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对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弥勒佛对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弥勒佛对联

弥勒佛对联范文1

今天去来到了永祚寺,来观察寺庙内外样子。

来到寺庙的门口,只见门的上面有一座闪烁着金光芒的佛像,他左手高举到头顶收里面那这一个小小的金桃;而右手上却串了以串金链子手里还举着一个金元宝。旁边有两条鱼头已经在水中了只有尾巴在外面;佛像的后面是一个太阳,再太阳的旁边有两只梅花鹿,梅花鹿四脚跪在地上头朝天眼睛看着太阳。

走入庙内,在庙门那里有一个非常大的佛像他就是——弥勒佛,看到了弥勒佛我便想到了有关于他的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慈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然而在弥勒佛的旁边一共有八座佛像,他们个个凶神怒煞可怕极了好像一直在看着我,所以我赶紧离开了这八座佛像,来到了弥勒佛身后的那座佛像,虽然他的眼神没有你们凶恶,但是我却不知道他是什么佛。

通过今天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佛像。

弥勒佛对联范文2

踏遍青山雾色浓,烟尘出没偶相逢。

开怀八万乾坤揽,拄杖三干刹那容。

布袋随身谁放下?慈悲自在济凡庸。

小儿不解还喧笑,月出猿啼又见峰。

当代诗坛耆宿林丛龙先生点评道:“一万个人心中就有一万尊布袋和尚,何人更知他的真面目?‘慈悲、自在、放下、开怀’……布袋和尚耶?诗人耶?善哉。”林老先生显然看透了我的心思:佛不是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是慈悲、大爱、宽容的化身!佛性体现在没有邪见妄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种善的因缘每个人身上都有,无论古今中外、何宗何派。

两千五百年前,子贡曾经问自己的老师:“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夫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什么?恕就是仁爱,恕就是宽容。学生子张又问:什么是仁爱?孔子说:能够做到庄重、宽容、诚实、勤敏、慈惠就是仁爱。仁爱包括着宽容,对不对?

《道德经》言:“上德若谷”,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借老聃之口阐述:“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无非是说:有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远宽广,经常宽容地对待事物,不损害别人,就算达到最高境界了。作为东方文化基石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现了惊人的一致!那么,在西方呢?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他说了一句感动天地的话:“父啊,宽恕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据称,耶稣是天主之子,他的这句话,相比天主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岂不是更加令人咀味?

滚滚红尘,漫漫长路,当下喧嚣的生活,繁重的压力,让多少人迷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前贤说过的话?

我们期待他人的关爱、宽恕、包容,殊不知“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天主经》不是也有这样的说法吗?“求祢宽恕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恕他人一样。”若要天主宽恕我们的罪过,有一个条件:就是要宽恕他人;同理,若得到他人的关爱,我们必须要关爱他人。因为,只有爱和宽容才是一座通向自由彼岸的桥梁,有慈悲大爱之心,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我们就能放下沉重的包袱,无限的春光就会洋溢在心中。1993年《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提出:数千年以来,人类的许多宗教和伦理传统都具有并一直维系着这样一条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换用肯定的措词,即:你希望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应当在所有的生活领域中成为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规则,不论是对家庭、社团、种族、国家和宗教,都是如此。一个理念得到举世认可,难道是偶然的吗?

弥勒佛对联范文3

罗汉寺位于城市的北面。来到罗汉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前照壁,上面写着对联:“上联:‘万人施万人舍共结万人缘’,下联:‘十方人十方情同做十方事’,横批:‘西川佛都’”。这副对联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壮观极了!

绕过寺前照壁,来到了山门前,山门前正悬:“罗汉寺”三个金光闪耀的大字。我们通过山门,到了第一重殿:“天王殿”,天王殿里雕刻着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四世天王,魔家四将):传说他们分别居住在须弥山的东西南北面,所以他们分别叫做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据说他们是护法之神,降妖除魔,是正义的象征,当然这些降魔大神看上很威风的哦!还听说他们的宫殿的地板也很珍贵哦,有的以黄金为地板,有的以琉璃为地板,有的以白银为地板,有的以水晶为地板,这些地板美轮美奂,更衬托了天王的高贵和威风呢!

