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阿波罗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阿波罗计划范文1
阿波罗工程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成功实施了宏伟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它不仅使美国在航天领域确立了领先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声誉,也使人类对月球及近月空间有了首次直接的研究和认识,在工程管理上使美国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大型工程计划和管理的经验。而且在技术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这不仅为后来的航天计划奠定了基础,后来还广泛地用于国民经济领域。
据统计,阿波罗工程使美国经济增长率提高2%,物价指数下降2%,创造80万个就业指标。该报告还认为,美国1958年国民收入为4062亿美元,1968年达到8640亿美元,1970年增至9046亿美元,10间翻了一番,这是阿波罗工程刺激的结果。另外,阿波罗载人登月推动关键科学和各种边缘交叉学科的兴起与进步,进而转化为国家未来经济实力并确保了国家安全也是不可否认的。
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带动了美国微波雷达、遥控作业、无线制导、新型材料和电脑、药物及生物工程等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该工程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遥控作业等许多技术成果又转移到民用,促进了科技与工业的整体发展与繁荣,其二次开发应用的效益,远远超过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经济与社会效益。美国在20世纪后10年能够保持高速、高效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阿波罗工程派生出的约上千种应用技术成果或专利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美国领先于世界的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很大部分来自对月球探测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现在,航天产品或技术到老百姓手中的平均时间是5~10年。
在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时,为了降温和确保登月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研制液冷服,其原理是靠泵输送冷水循环制冷。后来,这项技术直接应用于陆海空三军,改善了坦克兵、潜艇兵和飞行员的工作条件。它还为一些特殊病人减少了痛苦。例如,有个小男孩得了外皮鳞化症,不能通过皮肤散热,因此,他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关在空调冷却的环境中,许多日常活动都参加不了。在有了液冷服后,使他可以外出,从病痛和孤独中解救出来。航天液冷服技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也曾发挥过作用。
重症监护病房是航天技术带来的重要医学进步之一,它是应阿波罗工程对登月航天员进行健康检测的需要而诞生的。
方便面调料中的干菜叶就是航天食品中常说的脱水菜,它是将蔬菜中所含过多水分脱去以便贮存、保管、运输出售。“阿波罗”计划中首先使用这种技术让航天员吃上含有蔬菜的航天食品,现在这种航天食品已广泛普及。果珍饮料原本也是为航天员研制的饮料。
各类时髦的运动鞋也是阿波罗成果的“产物”,其“中空吹塑成型”制造技术来源于阿波罗登月航天服,当时科学家为了制造一个完整并且厚度均匀能耐受很大压力的航天服内胆,发明了把一团耐压软材料加热软化,放在一个模具中,然后再向这个模具中吹入高压气体的方法。之后,运动鞋制造商发现这种工艺可以快速高效地来制造一个完整的鞋帮,于是便广泛地使用起来。
2004年,在纪念阿波罗载人登月35周年时,耐克公司一则气垫运动鞋广告引吸了许多人的注意:这款畅销世界的气垫运动鞋,靠的就是公司当年为阿罗波工程研制登月靴积累的技术。
在阿波罗技术的引领下,人们研制出了烟雾检测器、食品干燥剂、家电节能系统、抵御有害射线的太阳镜、钻头和无线电设备等,其中大众接触最多的购物计价用的条形码是航天技术杰作之一,它最初是美国为控制阿波罗计划不计其数的组件而发明的。阿波罗技术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率表、激光手术、数字温度计、彩超等设备和技术。
阿波罗计划出台后,美国试图研究一种新技术,以使休斯顿航天中心的电脑系统实现数据互联,几年后,互联网技术孕育而生,并在登月结束后推向民用。
作为阿波罗计划的参与企业,摩托罗拉在无线通讯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1973年,该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而同时研制了世界首套为手机服务的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系统。
此外,由阿波罗计划而诞生的核磁共振、激光通信、液晶电视、女性的“离子烫”、枕头的记忆海绵、自拍的手机高清摄像头等,如今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阿波罗工程产生的3000多项专利技术中,至少有1000多项专利技术被直接转移到民用,到现在人类仍然受益不浅。许多人认为,“阿波罗”所带来的间接效益比直接效益还大,其投入产出比大约是1:14,即投入1美元,产出14美元。
航天技术是百宝箱
航天的其他技术也广泛用于国计民生,例如,具有强度高、比重小、防腐蚀、耐老化、隔热隔音等优异理化性能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先是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器部件的制造中,后来又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学、汽车、交通、机电、体育等部门,产品多达上千种。
首先,被用于火箭壳体等航天器制造的碳纤维材料,不仅耐压、耐腐蚀,重量轻,散热性好,手感舒适细腻,强度和韧性是铝镁合金的2倍,而且是一种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和一种导电材质,能起到电流屏蔽的作用,其清洁性也较好,圆珠笔、油性水笔等在上面留下的污迹都能轻松抹掉。这种材料后来用于笔记本电脑等许多方面。
