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遍两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遍两孩范文1
【关键词】男孩危机;学业危机;心理;体质;社会适应
0 前言
近些年来,关于“男孩危机”现象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男孩危机”通常指男孩在各方面都落后于女孩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业危机”,即男孩学业成绩普遍落后于女孩;“心理危机”,即男孩在抗压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普遍比女孩弱且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体质危机”即男孩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普遍较女生差;“社会适应危机”,即男孩在社会适应能力不佳,普遍不如女孩。而这四个方面均存在危机的现象即为男孩“全线危机”。
关于“男孩危机”现象,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西方教育社会学家在1970年便开始关注“男孩危机”现象,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男孩危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女孩在所有教育评分上均胜过男孩,女性学历也普遍高于男性。而造成“男孩危机”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男孩危机的根源不仅有来自自然界生物进化、人类社会变化更替的原因,教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在国内,“男孩危机”现象颇有争议。孙云晓、李文道、赵霞在《拯救男孩》一书中,以大量数据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男孩已经处于“全线危机”[1]。而徐安琪则认为,女孩学业表现优于男孩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但以此定论的“男孩危机”是一个伪命题。[2]也有学者认为,“男孩危机”这一言论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女孩的学业普遍优于男孩这是事实,但“男孩危机”还未到下结论的阶段。[3]那么,“男孩危机”现象到底是否普遍存在,是否真的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么严重,这一现象是否存在地域差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试图在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选取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是否也存在“男孩危机”现象以及“危机”的程度如何,从而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湖南省湘西少数民族地区6所小学(吉首市第一小学、吉首市第八小学、吉首市谷韵民族小学、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张家界市敦谊小学、泸溪县潭溪镇中心完小)的3-6年级学生中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男女各4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8份,其中男生395份,女生383份。少数民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71%。
1.2 调查问卷
自编“男孩危机”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学业成绩、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等四部分内容,共20道题。其中,学业成绩方面有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三个维度;心理素质方面有自我调控能力、抗压能力、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五个维度;身体素质方面主要涉及被试的身体测试成绩;社会适应方面包括适应陌生环境、公共场合发言和受环境影响三个维度。此外,为了探究“男孩危机”现象产生的原因,问卷还涉及了被试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任教老师的性别比例等问题。
1.3 调查与统计
调查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利用我们自己到小学见习的机会发放问卷,当场回收;二是,请在小学实习的高年级同学帮忙在实习学校发放问卷,当场回收。然后用EXCEL对所有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学业差异比较
我们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等三个方面,对395名男生和383名女生的学业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女生学习成绩的优良率高达82.3%,男生的优良率仅为60.0%,女生明显优于男生;相对而言,男生的差生率(5.8%)明显高于女生(3.7%)。就学习态度而言,尽管大多数男生(74.2%)表示喜欢学习,但还是明显低于女生喜欢学习的比例(91.4%);相对而言,不喜欢甚至厌恶学习的男生(25.8%)比女生(8.6%)高出了17.2%。在学习目标方面,82.0%的女生和71.9%的男生表示有明确学习目标,男生有学习目标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相对而言,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男生(28.1%)明显高于女生(18.0%)。综合来看,男生无论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上都普遍不如女生。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男孩“学业危机”,这与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
我们从自我调控能力、抗压能力、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等五个方面考查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果见表2。
表2显示,在被调查的778名小学生中,有76.4%的男生和68.2%的女生认为自己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情,男生优于女生;63.5%的男生和74.9%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抗压能力强,女生优于男生;36.7%的男生和39.4%的女生认为自己善于表达情感,女生优于男生;72.9%的男生和60.3%的女生认为自己是一个开朗的人,男生优于女生;22.8%的男生和19.1%的女生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是受欢迎的人,15.4%的男生和6.8%的女生认为自己被讨厌和被忽视。总体来看,男生和女生在不同维度上各有优劣,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方面发展较均衡,不存在男孩“心理危机”现象。