经过天王殿,我们就来到了青石广场,这里全部是青石铺成的,中间正坐莲花心的是弥勒佛,他高约5米,挺着他的大肚皮,满面笑容。好像所有的事都可以用笑来解决,用大肚皮来包容。

弥勒佛对联范文4

我的笔,实在无法写出大佛寺的神韵,因为大佛寺有太深的文化内涵。当我踏进大佛寺的时候,我就踏进了1400多年前。“新昌名迹寺,登览景偏幽”是李白歌咏浙江新昌大佛寺的诗句。“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是孟浩然对大佛寺石弥勒像的赞誉。走进白云湖,便想起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句子。行不多久,便见一石林。高大的化石,共有30多棵,最高一棵高达14米。这些形姿各异的木化石,初看似落尽枝叶的林木,粗犷雄壮,亭亭玉立,和四周的奇崖怪石、山塘水泉、花卉草坪,错落有致地组合成天然奇景。木化石色泽黑褐,纹理清晰,似木非木,似石非石,却重似常石,坚不可摧。论其年龄均在1亿年以上,与恐龙同时代,是新昌的珍贵特产。

我不知道我此次来大佛寺是为了寻景呢?还是为了访先贤的足迹的。因为从有关的史料中我知道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寺院四周峻崖穿云,峭壁如削;寺内亭台楼阁,相映成趣,秀树名木,触目皆是;山间四季,景色各异,春日,新篁拂翠,绿柳扶疏;入夏,清风习习,泉韵淙淙;及秋,丹枫如火,水净山明;寒冬,腊梅吐芳,松柏凝翠。

穿过佛心广场,拾级而上。看到了放生池。云堤垂柳,把放生池一分为二;云堤尽头,一道粉墙把空间隔断。有人说,新昌大佛寺的布局蕴含着园林建筑的精妙之处。又有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所以有诗曰:“僧过不知山隐寺,客来方见洞开天”。虽境断但意不断。墙里,天王殿的飞檐在修竹婆娑中忽隐忽现,大佛似已在望。快步进入粉墙右侧的石牌坊,一条笔直的石板甬道呈现眼前,似可直抵翠竹簇拥的大殿了。不料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粉墙挡住去路。大佛若即若离,似露还“藏”。沿粉墙而至佛殿,抬头却见“共来点”摩崖石刻,大书法家米芾“面壁”二字迎面而来。前行数步,穿过檐郎,方见大雄宝殿。顿生“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欣喜之感。

大佛静坐石穴,宝相庄严,气势非凡。佛像面容秀骨清相,婉雅俊逸,超然洒脱。据说大佛的雕刻成功,在当时是一件极轰动的事,并引来四方善男信女虔诚的膜拜和由衷的赞叹。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为它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碑记,誉之为大梁王朝的“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极尽赞美之词。

大佛原来端坐在一个石窟内!根据唐诗之路研究专家竺岳兵先生的研究,自公元200余年我国产生第一座石窟寺克孜尔千佛洞,至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凿之间,被“中断”了一个半世纪的石窟历史是由大佛寺来衔接的。难怪竺先生的理论是“大佛寺是中国佛教走向繁荣的发源地”。大佛寺自然景色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梵音禅说更为这一方胜地增添着神秘和玄妙。沿着大雄宝殿西侧峭壁的古栈道,有三个依凭天然石窟建成的殿屋:隐岳洞是大佛寺开山祖师昙光的栖身之所,佛缘悠远;朱子亭,亭旁有摩崖石刻“天柱屹然”四字,相传为宋学家朱熹所题。亭中悬挂着朱熹自书的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百世圣贤心”,极富哲理。朱熹在洞中讲学著书,相传《四书集注》即成稿于此。洞前有朱熹种植的腊梅一株,人们称之为“朱梅”,仿佛得道也似的,至今仍抽枝开花,生机不绝。濯缨亭,原为海岛观音岛,小憩其中,冬暖夏凉,清心爽意。洞前原有白鹇坞,相传为东晋高僧支遁放养白鹇之处。后人羡其飘逸,作诗赞曰:“朝看白鹇从坞出,暮看白鹇据坞归。森森绿树西峰下,片片白云迎日飞。固知野性恋山谷,咫尺之间还见稀”。在大雄宝殿斜对面,有一棵宋银杏,银杏树上寄生着女贞、榆、桂花与香樟等四棵不同品种的树,五树同茂,相亲相依,故称佛寺一奇。

