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培训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1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动机;效果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并逐渐开始实践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改革目标,学者们展开了对教师教育一体化多视角、多层次、多方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读研期间,在参与导师课题“文化视野下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机制创新研究”资料搜集时,笔者意识到,出于培训成本、管理等方面的考虑,校本培训越来越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得到了践行。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县内的中小学教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编制出《中小学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及其效果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指导语,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界定校本培训的概念。第二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教龄、所教学科等基本情况。第三部分为问卷的问题,包含对调查者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及其效果反馈等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和目的性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 份,回收问卷225 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217 份,有效率为80.8%。
校本培训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规划指导下,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的一种教师的在职培训形式。学校教研组的活动、听课评课、专家讲座、师徒制、集体备课等这些都属于校本培训。接下来主要对被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形式、参与动机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的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找出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与校本培训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影响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认为培训内容和参与动机是影响自身校本培训效果的量大重要因素,此外培训目标、师资水平、培训方式对校本培训效果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培训管理、培训环境等因素也会对校本培训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被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分析
学者们在分析影响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因素时,一般将其分为教师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出内部持久的积极动机,可以维持一个人积极的行为。此处分析时,也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被调查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时,出于提高自身素养的内部动机的比例明显高于外部学校、社会等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们在参与校本培训时,越来越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但也有社会和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参加培训的动机成分。
此部分通过对教师自身参与校本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反馈的分析,看教师们在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方面与通过校本培训所取得的效果的自我评价上是否存在一致性,进而推断出那些动机影响教师的校本培训的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巧、学科前沿知识、师德几方面,而且多数教师认为理论知识的培训效果要好于实践经验的培训,这和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是分不开的。被调查的教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校本培训自己取得收获比较大的方面主要是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师德和政治素质等方面。这和之前教师们出于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而参加校本培训的内部动机是一致的。
从上表我们可以教师们普遍认为校本培训的内容只有一部分能应用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还不到60%,也就是教师们认为校本培训的一些内容对于自己日常的工作作用不大。但是迫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外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压力,还是得落实校本培训。
三、思考和建议
从上述的分析中,笔者发现,被调查教师在参与校本培训时,出于提高自身素养的内部动机的比例明显高于外部学校、社会等对教师的要求。在其反馈的校本培训的收获当中,被调查的教师们一致认为通过校本培训自己取得收获比较大的方面主要是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了一些新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师德和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就是,教师和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与其所取得的效果具有一致性,当教师们是出于内部自身发展需要去参与校本培训时,往往获得的是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当他们出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压力去参加校本培训时,往往获得的是一些外部考核的达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内部的持久的、积极的校本培训参与动机,更有利于教师在校本培训中取得自身提高与发展的效果,而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外部动机也不可忽视,因为教师也是社会和学校中的一员,理应受到学校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此外,教师在参加校本培训之前也要对自己参与校本培训的动机进行分析,自我制定一个完整的校本培训计划,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和结束时,理性地分析自身的收获与不足,积极归因,为接下来的一次次的校本培训做好扎实的基础。**县教师的校本培训是民族地区教师校本培训的一个缩影表明,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教师在职培训的新形式,还处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当中,我们应该理性认识校本培训,鼓励教师们积极地参与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2
校本培训 课程开发 实施方案
一、确认培训要求,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培训需求是指校本培训所要满足教师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简单说,“要求具备的”减去“现有具备的”,所剩下的就是“培训需求”。校本培训课程开发首先要确认培训需求,即“这一培训到底有没有必要”“是什么导致非要培训不可”。培训需求的确立主要从目标、价值、成本、资料、管理者和被培训者的支持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在分析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分层分析法,对所确定的一定范围内组织的内容层次进行分析,按一定年龄或职位划定的岗位层次进行分析,根据个人表现、考核业绩来进行个人层次的分析,还可以就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时段层次分析。一般而言,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本培训课程可以设置本体性课程,以拓宽教师的学科知识;设置条件性课程,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设置实践性课程,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技术与方法。当然,也可以在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将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成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课标教材分析、教学技能训练、教育科研知识等模块,让教师自主选择,或补短,或扬长。
二、细化总体目标,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可行性
在课程目标上,校本培训课程考虑教师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于时代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与时俱进,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发展为总目标。可以说,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校本培训所要达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既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向,又是课程开发者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要瞄准的目标,通常用“了解”“掌握”“熟悉”“提高”“达到”等行为术语表达。作为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便使校本培训课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进而可以使每个教师都能参加校本培训,同时又能满足不同教师个体的不同培训需求。校本培训课程总体目标的细化,应在分析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先确定本学期的基本目标,对此需要考虑这一基本目标的可接受性是怎样的,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再需要将学期目标来分解为每个月的具体目标,对此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来开发和利用校本培训资源,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满足让教师的培训需求?
