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1

白日晴天,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无比美丽,六月站立岸边默默观赏“矗立”在湖中的无暇的荷花,一望无际。心似乎也静·清了下来,好美好美~此时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晚上看湖,别有一番风味,湖面浸着月光,看着格外朦胧,隐约看见几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一脸青涩,夜晚的荷花是娇羞的柔美的,则白天的荷花是开放活泼的,虽不同的时间看西湖有不同的景色,但不管何时看,西湖总是那样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这句诗回荡耳边……

田原

春——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到河边观花欣赏景,无边无际的风光令人耳目一新。很随意的认识了东风的容颜,哪里都可以感受到春。小鸟似乎在鸣叫“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细细的泉水,从泉眼中无声无息的流出,池中刚刚盛开的荷花刚悄然张开,就有一只蜻蜓飞来,时不时点下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连蜻蜓都吸引过来了呢!

秋——秋天,顾名思义,一个丰收的季节,你瞧,金黄色的梅子,果实饱满的杏,麦花开的雪白,菜花也开始结果,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冬——冬天的世界一片白雪,树上挂满了冰柱子,从天而降的雪散满了这个世界,冬天的世界与往常季节不同的是,它,有一个纯洁无暇的世界;它,一个宁静寒冷的世界……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季节诗人们多用来形容清高孤傲、超凡脱俗。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2

关键词:唐诗 美丽中国 道德教育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唐诗中对祖国山水赞美与热爱的诗歌,对学生进行“美丽中国”理念的灌输与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炽烈情感。

一、对应节令时序的诗句:一草一木皆关情

“美丽中国”的概念首先看重的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唐诗里有很多对应节令时序的景致描写,抒发出的是对自然景色的直观感受,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色幻化成诗人笔下的美丽词句。在学习这些诗句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诗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流传不衰的好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诗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的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的旖旎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颇有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教师能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换用于本地的景色描写,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就更大了。

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初夏的静谧氛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的另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则是直接描写了西湖夏日的美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炎热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竟然透出阵阵的清凉,别有一番趣味。

刘禹锡的《望洞庭》则描绘了秋天的平静与坦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遥望洞庭湖而写的,表现出洞庭湖面开阔,水光月色交融。诗人还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远望湖中翠绿的君山仿佛白银盘上漂浮的一只青螺,意境深邃。

高适的《别董大》显示的是另一种意境:“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中的灰色天空给我们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似乎联想到了眼前的环境问题。

通过朗读和比较这些描写四季景色的唐诗,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他们领悟用心感知秀美景色的道理,进而培养他们爱护美好河山的道德情感。一草一木皆关情,而建设“美丽中国”是需要每个人付出自己的努力。

二、对应山水胜景的诗句:青山绿水在心中

唐诗里还有很多对应着山水胜景的诗句,表达出的是对祖国山水胜迹的迷恋与赞叹,而背后则是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阅读和学习这些诗句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自然景色的独有特点,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关照生态环境的变化。

杜甫的《登高》可能唐诗中最为萧瑟凄冷的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长江之滨的夔州(今四川奉节)以猿多著称,夔门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不仅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则对比了长江两岸的不同景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的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景观也不同,地带性的差异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别有一番风趣。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3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首、踪、迹”等12个生字;会写“首、无、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字词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板书:古诗二首。

2.教学“首”。

(1)量词,一首歌,一首诗等。

(2)古诗二首指的是哪两首?画出来,读一读。

3.(课件出示荷塘图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来到池边,看见发生在荷花池里的关于一个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诗题)

4.板书课题:池上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画出生字宝宝,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教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首、踪、萍”等字的读法。(“首”为翘舌音,“踪”为平舌音、后鼻音,“萍”为后鼻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词,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2.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笔画。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重点指导两个字易写错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画,第三笔是长横,第四笔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笔顺是“撇、点、点、撇”,爪字头的撇是横撇。

3.