山门前的放生池,原名“隔溪塘”,传说即是仙妪磨杵的地方。放生池分内、外二池,中有长堤相隔。堤上绿柳成行,虬枝逸出,映入涟漪碧波,粼粼曳曳,妩媚动人。绿荫丛中,“越中胜景”的亭阁更添诗意。放生池畔,圆形重叠式的智者大师塔耸立半山腰。这座石塔是佛教天台宗国清寺开山祖师智顗的衣钵塔。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法师应诏进京,行至大佛寺,他再也不肯前行,兀坐在弥勒像前,不进食,不吃药,只唱着“般若观音”的歌。40多天后,大师圆寂了!后人建“智者大师法塔”纪念之,印光大师为其作碑记。原塔在通往隐岳洞的栈道下,“智者大师法塔”的摩崖石刻至今犹存。

近年来,新昌大佛寺扩展成大佛寺景区,其中又增添了众多新的景观。在景区的正门前,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佛心广场。峭壁上镌刻着高达20米的弘一大师“佛”字手迹,山足则刻了巨大的“心”字。佛入心中,心底有佛,原是一种虔诚,又是一种教诲。“佛”字前建了一个直径10米的莲花喷水池,瓣瓣莲花都用汉白玉雕成,直径4米,晶莹的泉水从莲心喷出,洒下一片宁静和清新。誉称“江南敦煌”的般若谷是近期建成的一个新景致,位于大佛寺山门南侧的山谷中,由湖、桥、溪涧、经幢、七级悬瀑、石雕、砖雕、洞穴、石门坎等景观组成,通过石窟浮雕、深雕、线雕、圆雕等艺术造型,折射出石文化的奇光异彩。

盘虎岩对面,华严庵右侧,一座30米高的露天弥勒高耸在峡谷中。“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原本高20米的小山成了大佛的身躯,两膝端坐,袒胸露腹;山巅高达10米的弥勒佛头像虽然是后来所加,但却似自然天成,浑然一体。弥勒慈眉善目,笑口常开,憨态可掬,蓝天白云下更见妙态庄严。

弥勒佛对联范文5

关键词:山门、尊客堂和五观堂、圆通宝殿、厢房、大雄宝殿、伽蓝殿和地藏殿、天门上院、玉皇阁、山地建筑、南国特色、前庙后观、常周法师

2010年11月到云南腾冲和顺观光,一住几日,大饱了眼福。古镇的明清民居十分赏心悦目,黄墙、灰瓦、黑白纹饰,十足的阳光感。或窄巷寻玉,或携友问茶,或临池观烟,或景园小酌,无不惬意快乐。古镇之中又有佛道寺观十几处,增添了诸多清净与祥和的感觉与遐想。

一、缘由

一日,忽然望见山高之处,有旌旗飘扬。行人友善,告知“中天寺”,心中欢喜赶忙寻路问山。中天寺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造前殿,康熙乙未年(1715年)建玉皇阁延至乾隆丙申年(1775年)。中天寺不仅是名胜古迹佛教活动道场,还是和顺启蒙育才的学府。

兴趣驱使,一下子上下跑了个遍。中天寺依山势而建,自然是高高低低、循坡登阶,短时间爬上爬下,还是明显劳累。疲惫时回想,无论殿院布局,还是佛圣供奉,都与其他寺庙大不相同,巴不得找个僧尼善信讨教讨教。

