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忆秦娥娄山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1

关键词:《忆秦娥》 李白 源起 格式 流变

中国的词与诗是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历来受到文人和研究爱好者的重视。词与诗不同之初便是词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度,往往“各司其职”。在众多的词牌之中《忆秦娥》是描写闺阁情调的词,但又不仅仅是闺阁,词人们往往冲出闺阁表达更深的哀愁。因此哀婉凄切便成为主要特色。从词调的源起到词的定型,《忆秦娥》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1.唐五代时期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唐五代时期,只有两人作该词调,一位是李白,一位是冯延巳。

以李白的《忆秦娥》为代表:“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词借女子的闺阁之情写出了历史的兴亡交替,黍离之悲。这首词被《钦定词谱》尊为正体,该调的闺怨题材也成为后世惯用题材。

唐五代的第二首《忆秦娥》便是冯延巳所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冯延巳的这首《忆秦娥》格式却与正体的《忆秦娥》有所不同。“风淅淅,夜雨连云黑。滴滴,窗下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这首小词共三十八字,双叠,在用韵上确是四仄韵,无叠韵。陈廷焯在《别调集》卷一中评价此词“此别调也,意极芊婉,语极沉至。”

2.北宋时期

时至宋代,词到达鼎盛时期。词人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沿用旧调,还大量的自创调,各种词调层出不穷。北宋时期,《忆秦娥》词调共创制12首。根据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检索:张先(1首)欧阳修(1首)苏轼(1首)李之仪(1首)秦观(1首)吴则礼(1首)贺铸(3首)晁补之(1首)毛滂(2首),共计12首(不包括无名氏作品)。

在这12首《忆秦娥》中,张先以及欧阳修的两首值得注意。

张先《忆秦娥》:

参差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 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

欧阳修《忆秦娥》: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帐前明画烛。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

这两首词加上冯延巳的一首,现代的词学研究者称为李体《忆秦娥》的同名异调的作品。从这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出,在三位词人之前,李白的这首《忆秦娥》还不是广为流传,也或许“箫声咽”一调比三位的词来得更晚。

之后的李之仪《忆秦娥》自注“用太白韵”(《姑溪居士文集》卷四五)。从此李白的词作为正体开始流传开来,至此两调合而为一,以李白之名流行开来,冯延巳等主体皆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贺铸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三首《忆秦娥》其中有依李白正体者,但也创作了该词调的变体,即押平韵。虽说非词调本色,但仍然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创新。后人依变体进行创作者亦不在少数。

3.两宋之交

靖康之变以后,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掳,金灭北宋。宋钦宗弟弟赵构逃往南方,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赵构即宋高宗。随着朝廷的转移,北宋不少人也开始了流寓江南,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北方,大宋的子民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过着亡国的生活。

这一时期,以《忆秦娥》为词调的词共创作了25首,其中向子(2首)向(1首)郭应祥(1首)万俟咏(2首)王庭(1首)朱敦儒(4首)周紫芝(1首)李清照(1首)房舜卿(2首)蔡伸(2首)陈与义(1首)张元干(1首)王之道(1首)杨无咎(1首)孙道绚(1首)仲并(1首)康与之(1首)侯(1首)共25首(不包括无名氏作品)。

借助词这一文体形式,词人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故国之思,爱国之情。抗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甚至是贯穿整个南宋的主题。

4.南宋时期

到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安于现状,耽于享乐,不思收复,这也使得政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词人们可以在比较安稳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创作。