三、编制实施方案,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构思和具体安排,其编制情况直接影响着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学校要依据校本课程目标来设置内容,确定步骤,选择形式,安排时间。具体来说,从课程内容看,学校要先广泛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征询师资培训专家的意见,尤其是要善于发现、捕捉、收集、整理被培训者自身的经验,使之转化为开发成果。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培训需求相一致。所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以及可以利用的其他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分类、排序和鉴别,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必须考虑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该注意合理选择培训条件。这里的培训条件主要是设备、材料、人员、经费和时间等客观因素。从实施步骤看,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要采用分步走的思路,突出培训的有序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每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基本的达成目标、详细的活动安排、具体的保证措施和专门的负责人员,做到时间、目标、活动、措施、人员“五个落实”。从活动形式看,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亲身经历,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教师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把教师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作为重要的培训实践活动。
四、选择培训策略,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自主性
作为学校,必须考虑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策略才能达到课程目标。这是需要广大培训者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的培训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案例研究。让教师整理和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促使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可以精选典型教育案例,通过骨干教师与专家的协助与带领,让教师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融合起来,重构个人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二是课堂观察。运用课堂观察法,有效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让他们致力于课堂问题的诊断、反思、调整,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当然,听评课之前要研究并设计具体的观察点和观察量表。三是专题论坛。这种校本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专题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如“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等。这些需研讨的问题一般要提前定期,供有兴趣的教师研究。总之,无论是案例研究,还是课堂观察,学校都要尊重教师的培训需求,给教师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平台,以便使教师能够展示自我,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培训者要从实际出发,采用讨论、观摩、参观等有效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五、及时修正完善,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原创性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3
1.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2.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11]张又安.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67.
[12][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13.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4
校本培训 有效性 策略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
校本培训是在集中式大面积的教师机构培训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指责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培训方式,并且已成为基层学校开展教师培训的重要方式。校本培训较传统集中式培训的优点在于:首先,关注本校的实际需要,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理论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其次,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方式,机动灵活,培训更是结合本校的实际需要有别于其他学校。第三,重新配置了教师在职培训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利用各校现有的条件开展培训工作,既节省了经费又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第四,培训者与受训者都是主动参与、地位平等的,双方可以互动学习,既可是培训者也可是受训者,有利于教师积极性发挥。
校本培训在在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但是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不足、有待继续发展完善的过程一样,校本培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现状调研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思考,我们选取了某省的中小学教师及校长、教师培训及管理部门相关责任人开展了校本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校本培训。其中教师277名,校长30名,教育行政相关管理人员10名。调查的主要方法是问卷调查与访谈,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对校本培训认识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教师对校本培训的内涵只是“了解一些”,有4%的教师“一点都不了解”,16%的教师了解。85%的中小学校长、教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好处是省时方便经济,“反正必须参加培训,在自己学校最方便”。个别校长认为“校本培训就是自己学校组织的培训”。部分教师认为,“学校怎样要求我就怎样做”,“专家到学校开讲座,教师听报告”,“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业务培训”。有的校长认为,学校教学任务重,实行校本培训是必须的,但不能太多,不然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精力。28%的教师因教学任务重不愿意参加校本培训。
2.对校本培训开展方式的调查
校本培训的方式主要是:专家讲座、观摩听课、集体备课、自我反思、师徒结对、课题研究、外出学习。学校常用的方式前三位依次是:集体备课、观摩听课、专家讲座。对于培训方式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40%的教师满意,35%的教师不太满意,25%的教师认为一般。不满意的原因有:“同事间的听课流于形式,并没有深入探讨,怕说话得罪讲课教师”,“别的学校组织外出学习,我们总是备课、听课”,“走出去,请进来,说的容易,需要经费,需要联系”。除教研活动外,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更多的倾向于专家的报告及指导、课题研究、外出学习。教师认为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前三位依次是:专家的讲座及实践指导、观摩听课、自我反思。最集中的建议是要给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搞形式,要追求实效,增加外出学习机会。
