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泛读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泛读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泛读课

专业泛读课范文1

关键词:“泛读”课教学;地位与作用;现状与改革

一、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的作用不可低估

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泛读”课的地位、课程设置以及应达到的阅读水平,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泛读”课的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英语读物和原著,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扩大知识面。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原因有三:其一,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虽具有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也有相应的阅读能力,但阅读技巧相对欠缺,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在“泛读”课上需要加以训练和指导的。其二,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但事实上,学生个体在课外进行的阅读,由于自身知识面窄,理解力也相对较弱,很难理解书中的真正含义,大多数是属于无效阅读。因此,只有在“泛读”课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讲解,才能透彻地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泛读”课的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就“泛”而言,英语阅读的范围很广,可以说,任何有英语文字的文章都在可读之列。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细读每篇文章、每本书籍,特别是低年纪的学生,对于众多的阅读材料更是无从下手。就“读”而言,学生要掌握细读、略读、寻读等方法,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泛读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或培养。

二、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教学部门和教师对这门课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基础阶段的“精读”(或“综合英语”)课是“正课”,而“泛读”课则为“副课”或“辅导课”,因而只要选一套教材,给一定的教学课时随便上上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将“泛读”课当作第二“精读”对待,干脆把“泛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凡是见到阅读材料中有复杂句式或特殊用法,就逐条讲解分析、举例说明,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置之不顾。笔者认为,这些观念和做法均没有真正反映“泛读”课在专业课中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应有的阅读训练,失去了宝贵的训练机会。

当前,“泛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教材方面

许多阅读专家认为,以语义和信息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应该在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的范围内进行,要读的文章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或值得一读的材料。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没有统一的泛读教材,现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在语言难度、语篇结构、文体风格、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等许多方面又不太适应广大的学生,这样,就给他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泛读”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文章难易不一,又无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这就给“泛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因为有时文中出现一些成语或典故,如果不查明出处就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2、理解能力方面

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所载信息(即“语义”)的一种综合的、系统的把握。理解,即一种迅速、直接的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要将文字所载有的客观信息经过重新组织,加工处理,变为阅读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我们可称之为主观信息、或“思想”。但事实上,阅读者所获信息,也不一定是客观信息的全部,这种情况通常被我们称为“理解不全面”。可见每个不同的阅读者对客观信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谁对文字所载的信息处理的越迅速、把握的越准确、越全面,谁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迅速、准确、全面地从语言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缺乏语篇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在实际语境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来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决不是靠“学知识”可以获得的,它是靠阅读者在对语言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

3、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方面

课堂教学方面,一些教师上“泛读”课时像上传统的“精读”课那样,逐字逐句解释课文,有的教师甚至逐句翻译。这种课堂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主要是在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语法、词汇等)。他们认为只要将课文中的语言问题解决了,课文就理解了,或者只要能完成课文后所设计的练习,课文也就掌握了。事实上,一些教材里所设计的总结段落或全文大意以及推理性的练习,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即文章的意思是确定的(fixed meaning)。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实际只是在充当被动的猜测者(guesser),而非创造者(creator),阅读过程变成了对文字的解码(decoding)过程,学生主要是在练习语言而非施展他们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另外,这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同时也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现时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一学期完成一册书。一些教师不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即使布置,也只是让学生看一些简易读物,而且缺乏有效的检查措施,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等于没有布置。由于阅读是我国学生吸取英语语言乃至英语文化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的主要手段,缺少有效的阅读训练而阅读量又如此之少,这怎能使他们达到应有的水平呢?

据笔者所知,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词汇量远未达到大纲要求,阅读能力低下,阅读原版报刊或著作感到很吃力,且阅读速度慢得惊人,更谈不上对原著进行推理、欣赏并加以评论了。他们离开词典就无法阅读,并深深地被语言理解所困扰。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4、技能方面