目前广泛使用的“尿不湿”最初被发明出来是为了解决航天员长时间太空行走中的内急问题。微波炉的诞生则是因为在太空中需要加热食物但又必须避免明火点燃其他设备。由于航天的成本很高,带上1千克物品上天的成本约1万美元,所以为了满足航天活动中要求计算机体积小、功能强而发明了笔记本电脑。
现在到处使用的粘扣带是出于在载人航天中航天员记录实验结果的需要,这种固定物能确保航天员松手以后本和笔不会飘起来。极其牢固的凯夫拉尔纤维原本是专家为了保护航天员免受微陨石伤害研制的,现常用于轮胎和防弹背心。
航天飞机热防护系统的隔热材料已被用于赛车运动冷却装置;用于照明太空植物的光射二极管技术拟用于治疗儿童脑瘤;航天平衡测量设备已用于诊断并治疗患有脑部创伤、中风、慢性头痛或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病人;航天飞机用的“液体金属”材料已应用于金属棒球球棒、珠宝首饰、军用装甲与医学仪器。
阿波罗计划范文2
从奥兰多顺着高速公路--m来到卡拉维拉尔角,天气好极了,万里无云,碧海蓝天。这个地方实际上是跟大陆相连的一个小岛,中间由几座桥梁相连,外面就是浩瀚的大西洋。海鸥在停车场里飞来飞去,迎面就是大海的味道。整个外岛的面积很大,发射区和装配区相隔很远,游客必须要乘坐巴士才能游览。我们在一个游客中心停了下来,里面陈设着一个废弃的火箭发动机,外壳已经剥离,露出了里面弯弯曲曲的管道和巨大的喷嘴。
登上t望塔,远处巨大的发射架便是著名的39号发射塔,世界最著名的宇航发射中心。39号发射塔是专门为阿波罗计划建造的,发射中心包括一个能够组装土星5号大型火箭的车间,一个能够运输5440吨物品的运输车。肯尼迪航天中心共有两辆“爬行者运输车”,每辆重2721吨。它们的速度很慢,从车间到发射场需要5个小时的“爬行时间。”从技术角度讲,将111米高的土星5号火箭站立着送到发射场,还必须克服一定的坡度,本身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成就了。
随后,我们来到土星5号博物馆,因为它在阿波罗计划中的重要作用,这个庞然大物也被冠名为”月球火箭”。只有来到这里,你才能亲身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的壮观。这里存放着一个巨型的土星5号火箭,高川米,直径10米,分成3级。到目前为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火箭。它的高度、推力和起飞前的重量,都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巨型火箭。当火箭发射的时候,80公里远的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地面的震颤。
站在土星5号一级火箭的5个巨型喷嘴的下面,你才能感受到星际飞行的气魄,找到只有在科幻电影中才能体会到的感觉。这里是机器的世界,各种各样弯曲和复杂的管道,青铜色的外壳,闪耀着淡蓝色的金属光芒。你只能感叹,星际飞行是如此的复杂,人类竟然可以建造如此复杂和庞大的机器,真是不可思议。土星5号的旁边,陈设着复制的登月舱、月球车等,这里还陈列着一块从月球上取下来的月球石。
从土星5号博物馆出来,我们来到火箭公园。这里堆放着美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各种火箭的仿制品。各型火箭陈放其中,大部分直立着,形成了一个个壮观的景象。堆放其中的,还有一些大型的火箭发动机,去除了整流罩,露出弯弯曲曲的铜管,使人恍若来到了未来世界,置身于一个外星星球。
火箭公园的旁边陈设着“探索号”航天飞机。这个航天飞机是个一比一的复制品,外形和内观跟实际的航天飞机完全一样。但它只是一个展品,并不是真正的航天飞机。游客可以从旁边的平台走进“探索号”,探索它的内部结构。内部有很大的货舱,用来装载各种卫星和相关部件等,里面还有机械手,可以完成大型的安装任务。
肯尼迪航天中心除了科学研究的任务之外,还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航天和太空探索的新成就,他们拥有一个专门的太空探索的电视频道,由他们和迪斯尼公司共同负责,介绍各种各样的关于太空和宇航的节目。通过这些活动,美国宇航局赢得了美国公众的支持,为争取国会的拨款增加影响力。
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代表政府向国会宣布:“在10年内,将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返地面。”这就是20世纪最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一共进行了17次。第一次计划失败,导致3名宇航员死亡,其后经过8年的实验和准备,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星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幸运的宇航员。当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时,他说道:“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登月的成功证明了当代的工程技术已经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准备好了条件,人类的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阿波罗11号之后,有一批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最后登月的是一位地质学家,也是登月的第一位科学家,名叫哈里森・舒密特。
当然,阿波罗计划的政治意义大于实际的价值。那个时代并不成熟的电子和电脑技术注定了这项工程大大超前了,这个计划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程技术的进步,客观上促进了电脑技术超大规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激发TA们的探索热情,激发了凡尔纳时代开始的梦想,这个梦想还激励着更多杰出青年投身于探索宇宙的奥秘之中。
宇航探索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既要有宏伟计划,又要切实可行;既要有科学的目标,又要避免人力物力的巨大透支。因此,在实施了登月计划之后,美国人没有再继续这―项目,而是进行更加科学的探索。大体说来,他们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射探测器,进行深空探索,详细考察太阳系其它星体的状况,搜索类似地球环境的星体;二是进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深空探索的目的要求在地球之外建立一个类似“船坞”的太空港,摆脱地球重力,建9_--个中转站,才能实施星际飞行的任务。