这一时期《忆秦娥》词调共创作93首。按《全宋词》如下:曾觌(5首)韩元吉(1首)朱淑真(1首)赵彦端(2首)王千秋(3首)袁去华(1首)朱雍(1首)姚述尧(1首)陆游(1首)范成大(6首)杨万里(1首)朱熹(2首)沈端节(1首)李处全(2首)赵长卿(1首)王炎(2首)杨冠卿(2首)程垓(3首)陈三聘(5首)石孝友(1首)赵师侠(1首)汪莘(1首)张侃(1首)黄机(1首)张辑(2首)陈德武(1首)刘克庄(5首)吴潜(1首)翁元龙(1首)黄升(1首)何梦桂(1首)刘辰翁(5首)颜奎(1首)黎廷瑞(10首)仇远(1首)蒋捷(1首)郑文妻(1首)梁意娘(1首)刘焘(1首)汪元量(7首)共93首(不包括无名氏作品)。

在题材的选择上,除少数思收复的词人选择抗金爱国题材之外,大多数人又走入闺阁,学写喁喁儿女之情,伤春悲秋之作到处可见。

整个宋代并不是只有这130首,此外不标注姓名的还有13首,所以宋朝共有《忆秦娥》143首。

一曲《忆秦娥》,忧愁似水多。箫声随雾霭,思妇盼归阁。千年闺怨流传于今,万般无奈缠绕心头。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段婉转的旋律,作为一首词调,《忆秦娥》使后来无数的作家竞相模仿,甚至喜欢宋词的也和了一首《忆秦娥・娄山关》,一时成为绝响。“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参考文献:

[1]田玉琪.词调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2

关键词:桐梓方竹笋;人文因素;知名度

桐梓方竹笋是贵州知名的特色产品,因其质量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关联性强,人文因素深厚,市场知名度高,2014年被国家质检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桐梓方竹笋的深厚的人文因素在地理标志申报过程中引起专家热烈关注,并予以高度肯定。作为贵州知名食材,除了保证以高质量产品供应给消费者,还要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认知该产品相应文化,有鉴于此,特意桐梓方竹笋人文因素,增强消费者对其文化的了解。

桐梓在两千多年以前属于古夜郎国的故地,汉代唐蒙出使南夷,由于唐蒙拜郎中将出使夜郎和发卒治道到过夜郎,在桐梓夜郎溪边渡河,凉风垭梁子扎营住宿,故此两地有“蒙渡”、“蒙山”之名。晚清大儒黎庶昌专门在蒙渡留下摩岩石刻:“蒙渡汉元光五年武帝遣郎中将唐蒙通南夷道此得名。”石刻至今犹存。今桐梓部分地区唐朝属于夜郎县,历史上有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历史上竹子是夜郎的崇拜图腾,竹子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相传,古时有一妇人在河边沐浴,突然上游朝着她飘来三节大竹,其中间一节有婴儿的啼哭声。这妇人便将其抱起带回家中,将其养大成人,后来便成了聪明俊秀、英勇无比的夜郎国国王,俗称“夜郎王”。因夜郎王系三节竹其中的一节所生,人们又将其称之为“竹王”。漫山遍野的竹子和以竹子为主题内容多样的神话传说,是桐梓深厚的竹子文化的基础。

桐梓县境内不同海拔地区分别生长着麻竹、刺竹、水竹、斑竹和方竹,特别是在民宅周围,更是种满各类竹子,老百姓常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说明竹子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处处有竹,餐餐有笋。方竹笋味美可口,被当地人誉为“寒土山珍”。桐梓方竹笋人文因素浓厚,早在民国十八年出版的《桐梓县志》记载:“方竹笋,娄里柏枝坝箐坝等笋山,自初秋锄耘,工洋二三元,得笋百斤,为一包包,值十元,每年约五千包,利亦厚矣”。这说明桐梓人早就认识到方竹笋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人们不仅采摘竹笋,而且还将竹笋进行市场交易,换取丰厚的回报。现在,桐梓县民间无论是红白喜事还是逢年过节,都有一道相同的菜――方竹笋炖猪脚,就是将桐梓方竹笋的干笋发酵后与腊猪脚炖煮,是贵州名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桐梓方竹笋成为现代女性食用的主要选择。在贵州民间有一种说法,美女出遵义,遵义数桐梓。爱美的桐梓女性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讨论方竹笋的食法,哪一种减肥效果最好。可以说桐梓方竹笋已经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内容。