美国密苏里大学阅读教育系John Sherk教授曾经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你会不会读,而是如何读的问题。”确实,英语阅读因人而异,但离不开技巧和方法的使用,只有学习一套相对复杂的技能,并使之完善,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学生们只要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现实的情况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阅读技巧,文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他们很难能把“泛读”教材中的文章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三、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1. 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长期以来,“泛读”课教学的任务被认为是为了配合“精读”,加深并巩固“精读”课所学知识。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为“泛读”课定位应该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首先,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书面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的“读”。语言学家魏多逊(Widdowson 1978)用“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两个概念,把作为语言技能的阅读称为“comprehending”,用“reading”来表示作为交际能力的阅读,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然,前者的要求是弄清句子的语法结构,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而后者的要求则是既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其交际意义。我们的“泛读”应属于后者。我们要把培养阅读能力看作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即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一种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格雷利特(Grellet,1981)曾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在对所读材料的内容、功能进行假设,并不断地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假设,做出进一步的预测,发现和注意有关细节,对新摄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要达到这一目的,读者与作者必须是在进行相互交流,读者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运用其过去的经验以及学过的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再经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思考和反应来创造意义。因此,阅读在真正的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高级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模式,加强互动

为了使“泛读”课堂充满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泛读”课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加强技能训练

英国语言学家Brumfit认为,只有掌握了三种阅读技能,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这三种技能是:机械技能(the mechanical skills),如根据阅读目的和需要变换速度的能力等;智力技能(the intellectual skills),如梗概阅读,隐含信息阅读等;非技能学习(non-skills study),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技能,是指对一般陈述以外的语言的反应能力,例如幽默、反语、作者的目的和倾向等。

(2)运用多种阅读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抓住阅读数量与质量这一对主要矛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培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和扩大阅读量。这就是说,“泛读”课应该打破单一的做法,把课内正常速度的阅读、快速阅读和课外的自由阅读都纳入“泛读”课的范围,使三者成为这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常速度阅读主要是用于学生尚缺乏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时候,它可以使学生避免“阅”而不“读”的偏向,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判断,从而培养从全文出发来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快速阅读的着眼点在于速度和要点,它对训练集中精力、提高阅读效率是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把外语作为使用工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设课时机、课时比例、速度要求、教材配置等问题。自由阅读是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力、提高阅读兴趣以及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对阅读材料、阅读数量、阅读检查与指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课前阅读,课上讨论

要彻底改变类似传统“精读”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猜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者。可采用或借鉴国外十分流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法――“阅读反应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课前学生先自己阅读,完成规定的章节,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有感而发的议论,对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足够的证据。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评述参加讨论。讨论时分成对子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老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并有意识地使他们提高创造性阅读的自觉性。“阅读反应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可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他们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语言的整体水平。

(4)培养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经常阅读各种书报。如为了学习,阅读各种课本书籍等;为了了解国内外形势,阅读各种报纸;为了消遣,阅读小说、剧本等。阅读的目的不同,读者需要采用的阅读技巧也不相同。所以,在“泛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带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活动对于提高“泛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W.E. Blanton等人在《有的放矢在阅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明确判定的阅读目的在提高阅读理解,增强记忆以及促进学生阅读规定的学习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阅读应该是带着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帮着学生确定阅读目的能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先存知识和以往的经验,以利于提高阅读效果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选好教材,紧扣《大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随后就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泛读”教材,这是一件大好事。既然阅读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泛读”课就应该强调使用真实材料。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具有交际价值。只有当材料真实,即真正来自日常生活并且是被按照其原有的交际目的去使用的时候,这种材料才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反,不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材料,例如作为语法载体的教科书文章,或语言十分浅显,仅凭字面意思就能读懂全文意思的简写读物,用来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 结束语

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颁发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大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仍很迫切,这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外交往日趋频繁的迫切需要。同时,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法的研究,了解“泛读”课教学的最新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当然,以上这些尝试将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必须熟谙外语教学原理和原则,并能自如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使“泛读”这门重要的英语专业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Francoise Greller.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UP 1981.

[2]Nuttall,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1982.

