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1

编者:

编号:

32

学生姓名:

课题

4.6.3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

课型

新授课

知识点二:反射弧(难点;掌握)

1、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类型:

(1)简单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发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

(2)复杂反射: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

探究实验:测定反应速度:讨论并回答教材P95的问题:

(1)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与假设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2)做同一项运动时,反应速度会不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3)接尺子的活动是否属于反射?

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以膝跳反射实验为例说出什么是反射。

3、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4、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5、尝试测定反应速度。

重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难点:

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

课堂反馈检测: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弧

B、应激性

C、适应性

D、反射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画饼充饥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谈虎色变

D、新生儿吮吸乳汁

3、下列反射活动中,属于人类特有的是(

A、有东西在眼前晃动时眨眼

B、人在看到酸梅时分泌唾液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看到小说中感人处时流泪

4、下列属于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A、触动含羞草的叶片,其叶片会合拢下垂

B、植物的根系会向水向肥生长

C、上课铃响后,学生们安静下来

D、将牛肉汁放在草履虫附近,它会向牛肉汁运动

5、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要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6、下列现象中,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神经调节方式的是(

A、婴儿吮吸动作

B、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C、看见酸梅两字,分泌唾液

D、强光刺激,立即闭眼

课前导航: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2、人体通过

,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

所发生的

的反应,叫做反射。

3、反射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来完成的。

4、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5、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都是比较

、人生来就有的反射。人通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还能形成

反射,如同学们听到铃声就会走进教室。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反射(重点;理解)

反射的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阅读教材P91想一想,议一议,回答问题:

如果手指偶然被某个尖锐的物体扎了一下,或不小心被烫了一下,你是先感觉到疼还是先把手缩回来?为什么这样呢?

探究实验:膝跳反射:讨论并回答教材P91的两个问题: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2

关键词:苏教版;生物;编排策略

扬州市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自2009年开始启用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笔者在使用了一轮后,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浙科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从一线教学效果层面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有几点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教材体系编排的理论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即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他认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

2.部分知识点的编排策略

2.1 “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细胞的结构”之间的关系犹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亦如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图1)。在人教版、苏教版和浙科版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先介绍“组成细胞的分子”,然后再分析“细胞的结构”,诚然,在介绍“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一般已经讲述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苏教版中没有提及,可补充),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他们并不清楚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学习“细胞的结构”,再探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呢?笔者在高一随机抽取了一个班级做了这个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班和平行班在这两个知识点在掌握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记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先学习“细胞的结构”,再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的教学安排。无独有偶,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组编写的生物读本就是按照“先结构后组成”的顺序阐述的。

2.2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细胞的功能”

在苏教版中,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归入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无疑跨膜运输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种现象,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一定的联系。但细细品味,觉得高一的新同学刚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及其组成,一直是以细胞作为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来研究,而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整体的新陈代谢有直接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膜是以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为前提的,细胞膜只是充当了“保安”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或许将“物质的跨膜运输”放入到“细胞代谢”中,与酶、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结合在一起,更有说服力。人教版中是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单独列为一章,介于“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之间;浙科版中则是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归入“细胞的代谢”一章,位于ATP和酶的知识点之间。

2.3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在苏教版中“光合作用”知识点编排在前,“细胞呼吸”在后。这两个知识点一般都是放在酶和ATP之后,且ATP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细胞呼吸是所有活细胞都具备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的连续代谢过程,而光合作用只是部分生物在有光条件下才会发生的代谢过程,如绿色植物的绿色叶片,而且它也是要进行细胞呼吸的。因此笔者觉得细胞呼吸的普遍性更强,先学习“细胞呼吸”再了解“光合作用”可操作性更强。

2.4 “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

这两个知识点都是必修2的开篇内容,在苏教版中先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再研究“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利于先复习必修1中的“有丝分裂”,再与“减数分裂”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加强理解和拓展。而且“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在充分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点后会更容易理解“遗传定律”的实质。苏教版在这两个知识点的编排上比人教版和浙科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2.5 “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与“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是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方式,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实例,在具体的某一调节实例(如体温调节)中都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来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笔者以为只有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后,才能用它们来分析具体的某一调节实例。因此建议苏教版在学习了“稳态的生理意义”后,先掌握“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再具体分析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等实例。

