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赵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诗赵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诗赵翼范文1

    荷兰画家霍贝玛的《密德哈尼斯的村道》,运用了焦点透视的构图原理,描绘出一个由近到远、无限深远的空间。这样的透视法在平面上“魔幻”出逼真的空间。画面上的空间既是逼真的模仿,又是一个被框限住了的世界。“透视是透过一个光滑而透明的玻璃片对后面某一地点的观察”。⑧“在眼睛和物理世界之间垂直地竖立一块玻璃……它只不过是能够真实地对现实进行复制的一种技巧。……任何一个人,只要忠实地在纸上描绘出所看到的轮廓,也就等于掌握了中心透视法”。⑨但埃及人则是“以正方形再现正方形,以对称去再现对称”。中国艺术既不同于埃及艺术的观察方式,也不同于西方的透视法则。如果用西方的概念说,中国画家用的是“反透视”或“颠倒透视”,有时也用“近大远小”或“近宽远窄”的方法,有论者说,这是“散点透视”,有反对者认为是多视点的“组合”,中国艺术是“以大观小”“俯仰观照”。

    中国从原始彩陶开始便采取多角度、全面观,把最能体现物象特征的形象表现出来。“原始艺术家常常对同一对象的有关部位作不同角度的表现。最常见的是对鱼头、鱼尾多从侧面描绘,以突出口、眼、鳃以及摆动的尾。面对鱼身则多从背、腹部描绘,以突出鳍的划动……这种基于长期的感受经验基础上的造型方法与以直觉为基础的造型方法不同。”⑩《易传》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的古文字亦体现着这种观察方法,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古文字的创造便是根据不同的视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来完成的。例如正视之形:大、壶。大,甲骨文、篆文像人正立形,还有侧视之形,人、鸟、龟;仰视之形,如云、雨、申;俯视之形,如车,甲骨文像从后面看到的两个车轮及车辕、轭、衡等形,在文字的省简中,把车轮保留,因为车轮为车的显着特征。

    在汉画像砖中,表现物象也同彩陶与古文字的观照方式,采取平视、俯视、侧视多视点组合以全面把握特征的手法。这并不符合西方的透视法,但符合人的审美需要,多一个视点的形象就能多一份感受。如成都出土的画像砖《煮盐图》以多视点的组合为基础,更重象征性,这种作品,既不考虑复杂的真实空间关系,也不考虑具体的比例关系与形象的似与不似,重视的是如何在平面内把想表达的内容反映出来。因此,这类作品重视二度空间而不重视三度空间。既然如此,形象的真实性就不作首要考虑,在《煮盐图》中的山,就是一个略等于三角形的图像。在这个“山”内画上一只鹿,就表现鹿生活在山中……山中有井架,山中有猎人等,都采用了简略的形与“意”的表达方法。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力量在于克服了时空观念,最直接地把要表现的东西以最明确的手法表现出来。唐代的《宫乐图》表现在桌子周围的人物,这种处理画面的方式远远打破了在单一视点所看见场景的思维局限,《宫乐图》的处理方式显然更为明智。中国绘画表现的不是视觉所见的真实的大小变化,而是在现实中已有的印象的大小决定的,人物大小并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而是近远人物一样大小,是印象观念中固定的大小。

论诗赵翼范文2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2、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5、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7、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8、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0、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11、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12、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1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4、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6、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17、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18、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19、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20、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1、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2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3、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24、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25、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6、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2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2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3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3、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3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3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36、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7、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38、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3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0、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4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42、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43、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4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4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7、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49、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50、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5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52、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53、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54、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5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5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57、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58、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59、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0、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61、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62、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6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论诗赵翼范文3

关键词:招标;条例;应用难点;问题;建议

一、《条例》出台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已十二年。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供货商、施工单位,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和违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既有招投标方肆意违反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情况,也有招投标方利用《招标投标法》的不完善及未尽规定处随意操作的问题。因此,为有效落实《招标投标法》的立法宗旨,增强招投标活动规范性,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在总结吸收招投标实践经验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国务院第613号令,并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招标人实施《条例》的难点问题与建议