[3]Widdowson,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专业泛读课范文2

关键词: 英语专业 精读课 教学现状 造成原因 改变途径

众所周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中,精读课有着特殊的位置。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历来都认为精读课是重中之重。但是目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着不少不合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精读课的现状

现在,在不少学生眼中,精读课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课堂沉闷,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精读课教学经常是老师“满堂灌”。老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时,老师在课堂里安排了一些活动,学生们却无动于衷。对于精读老师来说,接手精读课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辛苦地备课、讲课,面对的却是沉闷的课堂、淡漠的学生。总之,精读课出现了让学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都失望的现象。学生认为他们在这门课程上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学习效果甚微。同时,现在大多数英语专业院系主要是以讲解指定教材为主。目前,国内院校精读教材主要为两种:一种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一种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由杨立民总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与信息更新的速度相比,我们的教材更替太慢,内容陈旧,难以理解,而且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造成现状的原因

2.1教学指导思想有误

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极大,英语专业的学生深感通过专业四级和八级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在社会大形势的驱使下,精读教学变得过于功利和务实。教师注重语法和词句的讲解,应试特点明显。学生每人一本作文范文,一本专业四八级词汇,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学生的考试成绩尚可,但真正能进行活学活用的人是少之又少。

2.2教师教学方法过于老套

大量教师仍深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讲解语法、单词和短语,分析翻译课文中的句子。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弄懂了语言难点,但不证明他们真正理解了课文,更不证明他们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2.3教师教学手段落后

精读教学中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的显现。

3.改变现状的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

精读课既是一门重要的阅读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应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既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兼顾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把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点与认识。

3.2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3.2.1运用启发式教学,创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也是组织者,但教师不是表演家。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使课堂活动化,可设计、安排好具有交际意义且难度适中的课堂活动;在上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分组式讨论,使学生在轻松和谐、协同合作的气氛中自然习得语言。教师必须设法真正在课堂上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主导”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该善于及时发现并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3.2.2加强课外学习,拓宽学用渠道。

语言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的过程。课内学习时间极其有限,所以课外学习就尤为重要了。近年来,笔者在此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用课余时间在班里组织英语故事会、演讲比赛、短剧表演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倡学生读英文原著、看英文报、学英语歌曲,最大限度地接触和了解英语文化。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总之就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听英语、说英语。

3.2.3教师要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语言教学。

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优点。通过大量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进行视、听、说、写的全方位训练,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3.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要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组织课堂,其中“问”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提问要恰当、得体、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精心构思,尽量设计既能揭示主题,又能启发、鼓励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以精读课文为例,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的提问应重视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阅读篇章的背景知识,促进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本身必须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具备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精读教师需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经常送教师出去学习,和其他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

新时期新要求,对英语专业精读教学做一些思考是必要的,积极探索其教法也是每一个外语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要想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有待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专业泛读课范文3

关键词:就业影响;本科生;旅游管理;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王亚飞,女,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学生,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管理.

0引言

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95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4.0%[1].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与工商管理并列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旅游行业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宽,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多[2],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据2014年教育部高教司公布了两年(2012、2013年)全国和分省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其中旅游管理等十五个专业就榜上有名、列入其中.据统计,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行业就业率约在10%~20%之间,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90%~95%[3].

1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概述

1.1专业概况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旅游管理系是北京地区最早培养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单位之一,是北京市旅游局指定的导游员资格考试培训定点单位,同时也为区县旅游局、旅游企业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开创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

1.2培养目标及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旅游规划开发及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城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规划设计、旅游导游、旅游经营管理、旅游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重点学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及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受到旅游经营管理、资源规划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1.3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导论、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英语、旅游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饭店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心理学、导游学、礼仪学等.实习环节包括:黄山旅游规划与管理实习、旅行社实习、教学实习等.

2研究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目前就业选择以及课程设置等研究问题.通过对首都师范大学2005级~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访问,发放235份调查问卷,回收203份,有效问卷183份得出以下结论.

2.1调查对象在旅游业就职的行业情况

通过调查,旅游行业84人,继续深造读研6人,企事业单位21人,其他行业72人.其中在旅游行业,有旅行社会展、计调、领队、销售、门市、人力等多个岗位,企事业单位包括有学校、政府、公会等文职人员,转为其他行业的有策划、投资顾问、编辑等岗位.

毕业后留在旅游行业的占49%,调查一直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63.3%的被调查者因专业对口选择了坚持在旅游行业发展,而薪酬、个人发展也是较大原因之一,另外还有9人表示是由于旅游行业的稳定以及个人兴趣等因素.

