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试题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24-01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而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摄入。教学之于生活,犹若汤中之盐。教学需要融于生活中,亲身体验后,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 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生活化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解释生活现象。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教学效果就好。

二 以实践作为认知起点,打开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不要再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要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驾驭教材,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往往将学生看做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少年,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了大量的“本土知识”。简单地说,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对待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不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且因为许多来源于切身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观念深信不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仅从自身的角度设计教学,那么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这些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同时,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概念反过来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对花的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花冠是花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观察花的结构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雄蕊和雌蕊,使学生有秩序、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之后,让学生认真绘出花的各部分结构简图,从而加深学生对花的结构的认识。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生物学

例如,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入手,举许多生活中的事如“煮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3.运用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探究保存绿豆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借鉴上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大胆实施,加深了解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他们的主动学习,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努力让堂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摘 要】生活化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要契合学习内容,能够落实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使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让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24-01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而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摄入。教学之于生活,犹若汤中之盐。教学需要融于生活中,亲身体验后,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 挖掘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生活化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解释生活现象。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教学效果就好。

二 以实践作为认知起点,打开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不要再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要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其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驾驭教材,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往往将学生看做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少年,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了大量的“本土知识”。简单地说,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对待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不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且因为许多来源于切身的生活经验,往往会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观念深信不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仅从自身的角度设计教学,那么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这些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同时,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概念反过来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对花的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花冠是花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观察花的结构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突出花的主要部分——雄蕊和雌蕊,使学生有秩序、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之后,让学生认真绘出花的各部分结构简图,从而加深学生对花的结构的认识。

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生物学

例如,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入手,举许多生活中的事如“煮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3.运用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探究保存绿豆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借鉴上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大胆实施,加深了解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主体地位 培养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有关动植物、微生物和人体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珍爱生命等情感和意识。以往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式程序化,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自2008年起,本人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究,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动脑分析、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程序设计

1.利用图书、网络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为了检测多媒体教学效果,将所教的平行班分成两组,一组实验班,一组对照班。每次讲新知识的前三天,让实验班各小组学生按分配的任务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和协调作用,帮助他们使用教材、图书、网络查找到相关资料,并学会筛选和整理。

2.通过课件展示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课堂上各组学生分头汇报,全体学生观看、倾听主发言人搜索的信息。每个小组汇报完,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充分锻炼学生分析、表达、总结等能力。学生展示结束后师生给予点评,有时还可以质疑或追问,让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交流时对于难懂的知识点,能够利用Flas进行展示,使理解更加深刻。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学习,所以学生课上愿听、会听、专心听,课堂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3.利用多媒体进行归纳总结,反馈训练:每节课后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故采用学生交流,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变简单学习为深入学习,应用多媒体增大了教学容量,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从而作出准确评价。

二、教学效果对比测试

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后,将实验班与用常规方法授课的对照班进行对比测试。结果两班成绩相差很多,平均分相差23.2分之多,优生率实验班超出平行班两倍多,且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如八年级生物实验结业考试中,实验班的学生操作水平远高于对比班的学生的操作水平。

附:八年级生物结业考试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一览表

这些数字说明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生物知识,综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价

1.利用多媒体激情导趣,调动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生物学的微观结构与其生理反应知识比较抽象、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调动,适时插入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动画、视频放大、模拟演示等功能,把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可视化,学生感觉乏味的知识有趣化,困难问题简单化,这样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细胞的特点时,我用自制显微投影放大设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清晰观察到细胞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多媒体的应用,使那些在实验过程中看不到、摸不到的现象变得可见,这样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2.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跨越时空界限,解决教学难点。生物学知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同时很多知识点跨越时空,短时间看不到生物规律。教学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时空跨越功能,把多个年代的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说明一个道理,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所学知识,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例如在生物的进化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远古时代的动物发展到现在的漫长历史过程,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进化的生物内涵,从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3.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训练效率,减轻课业负担。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交互性等特点。课上教师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前设计好检测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展示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检测,查漏补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