二、入寺

入寺之前,路旁有数石簇立,见蓝色大字雕刻于最高石头之上“入三摩地”, 另有一块上刻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明白的寺庙入口。依台阶引道,向上望去,石亭有二,石基座灰筒瓦白饰边高低红墙一座,“庄严国土”赫然目中。拾阶上行,现宽阔月台,方石漫地,石刻栏杆,又二旗迎风招展。月台又升石阶,仰观中天寺山门。

三、山门

山门三间,悬山灰筒瓦双坡脊顶。明间处屋顶上提,半幅歇山附于前坡,三间前檐齐平,似抱厦,又非抱厦。歇山正脊设葫芦托瓶宝顶,垂脊连戗脊,蝎子尾连飞檐,大鹏展翅。红柱红下槛红垂花,彩画枋,每间设朱漆九行六列金钉双扇大门,门扇左右配以黑棕色镂空棂花隔扇,框设联对,枋有扁额。大门,明间常开,梢间常闭。明间檩枋挂回纹锦边黑地金字匾额,“中天寺”字样为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之亲题。山门连八字红墙,墙有团花,龙凤呈祥。红墙展两翼,互有题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山门内,正中设龛,半人高须弥石座,红黄蓝绿彩绘歇山勾连搭木亭,内分前后,各自成龛,以玻璃为罩,以黄漆木板封实两山。龛前,红帷桌案,香花炉盏,明黄蒲团,结缘红箱,样样俱全;龛内,前后分别供奉大肚弥勒佛和韦陀天尊。注意左右两山墙,不见四大天王,原来山门本是弥勒佛殿。

四、院落第一进

过了山门,是寺中院落的第一进,由四栋建筑围合,前后分别是山门和圆通宝殿,左右是五观堂和尊客堂。山门面向庭院一侧无门无扇,院内景致一览无余。

五、尊客堂和五观堂

左右两堂楼高两层,面阔三间,粉墙青瓦黑棕色木构建筑。一层稍显封闭,近山门梢间设白槛墙玻璃窗,另一侧白墙封实;明间三分,中间设门,两侧为木质套环板玻璃窗扇,门楣挂扁,立柱对联。二层三间均设木质槛墙,明五梢三分格,上接玻璃窗扇,明六梢四。

六、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面阔三间,单檐灰筒瓦歇山顶,瓦拼镂空海棠带蝎子尾正脊,葫芦托瓶宝顶,垂脊带蝎子尾,嫩戗发戗,角檐高昂。檐柱金柱均无门窗,两山粉墙砌于立柱之外。红柱,彩画檩枋,三间均设匾额,素朴圆浑。中间红地金字“圆通宝殿”,左右黑地金字“远视高瞻”和“佛法宏通”。

圆通宝殿基座高大,以石块错缝砌筑而成,宛如巨型影壁。“壁”顶出九间石刻祥云栏杆,“壁”上镶嵌六块正方形石框,框内阴刻蓝色咒文“嘛呢叭咪”。“壁”前有三层楼阁式两米多高的铸铁香炉,香炉两侧,地植盆植各种灌木花草。宝殿高居,只有通过贴邻两堂的石栏楼梯,才能攀登向上。

宝殿廊心墙开拱洞门,僧尼善信可以进入大殿焚香礼拜。进入宝殿,满目龛香联案、帐幔幡帏、钵鱼鼓铃、瓶灯果华。殿中供有三龛,一主二辅,均是须弥石座、玻璃围屏。主龛居中,高大宽阔,充满明间,红绸幔帐,金黄流苏,朱地祥云,蟠龙戏珠;顶幔粉色莲花之间,金丝巧秀“普渡慈航”。龛内供奉真人大小满包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坐像。观音居中,持瓶捻杨枝,遍洒甘露。龛前设红漆金饰纹翘首条案,案上供奉二尺高西方三圣立像,莲花宝座,曼枝镂空叶形背光,通体包金,着红色衬里纯金袈裟。案前又有一案,红地金凤金牡丹帘帷。案上鲜花、香烛、经卷齐全,钵鱼鼓铃环其三面,满地明黄蒲团,唱课参修之物应有尽有。辅龛远小于主龛,神像似真人,端详半天不知何方神圣,经讨教得知,原来一儒一道,东是文德帝君,西为真武大帝。