2.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经研究发现对旅游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进入旅游行业就业有显著影响[4].由于近年来中国的旅游行业正处在一个上升发展的时期,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的经济作用,因此旅游行业的发展亦得到快速发展,形势较好.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旅游行业内人力资源认识的片面,缺乏对大学生进行适合的职业规划等,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并不看好.调查在各行业中就业者的对整体就业形势的认知,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通过后期的反馈整理发现,其中59.0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正常及乐观,而这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主要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另有40.98%认为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较为严峻或不清楚的被调查者,主要进入非旅游行业就业.

2.3离职原因

毕业后转为其他行业的占51%,调查转换行业发展的原因及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有67.7%的被调查者表示,鉴于个人发展选择离开旅游行业,而对专业、薪酬的不满也是导致离职的原因.

通过对比两个表的数据可以发现考虑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被调查者,进入旅游行业的原因归结为与所学专业相对应,而离开旅游行业则是考虑到个人发展和薪资与预期的差异.

其中51.61%的毕业生是考虑到个人发展而转行,有人表示就业前对行业的认知自认为比较全面,而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理论和实践相差太多了,所做的事都是过于基础的工作,长久下来发现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状况,从而希望通过改变工作环境与内容.

而薪酬方面,现阶段大学生已经比较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入职的薪资不是很苛求,然而进入旅游企业内,本科生和专科生、中专生员工相比,在工作内容、晋升条件上几乎没什么差别.这种情况难免会使在职本科生产生“知识贬值”的想法[5],认为自己的能力没有展现出来,从而转而选择其他职业.

2.4学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在就业中的应用

2.4.1基础课程

目前首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所属院系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在创立之初是依托于地理学科,在师资配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受制于地理背景[6],在此调查“首师大旅游管理专业你认为不必要的课程”这一问题,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旅游生态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地理学分别占36.07%、32.79%、29.51%.这几项基于地理背景设置的专业课程,被调查者表示工作中不是很经常能用到,但是同时也有32.79%的人表示,这些是旅游管理的基础学科,可以扩展知识面,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研习.

2.4.2专业课程

国内很多旅游管理高校专业课程另设有语言类,经济类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其他领域课程,在调查“你认为以下哪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的课程”这一问题,具体比例如图3所示.

会议与会展策划、第二外语、旅游企业战略管理位列前三甲,由于可以与其他行业互通,超过50%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学到相应的知识.

2.4.3实践课程

旅游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应用性专业,各高校在低年级层次的理论学习后,高年级课程则会设置相应的实践教学,而这一些课程在设置方面既强调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学生就业质量较低与当前本科层次的实践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会展又称MICE(会议Meetings;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s;展览Exhibitions),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7].会展所涉猎的不仅是旅游行业,还会关联到广告,公关以及专业的会展策划公司,因此会议与会展策划这一课程有70.49%的被调查者希望学校进行相关的课程安排.主要原因是各行业对会展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会展包括会议、奖励旅游、展览,涉及行业多,同时也需要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能力.

问题“你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设置哪几项”中各项所占比例如图4所示.

实践课程的调查过程中,多数人表示需要将理论知识变成可以操作执行的能力.所列出的旅游行业三大支柱的对应课程,需求也很多.如果说前几项的实践课程在工作中可能会有专门培训,那礼仪和应用语言基本以作为基础的能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直接考察,因此,毕业生表示这两项也是必需的.

2.4.4基础能力

除了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外,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整体的专业教育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素质进行提高,在“大学专业教育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的结果如图5所示.

分别有78.69%及70.49%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组织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等使用技能这两项.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校进行课堂式的教学,恐怕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学习理解,活学活用以便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

2.4.5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本科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比例如图6所示.

其中7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校企互动较少,校企互动是指高校同企业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形势即保证了学生具备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企业员工亦可接受高校的培训或到高校进修,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67.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研究表示大多高校开设的旅游专业比较偏重文化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机的结合.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学科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又涉及到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8].

3结论

3.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偏低的原因

由表3所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受个人、学校及社会三个因素的多重交叉影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的提升也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多方面的密切配合.

有研究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较为清晰;就业意向明确,但就业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专业忠诚度低,且受行业认知和专业认知的影响[9].特别是对于个人,如果学生能提前认知企业文化、行业需求,正确认识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环境并调整心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主动吸收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正确认识旅游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校友回校,为在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讲述工作经验,增强毕业生对行业的整体认知.