4.多媒体的科学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搜集筛选资料,进行信息的处理,进行合作探究,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为了制作课件,学生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教师及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他们一起分析整理,以获得实用的材料。在制作课件时小组成员既分工又有合作,他们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还注意与其他部分承接,做到自然过渡,使小组作品的严密性、整体性得到完美体现,从而增强了学生交流、合作、表达自主见解的能力。

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既能展示生物现象,又可揭示生物发展的规律,在揭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造力。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应用绝不是赶时髦,而是我们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法宝,应该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教育模式;探讨

以前的实验教学是以学习知识为目标的,而现在是以学习探究方法为主。我们要及时转变观点,把握实验教学的侧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弄懂知识原理,而是培养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技巧,不是重理论而是中实验验证,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自我发展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有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我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

4.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 初中生物课程 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87-02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自主选择适宜的实验场所,实验室或教室均可。鉴于物质条件对生物实验的限制与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课程的运用中情况,下面对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1 当下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易受影响

受实验设备条件、课时安排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生可以充分参与生物实验、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充裕。许多学生由于好奇心的作祟,在进入实验室时对内部陈列的实验设备、器具等充满了无限的好奇,这大大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实验质量;甚至有些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没有得到教师的允许和指导,擅自触碰生物实验器具,往往容易导致教学器具发生损坏,严重者还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1]另外,由于身处实验室这个新环境中,或对教师的实验演示各抒己见,学生在生物验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在课堂中出现交头接耳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难以实现对教师传授的信息和知识做到完全接收,尤其疏忽了对生物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实验技巧等关键知识的掌握,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1.2 学生的实验操作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是导致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分心、走神的重要因素。学生一心扑在实验器具上,无心聆听教师对实验技巧、注意事项等一系列问题的讲解,致使部分学生在动手实验期间出现失误,导致实验的结果或是得出的数据出现较大偏差。举例来说,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一实验中,对于鱼鳍的捆扎要“因鱼而异”。不同的鱼鳍,所采用的捆扎方法不同。用橡皮筋捆扎鱼鳍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方法,捆扎使用的力度也要适宜而行;小鱼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将会造成小鱼严重缺水甚至死亡。由于缺乏实验经验,又没有深入领悟教师的讲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在对鱼鳍的捆扎上多次尝试无果,导致小鱼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过长,因缺水而死;部分学生的捆扎不当给小鱼的机体带来了损伤,或是导致了小鱼的掉落,打翻了盛放小鱼的水盆,破坏了实验环境的干燥和整洁。

1.3 学生在实验中往往只顾进行实验过程的步骤,而忽视了对实验数据的及时记录和整理

某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未做到认真操作,但迫于教师的压力[2],在实验过程结束后选择借鉴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严重影响了生物实验的效果。生物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得出有效、真实的数据,为进一步的生物研究提供资料。有些学生视生物实验为游戏,忽视了生物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致使生物实验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大打折扣,通过生物实验推动对生物的学习也更无从谈起。

1.4 生物实验设备、器材陈旧,影响教学质量

部分学校在生物实验设备、器材上较为匮乏,一方面,可供教师筛选、利用的生物资源与设备极为有限,无法为教师的生物教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提供高效的支持,严重阻碍了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创新,不利于生物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生物实验设备过于陈旧,难以达到生物实验要求的标准,难以为学生的生物实验提供专业、便捷的实验环境。举例来说,在《认识和联系使用显微镜》实验中,最重要也是必需的实验器材就是显微镜。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的中学,所拥有的显微镜数量较少,且购置时间较早,部分显微镜已老化,无法为实验活动提供高效服务,严重影响了学生开展生物实验以及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学习。归根结底,实验设备与器材的新旧标准不达标,最终将对学生的实验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无益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 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意见