2.3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身体素质比较
体能测试成绩能最快、最好地展现一个小学生的体质。我们根据被调查的778名小学生的几次体能测试的综合成绩绘制了如下折线图(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778名小学生中,男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率达到83.8%,女生身体素质的优良率为67.3%,男生明显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关。因此,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身体素质方面不存在“男孩危机”现象。
2.4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社会适应比较
我们从适应陌生环境、公共场合发言和受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考查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适应陌生环境方面,男生(66.1%)比女生(56.9%)更容易;在公共场合发言维度上,男生(57.5%)比女生(52.7%)也更容易;在受环境影响维度上,男生(73.7%)比女生(66.3%)较少受影响。由此可见,男孩比女孩胆子大,社会适应能力强,所以不存在社会适应方面的“男孩危机”。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和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男孩危机”现象主要存在于学业方面,在其他几个方面不存在危机,换言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男孩学业危机”,不存在“全线危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选取了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其他研究者取样涉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小学不存在心理、体质、社会适应的危机,并不意味着初中、高中、大学也不存在。根据他们的研究,这些危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对于“男孩危机”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基于此,为了缓解男孩“学业危机”以及避免出现其他危机,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3.1 社会环境
(1)社会不应过分强调所谓的“男孩危机”。不能盲目给男孩贴标签,加重男孩的心理暗示。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要对他们依旧保持信心。尊重性别差异,健全社会教育体制,积极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和谐的环境有利于调节心理压力,帮助男孩更好地适应社会。
(2)重视性别差异理论的研究。加大对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投入,开展“性别教育”,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目前我国对性别差异和教育相联系的研究不多[3]。
3.2 学校教育
(1)设计科学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上,平衡给予男、女孩在课堂上的关注,传达正确的性别观念。教学方法快速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让男、女孩都能从中受益,各取所需,共同进步。
(2)健全评价体制,调动男孩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家长正确看待孩子考试成绩,放宽评价尺度,正确引导、注重能力的培养。从多方位,多角度评价,让男、女孩有机会平等展示学业成果,在不同学习领域突出各自优势。
(3)加强课程管理,开发多样化课程。增加专业的英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教师,尤其是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培养男孩的动手能力,引导艺术爱好,陶冶情操,增加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考虑男孩的生理需求,亲近大自然,尊重天性,保障充足的运动时间。
(4)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男孩多参与班级管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4]。课程设置方面,多设置实践性课程,增加素质拓展活动,体现男孩优势,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展现机会。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徐安琪.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J].青年研究,2010(1):40-46.
普遍两孩范文2
【关键词】日本;幼儿园教师;幼儿间的纠纷;社会性培养;访谈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88-0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年轻女性的学历不断提高,就业率不断上升,不过伴随而来的晚婚晚育现象也日益严重,〔1,2〕从而加剧了日本社会的少子化现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数量和近邻中同龄孩子的数量逐渐减少。〔3〕也许与少子化原因有关,许多家长容易过度干涉、保护自己的孩子,导致日本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所下降。众所周知,通过解决自由玩耍中产生的同伴纠纷,幼儿会逐渐懂得别人的想法与自己的不同,不断提高忍让程度,从而与同伴继续友好相处。〔4-8〕正因为如此,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引导幼儿通过自由的同伴交往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负有重要的责任。〔9〕本研究通过调查日本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纠纷的看法,包括如何看待纠纷的意义、如何选择介入纠纷的方法等,深入分析日本幼儿园教师是如何通过处理幼儿纠纷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的。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日本4所公办幼儿园的10名骨干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半结构式的个别访谈。访谈程序如下。
第一步,就幼儿间发生纠纷的意义进行访谈。提问:“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吗?如果有,那么对幼儿成长的哪些方面有帮助?”
