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折柳送别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1
【关键词】古典诗歌 植物意象
古典诗歌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中国古典诗歌中植物意象丰富,如杨柳、梧桐、梅花、、竹林等,在诗歌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下面试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植物意象。
杨柳。属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 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 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 “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梧桐。属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芭蕉。属愁苦类意象。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
。属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宋人范成大《重阳后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红豆。属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莲。属爱情类意象。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 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 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 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 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连理枝。属爱情类意象。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其他,如丁香:愁思或情结。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花开:希望,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象征美人。兰:高洁。牡丹:富贵, 美好。不再一一赘述。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2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阅读送别诗时应注意:
1.艺术手法。古代送别诗常以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为发端,借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离情别绪。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漫无边际的层层阴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董大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以绘景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足见内心之郁闷。因此,即景生情、情寓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2.常用意象。(1)杨柳。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多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如“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齐州送祖二》)(4)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送亲友,常在灞陵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如“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李白《灞陵行送别》)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斜阳”“日暮”“流水”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3.思想感情。不少送别诗具有豪迈高亢的特点。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意境开阔,情思豪放,格调昂扬,送别而不伤别,惜别而不伤情,一扫送别诗的沉闷伤感气氛,一洗悲酸之态,积极勉励更超出流俗常情,给彼此之间的友谊,开拓了一种旷达的境界,显示出大丈夫洒脱的胸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安慰和鼓舞。而较伤感的送别诗写得同样漂亮。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诗中通过“垂泪”的蜡烛,点染了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感伤,缠绵悱恻中透露出真挚的感情。
模拟训练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诗歌描绘了一幅_________的画面。
2.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万之京
[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3.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3
站在古灞桥遗址上的新桥头,眼前滔滔灞水奔腾不息,脑际里萦绕着李白的《灞陵行送别》,浩然转潸然,怅然复豁然:“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两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是诗,却似高山行云,不着墨痕;是歌,却如空谷流水,不见形迹。心就被拽到古灞水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琶幽洲台歌》)。伫立良久,回不过神来;又沉吟良久,恍惚身临唐代!那是唐明皇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的暮春,大诗人李白送友人至灞陵亭下。“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身临其境,诗人如何能按捺浩荡胸间的浪漫诗情?面对依依古柳,即将与友人拱手揖别;望眼灞水滔滔,奔涌而来,滚荡而去,何其浩浩!眼前两岸的古柳已飞花净尽,诉说春天的离去;脚下近旁的春草萋萋浴露,仿佛伤心的离泪。送友至歧路,问一声秦人,南行应该怎么走!秦人高古说,走王粲走过的那条古道吧。东汉末年,诗人王粲避乱南行,经过灞桥时,肝肠寸断,留下了催人泪下的《七哀诗》,其中两句“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伤感何其哀哀!如今眼看着友人也要南行,怎能不“回首望长安”呢?古道漫漫,与都城长安连绵贯通:紫阙巍巍,与落日浮云浑然一体!今夕何夕,此地何地,伤心别离,郁是断肠人!骊歌声声,愁情郁郁,真不忍心听下去了。笔者行文至此,已然泪如雨下。“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心都是相通的,何况《灞陵行送别》,乃出自李白的手笔,如何能超然此诗外,不生伤感情呢?
灞水,乃是古水,也是名水。远在周朝时,灞水原名滋水。秦穆公称霸西戎,易名灞水,赋以霸权的寓意。又修了木桥,名灞桥。汉唐至清朝时,曾屡毁屡修。秦朝时,秦人在灞水两岸广植柳树。这是秦人的智慧。柳者,留也。《诗经・采薇》诗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秦人种柳,是否取意在此呢?有道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送到何处为好呢?秦人选中了灞桥。对送行人而言,这是终点;对远行人来说,这是始点。折柳送过河,留恋不忍别;泪眼留不住,奈何复奈何。汉代定都长安,客流盛况空前。送客灞桥头,折柳以赠别,日渐成习俗。沿河两岸,一步一柳,烟笼十里。阳春时节,柳絮如绵,繁飞如雪。此是灞柳风雪的由来。汉文帝死后,葬于灞水之侧,谓之灞陵。故此,溺陵、灞水、灞桥、灞柳,都成了别离的象征。至于大唐盛世,更在灞桥边上建立驿亭驿站:凡送往迎来者,必然聚此话别。此时灞柳,沐古风而浴美誉,成了唐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李白送友人,正是盛唐的峰巅时期,纵然伤心,却“别有怀抱”(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即使倜怅,仍踌躇满志。是诗也,“夹乐府入歌行,掩映百代”(清・王夫之《唐诗评选》)。读此诗,于伤感中,能感受到诗人无双的才情与无声的浩叹!
