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营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营销

农产品营销范文1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产业结构;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区域特色的农业强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论题。随着我国对外的全面开放,国外许多品牌农产品纷纷进入我国参与市场竞争,这给国内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可以说,农业品牌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优势

(一)特色资源优势

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 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 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劣势

(一)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 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中介组织缺失,产业化龙头企业力量薄弱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 中,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业生产者大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东家萝卜西家菜,生产规模小,总产量也小,没有规模效益,从而也不利于农产品品牌营销。但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以农业合作社为例,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数量太少,规模偏小,入社农户占乡村总户数的比例小,相 当一批农业中介组织仅仅停留在生产或技术环节的简单合作,成员之间的联合多以松散型为主,农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达不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的,在发展产业经营,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这就使得目前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真正的实施主体,很难对农产品品牌实现有效的投资、管理及维护。

(三)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 产中、 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 生产过程标准化和系统化,符合国家和国际市场标准。从发达国家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农产 品安全质量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在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中,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科技支持。虽然中国农业科技经过50多年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整体而言,农业科技进步尚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而言,发达国家已达到70%-85%,而中国仅有4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滞后,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中得到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却早已达到60%-70%。这就使得中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趋同,竞争优势不明显

首先,中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业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 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 没有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 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其次,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很多区域间农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

三、促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品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联合努力开发。一是政府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增强品牌意识,将农产品品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针对农民品牌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加强对农产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 ,树立农业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思想,逐步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农产品品牌效应带来的效益,积极投身到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中去。三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产品品牌给予积极的支持,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创品牌之路。

(二)塑造品牌形象

美国著名品牌策略大师大卫奥格威说:“就像人的个性一样品牌的个性既是特殊的也是永续的”,意即品牌的个性是由一致性和识别性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生产者如 果既能在一个品牌的性格塑造中保持其一致性,同时又实现品牌与顾客的有效沟通和情感 交流以达成独特的识别特性,就可以完成其品牌的性格塑造,为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有利条 件。品牌形象和个性的塑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内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内在 形象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特性上。质量是品牌形象的核心,是产品的生命所在。因此, 国内外生产者无不把品牌质量放在品牌营销的首位。(2)品牌外在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外在形 象主要体现在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上。著名品牌策略大师艾里斯说 :“实际上被灌输到顾客心目中的根本不是产品,而只是产品名称,它成了潜在顾客亲近产品的挂 钩。”由此可见,品牌名称是和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品牌名称给人在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要亲切动听。且便于记忆和突出特色。品牌标志的设计要清晰醒目、新颖 美观并富有时代气息。包装是品牌形象的具体化。包装便于消费者识别品牌产品、展示品牌 个性、促进产品销售。通过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规格、包装材料的设计和选用,突出产 品的个性,提高品牌的魅力 。

(三)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 ,品种优化、包装特色化

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这是稳定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前提。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 ,这是提高农产品品牌形象的基础。一方面需要注意科技投入,广泛利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成果创造新产品 ,另一方面要根据消费者对无公害产品的渴求推出 “绿 色产品”以顺应时代潮流 ,增强品牌的亲和力 。另外 ,还要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及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 ,巩固其品牌地位,并搞好农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这是改善农产品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 。这不仅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 ,提高产品身价 、提升品牌形象 ,而且还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做好农产品品牌的命名与注册工作

在品牌命名中,要做到简单易读,便于记忆,最好能暗示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用,给人印象深刻,能产生丰富联想,尽量少用笼统的产地品牌。至于品牌标志,更应该赋予更多内涵,独特新颖有创意。同时要入乡随俗,不能与当地文化法律法规有冲突。 2001年12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标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对其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产品,需要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可以向商标局申请产品商标注册。这就是说,我国农民今后不论是否具有法人资格,都可以为自己经营的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这无疑为农产品商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制定向名牌农产品倾斜的优惠政策

农业名牌的创立和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目前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里,有4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龙头企业集团,他们是全球最有名的农业名牌企业。因此,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实行扶优扶强向农业名牌倾斜的政策,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创立和发展农业名牌。具体优惠政策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要实行低税率、减免税和税后返还政策,放水养鱼。二是信贷扶持。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优先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实行类似政策。三是财政支持。要优先安排有关项目投资、优先列入技改计划、资本结构改革试点、优先安排债转股。四是优先批准上市融资、优先授予自营进出口权。五是加大行政、法律和舆论保护力度,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六)采取品牌延伸方式,不断拓宽品牌范围,建立和完善品牌体系,丰富品牌农业的发展内涵