桐梓方竹笋历史悠久。据传在清朝中期,贵州准备进贡物品到皇宫,为了使进贡物品有特色,地方官员特意派人到桐梓县柏枝山采摘方竹笋,制成干笋后送到皇宫,获得了皇室人员的高度赞美。据民国《桐梓县志》载:“桐梓方竹笋,四方劲挺,体如削成,鲜笋厚味食用,干笋堪为杖,不让张赛筇竹也。”这是史书从方竹的材质上对桐梓方竹的高度肯定。又据民国《桐梓县志》对桐梓方竹笋的记载:“县属娄里,盛产方竹笋,生于秋,肥嫩而鲜,财货大宗。”娄里即为桐梓县一直所属的今天狮溪等地,桐梓的方竹笋体型肥大而嫩脆,味道鲜美,当地老百姓在秋季笋子出土的季节采摘方竹笋,制成鲜笋或者笋干到集市上交易,市场景象繁荣。

解放后,桐梓方竹笋的知名度得到更进一步提升,这主要源于桐梓方竹笋的质量。桐梓属遵义市辖县,与重庆市接壤,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境内娄山关为大娄山的主峰,娄山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娄山关大捷后,豪情万丈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让举世知晓桐梓,桐梓方竹笋也随即名声在外。解放后,桐梓的红色文化吸引了中外游客,很多到桐梓的游客都会在桐梓品尝到贵州名菜腊猪脚炖桐梓方竹笋,佳肴的美味让游客流连忘返,离别时,他们都会带上一袋桐梓方竹笋。随着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的繁荣,桐梓方竹笋声名远播,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出售。

桐梓方竹笋知名度高,是贵州知名特色产品。桐梓方竹笋外形略呈方形,触摸有棱角感,笋肉丰腴,腹空极小,肉质脆嫩,质佳味美,被已故著名林学家陈嵘教授誉为“竹笋之冠”。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桐梓方竹笋列为桐梓县的四大支柱产业,桐梓方竹笋的知名度进一步增强。2004年12月22日,国家林业局下发《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的通知》中:桐梓方竹笋最为有名,列为“中国方竹笋之乡”。2009年9月21日,桐梓县在黄莲坝村首次举办以“方竹之乡、生态黄莲”为主题的桐梓方竹笋节,这次方竹笋节吸引大量的省内外游客,活动共举办了方竹笋论坛、采笋剥笋和山珍评比、旅游推介、生态观光、篝火晚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桐梓深厚的方竹笋文化。2002年,桐梓县政府携带桐梓方竹笋参加中国厦门国际林产品交易会,把桐梓方竹笋产品带到会上进行展销,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2004年,桐梓县方竹笋协会成立,协会成员达100余人,参加者有企业老总、有村级干部代表和桐梓方竹笋经营商。

随着桐梓方竹笋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厚爱,原贵州省人大副主任付传耀、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冉东亚处长、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遵义市委相关领导、国际竹藤研究中心马增旺博士、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和贵州大学的相关资深专家和学者到桐梓对桐梓方竹笋工作进行调研,对桐梓方竹笋的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路。

2014年,桐梓方竹笋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对桐梓方竹笋的保护范围,种源,种植技术规程,生产指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贵定,为桐梓方竹笋的质量特点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规范。桐梓方竹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功,这进一步丰富了桐梓方竹笋的文化内涵,增强其知名度,更为关键的是,这将会为以竹子为主要产业之一的桐梓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在贵州全省实施大扶贫攻坚战略中,桐梓县委县政府已经把方竹笋的品牌推广、技术标准化战略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桐梓方竹笋实现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张遂;贺祥;蒋焕洲.贵州省桐梓县方竹笋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17)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3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历史课上讲得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仍处于自发兴趣阶段,而自发兴趣是难以持久的,因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如果这种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消失。因此,要将自发兴趣转变为自觉兴趣,就必须设法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持。

