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柳永原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柳永原名范文1
在C级奔驰的拆解现场,汽车生活传媒集群采访了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西区总经理刘云良,这位在梅赛德斯-奔驰工作多年的老兵,对中国豪华车市场以及奔驰自身的文化有着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刘云良强调,造车就跟做人一样,有实力、有内涵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对于一个负责任、真正有内涵、有积淀的厂商来说,它的能量有可能在市场好的时候显现得不够明显,但恰恰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才能显现出绝对的实力。永远不要认为你比你的客户聪明,踏踏实实做好他(客户)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基本工作,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才能使你走过129年,还能有机会再走一遍129年,不然很可能是短暂的、表面的繁荣。
在过去,C级奔驰销量暗淡,长年被竞争对手压得无法翻身,但在全新的C级奔驰上市后,这一格局被迅速逆转。西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2.99%,“现在我们面临供不应求的‘甜蜜苦恼’”。刘云良认为,C级奔驰是客户在“同级车中最棒的一个选择,没有之一”,因为客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产品力够强,自然能赢得青睐。
刘云良向记者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款车设计之初的零号车,我们叫CUBING,它采用了高硬度、一体式铝合金的结构。零号车的精度误差低于150微米,而头发丝是120微米,我们在设计制造之初就坚持这样的理念。12个中性盐雾喷头可以对车身腐蚀进行加速试验。排放试验室则负责让全新长轴距C级车的排放情况无论在常温、低温还是蒸发密闭条件下都能达到最为严格的欧六标准。有客户反映,奔驰的车身、外观用了几年,好好洗洗还那么亮,所以这也是有它的技术所在。”
在C级奔驰的资料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其领先之处:比如全车使用超过62.4%的超高强度钢材;油箱盖和B柱的二维码为救援人员提供了车辆详细的救援信息;代号M274 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是量产车中升功率最高的发动机,超过同级车型3升以上排量发动机的输出,最不可思议的是,它的百公里油耗却低至6.3升;它的7速增强版变速器可以在任何挡位锁止传动部件,这意味着传动效率能超过90%――难怪奔驰用了10年还舍不得换掉;最有意思的是,全新C级车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航空黏合和激光焊接工艺,完美保留了钢材的强度。
所有这些细节,只有把车彻底拆得七零八落,消费者才能发现。常规使用,哪怕用到车辆报废,也没人知道。奔驰这样做,是不是太亏了?刘云良用了两个字来回答――“慎独”。他说,儒家精神对自我管理的至高境界就是慎独,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必须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不到的地方,也仍然坚持很高的自我要求。这与梅赛德斯-奔驰对品质的追求异曲同工。梅赛德斯-奔驰的C级车自1982年上市以来,历经了5代传承,不断超越,除了广受褒奖的外观和精致的内饰做工外,尤其是在客户看不见的地方,它依然拥有几乎完美的内部结构。它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细节精湛,是对品质的最好的诠释与呈现。
为什么一贯高冷的奔驰如今变得俯身向下,姿态亲民了呢?这还得从它今年的中文品牌主张“心所向,驰以恒”一事说起。刘云良说,在“心所向,驰以恒”的品牌主张之上,他有一个愿景,“我们希望奔驰客户不单是客户,而是奔驰品牌和产品的粉丝。所谓粉丝就是说在你不好的时候,他会痛心,但依然对你充满期待,依然会选择你。当你好的时候,他会很激动地分享喜悦。未来我们会尝试来多做这样的沟通。”
基于此,西区确定了“精准营销、深度体验”的营销思路,期待能用更加接地气、体验性更强的活动来引起客户的共鸣,从而把客户培养成“粉丝”。上半年,奔驰西区策划了C―Class挑战赛和各种各样深度体验的活动。下半年,西区还将联合经销商,组织包括GLA、S―Class、E―Class等不同级别、覆盖西区主要大城市的活动。
无论是对豪车市场的特点,还是对高端客户心态的把握,以及奔驰全新的中文品牌主张的诠释,刘云良都显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中,豪车市场正在发生变化,高端的客户由追求外在符号性的东西,开始转向对内涵的追求,这在奔驰的客户群体中尤为显著。奔驰的客户群体在不断追求成功的同时,更加追求内心的丰满,追求梦想和生命的价值。借自于《离骚》的“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全新中文品牌主张“心所向,驰以恒”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探索不已的情怀,更能与客户产生共鸣。
柳永原名范文2
1、《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2、《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3、《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来源:文章屋网 )
柳永原名范文3
看题款,才发现画家想描述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不用推敲,就知道这幅画对照的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传世名句。
既然是“传世”之作,就难免会在“传”的过程中被误读,而且这种误读往往是望文生义的。就像这句词,不看上下文,还真以为是柳永“宿醉”之后,在杨柳岸边朦朦胧胧醒来,然后潇洒地将身处环境描述为“晓风残月”。估计一些矫情的人,还会在逛完夜店之后,专门找一处杨柳岸睡觉去,以便体验那种醒来后毫无牵挂的没心没肺之感。甚至还有人会问,当年柳永究竟是在何处酒醒?
