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光启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范文1

夏夜是美妙的。热浪退去了,星星出齐了,对我们调皮的行注目礼,月亮也笑眯眯的望着我们。皎洁的月光洒在树上,投在地上一层细细的碎影;洒在身上,投在地上的影子时不时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母亲忙完了活,会搬来一张小板凳,坐在那棵树下为我讲故事。

“从前啊,有个人,他特别谦虚。有一次他……后来他成功了,我们也不许骄傲哦!懂吗?……”

“啊!狼来了!狼来了!孩子惊慌的喊。但再也没人来救他了。羊被狼吃了。你懂什么道理了啊?对,不能骗人,不骗人才是乖孩子哦……”

讲累了,沉默一会儿,让蟋蟀弹上一支小曲。母亲又在小曲的伴奏下娓娓道来,为我讲小笑话。月亮听了小笑话,嘴巴咧的更大了。

“待人处事要有礼貌,否则心会迷路,会找不到妈妈呦……”

那时还小,还不懂这句话的含义。现在已经懂了。而母亲的哲理,不全是生活教给她的吗?

母亲把月光伴随母爱给了我。让我懵懂的心豁然开朗。讲乏了,给我唱儿歌,拉回了我的思绪。

“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月光启蒙范文2

自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故事性强的写人叙事类、科学小品文等题材的文章备受教者青睐。而且“合作”时利于分配任务,展示的方式可谓多样化:配图解说,实物演示,感情朗读等。

二、分析成因

课堂情境的成功创设必须有一定的情感铺垫和蓄积作为前提,这就为爱表现的小学生开创了争相展示的局面,却也常常“不识趣”地破坏了渐生的情境。鉴于此,教者选择教材时常“望而却步”。毕竟学生阅读美文生发的感受,离开特定意境的浸染,丰富情感的滋养,自然失去了感染力,课堂教学又何谈成功呢?

三、解决方法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行是知之始”,语文教研组决定行动起来,探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1.同课异构,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活动单”作为学生的学习载体和引擎。针对学生和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份好的活动单,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和保证。如何发挥群体的优势呢?大家提出同题异构的想法,只有自身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各具个性的活动单直观地呈现出来,研究才有针对性。

一周过后,多份散发油墨香气的《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活动单陈列于桌面,老师们逐份细细研读,将活动单分为依据文本脉络设计和适度重组以及拓展文本三大类。

2.同题异教,比较扬弃 研讨的地点顺理成章地搬到了课堂。课堂将活动单中的存在问题放大、具体化。课堂上,老师们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仔细观摩,深入剖析,发现几种现象:

(1)弄巧成拙 为了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意境中,教师过分使用课堂导语,不适当使用太多的过渡语言,不合理地运用评点语言,不科学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不得不循着教师的思路重新思考和体会。

(2)隔情离景 教者首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尽情诵读歌谣、童谣,体会《月下启蒙》的情趣,感悟浓郁的亲情,再集中精力营造意境,体会《月光启蒙》的诗情画意。由于重组教材,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不断寻找阅读内容, 倾心地体会文字里的情感。在阅读时表面上情趣盎然, 诗意尽情地流淌,但事实上这时应该应景生情,强烈的情因景浓的情景交融之美由于老师的“煞费苦心”被隔离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进行大量的思考。

(3)张驰无度 依据文本脉络的活动单,体会月光启蒙蕴涵的“美”。活动单操作性强,学生在画面、音乐的渲染下已然渐入佳境,只可惜一个小捣蛋说了一句:“机会难得,我也想配着音乐美美地读。”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最不愿意看到的场面再一次上演。教者时刻“牢记”尊重学生,就也“随波逐流”,学生愈演愈烈,先前的陶醉感烟消云散。

3.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反思听课的感觉,通过所谓的重组教材去营造所谓的意境,现在看来是比较肤浅的做法。应该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活动单寻求一个基点,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课堂节奏,科学调节课堂氛围,充分利用舒缓的音乐,安静的画面,引导学生潜心体会文章中意境。所有的老师在教室里再次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出如下活动单:(《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深入感受沐浴月光中听母亲唱歌谣的感觉。

2.展开想象,多样诵读,感悟母子亲情。

【活动方案】

活动一:体会“美”

1.轻声读第1~5自然段。

a.夜里,什么最美?

