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奋进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催人奋进的诗句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1

——读《繁星·春水》有感

初一(10)班曹嘉龙

闲暇之余,独蹲春水边,掬起水细细品味,斟酌水中之甜,才知如此无穷的回味;天上的繁星,在朦胧月色的薄纱掩遮下,仍露出那天真莞尔的微笑,群聚在一起,宛如涓涓细流,流过长空。

读《繁星·春水》能给人一种美的境界,在这境界里,华市的红灯绿酒、奢侈庸俗的陋习不复存在,有的只是童真、母爱和大自然。冰心的笔下,几乎分不出母爱和大自然的界限。在冰心眼中,母爱无疑是神圣和伟大的,是万物之源,是游子的归宿。母爱在妙笔下的升华,吟颂之词更委婉动人。诗人对自然的赞叹,如各种各样的花,群花闪耀,各有各的风骨,各有各的清香,各有各的柔情志趣。但谁能说这仅仅是赞美、歌颂花呢?它也是诗人灵魂中的那支撑着幼小心灵的真善美,是鼓舞诗人前进的动力,是精神的宁静、愉悦。

儿童在冰心眼里是神圣的,她不遗余力地赞颂小孩子,号召万千天使歌颂“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字里行间所描述歌颂的小孩子就是如此纯真、善良。

诗人,犹如世上的一朵小小的花,“她颜色不深,香气淡淡。”她甜甜柔柔的梦,总是被惊醒,而她总是那样地无助,驱散不了心中萦绕着的愁绪,独自徒步徘徊,如此孤独无助,依然不能逃脱。

历经磨难的诗人留下了许多鼓舞新青年的诗句,还巧妙的将自然万物的生长过程的概括性语句一一呈现,使他们明白人生之路虽然漫长曲折,但是也要直挂云帆,迎风破浪,不为患难屈膝。

斟酌良久,沉思被窗外迅雷的响声所惊醒,看见那从天而降的雨点溅落在地,四飞分散,不觉为生命的短暂而叹息。朦胧之间,现出了冰心的告诫:“生命虽短,意味犹长。”是的,雨点可曾为它微不足道的短暂的生命叹息呢?人生路再漫长、曲折,也要将其上下而求索。在疑惑时,不愧于向比人类卑微的生命请教,或许也能寻觅到人生的转折点。冰心也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她常常面带微笑,心境愉悦、乐观,不为凡尘俗事所困惑。诸如的诗句在《繁星·春水》上也颇有体现,且带有浓浓的催人奋进之味。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2

历史将永远这样铭记――2008年5月的中国大地,痛断肝肠,悲情凌霄;2008年5月的中国诗坛,激情震荡,热血喷涌。当大地震还在不停地抖动着它的余威,中国的诗坛就已被激怒了。霎时间,蔚为壮观的诗坛新景象如风雨彩虹,照亮、鼓舞、凝聚了华夏。当巨大的灾难侵蚀着万千同胞的身心,当四面八方的救援向灾区集结,当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誓死抗震的关键时刻,诗歌作为最适宜表达情感的方式,迅速成为既能温情抚慰,更能激发昂扬的“心灵鸡汤”。

诗言志。2008年5月的抗震诗歌不仅仅是诗人的个体的激情吟咏,她还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宏大交响,是中华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的集体合唱。很多诗歌作品都以表现人类的大爱和民族的大志为主题,格外起到了振奋人心的力量。“真情不语天流泪,大爱无私地动容”(马凯《抗震组诗》);“有道多难可兴邦,众志成城谁可摧?”(刘云山《汶川地震》)。面对灾难,敏锐善感又坚韧顽强的诗人们表达了“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永不屈服的意志”。他们告慰民众“国难之时我们众志成城,国殇之刻我们心在一起/国悲之际我们不再哭泣,国壮之今日未来,有你有我有整整十三亿”(陈昭《国殇》);他们让国人坚信,“灾难可以毁灭我们的生命,却无法击垮我们的灵魂/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肢体,却压不垮中国的脊梁/灾难可以震垮我们的家园,却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姚瑶《大写的汶川》)。因为表达了这样远大的志向,抗震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更有了深刻的主题和充沛的气韵。