3.对校本培训内容的调查
学校在校本培训中是否对培训内容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教师反映“没有调查”,40%的教师反映“有调查”。学校校本培训内容对不同层次教师是否有差异?结果显示,36%的教师反映“有”,36%的教师反映“少部分有”,而反映“很少有”的教师占28%。校本培训的内容依次是:学科的教学、师德修养、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信息。对于培训内容是否适合学校及教学实际的问题,87%的校长、79%的教师认为比较适合。但大部分学校实施的校本培训内容是停留在原来的教研活动这一层面。“听课和评课”成为了教研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占到了44.6%。60%的教师认为“结合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培训更好”。
4.对校本培训的组织与管理的调查
结果显示,80%的学校都有文本的培训计划,各个年级组和教研室也有计划安排,负责人大多是教研室主任。64%的教师反映学校对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评价不详细,16%的教师反映几乎没有评价内容。学校是否有关于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64%的教师反映没有监督管理制度。关于学校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有奖励激励措施问题,70%的教师反映没有奖励措施。关于培训结束后,培训方组织教师进行评价或反馈,54%的教师反映“有”。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评价标准主要是:是否参加讲座、完成听课任务;检查是否有教案;目的是否是“督促教师学习”。在校长的个人因素对校本培训的影响上,72%的教师认为校长的个人风格、能力对校本培训存在很大影响。对校长是否发挥好第一负责人的职责上,52%的教师反映校长在校本培训中没有发挥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对于教育行政机构是否介入培训管理,80%的校长表示主管部门主要并不介入具体过程,仅看汇报材料。
5.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调查
培训结束后,您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和整理吗?在实际工作中,您是否运用培训时所学内容?调查结果显示,60%的教师偶尔有对培训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另有20%的教师对培训内容不进行思考,有20%的教师经常对培训内容进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对培训时所学内容的运用,经常运用的只有28%,而多数教师即56%的教师只是“偶尔运用”,另有16%的教师“没用过”。教师对校本培训的效果评价是:非常好18%,好35%,不确定25%,不好12%,一般10%。访谈中,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管理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原因是:“校本培训的主题并没有完全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也不是教师急需学习的问题,只是按照大的教育趋势,跟风走,或是单纯的完成上级领导的要求,并没有联系日常教学实际”。部分教师习惯了灌输、接受式的活动方式,拘泥于教材和教参,没有积极研究和反思个人教学。
从校本培训现状调研中得出以下结论:(1)校本培训已成为基础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本校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培训更多的表现为学校自主性活动。(2)以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帮助最大。校本培训并未充分发挥其优势,主要影响因素有:校长的重视程度、制度的保障、教师自身的动力、师资的力量、培训信息的沟通、培训方式、培训的经费。其中,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校本培训的质量。(3)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城区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普遍好于农村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缺乏经费与师资的学校,更多靠校内教师进行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封闭,只能成为材料的堆砌与经验的总结,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办学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校本培训并无完善的评价机制,各校评价的标准不统一,评价的方法也不一致,所以培训多是只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另外,还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于校本培训,各校有各种文本,但却不一定有实施保障。学校主管部门认为校本培训是学校自己的事,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二、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有以下基本理念:学校是校本培训的基地;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校本培训的主体;促进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是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结合以上理念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我国已初步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它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依据。学校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从初级的专业人员发展到成熟、高级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大部分是在学校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在本专业内拥有实践经验和价值理解。由学校提供的某种专业发展活动,可以调整到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校本培训中应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教师实际开展,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校本培训在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上,应突出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增长、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改变校本培训中忽略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性的状况。培训内容上应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设计、学习指导、学生教育及班级管理等,并体现差异性,注重更新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不忽略解决学校及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培训方式上避免集中讲座式培训方式,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自主性、合作性,主张灵活多样、开放多元的培训方式,在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学习中促进教师实际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培训的评价中,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专业能力发展,注重学生能否发展得更好,真正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2.