随着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市场意识的增强,品牌与商标已经从最初所赋予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向信息传递功能、价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综合功能转变。而不同的消费者对品牌功能的需要往往不同。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必须围绕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体系,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过品牌延伸方式来拓展品牌范围,向消费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种不同功用和形象的产品。虽然品牌延伸是当前知名企业常用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农业企业来说,引入品牌经营的理念,采取品牌延伸方式来推进品牌农业发展,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为此,应该借助于工业化中的品牌经营思想,在进行品牌设计时,将保持品牌核心价值和个性的一致性作为品牌延伸的关键。如农产品的绿色功能、消费功能和安全功能等,都是农产品品牌延伸和发展品牌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

(七)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对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是树立农业品牌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要。从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形成过程看,由品种研制,到良种选育,再到产品生产和后序的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支持。而现代农业发展中,来自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围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产品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许多新兴的科技领域,为新的产品品牌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近些年来,我国依靠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的雄厚技术,为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有关无公害蔬菜、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科研成果日臻成熟并大面积应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与支持力度,努力构建一个从农业生产、加工到营销的技术创新体系,集成开发和重点示范一批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农产品加工、保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推进品牌农业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10-11.

[2] 姚正国.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39.

[3] 霍商.培养农产品名牌是振兴湖北省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J].生产力研究,2004(4).

[4] 白光,马国忠.农业品牌产品的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7.

[5] 陈燕 ,覃家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湖北农业科学,2004(1):15-17.

[6] 耿罡.中国农产品企业品牌战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7] 黄金火,黄文军.我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5):38-42.

农产品营销范文2

产品绿色化

绿色农产品是指不包括任何化学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或天然植物制成的产品。它在营销过程中比目前类似产品更有利于环保。毫无疑议,绿色产品是绿色营销的基础和关键。产品绿色化即是将绿色理念系统地融入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企业只有首先立足于生产不污染环境、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才有可能在其他环节上实施绿色营销管理。

生产绿色农产品,首先要优化农产品品种。如粮食,目前市场上滞销积压的主要是南方早灿稻,全国优质早稻仅占24%,而76%都是口味差、销路不畅的劣质品种。面对这种现状,必须设法改变传统的低层次产品模式,站在迎接市场挑战的高度,使农产品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可以引导农民栽种中优湘早灿稻,在不宜栽种水稻的地方,指导农民发展高蛋白、高出糙率的饲料稻,在黄淮海中北部地区发展优质面包用小麦,南部发展饼干用小麦和蛋糕用软质小麦。

生产绿色农产品,要求土壤无污染,水源无污染。我国广大农村离城镇工厂较远,工业企业少,不少地区水质、空气、土壤污染小,质量好,农药残留量低。例如,按照中国食品发展中心规定标准,有关部门对福建省名优茶叶产地的土壤质量和大气质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武夷山农场、南平炉下茶场和松溪墩茶场茶园的土壤环境属一级土壤,可建立AA级绿色食品基地。我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土壤质量与大气环境质量也很好。这些都是开发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天然条件。

生产绿色农产品,必须大量增施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绿色农产品产量主要依靠增施有机肥获得,因此要大积大造有机肥。一是多积畜禽肥。多养畜禽既可以增加养殖收入,又可积造优质有机肥料。二是利用杂草、秸杆、河塘泥、动物粪尿大搞高温堆肥和草塘沤肥。三是秸杆还田,要求每季作物能有200公斤左右秸杆还田。另外,增施微量肥料可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可有效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农产品中增加微量元素含量。生产绿色农产品,应少施或不施化肥。施用氮、磷、钾肥过多,会污染土壤,进而污染农产品。在氮、磷、钾肥结构上要加以改善,采取降氮、稳磷、增钾措施,才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平衡吸收。