诗咏情。世纪之初的巨大灾难,强烈地感染了诗人们的情绪,他们为灾难而哭泣,更为英雄壮举所鼓舞,迸发出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抗震诗歌充分地表达关注灾区、讴歌英雄、礼赞生命、思考生活,抒写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诗人们以优美的文字和动人的旋律捕捉人性的光辉,传递人间大爱的力量,笔下无不饱含着烈焰般炽热深厚的真情。“我们的母亲――中国/用她五千年泣鬼神感天地的大爱/再一次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的脸上虽然还留有泪痕/但她仍然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仁慈宽广的胸怀,紧紧地拥抱着自己的儿女”(吉狄马加《献给汶川的挽歌》)――此情,多么博大、坚韧、温暖而又深厚!那是原本相约牵手一生、生死与共的爱人,此刻,丈夫将她紧紧地绑在背上,发动摩托车的引擎,一路哭嚎着回到已经夷为平地的家园。“爱人,我知道你很累/此刻,我们的家已毁/遍地瓦砾也掩不了血腥味/可是我还有宽厚的背呀,爱人,你且好好地安睡”(周碧华《爱人,请搂紧我》)――在这里,诗人告诉我们,死亡,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束。因为爱人那生死不离,地震波也击不穿的千年爱情仍将长久地延续;而那缠绵的思念,会在未来的日子中永远传递。那在五月的风雨飘摇中离去的亲人,你们将不再孤独,因为有我们的爱一路相随。读了这样的诗,我们不会再有痛不欲生的绝望,而会稍许感到安慰。

一首在震后短时间内就创作出来,感染、感动过无数人心灵的诗,特别值得一读,即文烛的《孩子,请抓紧妈妈的手》:“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住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那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和朋友/我们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这样难舍难离的母子真情,这样喃喃泣血的诉说,如何不叫人痛彻肺腑,泪如雨下。她为我们原本郁积已久的情感,无法抚平的心灵创伤打开了一个缺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释放。

而那些反映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中团结一心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诗篇,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巨大的灾害面前,空前的凝聚力和时代精神,让人格外温暖与鼓舞。“当你在余震的废墟上跪地呼喊/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我们看见生死大营救的绿色旋风里,熟悉的迷彩和你年轻的脸庞,就在你伸出的手臂挥向生命的那一刻,孩子,我们看见了,大灾之中一个国家站起来的青春力量”(佚名《相信》);那首家喻户晓的《生死不离》更是感人泪下、震撼心灵:“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数秒等你的消息/我相信血脉能创造奇迹/我们从前素不相识/我们从此亲如兄弟/我和你患难与共,我和你生死不离……磨破十指也要救你/不眠不休也要救你/为了让你重返家园/我奋不顾身在所不惜/所以,你要相信/我决不会放弃/所以,你要相信我/就像相信你自己”――这一首首催人奋进的诗篇,铺天盖地直击人心,慰藉了人们受伤的心灵,表达了华夏民族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真实情感,见证和歌颂了中华儿女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传世的诗歌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艺术表现力。而诗的内涵又和诗歌的意象以及诗人的想象密不可分。抗震诗歌不缺乏这样的元素。在黄葵的《跳伞将军》中,诗人把跳伞的副司令看作“一个在空中种菜的菜农”,把打开的降落伞看作空中栽种的洁白的蘑菇,这不仅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反映了诗人推崇的官兵一致、官民一致的大众情怀。刘功业的《母爱无疆》在描写“母亲民警”蒋小娟时,把她丰沛的乳汁比作汹涌的海洋,把她青春的脸庞比作火红的太阳,同时把她和蒙娜丽莎、沂蒙山红嫂放在一起做审美比较,想象奇特丰富,意味隽永深长。赵霖的《废墟上的敬礼》,则把阴郁的北川上空想象成乌鸦的翅膀,同样大胆而贴切。这些诗歌都给人以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3

高三的日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汉堡,时间、空间将它无限制地拉长、再拉长,然后发霉、变质、腐烂……走在回家的路上,微微这样想着。每一次考试过后,她就会无比沮丧,仿佛心被刀子一下一下地割着,流血,一直在流血――却只有自己知道。

微微看见一位父亲正在教孩子骑单车,孩子的微笑是天真的,父亲的微笑是慈爱的。微微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笑了,可心却又忽然沉了下来。微微想起了父亲,想起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虽然觉得悲哀,但已无法改变,就像自己的考试分数一样。