2.1 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提升学生的实验自主性

促进教师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角色的转变,由实验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3]。教师要精简发言次数和发言时间,杜绝教师对有限实验时间的不合理侵占。教师做实验过程的引导者,在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交代完成后,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将生物实验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形式,充分发挥组内人员互相帮助、自主讨论的作用,鼓励学生勇敢应对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出现的状况,分工合作,做好实验数据的统计。保证了实验的高效率,同时也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尊重学生的实验自主性。

2.2 推动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

现有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生物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进行实验前已经对实验的对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某种假说或认识的科学性。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为学生思想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我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塑造更具深远意义。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在对实验结果不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经由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探究性实验灵活性较强,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学情或相关生物知识的兴趣点,因材施教,以此为背景设计便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性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出现的疑难问题、错误等进行及时、适当的指导与纠正,重点还是要放在推动学生独立构思与创造上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与潜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4]。

2.3 强化师资力量,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

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拓宽眼界,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增强生物教学经验,创新生物实验方案设计,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最新鲜、最科学、最真实的学科信息和生物知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水平;还要加强生物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水准,为学生展现正确、熟练、零失误的生物实验演示提供保证。

生物实验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有益助手,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单一的,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5],赋予学生极大的自主创造性。首先要从学校抓起,要对生物实验教学引起极高的重视。加大对生物实验器具的投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数量,能够保证多个班级的同时使用,满足生物实验教学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另外,还有增加生物实验课程的课时量,提高生物实验课程在整个初中生物课时中的所占比重,为学生创造更加宽裕的实验时间。

3 结语

实验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加生动、直观的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数据;也是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验证的有效渠道,有利于学生独特生物思维的养成,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在各方面均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与发展。面对不足与问题,不能自怨自艾,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汲取有利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教师研发、创新教学方案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曹寅.中学生物实验课程一体化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13.

[2] 马丽娟.基于生产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 王晓蕾.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5

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科学素养

《论语》上有一句话:“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国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能够理解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创造“问题”教学环境打好基础

学生有无强烈的提问欲望,能不能提出问题,敢不敢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师如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鼓励他们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就能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从而引发他们努力思考,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长期坚持就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如在串联和并联教学中,一上课,教师走下讲台随意地说:“同学们,你们各组把桌上的两个灯泡用导线、开关和电池连接起来,如何设计自己定;无论怎么连接,两个灯泡亮了就算成功,马上行动。”

八分钟后各组进行交流、互查。教师没有评价,不作判断,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在实验中,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好、有的差,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自觉组成的研讨中,慢的比较出慢的原因,差的发现了返工依据,失败的找到了失败的症结。他们是那么投入,那么负责,那么兴致勃勃。

教师问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时,一男生说:“串联电路像我们院里种的黄瓜,几条黄瓜被一根秧子串在一根线上;并联电路像西红柿,一个短枝上并列出两个柿子。”学生们被逗笑了,教师没有制止,由衷地跟了一句:“很形象,还有谁?”一女生:“串联电路像条项链,串在一条线上,组成一个圆圈;并联电路像把梳子,一个把上并列有好多根齿。”又是一片认同的笑声……

2.教师示范性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榜样的作用永远是无穷的,教师始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带头提出问题,就不愁学生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坚持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授《杠杆》一节时,我在木板上钉一铁钉,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把这颗铁钉,学生用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撬,分别拔出了铁钉。我又问:“在用老虎钳、螺丝刀拔铁钉的时候,老虎钳和螺丝刀做了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述杠杆的力和力臂等概念后,我问:“刚才的两种拔铁钉的方法,哪种更省力?为什么?由此你认为杠杆在使用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筷子、笤帚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在使用时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准备怎样改进呢?”示范提问所起的作用是鞭策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3.在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问题的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创新能力应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要强化“问题意识”,应充分让学生展现对问题的处理过程和解决问题方案的制定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拿了一块平面镜,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提出猜想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猜想:像与物左右相反、大小相等,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接着我让每一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猜想,从实验仪器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看到大多数小组在确定像的位置时遇到了困难,就及时给予了帮助。我又请不同小组把他们的办法说出来,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眼睛大体确定像的位置;

方法二:用另一根相同的蜡烛来替代平面镜中所形成的像;