2.6 “神经元的结构”与“反射与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模式

在现代高中教学中,通常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地掌握在这节课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而造成了成绩上不去,为了让当前的教学工作可以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期间,就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一、教学准备过程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明确这节课主要讲的内容,对其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根据教学过程中预期效果,并且按照具体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并且针对在教学当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行处理和解决。

1.明确教学目标

提炼重点和难点知识,针对“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一节课教师对教学目的进行设计,第一是要将这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炼出来,实现主次分明的教学内容,这节课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动物神经调节,在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动物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兴奋点传导,高级动物神经中枢调节,神经调节和动物体液调节这些内容特点进行比较,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这些关系进行了教学;第二是动物产生基本生理行为,这个环节主要讲的是激素协调能力和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

2.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中生物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保证,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要适量地结合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和教学目的的需求,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在高中生物课中教学模式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敢于实践,不断的创新。“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这个章节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指导学生不断的发现、探索和总结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掌握知识主要内容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出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要对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引出来,还可以利用教学当中相关的例子将这节课要讲的内容讲述出来。

2.初读

教师通过对要讲课程引出后,学生针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所要学习内容中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阅读和了解。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还可以将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都标注出来,进一步地加深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基本练习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生进行初步了解和初读课本后,对课本当中掌握的知识进行练习。例如,对动物的神经调节和行为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巩固和强化,让学生更加坚实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展开简单的练习。例如,“在动物生命调节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还有就是“在反射活动中,中期分析作用的部门是什么?”进一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能力,不断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三、教学的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针对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促使教学的方式进一步达到最佳的效果。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也是所有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希望,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我们一定要找到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针对教学的模式和实际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少云.“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教学反思[J].中学生阅读:上半月,2008(05).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4

1 视听导入:动眼动耳

为了创设情境和吸引注意,笔者通过筛选和剪接,合成了一则配有音乐和解说的视频,视频包括膝跳反射、女子平衡木比赛、NBA球星投篮以及猩猩“过”小桥等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走进“神经调节”复习。

2 知识复习:动口动手

如何进行知识点复习是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教师把知识重复一遍,往往学生不爱听;跳过知识点直接进入习题训练,学生常常不能顺利解题。笔者采用“关键词发散联想”(动脑动口)和“构建概念图”(动手动脑)的方式进行知识复习,起到良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2.1 关键词发散

在“神经调节”复习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脑”和“神经”分别作为关键词进行发散联想,每人发散出5~10句话,每句话都带有关键词“脑”或“神经”。学生按座位顺序说出自己发散的知识点,一般要求第一个学生讲出5句,第二个学生讲出3句,第三个学生讲1句,其余学生依次补充,直至将本节知识点几乎全部覆盖。

例如,关于“脑”的发散训练,学生说出如下知识点:

人脑主要有大脑、小脑、脑干组成;

人体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有人类特有的言语区(S、V、H、W区);

体温调节(血糖平衡、水盐平衡)中枢在下丘脑;

小脑能协调躯体平衡;

脑干有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呼吸、心血管中枢)……

关键词的发散阶段不要求学生按一定逻辑关系排列知识结构,只求能回忆出相关知识点即可。此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快速思维,调动兴趣,通过发散思维学生会获得成就感。

2.2 构建概念图

学生发散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的,不构成知识体系,可通过构建概念图(网络图)将知识点按一定层次关系构成知识体系。概念图可由学生自主构建,也可由教师构建出主体框架,学生进行补充、完善。

在“神经调节”复习时,教师预先将相关概念或知识信息写在若干卡片,上课时将概念图的主要框架展示在黑板上,由学生补充、完善概念图。三组学生在黑板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和知识卡片,以拼图方式构建模型。其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概念图。多数学生最终能构建成如图1所示概念图。

学生要构建出完善的概念图,就必须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求学生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是一种高级思维。因此,让学生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动手过程,更是进行高级思维的过程。

3 盲区清扫:动口动耳

教师可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发散和对概念图的构建状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由此知晓学生存在的盲区。在“神经调节”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发现给学生提供的“钠-钾泵”、“氯离子内流”、“离子通道开放”、“被动运输”等卡片信息,学生没有利用,由此可知,学生对神经纤维上的兴奋机理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的盲区。

对于上述盲区,教师采用了“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三种方式,顺利解决了学生的所有疑问。首先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当问题汇总后,教师让能解决其中某个问题的学生举手示意,然后分别由这些学生来解答问题。所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教师来讲解。当所有学生都无问题提问时,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可向学生提问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

在本节复习中,师生共同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神经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有什么特点?