生字宝宝告诉老师,它们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准确地找到并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诵读古诗,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领读,全班齐读古诗,读通读顺。

2.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图上画了一片荷塘,荷塘上开着几朵粉红的荷花,有一个小朋友撑着小船,到荷塘中采莲蓬。)

3.教师解读古诗。

(1)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

撑:撑船,划船。小艇:轻小的船。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开: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件出示每句诗的翻译,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诗句。

(4)指定一名学生读诗句翻译,另一名学生朗读诗句。

4.集体讨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爱吗?你从哪里看出他的可爱?(“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

5.指导朗读、背诵古诗,读出小娃的天真无邪、顽皮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

三、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

“树”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对=树。

“爱”为上中下结构;“角”字中两横不能碰两边。

“尖”字上方“小”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竖。

四、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泉眼、树荫、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诗意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师引导理解“惜”“爱”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联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7.各种方式诵读古诗。(齐读、比赛读、合作读)

五、课堂小结

1.教师请学生欣赏荷花池的美景图片。

2.全体学生朗读古诗。

[教学板书]

12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4

【关键词】古诗;教学;“五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古诗教学中,我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五读法”,即默读——寻读——朗读——诵读——默读,在“五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阅读中挖掘不同的美,进而使他们理解诗歌,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下面我以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

一、默读全诗感受美

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是不够妥当的,特别是古诗学习,都用一类“抑扬顿挫” 的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在古诗学习的开始,对全诗要有轮廓性的认识,完成对诗歌的初步认识 ,因此进行从头到尾连贯的默读十分有必要。这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带有感情地朗读才可能做到。教学前的默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的美,使他们“大抵观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开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个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时间后,学生们定会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首诗写的是荷花。”……学生各抒己见,并结合图片初步感受诗歌内容及意境美。默读让学生神情专注,初步品味,感受诗歌美。

二、寻读诗句探求美

在语文教学中,寻读是一种速读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质疑寻答阅读方法。古人言:“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会读书的人,总是在辩难释疑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阅读课上,当学生对文章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之后,教师若能抓住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的思考并积极阅读,那么他们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和分析问题,这就需要用到一种阅读方法——寻读。不管是篇幅较长的文本,还是短小精悍的古诗,都适合这种阅读方法,因为寻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能抓住重点,并从阅读材料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课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学挂图,让学生观察荷花图,在学生对这幅图发表议论后,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诗人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六月西湖的荷花,你能找出相关的诗句吗?”寻读让学生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探求诗句美。

三、感情朗读享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在培养学生语感方面更有着独特功能,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的诱发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鲜明、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是有效的感情朗读方式。先出示六月西湖景色的图片及荷塘景色的图片,配乐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语言渲染:“西湖固然美丽,但六月西湖的荷花更是西湖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看了图片后,你也来夸一夸荷花吧?”生:“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着,还有的快要凋谢了。”(师:读出荷花的千姿百态吧!)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读出小荷对大自然的热爱吧!)……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在真切地感受艺术形象、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分别安排各种读的形式,个别读,齐读,分小组读,同桌对读,男女生赛读。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入境,常读常新。围绕“读”引导学生融情入景,巧思妙说,往往能使他们达到情感的升华。朗读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享受诗歌美。

四、诵读延伸想象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感情朗读古诗后,我通过让学生诵读的方法来进行想象。我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可朗朗出声地诵读,可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加上动作诵读。想象入境法是一种很好的诵读方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我们要用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语言再创情境,让诵读成为一首连贯的、抒情的美妙音乐。

师: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

清晨,当你和友人从寺中走出,一池娇艳欲滴的荷花映入眼帘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当微风吹来,一湖的荷花翩翩起舞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在阳光的映衬下,忽见湖池中的荷花如此晶莹剔透时,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片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诵读让学生自主感受,入情入境,想象意境美。

五、默读提升追求美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5

一.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古诗的形式美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练、最美的语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就必须结合古诗文字,引导学生感知古诗的形式美。

1.古诗文字的对偶美

古诗中的律诗往往要求很严,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给人强烈的对称美。其他诗句虽然没有作要求,但诗人为了诗歌的美,往往也会运用对偶,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像这样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节奏感强。

2.古诗语言的韵律美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古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努力寻求“平仄”相对和“押韵”,所以古诗内在韵律相通,富有音乐感,加强朗读会给人特殊的美感。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凌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第1、2、4行的末尾字“间”、“还”、“山”,韵母中都有“an”,这就是古诗中的押韵。押韵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诗句充满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3.古诗文字的凝炼美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凝练。古诗词虽字数少,文字凝练,但每一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推敲的,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王安石最初用的是“到”,写完后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然后改为“过、入、满”,他又细想这些字都没有表现出春天的景象,最后采用“绿”,既表达了春风来了,又表达出景物的变化,这下不仅有了春天的色彩感觉,还展现出了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二.从画面入手,再现古诗的景象美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的渲染环境表情达意。中国古代文人常常诗书画皆通,苏轼曾说过:“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学诗歌时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增强学生的美感。