学生经过分析,对比,确定选择了第二种方法。

小组实验后,我请不同小组展示小组的研究方法及得到的结论。最后,我又让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评价,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学生提出了多种改变的的办法后,我让学习小组采用其中一个改进意见,再次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最终通过小组交流,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规律。

通过对实验的精心设计,既能在学生意识中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次我们的物理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我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时,先让学生讨论气温并提出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初中生物试题范文6

一、科学探究类试题的解题策略

近年来的各地生物中考试题中,对科学探究类试题情有独钟,往往是命题者所青睐的。那么,面对科学探究类试题,我们该怎么应对呢?

1.依据材料“提出问题”

探究试题中的“提出问题”是考查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整个试题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要体现实验目的,并且要用疑问句的形式书面表述。如,王凯同学要探究某种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设计方案如下:请你帮她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在上述材料中,王凯的实验目的是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植物生长是否需要光照,因此,若依据此材料提出问题,则应为“光照影响植物的生长吗?”或“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吗?”等等。

2.对探究的结果“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对探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设想,即对背景材料的探究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以陈述句的形式进行表述。解答时还有较简洁的方法:若材料有“提出问题”的表述,则“作出假设”就是以陈述句的形式对“提出问题”的内容进行肯定或否定即可。如上面提供的材料中,若考查“提出问题”则答案为:光照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或光照不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3.如何区分“实验变量”和“控制变量”

实验变量,也叫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人为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即实验中被人为改变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控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其他所有的因素或条件。解答时,要抓住“变量唯一”的特点(若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变量对应一个探究结果,则探究实验设计存在问题),即这个唯一被改变的量就是实验变量,其他对实验有影响的量为控制变量。

4.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一个对照实验中,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那一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那一组,两者对控制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两组之间的差别,是受实验变量影响的结果。

5.表达实验结论

如果预期现象在实验结果中没有出现,则假设被否定,表达实验结论的方式:对假设作出否定即可;如果预期现象得到证实,则假设成立,表达实验结论的方式将假设再复述一次即可。

二、选择题的解题策略

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由题干和供选答案组成,能设置较广泛的情境,包括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实验、基本计算及有关知识的应用等多个目标,因此,在初中生物考试题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解题方法包括:直选法、排除法、抓“关键词”法、挖掘隐含条件法等等。对于比较简单的试题,我们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答案。这种试题一般较少出现,不容易拉开分数差距。而排除法就是指把其他三个可以判定的选项排除,剩下的那个就是要选择的选项。

例: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 )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得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解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所以,B正确;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c正确;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D正确。从而得出答案不包括A选项。

对于抓“关键词”法,运用起来也非常有效。所谓关键词,就是题目考查的重点或主旨所在。找准了关键词就是找到了析题的关键处、解题的突破口,就为理清解题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审题时要努力挖掘题目中显性或隐性的关键词。

例: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主要反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

A.田鼠大量繁殖使农作物减产

B.大量捕捉青蛙使农作物减产

c.杂草丛生使农作物减产

D.旱灾使农作物大量减产

本题题干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属于本题的关键词,据此可知,本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知识点。其中A、B、c中的“田鼠”“青蛙”和“杂草”都属于生物因素,依据本题的关键词,即可将其排除;旱灾的含义是缺水,隐含的非生物因素是“水”(非生物因素)导致农作物(生物因素)减产,D符合题意。

另外,我们在解答一些生物选择题时,要注意挖掘题设中的隐含条件。

例:王力是个足球迷,看一场重要比赛时,当自己喜欢的球队进球时,他欢呼雀跃,并且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神经调节

c.激素调节 D.血液调节

本题题干中由于“欢呼雀跃”相对“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的描述,属于隐含信息,如果将其忽视,则本题易错选c。欢呼雀跃是在神经系统调控下,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并作出的相应反射,属于神经调节的结果;另外,人在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就会特别兴奋,并通过支配肾上腺的神经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促使人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属于激素调节的结果。因此,A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