二、分层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情比较复杂,历史教师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学生分层的前提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这是因为学生的基础情感、能力是有差别的,同是爱好历史的学生,也分别对人物、战争、科技、经济、文化、国别等内容各有所好。分层次就是要兼顾这些因素,使每个学生不同的内在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分层教学不仅指在课堂教学中讲述、自学、提问、解疑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还指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等各个方面都分层安排,使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够接受,都有所发展,都能够得到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又是一种人格力量的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并迁移到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途径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要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求知的前提。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对历史课有兴趣,就得使学生感觉这个学科值得学。要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就要结合社会上和学生中的热门话题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国际实际和学生实际。例如,针对目前中国和日本、菲律宾国际关系紧张的现实,可以介绍黄岩岛事件和事件,并结合史实向学生说明黄岩岛和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由于这些问题学生很关注,它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住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生动有趣的。但对教师来说,应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善于捕捉激发兴趣的有利时机,使每一个内容都让学生感到趣味盎然,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流连忘返。要使历史课变得有趣味,有吸引力,那就得整合教材内容,巧妙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使历史教学具有时代气息,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切地体会到: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有了这面镜子能知兴衰存亡,能明是非,辨美丑,知善恶。例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这个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变法和当今的法制建设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只有懂得了历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正确地认识今天,才能眼观时代风云,正视现实的改革,展望并创造美好的未来。

四、及时反馈,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应用和能力的增长基本上是同步前进的。为提高学生的能力,随着教学进度,要精心设计习题,力求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攻克难点,促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习题还要有新意,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要让学生通过诸如选择、填空、材料解析、识图填图、列举、问答等题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评价和论证等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这种自我反馈,能发现自己在掌握知识中的缺陷,并检查出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低,从而促使自己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通过这种信息反馈,教师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当堂学习,当堂消化,当堂巩固,教师当堂指导,当堂检查,当堂矫正,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合唱作品《龙舟飞歌》是1998年广州合唱团参加哈尔滨之夏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合唱艺术大赛时特约许新华老师改编的,郑南填词,作品描绘了广东民间端午节的节日风俗活动——赛龙舟的欢腾场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和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歌颂了那些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为开拓广东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和汗水的人们。

【关键词】合唱作品;《龙舟飞歌》;排练分析

此作品改编自广东音乐《赛龙夺锦》,原曲与《雨打芭蕉》都是由清朝道光年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大师何博众作曲,距今100多年,仍然十分流传和经典。《龙舟飞歌》整首作品的对比中段是由作曲家许新华重新创作的,使作品呈现出耳目一新的感觉。

《龙舟飞歌》与《赛龙夺锦》的主题一样,都是描绘了广东民间端午节的节日风俗活动——赛龙舟的欢腾场景。重新填词内容也是紧贴“大江我主宰,逆水争上游”的你争我赶的紧张气氛。主题思想积极向上、鼓舞人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和对生活的火一般的热情,歌颂那些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为开拓广东经济发展贡献青春和汗水的人们。

全曲结构是规整的带完全再现的三部结构:

引子-A-B-A’——尾声

(1—6小节)(a+a’+连接)(b+b’+b”)(完全再现)(121小节~结束)

引子是包括了前3小节的钢琴前奏,短短3小节的钢琴前奏,先声夺人大气磅礴。低音区的fff的密集颤音,如大鼓发出的低吼,暗示了一场龙争虎斗的龙舟比赛即将展开。第3小节用了主题旋律的主干音,8度有力地慢起渐快地上行拉开托起庞大的气氛。这样的钢琴前奏形式能为强大有力的合唱音响做铺垫准备,酝酿充分的紧张感和期待感,不少中国大型合唱作品的钢琴前奏都会用这样的编配,如郑律成《忆秦娥——娄山关》、冼星海《黄河》套曲首曲《黄河船夫曲》。此部分对钢琴伴奏的技术和力度要求比较高。