1.再现画面,感受美。

利用教学插图或多媒体展现古诗相关画面,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古诗词的美。

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教学时,直接展示初夏时节荷塘的景色: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等景物的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感受到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初夏景象。

2.绘制画面,创造美。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学时,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要引导学生透过诗句绘制优美画面。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是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黄色的鹂,翠色的柳,白色的鹭,青色的天,白色的雪。教学时引导学生凭借些色彩绚丽的景物,根据生活经验将它们远近高低地组合,再添加上丰富的想象内容:蓝色江水、褐色的船等。让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再次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

三.从朗读入手,感受古诗的情感美

新课标明确提出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自古以来古诗学习,都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婉转的音乐,来达到这一目的,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可谓寓教于乐,寓美于知。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有感情地读,也是一种“美”的意境,通过“美读”使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现出来,体会出来。如《登鹳鹊楼》,要激昂兴奋地读,《蚕妇泪》就应悲愤地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诗中之意,而且与作者心灵沟通了,发挥了动之以情的情感审美作用,这样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活跃思维,通过声觉形象步入诗的意境。

四.从想象入手,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小学生生活阅历少,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创造,再现情境,去领悟诗的意境美。

如一位教师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抓住“故人西辞黄鹤楼”的“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尽”,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领悟诗的意境美。请看教学片断一:

师: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一对兄弟般的朋友,一对朋友般的师生却要离别了,(播放乐曲〈送别〉)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举杯告辞:他会想起什么?会对李白说些什么?李白又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告辞的情景,同桌演一演。

(同桌表演)

师:哪对同桌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生甲:孟兄,我们在这黄鹤楼边,一起踏春游玩,一起饮酒吟诗,一起谈古论今,过得多么快乐。可今天您却要独自离开,到千里迢迢的扬州了,我真是难过啊。

生乙:太白兄弟,黄鹤楼到广陵,相隔一千多里路,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生甲:孟兄,干了这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乙:太白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干了这杯酒,就此告别,保重!

请看教学片断二:师:饮罢了送别酒,说完了送别话,离别的时刻还是来到了。李白站在江边,看着朋友渐行渐远,此情此景,凝聚成了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绘的场面吗?

生:孤孤单单的一艘船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从天边流过。

师:那可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当时的交通要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是呀,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李白站在江边,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指的是什么尽?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尽”的是:船、帆、影。

生:不“尽”的是: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感。

师:孤帆远影早就消失在天边,可李白还站在江边,看着长江水滚滚东流不愿离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此刻,长江上流动的除了一江春水,还有什么?李白会想些什么?

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辞”、“尽”进行补白,通过引导想象,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一次又一次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既理解了诗意,又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以得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美,学会欣赏美,提高审美水平,最终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管玉杰.古文教学新法[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08,(11)

2.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3.朱靖.王庆华.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4.陈文哲.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语文建设,2004,(6)

5.王红,谢雨语.谈古文教学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J].西藏科技,2009,(7)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2002,.2,1

小荷才露尖尖角全诗范文6

一、古诗美的表现

1.古诗的语言美。古诗是诗人反复推敲、精心锤炼的语言精华,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表意鲜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诗品・含蓄》)。古诗语言的凝练性、准确性就是用极少的字句表达最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因为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诗人就必须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也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高处往下看、从低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应引导学生扩展“看”的不同角度,想象庐山俊秀的姿态,并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诗人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它形象地写出了江南绿草茵茵,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应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以体会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所带给人的美感。

同时,它还表现为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不同的诗歌作品或不同的诗人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史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李清照的“婉约”等,都显示出诗人各自的风格。古诗的表现手法也极其丰富,如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运用的是夸张的表现手法;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运用的又是白描的手法,信手拈来,极其自然。此外,古诗中为了增强形象,还常常给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如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其生命,使大自然显得如此和谐,给人以和谐之美的享受。