学校要重视校本培训,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应突出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促进师生发展、学校发展,体现针对性。在培训工作开展前要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考虑师资、经费和设施等培训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实施以自培为主。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需求,按需培训。培训应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以使教师能够将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并非本校培训,应借助外力,建立培训共同体、避免自我封闭。可通过以下途径:(1)专家引领,包括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可以是校外及本校优秀教师。理论专家可以为学校提供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教师可以跟随实践专家,充当其助手锻炼实践能力。(2)与兄弟学校合作,结合本校实际吸收其他学校良好的培训经验,多到其它学校观察学习,实现区域内校际间的交流学习。(3)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教师培训院校和教科研部门沟通信息,为学校提供校本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以及学校与学校的横向信息共享。农村及薄弱学校可以适当通过网络培训解决培训资源及经费的问题。
3.校长要做好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负责人,是培训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引领者、合作者。其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校长必须提升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培训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校长必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恰当决策,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同。其次,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学校形成一个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助理负责抓、教导处具体抓、教科室协同抓的校本培训管理网络。实施教研活动组长负责制、学校领导联系制,校本培训才会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工作中。第三,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成效,校长在资源上予以大力支持,包括时间、经费、场地等。如保证培训经费、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保证外出学习经费、保证校内奖励经费等。第四,校长应将培训工作日常化。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最后,校长要不断学习,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研究教育现象,才能引领好校本培训。
4.注重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形成校本研修文化
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主体必须实践的三要素。教师的职业极富个性化特点,只靠外在知识的传授,没有自己的实践,没有找出自己身上的问题加以改进并创造,没有主动探索教学实践的意识,没有自我监控与调节教学行为问题,那么外在的培训、引导都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培训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理清自身教学实践的问题,力图改进,只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进行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讨论、教学设计等,吸收同伴有益的经验。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专业引领中的人员应包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各级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以及中小学教师中的骨干教师。
校本培训也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持。只有当反思合作为成员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内在价值时,才能促进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可从两个方面考虑:(1)营造安全的、主动的、积极探究的反思氛围。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本质是一种理解和实践之间的对话,反思必然公开揭示自己的错误不足,公开自己的困境,因此学校应积极营造教师反思的安全环境,让教师主动反思,敢于公开暴露自己的失误以求帮助。(2)培养民主、和谐和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学习型组织。学校应努力将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团队组织的合作、互助学习保证校本培训的开展。
5.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校本培训的评价与监督是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一定的权力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校本培训的预期结果很可能成为一种理想或奢望。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化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开展校本培训的有力保障,它对于保障培训活动的有效展开,防范、抑止培训中的消极因素,当会生发有效且久远的功用。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设可以从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几个方面考虑。一是规范过程管理的制度,如读书活动制度、培训活动制度、定期交流制度等;二是落实结果管理的制度,如培训组考核制度、成果展示交流制度、培训组评比表彰制度等;三是为培训活动提供服务的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学校领导联系培训组制度、培训组长选拔和定期测评制度。制度化的过程应包括:(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通过引导促使教师对培训活动意义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2)制定规范。根据共同的价值需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规范,把教师的培训活动行为纳入比较一致的程序中,规范的制定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尽力提高教师对规范的认同度。培训制度不能只是向教师提要求,而应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师在行使权力时,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3)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由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这样形成的制度才确实可行而非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的管理机构,整合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进修密切结合的培训系统,由教导处日常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
――――――――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张雳,郭勇.试论实施校本培训的有效策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5).
