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1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交云,雨淋淋。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蜘蛛结网天放晴。
昼雾阴,夜雾晴。
瓦块云,晒死人。
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2
关键词:雾霾,危害,环保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X324文献标识码:A
雾是天灾,霾是人祸。雾霾天气不断出现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近十年增速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自2010年开始连续3年霾日数超过当年雾日数,其中2011年为18.9天。严峻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大家重点关注和热烈谈论的问题。雾霾天气的治理应将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雾霾天气的识别
雾是由大量在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冰晶或者微小水滴、颗粒等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是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水汽混合物通过凝结或者凝华形成的一种溶胶系统,而目前相对比较认可的是雾是由冰晶或者水滴形成,其湿度相对饱和。雾会使控件的透明度和能见度降低,若空气中对某目标的能见度在103m范围内,则把悬浮在近地面层空气中的水汽混合物称为雾;若空气中对某目标的能见度在103~104m范围内的天气现象则称为霭或者轻雾。
霾主要由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及灰尘等颗粒浮漂在一定空气范围内,使空气中的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大气浑浊。若空间中的某目标水平能见度在104m范围内,由这种混合颗粒形成的溶胶系统称为霾或灰霾。霾发生时空气中的湿度不大,其湿度比雾天气的湿度相对要小20%左右,霾的厚度较厚,其变化过程并不明显,并且受天气影响不大,其颗粒分布较为均匀,尺寸较小,肉眼无法辨别,其色彩在污染严重的区域呈橙灰色。
从量化的角度区别雾和霾,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量化标准。香港天文台认为当相对湿度在85%范围时,空气中导致视觉模糊、空气能见度降低的是霾,而相对湿度大于95%时,导致视觉模糊、空气能见度降低的是雾,其相对湿度在85%~95%的,导致视觉模糊、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雾和霾的混合物。李东海、何彩霞[1]认为随着气候污染态势的严重,相对湿度小于75%时,导致视觉模糊、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霾,而相对湿度大于90%时,导致视觉模糊、能见度降低的原因是雾,介于两者之间的,导致视觉模糊、能见度降低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从目前来看,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对于雾霾的量化定义更趋于苛刻,当空气相对湿度在65%~90%时已经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了。
二、雾和霾的成因及危害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后者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主要包括PM10和PM2.5,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可吸入颗粒物与空气中的水分子结合,形成了雾霾下灰色的天空,是造成并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2],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城市有毒颗粒物也是雾霾的主要成分,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工业排放出的废气也是一大要素,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在2012 年全世界燃烧的70 亿吨标准煤中,中国就烧了36 亿吨,占了51%,排放出的废气可想而知。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也是雾霾天气产生的一个因子。
雾霾天气造成了近空气层中的能见度急剧降低,可见度恶化,严重的影响着交通行驶。2013年1月16日早上八点杭浦高速发生严重车祸,20辆车雾中连环相撞,画面惨不忍睹。雾中的硫化物、氢化物等会使得电线绝缘性能下降,易发生电线短路。雾霾天气促使空气质量恶化,会使得呼吸道疾病易发,并且由于雾霾天气时在空气中悬浮的溶胶体极大部分极易沉积在人呼吸道及肺泡中,易诱发鼻炎和支气管等病,长久在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有可能引发肺癌。细颗粒物还可以减弱紫外线辐射,这将导致婴幼儿佝偻病发病率增高。
三、雾霾天气的环保防御措施
任何一项环境的治理,都需要全国各层团体和民众的普遍参与。作为环境执法部门,我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气环境治理,防御雾霾天气。
3.1对重点企业的锅炉进行脱硝脱硫整改