其实,词中几种意象都是极其寂寥的,柳永在写的时候并没有亲身经历,只是对这一凄清残局的恐怖想象。读《雨霖铃》的全文,会发现这是一首每个字都透着伤感的离别之作。“执手相看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等泣血离愁,都出自这首词。我们倒是可以问,当年柳永究竟要去哪里?与谁分别?后来是否真的过得非常孤寂?
由于柳永的词以婉约为特色,从字面上看往往偏虚,所以很难确定他要去的具体地点,但可以在其生平年表中得知,当时他正要离开居住了十年的汴京,转而用六年的时间漫游江南。《雨霖铃》既剧也对与情人离别之苦的倾诉,也带着些许他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实际上,虽然后来的江南之旅常常没有伴侣,又备受舟车劳累,但柳永却充分体验了羁旅生涯,并据此创作出大部分重要作品。据宋人笔记、地方志书和柳永作品集《乐章集》提供的一些线索来看,除了江南苏杭地区之外,柳永还去过鄂州、湖南、长安、渭南、开封、成都等地,行程遍及当时的大半个中国。
柳永原名三变,后改名永,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的父亲、叔叔和两位兄长都是进土,就连儿子、侄子都是,惟独他本人仕途坎坷,直到年过半百才中了进士。用现在的话来说,柳永的压力很大。他一生放荡不羁,少年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后又四处漂泊,但其词作极佳,流传甚广。这些都不是林志颖在某电视剧中扮演的“风流帅哥版”柳永所能表现的。
柳永的词作有大半是羁旅行役词,其中绝大部分都与南方有关。虽然当时的南方已经不再是蛮夷之地,经济文化发展也超过了北方,但毕竟当时的政治中心不在南方。在宋代文人心目中,只有在北方的天子脚下供职,才是正道。因此,即使是在南方当地方大官的人,部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更何况是柳永这种以作词谋生的身份寒微之人。
柳永原名范文4
【关键词】柳永 “屯田家法” “赋笔入词” “真”“诚” 精神实质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94-02
一 柳永“屯田家法”与“赋笔入词”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擅长作词,其词名之盛,主要体现在词体的创新上,可谓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词人。
一般认为,他发展的慢词约有四种方式:一是利用民间原有的词调;二是旧曲翻新;三是由小令扩展为慢词,从短章铺衍为长篇;四是自创新调。
前人对柳永的词褒贬不一,不少人把他当做是运用俚词鄙语填词的文学家。他们说的“鄙语”,是“下里巴人”的市井语言,在封建统治者及主流精英文人看来,是流俗的,而在细民们看来,则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通俗化的大众语言。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的名声早植根于民众的土壤。
不管前人怎样评价柳永,他仍是词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词人之一。关于其词体观念及创作路径,前人多以“柳氏家法”“屯田蹊径”“屯田家法”言之。多数人所谓的“屯田家法”之类倾向于指代柳永词作中以“赋笔入词”的创作方式。关于柳永的“赋笔入词”,前人更称其“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还有人认为“柳永铺叙的景,大多是羁旅行役,登山临水所见‘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秋景;柳词铺叙的情,大体是‘悲忧穷戚兮独处廓’、‘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情”。并认为“赋笔的铺叙始终贯穿其中”,可以从中“窥见从宋玉《九辩》到后期抒情赋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王粲《登楼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的深刻影响”。
柳永大量创制长调,大抵描绘都市繁华、备述行役羁旅之苦、诉说男欢女爱、抒写离情别绪、反映下层市民尤其是的不幸生活。与这种体制相对应,柳永创造了以白描见长、铺叙层次分明、细致而又直露的艺术表现手法。
但是,是否柳永的特殊贡献,就在于所谓的“屯田家法”,在于长调慢词式的铺采陈文?笔者认为,柳永“屯田家法”的实质不单是词体的创制和技法的衍演,而应该从其深层次的精神实质探讨其内涵和影响。
二 “屯田家法”的精神实质和影响
柳永“屯田家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屯田家法”体现的是一种“才子词人”,区别于当时精英文化层的特殊精神风貌。