价格绿色化

绿色价格化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时要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和“资源节省使用”等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成为绿色价格构成中的一部分。绿色价格意味着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免费的,产品的价格需要反映环境资源的价格。由于绿色产品在环保方面增加了投入,成本高于普通产品成本。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价格要高于非绿色价格。以绿色食品为例,芬兰政府允许其价格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30%以上,日本允许高出20%左右。

实践证明,欧美国家半数以上的消费者在购物时要考虑商品的绿色程度并愿意为之多支付30-100%的费用。在我国即使目前绿色知识宣传和普及工作没有到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绿色农产品现行市价仍上浮了10%以上。黑龙江的安庆市,绿色大米比邻县普通大米每斤多卖0.1元,仍然供不应求;广州市花都牌无公害蔬菜虽然价格上比市场平均高出15%-20%,每天仍销售6万公斤,已成为广州鲜菜市场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

渠道绿色化

绿色农产品渠道,也称绿色农产品分配渠道或配销通路,指绿色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所经过的由众多执行不同职能、具有不同名称的各中间商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绿色渠道同一般分销渠道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绿色渠道必须确保产品的绿色品质,体现绿色理念和维护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对于鲜活农产品或大批量农产品,尽量缩短渠道长度或采取直销形式,缩短其流通路径和时间,减少绿色品质破坏程度,所以一般应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进行批发或与大型零售店、专业商店签订合同直接销售;对保质期较长的农产品,可通过中间商进行销售或利用农民贩运组织销售,或与各地批发商和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直接销售。

农产品渠道绿色化,更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利用与绿色农产品相配套的绿色通道。所谓绿色通道,是指从满足绿色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需要出发,通过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绿色产品运输通道,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收费,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国际上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产品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在铁道部的精诚合作下,1999年元月5日,湛江到北京、东北,至山东寿光,至兰州、乌鲁木齐的三条铁路鲜活菜蔬绿色直达班车正式开通。到年底,三条铁路绿色通道已开行近200列,调运蔬菜、瓜果达1亿公斤以上,初步形成了辐射华北、东北和西北等40多个大中城市的南菜北运新格局。而且,还将以湛江至哈尔滨等三条铁路果菜通道和湘粤生猪通道为基础,逐步扩展到一些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大型交通要道和一些区域通要道。

促销绿色化

在众多形式的促销手段中,公共宣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特别是在广告媒体费用居高不下、干扰增多、观众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公共宣传是一些公司广泛采用的宣传形式。良好的公共宣传,有时其效果是惊人的。由于绿色食品的促销和宣传应遵循“绿色”原则,应充分节约各种费用和资源,所以公共宣传这种低成本的宣传工具应成为绿色企业广泛采用的宣传方式。

农产品营销范文3

    1.农产品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问题其一,农产品网络营销市场上的市场份额集聚现象与我国农产品生产格局存在矛盾。赢家通吃现象是网络营销市场供给者两极分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市场份额占有率较高的企业越有可能控制整个网络市场的销售渠道,而市场份额较小者将被剔除市场。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小农经济式作业方式为主,离散化的生产者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网络营销市场的赢家通吃现象将导致农业经营者陷入被兼并重组状态,从而抬高市场集中度,最终破坏农产品营销市场的市场运行机制,削弱整个市场的竞争活力。其二,农产品消费属于经验类产品,消费者需经过试吃或试消费等方式才能给出该商品以较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消费决策。但基于网络的农产品营销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尝试性消费需求,从而削弱了消费者在初次消费时作出消费决策的能动性。

    2.基于物流系统建设的农产品网络渠道策略问题其一,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较高制约农产品企业开展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营销策略。农产品营销渠道成本高企的根源在于农产品内在特点。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期间不匹配所导致的时间错配使得大量农产品需通过大量存储的方式来满足消费市场持续性的消费需求。而农产品的易腐性等生物特性直接抬高了农产品的储存成本和运营费用,削弱了农产品在终端销售环节的市场价格竞争力。其二,营销渠道的技术水平较低制约农产品实体与网络协同运营能力。农产品具有易腐烂和季节性等生理特性,这对其营销渠道系统提出了较高要求。由于农产品的产地多具有地多人少特点且距离农产品的需求地较远,这使得多数农产品难以及时运输给需求方。而农产品企业出于成本考量,缺乏采取冷链物流方案来提升农产品配送服务的意愿,最终制约农产品企业的营销方案实施效果。