美国宇航局在1979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后来又陆续建造了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这些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标志着太空探索新阶段的到来。但是太空探索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到目前为止,建造的5艘航天飞机,就有2艘失事爆炸,14名宇航员遇难,对于美国的航天事业是沉重的打击。“挑战者号”的失事使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了3年,“哥伦比亚号”的失事使之又停飞5年。
2011年2月25日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飞行。在完成这次飞行任务之后,它会被送到位于华盛顿的航天博物馆作为展品。发现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1984年开始首次太空飞行,它在太空中已经累计飞行了213亿公里。这一次飞行的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首个人形太空机器人“R2”。这部机器人的外形酷似人类,拥有头部、躯干和手。头部的4只红外线摄像头,用于感知距离和深度,具有立体成像的功能。
2011年的4月和6月“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执行完任务之后也要被送进博物馆。这也意味着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在“发现号”最后一次升空的时候,发射场外来了很多游客和航天爱好者,他们聚集在这里最后一次向“发现号”挥手告别,这架航天飞机已经陪伴了他们三十多年的岁月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广场上矗立着一个像雷达天线一样的建筑,其实这并不是雷达天线,而是一块巨大的纪念牌。上面不是太阳能面板,而是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镌刻着历次太空飞行中失事宇航员的名字和他们的头像。每到夜幕。时分,花岗石背面的射灯打亮,这些镂空的名字在夜幕之下闪闪发光。
阿波罗计划范文3
“Four, three, two, one and lift-off.”
The flight of Apollo 11 was the culmination[巅峰] of many years of planning, work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contributed toward this day of accomplishment.
The great Saturn Ⅴ rocket and the complex Apollo
spacecraft had been assembled[装配] together and moved to the launch pad[发射台]. The equipment and techniques and personnel had been proved in earlier missions, and now they were ready. The astronauts chosen for this mission had flown it many times in ground-based simulators[模拟器]. They had all been in space before, they had trained carefully and well, and now they too were ready.
Astronaut Michael Collins would pilot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航天器上各个独立的)舱]; astronaut Edwin Aldrin Jr. would pilot the lunar module, and astronaut Neil Armstrong would serve as mission commander. Armstrong would be the first man to step upon the moon. Other astronauts had made this journey to the launch pad, but never with such anticipation.
9:32 AM, July 16th.
Three hours later, the Apollo command module moves forward to extract[拔出] the lunar module from the third stage of the launch vehicle. Both are moving at more than 17,000 miles an hour. Docked[使(两艘太空船)空间对接] together, they will sail a quarter million miles across the sea of space and into orbit around the earth’s nearest neighbour.
July 19th. Apollo 11 slows down and goes into orbit around the moon. The bright blue planet of earth now lies 238,000 miles beyond the lunar horizon. Astronauts Armstrong and Aldrin, now in the lunar module, separate from the command module.
Astronaut Collins remains behind. The Eagle注1 is poised[作……姿势] and prepared for its descent[降落] to the lunar surface.
Aldrin: Twenty feet, down two and a half…kicking up some dust…four forward…four forward, drifting to the right a little…contact light…okay, engine stopped.
Mission Control: We copy[接收(无线电)信号] you down, Eagle.
Armstrong: Tranquility Base注2 here. The Eagle has landed.
Mission Control: Roger[(尤用于无线电通讯)知道了], Tranquility, we copy you on the ground. You got a bunch of guys about to turn blue. We’re breathing again. Thanks a lot.
Armstrong opens the Eagle hatch[舱口] and begins his climb down to the surface.