宋词的发展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初“杯酒释兵权”的政治举动有莫大关联,其为宋代士大夫指出了一条既不要关心权力斗争和危及皇家宝座,又能保证他们安享人生之乐的逸放纵之路,因而造成全社会追逐歌舞享乐、浅斟低唱的浓厚风气。然而士大夫群体浅斟低唱的享乐方式,与“忍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功名与享乐相对立的言说方式和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对于皇帝和朝廷而言,前者是可以接纳的享乐方式;后者则是不能容忍的、对士大夫主流精英价值取向的解构和挑战,是对士大夫群体文化身份的颠覆。
在柳永的歌词里,就随处可见意将功名利禄和享乐相对立的叙述,即使柳永最后还是不能逃脱仕途经济的网笼,但是其潜意识中还是在不自觉地躲避着“崇高”,消解着传统士大夫的人生意义和使命感,尽力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桎梏。
众所周知,北宋时代是“理的时代”,北宋时提倡的是理学上的“诚”,即他们渴望一个人内外如一,要求信念、言语和行为的完全统一。同时,结合宋朝的特殊文化背景,一方面,文人得到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彻底解放;另一方面,因为政治经济的特殊环境氛围,这种自由又是“剩余”的,这必然导致代表政治经济权力的精英文化阶层和“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之间的裂痕。前者发展出自己“诚”的内涵,并把它规格化,并导致后者的“诚”具有违俗性。
而柳永与社会的矛盾不在于作词,正在于话语“有其自身的严格规矩,这些规矩常常受到被颠覆的威胁。在这样的对于欲望和情感的文字再现中,重要的是意识到各种界限的存在和位置”。柳永没有意识到这种界限,也没有寻到自己位置的平衡点,在界限的一端,一位朝廷重臣可以写作表达欲望的词曲;在界限的另一端,一个词人的名声被他的作品所毁坏,甚至成为统治者和整个精英文化的背叛者。
但是,事实上,真正脱离了世俗而走向歧路的精英文人词的发展最终却成为了“离源之水”,发展最终陷入了困境。
词不同于诗,它扎根于民间土壤,与民间曲艺息息相关,源远才能流长。而一般有声望的文人和政治家,是不会与民间有密切关系的,更谈不上接受流行于民间的新兴曲子。殊不知,以创立长短句歌词的短调小令,经过温庭筠的大量创作,西蜀、南唐较长时间安定局面的培养,才能够充分发挥;那变化更多、声韵组织更加复杂的慢曲长调,就更需要经过长时期无数无名作家的尝试酝酿,而且需要突出的富于文学修养的诗人,放下士大夫的架子,和乐工歌女们取得密切合
作。恰巧柳永等人挺身而出,担当了这一重任。
柳永的羁旅行役叙述,有两种类型:一是将功名仕途与相对比、相对立的言说方式,叙述士人因功名仕途无法实现的享乐,借以抒发羁旅行役之苦。是对时代主流话语伦理的反抗,传达的是打破话语和价值取向一体化,争取个人享乐合法化的审美诉求。二是将打入传统的宦游宏大话语,以世俗生活的“儿女情长”取代宦游叙述的“风云之气”。前者可谓“雅不避俗”,后者可谓“俗不伤雅”。
其实,通观柳永的词,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也不乏俗中见雅。如《雨霖铃》前片“多情自古伤离别”等句,都是老幼皆懂的俚俗生活用语,而下片“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句,则显得十分高雅,写出了一种特定情景下的典型环境。正是这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的语言,构成了柳永词雅俗共赏的显著特点,其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他的词不但“市井之人悦之”,精英文人也心系之。
有学者在总结李煜词之贡献时说,至于后主之成就,则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其一是内容方面的,由于一己真纯的感受而直探人生核心所形成的深广的意境;其二是由于他所使用之字面的明朗开阔所形成的博大的气象。
虽然柳永无法与李煜相比并肩,但是这种和盘托出自己主体意识的词风是有共通点的。因为有了柳永“屯田家法”的“真”“诚”任性,宋词才会在后来一脉相承,终开“一代之胜”之文学。
参考文献
柳永原名范文5
北宋著名贤臣寇准。刚生下来的时候,耳朵垂儿上长着两个肉环。家里人都吃了一惊。幸好不久就恢复正常,全家人心里才踏实了。他懂事以后,听到母亲说起此事,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应当遁入空门,去当和尚。于是就常常往佛寺里跑。他后来当了大官,直至当了参知政事,官阶够高了,但却视富贵钱财为身外之物,更没有田园宅邸,有时干脆就在寺庙住宿。有个相面的见了他,说他隐隐然有高僧之风。
有一年,他来到河北大名府主持科举事宜。这时,草堂居士魏野写诗称赞他:“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鼎鼐”就是宰相的代称。意思是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没钱买地为自己兴建楼堂馆所。魏野的诗被一位专门采集诗词的人发现了,他认为诗中对寇大老爷的评价很恰当,就到处传播。大名府的老人小孩们都知道了。甚至外国使者来访,见了寇大老爷张口就说:“阁下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否?”