督导石化企业中的5套锅炉均上脱销装置,脱硝采用SNCR脱硝技术,整套装置由还原剂储存及供应系统、稀释水系统、计量混合系统、喷射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组成。除尘装置技术改造内容在保留一电场的基础上,将二三电场相关电气元件拆除,利用二三电场现有的空间安装布袋式除尘器,并更换合适的引风机。5*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3#、4#、5#锅炉的炉内喷钙法脱硫改为采用石灰石膏法脱硫,确保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山东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督导精细化工企业建设9套SNCR脱硝装置,实施6×75t/h、2×35t/h及1×1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脱硝工程,采用目前先进可靠的SNCR工艺技术,,以满足山东省最新颁发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装置投入运行后,NOX排放浓度将进一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雾霾天气的形成,将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
3.2加强扬尘污染防治
(一)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和市政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建筑工地(包括建筑施工、拆迁工地、道路、桥梁及河道整治施工、公用设施施工等)必须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大力推进创建“绿色工地”工作,落实文明施工要求,做到“施工文明化、运输密闭化、进出水槽化、物料覆盖化、场地砼硬化”。
建设工程施工方案中必须有防止扬尘污染的措施;施工工地周边必须设置围档,土堆、料堆要有遮盖;施工道路要硬化,工地出口以内应用混凝土硬化,出入口设置通畅的排水设施,并派专人冲洗运输车辆轮胎使车辆不带泥沙驶出工地;高层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用容器采取垂直清运,高空作业严禁半空抛撒及乱倒乱卸;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建立洒水清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洒水和清扫工地路面工作。
加大对拆迁工地监管和对拆房队伍资质审查、考核的力度。拆迁工地在动工前必须到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落实“三防”(防扬散、防泄漏、防遗弃)措施,无防扬尘污染措施的,不得擅自进行拆迁作业。拆迁工地随拆随洒水;拆迁后,应立即进行简易绿化;没有条件的,应采取覆盖或固化措施。
(二)加强车辆运输扬尘污染控制。凡行经县城区运输砂、碎石、卵石、水泥、石灰、滑石粉等建筑材料和原煤、焦煤、粉煤、煤膏等燃料以及弃土废渣、矿粉、矿渣、废品、建筑和生活垃圾等容易遗撒、飞扬、泄漏的散装物品的车辆,一律实行车顶封盖。凡未按技术要求实行车箱加硬盖密闭而运输粉尘物品的车辆和车身有尘迹污垢或附带沙的车辆在城区行驶的,一律依法从重处罚。
3.3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对全县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专项治理,在实施机动车尾气年检的基础上,抓好机动车尾气的路检、抽检工作,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车辆强制治理,复检合格后方可在城区行驶。对超过车辆使用年限和排放污染物超标且无法治理达标的机动车,按规定予以强制报废。积极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加强对公交车辆、出租车、农用机动车辆的监测治理,积极实施油改气,推广清洁燃料。[2]
四、结束语
大气环境质量治理工作目前非常严峻,立足各个实际专项治理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该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天气,实现“水清天蓝”。
参考文献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3
关键词: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问题展望
在当前天气预报过程中,10~30d延伸期预报是“无缝隙预报”中的难点。它的理论基础并不完善,在进行预报的过程中存在着太多复杂性问题,但它的作用又十分明显和有效,以此,对0~30d延伸期在天气预报中的运用一直是全球性的探究问题,本文就以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进行探究。
一、延伸期预报的含义和重要性
现在天气预报内容主要有短时预报、中期预报和月尺度以上的气候预测。其中短期预报指未来0~12小时之内的天气变化的预报;中期遇到则指4~10d的预报;在对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过程中,0~30d延伸期预报是天气预报的一个重大难点。
延伸期预报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放在措施的及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延长对灾害性、转折性和关键性的天气预报是现今天气预报部门工作中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直到现在位置,在全球范围内天气预报业务中还存在着延伸期预报的困难性。深入研究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延伸期预报中存在的问题
2.1物理性质对延伸期预报的影响
中纬度西风带的大气平均30d左右就能够环绕地球一圈,而大尺度的对流层扰动能力则在7~14d的时间内就能环绕地球一圈。在延伸期的天气过程中,整个地球大气系统在相互作用,彼此间相互影响,极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因为大气运动在空间中的多尺度性和时间上的周期性,来自地球内部的上热传导和放射性效应可以忽略掉,而且因为大气位能转换成功所需要的时间与摩擦引起的动能消耗时间相等,所以它需要的能量可以依靠大气自身的位能转化来维持,从而不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延伸性预报主要是对大气系统初值的记忆和总结,然后将其数字化和书面化,从而得到天气状况。但由于延伸期预报需要更长时间的初值记忆,其所需要的能量不能仅仅依靠大气自身的位能进行转化,所以延伸期预报具有能量不足这一特点。
2.2延伸期预报难点分析
短期的初始性预报被称为“第一类预报”,缓变的边界条件的相关信息的预报被称为“第二类预报”,10~30d延伸期预报属于第二类可预报性,其预报的时效超过了准确性预报的理论上限。因为大气是非线性动力系统,及时天气预报部门采取了将近完美的大气模式进行预测,也会因为全球大气系统中一些细微因素的变化导致整体预报结果的差异性和错误性。在确定性预报的理论上限也将使日预报的误差变为与自然变率相同,逐日预报就是去了意义。延伸期预报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其实施过程没有科学的指导依据,形成了其预报的难题。