[3]肖远军,张俊珍.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及其改进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
[4]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综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5
关键词:校本培训;定义;特点;现状;可行性建议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2-03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培训”、“为了学校的培训”、“在学校中进行的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育部在2000年3月发出的《关于印发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要“加强县以下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建立乡镇中小学教师培训点,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强调:“中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校长是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天台县教师进修学校是全县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培训基地,承担着全县200多名中小学校长、1400多名初中教师、2000多名小学教师、120多名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或培训任务,并且支持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学校会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各学校的校本培训进行督促、检查、指导、评估。按照要求,各校每学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其中师德培训不少于16学时,集中培训不少于10学时,小组培训不少于10学时,个人自学培训不少于4学时,以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校本培训的定义及特点
1.校本培训的定义
校本培训又称为校本教师教育,是指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为指导,以学校发展为需要,由中小学校长出面组织和领导,在遵循“加强针对性,强调互动性、注重实效性”原则下,立足于本校文化特点,自主制订和开展的有计划、有目标、切实可行的本校教师培训项目,是教师在职培训的一种形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职业修养,以训促研,以研促教,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2.校本培训的特点
校本培训的授课和听课教师大部分是本校教师,是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的培训。教师之间对彼此的教学水平、授课风格等都十分了解,更能抓住培训的重点、难点,从而有助于教师们在活动中不断反思,在互动中交流学习,在实践中练习模仿,更加直观地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主要的培训方式有: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听课、外出学习、专家讲座、自我反思、师徒结对等。主要的培训内容为:学科的教学研究,学生成长和环境创设,自我认知和师德修养,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的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和自身生活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等。
二、目前天台县中小学校本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因为,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培训活动,带有一定的自主性,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重试程度不够,过于自主和随意
部分的校本培训中,校长重视程度低,活动随意性大,常常流于形式,缺少特色和个性,难以联系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加校本培训;部分教师固守现有的教学状态,缺乏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愿意接受校本培训而带来的改变。另外,个别培训内容太多,针对性弱,且没有管理和制度的保障,加重了教师参与动力不足的现象。
2.条件差异导致校本培训发展不均衡
城区学校拥有多方面的优势,活动容易开展,且形式多样。根据调查,城市及重点学校校本培训方式有专家的专题报告及指导、公开课的实践观摩学习、名师工作室活动的开展等,教师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大,主动要求增加外出学习机会的教师能够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在信息化程度、师资力量配备、经费配给、数字化装备等方面严重不足,只能单纯依靠校内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方式稍显单一,教师参与程度不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主动要求者更是寥寥。另外,一些学校培训项目设计成分过大,不好确定具体培训内容,导致可行性差。
3.研、培分离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
部分学校将校本培训“变相”理解为校本教研,并试图以校本教研代替校本培训,但由于受限于经验、偏重于教学研究和指导,并且缺少教师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整体上的把握,最终不能上升到应有高度的理论层次,从而造成校本培训有效性的缺失,达不到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4.评估与监督制度不健全
目前,校本培训并没有统一、完善的评价机制。培训项目、计划由各校自行制订,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是自行安排。由此,校本培训被认为是自己学校的事,被随意对待,实施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也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校本培训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普遍存在“评而不议、议而不改”的现象。
三、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导向,提高校本培训质量
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因此,首先,校本培训中的目标设定上要以发展专业态度为重,突出培养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知识;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以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在培训方式上,应该尽量避免集中讲座式的培训形式,多采用开放式的活动,使教师能够畅谈和讨论日常工作及学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在培训评价上,应注重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专业技能的发展,确保教师的全面发展。
2.立足本校,联系实际,加强对外合作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培训,并非要局限于本校,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1)专家指导。邀请校内外实践或理论专家莅临指导,理论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理论指导,实践专家指导教学实践,解决实际问题。(2)与其他学校合作。可以是教研区也可以是非教研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校间、跨区的教师交流学习。(3)建立信息共享。信息是校本培训决策的依据,应横向与兄弟院校信息共享,纵向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共享。
3.建立规范灵活有效的培训制度
(1)规范化机构。建立以校长为首的校本培训管理机构,以保障培训经费,整合教学资源。并由教导处负责监督,课题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等具体实施。(2)制度化管理。以教师培训五年规划为蓝本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把教师的学习提高、科研能力锻炼、实践经验总结等各项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克服教师的惰性,落实培训目标。(3)监控化过程。建立教师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学员网上评价系统,全程掌控施训和受训情况,做到培训工作的规范性和信息化。(4)考核化培训。每次培训包括培训中的每个项目都要进行考核测试,并且将考核成绩纳入教师的综合评定,作为转正、聘用、加薪、晋级、职评的必要条件,并在年终的奖励性绩效考核中加以落实。
4.以新课程为契机,开展教师论坛
通过论坛,鼓励校内外优秀教师走上讲台,发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优势,可以通过讨论国内外教育热点、时事,探讨最新的教学理念,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等方式,帮助教师在行动教育研究中注入新的思维活力。总之,在论坛互动中,可以实现“正能量”的辐射和传递,使教师们的思想得到碰撞,观念得到更新,业务能力得到提升。
5.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
(1)新教师培训:实行导师帮教制。开学期初,师徒结对,制定计划;学期中,导师赐教,“徒弟”学习;学期末,师徒一体,捆绑评价。
(2)成长中教师的培训: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和依托,每学期确定培训的主题、时间、地点、内容和人员,并负责落实。
(3)骨干教师的培训:“走出去”――每年派出教师参加省、市级各类培训;“请进来”――每学期邀请新当选的校、市级优秀教师上展示课,感受其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