根据Kristof提出的组织匹配模型,只有当个体与组织至少有一方能够为另一方提供它所需要的资源或个体与组织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拥有相似特征,才能实现员工与组织的相容.因此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招聘政策主要就是选择合理的、匹配的员工[10].从前文调查可以看出,从求职者角度来看,个人能力是择业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个人能力不单纯是知识或实际操作,还包括交际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同时个人能力不仅作为毕业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筹码,同样也是旅游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提升个人能力要保证是在学生对自己能力、特点的认知的前提下,吸收企业文化并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

毕业生可以尝试多参与几个不同岗位,学习并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不足之处,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

3.2解决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低的建议

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对问卷调查就业人群对课程的反馈,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2.1基础课程以旅游学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式设置

中国很多高校没有独立的旅游学院,旅游专业在地理、历史、管理、经济、园林、社会、建筑等专业的院系中皆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管理类院系,比例为39%;其次是历史类院系,比例达20%;位于第三位的是地理类院系,有17%的旅游专业在该类型院系中开设[11].

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应将所有相关学科以旅游学为基础,加以规定、指导或限制,协调相关知识,摆脱当前旅游知识和专业依附于其他的尴尬局面[12]构建以旅游学为基准,将地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交叉设置,发挥旅游专业特色的同时,启发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科的良好交叉和融合.

3.2.2扩展专业课程范围,开展适用于各个行业专项课程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应该重点设置哪些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这一主观性问答题的反馈统计,整理出以下几项适用于各行业的专项课程:商务英语、导游实务与技巧、文案撰写、企业战略管理、广告学、商务谈判技巧、会展与节事管理、管理沟通等.

这些课程可以作为专业必修课的补充,在扩展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扩展旅游相关的行业课程,达到拓宽视野,适应更多岗位.

3.2.3开启“校企合作”模式,落实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

旅游院校应当改进传统的课程设置,从市场需求出发,在市场调查、人才规格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既掌握旅游企业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论,又能在这些专业理论基础上把已形成的技能和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迁移.旅游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

专业泛读课范文4

一、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由于没有像母语一样的真实语言环境,所以语言输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阅读用目的语写的文章。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一种,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因个性差异(如认知风格、性格类型的不同等)会选择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然而不论其选择如何,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始终遵守着一条规律——它必须接受一定量的且适合于它的学习能力的语言输入。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阅读的作用不同。在初级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语言知识本身的学习——辨认学习过的词,复习刚学过的新词及语法知识,练习语音、语调。到了中级阶段,阅读的作用不再仅局限于此,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社会生活以及欣赏他们的文学作品。在大学外语教学中一般都会有目的语报刊选读和文学作品选读课。

二、高校英语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泛读弱化。大部分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甚至从来没有进行过泛读活动,学校也没有给他们开泛读课。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好像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但是又有多少已经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能够看懂有关他们专业的英语文献呢?造成的后果是,这些很少进行泛读学习的学生无法直接获得英语国家的先进技术信息。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应该是把英语当做一门工具为他们的专业服务。针对目前我们一些高校非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不同专业给他们开设泛读课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出身,对其它专业领域涉猎不深,难以胜任这样的教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每个院系有一位既懂专业又熟谙英语的教师,其实,做到这一点并非十分困难。因为每一位大学教师学习英语时间都比较长,使这部分教师再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要比让英语教师再进修计算机、数学、化学等专业知识容易得多。