一开始进入的是两句散板由男高音的领唱的三板旋律。“龙舟美哟,龙舟壮哟”,高亢而清亮,富有号召力,采用了粤剧武将登台亮相时演唱的音调。在挑选领唱人选时如果能找到一位用“原生态唱法”演唱的民间艺术家,用类似演唱渔民号子时的感觉来演唱这两句重要的引子“龙舟美哟,龙舟壮哟”,便更能表现出号子的地道味。当然,一名出色的民族唱法男演员也可以胜任该曲的领唱。

A部是快速的、生动的。抑扬格上行的核心音调,通过重复和句幅的递增,可划出壮士们奋力划桨,龙舟飞速前进的形象。应该在引子的号子般的高亢情绪完全结束后才开始。第6小节~第32小节是三次主题段的变化重复, “路是水晶,大江我主宰,心是水晶心,下水敢成材;桨是七尺,丈量江心爱,逆水争上游,龙门为我开”也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由男低音完整地演唱,两个内声部以“嘿嘿”虚词作节奏型的情景衬托。第二次是从女高音一直往男低音慢一拍的卡农进行,并在歌词中夹参着“嘿嘿”的辅助音,后起节奏和快速颗粒感演唱使得四个声部的卡农生动有趣地进行,颇有层出不穷的你争我赶的意图。第三次是以两外声部的卡农演唱主旋律,女中音部分还是主题的主干音模仿,但节奏有对比变化。由原来的后起而短促零碎的节奏变成正拍起2分音符的长音节奏,饱满连贯的演唱与外声部的短小具颗粒感的演唱相映成彰。

呈示段大量的快速而具有颗粒感的演唱要求运用跳音唱法的技巧。跳音唱法是连音唱法的基础,起声方面总是“激起”型。合唱团在排练前的练声部分,指挥应该相应地准备用来加强跳音的练习。

练习提示:(1)用急吸气,发音用“激起”;(2)每个起音的音头要饱满有力;(3)换气时不能出现明显的气口,跳音要有连音的线条感;(4)字与字之间的切换,不要改变口内的状态和开度,唇部既要灵活,又不可松弛。

对比性中段与主题段不一样的是,中段的旋律抒情优美,富于歌颂性,而且不是出自原曲《赛龙夺锦》,而是重新创作的,改变了原曲单一的结构和单一的音乐性格。中段的结构是一段旋律的三次变化重复。

第一次从62小节开始至69小节。两个女声部齐唱旋律,男声作节奏性伴唱声部。中段的旋律由4句规整的长句子组成,抒情而连贯。女声在用连音唱法时要注意音乐句法的处理。连音唱法( legato)不仅对音乐句法的处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旋律及和声的色调变化以及对感情的表述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掌握好连音唱法时合唱团员的重要基本功之一。每个字的母音发出以后,将该母音的色彩延续要唱完。如歌词“龙舟穿过麒麟桥”,演唱时,要把前一字的母音饱满地延续到下一字的字头。在流动的旋律中要注意均匀,不可以在运动中改变歌唱状态。男声节奏性的伴唱“嘿,嘿嘿”时要注意“P”力度,音量要是女声的一半,声音不能发虚,要结实而松弛,有律动感。

指挥动作在这里要把握动作的主次。一般情况是左手保持住旋律声部的连贯抒情打法,右手在男声演唱的重拍上和后起拍提示,但不可持续跟着男声的节奏挥拍。这样既可以精简手上的动作清晰要求,还可以让男声演唱时不受局促而具律动感。

第二次的旋律跟第一次完全一样,但编配采用了模仿性复调技法。 “复调性合唱作品,尤其是模仿性的复调作品,内在每一个声部都有着独特的色调,每个声部都按着自己旋律本身的组织和特性形成自己的色调起伏。另外,各声部在与其他声部互相结合时,却又是主次分明而互相推让、帮衬着的。这种主次的轮流交替,造成了复调作品的连贯性。”