    3.基于信誉机制缺失的农产品网络促销问题网络营销信用体系不完善是制约农产品企业的网络营业务实施效果的关键要素。通过依托网络系统来建构虚拟的网络营销平台,固然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营销成本。但由于网络销售活动中欺诈行为叠生,网络交易双方缺乏对对方的必要信任感。这使得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低成本策略难以令网络营销受众克服其不信任感以接受本企业品牌。农产品的网络营销失信现象通常表现为如下类型:一是网络营销主体企业的真实身份不明,网络公开的网站举办者身份难以获得政府权威部门或可信第三方的确认。二是网络营销客体关键信息存在欺诈性,即网络公布的农产品及配套服务信息与其真实品质不符。三是从事网络营销的部分农产品企业行为违法。主要表现为部分农产品企业借助网络销售诸如未获批准的转基因农产品等违禁产品的行为。

    二、实体与网络结合型农产品营销新模式探析

    1.实体与网络结合的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产品策略其一,农产品企业应通过提升其产品标准化水平来强化网络环境下产品策略的落实。产品标准是一种已达成共识的市场语言,它将简化营销过程和降低营销成本,产品的等级和标准也为交易活动提供道德基础[1]。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应当包括生产环节标准化和流通环节标准化等工作内容。农产品生产环节标准化工作可以从制定生产作业环境标准和生产作业管理标准等方面展开,通过强化生产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和生产作业质量检验技术标准化等方面的工作,来从源头提升整条营销渠道的作业标准化水平。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围绕企业产品供应链来优化供应链利益配置方案,以有效激活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参与实体与网络协同式农产品营销战略的积极性。国内农产品生产者应当联络上下游企业建构产销联盟,将前台网络销售实体企业与后台生产与原材料供应企业的力量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产销联盟各环节企业的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农产品产销联盟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互联网营销真正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使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农产品企业运作效率[2]。

    2.实体与网络结合的创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价格策略其一,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低价格营销策略来适应网络营销环境。网络产品成本定价具有固定成本较高和可变成本及边际成本较低的特征,这使得网络营销投资具有前期投资较大而后期跟进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基于网络的农业企业的实体产品营销策略应在遵循网络产品成本规则基础上制定。为此,农产品企业之间的价格策略比拼应当重视扩张企业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产品投放量,提升农产品企业在网络营销平台上的市场占有率,采取扩张式促销策略,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和免费赠送产品等形式来获取产品营销环节中的规模效益。其二,农产品企业应当采取增值策略来提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扩张企业的盈利空间。农产品企业在实施网络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网络营销战略实施初期的高成本耗费及网络营销战略实施后期的企业盈利可能性递增的特点,并采取积极措施力争企业提前盈利的可能性。为此,农产品区域应当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增加投资,增加农产品新品种并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企业的差异化产品竞争优势。农产品企业可以为差异化农产品制定较高的市场价格,从而增加农产品企业的单位产品产生的利润,有效扩张企业的盈利空间。

农产品营销范文4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河南省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河南这一农业大省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发展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充分发挥各项农业优势,就必须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作为全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成分析

要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首先要对渠道的重要构成要素有一定认识并进行系统分析。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重要构成要素包括营销主体、零售终端、分销系统与品牌效应四个部分。

第一,营销主体的核心是各类型农产品合作组织,它包括农户、各级农村合作社、中小型农业企业、大型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产品运输组织、批发商以及农贸市场、超市、专营店、便利店等零售商等。在各类营销主体中,新型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农户大多不直接加入交易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各级农村合作社、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组织以及农业专业协会。当然,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能够进入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营销主体一定是获得农业主管行政部门许可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组织。

第二,零售终端的主要载体是连锁超市。河南省过去20多年的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一直以农贸市场作为零售载体和几乎唯一的具体形态。但现在这种形式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如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农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的购物环境差等。有鉴于此,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应充分考虑将各方面都优于农贸市场的连锁超市作为主要载体的可行性并大力加以实践。