继续往前走,不知什么时候路边的树枝上开始吐出嫩绿的叶子,哦,春天来了。微微才意识到。在经过一条小沟时,微微发现几株小小的幼苗在沟里,因为沟很脏,所以绿绿的生命长在里面格外的显眼。微微睁大眼睛看着它们,她凭直觉知道,这是向日葵的幼苗。微微心里忽然对这些小生命生出怜悯:“你们长不大的,因为阴沟里永远不会有阳光照进来!”还是带几株回家吧!微微是喜爱向日葵的,向日葵一向执著地面向太阳,开出金黄的美丽花朵,那是幸福的颜色。海子写过:“从明天起,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微微想,当我一天天地看着它们长大、开花时,也许我会重新获得幸福吧!

栽下向日葵的那天晚上,微微从床底下把梵高的那幅《向日葵》画找了出来,上面布满灰尘,它已经被尘封了很久了。细心地擦拭之后,微微小心地把它重新挂在墙上,仰着头静静地看了很久,微微的心又开始翻腾起来。她拿起桌上心爱的画笔,犹豫了一下,又放在了素描纸上,还是……还是……等高考后再说吧。那一刻微微似乎听到了心在流血的声音。伤口越来越大,窗外的向日葵所承载的希望是否能够将她治愈呢?

第二天早上,微微下楼上学时,转身向楼上望了望,她看见窗台上的向日葵在风中摇曳。绿绿的,多么好看!微微又笑了,当母亲的身影出现在窗边时,笑容凝固在微微的唇边。“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微微知道,母亲每天早上都会站在窗边看着她去上学,可她从不敢回头,她害怕自己一回头就会掉泪,好孩子是不可以让父母操心的,好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微微告诉自己。

那天回家时,微微惊奇地发现,阴沟里的花苗长高了许多,已经长出了阴沟,已经面向太阳了……“你真的好坚强哦!”微微默默地说。是的,向日葵为着面向太阳,都可以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强地生长,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呢?秋天的时候,他们应该会开出大大的花盘吧,沉甸甸的金黄的幸福也一定会压弯花枝吧!

微微忽然懂得:心灵上的“伤口”其实是自己划的,而当我们要治愈它时,一定要打开心灵之窗,窗外的阳光很温暖,它会慢慢抚平你心里的创伤。微微记得海伦・凯勒曾说过“只要心灵面向阳光,就看不到阴影。”即使心里是一片贫瘠的荒凉之地,既然播下了种子,就要鼓足勇气面向阳光。微微相信,自己心灵上的伤口一定会面向阳光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就像向日葵一样,一直面向阳光盛开,永不凋谢!

窗外的阳光一直很温暖,很温暖。

后记:阳光一直很温暖,就像希望一直存在着。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县二中138班学生,指导教师:彭新华 黄大卫】

点评

文章语言鲜活,婉丽,笔法生动细腻,恰切的表现了作者真实的情感。叙议结合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心理描写的运用也是本文成功之处,展现现代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具有较深的社会意义。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精到,既作到了首尾完美照应,又服务了文章的中心。全文通过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表现了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催人奋进。这一点也是现代中学生所需要的。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4

一、导入“设境置悬”,激发阅读兴趣,“走近”文本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生动的“开课”,能创设美妙的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能使学生主体有种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较快地进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乐朗读中“走近”文本

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声音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再现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二泉映月》委婉连绵,抑扬顿挫,催人奋进。课文再现了盲人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知道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沉浸在乐曲旋律中的学生带着一种感动,一份投入,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2.在夸张板画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张板画配上恰当、合适的悬念设置,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直觉,而且能激发探究阅读的欲望。《狼和小羊》一文,开课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观、夸张的两幅板画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凶恶的狼和温和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读。

3.在影像资料中,“走近”文本

有些课文,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所限,要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借助影像资料,这一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海天骄子》一课导入时,教者播放《新闻联播》“海天骄子――柏耀平”影像资料片段,学生很快建立了相关军事知识储备。

二、精读“以读攻读”,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阅读时,学生在多向、多元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形成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对话,它的基础和核心只能是读,只能是学生自己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1.读而诵,在读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诗教学应重视朗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诗句意境优美,充满童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增加古诗文积淀,感悟古诗的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