1.关于投标保证金的问题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交投标保证金的,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招标项目估算价的2%;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与投标有效期一致”。本条规定明确了投标保证金不得超过项目估算价的2%,未对上限作出规定。但《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简称七部委30号令)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投标保证金的上限不得超过80万元人民币。此外,《条例》关于投标保证金有效期的规定也与七部委30号令三十七条的规定不一致,30号令规定投标保证金有效期应当超出投标有效期三十天。因此,就投标保证金的上限及有效期的不同规定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明确,避免因理解误差而影响招标程序和招标质量。

2.关于招标文件使用标准文本的问题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使用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制定的标准文本”。但就整部《条例》内容看,并未就不使用标准文本设定任何法律责任,由此又让本款规定的强制力有所削弱。另外,标准文本受编制年代、标准文本需关注各类项目的共性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其内容或设置的招标规则涵盖所有行业和工程特性。此外,招标人在编制具体项目招标文件时既要结合项目特点全面、合理的编制,又要遵循上级主管部门在价款支付、履约保函、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规定,通用的标准文本有时难以体现项目特点和招标需求。建议对此条进行修订,允许招标人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参照标准文本另行编制招标文件,确保招标文件既符合《条例》规定又能满足具体项目的招标需求。

3.关于资格预审通知发出时间的问题

《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资格预审结束后,招标人应当及时向资格预审申请人发出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本条对资格预审结果通知进行了规定,但对招标人发出资格预审结果通知书的期限没有明确。建议结合《条例》中有关发放中标通知书的时限规定,在资格预审结束后三日内发出资格预审通知书。

4.关于可以不招标项目的审批手续问题

《条例》只规定了可以不招标的项目,但对是否履行审批手续没有规定。目前工程招投标领域通用的《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简称七部委30号令)第十二条规定不进行招标的项目需经相关审批部门批准。因此,建议明确招标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按七部委30号令的相关条款履行审批手续。

5.关于组织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的问题

《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人根据招标项目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潜在投标人踏勘项目现场”。《条例》从保证潜在投标人获得信息一致性的公平角度出发,要求招标人“不得组织单个或部分潜在投标人踏勘现场”。按此两条规定,招标人实际操作时只能采用“组织所有潜在投标人共同踏勘现场”一种方式进行踏勘。但这种踏勘方式又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即造成潜在投标人名单的公开,为潜在投标人串通投标提供可能。建议采用“允许需要踏勘项目现场的潜在投标人自行前往踏勘”方式,该方式既不违反《条例》规定,也不会造成潜在投标人名单的公开。

6.关于招标人在开标时现场答疑的问题

《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

标人对开标有异议的,应当在开标现场提出,招标人应当当场作出答复,并制作记录”。但在招标时,对于投标人提出的问题,招标人未必能在现场给出明确答复,有时需研究相关法律规范、招标文件,甚至咨询专家后才能对投标人的问题给出明确答复。建议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说明“投标人在开标现场提出的疑问,由招标人研究后于x日内给予答复”

7.关于串标情形认定及操作的问题

《条例》第三十九条至四十一条是关于投标人之间、招标人与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的具体情形。但《条例》并未对串标情形的认定主体、认定程序等进行规定。也就是说,即使招标人在招标过程中发现了投标人串通投标的情形,但却不知如何进行串标认定的后续操作。建议相关部门对串标情形认定后的操作程序进行补充说明,以确保《条例》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奚 庆:《投标保证金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9(11).

论诗赵翼范文4

无论是宗唐,还是宗宋,传统诗学都是确立了一个诗歌的正统,并将其当作诗歌发展历史中的顶点,也是后世诗人应该努力达到的最高标准。诗人想要写出符合正统的诗歌,就要向符合正统诗学要求的古人学习。只是各家在学习古人的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