2.古诗的韵律美。古诗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富有节奏,琅琅上口,韵味无穷,从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乐感,让人感受到顺畅的音韵美、和谐的节奏美,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五言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间”、“还”、“山”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3.古诗的结构美。古诗语言内在韵律相通,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富有音乐感;外在字数、句数形式整齐,句式相当,显出一种对称的“结构美”,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整齐对仗,一句一景,鲜明的颜色、欢快的声音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4.古诗的情志美。古诗是一种高品位文化,它不仅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也是他们志向高远的体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唐宋诗人中,有立志为国驰骋沙场的辛弃疾、王维……有忧国忧民的杜甫、陆游……有藐视权贵的李白、苏轼……他们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写出了诗人的冰清玉洁、为官清廉、纯洁无私的磊落品格;“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洁的品格;生活在南宋的诗人陆游,始终如一地抱着光复失地的信念,在他86岁临终前写下了《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短短28个字,道出了诗人对抗战满怀的必胜信念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读之无不动容。古诗中那些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这些美的情感、美的志向无不给人以精神上的营养。

有些古诗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能给人以“哲理美”的享受。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法说话……”诗人在进行古诗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启迪,或给人以鼓舞……它的哲理是暗含着的,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它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也给人以启迪: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5.古诗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文字画”。从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来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前面提到的杨万里的《小池》,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又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再如,杜甫的《绝句》,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6.古诗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在创作中所刻意追求的,“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有着三大特征:①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其表现方式有“寓情于景”、“情景互映”等;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实境真,虚境生,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它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更富有韵味。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并赋予其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言,“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由于国家残破,所以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伤害。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二、古诗教学的功能

1.古诗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的实质是审美教学,审美教育活动必然以感性形式进行。古诗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光辉的形象,使人崇敬,令人向往;又由于古诗中塑造的形象都是活生生的,适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若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并通过各种途径把作品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这些形象的品质,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形象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思想教育赋有审美的特点。此外,古诗中还有许多崇高的形象,这些崇高的形象若能被充分利用,就大大有利于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欣赏能力。古诗欣赏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由客观的艺术美达之于欣赏者主观的审美感受,突出表现在情感的共鸣上。教学古诗时,如果能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充分发挥想象,使他们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做到物我交融,便能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古诗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古诗的语言具有凝练、准确、跳跃、含蓄和艺术空白等特点,这种艺术上的空白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其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笔者曾听过一节古诗教学课,这位教师在教学《江上渔者》时要求学生给诗配画。其中有一位学生配了这样一幅画:江边上一个酒楼里,两个达官贵人一边吃着美味的鲈鱼,一边从窗户观望渔人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撒网捕鱼的情景。可见,这位学生就充分发挥了想象,以富人与穷人进行对照,很好地揭示了古诗的主题。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其探索精神,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人格。

3.古诗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由古诗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情志美”的特点所决定的,古诗经过千百年历史风雨的洗礼,脉络里流淌着的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学生在感受古诗艺术美的同时,也会受到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的感染,诸如《示儿》、《过零丁洋》等,学生在其中寻找到的是古人的精神,从而产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崇敬。另外,又应怎样通过古诗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对家乡的热爱呢?有位教师根据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设计了一堂生动的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的古诗综合性学习课例。这节课通过诗句中的“王谢”引出了文学大家王导、谢安的系列故事,访问《乌衣巷》,探寻桃花渡的名人轶事,既而漫游秦淮河,《泊秦淮》遍访两岸风土人情,进而出《石头城》,《登金陵凤凰台》……一堂生动活泼的南京文化探访课,在不知不觉中已移进学生的记忆。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又通过古诗学习对家乡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感性认识,并建立起对家乡的自豪感。

4.古诗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口才的发展。古诗诵读的训练对于学生口才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古诗对读的要求较高,将学生由对古诗的浓厚兴趣而产生的较高诵读水平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对各种文体的朗读上来,从而全面提高朗读的水平。诸如以李白、苏轼等为代表的豪放风格的作品读起来慷慨激昂,将这种读的要求迁移到《黄河的主人》、《开天辟地》、《船长》、《大江保卫战》之类的课文中来;将李商隐的委婉惆怅、陈子昂的悲怆迁移到《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命的壮歌》、《二泉映月》等课文中来……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必将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口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