王粲、李白往矣,灞桥古柳绝矣。举目桥头古道两旁随风摇摆的一排排新柳树,却找不到一丝灞柳风雪的味道!但灞陵还在,汉文帝依然长眠在灞水边自己的地下宫殿里。灞水也还在,只是再也看不到李白笔下那种“灞水浩浩”的壮观气势了。古老的灞桥已荡然无存,代之的是走火车、走汽车的现代钢筋水泥桥。人们还在送别,只是不会再去灞水边了。古人那种折柳送别的断肠曲意与唱和诗情,也在岁月沧桑巨变中化作古纸堆里的记忆了。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4
要从意象入手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我们就不应该忽视解读“原型意象”。
具体说来,“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模式,它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传统,把历史上个别的作品串联在一起,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关系,通过这种原型意象,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发现文学的历史线索。原型具有丰富的心理蕴涵,它常常是人类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模式与情绪模式的符号化,同时当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们以柳树意象为例做一解读,即可体会出这种做法对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杨柳”入诗,滥觞于《诗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这首诗抒发了征人归来时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汉唐以后,杨柳更是骚人墨客诗词中乐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异常丰富,渐成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与赠柳,始于汉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辅皇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亲朋好友远行离别之际,折柳相赠以寄情怀,其寓意颇深:一则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二则柳条纤柔轻曼,象征情意绵绵;三则柳树易活速生,以此祝远行者随遇而安,事业发达。当时民间已有《折杨柳》的笛曲,所奏离情别绪,哀婉动人。后人遂将“折柳”引申为 “惜别怀远”之意。
南朝梁代萧绎有首诗名曰《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把游子思念故乡的情绪表达得真挚动人,诗中的“杨柳”饱含着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乐府《鼓吹横吹曲》有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又一惜别怀远的名篇。
再看隋朝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纷披,春意撩人,远行的一步三回头,伫望的早已哭成了泪人,青青“杨柳”,亦含别情,中国古人的诗意就在这伤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开。
至唐,“杨柳”这一意象经过长期积淀,已形成明确的“惜别怀远”的原型意象。“折柳赠别”已成习俗,骚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诗入画,即使在无“柳”可“折”的时候,亦引而入诗,来渲染了离愁别绪。如王维的《阳关三叠》:“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色新”三字,不仅写出了路边杨柳的碧绿如洗,更为三、四句蓄势,营造出别离的氛围。再看唐代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那漫天的飞絮,恰是离人的无限愁思。唐代有关折柳赠柳的乐曲也很多,如《折杨柳行》《杨柳枝词》《折杨柳歌词》等等,足见在唐代折柳、赠柳之风之盛,当时用“折柳”以寄离别愁思已成为大众行为。
至宋,“柳”的意象继续延展。有些诗歌中虽是对实景“柳树”的描写,实则渲染离别的氛围。如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没有真正去“折柳”,但“柳”一旦入诗,便不知勾起过多少人的离愁!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5
[关键词]兰州;交通民俗;信仰;禁忌
俗语“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道出了传统社会人们对出行的畏惧。古代兰州地区由于交通落后,行路艰难,尤其是长途跋涉,更让人焦虑不安,从而产生了很多有关交通信仰、习惯和禁忌。这些交通信仰、习惯、禁忌至今依然传承,对兰州地区交通和社会生活产生着一定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和谐兰州的长远发展。
一、出行习俗
兰州地理位置特殊,黄河穿城而过,黄河两岸受河水冲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冲积扇,宽阔平坦,土地肥沃。很早时期,这里就有人群居住和耕种,长期的农耕生活形成了兰州人“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生活中没有特别需要出远门办理的事情,尽量不远行,“行路难”是民间普遍的感受。即使出门远行,也要提前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长期相沿遂成习俗。
1、择期“黄道吉日”
兰州人在出行习俗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行旅习惯,人们出门不论路途远近,时间长短,都要择日出行,挑选黄道吉日。最简便的办法是查看老黄历,选择宜出行的吉日,而尽量避开忌出行、忌远行或诸事不宜的日子,如过去兰州有“七不出,八不入”的说法,以图出门吉利平安。
2、“穷家富路”,费用充裕
兰州人在过去把出行看作大事,认为出行艰苦受罪。在择好出行吉日后,即着手进行出行准备,讲究“穷家富路”。一旦家里有人出远门,家里生活情况再不好,也要给出门远行的人尽其所能准备好路上应用之物,出行费用(俗称“盘缠”)要准备充裕,尽量宽余,衣食都要准备妥当,以免受罪。由此相沿,形成“穷家富路”的观念。
3、临别“饯行”
