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舞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舞蹈范文1
舞蹈是一门与音乐、美术和文学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儿童舞蹈的创作植根于儿童生活,了解和熟悉孩子们的生活,知道他们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和讨厌什么,懂得他们的追求和希望……这是创作儿童舞蹈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搞成作品还需要掌握创编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譬如选材、结构、语汇提炼等等。
一、选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这也使得儿童艺术兴趣和审美需求变得多采多样的,而编导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决定了儿童舞蹈创作题材的多样化。选择儿童舞蹈的题材,首先必须充满童趣。(童趣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儿童舞蹈题材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育题材:这类题材指的是直接反映当代儿童精神面貌的题材,如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守纪律、助人为乐等,更主要的是反映当代儿童的现实意识,主体意识及参与意识。
2.寓言题材:这类题材最大特点是借儿童非常感兴趣的自然景物或动物的外形特点,性格来寄寓某种思想或说明某种道理,常用夸张拟人,幻想的手法塑造人物,将自然植物和动物人物化,性格化。我曾经参与指导编排过这类题材的舞蹈。舞蹈通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蚂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搬运粮食的情景,说明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舞蹈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好评如潮。
3.历史题材:这是指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特点的题材,它可以在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集中概括和适当的虚构,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展示历史发展趋势,使儿童从舞蹈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如《司马光砸缸》、《花木兰》等等。
儿童舞蹈题材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只要我们处处留神孩子们的天地,仔细观察他们的情感世界,儿童舞蹈的题材就会像满天繁星向你眨眼,它们好似一首儿歌,一副童画,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和一种稚气盎然的游戏。你一旦捕捉到这些耀眼夺目的星星,下一步就是要确定其舞蹈形式和结构。
二、儿童舞蹈的形式和结构
表演舞蹈一般有三种形式:舞剧、情节舞、情绪舞。
由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儿童舞蹈具有形象鲜明,天真活泼的特点。创编舞蹈应做到主题鲜明,准确,表现的内容简练不复杂,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舞蹈形式应多采用科学幻想、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在考虑儿童舞蹈的教育性的同时,还强调它的自娱性。另外,在舞蹈构思中,要利用短小、形象生动、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去创编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
创编儿童舞蹈必须熟悉怎样去结构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即编导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舞蹈素材的理解,按照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运用舞蹈及其各种表现手法,将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形象,事物情节等分别轻重主次,合理布局。使其首尾相通,虚实相生,均称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既符合欣赏规律,又适应舞蹈作品体裁形式的需要,以达到舞蹈艺术的完整和谐。
例如,《小蚂蚁》属情节舞,一群小蚂蚁到处找粮食准备过冬,有两只小蚂蚁在寻找的路上发现了粮食“一颗糖”,可是糖太重了小蚂蚁搬不动,只有叫来所有的小蚂蚁,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把粮食搬回家。体现了团结力量大的主题。舞蹈《小蚂蚁》的情节虽简单,但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布局合理,有儿童特点,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演出当中,能与台下的小朋友产生共鸣,取得很好的舞台效果。
三、儿童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
舞蹈语汇的选择和提炼极为重要。它是正确反映儿童心里、感情、情绪的特征,表现作品意图、风格、使作品具有较强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儿童舞蹈语汇可以从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孩子的生活动作(劳动、游戏及反映他们童心的习惯动作)中去抉取和提炼。但这些语汇必须是有代表性的,带有童趣的和儿童能接受,能表现的,经过改变,夸张的儿童舞蹈语汇。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现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是适应舞台表演和没有语言作为媒介交流的表演形式,所以只有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中获得清晰的表演信息。而决不能把大人一套搬给孩子,使儿童丧失个性而暗淡无光。
一个舞蹈作品主要语汇不宜多,二三个就可以。如《小蚂蚁》的主要语汇只有三个:双手上举加小跑步,跑动时左右出胯;摇摆头部、臀部;四肢着地快速爬行。这三个夸张、拟人化的动作,富有儿童特点,并在舞蹈转折时反复出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以此塑造了一群团结合作,活泼可爱的小蚂蚁形象。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真诚地走入孩子们的生活,感应童心、寻找童趣、才能捕捉到有生活气息的、纯真的、童心的灵性,寻到创作的契机,巧妙构思,获得艺术的升华。同时作为儿童舞蹈编导,还必须多看一些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把握儿童舞蹈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不断收集、整理儿童舞蹈的信息和资料,在充实自我、更新自我的同时,不断地加强认识生活的创作能力,充分细致地了解和研究儿童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编出既富有生动的儿童趣味特点,又能体现清新,亮丽、富有时代感的优秀舞蹈作品。
儿童舞蹈范文2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
儿童舞蹈范文3
2、肩部练习:双手扶肩,双肩通过向前,向下,向后,向上绕肩。注意脖子往上立,挑腰。