b.依据课文说说精神生活是美好的。

2.小组合作:朗读并说明夏夜的“美”、歌谣的“动听”。

3.展示质疑,及时评议。

活动二:深入感受“趣”

1.自由读6~13自然段,思考:本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2.小组合作:自己读给同学听。

3.全班交流。(想象情景,多样诵读)

活动三:永远铭记“情”

1.先默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听老师诵读。

2.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写在活动单上)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4.同单异教,再次提升 新活动单出来了,三位老师怀揣全体语文组老师智慧的结晶,用同一份活动单创造了多彩的课堂。

“活动一”提出贴合学生阅读起点的话题――夏夜里,什么最美?由于阅读个体的不同产生丰富的阅读体验。

1组3号:我认为童年的夏夜里……时候是最美的。我要读出恬静的感觉。(生读)

1组4号:母亲忙了一天,……

(话音刚落,和缓的音乐响起,生有些意外,读得更投入。)

“活动二”引导孩子们想象母亲和“我”,学生们推人及己, 再现母亲为他们启蒙的场景。聪明的角色转换,深情的启蒙“快乐”, 母子之间的情感就油然而生。

“活动三”恢复完整的扩展阅读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体验,悲伤的音乐淡淡地弥漫开来,有一个闪亮的外表、慈爱的眼睛、一身白布褂子的母亲与一个满脸皱纹、目光呆滞的母亲的画面……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带给学生太多的震撼,接下来孩子们饱含深情的诉说,表明他们格外珍惜这份浓浓的启蒙之情。由此对“月光启蒙”的内涵感悟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月光启蒙范文3

教师用二十多分钟时间草草结束了对《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大屏幕出示了孙友田先生的简介: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师:“看到这儿,你想说什么?”生:“孙友田先生真了不起,写了那么多的著作。”生:“原来,他是一位作家啊,我真佩服他!”师:“其实他不仅仅写了《月光启蒙》,还写了《月光似水》《迎接母爱》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吧。”教师出示相关篇幅,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思考 《月光启蒙》这篇文章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去体会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和智慧的启蒙。而教者所设计的拓展,由课内转向课外,由必学的《月光启蒙》转向孙友田的简介,和他的两篇文章《月光似水》《迎接母爱》思路应该不错,而且两者确实存在关联,但问题是,作为课文教学,为什么教师不愿多花一点时间带领学生去品味语言,体悟母亲那浓浓的爱呢?仅仅不到30分钟,有多少学生完全领悟了文章的内涵和语言本身那丰富的表现力了呢?

我在上这一节课时结尾是这样设计的:

大屏幕出示课件——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静静地读一遍,然后在母亲所唱的歌谣背景声中充满深情地朗读了这一段文字 ,许多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

师:“面对着恩重如山的母亲,面对着曾经如此疼爱自己的母亲,面对着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失去记忆的母亲,面对如今只是也只能对着我傻傻微笑的母亲,作者泪流满面……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他想说的话写在文中的空白部分。”生:“母亲感谢你,你给了我播下了诗的种子,开出了绚丽的花朵,每一朵花上都凝聚着您对我永远的爱!”生:“母亲,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字眼,您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汗水,虽然您不再年轻,不再美丽,但您所唱的民歌民谣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生:“母亲,让我抱抱你,因为我对您有着深深的愧疚,您失去了记忆,失去了青春,因为您把所有的爱给了我,您的儿子,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母亲,我爱您!”……

所以说,好的拓展是精心的巧妙布局,而不是随意的散漫放任,要和教材自然衔接才能水到渠成。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也才有实施的必要。

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有真才实学就能点拨,就能点在点子上,点在要害处,否则就是乱点,一直在打战,学生忙得要死,攻都攻不进去。”“课堂教学的魅力应该是真。”

所以,我们真心希望:一堂好的语文课,如一幅国画,有着“精致格局”,讲究整体的布局和格调。启课、结课,细节、承接、文本、拓展,都要精美、别致。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一首交响乐,有着“和谐情韵”,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导与放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课堂上,创设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觉到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能与同学、老师、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肆意地释放自己,分享彼此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这样的语文课,是一种享受。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学科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语文课应像大海一样包容,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磁石般魔力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他们之间的被读与解读便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思想信息密集的交流空间。每一个人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对话,他们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并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下开启心智的思考。好的语文课便是构筑起这样一个对话场,然后师生沉浸其中,共同享受智慧与智慧碰撞带来的愉悦、兴奋、感动,甚至是震撼。