当给出门的人准备停当后,家人朋友往往要设宴给出行者送行,称为饯行或饯别。中国民间常见的送行习惯是折柳送行,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以后历代相沿成习,而以唐代最为流行,唐诗中折柳送别的诗句比比皆是。[1]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送别》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白居易的《忆江柳》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都反映唐代人折柳送别的习俗。送别时之所以要折柳,是因为“柳”与“留”同音,故赠柳即表示“留客”。[2]折柳成为送别的代名词。折柳送别除了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外,可能和古人认为柳能驱鬼,可保护人行路平安有关系。所以古人认为带着亲朋送的柳枝上路,百鬼也会远远躲避。[3]在过去兰州,折柳送行非常普遍。如今折柳送别已成往事,但家人、朋友出远门设宴饯行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礼仪,兰州人也不忘此礼,践行话别总不忘“一路顺风”、“一帆风顺”等吉言吉语。
4、出行途中,“谨言慎行”
因为过去交通不便,旅途艰险,人们在出行途中形成了谨言慎行的习俗,兰州人也大多沿袭。如途中问路要有礼貌,以免多走冤枉路。路上见到东西不能随便捡,以免惹是非。遵守交通禁忌,如坐车不说“翻”、坐船不说“沉”字等,尤其路遇蛇过道,决不能伤害,因为民间俗信认为蛇为土神。
5、平安归来,“接风洗尘”
出行者远道归来,或有朋自远方来,亲朋好友大多设宴款待,洗去一路风尘,庆贺旅途平安,称为接风或洗尘,外出归来要给亲友带一份礼物,聊表心意。这一习惯,至今还流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礼仪。兰州人也多沿袭此俗。
尽管过去的兰州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大量出行的记录不多,但却非常看重行旅问题,该讲究的一点都不马虎,出行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交通工具不断改进,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民俗所蕴含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充满关爱、联络感情的深厚内涵仍在不断传承。
二、交通信仰
由于过去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工具简陋,兰州人在出行之时,把平安到达目的地的希望或对亲友的良好祝愿,寄托在天地神灵的保佑庇护上,因而产生了各种与交通有关的宗教文化信仰及禁忌。
1、道神、水神祭祀
道神又称行神,是主管道路旅行的神灵。崔《四民月令》曰:“祖者,道神。黄帝之子曰累祖,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有的说是共工之子。人们出门旅行前对道神的祭祀称祖道,先秦时代已有这种风俗。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兰州人过去陆路出行要祭拜道神、路神,希望道路之神保佑旅途顺利,平安归来。
传统社会人们陆路出行祭祀道神,水路出行要祭祀水神。由于水路交通和风浪打交道,危险性大,因而特别祈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在我国古代神话系统中,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据古籍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依据他们各自管辖的水域,分别称之为河神、江神、湖神、海神、井神等。这些形形的神灵都负水上保佑之责。过去兰州人走水路都要祭拜水神,希望水神保佑一路顺风,旅途平安。
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出行前祭祀道神、水神的仪式已被亲人送行、饯别等活动所取代,但希望旅途顺利、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仍在兰州人之间传承着。
2.吉祥信仰
为了出行顺利、行车安全,在兰州交通行业中产生了许多吉祥信仰,祈求避邪平安。如“挂红”,一般在车上绑红绸带,特别是新车要暖车,挂红放炮,以图吉利。前几年兰州公交汽车、出租车、私家车的驾驶室内经常可见悬挂、等伟人像,祈求保佑行车安全,一路平安。还有车内悬挂吉祥图符,希望一路平安。如悬挂中国结,或镶嵌国徽。也有人摆“玉兔献菜”工艺品,寓意“旅途平安,财源滚滚”等。总之,寄托了兰州人希望出入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三、交通禁忌
禁忌,在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是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在人们的生活中,凡认为不吉利的,几乎都在禁忌之列。在古代,禁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在交通行业中兰州人形成了许多禁忌:比如语言禁忌,水路行船忌说“沉”、“翻”,陆路行车忌说“翻”、“倒”等字眼。还有行为禁忌,汉族行车忌压动物死尸,认为不吉利。
兰州交通信仰中,羊皮筏客子的禁忌更具特色。旧时,黄河河道既无水文资料又无导航设备,羊皮筏子能否将乘客与货物安全送达,全凭筏客子们的经验与胆识因此形成这个行当有很多禁忌与风俗。
每次开筏漂流前筏客子们都要沐浴净身,并不近女色,选好“黄道吉日”,然后杀鸡宰羊,祭祀河神或龙王。他们十分忌讳讲“破”、“沉”、“撞”、“没”等字眼,只许乘客称呼他们“掌柜的”或“把式”不许称呼“筏客子”或“船家”。路过一些“事故多发地点”时,禁止乘客询问地名。漂流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都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祈求一路平安。
总之,兰州交通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兰州人的交通活动与交通运作,而且也反映兰州人的生产、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在推进兰州城市化进程中,做好兰州交通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具有现实意义,从交通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并运用到今天的城市交通建设中来,建设更具人文关怀、更具环保意识、更加便利和谐的新交通文化,推动和谐兰州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29.
[2]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4.
[3]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29.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6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