细胞膜外Na+多于膜内,细胞内K+多于膜外。

(2) 静息电位与兴奋电位是如何形成的?

静息时外正内负:主要由于膜上K+通道开放,K+外流(被动运输)所致。

兴奋时外负内正:主要由于膜上Na+通道开放,Na+内流(被动运输)所致。

(3) Na+、K+的分布如何复位?

学生经常有这种疑问:由于Na+内流,会使膜内Na+越来越多吗?教师需要向学生解释:膜上有一种“钠-钾泵”的结构,能在神经纤维兴奋后,将Na+泵出、K+泵入(主动运输),使Na+、K+的分布复位,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4)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关于“神经递质的作用机理”,不仅学生不清楚,很多教师也感到疑惑。教材对该内容未有提及,但是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必须做出回答。递质的作用机理是: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以后,主要使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开放。究竟使哪种离子通道开放呢?这与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兴奋性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变为外负内正),引发兴奋;而抑制性递质会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升高,膜外正电位变大,突触后膜受到抑制。

在盲区清扫环节,学生动脑思考、动口提问或讲解、动耳倾听,将盲区一扫而净,学习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4 知识应用:动手动口

对近5年全国各地生物高考卷中有关“神经调节”的试题进行了分类、归纳,发现高频考点主要出现在“反射弧、传导方向、指针偏转和电位变化曲线”四个方面,于是,选择了这四类题型供学生训练。学生若能顺利解决,则说明其学习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边做边讲、轮流讲解的方式进行,当学生做完一道(或一类)题时,教师只需选择第一位讲解人,当这位学生讲解完,由这位学生“选择”第二位讲解人,依此类推,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回答或讲解机会,将“点名选择权”交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均得到锻炼。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负责解决,发挥点拨、指导的作用。

多感官参与下的高三生物复习课,通过多重刺激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复习效果,同时满足了不同类型学习者(如视觉、听觉、运动觉、触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这种复习方式突出了学生主体性,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活力,为改进当前高三复习课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5

但是,把这次的生物真题给高二即将升高三的学生做,发现真正有分差的是第29题:光合题。

下面我就具体来分析一下:首先是选择题,选择题的出题很好地符合高考出题要求和特点:四个选项中,有明显的错误选项,字数不得多于72字,便于学生快速获取题目信息。像第1题属于生物必修一基础知识,考查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本题很容易选择出正确的答案。当然此题也设置了易混淆知识点:对DNA、RNA和ATP元素组成的考查,是平常的难点。第2题属于必修三植物激素调节(补充一下:本人觉得今年考必修三考得比较多,像选择题就有3个,5个大题就有2个)纵观6年新课标考点,2010年,2011年,2012年植物激素调节考查了三次,2015年是第四次。考点设计的内容比较简单,今年考点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非极性运输。课本知识点重点讲解了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而这次考试涉及了非极性运输,所以给我们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扩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注重课本。第3题属于必修三内环境与水盐调节,主要考点是内环境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得分。第4题属于必修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结合物种丰富来考查,内容较容易,考生基本都能拿到全分。(去年江西也考了群落的演替,但是在非选择题,难度也不大)第5题属于必修二知识点,考查的是朊病毒的增值过程,此题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来源于课本必修二第69页的资料分析,这题也说明了高考命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课本的资料、实例。第6题属于必修二人类遗传病,考查考生对各种遗传病的发病特点的认知,这个比较基础,只要大家熟记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就可以拿到全分。

下面再来说说非选择题:第29题属于必修一光合作用,也是平常模拟考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由于考到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互影响,所以试题难度提升,要拿到全分很难。尤其是第1问的第一、二两个空,要能正确答出必须要对光合作用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知,同时对实验思路也要充分认知,理解C组为什么能达到94%。还有第二问的光照频率的回答,学生都懂那意思,但是难以表达。第30题属于必修三水盐调节和神经调节综合类考试题,考查了肾上腺素的作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作用的共同特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在近几年中都有出现:2011年新课标选择第六题考查肾上腺素的作用,2012年新课标第三十题考查神经调节,所以此考点是高频高点,也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考点,比较容易拿到全分。