第二步,请教师观看幼儿间发生纠纷的录像。本研究采用的是研究者在幼儿园3岁班拍摄的录像片段,反映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发生的纠纷。这一题为《发卡》的录像符合研究的需要:幼儿围绕玩的东西发生了纠纷,很清楚谁是当事人,很清楚纠纷产生的原因和责任所在,纠纷发生时有其他幼儿在旁边观看。教师观看从幼儿间发生纠纷到教师介入纠纷前的录像片段。观看结束后,研究者问教师会如何介入幼儿的纠纷:“如果你遇到录像中的场面,你会怎样介入?”
第三步,请教师观看录像中教师介入纠纷的片段,然后对教师进行访谈。“你认为录像中教师的介入怎么样?”
研究者对访谈内容进行文字转录,然后进行归类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幼儿纠纷意义的看法
受访教师普遍认为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对幼儿的成长有帮助。说到对幼儿成长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回答如表1所示。
教师A:非常有帮助。正是因为发生了纠纷,幼儿才会努力了解对方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会想办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幼儿在处理纠纷时,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情。幼儿就是这样逐渐学会如何与别人打交道的。
教师B:幼儿间的纠纷对幼儿的成长有好处。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认为,幼儿只有发现了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他才会知道原来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是不一样的。通过解决纠纷,幼儿可以掌握与别人打交道的本领。
从访谈结果看,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打交道。所有受访教师都提到幼儿间发生的纠纷“可以让幼儿了解别人的感受,提高协调性”。幼儿要解决同伴间的纠纷,“有时候需要忍耐,有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情”。幼儿正是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打交道的方法的。
2.教师对介入幼儿纠纷方法的看法
录像片段如下。
A女孩与B女孩分别戴着不同的发卡①。一起玩的时候,A女孩想要B女孩头上的发卡。她什么话都没说,直接伸手去B女孩的头上取发卡,拽了几下没拽下来,却把发卡拽坏了。两人发生了纠纷。B女孩拿着被拽坏的发卡去找教师了。
对于“如果你遇到录像中的场面,你会怎样介入”的问题,教师的回答如表2所示。
从表2看,在介入幼儿纠纷时,受访教师几乎都是先了解幼儿的感受并表示理解,然后再采用一些重视和满足幼儿心理需求的方法去介入的,如给幼儿准备相同的物品,或引导幼儿承诺明天把玩具借给对方玩,或引导幼儿遵循按拿到东西的先后顺序玩的规则等。
教师C:先让两个孩子知道对方的心情和感受,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办。如果A女孩还是觉得B女孩的那个发卡好,那么让她想一想并说一说为什么觉得那个发卡好。如果那个发卡对A女孩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的,那么就试着让两个女孩交换着玩,或者试着帮她们找到相同的发卡玩。
教师D:我可能会先对发生纠纷的两个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然后再找一个相同的发卡给她们玩。我会对孩子说:“这样可以吗?”不过我想,如果找不到相同的发卡,A女孩还是想要B女孩的那个发卡,那怎么办?我也许会让先拿到发卡的B女孩先玩一会儿,然后引导她和A女孩交换着玩,或者是对B女孩说:“今天你用这个发卡,明天借给A女孩,行吗?”就算A女孩说“我想要B女孩的发卡”,我想我也不会马上让B女孩把发卡借给A女孩。
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介入幼儿纠纷时几乎都会先对当事幼儿的感受表示理解,等幼儿的情绪平稳后再采用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会和幼儿商量,一起想办法,最终用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法去解决纠纷。也就是说,教师认为双方各有各的想法,正是因为双方的想法有分歧,才会产生纠纷。
3.教师对录像中教师介入幼儿纠纷的看法
普遍两孩范文3
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优于男性,确实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尹文刚告诉记者,语言功能,其实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从生理结构上来看,这一切都要围绕着左右脑的结构不同而发生差异,会让男女的语言功能出现很大差异,同时也导致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正常男性和女性因为大脑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语言的差异”,尹文刚分析。从解剖学上看,左脑掌管人类的语言功能,通常女孩左脑的颞平面明显比男孩的大,并且该差异具有先天性。
而且研究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发现,女性大脑中负责维系左右部大脑间联系的胼胝体比男性更为宽大。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个半球,而胼胝体是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一大束神经纤维,起着沟通和协调两侧大脑半球的作用。这样说来,女性在两个大脑之间有着更快的信息交流(类似高速公路),而男性必须在两侧半球之间来回切换使用,需要有个过程(类似羊肠小道)。这种差异使得女人比男人对人的观察更敏锐,女人更能领会他人的情绪,更能辨别人的话语和意图之间的差别,更能读懂人脸上的表情。
通常情况下,统计各个年龄段的男女,女性的语言能力确实优于男性。小时候,小女孩开口说话要比小男孩早。上了小学的时候,女孩的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写作文比较流畅,而且词汇较丰富,阅读书写比较早。“包括成年以后吵架也是女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词汇量较多。对于绝大多数男性而言,他们的语言简洁而精炼,他们用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的思想表达了。”
看来,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由于性别差异,使得语言能力有所不同。此外,男女从小开始接受不同的教育,对语言能力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心理咨询师林晓说,小女孩儿摔一跤一般父母马上会搀扶;而男孩子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父母会说“男子汉,不哭,自己爬起来”的话。在儿童成长早期,已形成了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与公众期望相吻合的社会化的性别角色行为。父母对男孩子多是强调成就、竞争以及对情感的控制;而对待女孩,父母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情感的表达。