2.读、做交替,在读做中加深理解

朗读的同时借助身体语言,辅助适当的动作,在做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窜”“扑”“跟”“带”“扯”等体现老虎凶狠,狐狸狡猾的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观的动作来体会,而后再引导他们读一读。这样在读与做的互补交替中,丰富体验,加深理解。

3.读而思,在“对话”中增加积淀

阅读课堂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不仅要读更要“阅”,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二泉映月》语言优美、含蓄、隽永,真挚感人。精读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他在二泉边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问题静心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

三、“结课”耐人寻味,“曲终”而情未了

所谓“结课”,是指一节课的结尾。“结课”是否“出彩”、恰当,也是一门艺术。阅读课堂应重视课的结尾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曲终”而“情未了”。

1.评头论足,升华认识,深化主旨

课的结尾,引导学生从文中走出来,评评文中的任务,谈谈读后的感受,能升华认识,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结课时引导学生评评狐狸和老虎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结课”环节中设置的问题,紧扣文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学生思维火花与文本整体的撞击和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时,提高了认识。

2.延伸课外,开阔视野,丰富阅读

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望月》一课,文中出现多句描写月亮的语句。结课时,我让学生一方面查阅古诗补全文中出现的诗的前两句或后两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分类积累所学的有关山的、水的、季节的诗,丰富古诗的“内存”。

3.循文练笔,在续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狐假虎威》两文结课,我留下一个回味性的假设――“如果小骆驼与小红马再次相遇”“狐狸和老虎再次碰到”,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课后续编一个故事。这种循文练笔的实践,充分利用了“课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新闻标题 时尚美 平实美

标题制作是一门艺术。精彩的标题往往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新闻传播的力度和有效度。同时,标题还反映出一种导向、角度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与评价。随着现代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读者对新闻标题的信息含量及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量大、感染力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闻标题将越来越受到众人的欢迎。卢焱的《新闻美学初论》认为,新闻标题的审美具有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内在的美主要是指它具有美的内涵、美的基调、美的意境,而外在的美是形式的美、表达的美、形象的美,其中内在美是新闻美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在美,外在美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好的新闻题目不仅内容要美,而且表达形式也要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载体,对于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不少的学者就新闻标题的审美做了许多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本文在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仅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入手,分析新闻标题的审美特征。

一、妙用流行词语,体现新闻标题的时尚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汇及其新用法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流行词语快速流行。新闻标题中运用流行词语,可体现出新闻的“新鲜”、“即时”,拉近与受众的直接沟通,也可增强标题的亲和力和趣味性,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看起来赏心,读起来悦目。

例1:心向美景 人在逋荆ā吨泄青年报》2012年10月10日)

“濉痹诩坠俏闹芯鸵殉鱿郑本义是“光明”的意思,引申义为悲伤、无奈或者极为尴尬的心情。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它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并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标题中的“濉弊中蜗蟮孛杌媪恕笆一”黄金周热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情景,表达出人们无奈的窘态及失望的情绪,十分传神。

例2:删博换号的孩子伤不起(《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2日)

“伤不起”是2011年度的流行语,展示了国人由于种种不如意而变得日益敏感的情绪和脆弱的神经。标题中的“伤不起”折射出的是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困境,它期盼的是微时代家长与孩子的良性互动。

例3:“扬子社区行”传递“社会正能量” (《扬子晚报》2012年12月17日)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今这个词被广泛运用于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标题中的“正能量”是褒扬《扬子晚报》为社区办实事,为南京构建和谐社区做出的重要贡献,传达出亲民、爱民的媒体心声。当下,“正能量”正在被广泛使用,其词义也逐渐被引申与深化。

另外还有一些流行词,如 “虎妈”、“淘宝体”、“微电影”、“穿越”等也被大量运用。

二、借用古典诗句,体现新闻标题的诗意美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珍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美的陶冶及精神上的享受。从古典诗歌中吸取营养,以此为标题能使标题像诗一样多彩多姿,散发出浓浓的古典气息,有形象,有意境,有文采,有韵味,有节奏。

例1: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综述(《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14日)

此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朱嘉《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名句,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学韵味。它用精炼的文字,综述了教育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运用此诗句,使新闻事实鲜活,有吸引力,并在意境上给人以美的感受。

例2:“借酒浇愁”愁更愁(《羊城晚报》2012年12月4日)