2.3对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解决方法
10~30d延伸期天气预报在现在仍未实现的原因上文已经叙述,国际大气科学和各国气象学家仍然没有放弃努力,各种法案都被提出,其中以大气变量物理分解法较为著名。
大气变量物理分解法由钱维宏提出,他提倡将观测到的多时空尺度变化资料中的正常日循环和年循环变化从观测到的大气变量中分隔开,从中找出较为极端的大气扰动分量信号,并且追踪区域降水和气温变化的早期信号。这种方法将大气变量分成了瞬变气候和瞬变扰动连个部分,让瞬变扰动与天气变化建立联系。预报效果较好。
三、10~30d延伸期预报的未来展望
10~30d延伸期预报对我国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农业、电业、旅游业运输业和航空业等具有息息相关的重要性。虽然现在10~30d延伸期预报较为困难,但我国在将近20的研究过程中也对收集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这种数据处理分析法使我国对大数据的天气预报系统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的预报产品并且增大了大尺度平均环流和ISO的预报时效性。
这种研究方法对天气预报延期性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根据各种历史数据的变化进行模式预报的具体化,通过剔除一些无用的数据来进行有用数据的大集合,从而以各年的大数据进行整合探究。将隐藏在数据中的天气预报成果以数据化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增强我国对10~30d延伸期预报的研究。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4
关键词 天气预报;方法;天气预测
中图分类号P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9-0080-02
天气预报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以及人们的生活需求密切相关,天气预报产生到发展,是很多人努力与汗水的结晶,天气预报方法在不断趋于科学化、准确化。现如今天气预报主要采用数值预报的方式进行预告天气,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往往能较为准确的预测未来多天的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指导,及时降低了很多自然灾害的破坏性。
1天气预报简析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为研究对象,对某一区域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大气的运动状况作出预测,一般情况下,天气与气候的预测都属于天气预报的范围,天气预报依据时间长短,可以划分不同类型,在0小时-12小时内的天气预报为短时预报,而1天-2天的预报则是短期天气预报,半个月左右的天气预报则是中期天气预报,通常,我们所能听到的是短期或中期的天气预报,短时预报则较少。天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注的事物,一些气象谚语与农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水银气压计的发明,真正科学的天气预报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漫长的气象预报发展至今,已形成四个可以清晰辨明的发展阶段:民间技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预报。下文将对这四种天气预报方法作详细说明,以了解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程。
2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综议
2.1民间技艺
很多国家都有关于气象的研究,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历史也很悠久,我国古人很早就关注气象方面的知识,早在殷代的时候,甲骨卜辞上便有天气预报的相关记载。在国外,像那些历史久远的古国,如巴比伦、古希腊,较早时也有关于天气方面的记载,巴比伦有很多关于气象的谚语,而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前人或以前的气象方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作成一部世界上最早的气象方面的书籍,名为《气象汇论》,气象谚语凝结着无数人的生活经验与切身体验,很多谚语都包含着众多有用的信息,也有很多谚语是科学的,在没有广播、电视观看天气预报的年代,农民往往依据气象谚语有效地安排农时,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很多谚语只是事物的表面观察,没能全面认识大气的运动状况并给与科学的解释,局限性明显。因此,以此作为预报天气的依据,不准确性显而易见,很多人因无法解释一些天气状况,而将天气蒙上迷信的色彩。早期天气预报的种种局限性带来天气预报方式变革,促成能得到准确天气数据的测量工具的发明与使用。
2.2单站预报
随着科技的进步,单站预报在民间技艺之后又成了天气预报的一种方式,所谓单站预报,即以一个站点气象要素的演变为依据,这些气象要素包括温度、湿地、地面气压等要素,单站预报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天气预测,虽然准确率不高,但相比传统的以经验进行天气预报的民间技艺,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科技革命的成果,是很多科学家共同的努力,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表,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各种测量仪器的发明,使得风速、气压等要素实现测量,这些能对气象要素进行测量的仪器的发明是气象发展史的一次飞跃,气象学理论的逐步建立,信风、大气环流理论的产生发展都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通讯系统的局限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较低,单站预报仅仅停留在一站之地,预报有坐井观天之感,不能对站点以外的天气进行预报,虽然单站预报在天气预测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其局限性又促成了新一轮天气预报方法的更新与发展。