尽管在音型上形成对比,但在总的色调布局上则仍是以主要旋律的起伏为依据;指挥在对待这段排练时,一方面要注意各个声部的起伏动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从属声部与主旋律声部的相互关系。女高音和女中音要习惯聆听着男声的主旋律,然后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音色。

再现段从87小节开始至到120小节。此段的排练方案与呈示段一样,但演唱的速度和情绪应该更热烈,所以要更注意咬字清楚。

尾声和引子首尾呼应,男高音领唱再次演唱引子的音乐,但词意已经有所不同。一开头是号召的号子“龙舟美哟,龙舟壮哟”,是拉开序幕的一种召唤;而尾声“龙舟快哟,跨过大江向大海”,则是豪迈的理想大志,象征着广东这片祖国的南大门热土冲出珠江、奔向大海,向世界展现风采的时代背景。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5

关键词: 古诗文 价值观 高中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看法,是对自己要干什么而不干什么的一种判断标准,是决定人们的观察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譬如,人们比较容易倾向于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自己看重的事情、经验或人。所谓“古松三态”就是这个道理:在木匠看来,古松是一根梁;在画家看来,古松是美的,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在种地的农民看来,古松可以遮阳,是一方荫凉地。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看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高中时期是整个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使今天的高中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使其成长为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全面发展的人。从长远来看,在高中生中开展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保证。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仅在于个人的人生经历,而且受制于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它紧紧联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品格。古人云:“文以载道。”中华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本文从价值观形成的三个阶段谈谈古诗文对高中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以诗文提升选择高度

价值观产生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这种选择的自由对于价值观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因为价值观不可能经由强制或压迫而获得,它是一种心甘情愿作出的选择,是在仔细考虑与衡量所有的选择途径及其可能后果后作出的决定。

古文作品的鉴赏,一方面鉴赏评判本身,要介入学生对作品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由此不断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如《岳阳楼记》中塑造了三种意境:览物而异的雨霏霏美,览物而异的春和景明美,古仁人之心宽厚博大美,以上前两幅美景,围绕“览物之情”有所“异”而对比展开,由极暗到极明,由极悲到极喜,通过景物的渲染烘托,生动地表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思想感情。这两种感情,虽然形态有别,但是实质相同:都是以自我为转移,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在两幅图景、两种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作者再用“嗟夫”一词引发议论,委婉地否定了这两种思想感情极力赞美,“或异二者之为”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赞美古仁人之心,实际上是借他人羌笛,吹自己杨柳,即借写古仁人异于寻常的忧乐观,以此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抱负。这种理想和抱负,其中也暗含着对友人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同时还表现出博大的胸襟:为官在任,胸怀天下,四面云山收眼底,万家忧乐涌心头,这是迁客骚人和一般封建士夫不可企及的崇高境界,更是全文所表现出来的宏伟意境美。

二、让诗情提升珍视境界

珍视是价值观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因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认识的过程,而且蕴涵着情感的层面。这种选择是自己所乐于接受的,并且是自己非常重视的。为了实现自己的选择,人们乐于付出很大的代价。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如此,因为这种主义是先烈所珍视的。许多高中生把古诗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的名句摘录下来,作为座右铭,并不断追求。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这些诗文,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都体现了古人伟大的志向和情怀。学生把它们作为座右铭,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

三、以诗情促行动

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价值观形成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行动。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完全实现或体验到我们的选择和所珍爱的事情,体会其价值。譬如,造房屋、种庄稼或画画,只有实际上造出了房屋、种了庄稼或画了画以后,才能说他的价值观得到了展现。