标题化用李白《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句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借以说明白酒股集体下跌,酿酒板块风声鹤唳的严峻现实,用 “借酒浇愁”与文章主旨切合,贴切而又自然。二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可谓高妙。

例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大河报》2012年9月24日)

标题直接引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前两句,用此作标题传递出的是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秋日的冷风,不再感叹秋天的萧瑟,而是赞美秋天的生机盎然,催人振奋,格调高朗。

例4: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大河报》2012年11月8日)

标题直接引用李白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的两句,突出了大河丽人秋季美容美体活动的主题思想,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三、巧用口语词,体现新闻标题的平实美

口语词(包括方言成分)是在日常口头交际中所使用的词,一般具有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风格。如果新闻标题中恰当地运用口语词,可以使新闻内容丰富生动,新鲜活泼,生动诙谐,别具韵味,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例1:菜价现在咋样了(《光明日报》2013年1月18日)

标题通过老百姓日常的口语词“咋样了”,传达出对菜价的关心,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贴近生活,便于理解。

例2:高职生,别着急,慢慢来(《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8日)

这个标题通过口语词“别着急,慢慢来”,告诉高职生,要沉得住气,等待时机,社会一定会有适合的舞台。既有真诚的鼓励,又有善意的提醒,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生就业的压力。

例3:不打车就冻着去!――“打车难”成“死结”?(《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9日)

催人奋进的诗句范文6

1.导语

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一下子将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觉得前方“仿佛若有光”,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朝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进、进发。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设计导语,给人们留下了一些精彩难忘的艺术镜头。如《荷塘月色》的导语:“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过荷花、赞美荷花、赞美过月亮,(这时,学生就会回忆学过的描写荷花月亮的诗句),人们都会说‘花好月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荷塘月色》美景的。”

2.诠语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最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比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北平故都秋天的悲凉景象有那么沉重的眷恋情感呢?”有一次我这样解释: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酷暑盛夏时一提到“冷”这个字眼,你的心里立刻就会感到舒爽许多,便情不自禁地向往冬天的白银世界;提到“热”字,立即感到烦躁难耐,当然也就会情不自禁地讨厌夏天。郁达夫当时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感受大概和我们对“冷”与“热”的感受是一样的。这样的诠释,我想学生一定可以轻松接受并理解刚才的问题。

3.问语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达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就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认识趋于深化。如我讲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篇课文结束时,留给学生一点时间看书、提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假如五样是‘朋友、父亲、母亲、孩子、爱人’,老师你怎么取舍?”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我顺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个人是咱们学生中的某一位,你该怎么办?现在在你的五样中逐一划去,最后只剩下一个。”沸腾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学生都在思考。

4.趣语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学的添加剂和剂,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是教师深厚语言积淀的体现,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感染力。比如分析《相信未来》中的诗句,作者是指正值玫瑰色的青年年华,难道他不想品味十六岁花季的芬芳,不想做十八岁的梦吗?难道他不带着燃烧的希冀、如诗如画的憧憬吗?难道他们不希望向你们中许多人一样“几室几厅”明窗净几,却偏要在贫困、悲哀、黑暗、冤屈中度过吗?难道他不想堂堂正正地做个有志气的人吗……这是为什么呢?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针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最广阔的天地。”学生会心一笑,课堂深入发展。

5.曲语

利用含蓄而曲折的语言有趣地表达本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迪,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双鸟,一箭双雕。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背诵荀况的《劝学》,第一位学生,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另一位学生,一口怪味的“三合一”(家乡话、普通话、自己的话),无人能懂。两位读罢,全体学生急不可耐地期望老师对两位朗读水平有天壤之别的学生作出评价,我此时却若无其事地微笑着,环视每一位学生,良久,我才一字一顿地说:“各有特色,各有特色!”话音刚落,全班一片爽朗的笑声。是奖?是罚?心照不宣。这种委婉的效果,颇具幽默感,远远胜于毫不留情的评头品足。

6.复语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但不是原话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面重复,针对教学重点,重锤敲打,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学生熟知的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一词中,其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红”字,色彩艳丽,是视觉形象,而“闹”字又将红杏描绘得非常生动,把事物无声的姿态描写得好像有了声音,这是听觉形象。它赋予春意以生命,把春天勃勃的生机活脱脱地描绘出来,这就是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了听觉形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会再次接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教师就要采用复语,加深对“通感”手法的理解。

7.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