七、浅院

主龛有后檐廊,廊内再添观音圣像,蒲案香供陈列龛前。龛左龛右有褐色木质书架各一,内列佛典经偈。龛临浅院,两侧景窗粉墙,对面高台之下种植过檐翠竹,清净凉爽。原路退回宝殿,身依石栏,远眺青山波涌、云烟静行,真应了“远视高瞻”的意境。

八、厢房

圆通宝殿两山之外,各有厢房,阔四间出廊道。白墙、石鼓柱础、黑木柱、黑木格扇,青瓦脊顶。一钟一槌悬挂于檐柱枋。矮圆桌矮座椅,休憩纳凉之所。一侧廊心墙开拱门,通至尊客堂和五观堂二层。殿厢之间,狭长石板甬路,连石阶,走窄梯,上寻后殿。

九、景栏

后殿有三,月台有三,一一对应。中间月台前突,紧临圆通宝殿,竹梢绵绵。两侧月台稍退,可接厢房山墙。临边处,留三尺宽树池,种植地柏三角梅,即景即栏。“栏”外,灰瓦叠叠,飞檐比比,远山依依,曲水鳞鳞。

十、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阔三间,单层歇山屋顶,飞檐高翘,悬铃迎风。须弥座兼台明,火山石垂带,六步条石为阶。黑色木构柱檩枋,柱础添加防潮鼓形垫石。前出廊,金装黄色满雕木质隔扇门,每间六扇,做工精美华丽。檐枋金枋均设匾额,明间匾额均为赵朴初题书“大雄宝殿”。檐枋匾一字一块,红地、金字、金色回纹饰边;金枋匾一块,黑地金字。殿中蒲案香供俱全,宝阁之中供奉三世佛尊,金色装藏,彩绘背光。主尊释迦摩尼佛,肋仕阿难迦叶。玻璃罩屏,硬木雕刻条案。案上立宝蓝色对瓶,瓶间供奉一尺半高玉质触地印释迦摩尼跏趺坐像。

十一、伽蓝殿和地藏殿

偏殿有伽蓝殿和地藏殿,建筑式样细部相同,位于大雄宝殿一左一右。台明简朴,六阶依垂带,双坡硬山脊顶,青瓦白墙黑色柱檩枋。前出廊,面阔三间。

伽蓝殿玻璃罩宝阁之中,供奉关帝圣君。左手执“春秋”,右手捋髯,金甲绿袍,微目静坐,肋仕关兴周仓。硬木雕刻条案,红色帘帷供桌,明黄蒲团。条案之上又有玲珑小龛,再供关圣。

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捧珠执仗、金身装藏、红色袈裟,五智如来宝冠。山墙彩绘十殿阎君立像,相貌和善,奉圭恭敬。

十二、赏善罚恶

大雄宝殿出后檐廊,廊心设门。明间供奉一神,金甲绿袍,白兰护腰,天衣飞卷,红面赤髯,三目圆睁,张口恫吓,左手掐指,右手打神鞭。神像立于石台之上,前设红帘供案黄色蒲团,檐扁红地金字“赏善罚恶”。对面一亭矗立高空,抬头仰视,檐下高悬一扁,“天门”二字浑厚有力。

十三、天门上院

天门之中分列四位神将,睁目俯瞰,枪剑戟鞭,威武至极。中路狭窄,开木栏,穿月门,来到庭院。庭院四合,横长纵窄,左右厢房,前后殿阁,庭院正中设立六面三重楼阁式铸铁高鼎。厢房明间敞开,帘案香烛供奉神将。天门四红柱挑垂柱出踩,歇山灰筒瓦屋顶。正脊戗脊为瓦拼透空海棠与斜方锦纹,脊檐带蝎子尾。白墙封实两山,前后木作空透。