普遍两孩范文4
一、地面店与网店的家庭教育类图书销售状况
随着年轻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家庭教育类图书一直是图书零售市场上销售活力较高的门类,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随着网络购物的日益兴盛,网络销售也成为图书销售的一大市场,不同侧重点、不同内容的图书,在地面店和网店的销售数据,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开卷数据与网店榜单来分析,前100名的图书之中,只有30%左右是相同的,但是畅销品种的差别不大,主要集中在家教理念类图书,比如,畅销多年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开卷2014年1月至5月的家教类数据中,一直稳居第二名,在当当网2014年1月至5月亲子家教类图书榜中,一直稳居前三名。比如,《特别狠心特别爱: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在2014年上半年一直稳居地面店和网店的亲子家教类图书销售榜前10名。
地面店的畅销品种主要侧重在家教理念类和分性别养育类,家教理念类的图书,原创图书的销量要高于引进版图书,比如,2014年2月至6月一直位于开卷数据前10名的《孩子自觉我省心》《哈佛家训》《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分性别养育类图书,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等。
网店的畅销品种,比较侧重学习国外先进的家教理念,以及新的家教方法,侧重点更加细化,比如,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爱和自由》,针对亲子沟通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针对讲故事的《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针对画画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等等。
二、畅销热点由成功论向素质论的转化
早期的家教类图书,较注重应试教育和精英教育,以自身成功的案例总结经验,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家走出四博士》等,尤其是《哈佛女孩刘亦婷》,甚至带动整个家教类图书板块刮起了一股“哈佛风”。这类图书通常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主人公刘亦婷是考入哈佛的中国学生,这本书自2000年出版以来,持续畅销近300万册。《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作者蔡笑晚,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坚持早教、立志、自学的家教原则和特才特教的人才培养理念,精心培养6个儿女走上读书成才之路,他的6个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硕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人才“魔术师”。《特别狠心特别爱:上海犹太母亲培养世界富豪的手记》作者沙拉女士,借鉴了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精华,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女,不到30岁就实现了世界富豪梦,3个儿女中,有两位是亿万富翁。她提出的“延迟满足法”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孩子更早走向自立之路。
随着国内家庭教育理念的发展,国外先进家教理念的引进和本土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倡导,家长的功利心渐渐恢复平和,更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由最初的琴棋书画的学习,转为更加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一些关于蒙特梭利、华德福等国外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父母的普遍关注,比如,《爱与自由》《接纳孩子》等,成为近年来家教类图书的畅销热点。而《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这类素质培养指导类图书,也是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在6岁以前不主张教孩子画具象的东西,而是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这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功利性更加弱化,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帮助。
三、不断爆发新的畅销热点
通过对开卷数据和当当网的榜单分析发现,畅销3年以上的图书,通常是非常经典的,名气比较大的,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孩子,你慢慢来》等。 销售1―2年的畅销书,有着“细分类、新理念”的特点,比如从英语、讲故事、旅游等角度阐述新的教育理念。 而且国内作家的原创作品占了绝大比例。
1.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本土化
近年来,一些关于蒙特梭利、华德福等国外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的作品受到了中国父母的普遍关注,一些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普及国内的作者,做着不懈的努力。比如,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蒙氏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推广,她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出版了《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近年来她和她的团队应邀到许多城市做公益讲座,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蒙氏教育。
另外,注重人的自我发展的华德福理念,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华德福较注重孩子内在的力量,注重心灵与物质世界的沟通,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华德福教育经典译丛”系列,包括了《和孩子一起画画》《和孩子一起做娃娃》《和孩子一起游戏》《和孩子一起做玩具》4本,这套书的意义不只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德福教育,而是要激励成人真正行动起来,全身心地陪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画画,一起唱唱跳跳,一起工作。成人参与这些过程本身,就是在陪伴孩子成长,也是在实践华德福教育,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另外还有一些国内作者创作的华德福理念的作品,比如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等作品,是华德福理念本土化的优秀代表。