2.3天气图预报探析
2.3.1天气图预报的背景与预报过程
天气图预报在气象预报与气象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天气图预报需要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获取大量由地面到高空的气象方面的数据与信息,并将不同地点的气象要素进行有机地联合,这使气象观测在单站预报的基础上有质的突破。在一战的时代背景下,恶劣天气的突然来袭重创了英法联军,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些灾难在对气象资料进行研究,作出气象图进行天气预报后是可以避免的,气象图以各种符号标注天气系统,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可将气象图归为三类,即地面气象图、高空气象图、辅助气象图,具体定制天气系统的过程有两步,第一步,对大气形式进行预报,由于大气在一定时间段间隔中,两个点有连续性的特点,因此,就可推断出未来天气系统的位置与强度,由同一时刻地面与天空的配合,了解与规划天气系统的空间结构,利用动力气象学与天文学的有关概念,对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推测。第二步,在天气形式预报之后,结合当地的气象要素的具体数据做出天气预报,从天气形式预报到天气预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的是预报员多年的预报经验,加上档案中的相似天气的例子,天气图预报对于短期天气形势变化不大时比较有效,突发的天气状况发生时,预报员往往由于来不及做出判断,对天气错误报道,决定天气的因素很多,在科技没能足够发达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预报也十分困难。
2.3.2天气预测方法
天气与短期气候的预测一般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天气的方法,数理统计学的发展更为气候预测提供了好的条件,统计学方法通过对各种数列的统计归纳,了解与发现规律,进而预测未来的天气状况,统计学方法容易忽略事物背后某些相关的重要因素,降低了准确率。这是统计学方法需要改进与突破的地方。
2.4数值预报探议
2.4.1数值预报模式
大气运动遵循着特定的物理定律,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演算推论,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的大气运动状况,是目前所能进行天气预报的最为准确且有效的方法。通常所说的数值预报模式是建立在V.Bjerknes的工作与研究的结果之上的,他给出了描述大气运动的方程组,该方程组设七个变量,分别是纬向风速、垂直风速、经向风速、温度、密度、比湿、气压,由于求解十分困难,方程组的精确值未计算出来,但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让计算机可求解,得出了其数值解,由于计算量极大,在当时,利用计算机求解也需要很长时间,很多近代国内外科学家都为此做了很多尝试,在20世纪初期,英国数学家用数值方法计算天气变化,用手摇计算机摇了几个月,由于过程极为复杂,技术的落后,最终以失败告终,之后,一些研究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实践,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值预报在天气预报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能对世界范围内7天-9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有效预测。其准确性也达到了让很多人吃惊的程度,在未来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之下,天气预报所能预报的天数也会越来越长。
2.4.2数值预测的发展,以ENSO现象为例
ENSO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英文缩写,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在1986年,Game与Zebiak设计的海气耦合模式成功两次预测了厄尔尼诺现象,增强了天气研究界的信心,很多气象工作者都潜心研究,使ENSO的研究与数值预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天气预测的准确性虽然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但以ENSO为例,数值预报方式有效且科学,能促进天气预测精度的提高,相信在众多科学家不断潜心研究与技术发展之下,天气预报的精度也会不断提升,对很多典型气象的预测结果也会更加准确。
3 结轮
天气预报经过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已形成了一整套的发展体系,历经民间技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预报的发展史,预报的精度逐步提高,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天气预报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会有很多没能及时预料的天气现象的出现。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加上很多科研工作者不断地潜心研究,未来的天气预报也会更加准确,预报方式也会更加先进。
参考文献
[1]杜钧,陈静.单一值预报向概率预报转变的基础,谈谈集合预报及其带来的变革[J].气象,2010,36(11):1-11.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5
然而,这些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我们经常使用的气象谚语,如“十雾九晴”“东虹日头西虹雨”“鸡迟宿,要下雨”“水缸穿裙,阴雨将临”等,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该不该从老祖宗的气象谚语中借经验呢?