第三,分销系统以批发市场的统一配送为主。河南省农产品的分销一般由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共同完成。其中批发市场按不同标准和类型可分为产地与销地批发市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批发市场等;零售市场则比较多样,如前文已经提到过的农贸市场、超市等。仅就数量而言,当前河南省农产品市场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已不存在太大问题,甚至少数地方还存在农产品空壳市场的现象。所以,当前市场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改造升级现有市场结构,提升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的营销档次,进一步对批发市场的功能与设施加以完善,使批发市场真正成为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中的信息中心、集散中心。

第四,品牌效应的发挥应以建设区域品牌为重点。这里所讲的区域品牌指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产品名称与区域地址名一致或具有较大产业规模、较高市场份额和较强市场影响力并具有优良企业形象的品牌,例如温州的小商品、烟台的苹果、长白山的人参、浏阳的花炮、吐鲁番的葡萄等。区域品牌的特点是以产品特性加产地名为格式,使区域内产品的声誉、文化与质量得到综合体现和广泛认可。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品牌效应。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就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品牌的概念,发挥农业专业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充当以区域品牌建设为重点的品牌效应推动者角色,为拓展河南省农业品牌知名度和扩大农业品牌经济规模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上述对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成分析中可以推断,无论是营销主体的多元化构建还是连锁超市零售终端作用的充分发挥,无论是统一配送型批发市场建设还是以区域品牌战略为重点的品牌经济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农业经济与市场信息的高度依赖。而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完全有机会大胆尝试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渠道构建探索。

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的网络化探索

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的网络化简单而言实际就是针对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交互方式实现市场营销的新型经营模式。与传统营销渠道相比,网络化营销渠道的比较优势明显,它速度快、范围广,可以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十分可观的生产经营效益。当前我国学术界还未统一农产品网络营销渠道的定义,但一般将其认为是把电子商务系统导入农产品营销过程,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收集和农产品需求和价格信息,同时建立数字化农产品基地和产品物流系统,从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提升农产品形象、改善农产品服务、增进客商关系、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并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构建的网络化探索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要定位好目标消费者。毋庸置疑,农产品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和营销对象。然而,受经济条件、受教育水平与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都会使用互联网,而且我国网络普及率尚有待提高,所以河南省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网络技术应用还暂时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不能对所有消费者都开展网络营销,必须按照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接受程度来划分不同目标群体,进而确定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目标消费者。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网络化营销所针对的消费者应该是那些能熟练运用网络、对网络等新事物具有必备认知程度、网上购买能力较高的人。这类目标消费者一般在25岁至55岁之间,月收入稳定,文化程度较高。

第二,要完善好网络营销手段。网络综合应用多样化营销手段的能力是其他营销媒介都难以具备的。在广阔的互联网平台上,农产品经营者可以进行品牌推广、销售、市场服务与调查等营销系统工作,而这些工作在以往的营销渠道模式中大多会受制于成本控制而很难在一个平台上同时开展。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网络化构建,可以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中通过网络广告、网站资源合作、网络会员制营销、搜索引擎式营销以及电子邮件营销等多种手段向网上消费者推广河南的农产品,增强网上消费者对河南特定区域或特定品牌农产品的关注与购买欲望,为农产品网上体验式营销和直复式营销开拓和稳定目标消费群体。

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网上体验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原本指的是企业和经营者为满足消费者产品体验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产品为载体,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用户友好型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农产品的体验式营销是一种对农产品的感官营销,它通过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建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感官体验,引发他们的购买动机。当前,河南省已经有小部分农业企业开始尝试农产品网上体验式营销,他们通过网上平台让消费者感知到所经营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让消费者放心购买。网上体验式营销与传统专柜或销售中心的体验式营销不同,它连接了互联网上的实体店,目的是营销而非销售,即只为消费者提品品质体验或售后服务,树立品牌形象,消费者满意后可以在网上或体验中心购买。消费者购买后,可通过网络平台将是否满意等信息反馈给企业,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需求,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提高重复购买的概率。

第四,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网络直复式营销。所谓直复式营销指的是为了在任何地方达成交易或产生度量反应而使用单个或多种广告手段而构建的营销体系。具体到河南省新型农产品营销渠道网络化建设中,探索进行农产品网络直复式营销,可以让消费者登陆网络平台后直接订货及付款,接到订单后,农业企业立即安排生产和准备产品,经由物流体系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网络直复营销实现了农产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换,在很大程度上客服了现有营销渠道过长、成本过高的营销弊病。在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可以借助数据库技术分析消费行情与动态,评价网络营销渠道的效用。