这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和本土化,丰富了我国的家庭教育理念。改变了许多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2.选题更加细化
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年轻父母的育儿观有了很大改善,家教类图书的品种更加细化,根据榜单前100名的家教类图书进行分析,除了教育理念的图书,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亲子沟通技巧、分性别养育、分年龄段养育等四大方面,是近年来家教类图书的销售热点。
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图书,比较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英语启蒙和用故事培养孩子近年来非常受欢迎。英语启蒙方面的书,有汪培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推荐书单广受欢迎,《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详细介绍了Phonics自然拼读教学法,为中国孩子的英语启蒙,提供了较为实用的方法。《喂故事书长大的孩子》《小巫教你讲故事――好父母的必修课》则提供了一种方便易行的全能教养方式,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性格、能力、习惯,用故事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另外还有介绍从旅游(如《小巫旅游蜜语――带孩子丈量世界》)、画画(如《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游戏(如《游戏力》)、生存能力(《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等角度培养孩子的图书,角度更加细化,因为其尊重孩子自我成长规律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领衔亲子沟通类图书,长期占据地面店和网店的畅销书榜,说明家长意识到冲突和对抗解决不了问题,意识到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这类书提出了互相尊重又切实可行的沟通办法和沟通技巧,缓解了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使得父母与各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相处得既轻松又有质量。
男孩女孩有着不同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点,因此,分性别养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根据孩子在各年龄段的发展规律来养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捕捉儿童敏感期》提出了“儿童敏感期”这个概念,揭开了父母们的许多困惑,尊重孩子心智水平的成长规律。“你的N岁孩子”系列,详细介绍了孩子从1岁到12岁的成长过程,为父母提供了一个科学的阶梯教养方法,帮父母们更加了解孩子、减少压力,使孩子身心健全、茁壮成长。再如,《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妈妈说给青春期女儿的悄悄话》等,则是根据孩子的特殊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
3.其他领域专家的家庭教育作品
有一些其他领域的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出了角度独特的家庭教育类图书,对父母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比如,著名作家、文化人龙应台,她的文章豪气万千,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用母亲独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了她和两个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她也用自己的智慧走出了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近年来一直高居网店亲子家教类图书榜的前10名。还有《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通信3年的收获,收录了可以两代人共读的36封信,经过母子的共同努力,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些书在带给读者感动的同时,也会引起父母的深刻思考。
著名管理学家吴甘霖2014年的新作,是他和夫人邓小波共同创作的《孩子自觉我省心》,这是吴甘霖夫妇19年的教子手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将管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家庭教育,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让广大父母有效地培养“自觉型孩子”。这本书上市不久,就得到普遍关注,在2014年4月至6月一直位于开卷数据第3名。他们的儿子吴牧天,不但顺利考上了美国普渡大学,还将自己的自我管理日志集结成书――《管好自己就能飞》,由父亲吴甘霖点评,成为青少年学生追捧的畅销图书。
这些跨领域的专家,用独特的专业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子经验,开拓了家庭教育类图书的新领域,为广大的父母提供了崭新的家教方法。四、父母的自我成长 在家教类图书市场表现良好的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原因,现在年轻的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多数对自己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这样那样的不满,因此,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迫切需要先进的、适合的教育理念来指导。0―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需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寻找到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
从父母自我成长的角度出发,有一些是针对父母的问题、针对父母成长的家教书出现,比如《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等。其实所有的家教类图书,都可以归到这一类,只有父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处理好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普遍两孩范文5
男人的恋母情结是妻子“受不了”之最,尤其当“恋母”表现为处处依赖母亲,似乎还总长不大的时候。还有人说,恋母情结对婚姻有着巨大的杀伤力,是这样吗?