Armstrong: I’m gonna step off the LM注3 now.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Despite the bulky[体积大的] spacesuits and the backpacks containing oxygen,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the Apollo 11 crew found they could move easily about the surface. Through a specially made television camera, viewers in many
nations on earth were able to watch the astronauts as they walked and worked on the moon.
After two hours and 31 minutes, the first lunar explorers had comple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moon. A night of rest in the lunar module, countdown
preparations, and they were ready to come home.
July 21st. The Eagle and its two man crew lifted off the moon perfectly, and climbed slowly to rendezvous[会合点] and dock with the mother ship, Columbia.
While Armstrong and Aldrin explored the moon,
Astronaut Collins had kept a long and lonely vigil[守夜] in the Columbia. The approaching Eagle was a welcome sight.
Dawn in the Pacific. Apollo blazes[燃烧] across the heavens, coming back to earth at 25,000 miles an hour.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who had talked with the astronauts by telephone while they were on the moon, was waiting aboard the recovery carrier to welcome the returning voyagers.
The President later expressed the nation’s response to this historic mission.
Nixon: Someway, when those two Americans stepped on the moon,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were brought closer
together.
To protect against any possible lunar contamination[污染], the astronauts put on airtight[密封的] special garments[外衣] before coming aboard the rescue ship.
They transferred directly from the helicopter to a mobile quarantine[检疫,隔离] van, in which they would be flown back to the Manned Spacecraft Centre in Houston, Texas.
July 27th. The journey was ended. They were home again. Ahead lay three weeks of isolation, medical tests and mission debriefings[任务报告], then visits to major cities of America and abroad.
The details of their unique mission would be relived and remembered, so that others might learn what they had learned, and that future travellers in space might build upon their experience.
Wherever man journeys tomorrow across the ocean of our universe, history will remind him that Apollo 11 was mankind’s first encounter[遇到] with a new world.
“四,三,二,一,升空。”
阿波罗11号登月飞行是经过多年计划、工作、建造和测试的顶峰。数千人曾为这一天的成就做出贡献。巨大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和复杂的阿波罗太空船已经组装完毕并移至发射台。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的素质均已在早前的任务中得到证明,现在都准备好了。入选这次任务的宇航员已经在地面模拟舱内进行过多次飞行。他们以前都上过太空,接受过严格而良好的训练,现在他们也准备就绪。
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驾驶阿波罗号指令舱,小埃德温・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而尼尔・阿姆斯特朗则担任指令长。届时,阿姆斯特朗将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其他宇航员也曾经踏上通往发射台的道路,但从未如此备受关注。
(1969年)7月16日,上午9时32分。
三个小时后,阿波罗指令舱向前推进,从第三级运载火箭中分离出登月舱。两者都以超过17000英里(27359千米)的时速飞行。它们完成对接,在浩瀚的太空飞行25万英里(402336千米),然后进入地球最近邻居的轨道。
7月19日,阿波罗11号减速,进入绕行月球的轨道。地球这颗亮蓝色的星球此刻正在距离月球地平线238000英里(383024千米)之外的地方。在登月舱内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与指令舱分离。
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守后方。鹰号登月舱已经就位,准备在月球表面降落。
奥尔德林:(距离表面)20英尺(约6米),向下2.5……搅起了一点尘土……向前4英尺(约1米)……向前4英尺,向右边飘移了一点……联系灯……好,引擎熄火。
指挥中心:我们收到信号了,鹰号。
阿姆斯特朗:这里是静海基地,鹰号已经着陆。
指挥中心:收到,静海。我们在地面上收到你的信号了。你刚才把一群人吓得脸都紫了,现在我们终于能回过神来了,非常感谢。
阿姆斯特朗打开鹰号的舱门,开始向下爬到月球表面。
阿姆斯特朗:我现在要从登月舱走下来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尽管穿着庞大的太空服,背着装有氧气、温度调节和通讯设备的背包,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发现他们能够在月球表面轻松移动。通过一台特制的电视摄像机,地球上许多国家的观众能够看到这些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和工作的情形。
经过2小时31分钟,第一批月球探险者完成了对月球的研究。他们在登月舱休息了一个晚上,进行倒数准备,马上就要回家了。
7月21日,鹰号载着两名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顺利升空,然后慢慢爬升至会合点,与母船哥伦比亚号对接。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勘探月球的时候,宇航员柯林斯在哥伦比亚号上度过了漫长而孤独的一夜。能看着鹰号逐渐靠近真是太让人高兴了。
太平洋上的黎明。阿波罗号的火光划破长空,以25000英里(40233千米)的时速回归地球。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时,美国总统理查得・尼克松与他们通过电话。现在,总统正在回收舰上欢迎宇航员们归来。
随后,总统表达了美国对这次历史性任务的回应。
尼克松:当这两位美国人踏上月球之时,这个世界的人们以某种方式被拉得更近了。
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月球污染,在登上救援船之前,宇航员们先穿上了特制的密封服。
他们被直接从直升机转移到一辆移动隔离车内,飞机其后将隔离车运回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载人太空船中心。
7月27日,旅程结束。宇航员们重新回到了家园。他们要接受三个星期的隔离、医学测试和任务汇报,然后到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访问。
这次独特任务的细节将会被人们不断地重温和铭记,好让其他人可以学习到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让将来的太空探险者能够吸取他们的经验。
无论未来人类将穿越浩瀚的宇宙去往何方,历史都将让我们铭记,是阿波罗11号让人类首次遇见了一个新世界。
注1:“鹰号”是阿波罗11号登月舱的呼号。
注2:静海是月球上的一处月海,位于宁静盆地之内。
注3:LM指阿波罗登月舱(Apollo Lunar Module),是阿波罗宇宙飞船直接登月的部分。
相关链接
阿波罗计划――20世纪最大骗局?