月光启蒙范文4

一、营造“敢于表达”的氛围

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提高,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融融一堂,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却存在表达中的心理障碍,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止失措,害怕当众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遭到同学讥笑讽刺。长此以往,表达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负面心理。因此,鼓励他们敢于说话,是快乐表达的前提。

第一,语文课堂应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信赖的种子,开出自信的花: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我勇敢地表达,我就会进步!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应该是真诚的听众,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隔离于群体之外,敞开心扉,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畅想,进行没有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思维和表达中肯定有很多缺点和不足,常常会出错,但他们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多称赞,多鼓励,这一次他们努力做了,相信下一次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第二,语文课堂应营造积极、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和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包括一些“异样”的声音。如朗读时结巴,答题时错误百出,议论时词不达意,甚至文不对题、标新立异,都要做到不嘲笑、不挖苦,大家予以及时的提示和善意的帮助,让课堂里听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鼓励学生敢于说话,学会合作。

二、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

第一,入境,表达“美”。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我在教学《月光启蒙》时,将词句融进多媒体课件之中,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适时引导:“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景象吗?”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从而感悟词句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第二,入情,抒发“情”。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如:《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展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爱如茉莉》的爱就如茉莉般平淡而真实,《月光启蒙》那浓浓的母爱;《七律》中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我在教学《月光启蒙》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爱你的母亲吗?你是怎样向你的母亲表达爱的?”引导学生“入情”,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第三,入理,谈论“理”。作品中的“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如《谈礼貌》一文中,“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中的礼貌问题,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海伦凯勒》一文学完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通过课文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小中见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锻造“善于表达”的技能

月光启蒙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2-1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很多时候,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其实,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五年级的《月光启蒙》中,有些老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课件音乐讲解《月光启蒙》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再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混沌”“筛”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往往有时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下面几点就是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时,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小学的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语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月光启蒙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亲情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28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家长的过于溺爱,导致对亲情淡漠,不懂得感恩,缺乏孝心,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不但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工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亲情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利用文本亲情元素,帮助学生感知亲情

由于亲情教育的缺失,亲情又非常抽象,现在很多孩子不懂亲情,不知道感恩。语文教材选用的课文,有很多与亲情有关。教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充分挖掘亲情元素,营造浓厚的亲情氛围,有机整合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亲情,对亲情形成正确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月光启蒙》一课时,教师通过分析课文,找出其“亲情”内容,重点是“儿子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歉疚”。为了突显这部分内容,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知,教师通过一则感动很多人的公益广告《他忘记了一切,却从未忘记爱你》,营造出浓厚的亲情教育氛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重点展示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重点朗读感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她已经不知道我从哪儿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话,并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通过文中的亲情元素,让学生对亲情产生了真实而独特的感知。

由此看来,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关亲情的教育环节,让学生感受亲情,形成对亲情的认知,了解亲情的日常表现,从而学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知亲情。

二、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理解亲情

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无法理解家长的做法,对亲情十分淡漠,不懂得珍惜亲情。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进行深入的讨论,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为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亲情,设计了小组讨论学习环节,并提出问题:文中的“园子”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让“我”念念不忘?这个“园子”中有什么?题目为什么叫“我和祖父的园子”?你认为文章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引导下,在与同伴讨论交流,感受到祖孙俩之间那种深厚的亲情。这样,学生对亲情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增强了对生活中亲情的感受能力。

由此看来,运应用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增强知识和情感的信息传递,使他们的思想产生碰撞,并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亲情形成真实感知。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验亲情

小学生理解亲情这种抽象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亲身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参与,体验真实的亲情,获得对亲情的感悟,学会珍惜可贵的亲情。

例如,在学习了《月光启蒙》之后,教师为了增强学生对亲情的感悟,设计了家庭作业:亲自动手为家人做一件事表达自己的爱,然后完成日记写作。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完成过程中,增进了与家人的情感。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们对亲情产生了新的感悟,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在日记中,有的学生写为父母做了一次早餐,有的学生写为爸爸妈妈端水洗脚,有的写照顾生病的爷爷奶奶。通过亲身经历的详细描述,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由此看来,通过精心的设计家庭作业,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中的亲情,教会学生关心家人、感恩家人,感受亲情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