动物
预报员
自古以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利用动物的异常变化来预测天气。如唐诗中的“水旱卜蛙声”;元朝末年的《田家五行》中的“狗吃青草主晴”“海燕忽成群而来主风雨”。为什么我们能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
通过对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动物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我们得知,在天气变化之前,特别是剧烈的天象到来之前,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和大气中的气溶胶以及部分地区的电磁场等,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动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动物表现某些异常反应。引起动物行为异常的原因大致包括:
在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往往出现云量增多、气压降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变小等现象。这些现象容易造成水中、空气中的溶解氧减少,满足不了动物的生活需要,如谚语“鱼起浮有雨”和“河里鱼跳,风雨之兆”“旱天蚯蚓出洞,有雨必凶”和“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等。又如“癞蛤蟆白天出洞,下雨靠得稳”的谚语,癞蛤蟆又叫蟾蜍,一般多在夜晚活动。它是两栖动物,肺的呼吸功能有限,单靠肺呼吸不能满足其所需的氧气,还要靠皮肤进行呼吸,所以,癞蛤蟆的皮肤必须经常保持湿润,才能使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皮肤的黏液中,然后再经由皮肤进入血液。如果皮肤过于干燥,就会失去呼吸功能,造成其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另外,下雨之前天空云量增多、阳光减弱、湿度增大,适宜癞蛤蟆白天出洞。因此,这样的谚语能预报天气。
初步探测显示,阴雨天气来临之前,或者连阴雨天转晴时,悬浮在大气中的带电粒子会发生变化。实验表明,动物对正电粒子和负电粒子的反应是不同的。正电粒子进入动物体内可使其烦躁不安、神经兴奋,而负电粒子进入动物体内可使其感觉舒适、心情愉快。
生在陆地、长在水中的甲鱼,每到夏秋季节上岸生蛋,在民间有“甲鱼生蛋一条线”的说法,不少地方还流传着“甲鱼放蛋窝,洪水到窝边”的谚语。这是有科学根据的,从甲鱼生蛋到小甲鱼孵出,在夏秋季节一般需要20天左右。如果小甲鱼出壳时,河水少、蛋位高,刚出生的小甲鱼要爬较远的路才能回到水中,它们可能会在半路;如果蛋位低,甲鱼蛋容易受到洪水冲击。为了繁殖后代,甲鱼在世代进化中逐渐形成了防止后代遭受灾害的本能。
类似这种情况的动物还有许多。比如“母猪衔草,大雪会落”“喜鹊做窝高,雨水大;喜鹊做窝低,雨水少”等。
季节的变化可引起动物的变化。如“群雁南飞天转暖”“雁过十八天有霜”“燕子来得早,春天回暖早”等谚语。大雁、天鹅等候鸟,每到冬天就飞向温暖的南方越冬,到了春天再飞回北方。它们每年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迁徙,而候鸟迁徙时间的早与迟是由自然界季节的变化引起的。
由于某时段天气出现反常可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例如,在湖南等地广为流传着“正月青蛙叫,秧子撒两道”的谚语。它的含义是,在农历正月上中旬,若听到青蛙的叫声,早稻育秧时将遭遇寒潮天气。由于青蛙是冷血动物,它的体温随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知道,环境温度在8℃以下时,青蛙开始休眠;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时,即可造成其死亡;环境温度在10℃至15℃时,是其最佳活动温度。
湖南一些地区通常在3月底到4月初这段时期早稻育秧,假如在这期间能听见蛙叫,代表着气温较高,但是3月底到4月初的气温还不稳定,假如此时出现低温阴雨天气,早稻秧苗易受冻害,造成严重烂秧现象。
有关植物预测天气的原因很多,而且十分复杂。大多数植物的生长期或某些现象综合反映了当时的天气、气候特点,并揭示了前后期天气、气候的变化关系。植物预测天气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由于低层气流上升可引起一些反常现象。如“树叶翻背摇,大雨淹过桥”“芋麻叶无风翻白背,有冰雹”等。这类现象大多出现在晴朗、微风的午后,由于地面受太阳辐射影响,使得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导致树叶出现“翻背摇”的现象。而大气低层气流的上升,有利于产生雷阵雨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由于气压、气温、湿度等变化,引起的异常物象可以用来预测天气。如“虫窝淌水,天将阴雨”“杨树疤出水,天要下雨”等。春夏季节,杨柳等树木生长旺盛,枝叶繁茂。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树木根部吸收的水分与其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所消耗的水分基本平衡。即树木体内的水分收支相等。当阴雨天气来临之前,由于气压低、湿度大,加上云量增多等,使得树木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弱,这样其根部吸收来的水分大于消耗,剩余的水分就会从容易破裂的韧皮处─虫窝或树疤处溢出。