男说――
“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词汇,来自精神分析的奠基者佛洛伊德。大致的意思是,在男孩4到5岁时,会发现自己对母亲的依恋和占有会受到父亲的威胁,原来母亲不是自己独占的,甚至,自己不是母亲的首要占有者,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还得看父亲的脸色。在这个阶段,男孩第一次感受到禁忌,感受到社会规则,在自身与母亲和父亲的爱与压抑、怕与崇拜的纠结中,从而开始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很显然,恋母情结在个人的成长中是普遍的,也就是说人人皆有的经历(女孩则是相反的恋父情结),是个人成长的关键点。在这个点上,度过得好的男孩,可以协调好自己与压抑的关系,顺利地调整自己向父亲崇拜,开始自己的男性化和社会化过程。度过得不好的,将会对自身产生特别的羞耻感,在一生中无法处理好自身欲望与社会化层面的关系。但不管怎么样,每个男孩――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的基本倾向总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出发点。如果说婚姻是的实现,那么显然,恋母情结对婚姻具有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有“秒杀”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恋母情结对婚姻就不是杀伤力而是推动力了。
男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绝不是漫无目的的偶遇,有的时候,会让人感到有命定的色彩,似乎在自己有记忆以前(一般来说,五岁以前的事少有记得的)就已经被决定找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配偶。那会是什么决定呢?大致说,无非,想找的对象,要不和自己的母亲很像,要不和自己的母亲刚好相反。如果使用俄狄浦斯情结,是很好解释的。其实,这些择偶的倾向无非反映自己对于母亲欲望的延续或者在母亲那里受到挫折的补偿。
普遍两孩范文6
关键词: 两性差异; 初中物理; 因性施教
近日,上海八中成立男子高中班申请获批,因性施教的观点在教育界再度引起热烈反响。因性施教是教育学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根据两性心理发展及智力、学习能力上的客观差异与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的角度,尝试对因性施教做简单探究。
一、男女两性差异及其成因
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有所不同。例如在观察认知方面,特别是对情感和主观意识波动的感知能力上,女性从小学起就普遍比男性强;而男孩的优势则更多的表现在对逻辑的理解与抽象思维的构建上,通常这种优势会在初中或之后更容易得到体现。又如在记忆能力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由于雄雌荷尔蒙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女性的记忆容量远大于男性,但男性的记忆持久性却胜于女性。这种差异表现在初中阶段,女生更多的是心思细腻,拥有较高的EQ(情商),拥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感性表达能力与专注力,但在以逻辑思维为核心的理工科上通常表现较为弱势;而男生则倾向于豪放粗犷,拥有较高的IQ(智商),在理工科目的空间想象力与抽象思维上比女孩有较明显的优势,但语言表达通常不如女生,且由于其好奇的天性显得缺乏专注力。
从成因上看,这种男女之间的差异最早是来自于生理因素,其次是后天教育中担任先锋角色的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期望对于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男孩从小被教育需要阳刚之气,感性的文笔会被认为是娇柔做作;女孩则常常被认为不应对机械和物理逻辑相关的事物感兴趣。此外,学校的一些有意无意的做法亦强烈暗示与导致男女生的分化,如老师更青睐于文静不惹事、成绩优异的女孩,调皮、成绩差的男孩通常得不到认同,物理等理科竞赛重男轻女等。
二、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
基于上述认识,可以确认男女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因性施教完全可以作为因材施教的一个子分支而合理存在。
区别于其他学科,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理工科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初中物理的课程设计中并没有包含过多需要死记硬背的硬性公式,相比之下它更注重于对如声、光、热、电、力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做简单易明的解释,重原理的解说而不是对数值的精确把握或演算证明。从目的上看,它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对日常物理现象的思考能力。结合初中物理的特性与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因性施教应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一)纠正偏见,树立自信