十四、玉皇阁

天门对高阁,台石七阶,石栏雕凭,木雕彩画繁冗集艳。阁分上下,均三间格局,重檐歇山筒瓦顶,檐口横展高翘,。二层红柱挑垂柱出踩,稍间白色对灯笼锦窗格,边缝饰工字卧蚕,明间四方锦隔扇,上镂下板,正中前倾金字黑地儿“玉皇阁”扁。

玉皇阁一层明间宽阔,两倍于稍间。有海角天涯、金龙飞腾、白色祥云盘绕的双柱,有粉绿地嫩绿色草龙雀替,檐枋金色行龙,绿底橙色貅穿梁头,俯首衔玩绿绶、尾上后足反蹬红色出踩方檩。

廊下斜方锦火山岩地砖,廊心白墙,石砌下槛,开石拱门,铁质漆红双扇,楣绘金色荷花与佛心字。

金装隔扇不同凡响,多样式、多颜色,别具一格。两幅黑底金纹金字木雕对联,分开明梢。明间有八幅,蓝绿黄三种样式;梢间四幅,绿与杂两种类别。门槛高大,梁楣绘雕。

殿内高大空冥,仙座高昂,火山岩砌筑而成,简朴光滑。仙龛高稳,漆红柱、镶金龙、绣锦罗、垂玉钩,玉女金童持灯托瓶侍立左右,正中金红相间雕刻宝座,驾坐皇天上帝,袍覆靴、宽卷袖、奉玉圭、冠冕旒,宝相庄严,万灵归真。

十五、山地建筑

中天寺地处山之高位,陡坡地形,庭院进深较浅,前后院落高差比较大。每上一进院落,攀石登阶是之自然。由于后面宝殿相对前面建筑高出一层,所以檐廊中、月台上视线极好,可以远眺风景,意游云空。

十六、南国特色

寺中房屋,中国南方木构建筑特征。木料细长、开间跨度大、雕刻常用镂空、飞檐高翘带蝎子尾、图案朴实放松、色彩繁冗集艳。白墙、灰瓦,尤其是火山岩的大量使用,更加突出了中天寺的地域性。

十七、前庙后观

寺庙中路主体建筑,由弥勒殿(山门)、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天门、玉皇阁五栋建筑物组成。以大雄宝殿后檐为界,前面为寺庙建筑,后面明显是道观建筑。但是,由于玉皇大帝在佛教中,被称为忉利天,是处在轮回中的三十三之一,所以形式上的道观建筑,仍然是佛教建筑――寺庙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所谓的“前庙”,有别于通常的寺庙布局。首先山门前没有钟鼓楼,再者五观堂(食堂和厨房)位置靠前,最后是圆通宝殿和大雄宝殿位置颠倒。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山地的用地紧张,减少了建筑数量,二是粮食和杂物等搬运比较方便,三是表明观音菩萨在和顺地区信众中的重要地位。

十八、常周法师

中天寺山门半边地基疏松,进寺之时就看见工人凿石砌筑基础。寺内,五观堂失去半幅,基础也在加固之中。一位法师,蹲在地基旁仔细察看。善人告知,就是寺院主持常周法师。

常周法师,果静大和尚之徒, 2000年5月政府批准的住持和尚。自任命以后,勤勉佛事、教化征募、缮修庙宇,做了大量的好事。

弥勒佛对联范文6

关于法泉寺,还有一串鲜为人知的美丽传说。相传,北魏时,菩提达摩魂示锁口人在红山石崖开凿石窟,绘塑凿造佛像,以静坐修心,破除妄想,安心耕读,以求四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锁口人便造塑了许多佛像,并造塑了菩提达摩祖师像。从此,锁口香火缭绕,仙气腾腾。唐贞观年间,一夜,太宗李世民梦孔圣演化,会州(靖远)佛气泛泛,翌日早朝,钦天鉴袁天罡上殿奏本曰:夜观天象,会州东南一道佛光,空中宝塔金光灿灿。唐太宗派尉迟敬德查询,佛塔显像圣地正乃会州锁口,于是便派尉迟敬德监修。