赵翼对诗学传统是十分尊重的。他承认唐诗的正统地位,例如,他认为,吴伟业的诗歌就做到了“以唐人格调,写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辞藻又丰,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1](P130)。赵翼还对与吴伟业同时期的“南施北宋”做了简要的点评,“愚山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荔棠则全学晚唐,无深厚之力”[1](P146)。在赵翼看来,虽然学习晚唐也能有自己的成就,但是诗学晚唐并不是学诗最合适的道路,晚唐的诗歌与盛唐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实际上, 赵翼并不赞成这种将诗歌分唐界宋的理念,正如其诗所言:“自身已有初中晚,安得千秋尚汉唐?”[2](P1375)但赵翼并不像公安派一样完全否认传统的价值。他认为,正是因为前人做到了创新,他们的诗歌才能流传至今。诗人应该学习和吸收前人的优秀成果,再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情相结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实现诗歌的创新。所以,赵翼并不反对师古。他说:“今平心阅之,五古、五律,则脱胎于汉、魏、六朝、及初盛唐;七古、七律,则参以中唐;七绝并及晚唐。要其英爽绝人,故学唐而不为唐所固。”[1](P124)每个时代的诗歌发展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古人,学习古人,但不能被古人已有的框架所束缚。“效颦良可笑,拾唾亦足羞。”[2](P464)一味的模仿而不求新意的诗歌,是没有价值的。赵翼非常反对袭用,他在《瓯北诗话》中提到两条诗病,其中一条就是“古人句法,有不宜袭用者。”[1](P180)很多后世诗人对于前人诗歌的仿作,不但没有写出新意,反而失去了其原来的韵味。

在古代诗学传统的基础上,赵翼以自己的标准确立了一套新的“正统”谱系,来对前人诗歌进行了新的规整与评析。并以此为据,要求后学能以之为师法对象。

谱系,一般指的是记述宗族世系或同类事物历代系统的书,或是家谱上的系统、物种变化的系统。无论是哪种含义,实际上都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历史的梳理和规整。中国传统诗学中虽然没有提出过“谱系”的概念,但很多诗论家的思想中都有过类似于勾绘“谱系”的表述。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就有云:“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3](P873)严羽重师法、讲求学诗的门径和程序的诗学观点也蕴涵着建构“谱系”的思想。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谱系的确立一般是为了加固传统的制约,突出传统中的某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以实现更好地对传统的延续与传承。诗论家在对文学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与提炼时,会对传统做出自己的选择,建构一个自己的谱系,以界定其所认为的传统中的“正统”脉络。这种谱系的建立常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能够很好地体现诗论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被大多数人所承认的正统,或是以儒家诗教作为谱系建立的标准,或是把唐诗、宋诗视为诗歌发展历史中的顶点及后世诗人应该努力达到的最高标准,以诗歌对唐音宋调的传承为标准建立诗学之谱系。对“正统”界定的标准不同,对诗歌发展历史的理解也就不同。而赵翼以创新为标准,对传统诗人诗歌进行选择提炼,建立了他所谓的“正统”谱系,这种对于创新的强调和追求,正是赵翼诗学思想的独创性所在。

在《瓯北诗话》中,赵翼选取了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和査慎行这十家诗人进行评价。这些诗人的时代、创作风格、历史地位各不相同。这种“谱系”与其他诗论家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诗人的选定上,就可看出赵翼的创新。最初的《瓯北诗话》在诗人的选择上与现在所看到的并不一样,洪亮吉在看到初稿后,并不赞同赵翼将査慎行单独放为一卷,但赵翼不仅没有将査慎行删去,反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高启和吴伟业。[4]赵翼将当代的诗人与李白、杜甫等人并列于书中,正是看到这些诗人体现出的较强的创造性。

赵翼十分重视创新的意义,他在论及历代诗歌时,也多肯定有所创新的诗人。赵翼突破性地开始正视元代、明代和当代的诗歌。此前人们对于诗歌价值的肯定虽不再只固守于汉魏、盛唐,也逐渐认识到了宋诗的价值,但是元代、明代和当代的诗歌依然没能得到世人的认可。赵翼看到这些时代的诗人虽然整体水平并不算很高,但是他们都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他们的诗歌也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赵翼不仅对这些诗人进行了详细的评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甚至还专门在书中把他们写得比较好的诗句摘录出来。例如,赵翼将高启看做继承李白最为神似的诗人,认为朱彝尊、査慎行的水碓及观造竹纸联句要胜过韩愈、孟郊的联句诗的水平。[1](P31)