忆秦娥娄山关范文6

我们先来看元朝白珽的一首诗《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列锦的表现手法,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这首诗成了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中的一道题,在分析这首诗颔联的写作技巧时,除了大部分同学回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外,还有少数同学分析出了列锦这种修辞格。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句中缺少谓语动词就不能成为一句话,但恰是这种名词组合成多列项的非主谓句,如一段段的“锦绣”排列在一句或一联之中,从而绘出一帧帧具有跳跃性的生动活泼的画面。对此种语言现象,当代著名修辞学家谭永祥先生在《修辞新格》中说:“古典诗歌作品里面,有一种颇为奇特的句式,即以名词或以名词为中心的定名结构组成,里面没有形容词谓语,却能写景抒情;没有动词谓语,却能叙事述怀,这种语言现象不是语法所能解释得了的,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列锦’。”这种格式也被吕叔湘先生称为“词组代句”的特殊的修辞方法。

在诗歌鉴赏中,读到这类诗句,我们就会发现构成这类句子的一个特点:诗人不是简单地将几个相互关联的词语罗列起来,而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感知画面之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的复杂情怀。这样就可以说,联想是正确理解列锦的心理基础,列锦的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要靠读者的联想实现,诗句中蕴涵的各类意象所形成的不确定性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空间存在于无谓语这种句型所形成的文学空白中,文学空白为意象、句法、语意等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从而激发读者去思考,唤醒读者的想象力,激活读者的审美联想,使读者在阅读想象中完成鉴赏和审美。而这又正符合空灵美这一古典美学的重要特点,古人论诗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的想象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的境地,让读者主动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补充、完善。

我们来看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诗中有这样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叠加的六个意象突出了“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此诗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中国落魄文人流落他乡的早行图。宋代文人梅尧臣认为此二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此后文人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所言:“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同样的“霜、晨、月”意象,在的笔下就有了雄壮之美。《忆秦娥·娄山关》就有这样的句子:“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一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又配以大雁的鸣叫作音响烘托,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笔力何其凝炼遒劲!

中国诗歌惯用通过意象叠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张力来写景叙情或叙事抒怀,创造出加倍的情感内涵。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性意象,写出九种典型事物。我们可通过作者提供的特定语言环境,驰骋想象,补上“空白”: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冒着西风,骑着瘦马,在那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黄昏”这个古典诗词定的思人怀乡意象,在这个深秋的季节出现,能引起多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此句既是工笔实景,又是铺陈心绪,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这一系列的意象叠加,描绘出苍茫、凄凉、萧瑟的秋天的景象,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写出了流落天涯、仕途坎坷、心境凄凉的典型情思。寥寥数语就把许多人都曾体验过的悲秋和乡愁表达出来了。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没有一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游子见到各种景物时的内心世界。每个读者的审美经验不同,再创造的形象就因人而异。作家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再看陆游《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诗人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画面: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这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炼,意境开阔,呈现出一种凝炼之美。节奏上的跳跃性,又与诗句中时空的跳跃转换相得益彰,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而这类“空白”,在古典诗词中可谓举不胜举。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烟杨画柳,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等等。

还有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的妙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组佳句,借用相似联想,连用三喻,将本是无情之物的风雨草絮进行诗人独特的审美观照加工,而后叠加复合,以实拟虚,把作者纷乱的愁情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你看:那一腔愁绪,仿佛遍地如烟的青草,连绵弥漫,无边无际;又像那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濛濛一片,遮天盖地;更似那江南黄梅时节的霏霏细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整个句子就由三个名词性短语设喻而成,通过内在的愁思将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三个不同的画面巧妙地组合起来。将主观的情绪、心境移注到审美客体上;使无情之景物人格情感化;反过来,又通过读者的想象、赏鉴、品味,起着烘托、渲染、强化主体的情感心绪的作用。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真意,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划,纵然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也难以言之凿凿,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表面上完全是写景,而深情寓于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冯煦说柳词“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意”(《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道出了个中底蕴。

上一篇年会游戏串词

下一篇筷子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