锁口石窟之所以叫“法泉”,是因其红山崖下有“龙骨”、“墨池”、“摸子”三泓清泉喷泻,又以陕西法门寺为上院,法泉寺为下院,以“法门”与“清泉”立说,故名法泉寺。亦因寺建红山之下,又称红山法泉寺。

法泉寺自北魏始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与陕西法门寺、宁夏景云寺同承一脉,与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媲美陇上,溢彩塞北,对研究黄河流域、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和艺术价值。

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珍藏着转移到甘肃省的国家一级文物《四库全书》等古籍典章,这无疑给这座千年古刹凭添了几多文化底蕴、几多人间烟火。

走进雄浑伟岸的寺院门楼,跨入雄狮把守的巍峨山门,规模宏伟的寺院豁然展现在眼前,依崖而建的殿阁金碧辉煌;错落有致的亭榭玲珑别致;高入云天的宝塔岿然屹立;天桥跨涧拱卧,瑞庭湖波光粼粼。寺内芳草如茵,树木葱茏,林阁交映,浑然成趣,使人恍如隔世,仿佛进入蓬莱仙境。

缓步而上,王母宫、地母宫、千手千眼观音殿、碧玉堂、演阳宫、八仙洞、三教洞、达摩洞、玉皇阁、全佛洞、大佛殿、龙王宫、文昌阁、书香阁、紫轩阁、华字楼等70多座石窟殿阁点缀于丹山碧阴之中。张大千撰写的楹联“岩前柱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俊逸潇洒,耐人寻味。元老陈立夫书写的“法泉寺”碑刻,清新稳健,疏朗明丽。演阳宫楹柱上悬挂的明朝木刻对联“因机利导和风谐俗,洞玄入微达天通人”在今天仍有新意:上联为构建和谐社会,下联为坚持以人为本。

法泉寺里,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圣人同居一庙殿,佛教、道教、儒教三教融于一寺。

达摩洞唐代佛像、窟壁纯阳真人吕祖乩书真迹、大佛殿唐代藻井艺术斑斓,价值连城,极为珍贵。来自缅甸的如来、弥勒佛、观音、地藏王玉石像,吸引着众多游人、香客观瞻朝拜。立于大佛殿前的《法泉禅林碑记》、《修红山法泉寺碑记》以及《祠堂献匾叙文》等石碑,虽经风蚀雨腐,剥落不全,但它们却是寺存珍贵文物,是石窟历史辉煌的佐证:

过天峰塔下的云封桥,入拱门便是法泉小桃园,春季桃花绽放,五方佛、十方佛、天王洞三窟掩藏于桃林之中,别有景致。绕山腰小径而上,法泉奇观胜景荟于一处,泉、林、亭、宇浑然一体,巧构成趣,堪为胜景。

复前行,拾级而上,聚贤阁、魁星阁、文昌阁悬于右崖,阁旁塑有文昌帝君上天奏事所乘白龙神驹,马童牵引,活灵活现。阁下文昌帝君洗笔之墨池泉清澈见底,聚贤阁、魁星阁并列文昌阁两侧,明代兵部尚书彭泽年轻时曾就读于这里,所吟的《法泉八景》诗作,至今传诵。

踏阶而下,步入天桥,长廊之中,依栏而坐,纳凉小憩,赏诗观画。过桥左弯而行,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这里便是瑞庭湖,乃法泉又一胜景,游人荡舟划艇,湖岸观者如潮。

法泉寺经朝历代,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直至1988年成立了靖远县法泉寺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由张玉仙负责。张玉仙悟禅醒世,爱国爱教,布药济生,积缘贯资,立志修补法泉,重复古刹,又引水上山,植树绿化,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法泉寺面貌焕然一新,千年古刹重放光彩。70余座石窟殿阁连置左右山崖,气势宏伟,1560余尊塑像造型丰满,栩栩如生。2006年落成开光的五百罗汉堂,汲取了全国各地五百罗汉堂的精华,大胆想象,极尽夸张,构图奇特,场面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世界之最。

上一篇元宵节对联

下一篇少代会感言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