第五,要大力推广农产品网络口碑营销。所谓网络口碑营销,是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公开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互动的文字信息,为营销赢得口碑、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河南省农产品营销如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口碑,就可以在几乎不用付出太多费用的情况下让有利于自己的网络言论在消费者中间广泛传播,从而赢得新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效益。

农产品营销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晨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7参考文献

[1]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农产品营销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营销;问题;策略

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者根据品牌来区别和选择同类商品和服务是市场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时代”。美国广告专家Larry在预测未来营销趋势时曾说过:“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现代营销的竞更多的表现成品牌的竞争,市场营销也由此发展为品牌营销。在激烈竞争的国内外市场中,贯彻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农产品品牌营销已成为取胜市场竞争的法宝,因此,农产品营销活动必须由传统的市场营销转向品牌营销。

一、农产品品牌的特点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对品牌定义为“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结合体,以识别某个销售商或某一群销售商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它们的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因此,品牌的核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质,二是文化。

农产品品牌是指在农产品上使用,并和其他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区分开来的显著标志。农产品品牌是特定农产品的标志,它除具有大多数商品品牌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1.农产品品牌创建主体的特殊性。与一般的工业品品牌建设的主体即产品的生产者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多为传统农户,农产品生产集中度较低,农户经营分散,户数众多、规模偏小、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论在品牌创建的主观意识上,还是在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标准化程度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上,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品牌建设的主体。因此,农产品的品牌创建主体主要有二类,一是组织化程度比较高的如农业加工企业、流通组织,二是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如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

2.农产品品牌自然环境的依附性。农业是一个牵涉到土壤、气候、微生物、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行业,农产品因地理位置、气候、土质和水质的差异性等,造成其本身品质、口感等方面的差异,使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所以大多数农产品的类别和品种都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离开了特定的区域,这类产品就可能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甚至可能被当作是假冒伪劣产品。比如正宗西湖龙井茶三大产区之一的狮峰产区,坐落于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山上林木葱茏,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着享誉世界的狮峰龙井茶,只有三大产区(西湖产区168平方公里)的茶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而浙江其他产区的大佛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井只能称为称为浙江龙井茶。

3.农产品品牌形象上的复合性。一般工业品品牌的形象主要是企业独创的商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自身的整体形象。农产品品牌则由两部分复合而成,一是质量公共安全品牌(有机、生态、无公害)形象,如:“北大荒”系列的产品包括面粉、豆油、大米等等,“北大荒”体现出黑龙江省尚未开发出来的自然生态特征,它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二是企业自创的商标(或地理标志)品牌形象,如西湖龙井。农产品商标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志,对农产品品牌形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构成农产品名牌的必要条件,通过与某个特定农产品品牌的复合,树立该农产品品牌带给公众的整体形象。

二、农产品品牌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的品牌营销主要有产品的包装、产品特色、品牌和服务政策。品牌营销不仅仅是推销和广告,它是通过创造产品和价值并与买方进行交换以获得所需的过程。近几年,我国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认识存在误区。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表现在生产、经营、消费诸多环节。从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主体而言,由于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仍然无法摆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不具备品牌意识的观念,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打造,把品牌仅仅看作是商标,而没有把它打造成名牌,这样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开展品牌经营。消费者在选择农产品时也存在品牌意识淡薄,没有高的品牌要求。消费者在购买初级农产品如蔬菜、水果时,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新鲜度,很少有人会对品牌有过多的要求;而对一些经过再加工、深加工的农产品却表现出浓烈的品牌意识,如肉类制品、乳制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消费者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后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间地头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就没有那么多的名牌要求。同时,一大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品牌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农产品营销的关键是品质而不是品牌;品牌是大企业考虑的事,中小企业做不了大品牌;随着许多地方的名牌战略的实施和向农产品领域的延伸,大多数农产品开始使用品牌,品牌化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但其中较多都只注意到品牌的促销和识别功能。