2.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泛读弱化。一些英语院系虽然开设了泛读课,但也鲜给足够的重视。从课时和师资安排就略见一斑。有一种不公开的认识——教学水平不好的教师去搞泛读,泛读教学很简单,无需什么技巧。事实上,要真正上好泛读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得知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确定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到底怎样,他们的词汇量有多大。再者,还要知晓如何选择补充阅读材料。所有这一切,不花费一番心血是做不好的。由于泛读弱化现象的存在,致使英语专业泛读教学出现一些问题。①泛读教学受传统的阅读模式束缚。传统的阅读课程教学模式是在语法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以语法为主、利用母语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译读教学法认为,学生能否理解和翻译外语课文的前提是能否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语法现象。译读法同时还坚持,母语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把外语课文确切地译成母语时,才算真正理解了课文。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削弱,而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阅读模式的引导,使得学生孤立地理解词句,缺乏背景知识,阅读速度减慢,理解受到影响。较为理想的泛读方式是在语篇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模式,进行语篇的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从文章层次结构人手,掌握文章传递的信息。内部分析是对现实语篇的语言手段进行分析,不仅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还分析语法及词汇运用等。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要求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参与分析、推理、归纳等认知过程,最终使其语言交际能力也有所提高。②泛读选材缺乏针对性。泛读教学中,多倾向于取材故事性、传记性之类的文章。若在课堂上只让学生阅读这样一些文章,就难以调动他们阅读的动机、兴趣,他们会觉得乏味。在学生看来只是认识了一些新词而已。所以教师应该注意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应该遵循材料的可读性、合适性、新颖性的原则,三者不可分割。句子结构、生词难度不应过分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否则他们会同样失去对阅读的兴趣。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者面对的是他早已熟知的内容,他对语言输入内在化要求就会降低,学习效率也不会高。③泛读实践不足。泛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想稳定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目前大多泛读教学都仅仅在课堂进行,而课时的不充裕就必然导致学生的阅读量不足。有时,教师会鼓励学生做课外阅读并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但这种方式很难有效组织和监督检查。大多学生都有提高阅读能力的愿望,但实践中却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再加之没有教师的建议和指导,他们则(下转71页)很难坚持下去。④泛读策略单一。学生在缺乏阅读技能的情况下,无论读什么样的文章,目的是什么,他们都会以同样单一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阅读,逐字逐句地默读或心读,不分主次信息等。这种阅读方式枯燥无效率,会影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专业泛读课范文5

关键词:日语泛读;教学改革;学习能力;教学方法

1、高职日语泛读课程的现状及成因

日语泛读课程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旨在通过有指导的大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外语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丰富日语语感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其日语阅读能力要达到国际日语能力考试2级水平以上,并能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国际日语能力考试2级是每年进行2次的全球统一的权威国际考试。要求是学习了较高级的文法、掌握汉字1000字、词汇6000个,具有围绕一般事物可以进行会话、能读能写的日语能力。目前的高职日语泛读教学,不是过“精”,就是过“泛”。与日语精读课程相比,学生对日语泛读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要么是教师“一言堂”,要么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日语等级考试的压力,学生把日语泛读课作为一个包袱,虽然外在学习动机较强,内在学习动机较弱。对于这一门课,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学习热情不太高。如何提高日语泛读的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日语专业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以下结合代课的实际情况和经历,从教学策略、阅读方法方面来进行探讨,提高日语泛读课的教学效果,并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发展其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2、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策略

大多数日语泛读课,以语法翻译教学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法和句型的讲解,学生被动式的听课记录。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内在学习动机的力量是关键。为此,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泛读课程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

笔者曾留学日本,在日本的语言教学策略有不少可以借鉴之处。譬如,日本语言学校的日语教学是这样的。就算是语法课,很少“精讲”语法本身,而是通过教师用日语举例多个句子,让学生理解后再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遍,来学习新的知识点。而国内日语教学过分注重于语法单词的“精讲”,在很多学校,不仅精读课如此,泛读课亦是如此。学生习惯被动思维,适应教师把语法现象分析的十分透彻。课堂上喜欢做笔记,无法锻炼自身的日语综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日语阅读综合能力,就必须改善以往的教学方法。

首先,泛读课不是精读。没有必要像精读课那样“精讲”。把新的单词、语法、句型的讲解融入到文章的段落分析、篇章结构、内在逻辑、中心思想等的分析。也就是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大意出发,再研究段落意思。在已经掌握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前提下,继续研究句子、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使学生更容易把握文章主题。结合国际日语能力考试,把教材文章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考试,增强外在动机和学习自信心。

其次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将单词、语法、课文、练习、阅读等的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成员,让每个组员按照要求课后进行准备。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听讲的学生和讲解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达到互助式学习效果。然后教师点评,小组互评打分和教师评价打分相结合。打分主要从演讲的内容分析是否透彻、语音、语调、互动性等方面去考虑。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内在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再者,还可以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自行通过日文网络或报纸、书刊等媒介等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阅读素材,进行整理汇编,并在课上进行5分钟的小演讲,演讲后听讲学生可以就不懂的或有兴趣的部分用日语提问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能动性。对日语学习有用的各种资源,也可以呈现出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3、结束语