3、胸部练习:上身向前含胸低头,阔胸双肩向后夹起,仰头。注意两肩后夹,两腿夹紧绷直。
4、腰部练习:注意呼吸,腰一定要正。(前腰、胸腰、旁腰、涮腰)。
5、含胸屈腿:上身含胸的同时,双腿吸起。注意含胸时,不要松散。
6、压胯练习:双手扶膝,双腿吸起来,并拢双腿膝盖向旁打开,向旁压。注意膝盖用力下压,腰立直。
7、勾绷脚练习:脚上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向前蹬。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往上长。
8、绕脚练习:脚经过勾脚,向外打开绷脚,然后绷脚,打开,绷脚,再绷脚。注意腿直、立腰、脖子向上长。
9、振臂练习:双臂上举的同时向后振,然后放下双臂下垂。注意立腰、收腹。
10、下前腰(体前屈):上身前弯曲和腿平行,双手扶地,然后起身。注意腿要直,腰部放松。
11、双屈膝:双腿全蹲的同时,双手扶膝,起身。注意注意腿要直,腰部要放松。
12、腰的软度练习:腰要放松、注意韵律。(前腰、旁腰、后腰、涮腰)。
13、胯部的练习:左、右胯向上方提起,落下,双胯向前顶,左右摆胯,注意不要坐胯。
14、膝部的练习:双膝弯曲半蹲,起身。注意腰立直,膝盖打开。
15、脚腕练习:脚尖向里转成正步,再打开成小八步,半脚尖立起落下。注意立腰,腿紧夹。
16、手腕练习:绕手。注意收腹手臂要直。提压腕。(绕手、提压腕)
17、仰卧、举腿、压胯:双腿向上抬起到九十度,位置向旁打开。注意腿要直,胯要正。
18、地面踢腿:注意爆发力,腰要直。(仰卧踢前腿、仰卧踢旁腿、仰卧踢后腿、仰卧跪倒踢)。
19、地面搬腿:注意两腿要直,身体要正。(仰卧搬前腿、仰卧搬旁腿、仰卧搬后腿)。
20、腰的地面练习:注意:腰一定要放松,(胸腰、双腿跪下腰,控腰)。
21、仰卧起坐:上身向前起身,然后再仰卧。注意:腿直,上身用力起。
儿童舞蹈范文4
从一定意义上说,儿童舞蹈从创作规律和创作技法上与创作成人舞蹈有相通之处,只是儿童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着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但却更难于成人舞蹈的创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舞蹈的创作主体是成人,并非儿童本身。因此,受生理、心理、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成人与儿童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大的差距,要想克服这种潜在的差距就要熟悉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儿童情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艺术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再把这种生活元素提炼,直至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属于孩子的舞蹈作品。
一、童心和较强的好奇心
人的思维与感情皆附丽万千世界、万象自然;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更有着丰富多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天生的好奇心会使他们看到某种美妙的图象出现,或者想象出某种奇妙的现象,以至于更喜欢模仿自己看到的景物。“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眼睛是清澈的,对世界充满清莹、甜柔的爱,爱田野中的小草,爱天上的月亮星星,爱飞翔的小鸟,爱河水中的小鱼,爱春天的花、爱夏天的雨、爱秋天的落叶、爱冬天的雪花。因此儿童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和特点是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不开的。只有把握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反映客观世界的特点,洞析儿童微妙的心灵内涵,儿童舞蹈创作者才会得到无竭的启示,便会从在成人看来无足为奇的事物中,产生出无穷的情趣和丰富的想象,并从中捕捉到能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儿童情趣的舞蹈形象来。
二、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启迪,但它所提供的艺术图景却远比生活更突出,更鲜明、更感人。儿童舞蹈的肢体语言,应该比实际生活更夸张、更强烈、更集中,更明显的突现。高尔基说过“夸张是创作的基本法则”,只有创作者真正走进孩子们那极富感染力的内心世界,才会凝炼出在美好生活基础上夸张变形却只属于少年儿童的舞蹈语言。在这里要注意:夸张与变形不能忽略形象的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 夸张与变形是儿童语言的特征,也是儿童舞蹈表演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哭闹、争吵、嬉戏、欢笑等都需要夸大形体的动态感,并予以停顿或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如:哭、笑都要将形体的某个部位动作放大,延长动作线,使形体表情更明确。变形,主要抓住原有素材动作韵律,沿着突出童稚趣味的方向做大胆的夸张变形处理,使儿童舞蹈的韵味被强调出来,这样的夸张和变形,在艺术构思中紧紧围绕着舞蹈形象的特质进行,所以收效很大,使儿童舞蹈更具有明显的特色。
三、童趣 、自然
艺术品格是指真谆、质朴、清新。舞蹈作品的自然气质,首先得之于精心的选材。如:在雨中嬉戏、在雪地打雪仗、在草地上捉蛐蛐等等这些舞蹈作品选用的题材本身就内含了自然的品性。所谓儿童情趣就是符合儿童年龄,生理特点,体现儿童情感,激发其想象力,观察力。如何寻求儿童情趣呢?这就是常说的编舞者的“童心”即儿童的心理特点方式去表现,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认识,反映客观世界。从儿童生活中去发现那蕴藏着富有情趣的事和物,进行独特巧妙的构思,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乐趣。浓郁的儿童情趣,最终会使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集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
1.童知性:是指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2.童幻性: 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3.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儿童舞蹈范文5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我们在儿童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幼儿的主要特点,继而有选择性地采用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直觉性强。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他们会本能地试着通过身体上的触碰来直观感知外在世界。他们只有在接触到具体物体时,才会对其进行思维,并且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有着强烈的参与愿望,极其愿意也十分容易加入到游戏、表演中去。幼儿对外在世界的接受和表达,并不能进行系统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是停留在浅显层面上的感性体验与情绪认同,幼儿在审美活动中总是感性直观地去体验外界事物,所以生动鲜艳的形象、活泼有趣的音乐更容易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情感性强。幼儿的心理虽然尚未发育完全,但他们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情感,他们渴望与同伴以及成年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也喜欢被赞扬、获得鼓励,有时候还会因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了解儿童的情感需求,以鼓励为主,并营造出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教学气氛,使儿童的内心在舞蹈学习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情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三)创造性强。儿童喜欢模仿也喜欢创造,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所以他们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按照教材和计划来进行练习,而是添加进一些自己的构想。当然,很多创造性的行为也会不经意地带来惊喜,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远未成熟,掌握的方法也有限,他们表达出来的行为经常会显得“幼稚”,这也是一种美,虽然不够精致,却使人感到更多的审美愉悦。