根据多年的观察及长期的反馈,初中女生大都自认女性思维不太适宜学习物理,普遍对学习物理缺乏足够的自信;而在初中阶段,男生则由于学习成绩通常不如女生,同样缺乏自信。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偏见亦同样存在于社会当中并影响到学生,因此很多学生潜意识中就自信不足进而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点,树立学习信心,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并加以正确引导,引领他们走出心理障碍与成绩低谷。例如对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弱而对物理避之三舍的女生,可通过帮助分析初中物理的特点,鼓励其充分利用女性思维细腻的特点勤思进而善思,从而不断提高其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增加其学好物理的信心。而对成绩并不优秀的男生,则需要更多的肯定其抽象思维的长处,并鼓励其发挥特长,树立信心。
总之,教师要从认同的角度从心理的内因入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偏见,发挥各自优势,树立学习自信,这是因性施教的基础。
(二)尊重差异,科学应对
(1)根据两性的风格差异区别对待。男生大多从小爱摆弄物体,玩具多是车辆、武器、工具等,并喜欢进行拆卸、安装,以至于改装,往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相对于女生,对于物理现象,男生通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强烈的好奇心会产生求知欲望,可令其进行自驱动学习。因此,教学中可让男生通过实验或课外活动接触更多的事物,更好开阔他们的眼界,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他们动手与创造的特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而女生小时喜欢的玩具多是布娃娃之类,对机械物体不大感兴趣,也很少主动进行探究,动手、创造能力较差。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她们倚仗的往往是较强的机械记忆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女生应注重比现象更为细化的解释,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公式定理记忆,这样才能将女生从机械学习中解放出来。例如教学《凸透镜的折射原理》,对男生可从课外实验做起,利用凸透镜的聚焦现象激发男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眼镜(凹透镜)的散光现象进行对比,男生会更容易自行理解两种镜片的聚集与散光原理。对于女生,课外实验也能更好的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女生并不擅长于抽象的思维,很难如男生那样自行理解其中的原理。因此,教学中,需要利用从空气到玻璃的两次折射,通过简单原理的组合来让女生理解镜片的聚焦与散光原理。
2.根据两性的能力差异区别对待。男女之间能力的差异是多元且层次化的,无视差异化等同地对待容易导致“扬短避长”,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全面发展观的指引下,教师尊重性别的能力差异,让学生发挥长处,弥补短处,才是合理的教学之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最普遍的问题莫过于女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如男生。在教学中,我们应因性施教,灵活应对。如,应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向女学生提供客观现象,发挥其形象思维的长处,以弥补其在抽象思维上的不足;有意识地多用字母表示概念和物理意义,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并强调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据运算;课堂提问少提一些判断题,多提一些“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引导其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其独立、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区别性教学,会切实有效提高女生的物理学习成绩。
总之,正确认识男女性别之间多元化、层次化的差异,通过区别化施教,因势利导,扬长补短,会让我们的物理教学事半功倍,值得我们积极思考、尝试。
参考文献:
[1]郑新蓉. 《性别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