第31题属于必修三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综合考点。必修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每年必考,考点也不尽相同。今年生态系统考点比较容易得分,考查了种群的年龄组成,标志重捕法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内容,属于基础类考题。(但是,本人不赞同第1问中幼年,成年,老年的比例的计算,觉得这是生物试卷里考这么个纯数学的计算有点不妥,最重要的是在高考考场那么紧张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算错,我让即将升高三的学生来算,他们算出了40∶41∶42,就是没得出1∶1∶1)第32题,考查必修二基因频率知识点,还有一个随机情景下的计算,相比往年的遗传题甚是简单。第40题,15分,属于选修三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综合类题目(当然还包含必修三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整体以基本概念为主,只要考生对课本基本概念和基本考题类型有所掌握,都能将本题拿到满分。总体考查方式比较基础,考生容易得分。

总的来说,今年理科综合中的生物延续了以往的难度,甚至是更易,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以及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功底,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今后考生备考时一定抓好基础,重点研究核心考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范文6

1. 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A. 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物质,种类多、含量极微

B. 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C. 健康人体内的激素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D.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2. 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共同调节以维持血糖的相对平衡,其中,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B. 血糖在满足氧化分解供能的前提下,可以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C. 由于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所以,一种激素增加,必然导致另一种激素的减少

D. 糖尿病病人也可能血糖正常,尿液中不含糖;正常人也可能血糖偏高,尿液中含糖

3. 如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量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A细胞分泌的

B. 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不产生糖尿

C. 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效果不同

D. 腺泡细胞的分泌物不含有激素,也不会进入内环境发挥作用

4. 如图表示的是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性激素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B. 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只在8~20岁之间进行

C. 从出生到20岁左右,一直分泌较多的激素是生长激素

D. 人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5. 若睡觉前感到口渴,但未饮水,第二天起床后却仍排尿,并且不再感到口渴。与此无关的是( )

A. 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增强了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B. 排盐多于排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

C. 尿液中无机盐的含量比正常尿液浓度小

D. 无机盐要通过肾脏排出,以尿液的形式排出

6. 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恒温动物只能在一定的环境温度下生存;而变温动物,由于其身体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变温动物能在任何环境温度下生存

B. 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是建立在“产热量=散热量”原则基础上的

C. 当人体处在寒冷的环境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特殊的反应――寒颤,寒颤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D. 人在发热时常常服用阿司匹林降低体温,原因是阿司匹林能够降低人体产热量

7. 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8. 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只能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B. 寒冷环境中,因为产生的热量多,所以散失的也多,体温仍能维持恒定

C. 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与抗利尿激素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

D. 下丘脑受损后,人体的体温和血糖调节能力都将完全丧失

9.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控制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又控制神经系统的调节

B.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部分活动的基本方式

C. 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不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

D. 反射弧是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的神经传导途径

10.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 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 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 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 一般来说,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二、非选择题

11. 下图为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试分析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地,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 ]______中的一些细胞合成分泌[ ]______,进而刺激[ ]______合成并分泌______,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 ]______,从而促进______,以使机体抵御不良环境。

(2)当血液中______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______和______的活动。使______和______的合成和分泌减少,从而使血液中______不致过少。

(3)上述甲状腺活动的调节过程称为______,通过这种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12. 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_。当人体处在41℃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______。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反射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____________。

(5)体温调节的中枢主要在____________,产生冷觉和热觉的中枢在____________。

(6)体温恒定是____________的结果,其重要性体现在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的活性,进而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7)与上图相反的环境中不会出现的反应是( )

A. 体表温度有所下降,而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B. 骨骼肌和肝脏细胞中线粒体活动加强

C.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上升

D. 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增加产热

13. 用动物实验法研究某腺体的功能,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①发育加快,但体型很小

②食欲不振,身体臃肿

③行动呆笨,精神萎靡

④除②外还停止发育\&将该腺体的分泌物注

⑤身体消瘦,食欲旺盛

⑥躁动不安,情绪紧张

⑦心跳加快

(1)根据观察结果①和④可以得知,该腺体的分泌物有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

(2)根据观察结果②和⑤可以得知,该腺体的分泌物有____________的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