6.完善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
(1)评估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机构。
(2)评估周期:中期检查+终期考核;评估方式: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3)评估指标:教师自身是否有培训需要;教师是否有参加培训的机会和时间;教育管理机构的支持程度以及教师的普遍参与程度;校本培训所需配套资源的配置程度;培训内容是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与教师的需要和发展相关;学校对校本培训的准备程度;是否对培训的成果积极推广,并对培训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7.搭建全国联网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
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标准化、开放、公共的校本培训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学历提升及培训支持服务,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服务平台可包括:专家讲堂、教师论坛、数字化图书馆、实时教学系统、学分认证系统、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资源检索服务等,实现“人网”、“天网”和“地网”的整合,“三网合一”。
8.建立可供操作的统一档案分类文档
为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培训项目或其他校级培训专题的管理思路抓好培训,必须整理、储存培训档案。在信息化时代,虽然可以用电脑进行存储,但由于校本培训所需材料数量、种类众多,仍不便于归档保存。因此,为了提高效率,便于管理,进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在每一次培训中都需要收集、归档的材料清单:目录、方案设计、管理人员分工、短信通知、参训人员名册、课程安排表、学员出勤记录、管理者的培训日志、学员的培训反思或心得体会、有效学时登记情况等,将复杂、繁琐的校本培训资料进行细化分类,并以三天时间对材料档案进行更新保存,大大提高了校本培训档案的条理性和可操作性。
校本培训内容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的涵义及意义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所任职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全体教师为对象,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服务于学校和教师,与学校和教师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学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校本培训注重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经常性问题,根据学校和教师现实问题,自主确立校本培训的目标,选取适合需要的培训内容,选择适当的培训方式,使校本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校本培训是在教师任职学校进行培训,便于学校管理,使其具有在职性和在校性,避免了教师因外出培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使教师在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了培训,节省了培训费用。再次,校本培训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培训成果直接应用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能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可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校本培训内容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普遍性,也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其发展目标决定了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组织能力,具有较强专业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实际经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教学开发和创新能力。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校本培训内容主要由教学能力培训和教育管理能力两方面组成。其中,教学能力培训包含教学基本功、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等内容;教育管理能力包含心理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班主任工作方法等培训内容。
三、校本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既可以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也可以在部门或教研组中进行,培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报告讲座式
报告讲座式主要以专题报告、讲座的方式进行,它侧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系统性、共同性和前瞻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形式。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在培训时间上根据培训内容可长可短,可以是一、二小时的专题报告或是延续一个月的心理培训专题讲座。在培训师资上,有来源于国内理论界的权威专家或学者,企业的资深管理者或技师,学校的领导或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二)研究讨论式
研究讨论式通常以学校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以部门或专业教研组为单位,以平时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或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中心,让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是校本培训中最常用、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在研究讨论式培训中,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问题,提前确定研究讨论的主题,使参与者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就某个专题结合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情况展开研究和讨论,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
(三)资源共享式
资源共享式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培训的方式,具有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效果好和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高的特点。在资源共享式培训中,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开展:一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校内骨干教师利用校内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起到传、帮、带作用;二是轮流选派专业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使教师在校外实训基地能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三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专业操作技能比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是利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进行培训的方式。学校组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申报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以项目为载体对校本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题的立项申报、组织实施、应用推广,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不断完善,将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五)独立自学式
独立自学式是由教师个体根据学校要求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在教师独立自学式培训中,学校要让教师明确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要求教师制定出较为严密、完善的自学计划,积极为教师自学提供条件,采用学校统一定时与教师自定时两种形式结合,使教师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资源开展学习,在学习结束时对教师自学结果做科学、公正的评价,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对校本培训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重要作用,树立全员培训的观念,组建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全面切实可行的教师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和内部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的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年终评比等挂钩,依托网络平台为每个教师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个体校本培训档案以及各类获奖情况,以制度来保证培训顺利进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