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1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课件;教学优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已深入到中小学的各门课程。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哪些优势呢?下面就具体结合小学数学课谈一谈我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景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其直观、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确定位置”

教学中,我先出示一张班级的座位图,提问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坐在哪里?各位同学又坐在什么位置上呢?用这一情景图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很熟悉又很新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浓厚兴趣,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他们都抢着说自己所坐的位置,这时候我趁热打铁,向学生讲解了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一张明星组合图,问他们:“潘长江在什么位置?赵薇在什么位置?”等等。由于是一张明星组合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方便、快捷、高效、节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讲解这一单元的内容时,用电脑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移格数的规律。我在讲解这一课时,制作了课件中的动态平移效果,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用简单的动态图形展示给学生看。在这节课的总结时,我又播放了一些媒体片段:如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清晨的第一道曙光缓缓升起;奥运赛场上,链球运动员借助旋转的力量,出现链球平移的动作,夜晚天空中流星平移的轨迹等。这些媒体片段的欣赏加深了学生对平移概念的认识。和以往单调的教师讲解相比,方便、快捷、高效。

三、信息量大且速度快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练习解题为主,培养学生解题能

力。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教材要求学生要做大量练习的,我给学生当堂出示的习题有:(1)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4厘米,面积是17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2)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共有365棵,桃树的棵数比梨树的2倍多5棵。果园里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3)菜场运来萝卜25筐,黄瓜32筐,共重1870千克。已知每筐萝卜重30千克,黄瓜每筐重多少千克?按照以往教学方法,将这些习题抄到黑板上再让学生一一去解决,一整节课也只能做四、五道题。但我用多媒体课件边出示、边授课,我只让学生将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因此,不到二十分钟学生就已经完成了课堂作业。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引进的教学信息量大且速度快,为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每人分得这块饼的几分之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我再用课件给他们演示:(1)一个一个地分,将每一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人能分得多少?(2)三个一起分,然后再演示三个饼摞起来平均分成三份,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得以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如同亲手操作,兴趣盎然。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36-01

俗话说,备课有效,则教学有效;学案有效,则课堂高效。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需求,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使教学情景更能贴近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学活动更能贴近学生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更能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科学学习教学方案,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有了粗浅的见解,现与同仁商榷。

一、洞悉学情,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科学学习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发探究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深入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内涵,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笔者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两选一”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一道题是让学生收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的方面与不同的方面;另一道题是让学生参考书中示意图,利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并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种预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初步理解和感知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优化过程,生动情景导学,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日常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情况,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路径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这一内容时,为让学生认识规律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笔者在课前精心制作集电影院场景、电影票式样于一体的PPT,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播放,当画面停留在第5排1~10号的10张电影票上时,笔者提出如果要从这10张电影票中拿2张连号的票,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得出有9种不同拿法,笔者用PPT配合演示。接着笔者又把10张电影票抽象成1~10的10个数字,让学生小组合作:①动手框一框,框2个连续的数有多少种不同的框法?3个数、4个数呢?②根据框的结果总结:“框的总次数与数的总个数、每次框数的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亲历了新知的探索过程,概括、总结规律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精讲多练,巩固新知,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新课标指出: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精讲多练,更要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寻找新知识产生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和自我的感知来尝试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获得新知,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如,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一课的巩固练习时,笔者先通过“试一试”来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再把“练一练”中美丽花边这道题利用PPT进行了重新设计:先出示13朵花组成的花边。每次给相邻的2朵花盖上红色透明纸,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得出13-2+1=12(种);第一次变题,把“2朵”改为“3朵”,得出13-3+1=11(种);第二次变题,把“13朵”改为“n朵”,得出:n-2+1(种);第三次变题,不仅把“13朵”改为“n朵”还把“2朵”改为“a朵”,得出:n-a+1(种)。这组巩固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度,由具体的数逐步抽象成字母,让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

四、衔接生活,引导参与实践,让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衔接现实生活进行施教,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要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的边长,通过测量、观察、计算、思考,增强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发展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4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3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尽管一线教师对它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仔细剖析实际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内容选择无从下手、活动组织力不从心、教学重心有失偏颇等,加上主观上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练习”或者轻易看成“兴趣活动”,导致了教学方向的偏离,降低了活动的效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而“综合与实践”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诠释该课程的内涵,演绎“综合”与“实践”的精彩?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在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课题研究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学科整合设置,从一年级起就开设《社会研究》《科学》,而《图书馆课程》则是从幼儿园一直贯穿到初中阶段,前后一共历时九年。这些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文献研究、信息采集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数学自身的教学也重视课题的研究,一个星期的作业可能就是主动撰写一份研究报告,而不像我们多以被动型的练习为主。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高年级学生分组进行社区小调查,动手制作小模型,撰写微型调研报告或数学日记等;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不多,写作能力有限,借助日记来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可能有些难度,教师可以开展绘画日记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卷进数学学习的“漩涡”中。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32-01