在日语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由于对日本社会与文化不理解,导致难以理解日语阅读文章中心意思。这对提高阅读能力不利。譬如,日本人在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会采取比较委婉的方式。一开始并不切入主体,而是先聊聊家常,做些铺垫。最后才说出一句“不好意思,明天有点……”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比较困惑,可能直接被前面的叙述所迷惑,注意力放在理解一开始的对话内容。而对于最后一句“明天有点”,理解起来也是困难。按照字面“有点”什么呢?好像没有说完。其实这就是日本人的一种拒绝方式。由于日本人觉得拒绝别人是极其失礼的。一般不会采取直接拒绝的方式。所以扩大日本社会与文化知识面,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有利。

另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学生反馈阅读时,有时会难静下心进入阅读状态。故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日语能力考试中阅读题比重大,时间长,客观上也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提高速读能力。

丰富词汇量,提高会话能力,增强日语语感也十分重要。听力和阅读属于输入能力,会话和写作属于输出能力。只有输入和输出能力并重,才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力求培养出综合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专业泛读课范文6

关键词:英语泛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96-01

英语泛读是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可是大部分教师都会有这种感觉,泛读课不好上。阅读技巧不可能是泛读课的全部内容,纯粹的阅读做题也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对泛读教学的理解还是存在着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英语泛读教学存在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英语泛读的教学目的,教师还是按照英语精读的教学思路,在泛读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讲授句法结构、语言点等方面,学生也错误的认为英语泛读就是熟记单词、掌握语言点及句法结构。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掌握很多单词、词组和句型结构,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略读的方法,从语篇整体出发,理解文章内容及结构,也没有引导学生运用查读的方法,快速而准确地从语篇中提取所需信息,失去了英语泛读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是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狭窄。知识面不够广,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问题,学生往往会把自己限定在语言学习者的身份里,觉得只要掌握了语言技能就足够了。所以结果往往会是可能学生的发音很漂亮,语调很地道,只可惜“言之无物”,如果要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时,更会显得空洞肤浅。

三是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在阅读训练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的灌输和阅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他们错误地认为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后就会对阅读充满兴趣,就会自发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其实不然,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教师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上,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阅读。

四是阅读材料的选取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许多教师尽管已经认识到泛读教学的重要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阅读材料,但在这些阅读材料中,有些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有些材料由于带有大量的生词或复杂句而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难度,或者有些文章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学生的阅读过程就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有时教师不得不采用精讲的方式来处理泛读材料,从而失去了泛读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当前泛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大学英语泛读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先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是提高教师的泛读教学理论水平。教师应真正理解并认识到英语泛读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阅读理论水平,这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不断向学生灌输和强化科学的阅读理念,并引导学生付诸实践,才能够摆脱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束缚,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

二是教学过程中引入互动性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互动教学模式属于双向教学,教师给学生任务,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自己去发现规律,也就是说采用发现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教师对任务的完成给予反馈,从而对下一步的教学做出决策。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互动性合作学习有许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注重互助式、互动式及讨论式的学习模式等等。在英语泛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任务、设置问题、分组讨论、疑难解答等多种合作形式,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是鼓励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英语泛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仅靠课内时间是不可能提高阅读水平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试图包揽一切,要学会画龙点睛。课堂上示范引路,课外提供一块“自留地”,让学生自己去开垦、去收获,这样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课外空间,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四是教师应把西方文化等背景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文化学习中掌握语言,这是语言学习的最佳途径。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语言先行,文化滞后的现象已经逐渐得到重视。教师应该尽可能创造机会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认知过程中逐渐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从而感受两种语言的特点,让学生从语言学习者转化为文化学习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外,更要重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

泛读课和精读课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阅读训练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语篇的欣赏能力,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等等。更多地理解西方文化,扩大知识面则是英语专业学生最需要的。更多的文化内容意味着教师对于泛读课程可以有更多的发挥,可以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Neil J. Anderson. 积极英语阅读教程3 [M]. 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