阿波罗11号飞船的升空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然而,一直有科学家和科普爱好者对美国登月资料提出质疑,认为人类从未登陆月球,那些照片和影像是在地球上拍摄的“登月骗局”。2001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甚至制作了一个一小时的特别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Conspiracy Theory: Did We Land on the Moon?)那么,人类究竟有没有登陆过月球?一起看看双方争论的焦点。
疑点1:国旗无风却飘扬 月球上没有空气,不可能有风,但资料中宇航员在月球插下的美国国旗却迎风
飘扬。
支持者反驳:国旗旗杆有两个,竖的一个,横的一个,呈“7”形,便于展开旗帜。当宇航员插旗时,由于月球地质较硬,要用力扭动才能把旗插上,这个扭动动作加上旗杆本身弹性引起的震动,造成国旗的摆动。在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的缓冲,国旗反而可以摆动多时而不停。
疑点2:登月照片中看不到星星 月球没有大气层,因而也就没有空气折射的问题,应该能清晰看到月空中群星闪耀的图景,可是登月照片上却看不到一颗星星。
支持者反驳:由于没有大气层,月球上的太阳光很强烈。为了成功拍摄照片,不会过度曝光,摄影机的快门速度必须很快,曝光时间短,因而收集不了宇宙远处的星光。
疑点3:太空行走跳跃和地球一样 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员应该轻易地比地球上跳得高六倍,远六倍。
支持者反驳: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但宇航员穿的宇航服又重又复杂,大约有100公斤重,在月球上相当于穿着16公斤重的衣服行走,而且宇航服是根据失重状态设计的,十分笨重,不可能像理论上那样轻松。
疑点4:登月舱没在月面撞击出坑洞 如果阿波罗登月舱飞船真的停落在月球表面,巨大的冲击力应该使登月舱落地时撞击出一个大坑洞,而登月照片中的登月舱好像是被轻轻地放在地面上。
阿波罗计划范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知识产权 立法
1.谷哥版权事件和我国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引发的问题
2004年,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哥公司提出了号称阿波罗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图书馆被建成以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读者可以在该图书馆内免费搜索到里面所有的书籍,对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可以付费下载或购买。该计划提出以后,谷哥公司开始大量扫描图书,在随后的几年里,谷哥将近收录了全球近千万种图书。可是谷哥的收录行为遭到了众多出版商和著作权人的反对,不得不走上了诉讼的道路。2005年9月,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谷哥公司告上法庭。在诉讼中,原告称谷哥公司在扫描书籍和图书数字化过程中存在大规模的侵犯版权行为,为此,他们要求谷哥公司为每一次侵权行为支付赔偿,并请求法院禁止该公司未支付费用就自行复制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内容。阿波罗图书馆计划—打造全球最大的图书馆计划也不得不搁浅,等待法庭的裁决。目前,在我国目前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陈兴良起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到500多名博士、硕士状告北京某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众多的数字图书馆遭遇到过版权诉讼。我国数字图书馆虽然没有因为版权纠纷而绊住发展的步伐,但发展中潜在的风险时刻存在。那就是如果大规模的侵权诉讼一旦被提起,那么数字图书馆又该如何面对,我国的数字图书馆需要健康发展,面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和现实的困境,数字图书馆人和社会的法律界人士对这方面问题做出相关的探索是对应有之义。