在评论传统大家的时候,赵翼的关注重点也与其他人不同。赵翼认为,作诗,就是要表达前人未曾表达过的内容,要用前人未曾使用过的形式。传统大家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创新。赵翼看到了这些大家们在诗歌体裁、格律规范、句法、韵的使用等方面都的许多创新之处。例如,“杜诗又有独创句法,为前人所无”[1](P19),“昌黎不但创格,又创句法”[1](P32)。赵翼甚至注意到,白居易在他的诗集中以格诗和律诗分卷,开创了“格”与“律”的对立。[1](P41)赵翼不仅关注诗歌的形式,更强调内容上的创新。赵翼将《长恨歌》视为千古绝作,认为白居易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声有色,可歌可泣”地写入长篇古诗之中,使得当时“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调之。”[1](P37)可算得上是一种创新。赵翼还提倡诗歌要写当时的重大历史生活题材。赵翼对元好问的“以宗社邱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1](P117)也很是赞赏。

赵翼还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常常发现诗人还未被挖掘出来的成就,洞察诗人诗歌中不一样的美。在常用来作五言古诗范本的《北征》和《南山》的优劣问题上,赵翼就提出了与黄庭坚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南山》无法与《北征》相比。同时,赵翼还注意到了白居易的五言古诗《游王顺山悟真寺》(即《游悟真寺诗》)要比这两首更为精妙。因为这首长达一千三百字的诗不但做到了景物描写写一处就是一处,不可替代,而且通篇为平韵,逐层铺叙,没有一句多余,比那两首更有难度。[1](P33)

赵翼在苏轼一卷曾对“新”作了定义:“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人如果做不到创新,那就会陷入“拾人牙后,人云亦云”“抱柱守株,不敢踰限一步”的境地之中,这样是难以自成一家,难以成为诗歌大家的。[1](P63)

由这些可以看出,赵翼是以创新为标准确立他所谓的“正统”谱系的。赵翼不仅把“创新”视为确定一个时代、一个诗人的成就地位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也将其看作诗歌历史发展中应该被巩固延续的传统。“李杜诗歌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2](P630)诗歌的价值不在于谁是正统,不在于传承自哪里,而是在于创新。而且赵翼的创新观念,不仅是理论上的阐述,还有实践上的要求和探索。用创新的标准评定前人的成果,用创新的理念要求自己的实践。“创新”贯穿赵翼诗学思想的始终。

注释:

[1]霍松林,胡主佑校点,[清]赵翼著:《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李光颖,曹光甫校点,[清]赵翼著:《瓯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论诗赵翼范文5

老区依然是新十年扶贫重点

《意见》指出:根据我省实际,将贫困程度较深的边远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华侨农(林)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部沿海贫困地区等,确定为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机制:“双到”扶贫模式长期化

把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制度长期坚持下去。2013年上半年,对全省被帮扶的3409个相对贫困村进行全面考核验收、评估,未脱贫的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人口,继续由帮扶单位帮扶至2015年。2013—2015年,对在上一轮未列入帮扶对象的相对贫困人口和根据扶贫新标准认定的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按照“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要求,建立瞄准机制、靶向疗法,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扶贫标准:明年起超3000元

从2013年起,将以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作为扶贫标准,2011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9300元,照此推算,2013年的扶贫标准将超过3000元,约为3300元。

目标:贫困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

到2020年,相对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脱贫奔康。近期的扶贫开发目标:2013—2015年,被帮扶的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以上,实现稳定脱贫;被帮扶的相对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全面改变落后面貌。同时,完成剩余30.15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危房改造和3.7万户高寒山区等“两不具备”地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

近期民生利好政策

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中职,在校一、二年级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纳入中职国家助学体系,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生活费。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相对贫困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

重点资助农村贫困农户参加新农保,确保年内实现全覆盖。

确保今年完成1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任务。

论诗赵翼范文6

2、完整歌词如下:

大西厢(完整版) - 王字旁的王玥

一轮明月照西厢

二八佳人莺莺红娘

三请张生来赴宴

四顾无人跳花墙

五鼓夫人知道信

陆花棒拷打莺莺

审问小红娘

七夕胆大佳节会

八宝亭前降夜香

久有恩爱实难割舍吧您内

十里亭哭坏了莺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