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何为“转化思想”?就是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可以通过转化来实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知识学习中善用类比,实现转化

类比方法通过对两个研究对象的比较,根据其相似点推理出未知对象的相似点,这是新旧知识转化过程中最有效的推理方法。教学时,适时运用类比方法进行转化,可使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做类比: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顺着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割―移―补”的方式成功转化(如图1);

如何将长方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顺着长方形对面两条边进行“割―移―补”成功转化(如图2),并进一步推导两者的面积关系,最终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中,自始至终渗透着转化思想,将没有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转化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巩固旧知,又能按照数学的内在逻辑发展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二、在动手操作中善用联想,实现转化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如何通过操作获得转化思想,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善用联想,让学生理解这样操作的意义,领悟其中的转化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笔者让学生先根据计量长度的方法总结经验:要计量这条线段有多长,你如何算的?(如图3)然后让学生再根据计量面积的方法总结经验:要计量这个长方形有多大,你怎么算?(如图4)

学生经过观察和分析得出:计量线段有多长,要看有几个相同的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多大,要看有几个相同的面积单位。

此时,笔者抛出问题:有一个大长方体,还有许多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你如何计量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如图5)学生根据前面计量方法的联想,很快得到动手操作的方法:要用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填满大长方体,算出有多少个单位体积的小正方体,就能得到大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这样的联想操作,使得问题得以转化,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更简便的方法,并一步步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在问题解决时善用替换,实现转化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将其从未知的新问题向已知条件转化,渗透转化思想,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少走弯路。替换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正好装满100个球,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每个小盒和每个大盒各装多少个?如何让学生理解小盒和大盒的关系?可以通过数量的比对来实现,笔者列了一个数形图(如图6)。

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替换的方法,将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求出小盒(100-2×8)÷(2+5)=84÷7=12(个)。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构建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范围推进,新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发展,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对课堂质量的诉求都越来越强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场对教学质量的讨论中,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努力探索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模式优化。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工作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索和创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对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一些构建方法。

一、创设恰当课堂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教案、讲义内容来给学生一板一眼地讲课,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不说,还无法顾及学生是否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想要让自己课堂的教学质量提上去,达到优质课堂的标准,构建方法之一就是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

何为课堂情境?就是根据当堂课所教授的内容,构建出一个能够让你的学生接受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比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时,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这样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动物饲养场参观小动物。大家最想看什么呀?”同学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老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在最后顺利地引导同学们说出有四只脚和有两只脚的动物就可以了,老师选择不同的组合,鸡兔、鸭兔、鸭猪等组合都可以,只要两种动物分别有两只脚和四只脚即可。接下来,老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了,当然,要把鸡兔同笼改成所选的比较有趣的组合。这样一来,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课堂情境就构建好了。

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会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其他听课者感觉趣味盎然,新颖独特,课堂的优质性得以体现。

二、加强教材解读深度

好的课堂情境固然重要,但如果授课教师不能够深入地解读教材,将教材所体现的好的内容完全呈现给学生,教学质量肯定不会好。想要将课堂教学质量提上去,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材解读的深度。

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教材解读深度不够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五年级数学下册中体积单位换算课程中教材解读为例。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在教授这一段课程内容时都只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告诉学生“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却很少有人会给学生仔细地讲解为什么会是1000。笔者认为,在讲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应当详细地将几何体体积的运算原理以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向学生交代清楚,而不是只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是对教材的另一种理解,也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授课方法,一定能改变小学数学课堂偏文科的现状,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入理解,也是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之一,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学生间协作学习出优质

传统的数学教学皆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题,同时辅以黑板记录,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少之又少,殊不知学生之间协作学习更容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方面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造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章节为例讲述一下自己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涉及的数据比较多,学习起来虽然难度系数不大,但计算过程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针对某一个统计问题展开讨论和计算。一个班级可以分成5人为单位的小组若干,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布置难度差不多的统计与概率任务,比如,让第一组统计:我班每位同学的家庭人口数,并计算出哪个人口数出现的概率最大;第二组统计:我班每位学生铅笔盒中的笔各有多少支,出现最多的支数是多少等。这些任务虽然不难,但操作起来的工作量却比较大,5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任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得到最终的结果需要小组里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还能互相学习、互相提高,最终不但能够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让学生们的友谊得以加深。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我们的学生都聪明伶俐,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一般都会很好,如此一来,一堂质量卓然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就构建成功了,教师在这堂课中的任务仅仅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恰当的指导和建议。整个优质课堂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与新课标的指导相当符合。

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觉得小学数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教,构建优质课堂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笔者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找准方法,把握好尺度,构建一堂优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就是找对构建方法。以上仅仅是笔者通过教学经验总结而出的,也希望各位教师也能开拓思维,完善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袁甫平.在小学数学“常态课”中关注“高效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06):2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12).

[3]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M].东北师范大学,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