2数字图书馆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谷歌的阿波罗计划的搁浅,其最主要的原因的莫过于其国内民众对谷歌侵权行为的强烈反对,民众的维权意识高,版权保护制度的完善。而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侵权行为虽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仍然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是由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公众的法律意识状况决定的。①被数字图书馆收录的作品著作权人的信息匾乏。如果数字图书馆的运营商一个个地与著作权人取得联系并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其可操作性极低。②我国大多数公民对著作权的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其实在国内,遭遇版权侵权的绝不仅仅是这些提起诉讼的原告,还有更多的被侵权的人都处于一种不自知的被侵权状态中。也许这种侵权对他们来说,作品未经允许而被收录,即使是侵权,但由于对自己没有造成任何的不辆影响而不加理睬;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侵权,而听之任之。甚至有的被侵权人觉得自己的作品被收录、被传播而自喜。③著作权人的维权成本高,维权需求不强烈。著作权人本身对自己的作品是否侵权信息的获得途径并不是很充足的,可能还需要相当的成本。被侵权人对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也同样需要相当的成本。由于著作权的特殊性,在作品被侵权时,著作权人的损失是隐形的,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认识,在维权需要高成本的情况下,维权似乎也没有必要。
3立法上的建议
3.1在立法的内容上,细化著作权授权途径实践中,有数字图书馆对避免侵权的方法和途径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通过和出版社合作,取得著作权的授权。这种授权模式主要是通过出版社的明示公告,取得著作权人对数字图书馆的授权。这样的授权模式对数字图书馆未来侵权行为的完全避免是可行的,可是这对以前的侵权行为无法解决。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觉醒,数字图书馆必须对这种趋势提早应对。其中应对之一的方式就是和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进行合作,即由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在取得众多的著作权权人的授权后,代表作者向数字图书馆集中授权。国家版权局在《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中明确规定“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可以直接向被利用作品的著作权人取得许可,也可以通过著作权人集体管理组织取得许可”。这种规定也认可了这种著作权管理的组织和方式,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的合作也是可行的。可是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的权利、义务,著作权人、数字图书馆和著作权管理组织三方合作涉及的法律上一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3.2在立法的理念上,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尊重国际社会对知识产
阿波罗计划范文5
肯尼迪太空中心,郁金香状的发射架上是美国下一代太空运输的主力――“战神1 号”运载火箭。和臃肿的航天飞机不同,它看上去更像一艘上世纪70 年代的复古航天器:箭身细长,上端逐渐变细成一尖头,尾端安装了优美的鳍。忽然,火箭的喷嘴喷出一团云状烟雾,夹杂着从点火装置中溅出的火花,接着是黄得发红的废气。战神的一级火箭使用固体燃料,固态火箭推进器带着3000℃以上明亮粗壮的火柱升空。火箭直刺苍穹,保持竖直上升以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火箭遇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随后,火焰变长,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然后开始倾斜。到了关键时刻,火箭加速突破了音速,箭体振动了一下,但是运气不错,并没有发生令人担心的“跷振(pogo)”问题。跷振是多级火箭飞行时所装载的液体燃料可能发生的强烈共振,如果不能控制就可能导致箭体爆炸。火箭后部形成了一条白色条纹,清晰地挂在天上,这是火箭废气在高层冷空气中凝结而自然形成的烟雾状踪迹。遍布高空的强风很快就将这白色条纹撕扯成锯齿状。这时芯级分离,第二级火箭,也就是离地级的J-2X 发动机开始工作,它使用液氢和液氧燃料,把火箭送入一条圆形轨道。离地级的整流罩分离,藏在其中的就是著名的下一代“乘员探索飞行器”――“猎户座”飞船,“猎户座”飞船与登月舱交会对接。对接后,离地级让J-2X 发动机再次点火,挣脱地球引力,开始飞往月球的征程。
这还不是真的发射,只是NASA 的模拟影像,用来展示“战神”的力量。战神火箭的真正发射至少还要5 年时间,而“试用版”战神的发射也许就在今年7 月。NASA 已经痛下决心,抛弃华而不实的航天飞机,转投战神火箭的怀抱。
从航天飞机回归火箭