我们还可能听过这样的谚语―“巴根草生霉天将雨”。巴根草学名结缕草,“生霉”是指巴根草的茎叶交叉处出现的小小白色毛团,像食物霉烂后长出的白毛一样。根据观察分析,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大雨来临之前,气温高、湿度大、云量较多的天气条件下。一般田埂、路边等干燥地区的巴根草生霉,未来1~3天内有雨。而在潮湿地区的巴根草,由于经常生霉,所以不能用来预测天气。
由于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引起的一些植物物象也可以预测天气。如广东、广西一带有“木棉花开,大冷不再来”,华北地区有“枣树发芽种棉花”等谚语。我们知道,各种植物的发芽、开花等物象与当地气温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研究,木棉开花时的日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20℃,一般不会再出现10℃以下的天气;而在华北地区,一般枣树发芽时,日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5℃以上,5厘米(播种棉籽的深度)的地温一般在13℃以上,非常有利于植物发芽,而且发芽后不会再遇到霜冻天气。
另外,在华北北部、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有“鬼子姜开花,十八天下霜”“野开霜将来”等谚语,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反映。这两种植物的开花都在秋后,这时日照时间明显减少,天气逐渐转凉,预示初霜即将来临。
TIPS:使用谚语需验证
有些气象谚语受到字数和韵脚的限制,单从字面很难确切地表达原意,这些谚语就会令人费解。例如,东北地区流传的“老母猪过河要下雨”中的“老母猪”是指天空中的一种云,而不是指动物。
气象谚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走样或误传等情况,如谚语“春南夏北,有风必雨”,有的地方写成了“春南夏北,有风无雨”。
有些谚语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方言土语夹杂其中。比如福建省沿海渔民流传这样一条谚语,“晡晏抢云半夜开”。这里面的“晡晏”是傍晚的意思;“抢云”是指雨云。不了解方言,就很难弄清谚语的含义。
还有不少谚语中使用比拟或夸张的语句,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的“南风送九九,荷花气死藕”。再如东北地区流传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和西北地区流传的“十月雾,晒死秦川兔”等,对冷热程度进行了夸张描述。
另外,许多谚语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在某地适用的谚语,到另一地就不一定适用。有些谚语还带有片面性、局限性,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等。我们必须通过验证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可使用。
非生物
预报员
自然天气条件下的物体都受到气压、气温、湿度、阳光、风等气象要素的影响,而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或多或少地会引起非生物的一些异常,非生物的这些异常反过来又可以预测天气。
“水缸穿裙,阴雨将临”“石头出汗,不久雨见”“旱烟回潮,雨在明朝”“琴弦松,雨淙淙”等谚语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是由于空气中水分增加、相对湿度增大引起的。“水缸穿裙”和“石头出汗”是由于水缸、石头等物多在室内、墙根等背阴处,它们的温度通常比当时的气温低,其饱和水气压小,水汽在水缸和石头表面容易达到饱和状态。当空气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缸、柱脚石、墙基石以及背阴处的山石等往往出现凝结的水分。水缸和石头的温度愈低,空气湿度愈大,凝聚的水分越多。
预报天气的谚语范文6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
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大雨前兆 蜻蜓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动物对下雨的预报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结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雨必下 (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是下雨之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