2.许多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率低。在农产品品牌化战略下,虽然一些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省、市名牌称号,但在国内外市场上真正家喻户晓的享有美誉的品牌较少。究其原因,一是相当多数的农产品仅有品牌,却没有品牌的准确定位,以致品牌辐射带动力弱,不能充分发挥品牌价值的作用。二是一些地方,一个特色农产品往往出现众多品牌抢注现象,牌子多且杂,冲淡了品牌效应,不能形成品牌的合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比如浙江的金华火腿,它有几十个的注册商标,品牌和品牌之间并没有合格统一的技术和品质标准,产品的质量也是有的好友的差,不但没能够有效发挥出产业的优势,反而使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分散了,从而影响了金华火腿品牌形象。三是农产品一品多牌的现象遍地开花,品牌建设大多只停留在标识层次,缺乏品牌的核心,无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提炼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品牌的差异化和独占性不突出,产品也因此缺乏持久的竞争力与生命力,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

3.大多数农产品品牌营销尚未建立统一的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在生产经营上,仍然处于农户自由种植、分散经营的状态,这种规模小,产量少的农产品生产经营特色,无法发挥组织化形成的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且农户在品牌营销环节中的能力不够,品牌价值的提升极其有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败下阵来。农产品品牌营销应当建立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的供应链,链条中每个节点的合作组织、农户、物流中心、加工企业、零售商都应当严格执行一致的质量标准,并且依据这统一标准制定的各个环节标准,供应链的上下游更应当相互监督和约束。在我国的农村并没有形成统一普遍的农产品供应链,即使建立了农产品供应链,大多数成员也只是停留在生产经营环节的合作,而成员之间的联系都比较松散,无法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

4.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品质标准是品牌营销的基础,如果没有品质保证,不仅会使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而且也会有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我国农产品品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数量严重不足,二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及检测标准不统一。此外,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对应的科技支持。但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品牌在新品种培育、保鲜、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导致了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农产品品牌营销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撑。

三、提升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政府、企业、农民应统一思想,为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走农产品品牌发展和品牌营销之路各司其责、贡献力量。对农户而言,要强化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去从事生产、开发特色农产品。农民要自觉树立创品牌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的思想,认清品牌效应和随之而来的财富效应,自觉投身到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和品牌营销中去。对农业企业而言,应实施农产品品牌的营销战略,完善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规划,加强农产品品牌工程,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认证工作,从而达到提升农产品名牌知名度的目的。在产品开发设计、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整个营销过程中,企业都应当始终谨记品牌营销的理念,以自己独特的产品魅力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支持力度。政府除了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转变营销观念、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重要性认识之外,应主动服务于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在农产品品牌认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一些政策和市场指导,在税收、费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或照顾;积极组织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市场营销培训,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巧妙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作为营销规划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品牌营销不但要贯穿市场营销的全过程,而且要和其它的营销方式进行结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营销方式的推进,企业可以运用的市场营销工具不断增多,营销的着力点也需要不断的调整。根据实际,选择或综合运用展销会、展示会、超市业态、互联网、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等营销渠道,采用新闻、专题报道、现场采访等媒体报道,赞助或者向教育、环保、公益捐赠,举办具有农产品特色节庆的旅游活动等营销传播的手段,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形象和农产品知名度,以增强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这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据报道,山东省平度市的“马家沟芹菜”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载体,以采用产品推介、品牌推广、举办文化节、美食营养论坛等活动为手段,通过生产基地直销、超市专卖、酒店特供、种植大户组织外销等形式,在青岛、济南、烟台、日照、临沂、潍坊、上海、北京等地遍布销售网络,精品彩印盒包装的芹菜出售价高达每公斤78元,春节之前连续多年出现供不应求甚至脱销现象,极大提高了“马家沟芹菜”品牌影响力和覆盖率,实现了农产品品牌营销价值的最大化。

3.建立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提高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扩张力。产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产业组织行为,产业组织行为决定产业的绩效,产业价值链是企业和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和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组织化为依托,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为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搭建平台。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其拥有品牌农产品的优势,通过基地、订单、股份合作等途径,以利益为纽带,以品牌为载体,使农户、企业、销售组织通过契约形成联合体,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品牌农产品群体。同时,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供应链体系,并整合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资源,按照相关的统一标准,实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带动农产品品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