2009 年3 月28 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平安归来,亿万人悬着的那颗心总算落下。自1984 年8 月30 日首飞以来,“发现号”真的老了,以至于近期的一次飞行一拖再拖,从最初的2 月12 日,一直到3 月15 日,甚至还不如朝鲜的“光明星2 号”发射那么准时。延误了空间任务自不必说,燃料箱隔热泡沫脱落、外部燃料箱的液态氢传输管发生泄漏等旧疾更让人心里不禁琢磨:这款20 世纪80 年代的NASA 牌航天飞机系列老爷车,到底还能飞多远?航天飞机的方案一度非常理想。在1969 年的洛克希德公司,曾经设计过“雷神号”火箭的主任设计师麦克斯韦・ 亨特(Maxwell Hunter)琢磨着一个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方案。“土星1B”或“大力神3 号”都只能使用一次,而“发射再入集成运载火箭”可以像飞机一样反复飞行节约成本。这个想法与“水星号”和“双子星座号”的设计师马克西姆・ 费格特(Maxime Fage) 不谋而合。NASA希望这种飞船能在地面和轨道之间频繁地来回穿梭,这种飞船后来成为众所周知的航天飞机。按照原定计划,NASA 的研发成本应该是51.5 亿美元,每次飞行的成本是460 万美元,最多不超过1040 万美元。后来我们知道,航天飞机没有想象中美好。“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的两次悲剧,硬件问题反复出现,外加每架航天飞机30 亿美元的造价,每次飞行约5 亿美元的维护和检修成本,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航天飞机不是幻想中的低成本、可重复利用、值得信赖的太空运输工具。
事实摆在眼前,NASA 不得不承认,多级火箭这种运载方式虽然简单、廉价,显得不那么未来科技,甚至连朝鲜和伊朗都能掌握,却仍然是最好的选择。2005 年,星座计划公布,包含一系列新的航天器、运载火箭以及相关硬件,它们将在包括国际空间站补给运输 以及登月等各种太空任务中使用。其中用到的火箭是战神系列运载火箭――“战神1 号”完成载人计划,“战神5 号”提供“战神1 号”运载火箭补给的载货。它们的工作都是将美国人带到月球甚至更远的火星。
战神的血统
星座计划来源于阿波罗计划,又不同于阿波罗计划。运载量加大是一方面,安全性的加强也很受NASA 关注。星座计划不再是将人和货物一起送上月球,而是采取人货分离的方案。宇航员搭乘可以重复使用的“战神1 号”所载的太空舱进入轨道。一旦进入轨道,它将与“战神5 号”搭载的环绕地球运行分离舱对接,然后与登陆器、货物和补给一起前往月球。“猎户座”太空船位于“战神1 号”火箭上部,燃料箱不像航天飞机在机侧,宇航员远离了发动机点火和绝热材料脱落造成的危险,如此一来,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战神火箭的设计同时吸收了航天飞机和运载火箭的技术。NASA 的年轻工程师以及承包商参观了史密森学会以及休斯顿航天中心,他们都想弄清楚他们的前辈到底是如何将人类送上月球。所以NASA 的局长迈克尔・ 格里芬(Michael Griffin)将这一新计划描述为“阿波罗兄弟计划”。同时战神1号的技术基于航天飞机的固态火箭推进器和航天飞机外燃料箱,第一级子火箭使用固体燃料火箭推进引擎。而第二级子火箭则使用液态氧和液态氢燃料,将使用J-2X 发动机。
J-2X 是J-2 的改进版, 而J-2 发动机曾是NASA 所拥有的最强劲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最初,NASA 更看好航天飞机主引擎(SSME),想由它来担当战神第二节的心脏,无奈SSME 价格太贵,最终只好把眼光转到性价比更高的J-2,它曾为土星5 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提供动力,立下过丰功伟绩。1971 年阿波罗飞船登月任务中,阿波罗进入地球轨道后熄火,这时需要“土星5 号”第三级J-2 重新点火启动。J-2 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将飞船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飞向月球。除此以外,J-2X 还从J-2的简化型号J-2S 吸取灵感。J-2S 淘汰了原来的燃气发生器,因为它要浪费一些额外的燃料,用来驱动涡轮以输送燃料。而J2-S 直接用燃烧室上的管道的热量来运送燃料。2008 年9 月,洛克达因公司宣布J2-X 的燃气发生器试验成功。
此外,虽然J-2X 火箭引擎是J-2 的改良版,燃料储存系统却是全新的。原先计划由航天飞机外燃料槽的内部结构进行修改, 以“ 内槽”的方式分开燃料槽及氧化剂槽。最后使用阿波罗时期的概念,并不用内槽结构来减轻重量,而是在两个槽间以隔壁隔开――以隔板隔开的燃料槽可装载约135 吨燃料,借此可使火箭第二节较短且轻,且免去设计第二节及猎户座太空船连结处所必须承受太空船的重量。看来,那些参观史密森学会以及休斯顿航天中心的NASA的年轻工程师和承包商还真没少做功课。
战神的膂力
有了J-2X,“战神5 号”的运载能力将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火箭,庞大的整流罩能足可以装下8 辆大巴, 它一次能运载188 吨(大约相当于20 辆大巴)物件至近地轨道,或71 吨至月球轨道。“战神5 号”运载重物的质量是航天飞机载重量的8.5 倍,容量是航天飞机的3 倍。除了月球,NASA 也计划通过“战神5 号”将航天器发送到火星。或者,哪天小行星想撞地球了,它也能将宇航员送到外太空的小行星上,也许能阻止小行星飞蛾扑火的行为。
阿波罗计划范文6
“天宫一号”有什么特点?
