weariness; causes; Countermeasure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学生范围不断扩大,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厌学的现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厌学现象更是日趋严重,如果我们再不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它必将危及中专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1.中专生厌学的表现
1.1对学习没兴趣没信心,觉得自已就是读不好书,甚至认为读书太辛苦而不想读。
1.2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学习,不少人上课时讲小话、做小动作、有的干脆上课睡觉,老师批评,不接受,不悔改,甚至与老师对着干。若遇到严厉的老师,他们就坐着发呆,无所事事。
1.3课余时间都用来打扑克、下棋、聊天、朋友,乱谈恋爱、玩电子游戏,他们讲吃穿、图享受、懒劳动,通宵上网、“混日子”。极少数学生还打架斗殴甚至偷抢勒索,参与黄赌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1.4一有机会就逃学,晚自习停电喊万岁;不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干脆不交作业;对成绩好差无所谓,一学期多科成绩不及格。
2.中专生厌学的原因
2.1家庭环境因素;在众多厌学的中专生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1.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小家庭管教不当,或父母疏于管教;或家长溺爱和过分迁就,子女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轻言放弃;或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却不管子女爱好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或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变得固执而自卑,对学习漠视。
2.1.2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孩子无心学习。
2.1.3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孩子只有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才有出息。上中专学校无非就是“混一张文凭”,将来能“有碗饭吃”就行,从而对子女在学习上、思想上的好差不管不问,造成家庭教育乏力,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抵消的现象。还有少数家长根本管不住孩子,对子女的前程丧失了信心,把孩子被当作“包袱”甩到学校,让学校“代管”。他们对孩子学不学知识无所谓,只要求孩子“不学坏”就万事大吉。
2.2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现在中专生厌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社会的需求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使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国就业体制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变成了现在的自谋职业,又增加了中专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党政机关某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少单位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严重挫伤了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有升学压力,初中时整天忙于学习,疲于考试,有的学生因此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一种“学够了”的感觉,一提学习就头疼。考上中专以后,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觉得没有升学压力了,该玩玩了,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就行,“60分万岁、61分浪费”。
2.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形势的变化。“大学扩招,中专难招”,为了生存,中专招生门槛不断降低,生源质量严重下降,我们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问题学生”多,部分学生进校并非出于自愿。办学规模盲目扩大,师资力量和学生管理水平没有完全跟上来,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课堂教学未能调动学生兴趣,部分老师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备课不认真,上课时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巡着老一套教学模式走,不顾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领会,教与学不能得到有机的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3.针对中专生厌学应采取的对策
纠正和克服中专生的厌学现象,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很多。在此,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践,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与大家探讨。
3.1改进和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校领导、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要多找厌学学生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同时,还要发动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作用,鼓励他们主动做好厌学同学的工作,在思想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辅导和帮助他们。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如广播、黑板报、墙报等形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特别是要大力表彰和树立由后进生变先进的典型。班主任还应该及时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建议学校重视心理疏导工作,设立心理疏导机构,组织教师们学一些心理疏导的知识和技术。思想教育结合必要的心理疏导效果会更好。
3.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1学校教务部门在新生入学时,应组织一次文化考试,以考试的成绩作为编班的依据。对文化课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加强他们的文化课补习,而不应匆忙就让他们接触专业课;也不应把他们编入文化课基础较好的班,以免他们跟不上课。要给他们一定的观察期,并在观察期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2.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用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
3.2.3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3.3从严治校,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3.1要对那些严重扰乱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道德败坏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坚决清退。
3.3.2积极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尽可能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3.3.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厌学的学生在良好的环境熏陶和感染下,能逐步走上恋学、勤学的阶梯。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进,品行端正,为人师表,以学生利益为己任。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函授或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科带头人,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应定期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充实他们的实践知识,锻炼其动手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奖励创新开发,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3.5加强就业指导,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是学校招生的指挥棒”,“是学校办学的晴雨表”。为此,学校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3.5.1加强就业指导,学校要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让学生明白,目前市场中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所学的专业中应加强学习哪些知识、锻炼哪些能力,这样才能在择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和优势。
3.5.2学校应与政府的计划、人事、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社会职业中介部门或人才、劳务市场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和劳务需求的信息。争取与用人单位提前预定用人计划,缓解就业压力。
3.5.3要教育学生打破“铁饭碗”的旧观念,积极鼓励和推荐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民营企业去工作。
3.5.4教育学生牢固地打下就业的基础知识,自己创天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要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开了,用人单位满意了,就可以建立长期的用人关系,在校的学生就能够安心学习了。同时,学校还可采取请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或请有关专家来校作形势报告等,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总之,对于中专生厌学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一定能药到病除,乐学、好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主流意识,中专学校就能更好地继续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