(四)自制力弱。幼儿由于年龄小,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明显,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往往生动的、鲜艳的、强烈的、具体形象等才能使儿童集中注意力,但集中时间并不长。音乐和舞蹈的结合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也要注意保持新颖生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二、中国舞蹈考级教材的特
(一)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由于儿童年龄小、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因此舞蹈考级教材在内容也着重选择了简单纯净、明快活跃的舞曲,以便使幼儿产生兴趣,能够边跳边唱地参与其中。同时篇幅长短适宜,避免幼儿在舞蹈练习中运动过度产生厌学心理以及对身体发育造成损害。
(二)难度适宜。如今我国儿童舞蹈考级的标准并不统一,考级教材也因地而异,不过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幼儿舞蹈考级教材都使用了科学的制定标准,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规律,选取难度适宜的曲目、旋律,由易到难,呈阶梯状,既能够引导儿童科学系统地学习,又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舞蹈练习的能力水平。(三)考察的全面性。考级教材的编写者往往会全面考虑学习者应掌握的能力水平,因此在教材中不仅包括不同级别的单项技能动作标准,还包括了系统的技能动作要求。既又规定曲目的表演练习,还有许多自主即兴的创作要求,这就考察了学习者的多方面能力。
三、中国舞蹈考级在幼儿教学中作用
(一)普及舞蹈资源。舞蹈资源在这里指的是涵盖各种舞种的舞蹈技术、理论知识、艺术理念研究以及相关的音乐服饰等元素。舞蹈考级制度的推广能够普及舞蹈资源,特别是应用在幼儿教学中,能够为孩子们普及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才能。受到考级目标的驱使,为了幼儿能够顺利通过规定的等级考试,无论是校外的培训机构还是学校老师的教学,都会严格按照考试规定的要求去引导孩子学习、训练。通过这种强制的、有意识的、成系统的普及性教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到了系统全面的舞蹈理论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技能基础,不仅提高了应试的能力,还深入了解了全面的舞蹈资源。
(二)提升儿童艺术修养。舞蹈是一种能够愉悦身心的行为艺术,能够培养个人的高雅气质,也能提升学习者的艺术鉴赏能力。舞蹈考级不仅仅是为纯粹的学习而服务,还能够促使家长和老师培养儿童的艺术才能、个人气质。建立在考级制度上的舞蹈学习也是一种对于幼儿的艺术熏陶,使孩子们在无意识的阶段就把这些艺术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为他们长大之后的舞蹈才能提高、艺术修养发展以及更高层面的志趣追求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作者:王健立 单位:广州拂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蔡虹.对少儿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115-118.
[2]格桑卓嘎.浅谈舞蹈考级对儿童舞蹈艺术的教学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95-196.
儿童舞蹈范文6
童趣性即儿童的兴趣、情趣。它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的,在儿童艺术舞蹈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把握感知事物。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重所表现出的儿童感知事物的方式、特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我认为儿童舞蹈中的知识性的内容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式,和舞蹈艺术本身所包含的地域性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
童幻性则是体现儿童的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在思维领域中的艺术化反映。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最显着的标志,因为幻想(又称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灵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象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作统领蚂蚁的大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现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幻想既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儿童舞蹈中的童乐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儿童舞蹈活动自娱的性质,同时反映着儿童舞蹈活动中的地位。
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都是具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的,它们或可有所偏重,但决不能没有,否则该舞决无儿童特色可言。以上四点应是我们从事儿童舞蹈创作过程中的基本出发点。
正确把握儿童舞蹈创作的社会功能。作为儿童舞蹈工作者,创作儿童舞蹈不仅要体现儿童身心特征而且更要包含作者自身对儿童的热爱,对时代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的深刻思想内涵。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少儿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2、挖掘儿童艺术潜力,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3、促进儿童的形体健美,增强儿童的视听反映能力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能力;4、增强孩子们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5、培育他们独立思维,不断上进的自信心和工作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