“天宫一号”与40年前美国发射的“天空实验室”很相似,目的都是为了以后建造规模大的永久性空间站作准备,在结构和任务中也有许多类似之处。“天宫一号”的重量为8.5吨,仅是美国“天空实验室”的1/10左右,但是这个小小的空间实验室却意义非凡,它的发射意味着中国征服太空领域又迈出一大步。同时,与美国“天空实验室”相比,我国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有自己的优势。
历程短 美国发射空间实验室前,发射了三代载人飞船:第一代载人飞船“水星”系列飞船历时4年8个月,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 ;第二代载人飞船“双子星座”系列飞船历时5年,总共进行了12次飞行试验 ;第三代载人飞船“阿波罗”工程历时约11年,发射了17艘“阿波罗”飞船。而中国在发射“天宫一号”前,只发射了7艘“神舟”号飞船,就达到可以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水平。
耗资少由于美国在发射空间实验室前进行了大量的无人和有人飞行实验,故耗资巨大:“水星计划”耗资3.926亿美元、“双子星座计划”耗资12.834亿美元、“阿波罗计划”耗资255亿美元。没有官方消息透露“神舟号”飞船的耗资,但从发射飞船的数目来看,中国肯定远远低于美国。
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国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着眼技术前沿,博采众家之长,广泛借鉴别国经验,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航天设备和技术,其中还包括了我国许多创新尝试,远远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天空实验室”所采用的航天技术和设备。例如,在“天宫一号”中将100伏高压供电体引入电源系统,极大地提高了飞行器用电效率。半刚性太阳能帆板将有助于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减重”,为今后大型空间飞行器开展大型空间试验打下技术基础。“天宫一号”采用的先进的高精度激光雷达测量相对姿态交会对接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天宫一号”电池的发电效率高达27%~28%,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无几。“天宫一号”首次利用中继卫星实现更高效的通讯等等。
更深入的科学实验我国总结了国外几十年的太空科学实验结果,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实验起步点更高,研究更深入。例如,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中也进行了晶体生长实验,主要是观察失重环境对晶体生长的影响。在“天宫一号”中,将进行复合胶体晶体生长实验,它首次使用柯赛尔线衍射方法,研究微重力环境条件下3种不同分散体系胶体晶体的相变动力学过程。同时,实验以“遥影像”的方式,直接获取科学实验信息、数据,减少了回收过程对实验条件的影响,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以这种形式探索空间胶体晶体生长的规律。通过这个实验可以揭示空间环境下胶体晶体形成的秘密,并了解外部控制条件对胶体晶体形成和形态的影响。在“天宫一号”上有一台我国自主研制的高光谱成像仪,它可以获取地球不同区域的高光谱遥感数据。这些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植被生态、大气科学、海洋、农业等领域。“天宫一号”上的多向粒子辐射探测器和轨道大气综合探测器,可以测量多个方向高能带电粒子和轨道大气的密度、成分,两台探测器所获得的数据几个小时后就可传送回来,直接应用到这次航天任务中,进行轨道计算,包括返回轨道的计算。在航天医学实验上更是如此:美国“天空实验室”进行了16项航天医学的研究,主要是观察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而在我国的空间实验室中,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这些影响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引起人体变化的原因,以便采用更好的对抗措施。
中国航天员未来的家
因为“天宫”是未来航天员工作的空间站,所以“天宫一号”的设计是以有航天员驻留为前提的。按照驻留航天员的设想要求,神八飞船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进入“天宫一号”进行工作和实验。这个中国航天员未来的“家”,究竟长啥样?
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一只往返于天地之间的运输船,则“天宫一号”就是建在太空的一个“房子”,是未来航天员在太空工作、生活的“太空家园”。“天宫一号”分为两个舱――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是一个全密封的环境,里面具备保证人体生存的舱内压力、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条件。实验舱的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 四壁布满了机柜,里面装满了仪表盘、实验设备以及生活必备的用品,可满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为了保护航天员以及舱内材料的安全,规避太空中的各种危险,“天宫一号”设置了自动和人工双重保险。
“天宫一号”内部采取了考究的颜色设计,地板的颜色呈深赭石色,有“地”的稳重感,舱顶运用了柔和的灰白色,避免了纯白色对视线的刺激,有“天”的轻盈感。“天”、“地”之间的过渡色介于两者之间,不同色块的运用,使舱体成为一个独立有序的小世界。同时,阻燃、无毒材料的应用,使航天员的生活更健康。