这位无地起楼台的寇大老爷。并不是苦行僧,他对生活充满了挚爱,尤其是善于观察和欣赏自然风光。这年早春,他在一次宴会上,手拿玉壶(精美的酒壶),即兴吟词一首,词牌名叫《甘草子》:
早春。柳丝无力,低拂青门道。暖日笼啼鸟,初坼桃花小。遥望碧天净如扫,曳一缕、轻烟缥缈。堪惜流年谢芳草,任玉壶倾倒。
从此,大名府的人才知道,寇大老爷竟能作得一手好词。就这样,他的高尚的品行和他的词作一起,被广泛传诵开来。
倒霉只因《鹤冲天》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原名柳三变。他的词写出后,往往很快就能到处传唱,正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当时,作曲的人谱出新的曲子,也一定要柳永为之作词,才得以传播开来。这么一个有文才的人,去参加进士考试,竟然没有考中。他心中很不愉快,遂作《鹤冲天》词一首,以泻怨气: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彳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此词既成,照例到处传唱,谁料竟传到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留意儒雅,愿听好听的,这首满纸牢骚的《鹤冲天》,自然引得仁宗不高兴,尤其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两句,更使仁宗不满。
柳永原名范文6
武夷山有太多的自然美景,太多的人文盛宴,让人百看不厌, 流连忘返。烙在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是攀登天游峰的辛苦和居高临下的畅快淋漓,是漂流九曲溪的享受和融于自然的心旷神怡,是沉浸于历史精华的思索和精神愉悦,是品味武夷岩茶的香绵和回味的甘甜隽永。 无限风光在险峰―天游峰上俯瞰九曲溪
登天游峰一览众山小
天游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隐屏峰后,海拔408.8 米。十分有名气,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 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 之称。武夷山有句顺口溜:“不登天游,等于白游”,所以天游峰几乎是每个游览武夷山水的人都会造访的地方, 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更多角度地欣赏九曲溪环绕武夷山的美丽壮观景象。它名字的由来也正是因为在天游峰峰顶,看云海缥缈众山环伺,仿佛置身于仙境, 遨游于天宫,故名“天游”。
我3 次登临过天游峰,天游峰好像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大石头,从峰底的九曲溪边向上望去,绝壁千尺。旺季时,那窄窄的山路上,前后相拥,比肩接踵。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望而却步,视为畏途。
登天游峰的乐趣或与众不同处,在于欣赏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灵魂,乘竹筏漂流是与它亲密接触融为一体,享受的是宁静,而站在天游峰俯瞰则是居高临下,俯察端详。所以每登上一个新高度,停下脚步,再看脚下那碧绿的溪水,就会又有了新的形象新的意境:那水似乎是从丛林般耸立的山峰中飘忽而至,拐到脚下,又飘忽而没;那溪水不是流动的而是凝固的翡翠项链,镶嵌于武夷群峰之间。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犹如到了仙境。低头再看溪边大石板上乘凉的游人如豆,顿感自己凌空高在,更是飘飘欲仙了!
漂九曲溪人在画中游
闽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为第一,而武夷的灵魂在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2.8公里。澄澈清莹的盈盈一水,深深地切割着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的美妙景观,故而得名九曲溪。
乘坐竹筏漂流九曲溪,观赏山景水色,是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甚至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所以旺季时,由于漂流运力的限制,一票难求是司空见惯的。
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竹筏码头,游客最多6人一组,坐上宽约两米、长约9米的竹筏,漂流就开始了。竹筏由8~9根去皮毛竹火烤后扎成,吃水浅、浮力大,游人乘坐安稳舒适,视野开阔,可见山景,能赏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间,既轻松惬意,又有惊无险。九曲溪漂流全程约9.5公里,曲折萦回的九曲溪如玉带串珍珠,将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为一体,“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撑筏的筏工有时还会兼任讲解员,一路介绍着两旁的景观,他们有的口才很好,幽默风趣,常常引得游客开怀大笑。
我坐在筏子的竹椅子上,随波逐流,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真是: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啊。 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脚下的止止庵
我贪婪的双眼连眼皮都不舍得眨一下,想把武夷山的每一座峰、每一汪水、甚至每一片云、每一株树都看得仔仔细细,记得牢牢实实。
九曲溪的次序是逆流而数的,我们开始漂流不久,就是第九曲,最后漂到第一曲。一曲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脚下的止止庵色畅旷豁达,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和观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云,雄伟壮观,为武夷三十六峰之首。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据考证,船棺大约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葬俗,架于千仞绝壁之上。这里溪阔水深,坐在筏子上,抬头仰望,巨大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深洞,有的洞内明显可见深褐色的船型木棺。古人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安葬逝者的方法,那巨大的棺材又是如何弄上去的,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为最胜,被称 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4个大字:“壁立万仞”。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块岩壁,浑然完整,无一处裂隙,构成一座巍然屹立的单斜断块山峰。古人赞其“世上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由云窝从仙掌峰南端沿峰脊拾级而上,可直登天游峰。
深山群峰中,万籁俱寂,九曲溪上,一队队竹筏前后顺序漂流,四周是美若仙境的丹霞群峰。望着溪流山峦,我似乎到了千年前的大儒朱子在九曲溪边正在吟唱《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追思先贤 问渠那得清如许
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他不仅是大自然宝贵的馈赠和珍贵的遗留,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到武夷山,仅仅享受自然美景,不去拜访那些思想文化先贤的足迹,忘了这里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观,也枉去了一回武夷山。
武夷山也真够出类拔萃的,千古流芳的名人朱熹与柳永都在武夷山生活过。朱熹14岁时托孤到武夷山,并在此前后生活达五十年之久,柳永就在本地出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武夷山。
九曲溪五曲岸边的隐屏峰下,是“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武夷精舍外面的草坪上,雕塑了几组朱熹施教的塑像,精舍内的大堂上,是朱子手握书卷讲课的形象。
朱子是理学大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的我,更是把朱熹看作一个伟大的教师,我的先辈,我的同行。他的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曾经指导了我一辈子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读 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些话,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我站在武夷精舍的朱熹塑像前,小声吟诵着那篇脍炙人口的诗章: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武夷宫附近有一座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柳永纪念馆。走进这座仿古建筑,一抬头就看见高悬的两块巨大牌匾,“一代词宗”“白衣卿相”。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即武夷山市)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发展了词体,留存200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150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让词在民间大普及,“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当我恋恋不舍准备离去时,又在纪念馆一隅看到了一座柳永右手握书,左手靠背撑扇,儒巾布袍,仪态潇洒安祥的全身铜像,与铜像齐肩的是一块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g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有几行碑文写着:“公元二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g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于是武夷山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让我们在轻抚着武夷山上的苍松翠柏之时,能遥想千年前的崇安才子词人柳屯田。
品味岩茶 溪边奇茗冠天下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作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武夷山,不仅山水钟灵、人文荟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来武夷山,不在这里好好品味它的茶文化,应该是很大的遗憾。
范仲淹有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
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山建有中国茶博园,在这面积约7.8万平方米的园区里,集中展示了武夷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精深的工艺。它以“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为设计主题,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
进入茶博园就是茶魂广场,广场前端那座茶树状屏风上书有著名辞赋家雪川所作的“大红袍赋”,屹立于后部的是“武夷三圣”――神农、彭祖、武夷君。两侧环立的是历代与武夷茶有着不解之缘的14位名人:从唐代的陆羽,宋代的范仲淹、苏轼、朱熹,到近现代的连横、吴觉农等。让我感兴趣的是连横先生,原来他就是中国主席连战先生的祖父,他一生嗜茶,对武夷岩茶颇有研究。在茶魂广场,极目望去,是连绵翠绿的武夷群山,大王峰玉女峰屹立其间,九曲溪在这里汇入崇阳溪,玉带缥缈,一派仙境。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最具传奇色彩的是那几棵被誉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的大红袍母树,游人到武夷山,尤其是喜欢武夷岩茶的人,是不可以不去看看它的。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九龙窠是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窠。进入峡谷,立觉冷气飕飕,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
再往前,十余米高的陡峭绝壁上,清晰可见“大红袍”3个红字,据说那是所题。绝壁上有几米见方之地,茂密地长着几棵茶树,那就是武夷山之宝大红袍母树了。母树现仅存4株o树龄已达千年,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游人站在它的下面合影留照。大红袍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他处润泽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